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一则格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最喜欢的一则格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最喜欢的一则格言

我最喜欢的一则格言范文1

格言是一股无形的力量,一直激励着人们前进;格言是一把心灵的钥匙,为我们指引前方的路程;格言是一个箭头,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我就有这么一把“钥匙”,它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它一直是我的座右铭。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记得有一次,妈妈在网络上看到了几道奥数题,她抄下来让我做。这几道奥数题很难,我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正确答案。我索性想放弃。正当我想去跟妈妈说我不会做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则格言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一股无形的力量支撑着我。我重新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了又画,终于算出了正确的答案,还算出了另一种解题思路。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还有一次,妈妈让我学习炒蛋。我从篮子里拿出两个鸡蛋,拿起一个鸡蛋,在碗边敲了一下,蛋清蛋黄流了出来。可我的手一滑,蛋壳掉进了碗里,手上却沾满了蛋清蛋黄。“太麻烦了,不想干啦!”我嚷道。妈妈说:“孩子,你挂在嘴边那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跑哪了?”哦,对了!我从碗里捞出蛋壳,又洗了洗手,拿起第二个鸡蛋。这回我可有经验了,我在碗边一敲,蛋清蛋黄乖乖地流出来,蛋壳却拿在我手里。我切了一些葱放进去,又倒了点酱油,用筷子搅拌一下。哦,还没倒油呢!我倒了一点油,生了火,觉得油已经热了,就把那碗蛋倒进去。噼噼啪啪……我看见溅起来的油滴,我又有了想放弃的念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又蹦了出来。我拿起锅铲,把蛋翻过来。嗯,正好。炒熟了蛋,关上炉火,我便拿出一个盘子,把蛋放进盘子里。一盘炒蛋诞生了!

我一直信奉着我的座右铭,它是我前进的动力,一直告诉着我不要看到困难就退缩,要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我最喜欢的一则格言范文2

那是四年级的一次数学测验。试卷到我手里是,我就立刻写上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我飞快地答完了数学试卷上的题目,然后又细细的检查。我边检查心里边想‘这次数学题这么简单,我一定能考出好成绩。’我把文字题检查了很多次。觉得是全对,至于填空题和选择题还有计算题就没有认真检查。结果发试卷时,我才知道考的多差。我拿着试卷回家个妈妈签名的时候。妈妈看到我的试卷上到处都扣了分。而且连最最简单的计算也扣了分。妈妈看了,批评了我几句。我被批评了一番后。拿着试卷走进了房间。趴在桌子上,眼里不由自主地滚落到我的嘴角两旁。连做作业的时候也不专心。就连吃饭时,眼睛都只是盯着一个地方看。就像灵魂已离开了自己。妈妈看了,就对我说:“孩子,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认真,成绩一定会提高的。”听了这句,我如同如梦初醒。顿时毛塞顿开。吃完饭,又继续努力起来。因为成绩下降,我做作业,听老师讲课。都十分认真。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期中考试的试卷上,“96分”那醒目的数字就挂在了我的数学试卷上。我一回到家,妈妈就兴奋地问我:“孩子,怎么样?你考得好吗?”我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我这次数学考了96分。”妈妈听了。高兴极了,还奖励了我。

我喜欢“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则格言。因为它让我的成绩提高了。每当我成绩差的时候,这则格言就会在我耳边响起。

我喜欢的格言有许许多多,每一句都有它深刻的道理。如果你问我喜欢哪一句,我毫不犹豫的告诉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告诉我如果不努力时间就会一分一秒的流失,而在长大以后以前的时间再也不会回来了。

在四年级时,我就是我们班的倒数第一,因为班里的同学都是好学生。他们们在读书时我却在玩耍,当们在写作业时我却在一旁看着,好像这与我没有一点关系。我们的关系很好,我的作业也一直是他们帮我做的。星期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像五指山一般,压的我都快喘不过气来。星期六时,看到我的伙伴在玩,我也跟着玩了起来。心想还有一天时间,不怕明天再做吧!星期日我把语文写完了,可是数学我一道都不会,因为上课一直在玩,第二天到了学校老师要收作业,眼看同学们一个个都下来了,可我迟迟交不上。最后被老师叫道办公室说:“难道你没听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么?”意思是:小时候不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再去学习就晚了。从那以后我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期末了我竟然是全班第一名。

我最喜欢的一则格言范文3

一、激发强烈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重要的推动力,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写作将会变成一种乐趣。

1、参与游戏,培养习作兴趣

一次在上人物描写的习作指导课上,我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然后让每一组抽一个题目(这些题目都是他们朝夕相处熟悉不过的同学的漫画像,人物的特点都通过漫画夸张地表达出来),再要求他们先用语言把这些同学的特点表达出来,再要求必须把这些同学的动作、神态和语言都描写出来,但不能写出他们的名字,最后让同学猜出是谁。每个小组可以进行个人构思,集体创作,由组长发言,各组进行抢答,优胜者加十分。一时间,各个小组进行争先恐后的抢答,热闹非凡。各组同学的人物描写生动、形象。在猜谁时,大家都能根据人物的特点回答出所描写的同学的名字。此时此刻,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这种寓激发兴趣于游戏活动之中,效果备增。

