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效课堂理论学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范文1
关键词:高中政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策略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喜欢“新、奇、个性化强”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在政治教学中,尤其是高中政治,如果教师不能用理论联系实际,照本宣科,就很容易导致课堂枯燥乏味,那么高中政治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
一、立足教材,聚焦社会
政治课是与社会关联度最高的一门课程。离开了社会,政治课就必然陷入空谈,丧失生机,因此,必须结合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关注鲜活的社会生活。例如讲“国家的宏观调控”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及其取得的成效等。其中,像讲“财政的巨大作用”时,可介绍国家对重点工程建设的投入—石武客运专线的投资(本地的实际)、北京奥运会的投资、汝川大地震的救助、新农合医疗、家电下乡等等。这样,就使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里所说的生活实际,是指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在日常生活中所争议的问题。如讲授政治理论和原理时,应当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从学生最熟悉的东西中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感性材料,由此开始分析,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所学观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政治理论和科学原理,都是源于客观存在,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存在的直接摄像和生活的简单描述。要讲清抽象的理论和原理,就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中,通过掌握理论和原理的感性材料,从具体到抽象加强对理论、原理的理解,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理论和原理。比如从学生亲眼看到的某官员由于腐败而变成囚犯以及某歹徒由于抢劫杀人而被判极刑的事实,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斗争的存在和表现"。又如从学生熟悉的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生活常识,引导学生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等等。这些都正是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和听到的,引导学生从这些感性材料中,去说明抽象的政治理论和原理,使学生既能由浅入深地理解某一政治理论和原理,又能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与政治理论、原理有关的事实,并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提高自己的素质。
三、关注学生,评点思想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深入接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敏锐地捕捉具有苗头性和代表性的思想,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时、适当的分析、点拨。例如,一些学生存在着不健康、非理智的消费行为,他们或追求时尚、或标新立异、或相互攀比,致使他们学习精力分散,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应针对所教班级同学的消费状态,组织学生讨论,帮助他们摒弃不健康的消费观,积极崇尚理性、适度的消费理念。例如,针对学生中所存在的早恋、迷恋网络和武侠小说等等不良行为,在讲“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明确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教学,把教材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品德教育实际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
四、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实际
各门学科,都是互相联系的,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知识,联系学生的知识实际。如哲学和各门具体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讲授哲学理论时,应当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各门学科知识,去理解深奥的理论,这易于使学生融会贯通,激发他们的兴趣,促动他们的思维,减少学习的困难,并能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利用学生这些已知的知识,让他们分析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既看到特殊,又认识普遍,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去理解原理,容易贯通,又使他们看到各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并能运用这个观点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积极探索"联系"的多种形式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范文2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效课堂教学
一、 高效的课堂应该突出教学活动的“主导”和“主体”
1. 教师的“导学”作用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因此,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激励者、促进者、辅导者、调节者的作用。这样才能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作用。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师应变单一、呆板的传统教学为互动、形象的“导学”,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讲课中所散发的创新意识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为“主动式”,促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口语产生浓厚兴趣,在体验成功中增进了主体发展的欲望。
2. 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为了让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总目标都能由学生自己提出。许多课是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出各种任务、课题,但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确立这些任务或课题中所包含的各个子任务,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来确立子目标,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寻找达到各个子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对初始的目标进行分解或将其转化为其他目标。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人,而且是自觉能动性的人看待。教师居高临界下,唯我独尊,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喂以知识”的学习者,课堂活动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的灵感就会被抹杀掉,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挫伤,这是两极分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3. 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
课堂活动中,学习者在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让学生们去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习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为开发个人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实现远大理想奠定基础。这些品质的形成不是靠教师讲解来的,需要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随着年级的升高、掉队的学生也在增加,其原因在于课堂活动的开展、参与不充分。
二、 高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高效互动的过程
