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章片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好的文章片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好的文章片段

好的文章片段范文1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描写有关环境烘托的片段,让学生体会通过环境烘托的方法来增强叙事表达效果。

2.迁移学法,并动手写一片段反映环境烘托提升叙事表达效果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调动课前阅读积累,精彩语段大面积展示

同学们,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使人充实,交流使人清醒。”课前,大家阅读了大量叙事类文章,这些文章都与环境相关,并精心地做了精彩的片段摘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学习好不好?

1.小组合作,互相阅读

同学们,现在4人一小组,把自己摘抄的最精彩的句子读给其他同学们听,组内然后推荐一名段落最精彩朗读最好的同学读给全班同学听。

2.点名读,相机面上作点评

设计意图。2011年,课程标准在课外阅读方面,增加了两项:(1)提高阅读品味;(2)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课外阅读是形成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对课外阅读必须加强指导,才能保证阅读的高质量和一定的阅读量。课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在老师有指向性的基础上开展,并在班级开展大面积交流,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成就感和交流的乐趣,提升学生阅读的质量。

(二)学习学生摘抄精彩语段两篇,让学生初步领会写作方法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到两位同学摘抄的精彩段落,现在有请他们两人把自己的段落放在投影上,我们一起来欣赏!

出示学生摘抄片段《填沙袋》:

随着一阵紧急的锣声,出事的地方灯火通明。堤上,人们奔跑着,叫喊着,来往搬运沙袋。县防汛指挥部的老田和乡党委书记老翟忙着指挥人民往决口填沙袋。水流太急,沙袋扔下去马上给冲跑了。防汛抢险的行家老李头赶到了,他什么话也没有说,站在堤边观察水情。过了一会儿,他大声说:“快下桩!护好断头!”(摘自《填沙袋》)

1.自由读。你觉得写得精彩吗?我们一起来找找,找找作者写精彩的密码是什么?

2.交流。(抓住声音、水流形势来衬托抗洪抢险的形势危急。)相机板书:周围环境因素:人、事态。

3.点名读片段,感受字里行间环境烘托出的紧张的气氛。

出示片段《难以忘记那段情》:

天边的月,暗淡无光;地上的虫,乱唱一气;路边的花,败落满地。今天的为什么如此丧气?一路上,想被冰水淋湿了的落汤鸡一般的我一直不停地想:“友谊不是最珍贵的吗?但为什么?为什么至亲的朋友竟会让我背上这么大一顶黑锅?为什么还要这样对我呢……(《难以忘记那段情》)

1.自由读交流,通过什么方法来写环境烘托?

2.相机点评:通过天气、路边景物衬托人物心理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的材料来自于学生,这对于学生而言意义多么重大!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关键要看学生参与的程度和阅读的积极性,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发挥孩子主观能动性,读孩子的自己摘抄的作品,赏孩子摘抄的作品无疑更能激发学生主观阅读的欲望。

(三)赏读老师带来的片段,体悟写法

同学们你们展示的精彩段落,老师非常欣赏,这让我感受到你们很强的阅读鉴赏力。老师也带来两个片段,你们想读读吗?

出示片段:

刚冲到楼下,看见一个身影手里拿着塑料雨布,可是,奇怪的是这雨布不是往自己身上遮,而是遮到自行车上。我定睛一看,啊,那不是管自行车的老奶奶吗?只见她迎着风,冒着雨,什么都不顾,竭尽全力拿着遮雨布往车上盖。雨布盖了一块又一块。此时,目睹这一切的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同时,焦急地想:老奶奶年纪这么大了,冒雨遮车子,会不会感冒?正想着,刮来一阵狂风,好冷啊!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呀,不好,老奶奶刚遮好的雨布一下子都被风刮走了。老奶奶忙不迭再去盖,谁知,风好像故意和她作对似的,呼呼地吹着,刚这好的雨布又被刮走了!老奶奶想了个好办法,她蹒跚着来到一个堆垃圾的角落,吃力地搬起几块大砖头,一一地把塑料布的四角压好。这下风再显神通也无法掀走雨布啦!

