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邮政银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邮政银行范文1
邮政储蓄银行正式被批准成立,在中国金融史上无疑是具有历史性的创举,其意义有:有利于银监会依法将邮政储蓄纳入银行业监管范畴,防范和化解邮政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邮储资金支农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等等。
笔者以为,以上只不过是一些明性意义,其中的“隐性”意义才是关键所在:一是通过让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给农村信用社以竞争的压力,以活跃农村金融市场;二是满足邮政储蓄资金自主运用的需要,即解决邮政储蓄庞大的资金出路问题——全国邮政储蓄网点已超过36000个,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市场占有率高达8.99%,已成为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五吸储大户。
无论是明性还是隐性的意义,邮政储蓄银行或多或少是一种带有政策色彩的制度安排,而这种“政策性”,必然有悖于其市场化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宗旨,这难免令人担心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会不会重蹈当年农村信用社之覆辙——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勾,走上了“独立经营”之路。在“服务三农”的政策导向下,农村信用社一直游走于市场和政策之间,即一方面为了生存必须寻求非农业的资产经营项目,另一方面却不得不发放高风险低收益的农业贷款。其最终结果是,农村信用社既没有很好地服务于“三农”,经营状况更不见好转。有鉴于此,最近有关部门不得不出台有关政策,不惜让农村信用社“花钱买机制”。
邮政储蓄银行从1992年的议案提交到现在正式批准成立,虽然走过了十多年的筹备过程,但一些政策导向仍有所欠缺:如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都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同样地服务于“三农”,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各自的定位如何、怎样才能竞争?另外,一些邮政储蓄机构违规经营严重,内控薄弱,资金案件不断发生,在基层网点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之前,“自上而下”的贯彻方式势必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以邮政储蓄的现有人员构成、知识结构以及运作方式来看,邮政储蓄部门根本不具备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一旦开展银行经营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充裕,但其业务对象仅限于农民,农村金融市场消化得了吗?虽说农村金融市场对资金的需求缺口巨大,但这种需求必须以渐进渗透的方式进行,否则,大门打开过快,需与求的不平衡可能会孕育着极大的风险。
邮政银行范文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获得了标准银行身份,在形式上完成了组织模式的变革,但新组建的邮储银行面临金融业务不适应、管理体制不适应、人员素质不适应等实际状况,其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内部控制、业务发展等方面凸显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难点分析
(一)管理体制不理顺,现代商业银行制度难建立邮储银行是邮政集团公司的全资附属银行,是法人单位,受《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的制约,应独立运行、实行专业化管理,邮政集团公司是邮储银行的股东,是控股关系。目前邮政金融体制改革后,实际是邮储银行控制一类支行,邮政公司控制二类支行和网点,邮政公司既靠投资控股,也靠控制二类支行的人、财、物来获取收益。在这样的体制基础上,邮政储蓄银行难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和金融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二)运行机制不完善,垂直管理难落实一是按照现有体制,邮政公司、邮储银行既要经营银行业务,也要经营邮政业务,而邮储银行和邮政公司之间又没有具体的制度、办法来明确各自职责,由于职责划分不明、业务相互交叉,大量工作开展要依靠协调沟通,一旦银行机构特别是二类支行和代办网点发生风险案件,易引发相互推卸责任等情况,造成业务垂直管理不顺畅。二是邮储二类支行和网点风险控制难度加大。由于改革后关系的不理顺,一些地方银行审计稽查人员被拒之门外无法进驻二类支行和网点开展审计稽查工作。即使查出问题后对责任人追究处理缺乏权限和手段,二类支行和网点风险控制难度加大。三是金融业务管理传导链条与环节增加,政策传导难度加大。在邮储银行内部传导链条为:市分行——县支行——一类支行——二类支行;在邮政企业内部传导链条为:市分行——市邮政局——县邮政局——网点。管理层次的增加,管理链条的延长,加大了金融业务管理和政策传导的难度。
(三)内控制度不健全,风险管控能力难提升一是邮储银行内控管理制度无法适应现代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目前,大部分制度主要是从原有体制下的制度演变而来,新开办信贷类资产业务和对公业务没有成形的制度,存在一定的“盲区”。二是审计、风险管理部门力量薄弱。审计、风险部门既要管理好一类支行,也要维护好全市邮储金融业务稳健规范发展,给风险防控工作带来新的困难。三是二类支行和网点负责人存在非正式在编人员担任的情况,风险意识和管理意识不强。四是制度执行难到位。由于一类支行人员归邮储银行,二类支行主要负责人归邮储银行,其他人员归邮政企业,网点所有人员归邮政企业管理,“四项制度”无法有效落实。
