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的风景作文三年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上学路上的风景作文三年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上学路上的风景作文三年级

上学路上的风景作文三年级范文1

【关键词】中年级学生 作文 真实

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局限在为他人立言的“伪圣化”的状态上,究其本质。不过是为功利目的所驱使,使学生在作文中呈现出“作文人格”,生活中表现出“真实人格。”这种尴尬的局面,正是我们作文教学中种种弊端的集中体现。

反思一:谁敢用笔说真话?

谁都知道:说真话是需要代价的,有时候对于学生来说,这个代价就是牺牲教师对自己的赏识,牺牲他们试图在作文中得到肯定的欲想。记得曾有位四年级学生想象《十年后的我》时,这样写道:“十年后的我,穿着土里土气的衣服,手拿一把锄头,在田里干活。太阳晒得我眼冒金星,热汗直流。唉,谁让我十年前不好好学习呢?只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地了,真没出息啊,我真后悔。”这种想象,显然建立在目前父母或者是老师对农村学生教育的基础上的,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有种地的份。”这些话语,再一次演绎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可喜的是,学生在想象中说出真话。但是老师在批改此文时,认为对农民有轻视之意,而且没有谈及自己远大的理想。于是意味深长地在旁边写上了李绅的大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要求学生按他的意思改。学生委屈地照着改了,在修改过的作文中他们变得尊重农民、变得志向远大起来。而压抑下去的,是他的抒写真实的欲望。可以想象学生心里绝不会服气于教师的评点的,只是迫于师命的威严,不得不从。以后,他们在作文中逐渐学乖,学得会揣度教师的心理学会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作文时就是大胆地想表达些什么,也得遮遮掩掩。叶圣陶老先生说:作文就是说话,用笔说话。这里所指的说话,是真话。要让学生敢说、爱说,想写、爱写真话,确实需要教师提供一个说真话的语境,才能对学生真话给以最真实的鼓舞,对学生今后继续说真话给予最大的动力。

反思二:如何让“我笔录我思”?

学生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在习作中,他们对所见所感表现出一定的思考力与判断力。去年春天,我校组织三年级学生出去踏青,说是踏青,实际上是在学校的周围转了一圈,几乎没有什么风景(这是学生上学常路过的地方)。路遇小雨,学生还没来得及观察,便匆匆返校。这样的过程自然没有什么精彩之处,离作文的主题赞美大自然的美定然有一段距离,果不其然,在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中,除了想象能力丰富、较注意观察的几个,大都在记流水帐,蜻蜓点水似地把每个景点一带而过。最后非常统一地结了一个漂亮的尾:春天真美!在作文中表现了他们对本次春游大为不满。

这次作文过后,我深深地反思了整个作文过程,反思了自己对学生不切实际的作文要求。作为农村的孩子,油菜花、稻田、小山天天可见也就视而不见了,而所谓风景在路上、在心里这种玄乎的哲理也不是他们这般小小年纪所能够体会出的。暂且把这次作文要求放在一边,让学生真正地写自己想说的话,才可能达到:我手写我心,我笔录我思。于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又适当地调整了作文的要求,打破教材给定的框框,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尽情地写出自己在本次春游中的感受。有的学生以《遗憾的春游》《春游过后》等为题写出了自己的扫兴,写出了他们心中对春游的企盼,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当日春游的真实的想法。

反思三:如何完成平淡的真实向精神魅力的升华?

真实是需要提升的,只有通过质的升华,作文的真实才能展示出最大的魅力。有一次,结合三年级课文《雪儿》,我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抓到一只小鸟,你会怎么样对它?出乎意料地,有一个学生说:“我会抓住它,把它慢慢玩死。”我相信他的话,在农村,男孩子玩死鸟的可能是非常大的。于是我说,你是个诚实的孩子,谁知,又有好几个孩子承认他们也玩死过鸟。我尴尬不己,只好草草收场。下课后,我一直在想,学生提到的这种真实,是不值得去鼓励、去提倡的。可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放弃这种丑的行为,追求更为高尚的人格,又渗透环保教育,使作文教学在注重真实时又避免沦为真实的“复制”品。于是,放学前,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前面关于鸟的讨论延续下去。首先我非常耐心地听完几位“玩死鸟”的经过。之后,我没有就此做过多的评论,而是带领他去图书馆查阅有关鸟类的资料。在随后的讨论中,我仍然把发言权交给学生。几个曾经视鸟类为的孩子,终于向自己过去的行力投去悔恨的目光。几位玩鸟的学生写得非常动情,字里行间,都是忏悔。其中一位学生写道:

上学路上的风景作文三年级范文2

这是一个近乎被孤立的地方。一处破落的小镇,在长江的尾巴上默数旧街道两旁年纪轻轻的大叶杨。

新镇就在山脚下,象一副杂揉的画卷,落满一片一片的灰尘。在而今的中国,近乎半开发状的小镇上总有一处还看的过去的商业街道。朱黎却不安分享受自家父母给她打造的小镇商品房。或许是因为包子馒头稀饭的叫卖声的不绝于耳,或许薛小扬的家更显清净,遥远。反正自她记事起,她压根儿讨厌现在住的地方。

薛小扬在这儿已经生活了18年。他记忆里的松既似乎就根本没有什么变过。虽然小学写作文的时候老师让他们写《松既的变化》他写的很好,按老师的意思是很有文采。可他总觉得自己是在给任何人吹牛。他不喜欢这里,似乎呆在这儿,只是蛰伏。

