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人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人护理

老人护理范文1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均寿命延长,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截至2014年2月19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家庭发展在诸多方面都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2人家庭、3人家庭成为家庭类型主体,核心家庭占六成以上。单人家庭、空巢家庭等家庭形态不断涌现。同时调查表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养老服务的需求集中在健康医疗方面,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较大[1]。面对日益严重的空巢问题,关注空巢老人的健康护理需求,探寻影响其健康护理需求的因素,探索适合空巢老人的家庭――社区护理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空巢老人,就是指年龄大于60岁,且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包括无子女的老人和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2]。由于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的改变,空巢家庭已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3]。据专家统计,到2030年我国空巢率将高达9000%[4]。空巢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更容易出现躯体和心理问题,对护理的需求度较非空巢老人更高。因此,解决空巢老人的健康护理需求对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再加上子女不在身边,极易会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空巢老人孤独,忧郁,易产生空巢综合征。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空巢老人极易罹患各种慢性疾病,其中以高血压和冠心病为首,严重影响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空巢老人由于年龄和疾病的缘故,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下降,加上退休和身边老人逐渐去世的缘故,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变差等。还有老人身边没有家人的照顾,如果发生紧急情况,空巢老人也无法及时应对,生命安全可能会受到危险。

2空巢老人健康护理需求

空巢老人的健康护理需求大致可以涵盖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空巢老人的个体护理需求,包括身体和心理的需求。需要子女们的陪伴和呵护。第二部分,空巢老人对家庭护理的需求,包括上门诊疗、入户家访、入户体检、家庭病床的需求。需要政府颁布相应的健康护理政策。第三部分,是空巢老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包括社区护士对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和对空巢老人定期进行健康指导等。需要社区专门成立针对空巢老人的知识普及部门。

3对策

如今空巢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空巢老人出现的不同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还需要国家重视空巢老人问题,积极应对并解决国家的老龄化问题。

对于空巢老人的空巢综合征,像孤独、怀旧、忧虑多疑、牵挂等需求心理,政府、社会、家庭和空巢老人自身都应积极面对,共同给予关注和改善,指导其调整心态、顺应规律、发挥余热、重归社会、排除寂寞,必要时给予药物和心理治疗。

注重空巢老人的心理疏导,社区护士要鼓励空巢老人增加与社会的接触机会:有效利用社会支持,增加他们对社会支持的感受。社区护士应指导空巢老人的子女平时除给予老人物质支持外,还要常回家看看,从精神上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关心,减少老人孤独感。让空巢老人充分认识衰老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从心理上正视这一生命现象,通过学习调整心态,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通过自我调节延缓心理衰老。

培养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能使人心平气和,遇事不慌,空巢老人受到外界刺激易过喜或过悲,所以应尽量减少各种不良刺激,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提高空巢老人的自我保健和护理能力,使其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促进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抑郁症的空巢老人,可以运用整合心理疗法[5]和松弛治疗法护理老人,并邀请心理护理专家定期坐诊。国家应该解决空巢老人的政策。比如,在各地方部门成立空巢老人活动俱乐部,多举办一些有助于老人身心健康的活动。

4结论

目前针对空巢老人的健康护理措施众多,但我们要将各种护理措施相结合运用,系统构建我国社区空巢老人特有的护理模式,更好地服务社区空巢老人以及提高空巢老人的健康水平。这不仅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的努力,更需要空巢老人自身的努力。

政府需要加大老人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力

度,同时健全老人各方面福利保障制度,全面完善养老机制。国家必须起带头作用,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才会更加注重空巢老人的健康需求,才会有利于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

社会则应提高养老意识,营造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和养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社会。社区护士可以采取讲座、宣传页、录像或者入户一对一指导的方式讲解疾病防治知识,如提倡戒烟酒、低盐饮食、减轻体重和适当运动。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会活动,指导空巢老人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种花养鸟、打牌、下棋、书法绘画、跳舞、打球等。

空巢老人的子女则应加强对父母的物质和精神慰藉,弘扬传统孝道,提高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时间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聊天,了解父母内心真正的需求,排遣他们的孤独寂寞之感。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只有家庭团聚才能让老人感觉到家的温暖,经常看到自己最亲的人,是对老人最好的精神安慰。

