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环保手抄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年级环保手抄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年级环保手抄报

三年级环保手抄报范文1

本学年,我校大队部以少先队(德育)工作计划为蓝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少先队的优良传统,以培养合格“小公民”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积极推进少先队工作进程,努力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开创了我校少先队工作的新局面,现将我校少先队工作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着力于常规管理,切实加强少先队员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有了规范,就要落实,红领巾监督岗正是使规范得以落实的强有力保证。红领巾监督岗由高年级选派出的20名优秀少先队员、队干组成,分成5组,由大队干部领导,负责学校卫生、队员标志的佩带等检查工作。

为使评比更加全面、细致、公平、公正,大队部制订了评分细则。为了制止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大队部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红领巾监督岗加大检查力度,对违规学生进行教育——义务担任“环保小卫士”。逐渐的,我们的校园环境明显的整洁干净多了,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大有提高。

有了红领巾督察队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全面的检查监督,强化了队员的集体荣誉感,规范了少先队员的日常行为,通过孩子们自己管理自己使少先队员的精神风貌积极向上。

(二)重视少先队宣传工作,净化少先队员的心灵。

1、坚持中队黑板报、手抄报、学校橱窗定期更换制度

为充分发挥传统少先队阵地对队员的教育作用,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及少先队的工作计划,每月更换中队黑板报,并进行评比。班级黑板报是队员接受专题教育的主要阵地,大队部规定一二年级由辅导员帮助完成、三年级以上则由队员们自主完成,因此队员的积极性得到提高。队员们在这个阵地中自己组织、活泼发展,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在中队辅导员的指导下,每个中队都成立了自己的“宣传工作小组”,结合学校阶段性工作的实际情况,围绕活动主题设计黑板报的内容,既起到了宣传教育作用,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加强学生思想素质建设

少先大队利用红领巾小广播,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队的知识,让全体队员时时牢记队礼、队旗的实际意义。在这里,队员们可以充分的展示自我,红领巾广播站还能起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使学校德育工作的盲区大为减少。

(三)丰富少先队的活动,促进了队员的个性发展。

我校利用重大节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大队活动。如:庆“国庆”手抄报比赛、建队日开展知识竞赛、感恩节开展感恩活动、迎元旦入队宣誓暨经典诗文朗诵比赛等一些有影响、有特色的活动。

深入开展“手拉手活动”。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班级与班级之间结成“手拉手”小组。在学习、经济、精神上相互给予帮助和支持。大队通过同学们相互赠书、借阅的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在读书和交流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养成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的高尚品格,同时也营造了校园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

二、所取得的经验

1、在工作中敢抓敢放。

对于常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队员出现的各种问题敢抓敢管,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但是对于小干部们的工作敢于放手让他们开展,给足他们参与活动的机会和空间,从而可以创造性的完成各项任务;大队部充分作好“后勤”保障工作,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

2、重视大队干部的培养。

好的队干部是辅导员的左膀右臂,好的队干部可以充分调动队员的积极主动性。我们在选好队干部的基础上,更注重的是对他们的培养和指导,由扶到放。队干部由“老”带“小”,指导小干部们如何开展日常工作,而辅导员的现场指导使他们能更快熟悉工作要点。辅导员与干部的工作感想交流,可以让干部们在工作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及时得到辅导员的正确辅导;在对工作的不断传承中,大队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和工作效果也与时俱进的得到了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年级环保手抄报范文2

学校相信,没有好习惯的孩子,不可能活得积极、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阳光少年的前提。

为此,学校将初中生的行为习惯文本化,制定了《阳光少年行为习惯一日常规》《阳光少年行为习惯“八荣八耻”歌》《阳光少年的十个好习惯》,这些文本制定得贴近学生生活,理解起来没有多少难度,易懂易做易坚持。如,不做危险游戏,不讲脏话粗话,不乱扔纸屑,勤洗澡、剪指甲,不乱花钱,等等,都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学校将这些文本装订成册,人手一份,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还配了卡通图片,使之更形象、易记。学校的午间广播也会播出这些内容,熟记,然后才能身体力行。

学校每周推出“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主旨是培养学生做一个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学校每学期都评选“魅力中学生”,评比标准是公开的:只要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都可以入选,没人数限制。评选过程是透明的,吸引了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评比过程变成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评选出来的小榜样就在学生身边,很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个特别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但需要长期坚持,耐心守候,长抓不懈。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阳光少年的基础。