由一条弯曲的青石小路走上去,从新镇子的末尾。若是周末的清晨,你一定会看见一个胖乎乎的小子坐在自家坝里抑扬顿挫地念着什么。村里起早的人若无其事地从他身边经过。他们不会来理睬莫白,莫白也不理睬他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莫白就有了晨读的习惯。村里人说这孩子中他爷爷,这村里唯一的秀才。莫白的爸爸便说,那几年的秀才哪能和现在的高中生比。莫白成绩一直很好,小扬却不羡慕,不知道为什么。

其实,镇里人都晓得,莫白这孩子倔。那年发廊刚刚在这个小镇兴起,他爸爸莫老大经常背着家里人在那里鬼混。莫白那年应该是上初中吧。有天夜里他爸花天酒地一塌糊涂回来之后,他二话没说,就用一二锅头的酒瓶子砸向莫老大的头上……这些,镇上的老小都知道。小扬问他,咋下的了手。他说这只是战争的手段。

小扬和莫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小扬家就在老镇书店背后。那老镇卖书的中年人是小扬的二爷。小扬不喜欢书。但是常帮莫白借。莫白晚上做梦都想自己变成小扬,有一个卖书的二爷。朱黎是镇上的乖乖女,他家里人是靠长江尾巴里的河沙发的迹。和小扬他们玩的近,暗地里她把小扬叫哥哥,小扬觉得自己长大很多样。朱黎从不这样称呼莫白,她只把那个爱读书的孩子叫笨笨。听起来,还有几分亲切。可是,莫白做梦都想让黎把他叫哥哥,他想保护这个镇上人见人爱的小丫头。那年,莫白看着莫言的《红高粱》。

小扬喜欢初夏的日子。他们三总会在莫白家的院子里玩黎的橡皮绳。这个时候,他们三都是女孩子。不过小扬和莫白总是双腿站得直直的,把橡皮绳给黎绷得紧紧。黎象一位美丽的天使翩然舞动。夕阳的余韵里,他们三构成小镇最真实的风景。

洋槐树的花开始慢慢凋零的时候,这三孩子又开始疯起来。芭蕉叶绿,樱桃籽红。后山有樱桃的人家便是他们最向往的。可是,每次总是空手而归。本探好那家没有人在,却总有有只肥大的黄狗凶狠很地从后门冒出来。

……

转眼,三孩子就快高三毕业了。

友情依旧,却似乎各有心事。

虽然三孩子还是每天一起上学,回家。黎却有意无意地和小扬挨得近近的,听着莫白谈着遥远的打算,偶尔插上一两句鼓励支持的话,然后偷偷瞥一眼小扬。莫白晓得黎给小扬写了信。写着朦胧的爱情诗。小扬看不懂,让莫白帮忙分析。莫白心里漾着阵阵酸楚。他使劲地憋在心底,准备不使任何人看见。莫白笑着说,她或许不该叫你哥哥了。小扬笑了笑,问他,抽烟吗?我从爸那里偷来的。味道应该不错。

莫白看了看门外,然后蹑手蹑脚地过去把门反锁上。小扬兴奋不已地一下躺在莫白的床上,给自己燃了一支。

阳光透过橘绿的窗纱,柔柔地洒在屋内。

小扬一边抽着烟,一边用手摸理着自己枕在莫白小枕头上的头发。哎,你说,留什么发型现在最好?

最好是什么意思啊?

哎1就是好看嘛!……这个你都不晓得

我不是很关心这些……莫白抽了一口烟沉沉地说。

呀!这是什么?小扬从枕头底面抽出一本旧巴巴的书来,阴笑着。

不准看1当莫白明白过来之后蓦地大声嚷了出来。

哎哟……你看这些书啊……我的大才子……哈哈,给你说,你莫那样紧张嘛,我二爷家多得很哟… 小扬看着莫白面红耳赤地看着自己,赶忙又说,我不会给别人说的,你放心嘛。……这些,很正常的。

你…你也看过?

哈哈…… 不是骗你,我知道二爷家有,可我还真的没去看过,你还不了解我?我不喜欢书呀!哈哈……

再给我一支。莫白把烟蒂扔进一个玻璃瓶后,似乎想转开小扬的话题,还问他要了一支烟。是以往,他只抽一支。绝不向他多要。

五月的梅雨总是眷顾着这个小城。雨终日淅沥地下着,湿润的街道若酒醉人的肚子,隐隐透出一丝霉意。路上行人不多,这样的季节,人们喜欢呆在家里,看一辈子都哭不完的电视剧。黎从城里学美术回来,准备参加6月分的高考。按她的理解,走艺术生这条路,或许是进入大学这座伊甸园的捷径。她回来的时候,雨依旧淅沥淅沥地下着,街道四野一片朦胧,两旁是紧闭着的油漆店门。黎看着这一切心里就莫名生出一股厌恶。她特想向着这冷冷的街道吼一声,我回来了。可是,远处,只有伛偻着背挑拣垃圾的老人,其他,一两只土狗或野猫孤寂地踌躇。

她想马上去找小扬,她想把自己在城里的多多少少一口气说给小扬。然而她又想,小扬应该知道自己今天回来的。她在城里的时候就给莫白和小扬通过电话。可是,他们两此刻都消失了一样。

黎拖着沉沉的旅行包,独自走在他们三曾经一同经过的巷子里。迎着清冷的雨丝,她的眼角淌出一股热泪。在一个小小的弯角处,她看见莫白低着头傻傻地呆在那儿。莫白手里握着一把黑绸的伞,双脚不停地在地面上划着。雨并不算大,但也足湿衣。可是他却不着一把伞,任头发被淋的巴乎乎的。黎见他这样,忙问,笨笨,你为什么不打伞呀?……呆在这里做什么?…

莫白慢吞吞地把头抬起来。眼睛红红地看着黎,半晌才说出话来。我知道你今天回来……我给你送伞来又不敢……恩,给你……说完之后,他就把伞塞给黎,没等黎反应过来,他就头也不回地向巷子深处跑去。

高考的时候。又是霏霏雨。

镇上的老人说,今年中学里出不来状元。

湿漉漉的一切,似乎注定要长时留在这里。雨是最坚强的风景。

学校的广播嘶哑地响在午后。高考风尘仆仆地来,水汪汪地离开了。

小扬兜着自己的自行车从学校里突突地驶出来。在校门外的拐角处,他被靠在那里的莫白给叫住了。

考得怎样?

