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莲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莲的故事范文1
秋来了。在这个清冷的季节,纸条成了最流行的语言,静静地来,义悄悄地去÷我,一个喜欢凑点小热闹却向来循规蹈矩的女孩儿,此时手里就紧紧攥着一张纸条,一个男孩子的纸条。
我徘徊在校园一条幽静的小径上,不觉间已到了路的尽头,一抬眼,还是那棵大树,就是在这里,大树和我一起见证了去年树下的一场“恋情”。
那也是一个秋夜,芊把我拉到了这棵树下,神神秘秘的样子,任我怎么询问都不肯透露半点儿信息。几分钟后,一个人影出现在茫茫夜色里。是强,那个年级出了名的帅男孩儿。一张纸条默默地递了过来,芊清澈的眸子闪过一丝喜悦,很快把头埋了下去,刘海遮住了半边脸。强腼腆一笑,如风而逝。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不爱运动的芊.,最近总拉着我去晨跑。无数的不期而遇,原来都是今晚的序曲。之后,芊越来越温柔美丽,就像一尾游弋在甜蜜爱情之海的小鱼儿,陶醉在那些义字往来的幸福时光……
几个星期后,芊银铃般的笑声突然消失了,脸上总是留着隐隐的泪痕。我猜想他们之间可能风云变幻了,可万万不曾料到会那般严重。
那晚,芊说她心情不好,让我陪她到外面走走。可就在那棵大树下,我们共同目睹了强和另一个女孩传递纸条的一幕……
我俩站在阳台上,月光下的她那么苍白无助。芊含着泪对我说:“我错了,赌博的最后,必然是输掉所有。”她没能创造爱情的神话,像无数早恋的学生一样,她的成绩出卖了她。转学,成了芊唯一的选择。
现在,我望着自己手中的纸条,突然觉得好重,我害怕会像芊一样,到头来输掉自己。虽然羡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但我们还小,少年的心地那么纯洁,它不允许半点的杂质;少年的心灵那么脆弱,它负不起太多责任。我想起刚才从我手中溜走的叶子,或许它早就料到这样的结局,才不接受风的邀请,随风漫游世界,而是轻轻地、缓缓地从我面前飘落到地上。
关于莲的故事范文2
摘要:总结了公路线形对车辆速度的影响,从竖曲线、平曲线、坡度和线形组合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表明道路线形对交通的影响直接体现在运行车速上。剖析了线形与设计车速的关联特性及相关模型,并最终对影响交通安全的线形因素(坡度、平曲线半径和线形组合)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公路;线形;交通事故;坡度;设计车速
0引言
交通事故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驾驶员的随机性主观因素如疲劳驾驶、危险驾驶、不遵守交通规则突发变道和超车等,也有道路环境等客观因素如大雾天气、雨雪天气、路面抗滑性差、道路设计不合理等。而公路的设计,则需要尽可能消除客观层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道路的设计线形和设计车速[1]。道路的设计线形决定了车辆的行驶轨迹,好的线路设计,能够考虑实际驾驶的车辆性能和驾驶员习惯,使车辆在道路上平稳安全行驶;而线形设计不合理所造成的后果就是驾驶员极度紧张,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此外,设计车速也是引导车辆在给定线形上驾驶的关键,车速引导不当直接造成拥堵和交通事故。本文将系统总结分析公路设计线形和设计车速与交通事故的关联关系,为公路的线形与车速设计提供参考。
1公路线形
对车速的影响公路线形直接决定车辆的行车路线,且促使驾驶员心理随着路线形状进行相应变化。因此,公路线形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实际的行车轨迹变化,还要考虑是否在驾驶员可接受的驾驶心理变化范围内。而公路线形则包含平曲线、竖曲线和线形组合,这些都需要在设计中综合行车安全进行考虑。
1.1平曲线
平曲线是道路线形在平面内的变化。车辆行驶于平曲线上,则需要进行平面内的平动和径向转动。原则上,为了使得驾驶过程平缓变化,平曲线的设计也应该平缓过渡。如果出现平曲线的突然变化,则会使得车辆无法及时改变行车轨迹,调整行车速度,引发交通安全事故。因此,平曲线的设计需要以最小半径进行限制,同时,不同半径曲线之间的连接需要以缓和曲线过渡,保证平缓。数据调查显示:如果平曲线的半径低于400m,或者平曲线半径转化过大及过渡连接段长度低于100m,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急剧增加。
1.2竖曲线
竖曲线是道路线形在竖向平面内的变化情况,主要体现在坡度、坡长、变坡点曲率和行车视距等参数,这些参数则与车辆的行车速度高度相关。车辆在竖曲线上的运动包括竖平面内的平动和法向转动。多数研究表明:车辆在纵向坡道上的车速会累加,而这会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表1给出了不同的设计速度下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的限制要求[2]。在设计速度下,如果竖曲线的相关参数低于表1中的限定值,则会使得车辆的速度很难及时调整变化,引发交通安全问题。此外,竖曲线中坡度的设计也极其重要,对车速也有重要影响。首先,坡度的较多转换会导致行车不稳定,因此车辆的行车速度不会太高。其次,单一的坡度行驶则容易造成行车疲劳,因此需要进行坡度的有机结合。综合目前的设计经验,道路设计中坡度变化在-2%~3%的范围,是较为合理的。
