民间舞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间舞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范文1

论文摘要:呼吸是生命的象征,呼吸给予人类生命,给予舞蹈活力,是美的记忆。本文认为,在论及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时,应首先搞清楚呼吸的基本概念、舞蹈中呼吸的作用等问题。

一、呼吸的基本概念

1.生理呼吸

呼吸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进行的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都是通过氧化体内营养物质而获得。为此,人体必须从外界不断摄取O2(氧气),同时不断地将体内所产生的CO2(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来完成由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三个环节组成的全部呼吸过程。[1](P71)

2.舞蹈表演艺术中的呼吸

舞蹈表演艺术中,舞者们是在生理呼吸的基础上控制处理,合理地把握、运用呼吸。舞蹈时进行合理的呼吸,有利于保持内环境的基本恒定,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和充分发挥舞者们的机体能力,以创造出最美的舞台形象。在舞台上气喘吁吁,使人看后心里难受,最多只能得到几句怜悯的话。行话说:“雄伟挺拔之姿,气泄则挺不起。舒展优美之志,气憋也展不开。”由此可见,呼吸的合理运用,有时直接影响着舞蹈风格的表现。“在京剧武打中亮相后园场前常有一个吸气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气。气满了,紧配着锣鼓的园场或开打,常是一口气进行”。[2](P45)由此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气息的合理运用方法创造了具有特定武生形象的审美意义。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当舞蹈动作的韵律与呼吸韵律完全一致,才能揭示舞蹈艺术全部的美。

二、舞蹈中呼吸的作用

舞蹈属于特殊的“人体肢体语言”,难以用文字表达,民间舞蹈文化深远,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更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晰。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的肢体语言对民间舞的风格、特点予以体现呢?呼吸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在生理呼吸的基础上控制、处理,合理地把握、运用呼吸,从生理的自然呼吸升级为人体有意识的支配及其运用,使呼吸与舞动达到高度完善的统一。

呼吸给予人的是生命,给予舞蹈的是生命力。舞蹈是舞者们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作品。呼吸则控制身体,来帮助四肢更完善地做出各种舞姿,使之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的中心思想。舞者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够把握动作的内在力量,并能解放各部位,使肌肉充分舒张、收缩,动作松驰流畅。[3](P214)这就要求舞者们要正确认识舞蹈中艺术呼吸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主体精神的结晶。它来源于民间百姓,来源于各民族本身,它是舞蹈艺术的基础,是群众的文化。在表现人物思想情感中的喜、怒、哀、乐、动作上要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舞蹈中这些都必须通过呼吸的长短、大小来一一体现。科学的呼吸能使你的舞姿优美动人,表演充满活力。所以,我们常说“以心带情,以情带舞”说的就是内心与外形动作协调配合。表现内心变化不一定只是面部表情单一的变化,还包括对呼吸运用变化的控制。

三、民间舞蹈训练中呼吸的科学应用

1.汉族民间舞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无论是流传于东北三省的东北秧歌,或是兼融南北文化之长的安徽花鼓灯,还是流传山东胶州一带农村的胶州秧歌,都有它们共同的呼吸特点。在汉族舞蹈学习中,快吸气、闭气,慢吐气是它们的特点。无论是东北秧歌的“灵、浪、俏”,或是胶州秧歌的“碾、拧、抻、韧”,还是安徽花鼓灯的“溜得起,刹得位”风格特点,都需要靠艺术呼吸的协调配合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艺术呼吸使动作的快与慢、静与动、收与放、强与弱形成鲜明的对比,合理运用艺术呼吸带动外在动势韵律,将民间舞的风格、节奏、情感融为一体。

2.藏族民间舞

地处我国西南的藏族地区幅员辽阔,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受自然环境和劳动生活习惯的影响,呼吸带有压抑感和负重感。由于藏族舞蹈五光十色,种类繁多,舞蹈的呼吸特点也有不同。从以《弦子》为代表的藏族舞蹈特点来看,弦子音乐曲调悠扬动听,舞蹈动律松弛优美、延绵流畅,因而呼吸就有了延绵不断的连贯性和控制性。快吸慢吐的拖步,在起范同时快吸气,当主立腿向前迈出时气吸慢慢吐,在这过程中动力腿慢慢贴着地面靠近你的主立腿。《踢踏》中呼吸运用也是快吸慢吐,如:抬踏步抬起同时快吸气,踏下去时慢吐气。

