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卫生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村卫生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村卫生所

村卫生所范文1

就全县村卫生所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一年来的情况,笔者对实施效果作了调查:发现村卫生所实施基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性意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现状

1、基本情况

宁都县地处江西省南部,赣州市北部,全县人口80万人,属国家贫困县,辖区24个乡镇299个行政村4007个村小组。全县有医疗卫生单位43个,其中县属医疗卫生单位10个、乡镇卫生院25个,有村卫生所830个、乡村医生876人。

为纵深推进医改,从2012年9月1日起,全县村卫生所按一村一所的原则,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为此,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一是成立了组织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全县村卫生所国家基本药物实施工作;二是明确实施基药政策要求。规定村卫生所基药必须全部经乡镇卫生院代购,且基药配备率必须达100%,不得销售非基药;三是加大了宣传力度。专门召开了全县村卫生所实施基药动员大会,在每个村卫生所悬挂了“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的宣传条幅;四是对实施基药前后药品价格在各村卫生所进行了公示,让基药价格置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五是拨付了基药补助资金。按照医改多渠道补偿政策,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上级下达的村卫生所基药零差率销售补助资金及时下拨至各村卫生所。从此,全县村卫生所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在全县299个行政村全面启动。

2、实施情况

从笔者近期对10个乡镇30个村卫生所基药实施情况所作的调查,可以反映出,国家基本药物在村卫生所实施情况不尽人意:

(1)药品采购途径

通过乡镇卫生院代购的村卫生所21个,占调查总数的70%;通过乡镇卫生院以外的途径采购的村卫生所9个,占调查总数的30%。从乡镇卫生院代购药品的村卫生所,主要是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所基药补助发放考核或以药抵补助资金的形式进行代购。

(2)基药采购的数量

接受调查的30个村卫生所2012年9月1日起至2013年8月31日药品采购的总数比较:采购总数为15.6万元,其中从乡镇卫生院采购2.3万元,占14.7%,从其它途径采购13.3万元,占85.3%。

(3)基药品种的配备

接受调查的30个村卫生所,平均每个村卫生所配备药品187种,平均配备基药34种,占18.2%,平均配备非基药153种,占81.8%。

(4)零差率销售情况

接受调查的30个村卫生所,执行零差率销售的村卫生所为2个,占6.7%;没有执行零差率销售的28个,占93.3%,其中没有执行零差率销售的村卫生所药品销售价格高于物价部门批准的零售价的村卫生所达84%。

二、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为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从管理层面来说,可以说是花尽心思,但执行起来却事与愿违,这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政府投入不足。在村卫生所工作的乡村医生属于农民群体,没有任何收入保障。当前,政府对村卫生所实施基药是按人口总数的1:1.2的比例,人均3000元/人/年予以补偿(按我县乡村医生总数分配只能享受2100元/人/年,月均不足200元),而实施基药前,乡村医生收入主要靠药品差价。因此,在补偿不足的情况下,在村卫生所实施基药缺乏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2、政策执行依据不足。国家及有关部门对村卫生所实施基药强调要全部实施基药,不得销售非基药,而且必须全部从卫生院代购,全部实现零差率销售,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也就是说如果村卫生所销售非基药,从乡镇卫生院以外的途径采购,不实行零差率销售等问题,没有任何法律和政策条款规定应对村卫生所做出如何处罚。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只是原则上要求,没有限制性措施的行为怎么便于执行呢?而且这里面至少暴露出两个矛盾:一是代购权限与国家法律规定之间矛盾。《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从事药品批发的机构必须持有《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从现行的法律条款规定,卫生院是没有为村卫生所代购的权限的,如何执行代购,这是一种矛盾;二是收费权限与收费项目之间的矛盾。乡镇卫生院为村卫生所代购药品,必须要收取药品成本。但从当前医疗机构收费项目中,乡镇卫生院是没有向院外没有产生医疗行为的单位或个人收取药品采购费项目的;因此,收费也是一种矛盾。

3、农民维权意识不强。虽然每个村卫生所都悬挂了国家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标语,但是,农民在就诊时,大部分农民群众分不清什么是基药,什么是非基药?对村卫生所有没有执行零差率销售不清楚,甚至高于零差率几倍的价格销售都浑然不知。

4、部门监管不力。从实施一年来的情况看,各有关部门对村卫生所实施基药监管力度明显不足。有的乡镇,即使是县、乡两级进行了监管,但限于执法权力有限,村卫生所对实施基药执行不到位的行为依然我行我素。

