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艺娱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艺娱乐范文1
关键词:善教;乐学;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技工学校学生中存在着“厌学”现象,这是学校最感棘手的问题。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解决最根本问题,即“厌学”问题。固然,“厌学”有它的社会原因和背景,也有学生主观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厌学”与教师的教育直接关系,外国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假如学生不爱学习,那只是教师的错过”。可见,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患有“厌学”症的今天,教师能否善于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使命之一。下面就结合教学说一说如何使学生“乐学”。
所谓“乐学”就是喜欢学习,如何使学生喜欢学习?这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门艺术。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了孔子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比如,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对有关音乐方面的消息总是给以很大的注意,常被有关音乐方面的消息所吸引,在电视或收音机中听音乐时情绪愉快,津津有味,有时参与音乐活动。而有的同学喜欢体育,喜欢打球,就是尽管天气再热,也在球场上拼搏。可见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主动态度。这是推动学生奋发向上的最主要的动力。显然,如果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他们会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为此,我们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都从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要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明确,学习劲头才能大,学习兴趣才能浓,要经常向学生宣传像李四光、华罗庚、陈景润等科学家们的崇高的理想和他们为国奋斗的坚定目标及一些模范事迹,激发学生立志学好各科知识。增强学生献身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观念,坚定建设家乡的信念。使“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学习目的在学生中深深地扎下根。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报效祖国,扎扎实实地学习。
2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要有“乐教”精神,所谓“乐教”,就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学科。树立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做到“百教不厌、百问不烦”,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和过硬的教学本领,俗话说:欲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否贝I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历史赋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巨任。如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答不出来,这就一定使学生失望,挫伤他们的的学习兴趣。
3教学观念要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当代学生接受知识和思维方式的特点。 不能采取灌人式的教学方法,“灌”,使人欲睡。也是教学无能的表现,照本宣科,势必要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采取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最成功的办法是教学生怎样学,并不是急于教学生学什么,比如,在教学中讲三垂线定理时,并不要急于证明而是先让学生用直角三板的一直角边和桌面垂直,并使另一直角边放在桌面上,然后用直尺放在桌面上并和放在桌面上的那条直角边垂直,接着让学生检验直尺和直角三角板的斜边也垂直。从而验证了三垂红定理,这样做之好处是通过学生自己实验,引起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兴趣。然后进行证明。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学生感到这种证明方法易懂。再如,在物理教学中,讲分子运动论一课时,并不是急于向学生交代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而是通过用两个相等的容器分别装满水和酒精,然后将水和酒精倒人另一容器中,混合后再倒回原来的两个容器中,结果是混合后的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通过这一实验,让学生自己说出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结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设置适当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分子间的作用力时,向同学们设设疑:为什么物质不会因为分子之间有空隙而散成一个—个的分子?学生答:它们之间存在着吸引力。随之又问:是否分子间只存在引力呢?学生开始启开自己的思路,有的说是的,当时没有加以直接否定。而是说既然分子间有空隙,为什么要压缩固体和液体都是很难的,学生自然会说出分子间也存在着斥力。这就是说疑问是启发学生思路的开端。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的结论这比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结论效果好的多。