学校为每个学段制定了阳光少年的品格培养目标:初一年级主要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和适应性;初二年级为对抗挫折、保持自信和进取心的品质;初三年级则是敢于挑战、懂得感恩。针对不同的学段目标,学校把培养阳光少年的活动课程化,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成系列的新型课程。比如,开学初的行为习惯学习和适应性拓展训练成为每年新生入学的必修课,经过这些课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适应性会有明显提升;与之相配合,“新起点,‘心’开始”手抄报比赛、各班“我适应,我成长”的主题班会等活动,也都会以适应性为主题,使这种品质得到强化。

除了适合学生年龄发展的品格培养目标外,学校还认为,阳光少年有一些特定的品质品格。

首先,阳光少年应该是有活力、充满青春美的人,学校的美育、体育活动是主要的培养手段。如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学校会适时地树立起阳光少年的典型,充满活力的学生就是大家心中的“明星”。“大家唱、大家跳”、中华经典诵读、书法大赛、“大美十堰,幸福车城”诗文大赛等艺术活动中,也着力展现孩子们的活力和青春美。

其次,阳光少年也应该是一个有很深文化修养的人。为此,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努力营造文化氛围:“重温红色经典”的手抄报、“书韵浸润,和谐发展”暑假书画展、文学期刊《恰同学少年》都是学校长年的保留项目。

阳光少年还有其他一些品质,比如责任感,这方面学校与社区的公益活动相结合,比如,“小手拉大手”活动,学生环卫志愿者们组成卫生检查小分队,在社区中自发地捡垃圾,清除小广告,劝戒不文明行为……学校每年的寒假和暑假都要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进行义务劳动,打扫庭院、端茶送饭、表演节目、捐赠物品……再如,勤俭品质,学校会与环保和科学相联系,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变废为宝”环保设计竞赛,孩子们会把饮料瓶变成小花,把卫生纸的卷纸筒变成“吉祥爆竹”……

优秀的品质、品格是阳光少年正能量的内在源泉,是阳光少年工程的核心。

“青少年是人生的特殊时期,他们既乐观、自信、向上、理想化,又抑郁、自馁、畏缩、不现实,内心无时无刻不充斥着矛盾……青少年期是人生成长的过渡期、危险期、关键期……”学校党支部书记刘艳芳如是说,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才能让孩子们的心情总在阳光下。

预防性的心理教育工作,学校主要依靠有针对性的、经过反复打磨的、有心理学依据的讲座来开展。从一年级开始,学校就开展了“我适应,我成长”的专题讲座,帮助初一新生适应新的环境;“我青春,我自豪”是专门给初二刚步入青春期的同学开设的心理讲座;而“考试心理调整与应对”则是专为初三毕业生开设的。同时,学校还为家长开设了“和孩子一起成长”、“青春期是孩子留给家最后的机会”等讲座,给家长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解除家长对孩子青春期教育的困惑。

另外,学校的宣传板上,也常年刊登着诸如“何为青春期”、“早恋来了怎么办”、“如何建立起健康的异性关系”等心理文章,略带羞涩的孩子们,往往不太会与人开口讲自己的心事,宣传板则给他们开启了一个普及心理知识的窗口。

学校把学生可能出现的典型的心理问题都预先想到,把事情做在前面,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为即将发生的事做好心理准备。学校还相信,个体生命只有融入社会之中,生命才有意义,心态也会健康,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绝大多数学生会在“忙碌”中阳光起来。

针对个体的心理干预工作,主要依靠“心晴阁”(东风七中学生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咨询开展。比如学困生和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心晴阁”会为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予以跟踪,由专门的心理教师负责随时为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学校会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宣传:有烦恼,去“心晴阁”吧!现在,“心晴阁”成了学生们聊天中出现的“热词”。

关注特殊时期和特殊学生的心理,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这便是学校心理咨询室创设的宗旨,是让每个孩子都有阳光心态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年级环保手抄报范文3

关键词:小学;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5-0012-02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做人的本分。然而,感恩之心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为此,我们根据小学身心发展特点,以“在活动中感悟,在发展中生活”为原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人人都受父母的呵护,师长的指导,仰承天地甘露之恩。“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我们更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然而,现在大多数独生子女承受着来自父母、师长、亲朋、社会如山似海的厚爱,但他们往往不屑感受,更谈不上回报。孩子们不知道感恩,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学校教育存在盲点,忽视了对孩子们的情感教育。因此,我们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悟母爱,从心灵唤起;第二阶段是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第三阶段是学会感恩,从身边做起。活动评选出100名“小孝星”、100名“好公民”和100名“好学生”。