3.蒙古族民间舞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蒙古人民能歌善舞,蒙古素有“歌乡”和“舞海”的美称。蒙古族舞蹈节奏明快,动作刚劲有力,感情奔放,女性舞蹈欢快优美,男性舞蹈剽悍刚劲,并以抖肩、各种马步呈现其特色,充分表现了马背民族的雄姿。快吸快呼如硬肩、笑肩,快吸慢呼如抖肩、柔肩、绕腕、软手、柔臂等,慢吸快呼如单耸肩和双耸肩。

4.朝鲜族民间舞

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古老民族。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动作是朝鲜民族内在的美与外在优秀舞姿的融合。与前几个民族舞蹈相比较,朝鲜族舞蹈呼吸的运用更加丰富。朝鲜族舞蹈有各种不同变形的节奏,每种节奏有其特有的鼓点与敲击方法,都有其相应的舞蹈动作,而舞者的呼吸与节奏必须相吻合。以最常见的“古格里”节奏与舞蹈呼吸的配合为例,“古格里”节奏是朝鲜族舞蹈从感情上表现含蓄、深情、节奏均匀而缓慢的,以呼吸的运用带动腰部的屈伸和步伐,并贯注全身,有明显的连贯性。呼吸运用常常在起范时有一个短促而有力的点,而其后连续性就比较缓慢了。初学者先要练习慢吸慢呼,吸气时由丹田发力经后背至头顶,呼气时经前胸落入丹田。目的是掌握吸气呼气的方法与位置,便于后面的训练呼吸运用自如。快吸、屏气、慢吸,这种呼吸配合下肢屈伸来练习。准备半蹲,先快吸半口气,瞬间停顿后慢慢吸气,带动膝盖向上延伸到伸直至立起双脚。快呼、屏气、慢呼,慢慢落脚膝盖由气带动下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它与民间舞蹈动作紧密结合,可以改变动作的质感,使动作显得丰满更有张力。当然,掌握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呼吸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我们在训练学习中去不断探索体会,找到呼吸的支点,让象征着生命的呼吸在舞蹈中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邓树勋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民间舞蹈范文2

一、民族文化在民间民族舞教学中的现状

每种民族舞的特性都有着不同的民族气质和民族舞蹈样式,因此,在民族舞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民族文化和民族形式都渗入到舞蹈教学中去。在民族舞蹈教学中,舞蹈中的动作和形体是很重要的部分,这就造成了我国民族舞的教学过程中把舞蹈技巧和动作作为舞蹈教学的教学主要部分,忽略了对学员们的民族文化气质和内涵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对于民族文化的具体培养不够,而且缺少具体的教学措施和方法,所以,使得民族民间舞也无法真正得到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职业舞蹈学院的学员舞蹈基础各不相同,甚至有些学校没有办法进行细分民族舞,统一进行排练教学,分不清楚具体的民族,这样民族特色就更加不能表现出来,导致舞蹈排练只成为了学生的简单操作和复制,无法形成自己内心的实在舞蹈涵义。

二、民族民间舞融入民族文化的主要举措

1.将舞蹈课程设置中加入讲解民族文化知识的课程在学习一种民族舞的时候,可以先进行这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的简单讲解,将民族文化的设计合理的融入到舞蹈教学中,让学生们能够深刻感受到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比如在学习朝鲜族腰鼓舞的时候,可以为学员们讲授一些朝鲜族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课程,同时,为学员们播放相应的视频和音乐资料,并且为学员们发放和讲解一定的书籍资料,让学生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能够根据朝鲜族的民族习惯来规范自己的舞蹈动作,同时,还可以增加对当地民族文化和人情的全面了解。同时,还应该讲授民族对应的相应地理环境和特点,多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的等习俗。

