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升的眼泪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公升的眼泪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公升的眼泪书范文1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方法研究

陈崔珏

(东华大学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

 

摘  要:本文通过自编高校艺术类学生“微信”使用状况调查问卷,对上海地区部分艺术类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微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对艺术类学生产生了全方位、渗透式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微信平台自身功能和当下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特点的分析,开展了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方法研究,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创新学生工作模式,努力使网络新媒体成为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新手段。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 微信 学生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使用“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截至2013年10月24日,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每日活跃用户1亿。”[1] 微信用户多以年轻的大学生为主,“微信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已超越了技术本身,对大学生产生了全方位的、渗透式的影响。”[2]       高校艺术类学生作为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艺术类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各非艺术类综合院校纷纷开设艺术类专业,从2002年至2013年间,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至1679所,艺术类各专业的学生已成为我国面大量广的高校学生群体。为了更好地了解微信对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促进高校艺术类学生工作者更好的寻找工作突破口,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本文运用问卷测量方法,对上海四所高校的艺术类学生进行微信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提出基于微信平台的适合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工作方法与策略。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

本文以上海四所高校的艺术类本科学生对被试对象。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6份,有效率为95.2%。调研样本中,男生48人,占被调研人数10.1%,女生428人;占被调研人数89.9%。(女生样本大于男生,这是由于艺术类专业在读女生总数大于男生总数所造成的。)大学一年级学生148人,占被调研人数31.1%,大学二年级学生148人,占被调研人数31.1%,大学三年级学生76人,占被调研人数16.0%,大学四年级学生104人,占被调研人数21.8%。调查问卷主要围绕高校艺术类学生使用微信状况及微信对其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本文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一)艺术类学生微信使用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100%学生都在使用微信。每天使用微信在线时长六小时及以上的学生占54.6,4-6小时的占12.6%,2-4小时的占14.3%,0-2占18.5%。对于选择使用微信的原因,76.5%的学生因为朋友都在用,12.6%的学生因为使用微信可以节省短信、电话等资费,2.5%的学生认为使用微信能结交附近好友,5.9%的学生通过微信打发时间,2.5%的学生选择其他原因。

(二)微信各功能使用情况分析

艺术类学生最常使用微信的功能依次为文字通信(93.3%),语音通信(69.7%),公共平台(37.8%)。几乎不使用的微信功能依次为语音漂流瓶(77.3%),“摇一摇”发现周围陌生人(76.5%),察看附近好友(63.0%)。68.1%的艺术类学生使用微信以满足通讯需求,24.4%的学生使用微信以满足社会娱乐需求,0.8%的学生出于好奇使用微信,5.9%学生使用微信记录生活点滴。

对于微信通讯功能的调查显示,使用微信通讯功能时,最常用音频通讯的学生占35.3%,最常用视频通讯的学生占1.7%,最常用文字通讯功能的学生占63.0%。72.2%的学生使用微信通讯功能时更倾向于使用两人聊天的方式,27.8%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群聊的方式。

对于微信朋友圈功能的调查显示,经常使用朋友圈功能的学生占70.6%,有时使用的学生占12.6%,很少使用的学生占15.1%,从不使用的学生占1.7%。94.1%的学生会回复或转发朋友圈中好友的信息。76.5%的学生会在朋友圈中信息,其中15.0%的学生最常在朋友圈的信息为转发的内容,44.2%的学生最常个人生活的文字感想或文字记录,39.8%的学生最常记录个人生活的照片,0.9%的学生最常自拍照。

对于摇一摇、附近的人或漂流瓶功能的调查显示,49.2%的学生从不使用这些功能,41.5%的学生很少使用,8.5%的学生有时使用,0.8%的学生经常使用。19.6%的学生完全不相信这些功能真的能交到朋友,68.1%的学生不太相信,12.6%的学生相信。11.8%的学生曾通过使用摇一摇、附近的人或漂流瓶,交到了维持一段时间关系的朋友。

对于微信公共平台的调查显示,从不使用微信公共平台的学生占17.8%,很少使用的学生占19.5%,有时使用的学生占28.8%,经常使用的学生占33.9%。对于不使用微信公共平台的原因,25.0%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在哪里获取关注对象,20.0%的学生是因为想关注的对象没有公共平台账号,37.3%的学生认为公共平台推送太烦人,14.7%的学生从没想过使用这个功能,21.3的学生选择其他原因。对于获悉公共平台的途径,51.0%的学生通过关注对象的自主宣传获悉公共平台,31.6%的学生通过搜索引擎获悉,14.3%的学生通过公共平台账号手机网站获悉,49.0%的学生通过朋友介绍获悉,5.1%的学生通过其他方式获悉。42.9%的学生和公共平台进行互动,25.5%的学生很少但曾经有过与公共平台的互动,1.0%的学生有时会与公共平台互动,1.0%的学生经常与公共平台互动。