老人护理范文2

老年人是健康中最脆弱的群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疾病谱的改变和医疗制度的改革、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使不断增加的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对于经济便利的社区护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社区护理能使大部分60岁以上的老龄人,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有效根治机会的危重患者,减轻经济负担,消除精神、心理压力,尽善尽美地服侍临终老人直至死亡,安详地离开人世。因而做好社区老人心理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1社区常见临终老人的心理反应

(1)注意状态临终老人往往表现为对本身所患疾病的转归及对死亡的关注,常常表现为默默地计数着自己能留在人世的时间及向医护人员询问有关病情。

(2)情绪体验临终老人常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忧虑,由于对预后不可能改变,常使他们灰心丧气,削弱了克制能力,失控感又加重了忧虑程度,烦躁不安也是常见的情绪变化。

(3)安危应激表现为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和焦虑,甚至出现自杀、粗暴、拒绝治疗的行为。

(4)对环境、家庭、医护人员的举止言行等极为敏感表现出对疾病及死亡信息的极度关注和种种猜测。

2社区护士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策

(1)注意保持卧室环境的安静空气新鲜、温度适宜,主动热情地接触病人,尤其对极度衰弱,无力说话的临终老人,给予皮肤抚触,满足其皮肤饥饿的需求。

(2)护士进入室内应注意态度和蔼说话亲切、谈吐适当、举止大方,不可流露出厌烦或极度失望情绪,对于病情尽可能地为老人保密,给予老人良好的心理影响,使临终老人在家接受护理,不受医院各种制约,精神放松,能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的完整性[1]。

(3)随时掌握临终老人的心理情绪如果察觉老人有厌世或绝望的情绪流露时,应特别引起重视,帮助引导老人转移注意力,可采取拉家常,回忆愉快的往事,说古道今,尽力使临终老人忘却病痛和死亡。

(4)熟悉临终老人生活习惯了解饮食要求和大小便规律等,特别对衰弱卧床或神志不清者,应沉着冷静,抢救时有条不紊、动作敏捷、操作熟练,尽量减轻不必要的痛苦,以增加安全感、信任感。

(5)对恐惧、焦虑、抑郁临终老人的沟通应鼓励说出恐惧的心理和忧虑情绪,采取有效的措施,解除病痛,设法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可多采用语言性及非语言性沟通,在语言性沟通中注意积极倾听,谈话时尊重老人,语言应有针对性,因势利导,使用恰当的语气、音调,力求适时、适度、通俗易懂,并适当地使用非语言性沟通,包括手势、姿势、面部表情、眼神、仪表等。在与临终老人交流中,护士既要注意自身的非语言流,又要妥善观察非语言性信息,以增强交流效果[1]。

(6)妥善处理好临终老人与家属和亲友的关系以取得支持。让家属及好友多陪伴,使临终老人有亲切感和温暖感。并嘱家属和亲友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免刺激老人。采用家属与亲友共同参与的方式,以临终老人为中心,护士、家属及亲友为桥梁,共同分析老人的心理问题,使临终老人获得更多的倾诉、求助渠道、更多的情感和社会支持,使之感到被重视、被尊重,更好的自我调整,消除或减轻不良情绪导致的心理障碍。

(7)随着掌握老人的心理情绪如果察觉老人有厌世或绝望的情绪流露时,应特别引起注意,防止自伤自杀事故的发生。

3 结果

由于社区护士对临终老人开展了心理沟通及心理护理干预手段,以高度的同情心关怀老年患者,想方设法减轻临终老人因身体不适造成对情绪的不良影响。理解临终老人在精神、心理的需求,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感到温暖,直至安详地死亡。社区护士对临终老人持续全周期的护理干预,与有效药物一样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2l。社区护士对临终老人的真诚关心、理解和支持的护理干预对策可使临终老人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与临终老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达到减轻痛苦,延缓死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0