2.着重讲解各个民族民间舞所拥有的风格首先,应该注重民族舞的基本动作。在熟练掌握各个舞蹈的前提应该掌握和学习民族舞的独特舞姿和动作,这是体现不同民族舞之间的关键,也是最具有特点的一个部分。比如藏族舞比较挺拔,维吾尔族的舞蹈比较优美,傣族的舞蹈比较娇美等等。坚持抓住各个舞蹈的典型动作和有特点的动作,因为每个民族舞蹈都拥有自己的独特动作,这种独特的动作也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所以,在舞蹈教学中学员们应该坚持抓住不同舞蹈的代表性动作,教师对于代表性的动作应该重点讲授,这样才能够充分的提高民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次,应该由浅入深的教授舞姿。在教授民族民间舞的课程中,应该让学员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明白舞蹈的要领以及难易程度的掌握。每个民族舞蹈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节奏和韵律,所以,在教授舞蹈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将教授模式系统和规范化,并且在教授的过程中应该及时的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以便于以后经验的利用。最后,应该注意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中的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民族舞的教授过程中,不是学员掌握几个重要的动作就完成的舞蹈学习,而是应该通过民族民间舞的学习,让学生的协调性与学习性得到完美的结合,并且让学员得到气息的熟练运用,这种气息的训练不是简单的呼吸,而是一种艺术性的呼吸,人体通过气息的运用,身体的协调性与内心的韵律完美结合,这样才能形成不同的民族舞蹈,形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3.从舞蹈服饰上体现民族文化的特质舞蹈服装是舞蹈表现力的主要承载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服装的形式制约了舞蹈风格的表现和形成。我国的民族舞服装通常都能够反映出某些地域的主要特色和文化习性,能够充分地体现出这个民族的习惯和风格。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民族民间舞的特色和风格,应该让学生们穿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以此来加深学员们对于民族舞蹈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融入舞蹈服装来进行教学内容,不但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能够增加学员们的积极性,并且能够让学员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在教学过程中也增加了舞蹈的美感教学。

4.积极地引导学员通过多媒体辅助来体会名家的舞蹈形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资源已经应用到了各个行业和学科,尤其是在教学行业中,多媒体教学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来表现和学习。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地域,学习是受到一定客观条件限制的,这个时候,多媒体教学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视频与音频的播放,让学员们可以观看到舞蹈名家的优秀舞蹈作品和舞姿,通过模仿或者学习,让学员们了解各家所长,并且将其发扬光大,将动作、眼神、意韵都得到一定的揣摩,以此将舞蹈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三、结语

我国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国民族民间舞的多样性,这种情况就决定了我国的舞蹈教学必须要进行民间的本土体验,因为艺术源于生活,我国的民族民间舞的多样性和多种性,是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决定的,这样的脉络是相继传承的,所以,对于学员来说,感受民族文化和本土民情,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本质归属。想要真正的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民族民间舞之中,必须要深刻的体会不同的民族文化,让自身感同身受的生活在其中,将各个方面充分调动起来,富有激情的吸收着来自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知识和底蕴,不断与民族民间舞结合。

民间舞蹈范文3

不同民族,由于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的背景差异,自然积淀了彼此不同的文化传说。彝族文化的价值,就在于透过文化的表层形态揭示一个族群整体的人文内涵,从而展现出人类不屈的生命历史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探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民族若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保证该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也就标明了此民族存在的价值。当然,随着世界“多元化”倾向的加速,民族间的交流必不可少,各个民族文化中的“外来影响”增加也是必然的。但这种“冲击”不应是消极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以宏扬本体文化为立足点的,只可惜,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人类走入了很多“误区”,最典型的结果就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越来越少。这不仅说明人类文明遗产的“走失”速度在加快,更说明人类“民族素养”的变化程度加剧,民族观念的自我意识走到了“丧失”的边缘。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正是在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这一新格局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与此同时,我们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时,西方的意识形态必然随之涌入国门,西方文化以不可避免的冲击影响着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彝族民间舞蹈便是其中之一。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很多地方蕴藏着极为丰实的彝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大到祭祖祈神,婚丧嫁娶,小到亲朋欢聚、劳动小憩,都以民间舞蹈的形式抒情达意、自娱自乐,可以说民间舞蹈是他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自然、文化资源丰厚的彝族聚居区,他们在发展富有特色的旅游业,贸易等地方经济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电脑媒介接受的最新信息。当代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信息丰实了彝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西方的迪斯科、霹雳舞、现代舞、卡拉OK等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青睐,传统的彝族民间歌舞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党的文艺政策和民族政策指引下,这些地区的多数领导和有关人士,不是消极防御,更不是闭关自守,而是采取兼收并蓄,本土外来并存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处理这一文化矛盾。比如利用传统的火把节,彝族年,采取歌舞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祭祖祈福、歌舞自娱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向国内外游客、商家展示当地的民族风情,加强双方的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时的民俗节日和民间歌舞,无论从其外在的形态、表演程式以及社会功能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凉山州文工团将彝历年冗长的仪式程序进行了简化,把民间舞《围成圆圈踏歌》加以规范改编,加工后的《达体舞》不仅突出了民间舞原有的风俗特色,还做到了观赏性与参与性并重,得到本民族的认可。90年代初位于中国滇西北高原上的华坪,风光旖旎,民风古朴。肥沃的土地上,居住着彝、傈僳、汉、傣等26个民族,他们习俗各异,聪慧纯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在火把节的夜晚,他们将粗犷的民间舞《打跳》和从西方传入的自由激烈的迪斯科在同一舞台上表演,打破了千年戒律,既娱乐又娱人,形成了华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观。两种不同形态、不同文化内涵的舞蹈出现在同一空间,并为人们所接受,这只能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产物,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结果。