(三)微信与陌生人交流的情况分析

    对于借助微信与陌生人交谈的调查显示,10.1%的学生希望认识更多朋友,积极主动与陌生人交谈,8.4%的学生为锻炼交往能力而与陌生人交谈,14.3%的学生无聊时主动与陌生人交谈以派遣孤独感,38.7%的学生除非陌生人主动才会与之交谈,41.2%的学生不会和陌生人进行任何交谈。对于通过微信认识的陌生人传达的信息,3.4%的人因为知悉对方的真实情况,会倾向于相信,5.9%的学生虽然不是很了解对方,但是聊得熟的人会相信,50.4%的学生觉得是陌生人,所以会心存警惕,不会相信,38.7%的学生会根据具体信息选择是否相信。

(四)微信带来困扰的情况分析

21.8%的学生经常在上课时使用微信交流,无法认真听讲,42.9%的学生无法克制在熄灯后微信,影响了休息,26.9%的学生经常莫名其妙呗陌生人打扰,33.6%的学生私人信息被泄露,10.9%的学生受到其他方面的困扰。

二、微信平台适宜当前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开展的表现

“微信用户群体的年轻化、传播内容的及时性、应用方式的多元化等特点,正契合了当代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视野广阔等特点,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3]与微博、QQ等同样是APP客户端的其它网络平台相比,微信是更受喜欢接受新事物、好奇心强的艺术类学生青睐的网络媒体应用平台,可以成为师生之间传递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高效工具,微信平台适宜当前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开展工作的适用性

    以学生工作者为发起者,根据年级、专业、主题等类别,建立不同对象范围和沟通内容的微信群。最高可达200人的微信群聊功能,可以基本满足大多数院系各年级按不同专业划分学生人数的互动交流。部分招生人数较少的院系则可以按照不同年级建立微信群,或按本科生、研究生等类别建立微信群,使得师生的互动与沟通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同时,扩散传播的公开性与闭环交流的私密性兼备,使得微信比微博更加适合高校“服务群体、尊重个体”的大学生工作特点。

(二)交流关系的平等性

    利用师生共同使用微信这一具有对等对话关系的交流工具,可以强化师生在沟通形式上的平等关系。渴望社会认同的“90后”大学生十分主张与他人交流的平等性。学生利用微博与学生工作者交流时,需要加入其粉丝团,客观上形成了含有某种“仰望”成分的错落感或主次感,因此,与微博的错落对话关系相比,微信的这一特征大大增加了交流各方的平等性。另外,与QQ囊括各色人等的特点相比,微信更偏向熟人社交,并且不会透露信息是否已被读,降低了收信者的压力,增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平等性。

(三)洞察入微的渗透性

深入到学生日常关注的事物中去,是学生工作者及时发现学生思想动态和兴趣爱好的关键。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浏览朋友圈中好友的信息,悄然关注他们的兴趣所在,从中发现问题,掌握需求。除了即时交流信息以外,学生通常把微信平台当成能够适度宣泄情感和发表观点主张的场所,他们在微信上的信息往往介于私密信息与公开信息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希望引起他人关注而被“有尊严地”干预。此时,学生工作者可以凭借工作经验,不动声色地从一些信息的蛛丝马迹中掌握相关信息。

 

    三、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者利用微信开展工作的新方法

    微信平台强大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功能给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积极宣传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引导大学生思想成长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4]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者应合理利用微信平台,兴利除弊,创新新时代学生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公开规则法

    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建立学生群之前,需与学生代表讨论,制定并公开便于执行的使用规则,包括建立学生群、朋友圈的规则、范围;和回复信息的原则、范围、时效等等;这些规则宜粗不宜细,必要时,可以修订完善,目的在于使学生有一个维护团体利益的基本概念。这一方法的要点是:一、透明化。在欲建立的群组内,公开所有规则;二、奖励制。以推举“微信明星”等办法,形成事实上的小管理员;三、可行化。对每个学生来说,一切规则都必须是简便可行的。