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们应该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1)促进者: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2)指导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线索的反馈,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3)合作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去学习,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愿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合作,敢于冒风险去开拓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
三、 高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Do you understand?”或“Have you any questions?”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3)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4)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进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四、 高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检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在促进学生获得对学科积极体验的重要性和引导作用。因而这种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扬,要通过这些评语,受表扬的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受到鼓舞而信心倍增,更加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更加清晰的榜样形象。
五、 注重教学活动的“高效性”把握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文化;学习共同体
近年来思政课的发展中逐渐遭遇瓶颈,而产生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良好课堂文化的缺失,这成为当前影响思政理论课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课堂文化建设中学生共同体的运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共同体的相关概述
关于学习共同体,根据学者的研究,将其界定为通过社会协商方法进行学习的团体。从学习共同体特征看,主要表现在:①以促进学习作为愿景。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需进行学习资源、知识经验的分享,通过互助合作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②安全感与归属感较 强。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关系主要以信任为主,学习者不必担心受到批评或指责,能够真正融入整个团体中,安全感与归属感由此得到增强。③文化氛围浓厚。学习共同体在实际构建中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成员间的和谐关系都建立在彼此信任、理解的基础上,凝聚力与感召力较强。由此可见,将学习共同体理念引入教育领域中极为适用[1]。
二、课堂文化建设中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分析
课堂文化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将学习共同体引入课堂文化建设中,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弊端的重要途径。以思政课理论课开展情况为例,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以“一言堂”“独角戏”等模式为主,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营造的氛围紧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此时,将学习共同体引入其中,师生间的关系将表现在平等、民主等方面,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完全可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参与程度提高。第二,学习共同体是推动课堂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学习共同体本身可作为用于指导思政课教学的教学理念,且其可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织形式,该形式下所构建的课堂文化将表现为:以学生的学作为课堂教学中心;团体合作模式应用;互助合作形式开展。这种课堂文化下,学生可针对思政课理论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进行探讨,在获取显性知识的同时,他们的隐性能力如表达能力、情感能力等都可得到锻炼[2]。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思政课课堂文化建设策略
1.课堂“时空文化”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理念指导下,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引入对话协商形式以达到构建课堂“时空文化”的目标。其中的“时空文化”主要指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通过对话机制所形成的具有开放、和谐与民主的学习氛围。在实际构建中,首先要求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师道尊严观念,将自身角色界定在学生的“倾诉者”“引导者”等方面。其次,应注意形成共同的愿景,该过程中可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设计中。最后,注重对话的有效性。课堂对话过程应贯穿于课堂始终,教师可结合思政课理论内容选取社会中的时事热点,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对话,可使课堂互动交流的氛围更加浓厚。
2.生本课堂文化的构建
所谓生本课堂文化,其实质是围绕“学生发展为本”理念而构建的课堂文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共同体中体会到安全感与归属感。这种课堂文化的实现关键在于理论课教学中能够设置较多问题情境,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思政课理论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分析、交流与探讨,并由师生共同做好总结工作。需注意的是在归纳总结中,往往涉及评价内容,教师应选用更多激励性评价语言,这样才可使整个课堂文化更加和谐。
学习共同体的运用是构建良好课堂文化环境的重要途径。实际建设课堂文化中,应正视学生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与应用意义,利用其进行课堂“时空文化”与生本课堂文化的构建,确保学生在该文化下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范文4
关键词:教育生态理论;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3.05.014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和主要环节,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外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就其评价目的和评价结果可分为奖惩性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和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奖惩性教师教学评价制度主要用于管理的目的,有其值得肯定的激励作用,但是由于存在评价观念的偏差等诸多问题,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缺少适当的激励机制,与奖惩无关,会淡化教师自身的职业角色, 从而偏离高校教育目标[1]。上述两种评价制度均存在诸多弊端,不能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教育生态理论为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完善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1 教育生态学解析
1976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在其著作《公共教育》一书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概念,克雷明把教育看作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呈现一致与矛盾、平衡与不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说,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从影响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综合性地研究教育发展的规律,以不断提高教育的效益[2]。根据教育生态理论,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生态现象,是以促进教师专业的、学术的、人格的发展为目的的生态过程。教师与其由自然、社会、规范和生理心理四种环境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复杂生态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3]。教育生态理论中的耐度定律、花盆效应、生态位原理等对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1 耐度定律解析