(四)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差,对于现代零售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难适应据调查,某市邮储银行共有员工667名。其中,在岗职工357名(占比53.5%),聘用工25名(占比3.8%),劳务工285名(占比42.7%);大专以上学历的238名(占比35.6%);具有中级职称仅12名(占比1.8%)。邮储银行员工主要有邮政储蓄从业经历,作为适合商业银行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匮乏,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专业人才更是缺少,对于现代零售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难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业务的拓展。
(五)邮储银行网点建设落后,服务功能难改善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邮储银行是在原来邮政网点基础上组建的,网点整体形象与其他银行差距较大,表现在门面小,缺乏装修精致、分区规范的精品网点。二是安全设施有待改善,部分网点存在安全隐患。三是窗口服务水平不高。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网点一般只有2-3人,无法满足办理银行业务的要求。
(六)邮政储蓄银行自营网点较少,面向“三农”、服务社区的职能作用难发挥成立邮政储蓄银行,是发挥邮政储蓄网络优势,贯彻落实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要求的具体体现,亦是进一步弥补农村金融市场和社区金融服务不足的重要举措。目前,某市邮储银行所辖一类支行(自营网点)27家,仅占全市邮储银行机构网点的24.32%,二类支行(非自营网点)84家,占银行机构网点的75.68%。邮储银行对二类支行管理存在人员管理难、业务管理难的问题。邮储银行自营网点较少,面向“三农”、服务社区的职能作用难以发挥。
(七)信贷人员经验匮乏、畏惧风险,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缓慢难改变虽然邮储银行对信贷人员组织了多次业务培训,并通过全程跟踪实践培训指导和学徒式的培训方法,着力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但是,由于从业人员基本素质差异明显、从事信贷业务时间较短,造成部分人员虽然能够认真遵守规章制度的要求,但信贷经验匮乏、技术水平有限、工作效率较低,部分信贷人员还出现了过分畏难的情绪,一味地规避风险、消极发展,通过贷款的“零发放”来实现“零风险”,既不利于业务的发展,也无法起到积累经验、锻炼队伍的目的。
二、相应对策
(一)转变经营理念,围绕市场定位,加快发展在现有条件下,邮储银行要找准市场定位,充分发挥沟通城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研究制定3—5年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网络优势,突出特色,扬长避短,加快转型。
(二)进一步理顺邮政金融管理体制一是建议将邮储银行二类支行的人、财、物全部划归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邮政金融机构网点、业务统一经营和垂直管理,克服多头经营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尽快出台邮储银行和邮政企业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权利和利益分配,妥善处理双方关系,有效防控邮政金融业务风险。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不断提升风险管控水平邮储银行要高度重视内控建设,不断增强内控意识、合规意识、风险意识,切实做到业务发展,内控先行,风险可控。严格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并定期对现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进行评价和梳理,切实提高执行力,从制度上杜绝疏漏,防止操作风险的发生。
(四)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为邮储银行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一是要高度重视邮政储汇队伍的培养和使用,充分发挥现有队伍的基础作用。二是不拘一格招纳贤才。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做到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邮政银行范文3
一、邮政储蓄银行定位分析
1、从市场竞争环境分析,应定位于三农。在金融市场逐步全面放开的大背景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初期就面临来自国内外几大金融机构的竞争,并且多年来形成的金融市场竞争格局比较成熟,要想打破这种竞争格局,困难很大。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如某学者所研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二元经济。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各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等基本都立足于城市,他们在城市的经营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有着丰富的经验及成熟的运营机制,在居民的心中已经树立了一定的社会形象,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外资又极力寻找我国金融业的缝隙,特别是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加入,使得邮政储蓄无论在资产规模、服务质量管理体制、经营经验、风险规避方面等都无法与之相比,相对应这些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经营薄弱或放弃农村经营,邮政储蓄银行应充分分析形势,定位于农村。