2、模仿试作,增强写作信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每篇课文都是学生习作的例文。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每次学作都苦于不知怎么写,从何而写。因此,摹仿课文结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进行写作,也是提高习作能力的方法,如教学《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狗》;教《蟋蟀的住宅》仿写《游天柱山》;教《猫》我让学生仿写《狗》;教《蟋蟀的住宅》仿写《我的卧室》其效果颇佳,学生的习作不再发难。

3、作文接力,品尝习作乐趣

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开展了“作文接力活动”。发给组长一人一本笔记本,每天安排一名习作较好学生写,作文题材,内容不限,但必须写真人真事,写出真情实感。每天早会课利用几分钟进行评赏,写得好给予表扬奖励并转载在板报上。第二天同一小组的另一名同学又接着写下去,如此循环,到半个学期,平时不爱写作文的同学,竟然也参加到这项活动中并得到及时的表扬。这样,学生的闪光点得到赏识,写作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

二、充实生活丰富内容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可以说生活有多丰富,作文就有多丰富。

1、从劳动中吸取生活素材。教师应鼓励并让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我要求他们每人至少要掌握3种以上的劳动技能,争当家庭小能手,并在班队会上相互交流,评比再引导他们把做的过程和感受写下来。例如:三八妇女节,帮妈妈做上一道香喷喷的菜肴;利用双休日自己洗衣服,下地摘菜,到菜市场买菜等。他们亲自参与生活,感受劳动的苦和乐,既锻炼了自立能力,又丰富了情感,为写作开启了鲜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2、在组织活动中寻找写作素材。生活无处不飞花,大自然的人文都是我们写作的对象,为了丰富写作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自家的小动物,给他们喂食和它们玩耍。组织学生游览无家乡的名胜古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产,在活动和调查访问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积累感性的材料,丰富写作内容。这样《我家的小猫》、《家乡的芦柑》《家乡的夜景》等一批充满生活情趣的作文就这样在同学们的活动中诞生了。

三、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日积月累,方能成悟”如果说丰富生活,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那么广泛的阅读就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不会写的困难。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掌握写作技巧。

1、鼓励订阅报刊

《素质教育博览》《快乐语文》《读写天地》等小学生课外读物,富有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订阅,同时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室或县图书室借阅书籍及时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适合学生口味的好书,让他们快活地遨游于书海,在生动曲折的情节和朴实自然的语言中找到乐趣,积累词汇。

2、鼓励观看影视节目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看一看自己喜欢的影片和少儿电视节目,如《少儿频道》《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达到开阔视野,陶冶心灵,启迪思维的作用。

3、引导进行读书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指导学生大量的阅读的前提下,鼓励他们认真积累好词好句,优秀的片段,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经常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向别人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最受启发的一则故事,最新的一则新闻。学生在阅读中陶冶了情操,拓宽了视野,学会了形象生动有趣的描写。

4、相互评改尝试成功快乐

我最喜欢的一则格言范文4

[关键词] 课程资源;教学空间;建构

作为“课程与教学”实施者的教师,应对数学课程资源进行深度发掘与有效融合,对开放性、生成性的数学课堂空间进行多向建构.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相机开发、激活课程资源,让儿童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数学的认知力、思维能力、数感(数学情感)、数学价值观等诸方面都能获得全面发展!

提炼“经典”资源,传承教学的

“信度”空间

数学是理性化的学科,但数学知识的源头却是温情的、感性的. 由此,数学教师应关照数学的形成脉络、历史背景和过程建构. 我国传统数学著作(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中所包含的故事、算法是优秀的经典资源,如“鸡兔同笼”“长绳测井”“藏题诗”(如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花和店,喝完壶中酒. 试问壶中酒,原有多少斗)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数学史料一并纳入资源库,适度融合“现代元素”,使其焕发生机,力求以深邃、博远的课堂信息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适时介绍墨子《墨经》上的数学格言:“圆,一中同长也. ”介绍《周髀算经》上的经典数学格言“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让孩子们知道:我国古人对“圆”就有精深的研究. 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介绍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让孩子们感悟到我国古代数学家研究圆时产生的“极限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周三径一”的说法. 由此,引领孩子们走进数学史的课堂,拓宽孩子们的数学视阈,渗透数学文化,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创新“教材”资源,建构教学的

“效度”空间

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互动的“桥梁”,是孩子们学习的范本.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充分解读教材文本的外显和内隐结构,明晰教材的编排逻辑,领会编者的编辑意图.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囿于教材,而必须超越教材的牵引、束缚,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化建构”. 或盘活重组,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或删减补充、修整完善,增强数学教学的“自主性”. 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能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相对优化的资源.