(选自《雨中》)

轻轻读这短话,写得精彩吗?你觉得哪里写得精彩?

总结:

原来文字是有情感的,作者借文字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语言的力量真是神奇!它竟然成了我们和外界互通的纽带。你的快乐写下来,就被复制成了无数份快乐,你的忧愁写下来,就被分成了很多的小忧愁,直到你不再伤感。

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有关环境烘托的片段,你有没有想到自己也曾经有过类似的体验?周围的树、花、小草陡然间也有了生命?它们和你的心意相通,它们都是你心情的代言人,多好!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除了可以从学生中产生内容,老师的示范引领也很重要,老师出示的片段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规范,一种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燃起他们读书的欲望。

(四)写难忘的瞬间片段

1.学生写难忘瞬间片段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读了这几篇有关环境烘托的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大家收获真不少,书籍就像浩瀚的大海,我们广泛认真阅读,就能拾到一枚枚美丽的贝壳(书海拾贝)。

学贵以致用,我们阅读了许多描写环境烘托的片段,这些片断中之所以写得精彩是因为他们能充分开掘周围环境,用文字让他们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想试试吗?拿起手中的笔,回忆自己曾经难忘的事情,抓住一个方面,写一个片段,用上环境烘托。

2.点评

点名读,其他同学评点,你觉得他写得怎样?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有意识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交融,促进读写结合。明确写作教学的目标。学好语文有两个必备要素,一是扩大学生的只是储存量,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通过听、说、读、写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夯实语文基础,加深文化底蕴。

好的文章片段范文2

这两年,高考阅卷开始对这类考场作文说“不”,作文阅卷标准这根指挥棒,对平时的作文训练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再加上今年全国卷Ⅰ鲜明的时代气息,以及考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我们在阅卷中欣喜地看到一些值得肯定的现象。

[时代特征与生活气息日渐鲜明]

高考作文,应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书写和表达。大时代的点点滴滴,国家在发展过程上的进步与荣耀,应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予以充分体现。从时代土壤中生发出来的高考作文,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从现实观照中提炼出来的高考作文,才能让年轻一代进入到现实深处,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国家发展现状。今年湖北的高考作文中,动辄拿古人说事的写法渐行渐远,具有时代鲜活气息的素材屡见不鲜。试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片段一:

京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唱词到唱腔,从服饰到妆容,她就像一个文化符号,让人一说起中国,便有个黑脸包公“哇呀呀呀”的印象。而作为舞坛新秀,广场舞的兴起只在近几年,但鲜明的节奏、简单的动作使它迅速在大妈中流行,掀起了一股热潮。无论高雅抑或通俗,都能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偌大的广场,有空地,有戏台,台上是水袖青衣,台下是“动次达次”;台上人沉浸在戏中,或喜或嗔,或哀或愤,台下人陶醉在曲中,或进或退,或旋或蹲;有人品一杯香茗,跟着台上人摇头晃脑、念念有词;有人放下手中物什,跟着台下人旋转跳跃,舞步翩跹。(湖北优秀作文《雅俗皆乐,幸福中国》)

片段二:

和谐,不仅是本国内部的和谐,更是万邦的和谐。老子有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中国兴起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秉着“亲诚惠容,和谐万邦”的理念打造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富裕之路。往西,接通哈萨克斯坦,直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向北,接蒙古、俄罗斯;向南,去老挝,经越南,至泰国。中国努力延伸着橄榄枝,打通“一带一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湖北优秀作文《以和为贵,万邦共荣》)

片段一中的素材运用,表达方式上有叙述,也有描摹,内容上有概述,也有细节,体现了鲜明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片段二中,作者说“一带一路”建设追求万邦和谐,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富裕之路”,是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关心时事,对国内国际大势非常熟悉,所以论述和观点才具有鲜明的时代针对性。生逢当下的伟大时代,高考作文既需要表现接地气的生活,更要体现出时代精神的高度。