三、对策思考

1、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对村卫生所运行情况进行客观、实事求是的调查、分析,制定出合理的补偿方案。否则,如果单纯地要求村卫生所实施基药,实行零差率销售,而补偿不足、不到位导致村卫生所无法正常运行,乡村医生根本上无法生存,那么在村卫生所实施基药只能成为一纸空话。因此,各级财政应加大村卫生所实施基药的投入,确保村卫生所能正常运行。同时,分阶段解决乡村医生身份问题,使他们像民办教师转编一样,把乡村医生转为国家正式职工,用正规医疗单位的一套严格监管措施去约束他们的行为,村卫生所实施基药就能一管到底、执行到位,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

村卫生所范文2

农村(林场)卫生所(室)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药品、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因其点多、面广、线长,一直是农村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监管的薄弱环节,其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林场)卫生所(室)在药品、医疗器械的采购、验收、储存、保管、养护、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应该引起各级药监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局今年对全市农村(林场)卫生所(室)使用药品、医疗器械情况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研和监督检查,现就如何加强对农村(林场)卫生所(室)的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管,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仅供各位参考。

一、 **市农村(林场)卫生所(室)现状

**市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占地面积6,600平方公里,设有四镇三乡,127个村屯;辖区内还有四个林业局、64个林场,一个国有农场,共有人口40万、182家农村(林场)卫生所(室);从药人员246人。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市农村(林场)卫生所(室)药械质量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管理相对人观念滞后,药械监管信息不灵,管理措施没有到位。日常监督检查较少,地处偏远的一年只能检查一次。调查情况见下表:

序号 监督检查项目 数量 占总数比例

1 进行人员培训情况 156 85.7

2 接触药品人员进行体检情况 21 11.5

3 设置药房的 64 35.2

4 具有药品陈列设备 110 60.0

5 建立质量管理制度(采购、验收、陈列、使用) 31 17.0

6 有药品购进验收记录,票据较全 89 48.9

7 建有器械毁形销毁记录 58 31.8

8 凭处方使用药品 57 31.3

9 使用二类精神药品 13 7.1

10 人员配备:一医(一护)、一药 38 20.9

二、 存在问题

1、从无证企业采购药品、医疗器械。近年来,药监部门不断加大监督检查频次,尤其是全面推行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之后,农村(林场)卫生所(室) 从无证企业采购药品、医疗器械量明显减少,但仍然存在。主要原因是仍有流动药贩上门送货,且价格比合法药品经营企业便宜。

2、药品专业技术人员少,业务素质教差。大多数卫生所从事药品管理工作人员为医生兼职,没有进行过药学专业知识培训。又存在着“重医轻药”思想,对药品只顾价格、利润,放松药械管理和基本设施、设备的配备,时常出现一些过期、失效、霉烂、变质,甚至误购、误用假劣药品。

3、药房设施设备不足,无法保证药械质量。大多数的村卫生所(室)都是住宅、诊所混在一起,受面积限制,诊察室、处置室、药房不能分开,存放药品的药柜、货架严重不足,药品、器械摆放杂乱。没有相应的通风、防鼠、温湿度调节设施,更谈不上阴凉、避光储存药品,甚至需要低温储藏的药品也在常温下使用。

4、使用完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不及时进行毁形销毁处理,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在监督检查中,一些卫生所虽然建立了毁形销毁记录,但实际工作中却很少进行毁形,更不会进行无害化处理。一是毁形比较麻烦,二是进行焚烧时会产生有毒和难闻的气味,周围的邻居会干预。因此不少人干脆将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卖给废品收购人员,以图省事。

5、制度、记录不健全,自我规范意识不强。大多数卫生所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于各项记录也没有认真记载。对于药监人员在监督检查时反馈的问题,当场总是虚心接受,过后没有改正。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村卫生所交通不便,地处偏远,药监人员一年才能检查一两次,对他们违法行为的处罚也很难到位。

6、违法行为处罚困难。对农村(林场)卫生所(室)的各种违法行为的处罚,由于受交通条件和执法成本的限制,药监部门不论其行为是否要适用一般程序还是简易程序,大多数采取当场处罚的形式。在目前监管人员少、交通工具不足而对村卫生所(室)的监督覆盖面又要达到百分之百的情况下,药监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按一般程序查办每一个案件。

三、 监管对策

1、加强药品、医疗器械源头监管。村卫生所(室)能从无证企业采购到药品、医疗器械,是因为有流动地下药贩。只要我们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和销售人员的源头监管,杜绝药品、医疗器械流向非法渠道,断了地下药贩的货源,农村卫生所(室)就能从合法渠道采购。同时提高药品批发企业的配送和服务能力,来满足农村卫生所(室)的用药需求。