在文化转型期间,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博大的视野去看待分析“异文化”的不同之处,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于是就能跟其他的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和平共处,而不是自我孤立或贬斥他人。把本土民间舞蹈与国外舞蹈进行比较且如此,吸收外来舞种也是如此。正如80年代初,当西方现代舞大量传入我国时,被人们视为“洪水猛兽”,而10年后,现代舞不仅没有被挤出中国国门,在舞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奋斗下,1992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舞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1993年秋在北京舞院创建了第一个现代舞专业。中国现代舞艺术以百花一枝的芳姿,正在这块古老文明的国土上生存、开花、结果。事实证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宽松政策,使之从西方移植的现代舞、迪斯科等文化娱乐形式,已经拥有不断拓展自己的市场,丰实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20年来,对于彝族民间舞蹈如何在多元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问题,是一个认识过程的。12年前凉山州文工团编导们就对彝族民间舞蹈的生命力提出疑问的思潮进行了探讨。当时改革开放已进行了8年,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引起彝学舞蹈界对传统民间舞蹈生命力的反思。12年后,在世纪之交,当我们面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伟绩,面对彝族民族舞蹈的发展现状,以自觉的理性思辩重新审视当年探讨的种种问题时,就这些疑问和困惑就显得清晰而明朗了。越来越认识到,彝族民间蹈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传统文化,彝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民俗事象中传承发展的,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作为某一特定民间舞蹈形态和风格的传延,往往伴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或需要而消失或延续,近几年,城市生活中悄然兴起的《达体舞》、《青年舞》、《打跳》、《押搓》,就是生动的一例。彝族民间舞蹈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处于文化转型期,各种艺术节、文化节、旅游节、文化村等形式,为彝族民间舞蹈、中外民间舞蹈的互相交流、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果我们无视当今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大环境,不顾当前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主动作用,只求在封闭的环境中虚构未受任何影响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将会陷入文化孤立主义的境地。

民间舞蹈范文4

这些特点表现在舞蹈的表演形式(结构、画面、参加者的属性等)、自娱性或观赏性以及社会功能上。

只有充分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特征。

例如,蒙古族的“碎抖肩”(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也有类似的动作)――快速抖动肩部的碎小动作,究其渊源,显然是与他们长年累月骑马游牧的生活方式有关。长年骑马,很少步行,造成肩部比较松弛。生活在蒙古包中一般都是跪坐在毡毯上的,因而在舞蹈中腰部和双臂的动作十分丰富。

居住在山地的民族往来于山谷之间,上下山时,一顺边的肩和胯最为得力,长期的劳动生活形成了一顺边的节奏和姿态,也形成了对这种体态表示欣赏的审美情趣。因而,苗族女子舞蹈“踩鼓”就是让身体一顺边地摆动。藏族民间舞蹈“弦子”中的“公公”这种典型的步法也同样是“单步摆手进”的一顺边姿态。