1.3线形组合
公路线形的设计要满足路线的规划要求,因此会有不同种类的绕行,所以,需要将不同的竖曲线和平曲线进行有效组合,而设计方法就是综合运用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例如,在地形条件很好的地区,则尽量选用直线减少工程量,但为了避免长直线带来的疲劳驾驶问题,则需要引入部分圆曲线和缓和曲线。总体而言,在进行平纵曲线的线形组合设计中,应该避免使用长度较大的平曲线包含众多较短的曲线,也应该使得长度很小的平曲线不和长度很小的竖曲线进行组合,总体上保持行车视觉的连续性和平缓过渡性。
2线形与设计车速关联分析
无论是平曲线、竖曲线还是道路坡度,都直接与设计车速关联。
2.1设计车速与平面线形
在最早的公路设计中,澳大利亚和欧洲都是通过对小半径平曲线运行速度的模型分析,确定平曲线半径是影响设计车速的核心因素。现在,各种国家规范所采用的运行速度都是基于半径确定,最经典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如下:V85=aRb(1)式中:a,b为模型参数;R为平曲线的半径;V85为设计的运行速度。在上述基本模型基础上,不同学者对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改进。裴玉龙等通过对高速公路车速离散性分析及其与交通事故的关系研究,给出了运行车速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将运行速度直接与平曲线半径、曲线长度等参数进行关联。此外,诸多国外学者也通过对实际平曲线半径和车速的调研分析,确定了设计车速与平曲线半径的定量关系[3]。
2.2设计车速与纵面线形
前已分析,道路的纵面线形对于车速具有显著影响,而纵向曲线的坡度、竖曲线半径、竖曲线长度等参数,也是与设计车速具有关联性的。早前,Jessen等人通过收集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70个不同公路的竖曲线车速数据,通过参数关联性分析,指出竖曲线的坡度和交通量对于车速的影响非常显著。
3交通安全与线形关联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道路线形影响车辆速度,运行速度则直接与交通安全性关联,因此,可以总结道路线形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3.1道路坡度与交通安全
竖曲线中对道路安全形成直接影响的就是坡度,坡度直接影响车辆速度和车辆的机动性能,因此也是最容易引发交通安全的因素。前已叙及,道路设计中坡度变化-2%~3%的范围,是较为合理的。而德国的交通安全机构研究显示:-2%~2%的纵向坡度变化是较为合理的,因而这种坡度组合基本能够满足行车视距要求,同时也使得车辆的驾驶速度能够很好地调整变化,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诸多安全事故的统计发现:纵坡的交通事故点主要在上坡道的上凸点和过坡顶的连接段,以及下坡道的下坡段和下凹部分。图1给出了不同的坡度设计下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图,这些数据是经过诸多统计的调研结果,图中说明在坡度6%的变化范围之内,交通事故率的上升比较显著,但是达到7%后,事故率增长非常迅速,车辆行驶极其不安全。
3.2平曲线半径与交通安全平
曲线内车辆的驾驶属于离心运动,因此车辆必须提供足够的横向摩擦力以维持其运行速度在曲线内的运动。众所周知,平曲线内行驶的离心力与车速平方成正比,而与曲线半径成反比。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车辆将产生横向倾覆或者可能的侧向滑移,容易引发驾驶员精神紧张,从而造成失误引发安全。
3.3线形组合与交通安全
线形组合的适宜性也与交通安全直接相关,对于线形过渡不平缓的区域,应该设置相关的警告标志或者采取增加车辆间距等方法,提高道路的抗滑能力,并设置防撞栏杆,将可能的交通事故影响降低至最小。
4结语
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交通系统瘫痪,导致经济损失,还会引起人员伤亡,产生显著的社会影响,因此需要将影响交通安全的线路因素进行科学考虑。本文分析了公路线形对车辆速度的影响,从而总结出道路线形设计对交通的影响直接体现在运行车速上,并总结了线形与设计车速的定量关系。线形设计与行车速度又直接影响交通安全,设计中需要特别对道路坡度、平曲线半径和线形组合等进行检验分析。
参考文献:
[1]李自华.高速公路几何线形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11):32.
[2]宋晓婧.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道路因素分析[J].山西建筑,2011,37(11):154-155.