[文化内涵与思想深度成为亮点]

文化内涵并不排斥古代的事例材料,相反,具有文化内涵的文章往往对素材有深入、准确的把握,往往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试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片段一:

第三个姿势是扫,扫一扫移动支付,扫一扫添加好友,扫一扫还能骑单车。这真是一个二维码的国度,扫一扫,解决了生活中太多的问题。中国成为一个移动支付大国,这出乎许多人的想象。我们要看到这个生产青花瓷、茶叶、丝绸的国度,从来都没有停下探索新奇世界的脚步。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在聪明这一点上从来都不需要过于谦虚:我们在看风水的时候顺便发明了指南针,在炼丹的时候顺便发明了火药,现在我们扫一扫,扫出了一个网商大国,扫出了淘宝购物的狂欢节。

(湖北优秀作文《读懂中国的三种姿势》)

片段二:

中华美食与传统节日“捆绑”在一起的并不少。在端午节,一家人一起,品尝纪念屈原的粽子,看赛龙舟,吟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秋节,一家人一起,分吃象征团圆的月饼,赏着圆月,唱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领略美食,领略传统文化,读懂中国人的情感世界,才能读懂传统的中国。

(湖北优秀作文《传统而时尚的中国》)

片段一中,“在看风水的时候顺便发明了指南针,在炼丹的时候顺便发明了火药”,虽是“古代四大发明”的常见素材,但因为由表及里地揭示本质——“这个生产青花瓷、茶叶、丝绸的国度,从来都没有停下探索新奇世界的脚步”,文章便有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片段二中,直接拿端午、中秋两个节日的文化内涵“说事儿”,并不显得平庸低劣。善于揭示本质,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才能让素材“化腐朽为神奇”。

[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渐成热点]

有人曾这样形容高考作文的写作过程:在高考作文中,我们与那个飘逸优雅的传统中国相遇,与瑰丽奇崛的汉语之美相遇,与这个高歌猛进的大时代相遇,与一个真实的自我相遇,并从中发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完成一场与汉语和时代的特殊对话。应该说,高考作文命题承担着一份历久弥新的使命:引导年轻一代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世界,富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对国家、民族和人民充满责任感与使命感。试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片段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有人选择自保,有人选择携手。相比于英国脱欧、美国修墙,中国反而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帮助第三世界国家走出困境,帮助陷入死胡同的国家重回正轨。中国,一个屹立了五千年不倒、以和为贵的大国,尽自己所能地谋求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致力于推动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构。在这一特殊时期,她展现出力挽狂澜的大国风范,展现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责任担当。(湖北优秀作文《大国风范与责任担当》)

片段二:

我所认识的中国,强大,友好。“一带一路”经济带带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我国与他国的友好往来和贸易发展,可谓“双赢”。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和平、友好的面孔示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增进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胡麻、胡豆、香料等食材也随之传入中国,汇集于中华美食……漠漠古道,驼铃阵阵,这条路奠定了“一带一路”的基础,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湖北优秀作文《我所认识的中国》)

“国际视野”就是从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评价本国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国际交往中展示恰当的行为与态度;“家国情怀”就是用“中国梦”的理想来凝心聚力,能够对“家”“国”概念作辩证思考,走出小“我”,勇担责任。片段一着力凸显中国的大国风范与责任意识,体现了强烈的国际视野与民族自信。片段二则凸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和平、友好的民族特质,也具有相当的國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可以说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作文备考关注的关键词。

好的文章片段范文3

文章由三个片段构成:“我”拒绝母亲春天里看花的请求、“我”答应母亲秋天里看却因母亲病故而未能成行、“我”和妹妹秋天里赏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三个片段虽跳跃性大,采用“蒙太奇”手法来叙事和抒情,但一线串珠,以“看花”为明线,以“我”在母爱影响下的变化为暗线,把三个片段连为一体,构思奇特,含蓄深沉,朴实自然。