一方面各商业银行撤并农村营业网点,包括农行在内的四大国行撤并县及县以下机构,标志着农行等正从农村金融体系中逐步淡出,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在下降;农发行的业务不涉及一般的资金需求,主要局限于粮棉油的收购和储备资金供给,表明农发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作用有限;而农信社在商业化改革导向影响下,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选择性贷款的特征日益明显,表现出了非农化和城市化倾向,一般农户很难得到贷款,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面有限;另一方面邮政储蓄这几年在城市的业务逐渐萎缩,却在农村由于历史以来就一直是农村金融的主要服务提供者,伴随邮政对农村的服务,邮政储蓄在广大的农村占据重要地位。面对金融机构在城乡的结构差别,邮政储蓄银行应该积极寻找金融竞争市场的边缘地带,抓住优势,把握时机,稳住基层。
2、从市场需求主体分析,应为广大的农民个体服务。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使得农村金融需求形式和类别出现不同特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资源缺乏现象日趋严重,不能满足多元化需求,农村金融体制存在弊端。目前,在农村的各类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信社、农行及由农行代办业务的农发行,农行及农发行的资金服务对象大都以集体单位为服务对象,对于分散的个人或家庭由于客观原因很难照顾,农村城市信用社是唯一的正规金融组织,其产品单一,主要为集体提供信用。但是,农村却存在着巨大的资金需求,数量众多又急需资金的农户或农民个体却得不到满足。这种信贷体制难以满足农村经济中农户和私营业主的小额、分散、灵活、方便的金融资金需求。而邮政储蓄由于依附邮政业务,邮政储蓄机构遍布农村每一个角落,与千家万户打交道,对当地农户的状况了解比其他机构有更多的优势,了解得更为详细,所以邮政储蓄银行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以广大的农村、农民、农业为服务对象,尤其是以农村个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占据农村据点。
3、从业务经营方式分析,应发展成为三农服务的专业银行。银行业务经营制度主要有分业和混业两种模式。然而,邮政储蓄银行应该走差异化战略,针对市场空隙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侧重发展专业经营方式。邮政储蓄由于自身历史原因,只吸收存款转存或上缴央行,其他业务鲜有涉及,因此存在很多问题,如人力资源、经营机制、组织机构设置等都存在很多问题或根本不具备全面经营银行业务的条件。到目前为止,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大部分资金为农村资金,这部分资金是无数农民辛勤积累,是他们全家几年的储备,所以对这部分资金的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其运用范围也就很有限,只能投向安全稳定的范围,如购买国债、基金、转存、发放小额农贷等,限制投向风险大的证券、企业债券或大额贷款。基于以上两点,邮政储蓄应发展为具有某一特色业务的专业经营。对比国外,国际上很多国家开办了邮政储蓄业务。日本是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日本有着发达完善的邮政储蓄体制,邮政储蓄业务品种多,利率优惠灵活,能提供优质服务,是官方的专业金融机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99.3%是居民个人存款,且都是小额存款,这与我国现在各行争相收取小额存款管理费形成鲜明对比。美国的专业性储蓄银行是除商业银行外最主要的机构,如互助储蓄,储蓄贷款社。德国的邮政储蓄银行完全商业化运作,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位于针对个人和家庭用户提供银行产品和服务的零售银行,专营储蓄、划拨和支票三类业务。这些国家的邮政储蓄银行都专门经营有限的几类业务。
4、从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只能从事简单的银行业务。邮政储蓄工作人员大多是和邮政混岗作业:一是人员素质低,文化程度低;二是没有专业知识,很少受过金融专业训练;三是频繁换岗。所以,从现在人员构成、管理水平及各种问题上看,都不具备贷款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不适宜经营专业知识要求高的银行业务。邮政储蓄银行要开展全方位的经营,短期内不可能做到,应侧重发展要求低的储蓄、小额信贷等简单有限的几种业务。在农村经济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对金融的需求层次也低,所以邮政储蓄银行定位于“三农”,定位在“平民化”银行比较有优势。
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三农”经济,其中最主要方式之一是金融业给予支持。在国家的倡导下,邮政储蓄银行可借此为契机,发展成为农村的主要金融机构。
基于以上分析,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定位三农,避开城市激烈的竞争环境,另辟蹊径。由于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只能开展安全性高的服务,尤其是针对市场空白,大力开展小额信贷,为广大的农民个人,农户家庭提供金融服务。另外,可以争取国策支持,允许经营一些安全性高的金融机构业务,如国债承销回购、基金代销业务、保险、金融债等。
二、发展方向及应注意的问题