    (二)消除隔阂法

由于当前高校艺术类学生年龄均为90后,而辅导员队伍年龄不尽年轻,难免与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代沟。而且,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自我感觉与老师难以沟通,或认为老师无法保守秘密,客观上容易形成某种平等的交流障碍。因此,学生工作者应尽量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这一方法的要点是:一、坚决保护学生隐私,比如严守贫困生在评估中的秘密等;二、取消居高临下的姿态,把自己当学生的平辈看;三、适度学会扮“萌”,这种扮萌有助于拉进师生距离。

    (三)激励活跃法

    微信群的活跃度代表了该群成员使用微信的频率, 拥有足够高的活跃性,是微信群生存良好的标志。辅导员可以利用碎片时间,经常有鼓励倾向地回复话题和调节节奏,激活微信群的活力。这一方法的要点是:一、冷群热炒,经常检查微信群的活跃情况,“有事无事”地激活一下冷落群;二、旧题新作,对以前曾引起热议的话题,增加一点“新佐料”后,让这个话题再度活跃起来;三、个别刺激,主动“@”需要鼓励的学生,让学生清晰地明白,辅导员时刻挂念着自己。

    (四)添加话题法

就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微信必须以内容丰富和形式创新取胜,微信可以无限制、零成本地添加新的群组、新的话题和新的信息,比如转发设计大赛海报、博览会信息、大师观点、品牌新动向等。通过这些话题或信息,可以观察学生的反映。这一方法的要点是:一、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招聘信息、实习信息等;二、解答学生的群体问题,提高与学生相关事物的透明度,澄清学生疑惑,让学生感到信服和亲切;三、倡议正能量话题,这类话题可以与学校无关,但必须弘扬正能量。

    (五)增加好友法

    增加微信群的好友,有利于拓宽学生对微信群的“热度”。以专业或班级等划分,在保证群内成员单纯化的基础上,适当邀请群外人士加入群组,能够增加学生与他们的交流机会,扩大群的影响力。这一方法的要点是,一、挑选专家好友。选择喜欢发表言论的业内人士或专业教师加入群组,经常性发言;二、消除惧生心理。鼓励学生与陌生专家进行专业交流,踊跃提问;三、经常性点赞。辅导员可以用点赞来活跃群内气氛。

 

四、利用微信做好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的配合手段

    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者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学生工作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局限性,因此,学生工作者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高辨别能力,加强学识修养

网络信息,纷纷杂杂、真真假假,有时真伪难辨,“在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网络时代,更加提升了人人都能成为信息传播者的角色。而伴随着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交互性也越来越强,校园‘把关人’的角色难度不断提升。”[5]学生工作者如果随意散发未加真伪辨别的信息,可能会因为一时粗疏而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因此,在对网络流传的信息尚未得到确认之前,不要随意转发或肆意评论。应尽可能通过始终传播准确信息而赢得学生尊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响应微信平台的积极性。

(二)线上线下结合,增强加法效应

强大的网络媒体功能往往容易让人产生“网络无所不能”的错觉,从而滋生懒于接触现实的惰性。在现实环境下的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所具有面对面的真实感是网络平台不可替代的,“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所有的感官都可以能受到刺激,双方都可能与这种全身心的交流建立联系。”[6]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不断探索现实与网络相结合的模式,结合耳闻为虚的“耳线”和眼见为实的“眼线”,形成虚拟与现实叠加的强化效应,最大限度地落实原工作主旨的执行效果。

(三)维护群组纯洁,塑造亲和形象

每个按照一定规律组建起来的微信群都有其一定的目的性,辅导员有义务维护群组的健康与单纯。辅导员首先要在微信群内懂得维护道德层面的正确导向,其次是尽可能分辨专业层面的真假,对于学生在微信中无论是私聊还是群聊时发表或转发的明显错误言论或图像,必须及时、明确地制止,避免发生群体认知偏差。对相应事件进行说明,对于加入群组的外来人员,要通过微信认证优势,加以身份识别。同时,辅导员可以将自己的工作、生活、爱好、活动等个人近况在朋友圈,配上有趣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了解你的动向、兴趣甚至偶晒“萌态”,以此拉近师生距离。

 

    微信平台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工作者开展学生工作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的有效工具,也是传播正能量和正确价值观的新阵地。高校辅导员要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挥队伍相对年轻化和较快接受新事物的优势,积极利用新工具,合理分配新技术在工作中的应用比重,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创新学生工作模式,努力使网络新媒体成为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新手段。

 

参考文献

[1] 2013十大关键词专家点评:微信[EB].2014.2.27 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5214847/n15218234/15926009.html