老人护理范文3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为失智老人提供照护服务的专项养老设施出现较晚,2009年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经过整体改扩建,成立了第一所失智老人照料中心。单从失智老人养老设施建设实施方面来看,目前失智老人养老设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有建筑的局部改造,另一种是新建失智养老设施。无论改造或新建的失智老人养老设施,在空间环境设计方面,多是从一般意义上的舒适出发,如无障碍设计,借鉴国外居家式的设计理念,但对失智老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的关怀体现不足,主要表现为:医院化、宾馆化单调统一的空间环境布局,缺乏亲和力;通廊式空间布局,空间形似且缺乏定位目标,老人易迷失;活动空间缺乏,现有活动空间不能吸引老人,使用率低;多人间设置,居室空间缺乏私密性,半私密空间少且单调。

2失智护理对空间设计方法提出新要求

总的来说,国内失智老人护理空间设计偏重于物质的空间环境,难以达到辅助护理治疗的作用,甚至会加重其病情的恶化。究其根源,是国内建筑从业者在护理环境及失智老人生活行为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研究方法主观性较强,缺乏实证研究基础。因此,国内失智养老设施设计迫切需要一种基于失智老人生理心理行为特征与空间结构关系研究的客观理性的设计方法。

3循证设计的概念与设计原则

3.1循证设计——失智老人护理空间设计新趋势

循证设计(Evidence-basedDesign简称EBD)是西方医疗建筑设计中逐渐兴起的,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起初“循证”一词的概念来源于循证医学:“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1]。受循证医学的影响,建筑界开始了对循证的研究,最先被应用于医疗建筑设计中。2013年美国健康设计中心(TheCenterforHealthDesign.简称CHD)将循证设计定义为“基于可靠研究成果而制定的关于建筑环境的有据决策.以期达到最佳成果的设计过程”。其过程主要有八个步骤:确定循证目的和目标;寻找相关证据来源;批判性解读相关证据;建立并创新循证设计观念;提出假说;收集基线绩效评估数据;监督设计与施工;进行使用后效果评估①。循证设计并为要求建筑师摒弃传统设计方法,而是要将设计建立在以证据为基础的研究上,跨越了学科界限,突破基于传统经验和感觉的主观臆断设计。医疗建筑的循证设计目标在于通过相关设计来保障患者的安全,减少患者心理应激以增强康复效果,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这正与失智老人护理空间环境的治疗目标不谋而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循证设计无疑将为失智老人护理空间设计提供新的方法和工作思路。

3.2失智友好环境的循证设计原则

近年来,国外从业人员开始研究循证设计在失智老人护理设施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应用,循证设计的失智老人护理空间设计研究跨越了建筑学科的界限,结合环境设计、护理学与医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在护理空间环境与失智老人生活行为的各个方面,进行大量研究理论的收集与实例研究。针对失智症症状特点,将空间环境营造和护理服务组合成有机的整体,提出失智友好环境的循证设计原则[2](表1)。

4失智老人护理空间设计探讨

4.1空间结构模式

纽伦堡失智护理中心的设计者针对以往养老设施的线性排列模式,在分析其优劣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的研究,规划了以护理单元为基本结构单元小规模居家式护理单元组合。以护理单元为核心,强调居家感受,并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及内容的公共空间,促进老年人之间、与护理员之间的交流,减轻老人和护理人员的精神压力,以达到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营造自律的日常生活的目的。4.1.1小规模居家式护理单元组合失智老人异常的精神行为,使其对环境变化更加敏感,调查表明,传统养老设施采用几十人乃至上百人的护理单元规模,类似于医院宾馆的空间环境,单调、划一的集体生活,使失智老人入住后难以很快适应,导致病情的恶化。研究证明,小规模护理单元(12~15人)一方面能够促进老年人之间、与护理员之间的交流,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护理员工的压力较低,促进他们与老人有更好的互动,提高其工作质量。居家般熟悉的氛围有利于减轻老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减少精神压力。单间和单元式护理方式能有效减轻失智老人入住护理设施后所导致的空间、时间及规范认知等功能的退化,达到老年痴呆症相关症状的减轻、沟通的增加、表达及参与意愿的提升等治疗功效。基于这些研究依据,纽伦堡失智护理中心的设计者在空间布局上采用了小规模居家式护理单元组合形式:设施由三个独立组团组成,每个组团的每一层都是一个满足12人入住的小型独立护理单元(图1)。厨房、餐厅、会客室都面向走廊开放,进一步淡化了走廊的感觉。门廊、靠窗的座椅,老人居室内的布置进一步加强了居家的感受(图2)。