第一阶段:感悟母爱,从心灵唤起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正是无私奉献的母爱教会我们用心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世界,可很多时候我们并未感悟到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从来都以为那些都是自然的,都是我们天经地义该享受的,所以不曾发现。因此,我们启动了“感悟母爱”的德育活动,从二年级的“夸夸我的好妈妈”讲故事比赛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在比赛日,校园里荡漾着《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等歌声,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及其家长聚集在操场,观看小选手“夸夸我的好妈妈”讲故事比赛。小选手们声情并茂的演讲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妈妈们的动人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真的懂事了,个个热泪盈眶。家长代表也发了言,说出了对孩子的期望。这次活动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好评。

接着,我们在三年级开展“爱心日记”活动,让学生把妈妈每天为自己做的事记录下来;在四、五年级开展制作歌颂母亲的手抄报活动,摘录歌颂母亲的格言、诗篇和感人故事;在六年级举办“我的父亲母亲”作文竞赛活动。

“感悟母爱”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母亲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艰辛,了解母亲的无私、母爱的伟大,体验了爱的情感,懂得了爱的责任,学会了爱的奉献,自觉地用实际行动去孝敬父母。

第二阶段: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

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将来又怎么可能爱事业、爱国家?所以感恩教育应从孝敬父母开始。

孝敬父母并不是为父母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做起。首先,我们在各班召开了“孝敬父母”的主题班会,并开展“在家做个好孩子”活动,制订“好孩子行为自律表”,由家长参与评价,学校定期检查,最后评出“小孝星”。

“好孩子”活动让孩子们孝敬父母,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很多家长欣喜地说:我的孩子懂事了,勤快了,变得会体贴人了。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孝敬教育“四个一”活动:给父母洗一次脚,让父母轻松愉悦;自己动手做一件小礼物送给父母,让父母感到幸福;当一天妈妈,体验妈妈的辛劳;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增加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

第三阶段:学会感恩,从身边做起

我们不但要感恩养育我们的父母,而且要感恩教给我们知识的老师,感恩帮助、关心和爱护我们的所有人,感恩我们伟大的祖国,感恩大自然……只有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我们才能学会感恩。

在“教师节”我们举办“我为老师献礼”活动,开展“在校做个好学生”活动(形式同“在家做个好孩子”活动),让学生懂得尊敬师长;开展“当个小小好公民”活动,让学生懂得尊老爱幼,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和残疾人,乘车主动购票、让座等;开展“评选环保小卫士”活动,让学生懂得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举办“爱我中华”读书活动,让学生懂得热爱祖国……

感恩,让学生懂得了孝敬父母;

感恩,让学生懂得了尊敬师长;

感恩,让学生懂得了关心、帮助他人;

三年级环保手抄报范文4

关键词:专心;敢说;敢做;感想;敢做

教师在学生终身学习的道路上起着一个引导作用。学生的年龄越小,这种引导作用越重要。而教师引导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进步,如何超越自我,而不是仅仅让他们考出好分数。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起始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学的生动活泼,这才是最有价值的。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进入正规学习的开始,在低年级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无疑将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

上课必须要求认真听讲,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关键。因为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要眼看、耳听、手记、大脑想。要想提高听课效率,必须集中精神,上课时紧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每一个问题,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专心听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有的同学只是喜欢别人听自己表述,他们在听别人发言时,注意力集中在现实说错的部分,忽略了整体内容的表达。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引领。

二、养成敢于说的习惯

丰富有趣、给学生有心理安全的、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培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课堂氛围只有生动有趣,才能够牢牢吸引住学生,让学生的思维也敏捷了,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同样,只有学生在心理安全的课堂气氛之中,他们才能够有胆量发表自己的见解,才有可能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自主探讨,从而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心理安全,生怕稍一出错就受到老师的斥责和同学的嘲笑,那么,即使他会,恐怕也会闷声不响,被动的等待老师的点名。如在学习《陶罐与铁罐》一课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角色朗读,表演陶与铁这两个罐,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不要骄傲,不要轻视别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学会认识自己。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样也理解了课文,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养成敢于做的习惯