还行吧……你提前交卷了 ,你小子!小扬边停放着自行车,边问莫白。

恩。小扬,我今儿有句话想问问你,你得给我个答案。莫白突然比平素认真多了地说。

小扬看了看他,凝或万分。今天,怎么这样婆婆妈妈的啊?兄弟

莫白没有回答什么。反倒问他,你究竟给不给黎答案?

小扬再也没有嘻笑起来。怔怔地看着莫白。两个人都没有再说什么。

天气终于放晴起来。街头巷尾处处可见挽着偌大篮子卖栀子花的小女孩。这个季节,似乎一切都才复苏。包括青春最后的挣扎。原本,这个季节已是雨季的后期。所有的花开花落,所有的沉浮轮回都得有一个结果来写句号。可是,栀子花的香气却把人们心底最原始的欲望给搅醒了。

莫老大急匆匆地从镇卫生院出来。脸上写满无限疲惫。已经40多岁的人了,走路也见不着灵便。他在一街角的药店买了一包水药,手里提着从街边卤肉店买来的猪杂。心事重重地在来巷里往家的方向走着。……

入夜。远近无尽的狗吠参差不齐地凑和着小镇似乎亘久不变的黑夜。

莫老大一个人使劲地蹲在厕所里,手里捏着皱巴巴的报纸。昏黄的灯光下面,仍然可见他额头上憋出的汗珠。莫老大一个人在里面骂爹骂娘。然后他又自责自己,自责完之后又开始骂镇上那些女人。

莫白坐在自己的屋里,用手把双耳塞住。他现在不知道怎样来和莫老大交流。用二锅头瓶子砸莫老大的日子已经远去。现在,他不知道怎么来把这件事情给自己的心灵一个最适合的交代。他认为,或许这是自己父亲难以言说的失败。大人们的世界有时的荒唐和无稽或许只有亚当和夏娃才明白。于是,莫白燃了一支香烟。他使劲地抽了一口,又使劲地咳嗽起来。

翌日。天空晴朗无比。莫白双眼红肿,显然他一晚都没有入睡。他洗了一帕脸,用剔须刀把自己的下巴收拾的干干净净。

在去学校的路上,他看见了小扬。正准备和他打招呼,黎却从那个巷口出来。莫白顿时躲进巷子的后头。长长地舒了一大口气。

学校里闹哄哄的。高三年级的学生仿佛是出笼的鸟。四处唧唧喳喳。莫白一个人低着头在走廊上往教室走去。教室的门大大咧咧的开着,里面零散坐着几个同学。莫白似乎不认识他们一样径直坐到自己的位置上。今天是宣布高考成绩的日子。同学们的心里都揪得紧紧的。不敢期待什么,却又不想错过什么。闲聊或许是最为妥帖的消遣等待的方式。人都有一怪,喜欢用别的方式来转移现时遇到的挫折或者不顺心。这是最高级动物的最聪明之处。

班主任来了。看的出来他意气风发。这样的表情打上高三以来莫白就没有从这老头脸上见过。久违的幸福。但愿予给在教室里的每一个人。莫白静静的想着。突然被身后冷冷的一拳给惊回神来。待他转过头去却看见了黎若春日梨花般的笑脸。他一下觉得这是天大的幸福,一瞬间的温暖。小扬从他屁股后面探出头发蓬松的脑袋。嬉笑着说,晓得成绩了吗?莫白回过头来,老师在那里,还没说。

小扬和黎就在莫白身旁的空位坐了下来。若是往常,莫白会和他们胡乱吹上几句。但是今天,他自己觉得心里被压了一块大石头一样,自己在他两面前举手投足都不自然。于是只得趴在课桌上佯装睡觉。这个时候班主任开始兴奋无比地说着同学们成绩的事儿了。莫白听明白一句话,就是老师这三年来没有白陪你们走过。这是毕业班老师最直接和常用的客套话。蜡烛一生,春蚕几载。确实在这个时候需要为自己讨功邀赏。

莫白装睡半天,却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小扬倒是口上有名,说是进了城里那所师范。黎上了专科线。其他的一切,就没有听到什么了。最后来,他真的睡过去了一样。