4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例如:在讲空间几何时,有这么一个命题:“凡平行直线一定不相交”问学生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学生很快答出“凡不相交的直线一定平行”,接着问学生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学生争论一会,答案不一,让学生在教室这个空间内能否找到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时学生们发现墙面的交线除了平行直线外还存在着有两条不相交的直线,这两条直线不在同~平面内,随即告诉学生: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接着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异面直线图形,通过这个实例使学生发现图与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增长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会把学生置于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另外通过上例还说明一个问题,原命题正确,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正确,在这里给学生打了一个比方:“天气下雨必有云,但有云未必下雨”,使学生感到这个比喻很形象明了。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一定要细加分析,避免出错。在教学中举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例子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但举例要既生动又要得体,要从学生心理出发,避免庸俗化,如上面问题,举成下例“凡孩子的妈妈都是女人”逆命题是“凡女人都是孩子的妈妈”的结论,必然引起学生大笑,会影响课堂的秩序。达到相反的效果。
5精讲多炼,因材施教,讲课并不是面面都讲的过细保质,精讲就是突出重点讲,对内容所举的,学生一看就明白的要少讲,否则学生会因细而腻,因多而烦。学得多,知的少。再就是学生必须多练,在练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差生或智力差的学生的辅导,比如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难题让优等生解答,使他们有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容易题让差等生答,为他们创造受表扬的机会,促进他们学习积极性,对上课开小差的学生就让他们发言,促使其专心。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各有各的收获,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
6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师语言,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晰,能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能把静态现象讲活起来。用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探索,去追问、去挖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物理教学中,讲有关内能的知识时,有的学生认为“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大,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小”,为了澄清这个问题,举了—个例子:“一壶水的内能和一湖水的内能哪个大”?通过这个例子使学生很快明白了一个物体内能的大小,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内部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所以,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教学实践证明:生动的语言可以引人人胜,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艺娱乐范文2
笔者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拼音教学中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四大关”。
一、第一关:利用画境
小学教材中的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有提示字母发音的,有表明字母形体的,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的拼音教材,都配有丰富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接近儿童的生活,富有情趣,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插图的功效,使抽象的字母变得形象活泼。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g、k、h”时,在学完字母和规定的音节后,出示了以下几个音节卡片:“gē zi ”“gū”“gē ge hé 我”“yǐ zi”“hē”“kē”“hú”,并将它们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看图猜一猜它们表示的意思然后连线,要求学生说明自己这样连线的理由。这个要求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教室里鸦雀无声,不少学生很茫然。这时,我做了个示范,把“gē zi”和“gū”连在一起,说:“鸽子咕咕叫。”霎时,学生的眼睛一亮,纷纷举起小手。一个女生走上台,把“gē ge hé 我”“yǐ zi”“hē”连在一起,说:“哥哥和我坐在椅子上喝水。”一个男生走上台,把“kē”和“hú”连在一起,说:“小蝌蚪快活地在湖里游来游去。”这样的教学给了学生很大的触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事半功倍。