关于莲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权证;标的资产;指数;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6-0054-04
1 引 言
2005年8月,随着我国第一只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对价权证――宝钢认购权证正式发行上市,国内权证市场重新启动,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到2010年12月,沪深两市上市交易的(包括到期和未到期的)权证数目虽然只有54只,远远低于世界其他权证市场的权证数量,但是从交易量来看,中国权证市场已经跻身为世界上成交最活跃、规模最大的三大权证市场之一,权证也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成为仅次于股票、基金之外的第三大金融产品。
权证在迅猛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如南航创设风波、末日轮爆炒等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其标的股票市场的价格和流动性等情况。由于认股权证是基于标的股票的一种金融产品,与标的股票之间是衍生的关系,因此权证市场和股票市场必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系统地探讨权证市场价格及风险的变化以及与标的股票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可以为监管层提供基于微观结构层面的政策建议,可以促进我国权证市场的发展,同样这也有助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是为下一步备兑权证等其他金融衍生品的推出做铺垫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这里将实证研究这些权证的收益、波动性和股票指数之间是否存在联动关系,来论证作为期权类衍生工具的这些权证的属性,即考察它们是否具有部分普通股票的性质。
2 研究方法
研究权证收益首先要考虑的是收益的时间序列是否平稳,此外,收益的时间序列研究不需要预设定价模型,而常见的权证定价误差的研究必须首先假设某一定价模型是合理的。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权证的收益行为而非定价误差。为了帮助理解权证在非完全市场的收益行为,我们首先推导期权在标准Black-Scholes 模型的收益行为,然后我们提出中国权证市场收益和波动性的研究假设。
3 实证分析
3.1 样本选取
这里选取的是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到期的18只权证,数据来自北京聚源锐思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省略),入选样本权证及其标的股票见表1。
3.3 对实证分析结果的解释
表2和表3分别列出了对式(8)的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所有的认购权证来说,b是正值,且在统计上显著。因此,认购权证具有期权类衍生工具的特征。对22 只认购权证中的12只,市场收益的估计系数g是正值且显著不等于零。因此,认购权证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普通股票的属性。
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认沽权证而言,3 只权证的b估计值中只有1 个是正值且不显著。因此,与认购权证相反,认沽权证几乎不具有期权类衍生工具的属性,市场收益估计系数g皆为负值(2 只权证的g估计值在统计上显著)。这表明认沽权证更多表现得像普通股票,并且是负贝塔值的股票。
4 结论及启示
4.1 研究结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沪深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认购权证和认沽权证都与股票指数有联动关系,它们都具有部分普通股票的性质,其中,认购权证兼具期权类衍生工具和普通股票的属性,而认沽权证则更像普通股票而非衍生工具。
4.2 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的研究结果对我国的权证投资者和衍生产品市场监管有重要的启示。我国的权证,尤其是认沽权证,作为期权类衍生工具的属性其实非常有限,因此,不能成为投资者用来对冲或管理风险的工具。由于无法通过权证和标的资产之间的套利来决定权证价格,因此认沽权证只能是纯粹的投机工具,并且很可能成为狂热投机的目标。
我国的衍生产品市场监管机构和政府建立权证市场并且鼓励权证交易的初衷是希望权证能成为投资者用来对冲股票价格风险的一种衍生工具,同时考虑到股票市场上有着类似卖空限制等严格的限制,希望通过权证的引入提高股票定价效率。但是有悖于监管者的初衷,我国权证尤其是认沽权证并不具有衍生工具属性,且正是由于卖空限制使得权证不能成为管理风险的一种工具。
因此,在一个禁止标的股票卖空的市场中,本研究对我国衍生产品市场监管者的直接启示就是:废止认沽权证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引入像期权、指数期货这样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同时,如何建立有序且高效率的股票卖空机制是摆在监管者面前最艰巨、最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逖,等.日内回转交易(“T+0”)的市场效果:基于上海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R].上海证券交易所创新实验室报告,2006.
[2]周佳迪.权证和标的股票的基本特征对权证定价偏差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8(3):9-11.
[3]房振明,王春峰,李晔,等.我国股票与权证市场之间的线性及非线性因果关系[J].系统工程,2006(24):28-30.
[4]刘洋,庄新田.沪市认购权证与其标的股票价格走势的Granger 因果检验[J].管理学报,2006,3(6):13-15.
[5]吴晓求.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资本市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钟颖.我国认股权证发行对标的股票价格和流动性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7]Amihud,Yakov and H. Meldenson.Asset prices and bid-ask spread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6:22-25.
[8]Chan,Kalok,Albert J. Menkveld,and Zhishu Yang.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asset prices:evidence from the China foreign share discount[J]. Journal of Finance,2008(35):30-32.