上学路上的风景作文三年级范文3

百年概览

一百年前,继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从大理县公立女子师范学堂在大理古城永丰坊应运而生,到后来的大理府师范传习所、省立大理师范、省立大理女子师范、国立大理师范,在建国前近五十年里,学校艰难曲折地经历了清末和民国两个时期。学校多次更名,校址几度搬迁,与兄弟学校时分时合,但是,从建校的那一天起,它就一直以“至诚”为校训,把忠信、正直、尊重客观、崇尚真理作为求学之本,让五十多个班级的学生在大理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接受了全新的师范教育,让众多学子成为滇西乃至全省传递新思想、新文化的新学师资。在抗战和中,不少学子投身抗日救国和民族解放运动,戎马疆场,成为抗日志士、民族英烈,更多的毕业生则献身小学教育,还有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历史不会忘记,早期的大理师范学校曾为大理地区和云南省的社会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解放后,大理师范获得了新生,1950年,大理人民中学设立了师范部,秋季招收中师第一班,此后年年招生。1953年3月1日,师范部从大理人民中学分离出来,一所以培养小学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中等专业学校――大理师范学校正式诞生,揭开了大理师范学校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改革开放以后的20多年来,大理师范学校更是生机焕发,成绩显著,进入了学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从解放初期的两三个班发展到30个班1500多名在校生的规模。除普通中师、初师外,还先后办过艺师、幼师、体师、英语、文史、数理、计算机等专业班,另有民族师范班、民师班、民办代课教师进修、干部轮训、教师轮训等各种培训班,此外,还通过举办中师函授、组织中师自学考试、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合格证考试等多种形式,为培养培训基础教育需要的各类师资服务。

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大理师范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教学楼、图书楼、音乐楼、电教馆、学生宿舍,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完全取代了上个世纪50年代的建筑,逐渐成为一所环境优美,宜教宜学的美丽学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项目和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提供的电教设备、图书资料和音乐器材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思想好、能力强、素质高的教职工队伍。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大理师范学校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继承和发扬了优良的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改革。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制定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和“文明求真,勤奋奉献”的校风,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我省首批一级中等师范学校、省级德育先进单位、国家推广普通话和文字规范化先进单位、中央教科所德育先进实验学校,被国家教委列为全国办得好的115所中等师范学校之一,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

大理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学校,一所创造了辉煌业绩的学校。解放后,学校共培养了两万多名中师毕业生和二千三百余名中师函授生以及数千名各类培训班学员。学子遍布白州和滇西各条战线,为滇西乃至全省的基础教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云南省的教育史上书写了极为璀璨的篇章。在历届毕业生中,有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有政绩斐然的党政干部,有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而更多的人则默默耕耘在我州基础教育的园地里。从喧闹的城镇到边远的山村,处处留下大理师范毕业生的身影,处处留下百年老校莘莘学子发展边疆教育的步履。

风景追忆

八、九十年代,下关南郊原大理农校校址上占地九十亩的大理师范学校校园在今天看来不算大,校舍大都只是解放初期两层的砖木结构瓦顶房,但校园中的每一道风景已在这所百年名校中工作和学习过的师生心目中定格,成了永恒的忆恋。

八十年代,师范开的是东大门,门前长长的通道正对着文化路上段的沙河埂。

走进东大门,南边是一幢四层的红砖楼,是学校办公所在地,一楼有个小卖铺,那是学生最爱去的地方,小卖铺里除了学生日常用品外,还卖学校食堂烤做的面包,非常好吃,到放假时,学生都要用节省下的菜票买鲜面包带给家人尝,供不应求。办公楼前有花台,春天桃花李花开得很热闹。楼的北面有一个宣传栏,学生课间时都挤在那里看。

东大门是当年最热闹的地方,九月开学,多少新生满怀喜悦,拿着大理师范的录取通知书,在父母的引领下带着行李在这里注册报到。三年结束,毕业生在这里登上总务处安排好的大班车,挥泪向老师和同学作别,回县奔赴工作岗位,那激动人心的情景永远使师生难忘。

那时,校园里梨树最多,从东大门进来,由东至西的主干道和通往食堂通道的两侧,各幢宿舍楼前后,常青园的,图书馆前边,教学楼后面,足球场和篮球场的南边,到处都是一排排梨树。

春天,开学不久,正是梨树放花之时,校园里处处是洁白的梨花,春风乍起,行走在校园中,洁净淡雅的芳香扑鼻而来,飘荡的花瓣似银蝶蹁跹,如瑞雪飞舞,飘飘忽忽,钻进脖颈,歇在发梢。若是一阵如丝的春雨过后,校园里空气非常清新,阳光格外灿烂,梨树上,嫩绿的新叶映衬着洁白的花朵,风中柳絮飞扬,花间好鸟啼唱,水泥道上偶积的一潭潭雨水上面飘着洁白的梨花瓣,在春阳下闪着亮光,煞是抒情。到了秋天,满园的梨树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这些梨树都不太高,过往行人伸手可得,但没有一个同学去采摘。为此,外地来学校参观的人看到此情此景,无不惊叹大理师范良好的校风。这些梨大都是雪梨,是当年大理农校培育的优良品种,个大皮薄,肉细味美,满树的梨儿一直到中秋节时,才由学校组织学生统一采摘,分送给全校的师生员工。后来,梨树逐渐减少,干道两旁才栽上了两排柏树。

几十年晃眼过去了,但每当迎着朝阳,在熟悉的校园小路上散步时,当年“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的歌声又仿佛在耳边回响。

大理师范校园里,常青园是最好的去处。园中有冲天柏、夜合欢、银槐、圣诞树等许多树木,都长得遮天蔽日,树荫下还点缀了些许石桌石凳,铺着几条鹅卵石曲径,鸟语花香,环境非常幽静。园中还有一个梅花形的小水池,池中有假山喷泉,更有诗意的是,池边正好有棵一人合抱的古柳,斜枝伸到池面上,春风来时,修长柔嫩的柳条一排儿疏疏朗朗地垂着,遮住大半个池子,微风过处,疏密有致的柳条如绿帘般悠悠飘拂,偶有乳燕在园中翻飞,柳絮飞扬,另有一番情趣。园中一年四季都有花开,初春,芍药牡丹齐放,杜鹃花开得如霞似火;盛夏,丁香含笑,围栏上淡雅的素馨和娇美的蔷薇清香四溢;中秋,绽放,挺拔的银槐树满树黄花;严冬,玉兰俏丽,冷艳的山茶报送着春的信息。