2、加强村卫生所(室)从业人员培训。村卫生所(室)从业人员,基本上没有药学专业人员,缺乏药品的验收、储存、保管、养护等知识。因此,基层药监部门应建立、完善村卫生所(室)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确保村卫生所(室)从业人员每年都能参加一次培训。培训的内容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药品、医疗器械管理法律、法规,如《药品管 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二是药品验收、储存、保管、养护等专业知识。三是真假药品、医疗器械简易鉴别知识。通过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药品质量意识和自我规范意识。

3、强化日常监管,建立监管档案。应将监管的重点转移到农村、林场,集中精力、下大力气,花一至二年的时间进行重点监管,以求得农村、林场药械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对部分屡教不改的,问题较多的村卫生所(室),建立监管档案,将违法违规行为记录在案。要不受监管频次的限制,经常性的进行监督检查,达到打击一两个、教育一大片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药监部门的威信,使今后的监管工作更加顺利。

村卫生所范文3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我省人口出生率下降,绝对增长量减少,农村人口数量也开始锐减。从《河南统计年鉴》显示的数据可知,1995年至2009年间,我省人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农村人口数量逐步减少。农村人口总量和增长量的减少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农村适龄儿童规模缩小、基础教育学校数量和教学点数量的减少,从而形成了所谓“农村基础教育萎缩”的局面。但是对于这种萎缩,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农村人口减少,学龄儿童减少,出现教育萎缩,是顺理成章的事,不值得过于担忧。值得重视的是,还有别的深层次的问题影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萎缩。

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萎缩

虽然十多年间,我省农村人口呈下降趋势,但毕竟人口基数大,现有人口依然众多。众多的人口意味着众多的劳动力。2009年农村从业人口增加了22.6万人,而农村从业人口中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却减少了83万人,这83万人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一部分,他们转向了农村非农产业或流向城镇。

在大量流动人口中,包含着为数众多的儿童少年。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学校“借读”。曾经借读不仅困难重重,而且还要缴纳数目不菲的赞助费、借读费等歧视性收费。现在,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很多流入地放宽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政策,还不需要交纳“赞助费”、“借读费”等,这进一步鼓励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热情。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农村学校生源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了。据统计,2009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生达34.89万人,占我省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的2.29%。可以预见,如果未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之间户籍的藩篱被拆除,那么,将有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镇,而农村适龄儿童的数量可能进一步减少,农村基础教育的萎缩可能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如果农村基础教育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的话,萎缩几乎不可避免。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加剧了农村生源的外流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倾向,教育政策优先大都只反映城市人的利益,他们凭着政治上的优势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利益。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无法改变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城市倾斜政策,这就使失衡的二元结构更加难以打破。我省也被这种大环境影响,形成了城乡教育资源发展不均的局面:城市学校占有优越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雄厚,办学设备齐全,而农村素质好的教师流入市内,教师匮乏,办学条件简陋,学科开不齐,即使开齐也达不到应有的质量等。

由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我国我省长期以来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城乡之间学校有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让孩子脱离落后的农村小学,而到城镇读书。因为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获得良好的教育,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

对农村偏远地区规模小、办学效益差的学校进行撤并导致了辍学率反弹

2001年,国务院做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一项内容是“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此后,我省遵循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但遗憾的是,部分地区农村初中阶段的辍学率不降反升。造成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辍学率反弹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调整造成教育费用骤增,很多农村家庭难以承受。除此之外,很多成立的新校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衷之一是通过资源重新调整,能够合理节约并利用已有资源,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但一些新建的学校和一些学校合并后教学质量仍难尽如人意。

村卫生所范文4

[关键词] 农村卫生; 卫生调查; 改厕

[中图分类号] R12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368-01

1 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 一般情况:包括农村总户数、户人口数、户主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收入等。户厕状况:包括有无户厕、户厕类型、厕内卫生状况。粪便处理情况:采用粪尿分集式及三联式沼气池处理粪便的方法均列入粪便无害化处理范畴。改厕户农民卫生知识知晓和卫生行为形成情况。

1.2 方法

1.2.1 调查对象 选择进化镇永范村、牛心顶镇凤山村、曙光镇东太平村、小杨乡双龙村,每村抽取50户以上作为调查对象。

1.2.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户厕类型与粪便处理情况,以及该户农民的卫生知识知晓和卫生行为形成情况进行调查。

1.2.3 评价标准 按照GB19379-2003《农村户厕卫生标准》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抽查的4个村平均每村有253户,平均人口为875人,人均年收入为6345元,这4个村的总体经济水平较高,具有改厕的物质基础,而且村干部对改厕意义认识较深,积极性较高。