[2] 郑晓娜. 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与调查分析 [J]. 思想理论教育,2014(2):83

[3] 侯倩. 高校微信育人功能及平台建设[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37

[4] 王经纬,陈祥祺. 微信作为高校学生工作新平台的发展——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187

一公升的眼泪书范文2

内地的电视节目更让我昏倒,就是它会不时有一个小行星在底下旋转,旋转时内容五花八门。比方说《一公升眼泪》,明明让你感动到此刻眼泪就夺眶而出的时候呢,忽然就有一个治疗妇女病的医院在底下一直转一直转一直转,你都会……拜托!它毁掉了你累积十个钟头的打算要痛哭的力量。本来你打算很投入地大哭的时候,治疗妇女病的医院就出来了。那真的是到了一个我都为电视感到惋惜的程度,因为它一直在,然后它还旋转。你可不可以静静地、起码半透明地待在那边嘛,你就不要转啊。我都觉得,好像内地的观众已经坚强到不怕它的地步。我很怕。我一来内地看电视就一直注意右下方,看你这次换什么东西。我就发现,哇,真的,大家的病很多啊,不是胃药就是头痛药,要不就是妇女病、老人院,你就会想到,怎么大家都过得那么累。

没有错,电影作为一个娱乐品,或者电视作为一个娱乐品,它经常是处于无聊的状态的。可是作为一个做电视节目的人呢,我自己对电视还经常怀抱着一点点的期望,虽然电视目前的处境已经严重地呈现了人类热爱堕落的那一面。

所以我写《有一天啊,宝宝》这本书的时候就会想说,我必须要写东西来平衡一下做电视节目这件事情。因为《康熙来了》不管再怎么样受到注意,或者是被人家认同,它终究有很多无聊的时刻。无聊不是不好,只是不能永远都在无聊。我如果要保持清醒的话,就必须要靠写东西来一直提醒自己说,哎,其实他可以做点别的东西。只是很不幸地,我做的别的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节目,收视率都低得要命,所以就没办法。

观众会问,你的《康熙来了》那么受欢迎,你为什么不在里面介绍一些有营养的东西。我说,哎,我在隔壁台做了那么有营养的节目你们都不看,然后让我在这边做有营养的东西。观众其实很奇妙,就是他又想要休息,他想要放轻松,可是他又觉得一整天看下来没有那么多的养分。

一公升的眼泪书范文3

取暖方式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人民生活的提高,也有力证明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成功。

幼年时期,因家境贫寒,严冬里,从没有生火炉的福份。每天夜幕一降临,母亲总是用柴草把土炕烧热,睡觉时,便在炕头前用柴草点燃起一堆火,用簸箕将热气顺进我的被窝,趁着热乎劲钻进去,再灌上一壶热水,塞到我的脚头;早晨起床时,母亲又会在炕头前用柴草点燃起一堆火,把棉裤棉袄在火上烤热乎后让我穿;偶尔家里来了亲戚朋友,便在里间屋用柴草点燃起一堆火取暖;常常随母亲住在姥姥家,姥姥也是重复着与母亲相同的取暖动作。习惯成自然,那时,我对这种取暖方式感到了满足。

那年深秋,忙完农活的父亲告诉我,要去煤矿拉煤,回来生炉子。14岁的我,兴奋异常,执意要跟父亲一同前去。父亲说:“你年纪还小,没有那么大的劲,会受不了的。”我一挺胸脯说:“不怕,再苦再累也能挺得住!”父亲拗不过我,只好同意了。

煤矿离家150多公里,我和父亲拉着平板车,徒步而行。途中,为了能省几个钱,一日三餐,全是自带的干粮和咸菜,最奢侈的不过是 5分钱一壶的白开水;晚上,在饭馆门前的凉棚下,铺一个草垫子,顶一床棉被,便又将火炉取暖的梦续到了明日。我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双脚磨出了许多血泡,走一步就钻心的痛。父亲用针刺破血泡,穿上一根头发,血水便顺着头发流到鞋内,渗湿了鞋袜,冷风一吹,冰凉。然而,被温暖的火炉遥遥地吸引着,我硬是咬牙坚持着。就这样,餐风宿露地辗转十余天,终于拉回600多公斤无烟煤。到家已是深夜十一点半了。母亲看到我满脸灰尘,双脚血泡,泪水霎时涌了出来……