1、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应该能照顾到需求方的各方面、各阶层,形成一定的层级,互相补充,相互支持促进,形成良性互动;邮政储蓄银行的定位之一就是寻找市场空隙,农村金融机构不完善,不能满足广大的农户和农村个体,邮政储蓄银行正好填补这一空白,它应该在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2、应该按市场经济规律在经营体制上加大改革步伐,建立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按现代企业制度模式组建专业化经营机构,促进其良性发展。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什么不良资产,没有包袱,应该从一开始就建立各种规范,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其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3、开发多样化的产品,发展小额信贷。向日本的邮政储蓄银行学习,开发各种储蓄品种,保证产品的多样化特征,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巴曙松说,对于落后地区来说,小额信贷就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重要金融服务方式,邮政储蓄银行要大力发展小额信贷。
邮政银行范文4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优势
2006年5月23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上透漏,筹建中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获得国务院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成为面向普通大众提供基础的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在外资银行、国内中小银行的双重挑战下,又将面对新的竞争者,那就是公认的未来第五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经过不断的改革,已经具备了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即将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贷业务方面强有力的竞争者。
邮政储蓄经营模式的转变及其优势
邮政储蓄经营模式的转变
邮政储蓄经营模式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最初,邮政储蓄仅以吸收存款为主,存款全额缴存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按季支付邮政部门固定代办手续费,业务十分单一,利润也很有限,各方面对于商业银行都不构成威胁。从1990年起,为鼓励邮政储蓄业务发展,邮政储蓄存款由缴存改为转存人民银行,并获取转存款利息收入。此阶段,邮政储蓄进入了高枕无忧的时期,尽管只有存款业务,但是由于国家的保护和支持,可以稳获高额、无任何风险的利差收入。2003年8月1日,邮政储蓄存款实行新老划断,此后新增的储蓄存款资金由国家邮政局自主运用,原有约8290亿元的存款继续按4.131%的利率转存人民银行,此后的邮储中间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邮政储蓄经过恢复开办的这20周年,经受了风雨考验,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绩,也逐渐发展成为国内金融机构的有力竞争者。
随着邮政储蓄改革的不断深入,即将迎来了邮政储蓄银行阶段,即邮政储蓄机构将挤身于商业银行的行列。尽管具体的组建措施还没最后确定,但是新的邮政储蓄银行的基本经营模式是明确的:与之前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所相比,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应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在继续依托邮政网络经营的基础上,邮政储蓄业务与邮政业务实行分开。这些都表明邮政储蓄将全方位的参与银行业务市场,并将利用自己的优势展开各项业务的竞争。
邮政储蓄银行的优势
网点优势上文已提到,邮政储蓄银行仍将依托邮政网络开展业务,这便成为邮储银行最大的竞争优势。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国内中小银行的优势也是分支机构繁多,但是较之邮政储蓄的网点分布,则相形见绰。因为邮储网点遍步城乡,真正可谓是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截至2005年8月,全国邮政储蓄营业网点已经超过37000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到2/3以上。邮政储蓄有60%的网点、邮政汇兑有70%的网点分布在县以下农村地区。在国家政策逐渐向三农倾斜的基础上,这种网点的分布数量和结构都非常有利于邮储银行其他优势的发挥。
业务优势邮储银行在开展正常商业银行业务的基础上,仍保有其优势业务——邮政金融业务。邮政金融业务是指邮政部门利用邮政基础设施办理的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储蓄、汇兑和其他业务及与资金运用有关的资产业务。特别是汇兑业务,用户可通过邮政的众多网点把钱汇往全国各地。总的来说,邮政储蓄银行有充分利用邮政金融独特的服务品牌的优势,这在市场日益要求产品个性化、差异化的今天,是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商业银行望尘莫及的。
资金优势一方面,邮储银行在资金来源的数量上具有优势。到2005年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一万三千亿元,存款余额居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银行之后,列第5位。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市场占有率目前已经达到9.56%。而这种优势在充分利用广泛的农村网点的前提下,邮储银行的资金来源仍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邮储银行在资金运用的质量上具有优势。目前中国邮政储蓄没有任何坏账之忧。未来邮储银行在借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与邮政在客户信息方面实现共享,以期在争取客户以及管理信贷风险、业务营销等方面保证资金运用的质量。这两方面对于商业银行都是十分重要的,是所有商业银行生存的根本。