二、借助游戏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游戏既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又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将游戏活动引进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园地。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如果在拼音教学中不能充分地动起来,那么他们将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开展游戏活动,并保证游戏的时间和质量。汉语拼音教学中的游戏竞赛形式很多,如“摘苹果”“看谁跑得快”“看谁反应快”“点兵点将”“开火车”“找朋友”“你应我答”等。在如此丰富的游戏中,学生始终保持着热情,好奇与兴趣油然而生,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学习在游戏与活动中变得形象、生动了。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转盘,转盘中间是声母“m”或“f”,周围是带有四声的字母:ɑ、o、i、u,然后让学生转动指针找所要拼读的音节。在拼出音后,我再让学生说一说含有这个音的词语或一句话,并且奖励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小星星。学生掌握的音节比较多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个转盘让学习小组之间进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联系实际
我们在教学拼音时,不仅要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情境图找出与字母相似的地方,还要让学生回忆一下在家里、上学的路上、公园等生活场所中与字母相似的事物。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联系上述生活情境,学生踊跃参与。譬如,有的学生说“i”像高尔夫球杆,有的说“y”像妈妈晾晒衣服的撑杆,有的说“m”像麦当劳的标记,还有的说“k”像柯达彩色胶卷的标记……当单调的字母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结合在一起时,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已牢牢记住了拼音。
四、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拼写能力
学艺娱乐范文3
一、小学生的异常心理
如果小学生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适应周围环境的要求,并表现出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异常状态,那么,我们就说该小学生出现了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是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这种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段出现的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许多小学生在遭遇父母离异、亲人死亡、人际关系冲突、中途转学、考试失败、重大灾害(如地震、水灾、火灾、雪灾、海啸、泥石流、台风、车祸、空难、战争)等事件时,会表现出情绪焦虑、恐惧或者抑郁,或表现出沮丧、退缩、自暴自弃,或表现出愤怒甚至冲动报复等行为。这一系列适应不良的行为如果长期持续,得不到及时、恰当的疏导和调适,使其不能从负性情绪中解脱出来,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产生。按照心理疾患的轻重程度,可以把心理障碍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轻微的心理失调;2)轻度的心理疾病(有少部分小学生属于这种情况);3)严重的心理疾病(这类小学生是极少数的)。
二、小学生异常心理的类型及其识别与干预
小学生的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焦虑障碍、恐惧症、儿童强迫症、创伤性应激障碍、抑郁症、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儿童精神分裂症、沟通障碍和学习障碍等。
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心理障碍。其明显特征有活动过度、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学习困难、品行不端、适应不良、神经系统存在某些功能性失调等。
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和多动等症状往往会阻碍他们建立和保持与他人的友好关系,同伴问题以及来自父母、老师方面的频繁的消极反馈,常常会导致这些儿童形成低自尊。当然,他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在小学校的教室中。他们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认真听讲,所以老师常常是最早发现他们问题的人。小学老师会发现他们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分散症状,导致其学习效率低,容易分心,条理性差,难以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无法实现对社会的承诺或对同伴的许诺等;小学教师还会观察到他们在自我照顾、个人责任心、可信任度、独立性、社会关系及学业表现等方面正经历着困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影响了全世界几百万儿童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该障碍发生在男孩身上的几率比女孩大。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因和发病原理进行了研究。有证据表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神经生理性异常,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脑部某些区域的结构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或者活动减少。生理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表现形式,它具有遗传性,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常常来自于一些分裂的、不稳定的家庭,比如经常搬迁的家庭或父母离异的家庭。而且,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父亲更倾向于不负责任,甚至表现出的行为。面对教室里坐着的这种类型的小学生,作为老师首先需要正确识别多动行为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于那些具有多动行为的儿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是否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学习环境的干扰过多;儿童的个性特点是否属于易冲动、脾气急的胆汁质类型。如果是,可针对具体情况制订辅导方案,对其进行行为调控方面的指导与训练。如果儿童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专门的机构进行治疗。尽管目前国内外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尚没有彻底治愈的好办法,但有多种方法能够缓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症状。常用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家长管理培训、教育介入和心理咨询等。