关于莲的故事范文4
关键词:股指期货 现货市场 波动 关联
市场波动性(Volatility)是指市场价格对信息反应而引起的波动程度,描述了市场的风险度量值。波动性对于市场运行效率较为重要,且与市场信息效率的联系紧密。因此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均相当重视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的波动性。我国的股指期货从上市至今已运行近两年,本文将从国内股指期货推出前后期现两个市场波动性的表现来分析股指期货推出对我国股票市场带来的深远影响。
常用研究方法与相关文献
(一)常用研究方法
一种是采用方差比较的方法,即比较现货市场的样本方差在股指期货推出前后的变化,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这种方法只考虑股指期货的价格变化对指数收益率的影响,排除了其他变量,即假定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因素并未发生较大改变,故只适用于长期日线级别或以上的波幅影响分析,而用于短期波动研究时,结论会迥然不同。
第二种是采用多元波动率模型,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多元GARCH模型,其中Engle和Kroner(1995)提出的BEKK—多元GARCH模型应用较为广泛。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是周小全(2011)博士提出的同一样本空间下的多元波动率模型,其采用的沪深300指数期货推出后的15分钟高频数据样本具有相当的说服力,结论也更为可靠。
(二)相关文献概述
关于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波动关联的研究文献,国内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为:佟孟华(2008)对香港恒生指数在震荡上行与震荡下行两阶段,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差分解、脉冲响应等方法进行的研究;邓淑斌、周小全(2011)以2010年沪深300指数期货交易最活跃的当月合约为研究对象,采用OLS回归的计量模型对正反馈效应模型进行了估计;刑天才等(2009)以新华富时A50股指期货对沪深300指数的影响为例,通过GARCH模型对波动性进行了分析,通过ARCH/EGARCH模型对非对称效应进行了分析;刘博文等(2008)借助沪深300股指期货5分钟高频模拟数据,利用DB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测算了我国股指期货价格发现的功能和效率。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期货和现货市场之间的确存在关联关系,而至于关联的具体测度则存在分歧和争议。
我国股指期货推出前后现货指数波幅与基差数据分析
本文依据我国股指期货推出后的期现两个市场的实际走势及股指期货推出前后现货市场实际波动幅度的变化,得出期现两个市场的关联成效,并分析其形成机理。数据采集以日线为主。
股指期货推出前后指数波幅比较。以上证综合指数为例,笔者从通达信证券交易系统截取了三个样本区间段的日波幅数据,股指期货推出前后的波幅比较如表1所示。
基差数据比较。以2012年3月中旬为例,笔者从新浪财经网截取沪深300指数与IF1203、IF1204和IF1206的当月、下月和下季的基差数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波动关联性分析
(一)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日线级别的波幅有明显熨平作用
由表1可知,从股指期货推出后至2012年3月16日有466个交易日,日平均波幅为1.66%,而推出前的466个交易日平均波幅高达2.60%,日线级别的波幅降低了36.1%,即使与2000年初至2010年4月推出股指期货的区间段相比,日线级别的波幅降低也达16.6%,有着明显的熨平作用。在排除其他变量如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因素的影响之后,以下两点可以保证结论的可靠性:一是样本区间多达466个交易日,二是分析的是日线级别的影响。股指期货的推出没有改变股票市场长期运行趋势,而是起到了股票市场的“稳定器”的作用,有助于股票市场的平稳运行。
(二)股指期货双向交易机制与股市涨跌不存在内在逻辑关系
从股指期货上市近两年的实际趋势看,其双向交易机制平衡了市场上多空双方力量,有利于市场的平稳运行,有利于不同市场主体套期保值目的的实现。有一种观点认为,股指期货的做空机制可能成为现货市场大幅大跌的工具,理由是投资者在做空期指的同时大量卖出权重股票,就可能导致证券价格大幅下跌。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因为任何一次交易行为必须是买卖双方同时出现且交易价格达到默契。因此,引起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最根本因素仍是实体经济的变化。
国外股指期货推出后的现货市场走势也证明了这一结论。股指期货推出不仅没有助跌,反而抑制了下跌空间,更加有利于证券市场价格的稳定。因此,股指期货只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双向交易机制至少不会影响证券市场中线级别的走势,更不会成为股指现货下跌的推手。双向交易机制有助于买卖双方充分真实地表达各自对市场的观点,有利于股指期货市场和证券市场更加合理、更为平稳地运行。
(三)期现指平均相关度高
数据显示,沪深300期指和现指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以方媛(2011)计算的当月合约和沪深300指数收盘价为例(见表2),期指上市以来两者按月计算的相关系数均在97%以上,最高达到99.706%,平均相关系数达99.634%,期现指数较高的相关性反映市场运行情况良好,为机构投资者入市套保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基差序列变化是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拟合度判断的重要标准。期指上市一年多来,基差序列的整体变化相对平稳(见表3),在波动范围-20到20之间的基差占区间总数的80%以上;期间基差在2011年10月底达到峰值140点,大部分时间在30点以内。根据方媛(2011)的分析,期指上市以来以当月合约的期指收盘价计算的基差标准误数据为22.66,远低于同期现货沪深300指数的标准误数据235.71。此外,追求价差收益的资金增加、不合理价差出现的机会减少,也表明了我国期指上市流动性和期现拟合度较高。