1911年,谢尔福德提出了耐度定律,认为:“一个生物能够出现并且能生存下来,必须依赖于一种复杂条件的全盘存在,如果要使一种生物消灭或绝种,任何一项因子加以改变,或将其含量予以增减,使其量达到生物耐力的界限之外,就可出现上述结果”[4]。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影响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各种因子对教师也存在耐受性的问题。当一个或多个因子超过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环境的耐受范围时,会导致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使教师对环境产生适应,影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如果高校一味只顾追求学校发展的目标、速度和规模,而忽视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规律和实际身心需要,就会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的失衡和整体功能的失调。
1.2 花盆效应解析
花盆效应是指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需要人为创造适合其生存的环境,在花盆的内的个体或群体若离开此生态环境,就难以维持其生存与发展。与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最为密切的教育生态环境是由教师、学生、规章制度等诸多因子构成的是“小系统”,该系统的活动和事件比任何其他生态系统对人的行为影响更大,也更受人的行为的影响[5]。因此,尊重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原生”生态,构建基于学校的、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综合考察,尊重教师个体发展的差异和独特性价值,以适应社会和学校发展对教师的多样化需求和教师的自身发展需要,这对于破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是十分重要的[3]。因此,要让学生、同行、管理干部、教师自身等作为评价主体共同参与评价活动,帮助教师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最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的发展。
1.3 生态位原理解析
英国动物学家埃尔顿(C.Ehon)在《动物生态学》(1927)中提出了“生态位”的概念,他认为,在生物社群中,每一个物种在生物社群中处于特定的地位,即生态位[6]。高校教师的生态位主要是指教师在学校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传统的教师评价因过于强调管理功能,导致教师的生态位重叠,即导致教师之间激烈的竞争,最终对教师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每个教师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经验、特长,在质量、数量的特征和发展阶段上各不相同,即他们都有适合自己生存的生态位。这些生态位差异应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并据此建立有助于实现教师生态位分化的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2 基于教育生态理论的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构建基于教育生态理论的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除遵循目标一致性原则、方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性原则外[7],还应遵循以下原则[8]:(1)生态性原则:设计评价指标时,不仅要考虑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静态因素,还要充分考虑到教师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的特点,将影响课堂教学的的生态环境因子作为评价的内容;(2)普遍性原则:即普遍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对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价值判断功能,而且具有预测功能,能够预示教师课堂教学的未来变化。
2.2 选择评价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想上,评价指标体系过于全面必定给统计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并且稀释了课堂教学各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也不利于从总体上把握评价对象的认识规律,因此抓几个主要方面反而可以起到全面的评价效果;其次,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效用方面,为使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评价指标的设计要求具有通用性,即适合评价讲授各类学科和各种课程类型的教师;最后,在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的要求上,因教育现象本身具有模糊性的一面,同时又要满足评价指标可操作性的要求,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即采用模糊性指标和精确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
根据教育生态理论和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通过专家咨询,并结合其他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2.3.1 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除学生、同行、管理干部外,让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即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评价关系,帮助教师认同和接受评价结果,提高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师的发展。
2.3.2 评价方法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分值分别占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总分值30%、70%。形成性评价是以学生班级为单位,根据教师课堂教学的平时表现填写《班级教学日志》,并将重要信息通过教学信息员每周反馈给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科,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终结性评价是在学期末,按照教师业务归属关系,由所在学院统一组织开展学生评教、同行教师评教、管理干部评教和教师自评。学生采取网上评教,同行教师、管理干部及教师自身填写专用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评价教师以百分制计算所得分值,学生、同行、管理干部、教师自身评分占评价总分值比重分别为0.5、0.2、0.2、0.1。然后,将教师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的综合评价分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原始分转化成可比值。
2.3.3 评价指标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生态理论进行综合分析,遵循教育评价的一般规律,依照国家对高等院校的培养要求、教师应掌握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草案。通过问卷形式对专家进行了多轮咨询,依据专家意见对草案进行了修改,形成了如下基于教育生态理论的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2.3.4 评价标准
二级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均采用A、B、C、D个等级,分别明确A、C等级的评价标准,则A、C等级之间标准为B级,低于C级标准为D级。学生、同行、管理干部、教师自身等评价主体评价教师时采用的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统一制订。
本文以教育生态理论为指导构建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利于将高校的管理目标与教师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创新性地提出了将教学环境因素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同时对进一步丰富高等教育理论,拓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延展高等教育适用范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任珂.教师评价制度及其教育生态学思考. 煤炭高等教育,2008(5).
[2]吴鼎福.教育生态学刍议[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
[3]任珂.教育生态学原理对教师评价的启示[J].内肛科技,2008(10).