2.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即儿童的品行问题和行为,是指与儿童年龄不符的、不恰当的、违背家庭愿望和社会规范的、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行为和态度。品行障碍的外化行为可以分为违法行为和攻击行为。违法行为指纵火、偷窃、酗酒、吸毒以及破坏公共财物的犯罪行为;攻击行为包括打架、破坏、不服从、挑衅、威胁他人以及在学校捣乱等。
小学老师需要了解品行障碍的主要特征。对于品行障碍儿童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判断。1)对人和动物攻击方面的表现:经常欺负、威胁或恐吓他人;经常打架;使用能导致他人身体受到严重伤害的器械(如球棒、砖头、破瓶子、小刀、枪等);曾对他人的身体进行残害;曾对动物的身体进行残害;曾面对受害者进行偷窃或抢劫(如背后袭击抢劫、攫取钱包、敲诈勒索、持凶器抢劫等);强迫他人发生。2)破坏财产方面:故意纵火,目的是造成严重危害;故意破坏他人财产(除了纵火)。3)欺骗或行窃方面:曾经破门而入他人的房子、建筑物或汽车;经常撒谎以骗取物品或好处而不履行义务(“哄骗”人);曾经偷窃价值不菲的物品,而没有面对受害者(例如商店扒手)。4)严重违反规定方面:在13岁前就开始经常不顾父母的反对在外过夜;住在父母或监护人的家中时,曾经至少两次离家出走,在外过夜(或有一次离家很长时间未返回);在13岁前就开始经常逃学。如果有证据表明,某小学生的行为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以上特征中的3项(或更多),而在过去半年内至少出现其中的1项,就可以判断为品行障碍。
学艺娱乐范文4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实现“兴趣领先、快乐第一”这一教学目标呢?本文结合本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的经验,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而学习亦是如此。孔子曾经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由此可见,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进行学习。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依靠兴趣去学习这个现象尤其显著。
比如,教学《菜园里》时,一开始就向学生出示有关“茄子、辣椒、黄瓜、南瓜、白菜”等蔬菜名称的谜语让学生猜,使学生很快就投入到了动脑动口、兴趣盎然的学习活动之中。此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运用录音、录像、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同时也可以运用猜谜语、讲故事、贴挂图、展实物等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土办法。归根结底,老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只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所使用的手段先进或落后,都是好方法。
二、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请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地说明了“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三、认真引领孩子去读书
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四、让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结合《外面的世界》一课,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五、让孩子间相互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让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但必须注意合作的方式,我认为以下三种方式很有效果:
1、让学生互相交流。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我是这样改变过去传统做法的: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合作交流自己的意见,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就连平时不爱开口的学生也变得活跃起来。
2、让学生养成集体意识。
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养成集体意识习惯,不要让某个人的意见代替小组意见。合作学习的成果是群策群力的结果,这样学生的思维便得以活跃,既克服了自身的不足,也让学生重新树立了信心。
学艺娱乐范文5
关键词: 论语 乐 政治美学 生活美学 哲学指引
《论语》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思贝斯所谓的文化“轴心时代”,他在《哲学指导》一书中提到“世界史的这个轴心似乎就在于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发生的精神进程。出现了我们与其他生活至今的人。这个时代该简称为‘轴心时代’”,在这一轴心时代中“发生了人类的精神奠基,他们至今靠它生活”[1],《论语》作为华夏文明轴心期的核心思想代表,在数千年的传承和领悟中,只有区区两万余字的短小文章变得博大精深,它俨然成为中华文化的“圣经”,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到民族的文化血液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遗传DNA,是中华文化的“心魂”所在。正如李泽厚所说:“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2]。
在《论语》一书中,核心思想基本围绕着“仁义”、“礼乐”、“中和”等展开,而“乐”在《论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从《论语》中多次出现的“乐”字为线索,探讨在不同的篇章中“乐”字所包含的不同含义,并且分析这些“乐”字背后所产生的远及千年的重要影响,及其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乐感文化。