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指数高度正相关,为投资者管理现货波动风险提供了更好的工具。期现之间的高度拟合体现出我国股指期货市场逐渐成熟,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参与套利套保,证券市场风险管理也会越来越完善。
(四)基差的变化不会影响现货指数未来运行趋势
基于当前普遍在期现高频数据上采用GARCH因果检验模型来证明股指期货对沪深300指数的领先作用,在诸多机构的报告尤其是券商报告中,期指基差的升贴水常常被认为蕴含着对现货指数后市运行方向的指引。但是,从理论上看,GARCH因果检验本身主要用于诸如“在年度数据下检验投资与GDP的关系”这类宏观问题,其结论仅用于证明两者在同一时空下波动的关联度,而对于现货市场运行方向的指引基本无效。此外,基差是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运行的结果,基差变动代表的是两者在运动过程中的不同步,用这一结果去研判现货或期货的后期运行趋势,在逻辑上说不通。
因为不存在商品期货保存期限、储存费用、运费等系列因素影响,股指期货基差的作用远小于商品期货中基差所起的作用,从图1、图2和图3的实际趋势看,股指期货基本呈现升水状态,当月基差升水幅度不超过1%,下月和下季多数情况下也在2%以内。即使出现基差修正,期货和现货的各自变动幅度不超过0.2%,投射到现货指数上,以上证为例,仅相当于5个指数点左右,相当于一次日内的微弱扰动而已。而期指合约到期时基差因为现金交割而强制收敛,修正方式存在多种可能性,也使得基差不可能具有对现货运行趋势的预测功能。
(五)期货市场的投资正反馈交易效应传导并影响现货市场走势
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5月14日,股指期货开户数将近7万,参与者以个人为主。我国股指期货仍有98%以上为自然人投资者,主要是市场各个机构的老客户和有经验的交易者。股指期货交易高风险、高杠杆、高收益性以及灵活的T+0交易机制,使得这部分交易者偏爱技术分析,根据中证期货的研究数据,现阶段超过95%的合约属于日内交易,超过5个交易日的持仓合约不到2%。
有效市场假设理论认为,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是理性的,信息变化会及时反映在价格中,股票价格应该围绕其内在价值上下波动。但在现实市场中,史莱佛(Shiller)对美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发现,1925年以来美国股票价格的实际波动远比单纯由内在价值决定的股价波动剧烈得多,特别是1994年后股票价格的直线上升已远超出其内在价值,他将这种金融市场上的异象归结为正反馈交易效应。从心理学层面来看,金融市场上的正反馈交易效应源于人们在投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反馈机制”,资产定价偏差会产生一种锚定效应或框定效应,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格的判断,具体体现为“追涨杀跌”的短期投机行为,现阶段我国期货交易者的构成正符合这一特征。
Ross(1989)指出“价格变化依赖于新信息的到来,信息的增加意味着波动的加剧”。周小全(2011)指出,从期现两个市场的信息传递与价格引导机制看,由于交易成本以及微观结构效应的存在,期现两市场对信息的反应速度并不一致,股指期货的高流动性、低交易成本以及卖空机制和杠杆交易制度设计,使得期货市场对新信息的反应速度显著快于现货市场,实质上就是期货市场波动向现货市场传导的过程,也即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此外,我国股指期货早于现货15分钟开始交易的制度设计,客观上形成了重要的开盘价格引导机制。
我国现阶段股指期货投资者的构成、正反馈效应、信息和价格传递机制,导致了股指现货市场的波动频率加快。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波动频率与市场的稳定性并非相同,而取决于信息反馈在价格方面的有效性,价格变化反映了有效信息,则波动频率虽然增加,但意味着市场更加有效,减缓了市场摩擦。而我国当前属于新兴市场,如果期指市场参与者过度投机,则引发的现货波动性不利于市场稳定。
我国期现两市价格联动机制完善建议
(一)完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提高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市场的比例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通过对投资者年龄、学历、交易经历、财务状况等整体进行评估和测试等流程,确认投资者对股指期货的认知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从实践来看,股指期货高风险的特性决定了对投资者专业度的高要求,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实施,避免不了解期货以及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盲目入市,这在我国资本市场有着特殊意义。这一创新性制度在我国的运用证明是成功的,当前要进一步提高测试的结果要求,其目标是逐步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比重。
成熟的股指期货市场参与者应该以机构为主,目前已有部分证券公司自营、集合与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及基金专户理财产品参与股指期货投资,但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等机构投资者由于诸多原因仍未入市,以上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资金以及机构投资者还无法运用股指期货这一有效工具。当前要简化相关审批流程,开启银行机构作为特别结算会员资格的审批,提高基金、保险、QFII等机构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积极性。
(二)启用熔断制度,构建跨市场价格的稳定机制
实证表明,我国期现两个市场高度相关、交互作用,各自运行情况对另一市场的影响较大。发展成熟的证券市场一般通过跨市熔断(circuit breaker)机制来干预因突发事件、非理易等引发的市场冲击,赋予投资者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重新评估市场,避免信息不充分投资者“羊群行为”所引发的市场过度波动。在股票交易所与期货交易所之间设置协同熔断机制是建立在股市无涨跌幅限制之基础上的,现行股市涨跌停板制度对股指期货交易、跨市交易构成障碍,降低了股票现货市场价格发现效率,并产生流动性干扰和涨跌停后的助涨助跌效应。这种现实将使期指“非自足性”运行的根基产生动摇,易引发期指定价不当,进而通过交易杠杆迅速扩大市场风险。