[4]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钟启泉,李其龙.教育科学的新进展[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郑师章.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范文5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一种交流语言,其应用十分广泛。在我国,小学的英语教育已经受到了全面的重视。在新型教育模式改革的背景下,高效课堂模式也成为了各位学者研究的重点,教学效果就是对教学模式最好的检验,而高效课堂模式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还不算特别好,在个别的区域或者学校,效果很差。通过调查研究发展,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在高效课堂模式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该模式的理解很模糊,甚至都不太明白;懂得高效课堂理念的老师有的又存在导学案同质化很严重的情况;有的老师运用了高效课堂模式进行课堂“小组活动”,但是效果却很差等等。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高效课堂模式在实施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提出了一些列改进策略,为高效课堂模式实施效果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一、加强教师对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模式的理解
1.加强小学高效课堂模式的理论学习。小学英语高效课堂,除去要求学生和教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认识外,主要还是需要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支持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基本保障。这就需要教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学习,提升教师高效英语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授课能力。
对于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模式的理论学习,首先,让教师正确科学的理解高效课堂的意义和内涵,并让教师间互相进行探讨和学校实施英语高效课堂的策略。其次,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对高效课堂进行分层次的探索,不可激进。最后,教师要在充分理解和指定高效课堂的目标的情况下,认真准备充实的课堂教学内容。高效课堂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激?l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才算真正的高效教学。
2.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在高效课堂中,导学案的核心就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导”,而高效的导,主要是在于教师自身对导学案的设计、学情的了解等。导学案多样化、创新的设计者都是需要教师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经验和素养等。因此,教师应该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综合素质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并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局、国家等组织的各种教师研讨或者培训的机会,在学习的同时,教师之间进行共同的探讨和分享,达到一起学习一起提升。第二,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对于教育学、教育方法、学生心理教育、教师核心素质培养等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研究,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研究。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才有更加有效的提升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的效率。
3.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师提高英语高效课堂应用的有效性,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是不够的,教师更应该把理论知识化为实践能力。首先,教师要准确的把握好高效课堂的内容、引导过程和学生的反应。教师应该有效的发挥自身有效指导的作用,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的把握好课堂设置和课堂活动的衔接作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更好的掌握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合作小组建设。只有教师真心的支持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实施,并付诸行动,认真做好新模式下的高效课堂培训工作,并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及时对高效课堂的实施给予意见和建议,才能让高效课堂达到高效的效果。
二、导学案的多样化编写
1.教师应合作集体编写导学案。一般情况下,每个教师的导学案基本上都是参考其他教师的导学案进行编写的,这样就容易出现导学案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为了尽量减少内容同质化现象,学校应该将所有的小学英语教师集合起来,一起进行探讨和制定导学案。导学案的制定进行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和责任人进行规范化编写,而且在编辑写的时候,应该进行规范化进度的记录和检查,确保导学案的质量。而且在导学案的编写应该是定期进行的,避免变成轮流编写。
2.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导学案。导学案的设计应该以学习的主体学生为主,设计多样化的导学案给学生参考选择,并按照学生提出的建议或者想法对导学案进行修改或者编写,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参与感,并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高校课堂的效果。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案,设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适合学生学习,学生感兴趣,同时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范文6
关键词:校本研训;教师成长;“主题式”;有效作业设计