翌晨,我不顾劳累,劈柴生火。望着火炉里呼呼上窜的火苗,听着火炉里噼噼啪啪的响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这是我第一次享受火炉取暖的待遇,一日三餐,围着火炉,心里暖融融的。我真切地感觉到,火炉的温馨笼罩下的那种无以言喻的幸福。从此,心不再冷寂,每日里,都有一种踏实的心情。我奔波在外,无论是身披寒风,还是脚踏冰雪,只要一想到家中的火炉,即刻便会有一份温馨的慰藉。

伴着火炉,我长大了。当兵离家的那天晚上,我和全家及几个要好的儿时伙伴,边围着火炉取暖,边回忆着往日趣事,谈论着家乡前景,述说着亲情友情,传递着心中祝福,一夜未眠。那夜,母亲把火炉也待弄地非同往日。

到了部队,我发现那个用200公升大油桶做成的火炉,要比家乡的大好几倍,炉膛里烧的尽是乌黑油亮的大块煤,屋子里可暖和了,连棉袄都穿不住,晚上只盖一床被子还出汗呢。排长告诉我说:“咱们**是煤炭之乡,烧煤取暖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闲暇之时,我总爱围着火炉取暖,面对静静的炉火,或读书,或写作,或攀谈,或遐想,随心所欲。当班长后,我每周组织两次围炉取暖活动。一次是周三的围炉日记交流,一次是周六的故事演讲会。围炉取暖活动,活跃了气氛,融洽了关系,启迪了人生,深受大家喜爱。

1979年春天,改革开放的春风把祖国大地抚摸得生机盎然。突然有一天,火炉被暖气所替代。搬走火炉的那一刻,我心里一下子觉得空落落的,还伤感地掉下了眼泪。后来,我慢慢地体会到,暖气取暖要比火炉取暖优越的多。火炉取暖,单是收拾火炉就是一件很麻烦很辛苦的事情,尤其是生火炉时,烟呛火薰,真叫个受罪。弄不好,还会发生煤气中毒事故,轻者损害身体,重者危害生命。暖气取暖,又干净,又安全。每当夜幕降临,合家团聚,看电视、拉家常,其乐融融,那份温情,久久难忘!

1980年冬,我把父母接到部队。从寒冷的室外走进屋,顿时感受到小屋里温暖空气的父母纳闷地问:“这屋里没有炉子,咋这么暖和?”我笑着告诉父母:“现在部队冬天取暖,不用炉子了,用的是暖气。”母亲好奇地摸着暖气片说:“俺活了70多岁,还是头一回见暖气哩!”说着、说着,两行兴奋的泪水挂在了母亲那满是沧桑的脸上。整个冬天,晚上我和妻子都是陪着父母,听听广播、看看电视、侃侃旧事,十分惬意。父母说,那年冬天,过得最舒服。从那年起,父母经常在入冬前,来我这里住上一个冬天。暖气,带给父母的是温暖,更是希望!每每有人来家串门,父母总是舒心地笑着说:“如今的社会多好啊,要什么就有什么!”

一公升的眼泪书范文4

So,来吧,一起看谁“台下”的戏最精彩。经验告诉我们,独角戏很难唱得精彩,要看戏就要把几个人放在一起的。群众的眼睛很雪亮,虽然各大综艺节目变着花样端出各种导师,但依然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这里面有会演的,有会说的,有会唱的;有演员,有歌手,也有选秀出身的过来人,导师来来往往让人花了眼,但是记住了他们的排列组合方式,你就算看明白了一大半。

歌坛老将组

导师实力:

导师话题性:

代表人物:那英 罗大佑 张惠妹

那英:老坛酸菜的制胜绝招

不管是北漂经历还是无数首苦情歌曲,都足够让那姐荣登华语乐坛最苦小白菜榜首,不,说老坛酸菜更合适。那姐的性子本身就是武器,有点亲民有点二,时不时脱了鞋子挥挥膀子,在节目里为了壮大自己的队伍跟其他导师抢个不亦乐乎。轻轻松松就赢得了不少人气,唯一让人惋惜的是,她那大嗓子非说章子怡带不出冠军,可最终却让人家糗了自己一鼻子灰。

罗大佑:愤青大叔有智慧

“炮灰哥”曾一鸣在《中国最强音》的舞台上痛哭、使性子,挑战了罗大佑的底线。罗大佑怒了,他不依不饶地“收拾”了曾一鸣,瞬间让人相信这个节目有多么严肃。可是后来他为曾一鸣给出9.5分的时候,我们明白了,姜还是老的辣,罗大佑知道选秀节目应该怎么玩,这就是愤青大叔的智慧。

张惠妹:是肉就吃,不怕胖吗

在各大选秀节目中,N多选手都试图挑战阿妹的经典作品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从这就可以看出作为歌手的阿妹实力那是杠杠的。但是,出色的歌手未必就是专业的导师。阿妹同志在《好声音》前两集中转椅率竟高达87.5%,这样的包容跟没有鉴赏力有什么区别嘛!是肉就吃,你就不怕又胖回去?