笔者建议,应逐步取消我国现货市场涨跌幅限制制度,代之以国际通行的熔断制度,建立跨市场的价格稳定机制。借鉴成熟市场的做法,跨市场协同熔断机制一般以股价指数作为判定基础,一旦股价指数波幅触发熔断点而中止交易一段期间,股指期货市场也将进入熔断阶段。将股指期货的标的指数——沪深300指数设为熔断机制的基准指数,可以最大限度提升股指与期指之间运行的协同性。此外,为了防范指数熔断前指数成份股的过度波动风险,可借鉴欧洲市场经验设置成份股熔断制度,当最新成交价达到前一日收盘价的一定幅度时,该股的连续竞价中断,集合竞价启动,当集合竞价形成后再回复连续竞价。显然,成份股熔断制度系“熔而不断”,一直保持着交易的持续性,与指数协同熔断制度的“熔而断”有着明显的差异。
(三)完善监管协作机制,构建跨市场的反操纵机制
当前上证所、深交所、中金所、中登公司、保证金监控中心五机构联合签订了一个备忘录和三个操作规程,相互之间通过信息交换、风险预警、风险控制和联合调查机制,实现动态监控投资者的跨市场头寸配置状况,约束可能诱发系统风险的跨市场交易行为,提升期现两市定价的有效性。从继续完善的角度看,还应加强相互之间信息通报的主动性,以维护跨市场间结构性安全;特殊情况下可请求提供机密资讯,被请求方应予以满足;建立跨市场危机处理小组,协调处理重大违约或重大突发事故,维护市场稳定。此外,机构投资者的财务健全是防范跨市系统风险的第一道屏障,要及时掌握机构投资者的财务状况,监督其财务状况与交易行为的匹配程度,以便于及时启动风险预警。
应提升标的指数的抗操纵能力,强化股指期货反操纵机制,使跨市操纵将因交易成本畸高而难以实施。主要由以下两点:一是增进信息透明度,促进重大信息充分且及时公开,防范操纵者散布虚假或不实信息来影响、操纵市场走势。二是针对不同的机构投资者对象监管跨市操纵行为,将证券公司、QFII、私募基金等机构列为重点监控对象。重点掌握证券公司自营账户、委托理财与集合理财账户的情况,通过监控沪深300权重较大的股票交易情况,追踪交易异常的证券营业部,必要时可要求其报告情况。QFII参与股指期货的额度虽然有限,但需密切关注其在境外期货市场的投资,防止其通过新加坡A50等市场跨境操纵。对于私募基金、投资公司等,在投资方向及操作上有较大的自由度,账户也比较隐蔽,因此对此类机构的监管主要是在到期日附近加强对异动账户的监控。在具体实施上,可通过对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控,采取提高保证金、限仓、强行平仓、没收非法所得、冻结帐户等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跨市操纵的成本,使潜在违规者却步。
结论
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从推出后的实际走势看,对现货市场日线级别的波幅有明显的熨平作用,起到了股市“稳定器”的作用;股指期货的双向交易机制并不会成为现货市场做空的推手;缘于股指期货与商品期货的不同,期现指相关度较高,基差的变化不会影响现货指数未来运行的趋势。而在当前我国期指投资者的构成主要以自然人为主、交易模式以日内投机交易为主的情况下,期货市场的正反馈交易效应更为显著。为此,应增强机构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积极性,启用熔断制度,构建期现两市场的价格稳定机制,完善监管机制和信息监督机制,构建跨市场的反操纵机制,以促进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刚.期指基差能否用于股票现货指数的趋势预测.期货日报,2011-3-24
2.周小全,邓淑斌.指数期货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中国证券报,2011-2-17
3.方媛.期现指平均相关系数达99.634% 保障功能发挥.期货日报,2011-3-23
关于莲的故事范文5
一、竞赛时间
寄送作品时间:
启事公布之日起至2016年3月31日
二、参赛对象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所属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段学生,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学生,职业高中学生。
三、参赛要求
本次竞赛以“我与足球的故事”为主题,分为征文竞赛和绘画摄影竞赛两项赛事。
活动一:征文竞赛
要求:
1.本次征文竞赛不设题目,不限体裁。为了使你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我们提倡你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表真意。但务必要紧扣主题,思想积极健康,语言流畅。字数2000字以内。
2.也许某场攻防激烈的球赛,让你领略到团队协作的精神;也许某个球星的经历在你心情处于低谷时给了你奋进的力量;也许绿茵场上一个个英姿飒爽的身影和他们永不服输的精神触动过你的心弦……喜欢足球,不仅在于足球运动的活力和激情,更在于它所体现出的精神和力量。现在请拿起你手中的笔,记录下你与足球之间发生的故事吧。可以记叙,也可以抒情,还可以发表议论。
3.字迹工整、清晰会让你的作品给评委留下好的印象。当然,你也可以采用A4纸打印。但无论是手写稿还是打印稿,都请你在参赛文章的右下角注明详细的联系方式(姓名,学校,班级,联系电话),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集体参赛的要注明指导老师的联系方式,学生单独参赛的要注明家长的联系方式。
4.大赛名次固然重要,但诚实才是做人的根本。所以请你千万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抄袭、套作,一旦被评委发现,损失的不仅仅是参赛资格,更是你宝贵的声誉。
5.组委会有权将所有入选的作品用于活动相关的宣传、出版、展览以及其他公益活动,并不另付稿酬。
6.所有入选作品如涉及著作权、版权、肖像权、名誉权或其他合法权利的纠纷,均由作者自行负责。
活动二:绘画、摄影竞赛
(一)绘画
1.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已参加过其他比赛或已公开发表的作品不得参加本次竞赛。
2.绘画作品种类包括蜡笔画、水彩画、版画、卡通画、国画、油画、素描、速写等多种形式。每幅作品最大尺寸不超过100cm×100cm。作品内容要求积极、健康、向上。只接受绘画作品原件,不接受绘画作品复印件、打印件以及电子作品,参赛作品无论获奖与否一概不予退还。
3.参赛者务必在画纸右下角注明自己的联系方式(姓名,学校,班级,联系电话),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集体参赛的要注明指导老师的联系方式,学生单独参赛的要注明家长的联系方式。