第一个片段:背景是“灰暗”的,母爱是“猥琐”的。虽是雁阵北归的春天,暖风拂面,万物复苏,“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正是外出赏春的好日子。但因病魔夺去了“我”的双腿,“我”的心理是灰暗的,对人生早已失去了勇气,所以“暴怒无常”,甚至不愿意生存下去。母亲对“我”仍然不离不弃,对“我”百般的容忍和迁就。每当“我”“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突然砸碎面前的玻璃、“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悄悄地躲”、“偷偷地听”表现了母亲对“我”反复无常的宽容和迁就,也表现了母亲对“我”“暴怒无常”的谅解。在“我”宣泄一通、心情稍微平静的时候,母亲“又悄悄地进来”安抚“我”。这安抚是独特的,要推着“我”去北海看繁花盛开,想藉此美好事物让“我”平复心情,逐渐恢复对生存、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我”非但不能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还“狠命地捶打”自己瘫痪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爱又得到进一步显现,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愈发温柔和慈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想用她那独特的方式劝慰儿子要勇敢地的活下去,同时她也是在劝慰自己:为了儿子,自己要克服病痛和儿子一起“好好儿活”下去。这真是“病在儿身,痛在娘心”!母爱就在坚持,就在与儿子一同战胜病魔,帮助儿子恢复对生活、生存的勇气和信心!宽容、迁就、低三下四、隐瞒自己的病情,母爱看起来极其猥琐,然而没有比这种“猥琐”的爱更伟大、更无私!

第二个片段:背景是“灰白”的,母爱是“悲戚”的。时序更替到秋天,正是“无边落木萧萧下”、“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灰白色季节。对史铁生来说,母亲也像萧萧落下的树叶一样衰竭了,飘零了,母爱也走到了尽头。在这个秋天里,“我”正在看窗外“刷刷拉拉”飘落的树叶,母亲进来“挡在窗前”,这一“挡”是母亲怕“我”看到落叶引发悲伤的情怀。母亲仍然希望通过美好的事物来唤醒“我”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存的信心,或者说通过美好的事物来缓解一下“我”的坏情绪,央求“我”到北海去看。当“我”勉强答应了她的请求时,母亲“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来”,还“絮絮叨叨”说起“我”的爱好和儿时“趣事”,母亲如此高兴,或许是她看到了希望。当母亲不小心说出了“跑”和“踩”这些敏感字眼时,又显得惴惴不安,于是“又悄悄地出去了”。母爱多可怜,母爱又多不容易!这一次“悄悄地”的动作和前两次不同,是母亲说出敏感字眼的不安与自责,是“祸从口出”的逃避;前两次“悄悄地”是写母亲来去时的小心翼翼,是对儿子“暴露无常”的宽容、忍耐和迁就。但是,高兴和悲哀、希望和失望往往是一对孪生姐妹。母亲“悄悄地”出去了却“再也没回来”,病入膏肓的母亲的生命也到了尽头,结束了她那“艰难”的一生,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无限牵挂的“有病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对母亲来说,这无疑是她一生的悲剧,她不仅不能看到儿子可能的康复,也难以看到儿子走出瘫痪阴影的平静,同时也看不到成年女儿的成熟。她是带着无限的遗憾和牵挂离开了人世的,离开了她“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的。母爱是悲惨的、凄凉的。母亲在秋天里飘零了,母爱在秋天里永远地失去了。

第三个片段:背景是绚丽的,母爱是永恒的。作为儿子,“我”终于在母亲离去后走出了阴影,能以平常心对待命运的不公,能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终于有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对美好的事物产生了留恋和欣赏。所以当又一个秋天来临,“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这是“我”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也是母亲希望的方式来完成母亲要“我”看花的遗愿,用“我”的变化来祭奠和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母亲如果心灵有知,她一定是高兴的。因为,“我”所看到的,色彩绚丽:淡雅的黄、高洁的白、热烈而深沉的紫红。不仅色彩绚丽,而且生机勃勃,开得“泼泼洒洒”而又“烂漫”。“我”已经从病魔中“站立了起来”,具有了生活的勇气和生存的信心,要和妹妹“一块儿”像母亲希望的那样“好好儿活”,让母亲能够在秋天里安息,在天堂里安心。母亲虽然不在了,但母爱仍在滋润着“我”,母亲的遗愿在鞭策着“我”,母亲的话语在激励着“我”――母爱是永恒的。