演员跨界组

导师实力:

导师话题性:

代表人物:章子怡 陈坤 黄晓明

章子怡:应该啃了不少厚黑学

在《中国最强音》的导师队伍里,章子怡是最穿越最没说服力的一位,可她仍然很享受抢镜的,一会愤而离席,一会泪流满面。当冠军曾一鸣在舞台上致感谢词特意提到章导师的名字时,为了鼓励选手流了一公升眼泪的章子终于怡笑了。寂寞的日子里,章小姐一定是啃下了不少的厚黑学和导购书,才对捆绑式销售如此了然于心。顺便也给了那英一记耳光,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最强音”。

陈坤:做评委还要看星座

好歹曾经也是东方歌舞团的独唱演员啊,《新不了情》的走音是怎么回事?还有,朝谢霆锋砸耳机是要把粉砸成路人、路人砸成黑吗?还有还有,那句:“华晨宇你很牛,我查了你,你是水瓶座,我是你粉丝”是怎么回事呢?做评委还要看星座,这也太奇葩了吧?

黄晓明:用生命去犯二

黄晓明做评委有三宝:放电、卖萌、自黑。演员跨界做评委不容易,黄晓明很有自知之明,站在“二哥”的位置上从来没有动摇过,给不漂亮的cosplay女孩送拥抱、配合韩红甘愿当“”……这些,他都不拒绝。没有人能像他一样拿生命去犯二,虽然也是在演,但收成不错,让不少路人转而变粉丝。

选秀前辈组

导师实力:

导师话题性:

代表人物:李宇春 尚雯婕 黄绮珊

李宇春:方脸style最具杀伤力

今年的选秀节目中,唯一一个有自己style的应该是李宇春了。两句“方脸很快就流行”和“我的方脸在娱乐圈好孤独”轻松带动了网络造句的热潮。平时看似很沉默的春哥,突然冒出的话竟然如此具有杀伤力,而那句调侃谢霆锋的“霆锋哥,你怎么看”,杀得谢霆锋惊慌失措,也让电视机前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尚雯婕:她身怀一股倔强

回锅肉导师的好处就是,她从民间来,到民间去,不会跟高高在上的皇太后一样不体恤百姓疾苦,所以说,尚雯婕是最懂选手的评委,没有之一。火星哥华晨宇的迷幻摇滚让其他导师嫌弃,而唯独尚雯婕力挽狂澜救下不受主流待见的他,让观众都不得不佩服,看来她真是身怀一股难得的倔强。

黄绮珊:诚惶诚恐只打球

当刚刚成名半年的黄绮珊诚惶诚恐地坐在导师席上时,她表现出了明显的底气不足。尚雯婕回锅肉出没,谢霆锋一呼百应,双面夹击下资历比小溪还浅的黄绮珊好像说什么都实在是没人愿意听。看着她故作轻松地打球,真替她着急,而她以亲身经历为选手打气的那招也更是令人绝望啊。

自由发挥组

导师实力:

导师话题性:

代表人物:汪峰 谢霆锋 庾澄庆

汪峰:真该去主持《中国梦想秀》

面对拥有天然女性优势的张惠妹与那英,还有人来疯哈林,汪峰实在是有点缺少存在感。可是汪峰也有他自己的技巧――开口就让现场顿时冷掉,动不动就要问“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追逐音乐的过程用了多少年?”这样的话从汪峰口中说出来,犹如直接向正high的观众泼了一瓢冷水。好吧,汪峰下次真的应该去做《中国梦想秀》的主持人。

谢霆锋:普通话是硬伤

好歹曾经是个音乐人,谢霆锋当起音乐选秀节目的导师来,底气自然比其他演员足,即兴清唱也能镇住一票人的。但是作为导师,经常戴着墨镜摆出凹pose,还要掐架,难度确实较大,而且小谢在与陈坤的掐架中没有自辩能力。有小伙伴说,如果可以让小谢说粤语,那一场,肯定陈坤同学就要无地自容了。另外,选手参加比赛本来就紧张,您老普通话还讲得那么着急,选手们知道导师在讲啥吗?看来小谢这普通话是硬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