政策优势邮储在农村的作用是商业银行不可替代的。在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之后,更加扩大了邮储的网点优势。这在各国有商业银行正在不断缩减分支机构的情况下,则明显提高了邮储银行的优势,而使邮储银行的竞争力在各种优势综合作用的基础上成倍的增强。
国有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过程,实际上是国有商业银行优势被逐渐削弱的过程。在它还没有完全处理好来自其他银行的挑战的时候,又该迎接邮政储蓄银行的挑战。应对措施是明确的,即在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基础上,逐步攻克体制关、业务关以及人才关,以做到扬长避短。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不断地被推向市场,在已经完成了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基础上,现阶段的股份制改造显得有些缓慢,应加快其股份制改造。首先,实行股份制可以使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更有效,有利于规范经营,责权更分明。这样,可以对有关业务人员进行约束,进一步减少不良资产的发生以及避免银行腐败的出现,提高资产的运用质量。其次,股份制的建立也是商业银行在内部实行信用制度的基础。最后,加快完成股份制改造,可以使国有商业银行比邮储银行更早的成为合格的市场参与者,更好的去按市场规则办事,合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经营目的。
区别对待各种业务
将所有业务进行区别对待,就是要有重点的发挥传统业务的优势、挖掘优质业务和培育特色业务,以实现各项业务利润的最大化。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而面对邮储银行强大的吸收存款的优势,以及邮储银行的前身邮储机构并未涉及过贷款领域,所以商业银行应把重点放在发挥贷款优势上。一方面,在巩固老客户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客户,以保证客户的数量。另一方面,在增加贷款品种的同时,贷款应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能够确实根据不同客户的要求,提供有区别的贷款服务。其次,挖掘优质业务。在把贷款做为业务重点的基础上,要在其中挖掘出质量更高的优质业务。一方面,由于在各种贷款中,居民的守信程度最高,因此应重点开展居民的消费信贷。另一方面,多多争夺效益好的企业客户,以保证贷款等业务的盈利性。只有突出业务的特色才能吸引客户。各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自己的人才、网点、技术等方面的相对或绝对优势,量身定制自己的特色服务,以避免与同行业的正面竞争。
防止人才的流失
人才流失一直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隐患。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在拓展市场过程中,都会把寻找人才的目光放到国有商业银行上,这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员特别是业务骨干具有业务经验、客户等方面的优势,引入这样的人才可以立即受益。因此,在邮储银行组建阶段一定要防止人才的流失。这就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要完善人事制度,对于人员的流动要有明确的规定。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高凯山,张开立.浅析邮政储蓄改革的市场定位.开发研究,2004
邮政银行范文5
邮政银行二类卡的限制包括:
1、存款限额。用户使用二类卡存款和接收非绑定账户转入的资金单日最高为1万元,年限额是20万元。
2、消费限额。用户使用二类卡取款、消费、向非绑定账户转账的日限额为1万,年限额为20万。
绑定账户是指与本人名下的邮政借记卡绑定,例如二类卡和一类卡绑定,那么二类卡向一类卡转账是无限额的。
(来源:文章屋网 )
邮政银行范文6
[关键词] 邮政储蓄银行农村金融金融深化
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优势
加入WTO后,我国弱小分散的小农户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冲击,市场风险增大。这使得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而收益低,系统性风险严重。农村金融市场多年来处于萎缩、凋敝状态,农村信用社呆坏账问题严重,农民贷款难,手续繁杂,并且由于缺乏竞争农信社将贷款利息一浮到顶,又增加了农民的贷款成本,造成非法集资盛行、私人借贷严重,市场也需求全国性银行机构来提供现代化金融服务。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几乎都已经撤出了农村,在农村中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信社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是国内网点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已超过3.5万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三分之二以上,邮政储蓄开展农村金融业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机构优势。一方面农村邮政部门网点多面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提高经营效益,纷纷撤离或撤并县、乡镇级营业机构,这为农村邮政储蓄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农村邮政储蓄业务快速发展提供地域条件。