2.2 户厕状况

2.2.1 厕所类型与普及率 在调查的265个农户中,每户均建有一个厕所,建厕率为100%。户厕建造类型以深坑式、粪尿分集式居多。粪尿分集式户厕采用地下贮存池粪便干燥脱水达到无害化卫生厕所标准,其普及率为80.00%。深坑式户厕无地下粪便处理设施,普及率为20.00%。

2.2.2 户厕的基本状况 建在住宅庭院的户厕246座,占92.83%。建在住宅室内的19座,占7.17%。厕所内地面高出庭院地面的245座,占92.45%,厕内地坪低于庭院地坪的20座,占7.55%。出粪口加盖密闭的260座,占98.11%;加盖不密闭的3座,占1.13%;无盖的2座,占0.76%。

2.2.3 户厕建筑设计状况 厕所屋顶材料采用石棉瓦等材料的176座,占66.42%;其它的89座,占35.47%。厕内地面处理采用水泥地面的255座,占96.23%;铺釉面砖、马赛克的7座,占2.64%;采用其它方式处理的3座,占1.13%。通风设施采用排臭管通风的260座,占98.11%;自然通风的5座,占1.89%。厕内设置手纸收集容器的206座,占77.74%;无手纸收集容器的59座,占22.26%。

2.2.4 户厕卫生状况 从厕内状况看,地面无积水、垃圾的259座,占97.74%;有积水、垃圾的6座,占2.26%。便器内无粪迹、尿垢、杂物的255座,占96.23%;有粪迹、尿垢、杂物的10座,占3.77。基本无臭味的259座,占97.74%,有臭味的6座,占2.26%。2.3 粪便无害化处理与利用 厕所有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212座,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为80.00%;无处理设施的53座,占20.00%。深坑式户厕为老式厕所,因无粪便处理设施,粪便需另行高温堆肥处理后方可使用。

2.4 农户对改厕工作的反映 对改厕受益户的调查发现,卫生厕所建成使用后,农户满意的263户,满意率为99.25%;户厕能正常使用的264户,使用率99.62%。

2.5 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 共调查267人。被调查农民对刷牙次数、四害概念、粪便危害、改厕好处、厕所管理四项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为分别为65.22%、69.57%、76.09%、84.51%、92.39%。对不吸烟、不喝生水、瓜果洗后吃、饭前便后洗手、生活垃圾会处理四项卫生行为的形成率为47.83%、94.84%、90.76%、94.02%、92.39%。

3 讨论 按照省、市爱卫会关于农村改厕工作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此项工作,结果显示实施好农村改厕工作,使受益农民知、信、行发生了很大改变。调查结果显示,改厕村平均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80%,建造的无害化卫生厕所,基本达到了无蝇蛆、无臭味、卫生、安全的标准,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促进了农民相关卫生知识的提高和健康行为的形成,提高了农民对厕所的正确使用和管理水平。目前,农村户厕建在住宅内的户厕不足8%。这表明,户厕建设没有纳入农村住宅设计,建厕随意性较大。因此要提高人们的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扩大农村户厕服务功能的同时,既要注重厕所地下设施的建设,也要提高厕所地下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统一规划、设计、建筑,有利于推动农村户厕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村卫生所范文5

关键词 留守学生 行为偏差 探索 思考

一、农村“留守学生”行为偏差的表现

1.心理方面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与父母亲之间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他们得不到相应的父爱和母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父母不在身边,缺失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容易受到伤害,困惑难以排除,压力难以排解,造成了学生自卑、悲观、孤僻的心理。

2.行为方面

行为方面,首先表现为厌学。由于这些学生主要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有约束,学校与家庭没有很好的及时沟通,学习的基础没有打好,学习习惯差,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习也无兴趣,导致学习困难,陷入恶性循环,把学习看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希望早点离开学校。其次,经常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这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重视,出现自暴自弃的情绪,认为“反正没有人在乎我,我怎么样也没人管我。”对学习无所谓,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容易出现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

二、农村“留守学生”行为偏差的成因分析

1.家庭原因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除了一般的农村教育问题外,还有其特殊性,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父母不在家,没有人能管得了孩子。爷爷奶奶由于上了年纪,同时又不懂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与“留守学生”存在代沟,所以难以很好教育;而那些寄居在邻居亲戚朋友家的,由于是别人的孩子,不太方便管,也不能对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而在外打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身边,缺乏与孩子之间的接触、交流和沟通,与学校的联系也比较少,另一方面又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外出打工的部分农村家长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了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2.教育环境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学生在心理发展上比较其他学生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作为农村学校,虽已实施素质教育,却仍然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因此容易放松对成绩较差的“留守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同时由于本校地处农村,学生分布较广,家长不太配合,家长会难以召开,和家长的互动较少,这也不利于“留守学生”的成长。