三个片段连起来的内在含义是,“我”用在秋天里赏的方式怀念在秋天里逝去的母亲,完成母亲要“我”看花的遗愿;“我”用对生活的信心和生存的勇气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回报母亲对“我”无私的关爱和无尽的呵护。文章含蓄自然,朴实深刻,情深意浓,给读者以情感感染和人生启迪。

这篇文章内涵丰富,除了三个“看花”的片段外,还穿插了母亲侍弄花草、母亲生病、母亲去世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为丰满,情感更为强烈,深化了文章主题。母亲因为喜欢花,侍弄了不少花草,但因为“我”瘫痪了,她再也无暇也没有心情侍弄她喜欢的那些花草了,以致“都死了”,这一小穿插把母亲全身心地照顾“我”写得淋漓尽致。母亲因为照顾瘫痪的儿子,即使“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都没有告诉儿子,而且也没有在儿子面前表露出来,所以“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了儿子,母亲把自己的病情隐藏得多深,把痛苦埋藏得多深!母亲病逝时呼吸“艰难”,但仍然牵挂着她的子女,最后一句话竟然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作为母亲,她无尽的遗憾就是不能继续照料她的子女。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可见一斑。

文章主要是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母亲的形象的,这些细节集中体现在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上,通过这些描写来表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如面对“我”的“暴怒无常”而砸碎玻璃、乱扔东西,母亲不是指责,而是理解、宽容和忍耐:“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悄悄地”“躲”、“偷偷地”“听”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又如当“我”表现出厌世、不想生活下去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一“扑”一“抓”表现母亲反应强烈;而“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令人读后不禁动容,为母爱的伟大而叹惋。又如,因为“我”答应去北海看,母亲非常高兴说起了“我”儿时的“趣事”,哪知触碰了敏感的字眼,这时母亲“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儿子瘫痪了,完全失去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勾起儿子的伤心和烦恼,马上停止了自己的“絮絮叨叨”,说明母亲内心的沉重和痛苦。再如,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竟然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临死牵挂的还是自己的儿女,母亲死不瞑目啊!

为了突出主旨,表达情感,文章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是“我”的“暴怒无常”和母亲的委曲求全进行对比,表现母爱的迁就、忍让、宽容;二是“我”的灰心丧气和母亲的忍辱负重进行对比,表现母爱的坚韧、顽强;三是“我”先前的任性、灰心和后来的醒悟、忏悔对比,表现母爱的力量和永恒。

文章前后衔接呼应,结构谨严。全文虽然写的是三个片段,然而三个片段有其内在的联系,前两个是因,后一个是果。正因为有不去看花、要看而未看成作铺垫,才有“我”自己愿意去看花的忏悔和怀念。同时,母亲“好好儿活”这句告慰“我”的话也将三个片段有机地联系起来。“我”灰心丧气,对生活和生存失去了勇气和信心时,母亲要“我”和她“一块儿好好儿活”;第二个片段母亲临终遗愿没说完的话,实际上也是要“我”和妹妹“一块儿好好儿活”;第三个片段中“我”用“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表现“我”已恢复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好的文章片段范文4

如何解决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寻找一种较好的方式,是笔者一直思考实践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重视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些提法的核心便是充分尊重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导”就是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在经典范文和同龄人的优秀习作中去总结归纳类文的写作方法;在模仿实践中去练笔提高;在不断练习中熟练方法,能根据不同的写作要求灵活运用,触类旁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做到学生写作言之有物,教师指导言之有据。