陶行之先生有一句非常著名的教育格言:解放头脑,使学生能想;解放双手,使学生能干;解放眼睛,使学生能看;解放嘴巴,使学生能谈;解放空间,使学生飞进大自然、大社会;解放时间,使学生能有空学习、干事和娱乐。学习是一个自我感悟的过程,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是建立在主体思维参与的基础之上的。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去主动的思维呢?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编抄报、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诵读古诗词、表演课本剧、开展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组织图书超市活动,说说买卖东西的过程和感受,然后再写下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放风筝、爬山、做游戏、跑步、拔河、跳绳、踢毽子等活动,然后做说话练习和习作;也可以让学生做环保、绿化、家乡的变化等主体调查活动,或者是结合课堂教学的有关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运用语文知识的快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会到了多样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如可以利用国庆、中秋等节日,开展庆祝活动,引导学生搜集、评选资料,举行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题的庆祝活动。在教三年级下册《争论的故事》这课后,让学生学编课本剧,教师从动作、语气、神态等方面去指导学生表演,再分组进行表演,汇报表演,最后开展师生评议,学生子让下去呀。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后,要求学生课外收集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东沙群岛等岛屿的图片、文字资料,围绕“我爱祖国的宝岛”的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手抄报,在班级进行展评。

四、养成敢于想的习惯

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在教学《画家乡》时,出示文中插图,学生欣赏图中美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家乡美丽吗?在哪呢?,这里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学生都说了自己的家乡,从而训练了学生的想像能力,也渗透了审美教育,也丰富了学生语言能力。

五、养成敢于评的习惯

作业要有选择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力。作业要有趣味性,能够激起他们做作业的愿望。作业要有扩展性,能够使课堂上的知识得以延伸。好的作业布置,会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潜移默化的转变为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作业进行的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习题训练。在学生作业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画龙点睛的评价指点,给予鼓励,学生就会自主进入习题训练之中。

六、养成敢于创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语文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教《荷花》一课,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启发学生感受美丽的大自然,想象荷花的美丽姿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获得了大大的释放。又如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引导学生想象在雪地里贝蒂寻找冻僵的燕子时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创新升华,丰富了阅读课堂。

总之,低年级是学生步入正规化学习的开始,学生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教师要做到是正确的引导,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使这种精神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福建漳州南靖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三年级环保手抄报范文5

1. 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四个学习领域,课程资源开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与实施这门课程的前提是必须对有关课程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特定的学习领域对课程资源有着特别规定。设计综合实践需要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支撑,需要开发校内、校外两方面资源。

如果说,20世纪的学校教育陷入了“知识课堂”的误区,与生活世界剥离,那么,回归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主体体验则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我们构建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学习型共同体,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意义的整体,是焕发出师生生命活力的系统。

作为广州市黄埔区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我们首先要开发好学校自身的资源,同时要重视地域文化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基于地域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就是以地域文化为内容,引导学生感悟自然、感悟生活和感悟社会,黄埔区地理位置独特,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的南海神庙;有中国“将帅摇篮”的黄埔军校……打开校门,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地域文化空间,给学生提供真实、丰富的学习情境,这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资源。

2. 着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努力构建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

我们的老师习惯分科教学,习惯依赖教材,而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案,需要的是“知识的统整”和“智慧的统整”,它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制度――学科、课堂的束缚。综合实践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统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我们总结为:“以事为根,以己为本,统整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从教师和学生主体实际出发,发现儿童成长过程中有教育意义的“事”,努力做到课程统整,达到师生智慧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我校地处横沙社区,近年来,在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中,到处都在拆,到处都是堆放的垃圾。广州市教研室提出生活垃圾分类探究项目,我们就结合地域文化,让孩子们关注生活垃圾分类,关注身边的社会变革,关注家乡文化传承,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生活垃圾,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我们提出了“生活垃圾中的文化宝贝”活动课程。它是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设计和实施。开展活动时,需要孩子观察、摄影、记录、收集、撰写,设计编排手抄报等,这就和学科课程,语文、数学、美术等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学生也能初步了解分类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收获许多宝贵的经验。

二、以己为本, 探索课程实施途径

1. 活动主题要体现过程性、体验性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从主题设计入手。主题设计的前提就是“以己为本”,是立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它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活动主题不能太高、太空,要来源于社会和自然界又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要使活动主题满足于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就必须把握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内容和形式、组织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制订出学校、年级、班级三类相衔接的活动规划。

2. 活动内容与形式要体现开放性

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我们分年级组织学生到区青少年宫开展活动,(说句实话,目前孩子们愿意走出课室、走出校园,但每次组织外出活动我们的压力很大,主要是安全压力,一个教师带四五十个孩子谁都不敢,但我们有一群家长志愿者协助),开展活动前,教师让学生围绕活动地点,讨论活动前准备、活动任务、活动注意事项等。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自己讨论出:过马路时如何注意交通安全,外出如何选择携带物品,孩子通过讨论明白了什么是必需的,什么可以放弃,少带纸巾,减少垃圾注意环保等。我们的活动没有非常严格的规范要求,老师也可以根据实际调整活动主题,不像学科教学那样强调逻辑顺序,但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与学生一起制订活动计划,安排学习进程,引导学生对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分析、总结和评价,学习内容和时间是开放的。孩子们的一段探究就是一段旅程,在乎的不是最终的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探究期间所产生的思维碰撞、理智冲突、情感交融都是值得珍藏的风景。