“乐”在《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共出现48次,多数章节提到,但在不同的章节中,它的含义却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按照思维层次由生理到心理、由感性到超感性的由浅入深的顺序划分的话,本人认为《论语》中的“乐”包含着三层意义:
一、音乐之“乐”,作为政治美学的建构
“乐”的第一个层次,也是其最基本的层次是《论语》中屡次出现的音乐的内涵,其中有孔子推崇和力举恢复的“雅乐”,也有应该丢弃的“郑声”(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论语》一书中,出现的“乐”字直接指音乐的地方大约有十四处,其中有一章专门谈论音乐与舞蹈,即《论语・八佾》,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尽善尽美邵乐”;子曰:“《关睢》,乐而不,哀而不伤”等。
音乐首先作为一种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样式之一,对于这一层次的美来讲,“是通过它的音律及歌舞的形式而见,这种美虽然还是通过欣赏者在特种关系中发现而生起的,但它自身毕竟是由美的意识进而创造出来的美的形式;毕竟有其存在的客观的意味”[3],对于音乐的感性美,《论语》也有涉及,如上文提到的“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从乐曲的节奏、章节、音色、声响等对音乐做了详尽的描述,这就是孔子对音乐形式美以及聆听时的心理愉悦的“审美感受”。
但是,紧接着,孔子说:“尽善尽美邵乐”(《论语・八佾》),在简要地记述音乐本身之后,孔子立马用“尽善尽美”这一伦理标准来限制音乐,并且除此处直接涉及音乐本身之外,其它章节鲜见。由此可见,儒家谈论音乐,绝少就音乐本身来谈,而更关注于音乐本身之外的东西,具体说来是音乐所承载的道德责任和政治建构的功能。与西方以宗教恫吓和法制约束建构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传统的政治秩序是建立在宗亲血缘关系基础之上而外扩泛化而成,带有天然的情感色彩和人伦气息在里面。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是中国传统政治结构的最简化的公式,中国儒家政治制度的建构过程是把整个权力结构变成我们人的情感结构的一个过程,在这一“政治情感化”过程中,由于音乐天然具有激发人类情感,引起人类普遍共鸣和心灵相通的动荡,如狄德罗说:“只有在戏院中,坏人才会流下和好人同样的泪水”[4],正是由于音乐具有文字、图画等传达思想感情的媒介所不具有的先天优势,儒家的哲人就巧妙地把音乐加以利用和规范,对音乐所感发的情感的方向和内容加以规训,并且和另一个核心观念“礼”结合起来,“礼乐”并称,体现出《论语》中所探讨的音乐是政治美学达成的一种手段和策略。在《论语》全文中,凡“乐”字出现之处,“礼乐”并称者占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说俯拾皆是,如: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论语・先进》);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卫灵公》)。
用“礼”,即一整套严格、繁琐的外在程式化的行为流程来约束人们的衣、食、行乃至与思,来向人们传达儒家学者们建构的“美政”观念。但是,如果仅仅靠外在的礼仪制度来强制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不仅会使儒家的政治制度变得枯燥、无情,而且在实行起来必然会受到民众的反感甚至反对,使“美政”变为“丑政”,“王道”变为“霸道”,这无疑是孔子所不愿看到的,于是,在外在的“礼”之后,孔子紧接着把“乐”的观念提出来。如果说“礼”是儒家学者为上至国君,下至草民制定的一整套完整严密的外在行为规范的话,那么“乐”则利用人们生理、心理“通感”的原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调节人们的思想,平和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内心深处心甘情愿的认同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这样,“礼”和“乐”分别从外在、内在互相协调一致,“乐从中出,礼从外作”外在的“礼”要和内在的心境修养(“乐”)能够完美地融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中,从而建构起情感化、审美化的政治体制,这样的政治制度无疑达到政治美学的境界。
二、人生之“乐”,作为生活美学的表征
《论语》中提及的“乐”除了作为音乐及其引申的伦理、政治意义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较为鲜明的含义,那就是“喜爱”“愉悦”“欢乐”。这种含义在《论语》之“乐”中也占有相当比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关睢》,乐而不,哀而不伤。”(《八佾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卫灵公篇》)等。
对此岸生活的肯定,对现实幸福的追求,一贯是儒家文化的特色,他们并不将幸福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来世或者遥不可及的天国(如佛教和基督教),也不会对此生苦痛采取冷漠的逃离和回避(如中国道教),而是力争在日常普通的生活中发现快乐、找寻幸福,使冷淡灰色的生活变得温暖多彩起来,这也许是最早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因为儒家文化相信:“现世便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人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原则上都是平等的,即使有差异,也仅是程度上的差异。”[5]。由于对现世世界的绝对肯定,孔子思想中对生活中的快乐放在突出的位置。如《论语》开篇第一句即是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短短两句话,“悦”和“乐”都是在讲述不同的生活,同样的快乐,一个是学习之乐,一个是友谊之乐: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并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这是一种充满收获的沉甸甸的喜悦;而远方的朋友前来相会,或探讨技艺、或观花饮酒、或互诉衷肠,三五之夜,相知一二,上下九万里,古今五千年,岂不快哉?这些都是此世间的快乐,是带着朴素的生活气息的,带有温度的快乐。