一、重温经典语段,感受语言魅力

开展经典作品阅读,让学生走近经典,阅读经典,确是一条很好的 “捷径”。在作文教学中,纯净凝练而经典的语言熏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在写作前积累好的语言素材,为他们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积之愈厚、发之愈佳”。

例如,在一节关于“写作中的动作描写”作文课中,我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课下搜集经典作品中的动作描写。在课堂上,选取了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景阳岗武松打虎》片段、朱自清《背影》中望父买橘的片段、鲁迅《少年闰土》中闰土捕鸟片段以及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里葛朗台扑抓金子等4个经典片段作为教学起点,学生充分讨论分析文段里作者所使用的动词,从中感受古今中外大师在使用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魅力的妙处,以及大师运用动词进行描摹的方法。为下面运用动词进行描写、表现人物、心理性格等方面积累素材、打好基础。

又如,在评讲写景文章的写作时,也是联系经典语言片段,如朱自清的《春》、林斤澜的《春风》和杨德祥的《夏天的旋律》,来体会写景的手法,观察的角度等问题,为之后学生的细致观察、动笔独立描写景物奠定基础。

二、选取同龄习作,精选教学素材

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并且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多次提到了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认识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的角度等的相似性,同龄学生间对生活的感受、对问题的认识也会呈现相似性。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们的作文呈现的语言、思想、情感等语言片段,往往在同龄人间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良好作用。当然,在学生的理解有时候仍比较随意、零散的时候,教师也要适时的“导”。

教师事先选择好同班或同龄人的习作进行分组讨论,并习得方法。选择同龄人的习作拉近学生与文学的心理距离,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也会”、“我也行”、“我也能”写好同类文章。因为,同龄人的文章没有经典作品的时空隔阂,更易于让他们放开手脚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的言谈适时总结,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知识能力、智力水平的提升,最终使作文教与学的关系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学生把作文写作看作是一件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与“会学”的境地,快速掌握写作方法。

例如,在进行《写作中的动作描写》和《写景文中的细节打造》两个专题时,都分别选择了同班级写作能力较强、习作值得学习模仿的两位同学的文章作为典型例子,要么是动词使用得生动具体形象;要么是写景特点明晰,便于学生总结方法,为后面模仿运用打下基础。

三、模仿同类作品,生成融会贯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写作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模仿阶段,更要逐步培养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灵活的运用相关素材和方法。

在前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通过经典美文和同龄人的范文直观了解到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表现内心感受,领悟到许多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在这些范文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在模仿活动中逐渐消化吸收,并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布局谋篇,从而逐步产生自己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这也是具有创造性的萌芽写作。古人谓“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偷”即模仿,“偷意”、“偷气”为模仿中的创新。鼓励学生模仿经典文学作品里的遣辞造句,模仿课文的章法,模仿课文里的表现手法等。与此同时,要逐步学会在运用创新过程中“剔除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通过大量相关而又不相似的文章训练,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写作知识逐渐转化为写作能力,在逐步的“袭古”中去“弥新”,“沿浊”中去“更新”。例如在上《动作描写在写作中的运用》后,学生经过了课前的积累,寻觅,习得了经典素材,对比同类文章学习了方法,模仿相关文字调动素材并运用,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布置相关的作文题进行训练,包括《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课间十分钟》《一节自习课》《挤车》等。而在另一次关于《写景文中的细节打造》的作文课中,也同样进行了诸如《武汉的夏》《雪》《游》《美丽的东湖》等训练,几番训练下来,学生在一次次的摸索实践过程中,对于相关内容的写作素材掌握的范围更广,方法更加熟练,可以说这种实践是“始于模仿,终于创新”,最终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好的文章片段范文5

【摘要】本研究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基于词块理论,从结构特点方面分析总结了大学英语学习者四级作文中词块使用的结构特点,并探讨了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与影响。