校本研训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校本研训是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师的需求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但靠教师的理论水平,而且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磨炼。教师的磨炼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深入钻研,更需要学校提供一个平台。在总结以往校本研训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尝试采用“主题式”校本研训策略。所谓“主题式”校本研训是以新课程实施为导向,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作为出发点,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研究和构建以“提升教研层次、共享集体智慧、立足实践研究、提高教学效率”为宗旨的一种校本研训活动。研训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目的性、研究性、持续性和递进性。此活动注重教师在活动中理论结合实践,注重专家引领,注重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过程中的合作研究,注重与区评比活动的衔接。
一、直面现状,确定主题,策划方案
1.倾听心声,反思现状
笔者在负责教科室工作期间,听到抱怨最多的就是校本研训没有意义,浪费大家时间。经过认真反思后,确实觉得我们的校本研训随意性较大:教研组内安排每位教师每学年上一堂公开课,组内开展点评交流,教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组织几次集体备课,组内教师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学校聘请几位专家讲座,今天做“班主任工作”方面的讲座,明天做“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的讲座,全体教师参与聆听做一下记录……如铜匠的担子——挑到哪里,响到哪里。没有统一的主题,研训针对性不强,教师收效不大。因此,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校本研训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如何使这项常规化的活动真正发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载体的作用,我想这需要结合本校实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从完善活动形式、内容等方面综合考虑,使校本研训可持续发展,做到真正为教师服务。
2.召开会议,确定主题
基于此,我们首先在开学初教研组长会议上,召开了商讨会议,根据区科研训工作重点,确立本次“主题式”活动的主题——“有效作业设计”,并反复商榷活动的目的和每一步操作策略,即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使教师能够认识到“有效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实现高效课堂、高效作业,并使广大教师形成互相研究共同探讨的钻研氛围。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机会,通过深入钻研、组内合作、不断改进与反思,以促进教师素养的提升。
3.明确方向,制订方案
明确活动的方向后,由教科室根据区科研训活动计划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方案中给出了每一个教研组的活动内容,并规定了时间和要求,目的是让大家在同一个研究主题中有更多的思想共鸣。
元庄小学“主题式”校本研训(有效作业设计)活动安排表
二、有序推进,逐层递进,优化研训
在本次“有效作业设计”为主题的研训活动中,教师参与面广,这样就使“有效作业设计”成为全校教师共同研究的载体。正是由于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所有教师在活动中都有研究所得,研究也就不会只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起到“理论学习促底蕴”“课堂实践促内化”“设计交流促提高”“搭建平台促提升”的良好效果。
1.理论学习促底蕴
任何理论都需要在实践中论证,任何实践都需要有理论支撑,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详细分析,目光长远。因此,开学初,我们各教研组认真研读区科研训工作计划,重点解读“四有”工程中的“有效作业”,由各教研组长主讲,带领我们全体教师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希望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学习过程中,每位教师认真聆听,仔细记录,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相互探讨。之后,还要求我们教师阅读关于“有效作业设计”方面的书籍,提升理论涵养。通过系列理论学习,我们教师深刻认识到有效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重点,力求精练;(2)精心设计,体现所需;(3)巩固所学,促进发展;(4)减轻负担,力求适量;(5)因人而异,分层设计。
专家的长处在于学术水平比较高,所掌握的教育信息比较领先,所研究的理论问题比较深刻。因而我们充分利用资源,为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持续发展的机会,搭建了与专家交流学习的平台。这有助于教师打开教育的世界之窗,开阔教育的视野,扩大教育的信息量,形成一个大的教育观;有助于教师了解当前教改形势、教改动态,掌握教育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认清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有助于教师接受新思想,形成新观念,树立新理念。使陷入困惑和茫然中的我们,有了理论的指南,教育科研的引领,成功经验的借鉴,我们必然可以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特地聘请了教师发展中心的曹老师为我们做专业引领。曹老师幽默、诙谐的讲座——《高压下“话”课堂作业》,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通过此次活动,教师对作业设计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识到作业设计要努力确保作业量、作业环节、作业形式、作业的难易度及梯度的科学合理性,把握目标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和因材施“置”原则。
2.课堂实践促内化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无论是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是优秀的教学方式,最终都要落实在课堂上,体现在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上。我们认为课堂是全体学生直接受益的园地,有效作业就是园地里供鲜花盛放的养分。因此,我们的教师精心备课,尤其重视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的设计,并通过课堂检验我们的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效。
我们要求教研组关注课堂,深入课堂,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教师根据开学初的集中理论学习以及自主学习,将优化作业设计贯穿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各教研组针对“有效作业设计”为主题组织多次教学观摩、“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等活动形式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探讨如何实现作业设计的最优化,以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效果。通过教学研讨,教师在备课、上课时关注作业设计,提升作业设计质量,从而无形中提升了课堂效率,实现了高效课堂。在听课和评课中和教师一起发现问题、反思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教师“有效作业设计”的能力。