常青园也是师范生看书和休闲的好地方,那时,学校的主教学楼刚好在常青园南边,因此,课余时间,师生常常到园中看书、小憩,去欣赏满园的诗情画意。到梨树下偷看尾巴掀得高高的小松鼠,在夏夜迷人的月光下感受紫罗兰的香味,到圣诞树下开班委会。园中的古柏、合欢、圣诞以及春末夏初开得如同紫色瀑布一般的紫藤架,还有毕业时各班从河中捡回的鹅卵石在园中铺成的小路,在所有的师范生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回忆,多少校友毕业后回校都要到此一走。然而遗憾的是,这个几十年营造的大理师范学校校园风景竟然一夜间夷为平地,其间花木荡然无存!

电教楼的原址是学校教职工的菜园地,各家有一小块,里面栽了小葱大蒜和瓜豆白菜,每到傍晚,教职工爱在自家的菜地里拔草浇水,别有情趣。

园中有一棵梧桐树,两干并长,称之为合双梧桐。园地北边有一条通往教工宿舍的路,两边长满挺拔的白杨树,一到秋天,树叶经霜变红,也是一道景致。1986年,大理师范学校成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加强小学师资培训项目学校,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电教设备、省州投资,在菜园地的南边和西边盖起了框架结构的电教楼,其中设有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实验室和演播室等。电教楼是当时学校里最富有标志性的建筑,也是全州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多功能综合大楼,除了本校师生在里面开会、做实验外,全州的有些教育活动都到这里进行。特别是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各种兴趣小组都集中到这里活动,非常热闹。

电教楼的东北角有一棵从当年教工院地震预测室前移出来的大青树,如同一把大绿伞,和下面一高一矮的蘑菇亭相映成趣。门口一棵银杏,秋天霜叶如火,很有诗意,正对着银杏是一排三角梅,夏天满树花开灿烂,用它那夸张的三片彩叶吸引无数蜂蝶来为自己授粉。电教楼和常青园原先有栏杆围着各自成园,中间有一条通往教学区的路,两边栽了成排的垂丝海棠,春天枝繁花盛,很好看,后来栏杆拆除,海棠被砍,栽了几排泣血的杜鹃。

师范礼堂在校园南端的食堂前,是五十年代砖木结构的一层大瓦房。朝北开着的两扇大门前有个小花园,里面栽着齐腰高的白蜡树,一排排修剪得整整齐齐,是学生看书休息的好去处。

礼堂很简陋,里面有一个木板铺成的台子,座位原先用木板和铁架做成的条椅,90年代初期改造成有梯度的单人靠椅,舞台也添置了些布景和灯光,每逢节庆或大型文艺表演、开大会、看电影,全校师生都集中到这里。由于是瓦屋面和临近食堂,加上周围树木多,礼堂周围有许多麻雀。闲暇时,师生常曾端着茶杯,来这里坐在小石凳上,看这些可爱的鸟儿在宽广的屋顶上嬉戏,听它们在树枝上啁啾,很有趣味。

正对着礼堂的北边是学生的几幢宿舍,全是五十年代砖木内廊式结构的两层红砖瓦顶房。虽然简陋和陈旧,但每幢中间都栽有成排的梨树,春天花开如雪、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坠枝,花果摇窗,倒也很美。1998年12月,下关发生4.7级地震,几幢宿舍鉴定为危房被拆,于1999年在原址上建成男、女生新宿舍楼各一幢。住宿条件是比前好多了,但礼堂也于2004年拆除,校园中已不见当年的梨树,那些可爱的鸟儿也因失去了屋檐下瓦缝中温暖的家,不知飞到何处去了!

音乐楼正对着电教楼,于1992年盖成,集大小琴房、音乐教室和舞蹈室为一体,造型独特。音乐楼的过道墙体上有一棵爬山虎,茁壮的藤蔓长得很旺,布满了整个墙面。每年夏天,网状的藤蔓上抽出无数的叶子,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着油油的亮光,楼梯口和过道上藤萝披拂,别有情致。过道后面有一片空地,里面栽有凤尾竹,已长得高出二楼,婀娜的秀竹映衬着音乐楼,丽日蓝天、竹影摇曳,画意诗情。

音乐楼前的干道两旁还栽着两排日本樱花,一到春天就灿然怒放。宿雨初晴的早晨,行走在开满樱花的干道上,远远望去,彩霞万重、飞焰横天,情不自禁,常常驻足举目细看,但见日丽天蓝,樱花含露,灿烂的朝阳下乳燕翻飞,耸立的水塔旁古柳吐绿,不觉轻吟“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心情格外舒畅。不过,最有福气的是在音乐楼上课的师生,每当课间休息时,师生在教室外二楼的阳台上欣赏着眼前灿烂的樱花,享受着暖暖的春阳,有说有笑,开心极了。放学时,充满青春活力的师范生有说有笑,三三两两在花下面经过,人面鲜花相映红。蜂声嘤嘤,蝶影翩翩,高楼上传来悦耳的歌声和琴声,顿觉神清气爽。