但是,《论语》对生活中的快乐并不是一概加以认同,在孔子看来,所有的情感,必须纳入到政治体系之中,符合“礼”才是值得肯定的快乐。具体说来:第一,要有“度”,即“执中而用”,守“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中和之美的表现,孔子在谈论音乐时提出一个重要命题“乐而不,哀而不伤”,“”和“伤”均做过度、过分讲,说诗歌表达的快乐和悲哀的情感都要恰当,不能过分。过分就会伤害个体身心、伤害社会群体,所谓“过犹不及”是也。因为中国是以黄土文明为代表的文明模式,缺乏西方地中海文明“酒神精神”的那种精神的放纵和情感的狂欢传统,相反,黄土文明(主要是儒家思想)对任何情感包括快乐都要有所节制,要在理性的制约下进行适当的快乐,而非纯粹的动物本能式的宣泄。而这个适当的“度”则是一种有益于政治统治、有益于维护身心健康的又非静止和绝对的一种动态平衡,即是一种“和谐”。第二,要有“益”,儒家美学很大程度上是围绕政治美学来建构的,讲“礼”讲“乐”,无非是对社会、对国家有利益。它毫不避讳自己鲜明的社会政治功利目的,“立功、立言、立德”从来都是儒生们孜孜不倦的人生信条。同样,儒家文化的所谓“快乐”必须是将这种本来纯粹的情感经过理智的指引、控制、过滤,并且将理智引入、渗透、融化在情感里面,这时所谓的“乐”,已经不是纯然“尽美”之情感,而且还带上了“尽善”之德性要求,“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卫灵公篇》。“乐”之损益,判然有别,《论语》已经给我们做出鲜明的分类,只要对社会国家有“损”,尽管其“乐”,一律唾弃之,放流之。
三、超然之“乐”,作为走向哲学境界的指引
上面讲《论语》中的“乐”主要是作为建构政治美学的“音乐”和建构生活美学的“快乐”两层含义,这两层含义都是关乎现世,关乎人们实际功利的道德伦理要求。除了这两层含义之外,孔子又将“乐”提高到一种超道德、超感性的哲学境界。这种快乐,已经脱离了具体和繁琐,达到一种超然的愉悦,使“乐”上升至一种“天地境界”。“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朱注》程子曰: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累其心而改其所乐也,故夫子称其贤。又曰:箪瓢陋巷非可乐,概自有其乐尔。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乐”在这里虽然不脱离感性,不脱离心理,仍是一种快乐;但这种快乐已经具有某种超越性,已经是一种经由道德而达到的超道德的稳定境界和超然心态。又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壅也》),此处讲的即是一种美善合一、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乐山”“乐水”其实是一种“人的自然化”(李泽厚语),即回归自然,免除各种自然的异化,重拾那份久违的自然之美和自然之乐,使人恢复和发展被社会或群体所扭曲、损伤的各种自然素质和自然能力,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灵与整个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宇宙节律的同构合拍,这绝对是一种审美的“天地境界”,具备了形而上的高度。
不管是“悦耳悦目”的礼教音乐,还是“悦心悦意”的生活之乐,乃至“悦神悦志”的超然愉悦,都在《论语》中通过一个简单的“乐”字体现出来。而这三个层次的“乐”合起来,就构成了极富中华文化特色的“乐感文化”(李泽厚语)。乐感的存在,引导着我们去过一种充满内心喜乐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就是一种“乐感”的生命存在方式。这样的一种存在方式不仅使我们的生命充满喜乐,我们的生活充满感恩和乐观豁达,而且向我们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层精神: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同时,由于“乐感文化”是一个立体的建构,在强调此岸世界的立足点的同时对彼岸又有所展望和希冀。所以,中国的“乐感文化”并不浅显庸俗,而是在平凡中见伟大,世俗中有高远,“既世间又超世间”,又以乐观、豁达、进取为情感底色,这就是以孔子及其《论语》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哲学、美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雅思贝斯.哲学指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79.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学艺娱乐范文6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形成,学习完全凭兴趣。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地硬灌,由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枯燥无味的“苦学”,就会导致学生“厌学”,“怕学”和“拒学”。因此,我们就必须巧妙设计课堂教学,使一、二年级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根据这些特点,我在教学识字时,常常将生字形象称为“宝宝”或“小精灵”,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这样自然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也随之调动。同时一年级学生容易受感情因素影响,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时应语言亲切、表情丰富,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让学生快乐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如在复习生字笔顺时,还可以用“对吟”的游戏。如“头”字的笔顺,口令如下:“头”字怎么写?“头”字这样写:点点横撇点。这就是“对吟”。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
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了学生都想学、都学会,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如在识记生字时先让学生小组交流识字的方法,教师再引导学生一起交流识记方法。一般可用猜字谜(如:一大一小是尖);熟字加减偏旁法(如:好);换偏旁法(如:好-字);对比识字法(如:吗-妈)等。
小学语文中,汉字是重中之重,而汉文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大多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打、拍、拖”,“跑、跳、踢”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扌”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学生“扌”旁表示与手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扌”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