傣族对“孔雀”,朝鲜族对仙鹤的图腾崇拜,同样也反映在他们的民间舞蹈中。傣族舞中许多头、手的动作模仿孔雀喝水、戏水、走路,而她们的筒裙紧裹身体,决定了步态小、靠扭胯来移动重心,形成了“三道弯”的美丽舞姿。

就汉族民族舞蹈而言,这种关系也很明显。安徽花鼓灯的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洒脱大方,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正是居住在淮河两岸人民的纯朴、粗犷、开朗、乐观的性格在艺术中的反映。

安徽舞蹈家高倩总结出来的几句话很生动地说出了花鼓灯舞蹈语汇的普遍规律:“身体左右侧,走动腰晃扭,脚下衬住劲,传神靠眼瞅。急如风,停要陡,柔里刚,刚里柔,投足举手扣节奏,锣鼓点子跟脚走。”而这一切都是在唐代以来的“玩灯”民间习俗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至于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活动与舞蹈的关系(如苗族的以社交、择偶为主要内容的“跳月”和“跳花山”等等),则更是大家熟悉的了。

当我们欣赏民族民间舞蹈时,主要欣赏各民族的丰富多彩的舞蹈以及它们的文化背景,比较不同民族的不同审美趣味,领略这些情趣殊异的特点,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在我国舞台上表演的除了民间舞蹈以外,还有古典舞蹈,而民族舞蹈正是以这两种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创作而成的艺术作品。在我国的历史上,从汉代起就有比较丰富的宫廷舞蹈。今天人人熟悉的《长绸舞》据说就是从当时的《巾舞》发展而来的。民族大迁移,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扩大,为唐代舞蹈大兴旺的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自宋代以后,宫廷舞蹈走向衰落,转入民间,稍后又成为了戏曲这种中国特有的综合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戏曲舞蹈一方面吸收和提高了民间舞蹈,一方面继承了前人的古代舞蹈(这些舞蹈几乎都已失传,只留下了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中的文字记载)。因此,戏曲舞蹈可以说是一个保存着大量舞蹈资料的“活宝库”。

民间舞蹈范文5

【关键词】山西民间舞蹈 “扭” “丑” 道具

民间舞蹈产生于人民群众,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每一个民间舞蹈都凝聚着千百万人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民间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媒介,配以节奏的表演艺术,从形态、动作、姿态、造型等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山西民间舞蹈是一门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古老艺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发展演变,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岁月的洗涤,逐步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独特艺术风格的舞蹈体系,其中蕴育着山西人的审美和性格。自然环境、物质生活、历史文化、传统观念、审美理想、思维习惯,这些多成分、多层次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山西民间舞蹈的总体特征。

(一)“扭”的动感美。民间舞蹈通常被称为“扭秧歌”,可见“扭”在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扭”是民间舞蹈最主要的动律特点。扭时,腰、膝、胯同时运动,以腰为轴,并配合臂、肩等的变化,形成灵活多变、柔美曲折的动感之美,显示出三晋人粗犷豪放的性格,传神地体现了三晋人民乐观向上、悠游自得的精神面貌。而女性在扭时,略带羞涩,头略偏,含蓄微笑的神态,则传达出她们温柔、纯真、含蓄的女性特征。每一步的走、身体的扭、头的摇摆,一招一式,一静一动,都有着独具的神态。

(二)“线”的曲折美。大自然从来就是最直接最丰富的创作源泉,山西特有的地理条件,使山西人民由蜿蜒曲折的田野、山间等激发了太多的创作灵感,也使其民间舞蹈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曲折美和流动的线性美。山西民间舞蹈的图案精致优美、队形丰富多变,约有几百种。其表现题材广阔,有民间祭祀、人物风情、古代军事阵图、飞禽走兽、自然景观等,这些图案是由舞队移动场地,变化位置而形成的流动线条构成的。庞大的舞队在领舞者的带领下,从头至尾流畅通顺、浑然一体、层次清晰地变换出各种式样的图案,其中,灯队的闪烁明亮的流动线条别有风味。舞者手持灯舞,在运动过程中,线条的盘旋、往复、曲折,使线条和曲线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线条的疏密、聚散、交错移动的结果,构成了点线相接、清晰明亮的一组组活动画面,呈现出扑朔迷离的美。舞龙也体现出线的流动。在龙头的引领下,众人统一于一种节奏,龙头、龙身、龙尾协调一致,左右翻腾,上下起伏。在流畅、有序的线的律动中,舞出一条活灵活现、翻江倒海,象征着民族精神和磅礴气势的巨龙。