课外活动时间,舞蹈队的同学在排练室里练功,管乐队的队员在花台前吹号,音乐楼前时时欢歌笑语,处处朝气蓬勃。

教学区是由原来的小苹果园、图书室和音乐教室所在的旧址扩建而成。八十年代,学校招有高中生、初中生,有大民师(民办教师)、小民师(山区师资)、但不论是什么层次,大家学习都自觉刻苦,空余时很少有人去逛街,每天吃完晚饭,学生总是习惯地到校外去看书。那时,学校大部分都是田野,苹果园的西北角正好有一道小后门,白天都开着,从这里出去就可以到了南郊,每天晚上吃过饭,学生总是三三两两结伴到校外的田野上看书。田野的傍晚一年四季都很美,小溪边长着油油的水草,田埂上开满斑斓的碎花,加上田间的曲径、暮归的牛羊、浇水的菜农、村落上的炊烟,处处虫唱蛙鸣,一切都充满诗意。

但是,最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随处可见晚读的师范生。大家从后门出来后,总各自选好地点,有的看书,有的背诵,有的沉思,谁也不影响谁。看书累了,吸一口晚风中送来的花香味,看一眼夕阳下起伏的稻浪,采一把田埂上的野花,逗一下洞口边的小蟹,顿觉倦意全消。直到听见校园里传来晚自习的预备铃声,大家才互相呼唤,一起有说有笑地从小后门回到学校。

教学区里,最早建的教室是1986年在最南边盖的一幢三层12间教室的一号教学楼,一楼前的花台上种着九心十八瓣、大玛瑙、恨天高等许多大理名品茶花,从冬开到春,可惜后来死活不知去向。1990年,为适应扩大招生的需要,又于区内的北边盖了一幢四层20间教室框架结构的2号教学楼,三楼的外廊墙体上有鲜红的“明日教师、今日做起”几个大字,激励学生博学多思、慎取笃行,做合格的师范生。两幢教学楼前还有月季园,各种颜色的月季四季都在开放,蜂飞蝶舞,芳气袭人。

教学区东边入口的两侧各有一个长廊,上面爬满了紫藤,一到春三月,紫藤花开满架,一串串花如一道道紫色的瀑布从顶端直泻而下。长廊的入口处还有一棵一人合抱的老杏树,三月开学,老杏枝头繁花似锦,春意盎然,几场春雨过后,老杏花褪残红,碧叶间满枝青杏,引得过往女生望杏驻足。民间常说:桃三李四杏八年,校园中有这样一棵几十年的老杏多不容易啊,“红杏枝头春意闹”,师生常在老杏着花时拍照。可惜的是,校园中这样一株难得的老杏却没人关注,后来被新引进的“名花异卉”活活缠死!

教学区的西边紧邻籽种站,从南至北近50米长的墙体全建成黑板报,每班一块,一个星期出一次,还要打分评比。黑板报前的小路旁栽了一排紫薇,一到学生毕业前,不同颜色的紫薇相继开放,学生还把它称为“毕业花”。紫薇下面又是成片的波斯菊,一到十月就开,在秋天的阳光下开得很灿烂。

教学区的正中间还有一个水池,池中央的花台上栽着一棵曲弯有致的松树,旁边立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全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为学校题写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左前方不远处还有一方六边形的洗砚池,相互呼应,很有文化韵味。

学校最早的图书楼在小苹果园的东边,两层砖混瓦房,虽然简陋,但北排紧挨常青园,临窗可以观赏常青园中的景致,西排面对小苹果园,可时见苹果树花开叶落,也可远眺南郊田园的美景。

到了2000年,学校建成新的图书楼,两侧有两排杜鹃花,一到春天,花朵怒放,五彩缤纷,特别是春雨过后,更是娇艳无比,美术班的同学常在花前写生。图书楼前的草坪原址是当年的常青园,起先东西还各留有一棵古柏,衬着图书楼也是难得的校园风景,还可借古柏对常春园时作怀想,但后来不知为何,西边一人合抱的那棵古柏突然锯倒,古柏何罪之有?后来,东边一棵柏树也被砍去树梢,也许是怕它长成参天大树,遮掩了新引进的名花异草。

所幸的是,当年常青园东南方的那棵老梅还在,尽管处在现代高楼的背面不显眼处,也极少有人关注,但一到冬天,铜干铁骨上梅花怒放、寒香袭人,群芳虽妒,潇洒不羁之风骨犹在。如今,每当这株老梅凌寒独放时,总引人到此驻足观看,拍摄留影,怀想当年雪后约伴月夜踏雪寻梅,在花下领略暗香疏影的情景。

运动场在主干道的北边,正对着常青园。以正中间的林荫道为界,西边是足球场。足球场的跑道是用煤渣填铺的,南北各有一道射门,场上长着天然的小草,夏天有雨时,师生还在上面冒雨踢足球,秋冬季节小草枯萎,学生躺在软软的草皮上晒太阳、看书,自由自在,不受管束。场地四周长着许多树木,上体育课休息时在树下乘凉,空气清新,没有橡胶和柏油味,非常舒服。

足球场西边还有一幢两层的水泥平顶房,1990年前作为教学楼用,后来教学区盖了教学楼,这幢楼又变成学校勤工俭学的“高正公司”,其中有文印室、住宿部等。

东边是有四对球架的篮球场,南边长着许多梨树。一到课外活动时间,学生总爱在场上比赛打篮球,累了便到旁边的水龙头上洗把脸、冲冲脚,每天过得很开心。每年运动会的拔河都在这里进行,运动会前的一个星期,每到下午第二节课后,球场上总是传出“加油!加油”的拉拉队呼声,气氛紧张又热烈。足球场和篮球场中间林荫下的空地上是跳远的沙坑,爬杆顺着立在大树上,虽然条件差,不合乎规范,但自然天成,树荫蔽日,照样完成了所有的体育课程。