3.设计交流促提高
教研组最大的优势就是教师多,智慧足。学校充分发挥这种人力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各教研组在组内开展征集作业设计活动,并在组内开展交流与点评,每位教师都是评委。我们将教师的作业设计复印好,人手一份。教师挑选一份自己最感兴趣的,认为最值得研究的作业设计独立研究之后进行交流反馈。交流时有要求,必须提几大亮点及值得商榷的地方,以便教师更好地改进自己的作业设计。在教研组内开展集体交流时,教师为了同一个需求而围坐在一起,因为同一份责任和热情而争论不休,同时也因为教师的共同参与,校园内的研究氛围浓厚。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可以从同伴身上汲取经验,具有很好的“共赢”效果。
我们还以区“学科作业设计与评价资源征集活动”为契机,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已有理论,结合曹老师讲座,改进原先的作业设计。本次活动共收到学校层面方案与经验2份,学科层面作业设计21份。所有任教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的教师都参加了设计。纵观此次作业设计,教师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动手能力等融入作业设计中。与以往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经过区评比,获奖情况喜人。校级层面获奖1人次,学科层面获奖达5人次。对于我们一所只有25位专任教师的农村学校来说,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这也为教师参加校本研训注射了强心针。许多教师,尤其是获奖教师经常会说:要不是学校安排理论学习,还不知道作业设计还有这么多讲究;要不是在教研组内探讨过,还不知道自己的设计还有这么多不足;要不是安排曹老师来讲座,还不知道作业设计要遵循那么多原则……
4.搭建平台促提升
为了交流作业设计经验,期末时学校特地为教师与学生搭建平台,进行优秀作业展示活动。活动中各班任课教师从平时常规作业中精心筛选参展作业,其中不乏特色作业,如蜜蜂采蜜本、科学笔记、自制档案袋、综合实践作业等。我们将优秀作业按学科分区域展示于学校操场、走廊。此次优秀作业展面向全体教师与学生,在观摩中师生深受启发。纵观这次作业展,不仅体现了教师作业设计的一番“新”意,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促进了同学之间、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让全校师生通过学习身边的榜样,获得进步。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还总结归纳出作业设计的几大策略:(1)突出重点,力求精练。为学生设计作业,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围绕落实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进行设计,力求少而精。(2)精心设计,体现所需。我们认为,合适、精当的作业练习内容,新颖、活泼的作业形式,起着巩固所学、提高能力、促进发展的作用。否则,则“劳民伤财”,收效甚微,甚至徒劳无功,白白浪费学生的时间、精力。(3)巩固所学,促进发展。教师在作业量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等特点,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能在课堂落实完成的尽量在课堂上落实完成,课后的作业设计,力求少而精,适当适量,特别是那些机械重复性的练习尽量少些,再少些。(4)因人而异,分层设计。少一些统一性的作业设计,多一些因人而异、分层练习,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在作业练习中得到相应的提高、发展。
三、深入反思,收获启示,提升研训
1.校本研训必须“主题式”逐层递进
任何活动都需要策划,只有好的策划才有好的执行,校本研训也一样。校本研训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作为研训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有很多教师认为,教科室主任无非就是今天请这位专家到学校讲座,明天请骨干教师来学校传授经验,要么就是多参加教研组活动,听课后发表一下意见。其实不然,要想使教师愿意研训,变要“我训”为“我要训”,使研训达到良好效果,是需要花很多心思的。“有效作业设计”研训活动是笔者第一次尝试采用“主题式”校本研训,笔者认为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也得到了同事的一致认可。
教研组长史小跃老师说,现在我们的活动不仅有了明确的主题,而且活动从理论学习到课堂实践,从作业设计交流到专家讲座,从改进作业参加评比到作业展示,一步一步,逐层递进。教师对作业设计从理论认识上升至课堂实践,在实践中得到专家理论指点,进而再实践。教师收获大,我们组长也“省心”了不少。新任教研组长刘温飞老师说,我刚担任组长都不知道该安排些什么活动,有了“主题式”校本研训,我清晰知道了整个研训流程,整个活动策划科学、合理,操作性强,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我心里有“底”了。
2.校本研训必须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自从开展“有效作业设计”校本研训活动以来,在听随堂课、参加教学观摩、学生座谈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正将“有效作业设计”纯熟地运用到课堂实践中。是的,我们的校本研训的最终目的不是看,而是要切实把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促进课堂的变化,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校的提升。运用才是研训的最终目的。作为研训者,我们应该注重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而不要搞形式主义、花架子。只有这样,才既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又能增强实际应用的能力,既提高教学质量,又推进素质教育。
3.校本研训必须依靠团队共同努力
学校借助“主题式”校本研训活动载体,依靠教师身后的学习团队和专家引领,取得了飞速发展。有学者研究表明,教师在研训的同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相互指导、交流和专家的引领,可有80%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否则只有15%的人能有这样的表现。教师在这次研训活动中,不仅看到了自身的快速成长,更感到团队中其他教师对自己的帮助,专家对自己的影响。本人认为,这是作为研训者需要获取的管理资源,并且使之为教师的成长发挥作用。
教学管理中,我们需要的是研究如何发挥现有的优势,尽可能弥补已有的不足,产生最大化的价值。笔者认为,“校本研训的有效”可以从“管理的有效”中得到真正的实现,这也是一个管理者不断追求的理想的管理愿景。我们研训者最终目的是使团队中每一个人的素养不断提高,使教师得以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广田.聚焦课改决胜课堂[C].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蒋宗尧.校本教研与科研基本功[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