3.自身原因

留守学生的年龄偏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缺乏法律、生理、安全方面的知识,再加上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好坏,交友不当,很容易被一些坏人引入歧途,从而导致严重问题的发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留守学生正处于这一特殊时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观,由于长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加上监护人的监管不力,导致情感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学生心理和性格朝着非健康和非积极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其他的孩子。

三、农村“留守学生”行为偏差问题的对策思考

1.学校教育应不遗余力

首先,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实行心理辅导。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教师只有掌握了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活学习情况,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洞悉其心理的变化,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中。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丰富精彩的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其次,还有加强道德建设和法纪教育。学校要建立关爱留守学生机制,要切实为留守学生办实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培养孩子坚定的政治素质、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法纪观念,促进留守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2.家庭教育不可或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弗洛伊德说:“一个人的发展,深受早期经验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最有影响力的早期经验肯定是学生的家庭环境。”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和“隔代教育”现象。缺乏称职的抚养人,学生在生活、学习、心理方面都造成了困扰,这就需要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给学生的教育提供良好环境。在家庭教育中,结合学校教育,采用“党员跟踪教育和家长学校送到村、办到家”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模式,及时解决行为偏差生存在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村卫生所范文6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生态旅游在世界的大热,中国也逐渐的兴起了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旅游项目和相关产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元素走入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显得有些遥远。很多人在尝试之前还不明白什么是生态旅游。因此,在这个假期,笔者搭乘20多小时的车,从哈尔滨出发,驶向中国最北的生态小镇――北极村。

一、北极村的生态面貌和旅游项目

漠河北极村位于中国北部的一个边陲小村,是全国观赏北极光和极昼胜景的最佳之处,总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13 159亩(8.7平方公里),已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有农户243户,963口人,居民房屋大部分为砖瓦结构平房,另外还尚存一些“木刻楞”式的小木屋。在北极村有北陲哨兵、神州北极、古水井、日伪电厂遗址、最北第一家等。每年夏至节期间都在江边举办夏至节篝火晚会,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每当夏至前后,这时有近20小时可以看到太阳,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极昼现象,幸运时还会看到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北极光。一天24小时几乎都是白昼,午夜向北眺望,天空泛白,像傍晚,又像黎明,人们在室外可以下象棋、打球。

在中国最北的北极村,笔者看到村内设施齐全,大多是以温馨朴实的农家院形式接受旅游者的入住,其主要的活动项目既生态又具有一定的娱乐目的。因北极村地貌特征和所处位置,同时也给这个最北小村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一切使得这个交通并不便利,文明也不先进的小村子充满了诱惑。

北极村是1997年开辟为北极村旅游风景区,成为全国最北的旅游景区。她古风纯朴,静溢清新,乡土气息浓郁,植被和生态环境保存完好。烟波浩淼的黑龙江从村边流过,江里盛产哲罗、细鳞、重唇、鳇鱼等珍贵冷水鱼。用江水炖江鱼,其味之鲜,其情之美,无与伦比。还可以用丝网挂鱼,江边垂钓,其乐无穷。冬季在冰封的江面上凿开坚冰,用丝网从冰眼里拽出一条条鲜鱼,更增添了北国的情趣。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我国的旅游业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发展较晚。自1979年以来,我国的旅游业以惊人的速度飞速发展。1996年,中国国际旅游业创汇突破100亿美元。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纬度跨度大,地理、地貌、区域性特点明显、气候带呈南北过渡性分布,故我国旅游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能;但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相当严重,使我国目前开展生态旅游受到很大制约。

据统计,截至1997年底,中国已建立不同级别,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926个,总面积7 69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7.64%。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森林公园313处,设置各级风景名胜区512处,其中有16处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正是这些资源为我国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基础。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这给我国的生态旅游造成巨大的压力,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国家旅游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倡导,并确定1999年旅游的主题为“生态环境游”,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对我国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要在保护地球自然生态,保护人文景观方面去做实实在在的有益的事,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这与减少工业污染,制定法律规范同样重要。尤其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生态旅游只有在当地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进而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受到破坏的情况下,才真正显示出它的意义。

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主要措施:

(一)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防止环境恶化功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等),那么最终破坏森林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从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无不证明了一这点。

(二)统一规化、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

(三)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用于修复被损环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严禁开发,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

(四)开展国际交流,争取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