4.2空间形态

4.2.1短循环游走路径93%的失智老人存在空间定位障碍,并存在一条路径上游走徘徊的习惯。传统通廊式布局,其单调的环境,对称的房间布局,使得失智老人定位更加困难。而小型开放式的空间布局,通过让老人的视线与目标空间接触,更有利于老人快速基于这一发现,设计者提出设计一种短循环路径的假设——围绕中央服务核,形成短循环路径,将活动空间(如起居厅、露台等)穿插在游走路径之中,相较于其他区域形成更高水平的感官刺激(如听觉,嗅觉),利于老人辨别方向的同时刺激老人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减少无意义的游走(图3)。4.2.2丰富的小尺度空间失智老人的生活主动性丧失,自主能力逐步下降,根据这一特点,在空间设计中应当提供多种活动场所,促进老人活动和自理能力的保持。研究表明,适度的感官刺激能够促进失智老人参与活动,减少发呆等无为行为。在纽伦堡失智老人护理中心设计中,短循环游走路径将单元内相互关联的活动场所(如吃饭、起居、休闲)等多个小尺度空间串联起来,促进老人参加相应的活动。在居室前设计如进门入口、走廊端头休闲空间等半私密空间,使老人能够自由随意地选择独处或交流(图3)。两个护理组团的中心服务核分别布置一个开放式厨房,它直接通向用餐区(图4)。居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参加一些家务劳动(简单的烹饪、清洗餐具等),作为老人护理治疗的一部分,对失智老人原有生活能力的保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4.2.3亲近自然的室内外空间康涅狄格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自然环境能有利于失智老人身体机能的维持,减轻精神压力,改善其睡眠障碍、游走和攻击行为等。根据这项研究依据,项目设计了庭院、露台等与自然交融的空间(图5),庭院提供了室外活动、感知四季、亲近自然的场所。面向庭院布置的玻璃廊为老人提供毫无阻挡的花园景观,鼓励老人独立探索室外空间。每个护理单元的露台使不能下楼走动的老人能眺望花园景观。4.2.4人性化的私密居室空间失智老人同样需要私人空间维护自我尊严,同时为自立的生活行为提供必要的空间支持。设计在居室设置中采用单人间和双人间两种形式,分别满足老人单独入住和夫妇二人一同入住的需求(图1),失智老人有了个人所属空间,可以带进自己的家具和物品(图6图7),创造熟悉的居家环境,延续原有生活方式。4.3细节设计4.3.1色彩、标识的应用纽伦堡失智老人护理中心每个组团入口都有特殊的标识,方便老人区别自己的“住宅单元”。居室门所在墙面,被赋予单独的色彩,提示老人居室所在(图9)。此外设计针对失智老人对年轻时期的记忆更深刻这一研究发现,将老人的房门口设置一个小木板,用来贴挂老人名字和年轻时期的照片,放置有代表性的纪念品等,用这种形式唤起老人内心的一些回忆和思考,找到自己的房间(图8)。这在后期评价中显示,这种定位策略是有益的,既告知老人他们的位置,也可促进归属感的形成。4.3.2安全细节设计失智老人随着智力的下降,出现行动迟缓、动作准确度低,在日常活动中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其护理环境设计既要确保其安全,又要方便护理人员及时发现老人的突发状况。失智老人因其病症的特殊性,在空间安全设计中需要有别于一般的无障碍设计,根据其自身特点考虑。如在室外环境设计中,庭院边缘用密集灌木木遮挡,防止老人走出去;院内的植物则不宜过高过密,以防遮挡护理人员的视线。在室内设计中,需要对除了老人居室以外的门进行弱化处理(如颜色与墙面相近),循环路径上安装圆角扶手,在家具布置中避免轻质家具等等。另外,在纽伦堡失智老人护理中心设计了一种上下能分别打开的居室房门(图9),通过打开房门的上半部分,护理人员能观察到老人房间内的情况,同时又给老人提供了一定的私密空间。