运动场是师生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课外活动外,星期一早上升旗,每年冬季运动会都是要在这里举行。礼堂里没有座位时,每到周末的晚上,学校放映员在足球场西边教学楼的走廊上拴上银幕,全校师生便抬着小凳子坐在足球场上看露天广场电影。每年的元旦,学校都要组织在足球场上开篝火晚会,师生围着熊熊篝火又唱又跳,直到午夜新年的钟声敲响,全校师生才依依散去。

1992年前,大理师范一直开的是东大门,1992年后,教工宿舍内盖起了几幢房子,外面的人民南路也已修通,为方便师生,学校在西边修建了西大门。

西大门门头有字母“SF”的装饰,以示“师范”之意,左上方有一个鲜红的太阳标志,喻教师“托起明天的太阳”。一到节日或学校庆典迎宾的时候,门头上彩旗飘飘,暖意洋洋。那几年,为了管理方便,学校封闭了东大门,全校师生同走西大门,所以师生常在此相遇。当时的师范注重能力和素质教育,师范生爱说爱笑、热情大方、爱学习、懂礼貌、充满青春活力,综合素质高,与老师相处很好,师生见面总是热情地打招呼,那种师生相处融融洽洽的感觉真好。进门处的落地花坛上还栽了一排报春花,一到冬天,金色的花朵凌寒开放,给人暖暖的春意。

在大理,坝子里下雪是难得的奇景。1983年冬天,下关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雪是夜间下的,那晚上很好睡,第二天清早起来,雪霁风停,整个校园银装素裹,一片银色世界,校园的房屋上和树枝上都覆盖着厚厚的积雪,蓝天底下,玉树琼枝,分外妖娆。校园里的积雪厚达过膝深,伙食堂里的130生活车也无法出校,食堂唯一的菜就是腌菜汤,同学们用雪洗脸,极有意思。因为雪下得大,也较难得,那天全校放假,校园里热闹极了,师生在校园里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一个个乐得前仰后合。

因为下雪,校园里平日喧闹的麻雀无处落脚,一排排紧缩着双翅紧贴着礼堂的窗沿和舞台的房梁上,看到这些冷得发抖的小生灵,有的学生便把饭粒撒在礼堂的地面上,让那些鸟儿飞下来啄食。

2005年3月4日,下关地区又突然下起了20年未见的一场春雪。雪下得很大,从3日夜间一直下到4日下午,校园中积雪有一尺多深,又正值音乐楼前樱花绽放,瑞雪纷飞,红白相间,雪绽霞铺,校园里出现难得一见的景观。电教园入口处,白族民居短墙的瓦沿上全是一沟沟洁白的积雪,和花空里的书画相映成趣。师生纷纷在校园里赏花玩雪,拍照留念。

精彩留连

大理师范学校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师范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空间,所以,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常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但万千学子常由那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想起在大理师范度过的如歌岁月。

在大理师范学校,一年一度的冬季田径运动会是规模最大的全校性师生体育盛会,自1980年元旦举行了“”以后的第11届冬季田径运动会后,自此每年一届,到2005年已到了第36届。

冬季田径运动会一般安排在元旦前后举行。运动会最有气势的是开幕式。开幕式一般在下午举行,州体委、州教育局及下关各兄弟学校都派代表前来参加。那天,校园张灯结彩,到处悬挂着出自于美术班师生手中的运动画像。入场式时,在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音乐声中,身穿白族服装的六名女生手持着会旗走在最前面,六名体师班的男生扛着会徽跟着,在50名由艺师班组成的鲜花队和50名由体师班组成的彩旗队的簇拥下率先进入运动场。然后,身着运动服的各班学生按顺序进入指定位置,运动员全部进场后,全场静立升会旗。等领导和来宾讲话结束,全校30个班级、1500多名运动员才退场。

整个冬运会持续一个星期,有时早上下雪,学生早早起来清扫跑道上的积雪,中午跑道上有灰,各班同学又争着在跑道上洒水。每天举行项目时,参加项目的同学在场地上进行,其余各班同学在指定地点观看,为运动员呐喊加油,忙着写广播稿。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运动场上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学们争着端茶送水,搀扶从场上跑下来的队员,还争先恐后地做好事,争当“道德风尚奖”。

学校的冬季运动会不仅检阅和提高了学校师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培养了学生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同时还有力地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为了使师范生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学校结合德育教育建立了劳动周制度,全校各年级每个班每学期都有一周的时间停课参加建校劳动。

各班在劳动周时分考核组、保卫组、卫生组、绿化组等,参与学校的清洁卫生、美化绿化、各班早晚自习和课间操的考勤、打饭时的秩序维持,并参与门卫值勤、巡夜以及到政教处、图书馆、阅览室、食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那时学校没有校工,学校的绿化卫生都由学生完成,劳动周里,绿化组的同学修剪学校的草地,给果木喷药,为花草施肥,在植物园里学移花接木的技能,体验栽花种草的乐趣,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卫生组的同学打扫学校环境卫生,冲洗厕所,卷衣抹袖,精神可嘉。劳动周结束,学校政教处根据表现给各组打分,最后记入先进班级评比分数。

劳动周虽然有点累,但由于这些学子大部分来自农村,都爱劳动,干起活来从不叫苦,虽说各组分工,但又相互合作,男女同学有说有笑,十分开心。特别是春夏时节,植物园里蔷薇卧晓枝、芍药含春露,翠竹发新篁、紫藤泻花瀑,更是成了学生的乐园。劳动周培养了学生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学到绿化美化环境的知识和技能,使中师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合格人才。

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八会”集中展示音乐、语言、文学、美术、书法、舞蹈等方面的教学成果,大理师范学校于1998年6月举行首届文化艺术节,此后到2005年每年一届不断。