(二)摄影
1.摄影作品形式不限,彩色、黑白作品,单幅、组照均可。要求均为数码摄影作品。
2.作品文件格式为JPG格式。摄影作品请以图片的形式发送到竞赛指定的电子邮箱。图片命名方式:标题――省份+学校+班级+姓名+联系电话。例:我心飞翔――**省**学校高一年级三班李华139********。
四、参赛办法
1.此次竞赛纯属公益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
2.以上两项赛事,可同时参与,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参与其中的一项。
3.此次竞赛本着学校和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既可以由教育教研部门和学校在自愿的基础上统一组织学生参加,也可由学生自行报名参加。
4.欢迎各省、市、县(区)教育教研部门及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参赛。
5.征文、绘画作品完成后,请将纸质作品寄至本次竞赛组委会办公室。信封上务必标明“‘我与足球的故事’征文(绘画)竞赛**年级组”字样。集体参赛者请将作品统一寄出。
各年级组参赛纸质作品统一寄至:
山西省太原市坝陵北街盛世华庭A1座21层学习报社“我与足球的故事”竞赛组委会办公室收 邮编:030009
摄影作品投稿邮箱:
竞赛组委会联系电话:
0351―3239660(小学组)
联系人:王老师
0351―3239655(初中组)
联系人:王老师
0351―3239630(高中组)
联系人:李老师
五、奖项设置
1.此次竞赛活动由山西省教育学会与学习报社邀请有关专家,联合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奖。
2.此次竞赛分为征文竞赛和绘画、摄影竞赛两项赛事,分别设置奖项。绘画、摄影比赛统一评奖,不再分别设置奖项。
3.奖项分小学低年级组、小学高年级组、初中组和高中组四个组别。报送作品经初评、复评、终评,确定一、二等奖及优秀奖,并分别颁发奖品和证书(证书将由山西省教育学会与学习报社共同签章颁发)。
4.本次竞赛为表彰积极参赛的学校和教育教研部门,特设立“优秀组织奖”,并颁发奖牌。
5.本次活动将根据学生获奖等级的评定给辅导老师颁发相应的“优秀辅导奖”。
6.获奖名单公布时间:2016年5月。
7.获得优秀组织奖的学校可推荐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和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8.夏令营活动:获得本次活动一、二等奖的学生,将有机会参加学习报社组织的“足球伴我成长”夏令营活动。具体活动事宜,另行通知。
六、宣传表彰
获得本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及优秀奖的选手名单将公布在学习报社网站上。获得一、二等奖的征文作品将在《学习报》各年级相应的语文学科报纸上开设专栏择优刊登。此次竞赛所有获得一、二等奖的作品将分类结集出版,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关于莲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电网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关键链理论;系统模型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工业的不断进步,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逐渐成为电力企业与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目标,作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电网事故应急处理机制也成为电力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我国电网存在结构复杂、跨度大、地域广等特点,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化的电网事故处置流程,构建一套统一的标准化的电网事故处置流程迫在眉睫。本文结合电力企业运营特点与电网运行特性,提出了一套基于关键链理论的电网应急事故处置体系模型,为规范电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1 电网事故应急处置系统机构模型
我国电网具有结构复杂、覆盖面广、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等特点,直接导致了我国电网事故具有灾害源多、影响面广、事故情况复杂、次生灾害多、损失巨大等特性,这也导致了电力企业在处置电网事故过程中存在组织困难、协调困难、响应速度慢、职责划分不详细等问题。结合电力企业的运营特点和相关工作经验,将电力企业事故应急处置系统划分为三个大部分,分别为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运作机制。
1.1 组织体系
根据事故应急处置的典型经验与电力企业的运营特点,将电力企业参与事故应急处置的部门划分为四个角色,如图1所示。
其中,应急指挥中心作为电网事故应急处置过程的最高指挥单位,负责对参与事故应急处置的各部门进行协调,并直接指挥电力调控中心对电网突发事故进行处置,并在事故处置结束后对处置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电力调控中心作为全网电力调度的核心部门,负责突发事故影响下电网电力运行方式的紧急调整,隔离事故设备,并指挥应急抢修队伍对事故设备进行消缺。
应急抢修队伍作为突发事故的直接处置单位,负责接收电力调控中心命令,对事故设备进行抢修消缺,使设备恢复到原运行方式。
技术支持队伍负责维持通信畅通,保障自动化相关设备的正常运行,并对应急物资进行管理,并负责相关信息的。
1.2 事故应急预案体系
电力调控中心作为指挥全网电力运行的指挥机构,负责事故应急预案和黑启动预案的修编、整理工作,并及时对事故应急预案和黑启动预案进行下发和宣贯,并应定期有针对性的组织全网性的联合反事故演习,保证电网发生突发事故处于紧急运行状态下,运行人员有担负事故应急处理的能力。其具体框架如图2所示。
其中,省(自治区)级电力调控中心,负责对全网事故应急预案进行滚动编制,在网内事故影响全网运行方式情况下,启动全网事故应急预案;下辖地(市)调负责配合上级调控机构结合本网实际情况制定专项事故应急预案,在本网突发事故情况下,启动专项事故应急预案;省(自治区)级电力调控中心,负责黑启动预案的滚动编制,并下发下辖各地(市)调、检修公司、电厂等机构,在发生全网垮网局部垮网导致网内大面积停电时,启动黑启动预案;省(自治区)级电力调控中心要与下辖地(市)协调沟通,定期组织反事故演习.