三、课程管理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校内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生活的空间有多大,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我们主张让学生在亲历和体悟中去习得。老师不可能始终参与学生全部的课程学习活动,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支持或帮助。因此,我们的课程管理必须要从一元走向多元。

首先是管理主体多元化。一是要吸纳课程专家、家长、课外辅导员、社区人士参与课程的管理。具体实施中学校要努力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网络。二是要挑选一批热心参与本课程、乐于学生校外活动辅导,有一定素质的人员参与课程管理,形成一支校内外结合的课程管理队伍。三是要加大对校外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和培训,既让他们“管事”,又让他们懂得怎样“管事”。实践中,以学校家长委员为骨干,以学校街道、社区共建的校外辅导员为依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志愿者的作用,并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保证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三年级环保手抄报范文6

一、课前体察活动,充实知识

课前体察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为课中开展“讨论”“辨别”“创造”和“表现”提供了前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提供保障。

1. 搜集资料,丰富感知。

课前让学生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搜集查询与主题活动有关的图片、文字、数据、音像、影视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我的祖国多辽阔》这一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中国行政区域图”,查找34个省级行政单位和省级行政中心,对我们祖国辽阔的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强化学生热爱国土的情感。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课前发动学生通过网络、中国地图等多种方式搜集整理有关祖国各行政区域知识的资料,制作相关的手抄报或剪贴报,布置《我的祖国多辽阔》园地。这样,通过课前收集等途径,激发了学生的道德需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为学生进入主题学习,进一步明白道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社会调查,获取体验。

课前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地观察),使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深入的了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帮助学生领会有关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认识。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是谁》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到商店、公园、医院、超市等地调查,了解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每个人在每个场所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好自己的责任。

3.参观访问,发展能力。

2011年版课标指出:应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重视活动的过程,提高活动的质量。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可以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教师有组织地利用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深入生活,接触社会,亲身感受课文所讲内容,到社会中去观察、学习、访问,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感,指导行为实践。例如,在执教《我们的学校》一课时,可带学生到学校各处室去参观、采访,让学生了解教师们工作的艰辛。通过实地参观,上课时,师生间交流沟通就顺畅了,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二、课中学习活动,感受生活

课堂是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围绕学习主题,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道德认识,以及情感、行为的发展。

1.讨论交流,分享经验。

在民主、真诚、平等的课堂气氛中进行探讨、交流,是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参与的一条有效途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或者启发学生提出并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交流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有关文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2.游戏娱乐,玩中受益。

游戏是在教学中所采取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也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可以表现儿童的内在心理,有利于儿童情感的舒展,活跃课堂气氛,使儿童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例如,教育儿童爱惜粮食不挑食,可让儿童戴上头饰扮演各种不同的食物,如:苹果、红萝卜、白菜、米饭等。他们激情投入,发挥丰富的想象,与各种食物进行对话。在有趣的游戏中,就连平时不喜欢的白菜、米饭也变成了孩子们眼中可口的美味。儿童在趣味十足的游戏中学习,兴致勃勃,其乐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道德认知,提高了合理饮食的自觉性。

3.情境体验,获取真知。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借助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录音录像、现身说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情境实践、道德感悟的主体。如在教学《保护人类的家园》活动主题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录像片段,随即展示地球遭受各种污染的图片。源于自身生活空间的照片不断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唤起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积淀和生活体验,并与文本信息建立起了联系,他们真切地感到地球环境正在日趋恶劣,并急于了解有关环保的知识。

三、课后拓展,内化品格

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践履”。课后活动应与学校活动、社区实践活动及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品德教育的强磁场,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学习,在理解和感悟中受教育,在“做”中感受、体验、领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格。

1.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如果不在实践活动中付诸实施,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行不一。因此,只有和学校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好大一个家》主题目标的延伸活动中,我们与少先队主题实践活动有效链接,制作“锦绣中华收藏夹”,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等系列活动。

2.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结合品德教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形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例如,教学《我的责任》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与家长商量,给自己找找岗位(如扫地、收拾碗筷等)。教学《我能做好》一课后,引导学生在家开展“今日我当家”活动,并填好“家庭联系卡”。

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因此,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教学完《我生活的社区》一课后,让学生结合本地区公用设施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开展小宣传和小建议活动,如回家向自己的父母和周边的人宣传,或写一封倡议书,或给当地干部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