【关键词】语料库 词块 学术英语 结构特征

一、前言

词块现象早在19世纪就被语言研究者关注,Ellis于1893年在研究中首次使用了“词块”这一概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语言研究的发展,词块领域相关文献、成果层出不穷,很多语言研究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词块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如:词束、词丛、程式序列、预制块等50多种。与此同时,语言研究者们还在研究过程中对词块进行了不同层次和范畴的分类。与给词块下定义一样,对词块进行合理分类也是一道极其复杂的难题。不同语言学研究者从词块的频数、词块的亲疏程度、词块的结构及功能等角度进行了不同尝试。在对词块的众多分类中,Biber(1999)的分类方法被认为是较为全面且被广大语言研究者们采用的一种。Biber从结构层面将词块分为7种主要类型,各类型下又可进一步划分为12种子类型;功能层面上,词块可被分为:立场、组篇、指示和会话词块4大类。Biber突破了仅从单一角度对词块进行分类的局限性,开创性的采用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分类方法,使研究者们对词块的认识和相关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二、思路与讨论

本研究将采用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 中的大学英语4级ST3子语料库中的所有四词词块。研究表明,四词词块在数量上较具代表性,更能体现学习者词块水平。本研究先通过Antconc这一工具中的Cluster功能提取所需词块,然后,本研究从结构方面对四词词块进行数据分析及分类,最后找出深层次原因。

三、分布特点及原因探析

本研究从结构上采取Biber(1999)口语会话和学术语篇中最常用词块的分类方法,得到了如下的分析结果:

在这12种结构分类中,数量最多的前四位分别是:(动词/形容词)+ to短语片段、其他介词短语片段、系动词be+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动词/形容词)+ to短语片段在所选词块中出现频率最高,原因是在大学英语四级作文中,作文选题一般是让学生发表观点,阐述问题以及论述,比如important for us to,do my best to。这一点完全符合大学英语四级对学生写作的要求。

其他介词短语片段在所有类型中所占比例为第二。这些介词短语在作文中充当连接词、副词等作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紧凑、逻辑性强,在大学英语四级作文中,是一类必备词块。

系动词be+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位居第三。这种类型的词块通常用来对某一问题进行描述,或者对某一现象进行阐述。这类词块的出现频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级作文的大纲要求,同时,也证明学生熟悉了此类作文的要求及写法。

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在所有类型的词块中出现频率为第四。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中,it是先行词,在词块中没有实际意义,仅仅充当先行词作用。这类词块在文中通常用来对某一问题进行定性,或者提出问题的必要性。

介词短语+内置of短语片段使用数量为倒数第二。这类词块出现在现象作文开头,用来表达现象出现的背景。从这类词块的使用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写作文时,忽视了背景信息的阐述。

被动动词+介词短语片段在所有词块中的出现频率仅为1。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大学英语写作者在写作时很少使用被动句来突显文章的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学习者在写作中对被动句以及复杂句的掌握不够。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CLEC中ST3的四词词块进行检索、整理及分析,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动词性词块,所占比率为65%。在四级作文写作中,要求学生就某一现象进行剖析,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因而,动词性词块的使用正好从一方面证明学生的写作能力符合大纲的要求,体现了很好的英语运用能力。其次,其他介词短语片段出现数量为21,所占比例为12%,在所有类型中所占比例为第二。另外,系动词be+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出现数量为18,所占比例为10.29%,在所有类型中所占比例为第三。这类词块的出现频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级作文的大纲要求,同时,也证明学生熟悉了此类作文的要求及写法。出现频率最低的是“被动动词+介词短语片段”,其出现频率仅为1,这说明,大学生避免使用结构过于复杂的被动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被动句使用缺失。

五、教学启示

学术知识的传播和学习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者学术英语水平的制约,而学术英语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词汇储备及语法构架,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如何恰当的使用各类词块将学术概念、观点客观准确的传递给外界。因此在今后的外语教学中,应着力提升大学生词块使用水平,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环节,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好的文章片段范文6

【关键词】三年级;作文写作;细节描写

一、引导认识细节描写

为了更好地掌握不同类别的细节描写,我分别针对写人的文章、记事的文章、写景的文章和状物的文章进行了集中训练。尤其是在训练写人的细节描写时,我将人物外貌、人物语言、人物动作、人物心理进行了着重地训练。在进行每个片段训练时,我总是先引导学生认识这个方面的细节描写,便于借鉴模仿。如在训练学生写人物外貌时,出示了以下片段:

例1

我选了著名作家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中一段有关秃鹤的肖像描写: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学生读了哈哈大笑,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我便告诉学生:这是人物外貌方面的细节描写。

例2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也为了让课堂气氛更活跃,我在这里还举了一个例子,钱钟书在《围城》里形容李梅亭大白眼睛时说“像剥掉壳的煮熟的鸡蛋”,学生都乐了,觉得非常形象生动,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上面的人物活灵活现,如见其人,靠的就是细节描写。通过训练,学生明白要使人物形象鲜明,就应该抓住特点,展开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绣”出花一样的细节来。

二、引导练习细节描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 学生明确了哪些是细节描写,领悟了细节描写有何特点、作用及写法,就应该趁热打铁让学生练笔,进行仿写、自创,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不同类别的细节描写,在头脑中形成更为强烈的意识,也养成了细节描写的习惯,细节描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课堂上,我选择了几个写得比较有特点和典型的片段让学生主动交流,并且帮助他们修改润色,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更活跃了。

学生一(描写淑女):

她端起碗,挑了几根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地张开嘴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原文)

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挑了几缕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樱桃小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拭唇角的余油。(改文)

学生二(描写粗汉):

他见菜齐后,便提起筷,端起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合着饭往嘴里送。又掺和了汤水,撑得两腮鼓鼓的。(原文)

他见菜端齐后,便忙提起筷,端起大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合着饭呼呼地往嘴里送。又掺和了汤水,撑得两腮鼓鼓的,还有一粒米粒挂在嘴角上。(改文)

在学生自创“细节描写”的基础上,引导阅读有关著作中类似“吃相百态”的文章片段,如丰子恺《中国的女人、小姐们》中有关吃瓜子的精彩片段,阿城《棋王》中有关“吃饭”的片段,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从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三、引导捕捉生活细节

写文章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要反映现实生活就得认识社会生活,要认识社会生活就得去认真观察体验社会生活。观察是认识的前奏,没有观察体验生活就不可能写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所以说,好文章要有好片段,好片段来自于鲜活逼真的细节,逼真的细节从生活中来,细节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细节,教会它们仔细观察生活,积累细节描写素材。

以考场上同学的神态来说,各人就有不同的表现,有的皱紧眉头沉思,有的咬住笔头冥想,有的则双目凝视、全神贯注。即使同一个人也因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因此,要想写好具体生动的细节,就必须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尤其是重点描写对象。只有这样,生动传神的细节才能汇聚于笔下。如何进行细节观察呢?我要求学生把握四个要领:一是观察要明确目的,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观察要抓住特点,做到典型生动;三是观察要力求细致,做到准确具体;四是观察要理解透彻,做到把握本质。按照上述四个要求,调动各种感官作深入细致地观察,并对观察到的细节加以整理、提炼。现实生活的现象成了生动形象、具体鲜活的细节描写素材,这样的素材积累丰富了,就为写好文章奠定了基础。

写好细节见真功,必须靠同学们细致观察,长期积累,用心体验。

四、引导恰当选用细节

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时,要让学生围绕重点、主题和中心选用细节,要精选那些特别能突出重点、表达中心、揭示主题的细节,避免简单凑合地事无巨细、不分主次、无关紧要地滥用乱用细节。否则,无论多么精彩、多么细致,也丝毫没有意义,只能是画蛇添足。可见,好的细节描写必须是有用的、真实的、典型的,它必须为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深化文章的主题服务,它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而且,它不是一般化的,而是最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的。因此,指导学生选择和运用细节描写要注意几点:一是选择细节要真要细,确保细节的真实性。二是选择细节要精要新,确保细节的典型性。三是精心锤炼词语,确保细节的形象性。四是巧妙运用修辞,确保细节的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