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笔者充分利用教材而不囿于教材,积极找寻超越教材的单一方法――“通分法”,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作用. 用问题“你能用几种方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激活学生的火热思考.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积极动脑,然后自觉地组间交流、讨论. 有的孩子说:“可以化成小数后再比较”;有的孩子说:“可以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或分母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有的孩子说:“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比较”……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孩子们讨论,发掘孩子们解决问题的多元智慧,孩子们富有创造性的思维与想象驰骋于数学课堂.

接纳“人文”资源,累积教学的

“厚度”空间

一直以来,数学课堂都是“公式”“定理”“法则”“计算”“概念”的代名词,数学教学一味注重知识传递、技能训练,而无视数学丰厚的社会背景、鲜活的文化背景,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接纳数学的“人文”资源,实现数学教学“科学求真”与“人文熏陶”的视界融合,让学生用数学思想来解读社会现象.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笔者依次出示了以下三则信息:“小学生患近视的人数是学生总数的”“长江干流已有的水体被污染”“我国的人口数占全世界的”,引导孩子们在具体的语言习得性情境中习得分数的意义,倾诉自己的思想、感情、认识. 下面是围绕第一则信息而展开的师生对话.

师:“小学生患近视的人数是学生总数的”,这里的“”是什么意思?

生1:这里的“”是说50名小学生中,约有11人是近视.

生2:我不同意. 这里的“”不是每50人中一定有11人患近视,而是把小学生总人数平均分成50份,其中约11份的小学生患近视!

生3:是的,这个“”应该是根据很多很多的小学生调查得到的,所以,这里的50,11都应该指大约的份数,而不是具体的人数.

师:有道理!对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4:一定是很多同学平时不注意用眼卫生才造成这样的局面.

生5:我们应加强体育锻炼,做眼保健操,经常向远处看、向绿色的地方看,注意用眼卫生.

生6:还有可能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让同学们忙于应付,使眼睛过于疲劳.

师: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护视力!

在这里,“分数”这一数学知识,不但具有特定的数学内涵,而且具有社会性内涵. 这样的教学促成了孩子们对自我学习生活的积极观照,促成了儿童隐显素养目标的多向达成!

捕捉“现场”资源,延展教学的

“深度”空间

在“生本课堂”中,教师要把握课堂生成,机智应对“课堂意外”,让课堂中的“节外生枝”成为“节外生姿”,由此“刷新”精彩纷呈的课堂,让数学学习在“曲折”中走向深刻!

例如,教学“画角”一课时,我让学生练习用量角器画130°角,由于学生掌握了画角的要领,所以正确率很高. 然而,在课堂巡视中,我发现一个学生用断得只剩大半的量角器画角. 反馈时,我说:“我们班××同学的量角器只有半个,能画出130°角吗?”有人说:“不行,他的量角器断到110°,只能画110°以内的角. ”“对,不行,他的量角器不够用了. ”“可以的,我就画得出来. ”……“那到底能不能用断到110°的量角器画出130°的角呢?请同学们先动手试一试,再把你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反馈时,出现了下面三种画法:

(1)把这个钝角补成平角,量出补角的度数,再用180°相减;

(2)把这个钝角分成两锐角,分别量出两锐角的度数后相加;

(3)用三角板在这个钝角内将钝角分成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然后量锐角度数,再用锐角度数加上直角度数,就是原来的钝角度数.

原本设定练习画一个钝角的技能目标,在这位孩子只用断到110°的量角器画角的引领下,将“画角技能”升级为“数学思考”,充分展现出了孩子们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认识与见解,培养了儿童的探索精神.

对接“生活”资源,拓展教学

“广度”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对接“生活资源”,能建立“抽象数学”的原型,增进儿童主体对知识客体的积极建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创设的“生活场景”紧紧围绕数学学科的“学科本质”,以便让充溢“生活味”的数学教学能够激发儿童的“数学化思考”.

例如,在学校体育节结束后,我及时将活动信息纳入“简单的统计”一课. 首先,我告诉学生,学校体育组正在进行“你最喜欢的体育项目”调查统计;然后让学生围绕“怎样获取信息”“统计前要做哪些准备”“统计时要注意哪些问题”等话题展开讨论;最后,组织全班交流. 伴随着交流活动的展开和逐步深入,我适时介绍“抽样调查”“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等概念或要点,提炼出用划“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 当交流到“调查多少人比较合适”(即样本大小)时,孩子们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有的认为应该尊重每个同学的意见,有的认为只要每班选择一个同学调查就可以了. 经过反复讨论,终于达成共识:调查全校,工作量太大,也没有必要;每班调查1人又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于是,大家决定将全班同学分成12组(4人一组),每组到全校每班调查一个同学(为避免重复,不同的组采访不同学号的学生). 为了有条不紊地做好统计工作,大家还提出要设计一张《原始数据记录单》和一张《丁北小学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统计表》. 孩子们带着《原始数据记录表》进行实地调查,创造性、合作性地完成了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