5结语

老人护理范文4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均寿命增长,老人髋部骨折发生越来越多。对老人髋部骨折的治疗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倾向手术治疗[1]。但由于患者存在体弱多病的特点,围手术期易发并发症,现总结我院自2008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的92例老人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92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58例,年龄70―96岁,平均年龄76.4岁,股骨粗隆间骨折52例,股骨颈骨折40例。损伤原因:自行滑倒68例、自行车撞倒24例。合并疾病:心血管系统39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1例、糖尿病18例、脑血管病7例、帕金森病2例、肝功能及肾功能异常10例、电解质紊乱8例、贫血11例。其中合并一种内科疾病41例,两种以上疾病25例。

1.2手术方式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 皮多枚空心螺纹钉固定4例,切开复位DHS内固定34例,Gamma钉内固定9例,PFN内固定5例;股骨颈骨折中,行空心螺钉固定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6例,全髋关节置换18例。

2结果

92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其中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5例(4例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史),经抗炎对症治疗后好转,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例,经抗凝治疗后恢复,泌尿系感染3例,电解质紊乱7例,纠正电解质。6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2年,平均1.3年,Harris功能评分:优42例、良39例、可7例、差4例、优良率88%。

3 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里护理

患者髋部骨折后心里负担重,不愿配合治疗,针对这情况,我们实施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言明病情及手术必要性和我院目前的治疗水平、手术的效果及手术的风险和预防措施。告知大致医疗费用,取得家属支持,消除患者心理负担。

3.1.2术前健康状况评估和合并症护理

术前健康状况评估的内容包括:已存在的合并症,内脏代偿功能与失代偿功能纠正的可能性,骨折前的活动能力。我们对内科合并症的护理包括:(1)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加强心肌营养,提高心肌供血,改善心功能,监测血压控制在160/95mmg以下。(2)对慢性肺部疾病患者,鼓励深呼吸及咳痰,术前2―3天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对糖尿病患者,给降糖药、糖尿病饮食,并监测口服、餐后及睡前血糖,使空腹血糖控制在3.9―8mmol/L之间。(4)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及时补充低蛋白血症,保护肝肾功能。

3.1.3营养支持

老人患者体弱多病,平时营养差,骨折卧床后食欲减退,加上骨折出血能量消耗增加。术前知道患者进高蛋白、高纤维素、富含钙和易消化食物,必要时输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对贫血患者,术前纠正血红蛋白在9g/L.

3.2术后护理

3.2.1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持续心电监护24―48小时,每30min记录血压、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者神志、面色、皮温及引流量等情况。本组未发生血容量不足,氧气饱和度下降者8例,增加氧流量后缓解。

3.2.2术后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老人患者由于麻醉、手术创伤、失血等影响,易产生机体内环境紊乱,诱发合并症发作,术后应加强心电监护,控制好输液量和速度,检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常规测血糖1次,以防低血糖反应,本组出现术后电解质紊乱7例,经输液纠正。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2]: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适当应用抗凝药,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负压引流管通畅,常规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对于预防肺部及泌尿系感染的护理措施,主要采用鼓励患者深呼吸,翻身、咳嗽,术后早期坐立和保持清洁,鼓励患者自主排便。

3.2.3预防骨折疏松

老人髋部骨折患者绝大多数合并骨折疏松,影响骨折愈合。常规使用鲑降钙素50IU/d,疗程2―3个月,并补充钙质,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防止废用性骨质疏松。

3.2.4指导功能锻炼

术后功能锻炼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术后锻炼以第一天为最佳[3],术后第1―2天,指导患者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机足、踝主动运动,第3―4天,髋部骨折内固定患者,渐进膝、髋关节活动和坐立,髋关节置换患者开始下地站立训练,并渐进在助步器下行走训练促使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老人护理范文5

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需要大量的护理费用,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失能老人逐年增多,长期护理问

>> 论中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机制的构建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推进路径 建立长期照护保险破解老人失能危机 我国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探究 我国农村开展长期护理保险探索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递送体系研究 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供求问题探讨 在现实推力下的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战略发展 影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专业化经营的探讨 关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模式的思考 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有效需求分析 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探讨 关于构建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 浅谈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构建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对我国老龄化的启示 浅析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公私合作PPP视角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模式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3]陆铭,冷明祥.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7-52.