(三)“情”的神韵美。舞蹈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表达感情的艺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情”是山西民间舞蹈生存的根基。在山西民间舞中,“自娱性”“即兴性”就是心声的流露。舞之于心,动之以情,根据情感的起伏、闪现,即兴创造出舞蹈动律的神韵和意境。这种神韵既包含外部动作、造型、手眼身法步的表现,更主要的是内心情感、内在气质通过外部动作、造型得以展示。“以情带动,动中有情”,使山西民间舞蹈不尚雕琢而在真挚中见性情,不事文饰却在朴素中显光彩。从而使舞者的表演不仅在形象上焕发出美的光彩,而且在意蕴上呈现出对美的崇尚,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四)“丑”的内在美。山西民间舞蹈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经典剧目,刻画了形形的正面人物,而在许多民间舞蹈中也设计编排了许多反面人物。根据剧情需要,有数目不等面目丑陋的人物,如“傻子”“愣子”“赖老婆”“丑汉”“小混混”“二流子”等,扮相以丑、怪为主,手拿笤帚、笊篱、拨浪鼓、白菜根等,动作和场位自由,可与围观者随意戏逗,甚至将水泼在人们身上,将草撒在人们头上,而观者不仅不恼,反而以此为乐。在任何艺术作品中,美与丑都是相对的,而丑在中外艺术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丑只有到它不安其位,要显示出自己不是丑的时候才是荒唐的,只有到那时候,它才会激起我们去嘲笑它的愚蠢的妄想,它的弄巧成拙的企图。因此,只有到了丑强把自己装成美的时候这才滑稽……”①因此,在丑与美强烈的对比中给世人以警示,在幽默、讽喻的笑声中实现自我否定,自惭形秽,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性格中的劣根性。

(五)道具的多样美。民间舞蹈遍布全国各地,大部分都巧妙地与各种道具结合,如扇子、手帕等。道具与技艺的巧妙结合不仅丰富了舞蹈的艺术效果,而且增强了技艺性和观赏性,甚至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演员自身的缺憾。山西民间舞蹈中有种类丰富的道具类舞蹈,如灯舞类有龙灯、花篮灯、七巧灯等几十种类型,大到10余人共舞一灯,小到1人在手指上摇动的虎撑;再如在山西秧歌中有享誉盛名的伞头秧歌、水船秧歌,以及“霸王鞭”“花棍”等诸如此类的道具;有时道具是显示角色身份,如“伞头”“货郎”等;有的道具用来夸张艺术形象,如高跷是腿的延伸,面具是脸部表情的放大,绸是手的延伸,而牛、虎、狮等则是艺术形象的夸张;有的道具是增强艺术效果,如各式工艺制作精巧的彩灯;有的道具是用来舞的,如手绢、扇子等。道具与表演者巧妙结合,创造出非凡的艺术魅力,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表达了舞者的情感,给山西民间舞蹈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山西民间舞蹈是三晋大地劳动人民自娱性的舞蹈,是群众自身表现的生动体现,它的一切内在精神气质、形式结构和风格特色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信仰、性格和心理意识所决定和赋予的。农民欢快地跳着自己的舞蹈,这不仅是审美需要,更是他们对未来的期望、祝福和精神寄托,是一种生命情调的升华、生命节奏的碰撞。正如有人说,要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就应当去了解他们的民间艺术和民间舞蹈,而民间舞蹈能够使人们对一个民族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性格特征有概括性了解。

(注:本文为2013年度山西省教育厅高校哲社一般项目“忻州民间舞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249)

注释: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M].辛未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89.

参考文献:

[1]王瑜.一方水土・一方人――试论山西民间舞蹈之美[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6).