1.3 运作机制
运作机制是整套事故应急处置系统运作的根本条件,其结构如图3所示。
电力调控中心负责电网正常运行状态下的常态控制和实时监控,并根据相关电力运行经验及设备状况等信息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进行预测和预干预。在以自然灾害、外力破坏、人员原因、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的突发事件,使电网的有功P、无功Q、电压U、相角θ、频率f等指标值发生破坏性变化,使电网进入紧急运行状态时,电力调控中心应进行电网运行方式的紧急调整,改变机组出力,调整电网的有功、无功、电压、频率等,并隔离故障设备,使电网进入特殊运行状态。在汇报应急指挥中心的基础上,电力调控中心直接下令给应急抢修队伍,应急抢修队伍直接负责故障设备的抢修消缺工作,使故障设备恢复到原运行方式。在事故处理结束后,电网进入新的稳定运行状态。
2 关键链理论及基于关键链理论的应急响应模块的构建
2.1 关键链理论
关键链项目管理(CriticalChainProjectManagement,CCPM)最早是由以色列学者GoldrattEM博士提出,是约束理(TheoryofConstraints,TOC)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其核心思想是“项目管理服从整体优化”,强调在制定项目计划时考虑现实存在的资源约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动态管理以及整个项目管理流程的持续改进,并可以全力保证关键环节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非关键环节在不占用关键环节的时间和同类资源时可以与关键环节并行启动,否则就让关键环节先行启动。
由于网架结构的复杂性和事故处理的时效性,造成电网应急事故处理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时间性的特点。特别在突发事故导致电网大面积停电的应急处置过程中,可能有多个故障点,并且故障情况复杂多样,时间紧、任务重,给事故应急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由此可以看出,关键链理论的关键链环节优先,其他非关键链环节视其时效性启动的原理应用在电网应急处置过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2.2 基于关键链理论的应急响应模块的构建
利用关键链方法,在电网进入紧急运行状态后,快速辨明事故类型,并对事故进行分类分析,分析出事故处理的关键环节和非关键环节,尤其是多起突发事件同时发生,网内故障点较多的情况下,以事故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为边界条件,根据实际运行及事故处理经验按照关键链理论,对事故处置流程进行优化处理,事故影响范围大、对电网影响严重的事故处置操作优先进行。其他操作只有在不与优先级操作具有相同时效时才与优先级操作同时启动,为高效快速进行复杂的电网事故应急处置提供了更具时效性、效率更高的方法。在电网应急调度方面,根据分析出的关键环节和非关键环节,在应急预案体系中快速定位应启动的事故应急预案,并在技术支持队伍的支持下,根据已有资源,以关键环节为主线开展应急调度处理。基于关键链理论的应急响应模块如图4所示。
3 基于关键链理论的电网突发事故应急处置系统模型的构建
根据以上对电网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过程的研究,以基于关键链理论的应急响应模块为核心,构建起统一的、标准化的电网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模型。模型架构如下图所示。
该模型详细体现了面对电网突发事故时,以电力调控中心为主要事故应急处置部门,以基于关键链理论的事故应急响应模块为核心,构建的电网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模型的运作全过程。在电网突发事故使电网进入紧急运行状态时,电力调控中心向应急指挥中心汇报事故情况,并受应急指挥中心指挥和委派,在技术支持队伍提供的相关技术支持协助下,使用基于关键链理论的事故应急响应模块对事故进行分析,确定关键链和非关键链,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中确定相应的事故处理预案,并作出相应电网运行参数调整,隔离事故设备原件,使电网进入特殊运行状态,并由应急抢修队伍完成故障设备的抢修和消缺工作,最终使电网进入新的稳定运行状态。
4 讨论和分析
由于电网事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电网事故应急处置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这要求运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网内管辖设备的设备运行情况和设备故障历史等资料进行认真收集和总结,建立规范化的设备运行台账,用科学化的定量化的实时数据管理电网。在事故处理后,要认真总结事故发生原因、事故处理过程、事故处理结果等,积累事故经验,提高运行人员处置事故的能力。
关键链理论需要与本网的实际情况及本网事故应急处置的特点相结合,研究和制定符合本网实际的具体应用方法、流程,才能发挥其作用。
电网事故应急处置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工作,应从规章制度上规范各部门在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责任,提升各部门在电网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参与效能,提高电网事故应急处置的效率。
5 结论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工作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管理专业化要求的不断提高,电网事故应急处置的科学化、标准化也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关键链理论引入电网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能有效的规范电力企业的应急处置流程,提高电力企业处置突发事故的能力,提升电网事故的处置效率,有力带动事故应急处置理论的深入研究,促进电力企业的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建立起一套规范化的电网事故应急处置系统是具有一定实际工程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泽荣. 地区电网事故运行方式恢复策略的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2010.
[2]徐瑞卿,周渝慧. 突发事件下的电力应急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6).
[3]刘有飞,蔡斌,吴素农.电网冰灾事故应急处理及反思[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8).
[4]李洪锦,沈龙.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在电网事故处理中的作用[J].云南电力技术,2004(2).
[5]杨成龙.电网事故应急体系模型探讨[J].江苏机电工程,2011(5).
[6]张文亮,周孝信,白晓民,等. 城市电网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供电安全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