The Financing Channels 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ng China’s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of the Disabled Elderly

XIAO Yun,WANG Shuaihui,YAN Yichen

(Management Institute,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老人护理范文6

【关键词】 离休、干保老人;抑郁;焦虑;相关因素;护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5%,并以每年10%的速率上升[1]。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关注,老年人独特的心理学特征使他们遭受各种心理刺激的机会越来越多。有资料表明[2,3],老年期抑郁症已成为严重危害老人身心健康的精神障碍。本次对离休、干保住院老人进行了抑郁/焦虑情绪调查,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离休、干保住院老人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纳入标准:(1)离休、干保老人;(2)年龄73~90岁。排除标准:(1)有智能障碍及言语障碍者;(2)既往有精神异常史。

1.2 方法 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测定表,请患者填写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时间),仔细阅读各个项目,根据自己过去1个月以来的情绪打分,要求立即作出回答。单号项目代表焦虑,双号项目代表抑郁,每个项目都分四级评分:总分0~7分代表正常,总分8~10分表示轻度抑郁/焦虑,总分11~14分表示中度抑郁/焦虑,总分15~21分表示重度抑郁/焦虑。

2 结果

HAD量表共发出50张,收回50张,其中抑郁/焦虑总分为0~7分的28张,占56%;余22张量表中,焦虑一览总分0~7分15张,占总数30%,总分8~10分7张,占总数14%;抑郁一览总分0~7分17张,占总数34%,总分8~10分4张,占总数8%,总分11~14分1张,占总数2%。上述22张量表中,抑郁/焦虑总分为8~21分,女性为5例,占女性总数35.7%;男性为17例,占男性总数47.2%。大专以上学历有14例,占22张量表中63.6%。

3 讨论

3.1 离休、干保住院老人抑郁/焦虑发生原因 虽然离休、干保老人他们不存在住房、医疗、收入低等老年人面临的实际问题,但从上述结果看出离休、干保住院老人的抑郁/焦虑、情绪占有一定比例,对于离休、干保老人而言,他们对生活的要求比一般老年人要高,自尊心更强,再加上身体的不适,环境的改变和角色的变化,造成精神上巨大的失落和失望,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久之导致焦虑、抑郁的发生。

3.2 离休、干保住院老人抑郁/焦虑相关因素分析

3.2.1 性别与抑郁/焦虑情绪关系 本研究中,抑郁/焦虑量表总分为8~21分,其中女性为35.7%,男性为47.2%。老年男性抑郁、焦虑情况的发生率高于女性。这可能由于现代社会变化比较快,竞争激烈,男人承受的社会压力比较大,导致抑郁、焦虑的情况发生率比较高。

3.2.2 文化程度与抑郁/焦虑情绪关系 本研究中,大专以上学历抑郁、焦虑发生率比较高,这可能由于文化程度高,在职时职位比较高,退休前后的落差比较大,社会角色的改变使他们在生活中出现了许多空白点,产生失落感,再加上患有慢性病,疾病的反复发作,加重精神上的压抑。

4 护理

4.1 增加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 护士每天抽时间与老人交谈,耐心解答问题,详细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如疾病的发生、状况,说明疾病康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引导他们正视病情,并给予鼓励和支持。

4.2 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鼓励性心理暗示 针对悲观心理,要耐心劝导和抚慰,主动与他们沟通,给予精神上支持,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对于疑老心理,要让他们了解人老的自然规律,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让他们做些自我料理,让他们觉得老有所用;针对有孤独心理的老人,要给予理解和同情,对他们多关心多问候,尊称他们,了解他们的需要,能做到要尽力做好。鼓励老人培养兴趣爱好,动员他们加强自我修养,丰富精神生活。

4.3 对家属配合指导 指导家属及其周围人员正确配合,要弘扬“尊老爱幼,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形成尊重、关心、照顾老人的良好社会风气,正确对待老人的不正常心理,多关心老人的病情和心理状态,并有效疏导,让其感受到关注和被重视,给老人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5 小结情绪在大多数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不仅关注离休、干保老人生理方面的内容,更应该综合考虑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护士在工作中要做到与病人的有效沟通,缓解异常心理情绪,才能取得治疗护理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饶顺曾,陈碧霞,周治荣,等.社区老年人焦虑、抑郁状况的调查.上海精神医学,2002,14(2):77-79.

上一篇野战

下一篇木质素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