民间舞蹈范文6

关键词:民间舞蹈文化;舞蹈教学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人的形态、神态进行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用身体保存文化与表现文化;群众之间直接进行传承;随着社会生活改变而发展以及从民间向舞台艺术升华这几个方面。民间舞蹈与民间舞蹈文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民间舞蹈课堂是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民间舞蹈文化为课堂教学中的民间舞蹈保存了原有民间舞蹈风格,那么,将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有效的渗透民间舞蹈文化,让舞蹈教学不只是身体和神态上的模仿,还有更深层次的舞蹈内涵,同时传承和发扬了舞蹈文化。

一、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的关系

1.传承民间舞蹈文化

中国民间舞蹈有独特的传承方式,民间舞蹈的参加者既是表演者也是创作者。民间舞蹈进入课堂,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传承和发扬民间舞蹈。而目前的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注重的是模仿民间舞蹈的形态,对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文化了解不多,长期以往会导致学生出现只有形似而缺乏神似。因此,将民间舞蹈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势在必行,将单纯的传授舞蹈形态,拓展为传承反映民族精神的舞蹈文化。学生在学习具体形态的同时,还要学习民间舞蹈文化。例如在教授单一动作时,与当地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分析动作的起源,让学生更清晰动作的来龙去脉,学起来更得心应手。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再是只学习动作的形态,而是带着想象去表演,使学生从外在形态到文化本质,真正地掌握了该民族的风格特征,同时也学习到该民族的舞蹈文化,为传承和发扬民间舞蹈文化,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2.保持民间舞蹈的风格

课堂上教授的民间舞蹈,是舞蹈家们从民间采风,然后经过整理,为训练某一个动律或动作编排相关的组合,组合更注重教学性。那么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可能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民间舞蹈的动律或动作,民间舞蹈的风格一般在完成了基本动作动律后,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才去强调把握。民间舞蹈文化中积淀着这个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体现着民族精神。将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了,在课堂上教授民间舞蹈时,有各种教学方法渗透舞蹈文化,保存民间舞蹈的风格,提高教学质量。

二、如何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与民间舞蹈文化进行结合

1.教师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

为了培养成综合型的舞蹈人才,保持民间舞蹈的风格特性,那么,舞蹈工作者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掌握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分析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了解民间舞蹈的文化知识,在教授动律和动作的同时,渗透民间舞蹈文化,抓住民间舞蹈风格。比如说,傣族民间舞蹈,让人马上想起“三道弯”的舞姿造型,柔软如水波的手臂动作以及各种各样孔雀舞的优美形象。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会要求学生从形体上塌腰、翘臀和腆胸腰,形成“三道弯”的舞姿,形似有了,神似呢?如何保持民间舞蹈的风格,抓住民间舞蹈中的“神”?首先我们要知道傣族典型的“三道弯”舞姿的由来,是因为傣族人民的图腾是蛇和鸟,以及傣族_人民信仰小乘佛教,孔雀属于留鸟,人们是以孔雀翎献佛,表演孔雀舞求吉祥,那么人们在模拟孔雀形象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三道弯”的舞姿,所以,“三道弯”也成了傣族最典型的舞姿之一。当教授动律和动作的过程中将舞蹈文化传授给学生后,学生积极开展想象,神渐渐就有了,民间舞蹈的风格也就自然而然的掌握了。

2.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了在民间舞蹈的课堂上体现出教学性和风格性,让学生在模仿形态以后,更好的抓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能做到跳什么像什么,学什么像什么。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新颖的教学方法,设立相关的学习主题,运用多媒体教学,微格教学等教学方式,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利用生动直观的服装、道具和示范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说,我们知道成语是汉族人们经常使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短句。汉族民间舞蹈常以这类成语作为表演形式和动作的名称。那么,在教授汉族民间舞蹈时,可以用成语作为舞蹈动作的名称,突出动作的目的性及其含义,这样动作既有诗意又有美感,课堂教学和民间舞蹈文化达到有机结合。又如,在教授组合动作的时候,介绍民间舞蹈文化的风格背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舞蹈视频资料,并和相关的音乐、艺术课程想结合,充分的将民间舞蹈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发扬民间舞蹈和民间舞蹈文化。

3.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

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可以给学生学习民间舞蹈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交流思想,切磋技艺,增进友谊,互相启迪,使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了解民间舞蹈,保持民间舞蹈风格,弘扬民间舞蹈文化。比如: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演出,提高民间舞蹈技能,宣传民间舞蹈文化;积极到民间采风,跟民间老艺人学习舞蹈,既可以学习新的舞蹈素材,还可以更好地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更有效的传承民间舞蹈,提高自身的艺术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