2.政策优势。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必将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同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收缩基层营业网点,这都给农村邮政储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网络优势。2004年12月邮政储蓄绿卡全国统一版本成功上线,实现了中国金融信息化工程建设技术上的新突破,邮政储蓄3.5万个联网网点全部使用统一的软件,使邮政储蓄真正成为覆盖面最大、实现城市和乡村交易额最多的全国个人金融服务机构。2005年6月邮政储蓄与邮政电子汇兑实现两网互通,极大地方便了个人结算客户。
4.信誉优势。中国邮政经过百年的发展在老百姓心目中有着良好的信誉,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邮政通信成为与外界沟通的惟一渠道,所以中国邮政的品牌价值很高,邮政储蓄依托于邮政也享用着这一优良的无形资产。
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将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部门,积极完善网络服务功能,面向“三农”开展业务。另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通过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面开展业务合作,进一步加大邮储资金支农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因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有利于农村资金回流,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服务供需矛盾。农村经济承担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使农业长期属于弱质产业,农业项目获利周期长、产品结构以粮食为主,利润率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对自然灾害难以有效预知和防范。并且农产品价格倒挂,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高风险与低收益的不确定性,制约着农业的信贷投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将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部门,针对农村金融需求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特别是为农民提供小额生产及生活信用贷款,将极大地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
2.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管理,县级行基本上无贷款审批权,基层农信社的信贷自仅3万元,超过权限须到联社审批,一笔贷款顺利的话也要花费1~2周的时间;农行至少需3~5个月,影响需求时效。大部分农信社以小额贷款为主,大额贷款受到严格限制,资金支持局限于传统小农生产,无法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规模资金需求。农信社在当前成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同时,也基本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者。垄断的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外部竞争压力,造成了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感应迟钝”,提供于“三农”的金融产品单一,仅仅包括传统的存贷业务、结算业务和业务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将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从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
3.有利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国际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发育状况要落后20年左右。“覆盖面”和“可持续性”是评价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两个主要标准。从覆盖面指标来看,虽然我国的农村金融几乎覆盖了绝大部分地区,但从资金的可获得性看,我国的覆盖面不到25%(有人认为不到15%),而印度农村金融的覆盖面达到75%以上。从可持续性指标看,农村金融运行、尤其是小规模信贷运行的理念、方式、方法和效果还停留在国际先进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将继续依托邮政网络经营,按照公司治理架构和商业银行管理要求,建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实行市场化经营管理。这意味着与其他银行一样,邮储银行在机构、业务和高管人员等方面,将依法纳入银行监管体系,并实行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审慎监管。这有利于银监会依法将邮政储蓄纳入银行业监管范畴,防范和化解邮政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邮储资金支农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从而加快农村金融深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林洪伟郑宇婴:邮政储蓄银行的战略定位及发展.深圳金融,2006年02期
[2]高凯山张开立:浅析邮政储蓄改革的市场定位.开发研究,2004年09期
[3]郭晓东赵小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调整后对农村资金的影响.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