文化艺术节都安排在上学期,时间三天,活动前学校各学科组和各班需作认真准备。和冬运会一样,大理师范学校的文化艺术节非常隆重,很有特色。开幕式仍然在足球场上举行,开幕式上,除艺师班表演精彩节目外,全校各班出一个代表性节目,还专门邀请大理州市领导和文艺团体及兄弟学校的代表前来观看。文化艺术节主要以学校的语文组、音乐组和美术组为主,内容为三笔(毛笔、钢笔、粉笔)字比赛,诗朗诵、作文、演讲、手抄报竞赛,三独(独唱、独奏、独舞)、大合唱、集体表演比赛,此外还有美术、手工、楹联、摄影作品展览,有文艺晚会、电影晚会和游园活动等。

学校的文化艺术节突出师范性和美育功能,起到使全校师生培养审美素质、领略艺术魅力、提高鉴赏水平的作用,展示了师生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

1984年,为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大理师范学校向在校的师范生提出“八会”基本功的要求,即:会说普遍话,会写三笔字,会唱歌,会弹琴,会跳儿童舞,会画画,会带操,会教学。为了扎实开展“八会”基本功的训练,每星期一、三、五晚自习前20分钟练习普通话,二、四、六唱歌,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一般都在下午四点上完课后,每天一到这个时候,学校广播室传来各兴趣小组活动的通知。运动场上,足球队在踢足球、篮球队在友谊赛,哨音和欢呼声响成一片;音乐楼里,舞蹈室排练舞蹈、琴房里琴声歌声,特别是女子管乐队,阵容大、气势足、非常引人注目;阶梯教室中,书法、绘画、摄影等讲座座无虚席;电教楼里语言、演讲、节目主持人训练分组进行。此外还有:合唱团、记者站、书印社、文学社,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除了这些每天的固定活动外,各兴趣小组还在周末开展活动,学校还组织学生在每年的元旦、五一、五四、六一、国庆等节日开展各种活动,和师范附小举行游园活动和文艺联欢,举行“12.9”歌咏比赛,电影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迎接香港、知识竞赛,参加州庆、天龙八部影视城落成典礼暨《天龙八部》开机仪式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中国漾濞核桃节等大型文艺演出。学校各学科组还定期开展与学科相关的各种活动,让师范生愉快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此外,教育教学见习和实习是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两次重要的实践活动,成绩记入学生的学籍档案。

八十年代初期,师范生招收人数不多,见习一般都安排在师范附小进行。见习分为一年级时一日常规见习和二年级时的一周见习,一日见习的时间安排在一年级的上学期,从早读到下午的课外活动,学生分小组跟班进行,主要是随堂听课、观摩班会课和课外活动,做班主任工作。一周习见安排在二年级上学期,为了使每个师范生都能对各年级的课程和小学教育教学有了解,一周见习采用一天一轮班级的方法。见习时学生认真听课记笔记,晚自习时,各班在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指导下对当天的见习进行总结交流。后来师范招生班级扩大,附小无法容纳那么多的师范生来听课,九十年代开始,见习又安排到下关市区内的各个小学进行。那时市内没有公交车,每天见习时不管有多冷,见习师生总是按时步行到达习见学校,非常认真。

教育教学实习是师范生继一、二年级一日见习和一周见习后一次极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时间为一个月,一般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开学时。

八十年代初期,实习采取各班由班主任和一个科任老师带队,以班为单位到全州各县的实习学校进行。实习学校大多数是县城小学,但也有部分实习点设在乡镇上,生活和交通条件较差,下县实习师生都要自带行李用具,统一吃住在实习学校,实习生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自办伙食,除请一个炊事员外,买菜帮厨均由实习生轮流完成。那时生活标准低,几天才能吃一次肉,多数情况下都是睡地铺,学生分为3―5人为一个实习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轮流负责所在班级各学科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除了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组织课外活动、处理突发事情外,还要进行家访,许多实习生常常工作到深夜。尽管如此,实习师生都满怀激情、认真踏实,不叫苦叫累,在实习学校的支持配合下认真搞好教育教学实习,还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深得实习学校和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好评,实习结束时双方都难分难舍。

到了九十年代,为了便于管理,实习由原来的以班为单位改成以县为单位回本县实习。后来又由原来的集体实习改为学生各自回本县联系分散实习。

实习活动不仅使师范生对小学教育教学有初步的了解,为毕业后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在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也是学生三年师范生活中最精彩的一页,实习师生总是难以忘怀。

庆典抒怀

百年名校创辉煌,万千学子报春晖。2005年,大理师范建校一百周年,学校定于4月16日举行百年庆典活动。那天,天高气爽、风和日丽,雪后的苍山洱海更加妖娆,大理师范校园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八方学子云集母校,共祝母校百年辉煌。

庆祝会上,省人大、省教育厅、省师范处和大理州委、州政府、教育局有关领导出席庆祝大会并分别作热情洋溢的讲话,大理师范首届艺师班举办了画展,在校学生和已毕业的校友联合举办“百年辉煌”文艺演出。在优美明快的旋律中,万千学子高歌:

带着山的嘱托,带着海的希望,跨进教师的摇篮。啊,大理师范,根植文献名邦,沐浴时代风雨,我们在你的怀抱中成长。

带着秋的成熟,带着春的温暖,踏上神圣的讲坛。啊,人民教师,传递文明火炬,播撒智慧种子,让万千幼苗长成栋梁。

追求真理,全面发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忠诚教育是我们的志向,振兴中华是我们的理想。

大理师范百年庆典热烈隆重,令所有的新老学子兴奋激动。然而,改弦易辙,蹒跚学步,庆典也宣告了百年师范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