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诗歌

生活诗歌范文1

诗歌,慢慢地走进了人们的世界,慢慢的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人们的世界开始充满诗歌。我当然也不例外。每一首诗慢慢地走入我的大脑,我的生活也就此变的不平凡。

走在路上,树上一片片落叶随风飘落,随风吹起,这样起起落落让我也有一丝美意,越看越美,踩在一片片落叶上“滋卡—兹卡”的声音萦绕我的耳畔,加上秋风的轻轻呼啸,似乎奏起了一首长调,时而欢喜,时而惆怅;时而快乐,时而悲伤。古老而悠久的韵味,如同在品味香浓的咖啡,苦涩而美味。从此,那种声音便充斥了我的灵魂,也让诗歌慢慢走进我的生活,我也开始享受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每一处景色,甚至每一种声音……

当然,这也使我变得乐观了,带着微笑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种声音,我都当成是一首诗,尽管我没听懂,我也可以当做是我不懂得欣赏。

学习我吧,让诗歌走进你的生活,让他们来充斥你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诗意生活吧!

青桥学校六年级:秦正龙

生活诗歌范文2

我们周末疯狂SHOPPING

我们糟蹋米饭

我们吃肯德基麦当劳

我们玩过山车海盗船

我们追星捧族

我们追逐时尚

我们装扮非主流

我们耍帅扮酷

我们泡妞吊凯子

我们夜夜笙歌

他们吃顿饱饭便是奢侈

他们寄封信便需要徒步几公里的山路

他们整年见不着自己的爹娘因为他们都常年外出打工

他们鲜少喝到甘甜的水

他们不知道城市里的高楼大厦

他们不知晓城市里的小脚裤唇环脐环所谓何物

他们同样不知晓外面世界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他们渴求读书却买不起一支铅笔

他们羞涩的接受各地所谓善人的采访

期待所有的一切会因他们而有所转机

我们同情 我们流泪

我们象征性的捐款

所谓的政府部门

在镜头前肆意宣扬他们的深切关怀

赠书包 赠书本

手拉手 肩并肩

平静之后

他们照常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

照常吃难以下咽的饭菜

照常用树枝在地上写字

照常在寒冷的冬季生冻疮

照常拖着小小的身躯劈柴

照常仰望远方想念他们的爹娘

这不是普通的关怀与被关怀问题

也不是你我的问题

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是民生问题

现在

时时刻刻在报道某个企业家某个企业又为国家创收多少

什么什么又增长几个百分点

什么什么干部又去敬老院探望老人

什么什么明星又捐赠多少给慈善事业

我就纳闷了

那么多那么多的钱都去哪了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孩子失学

还有那么多人吃不饱饭

贫富差距不是错

生活诗歌范文3

关键词:诗歌典故;生活化;哲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8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44

高中生学好《生活与哲学》非常重要,因为生活处处有哲学,学好了哲学可以帮助学生增长智慧,可以帮助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过,理论性强且抽象的哲学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更谈不上运用,多数学生学习哲学只是被动的识记,久而久之也就丧失了学习积极性。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流行歌曲、故事典故、名言名句、古诗词、寓言、歇后语以及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就可以使原本抽象的哲学道理变得异常生活化、通俗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浅显易懂、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里读懂哲学,进而能够领悟人生,从而能够陶冶情操,提高道德品质,也就能实现《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的德育目标。

一、借助流行歌曲帮助学生理解哲理,讲练结合提高应用能力

很多通俗歌曲体现了一定的哲学观点,如《爱拼才会赢》体现了事物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春天的故事》体现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山不转水转》体现了要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苦乐年华》不仅体现了不同的人的立足点不同,还体现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等等。

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借助流行歌曲辅助哲学的教学,肯定能唤醒人的听觉系统,引起关注,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理解哲学原理。例如,在学习“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播放或是请学生演唱歌曲《酒干倘卖无》,因为这首歌的歌词包含了“天、地、家、你、我”等以及反映出这些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与此同时,教师可适时地给学生讲述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指出歌词描述的父女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联系,说明一切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认识到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且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联系之中。

二、由故事典故引入,阐述哲学原理

哲学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还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面对实际生活,面对实际问题,所做出的解答都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科学的解决方法,也最终能够圆满完成。在教学中讲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知识点时,我是先给学生讲一个“傻儿子”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秀才生了个傻儿子。一日,得知朋友要来拜访他,为了证明儿子不是傻子,他决定让儿子去显摆一下,还提前特意给儿子教了四个问答题:第一题,问:桃树怎么没了?答:让我砍掉卖了。第二题,问:牛怎么不见了?答:兵荒马乱的给弄丢了。第三题,问:钱怎么这么多?答:爹妈辛辛苦苦挣得。第四题,问:你怎么这样聪明?答:那当然,我们家世代如此。交代完了,秀才满怀喜悦地让儿子去招待客人。客人也确实问了四个问题,不过问的内容却不是他父亲教给的,而傻儿子回答的却是一成不变:第一问,你的父亲怎么不在?儿子答:让我砍掉卖了!第二问,你母亲呢?儿子答:兵荒马乱的给弄丢了!第三问,你们家门前的牛粪怎么这么多呢?儿子答:爹娘辛辛苦苦挣得!第四问,你怎么这样讲!儿子答:那当然,我们家世代如此!

学生听着会心一笑,想必业已理解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紧接着,教师继续启发:傻儿子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让人哭笑不得的回答呢?原因显而易见,就是他根本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教师再跟学生讲清楚所蕴含的哲学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质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来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三、名言名句体会哲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上下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存有大量的名言警句。而这些名言警句对于学生理解体会抽象的哲学原理有着启发作用。例如,刘备讲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实际上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原理。这句话的本意是我们不能因为一件好事小而不去做,也不能因为一件坏事小就去做。而恰巧绝大多数高中生都懂得这句话的意思。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由量变引起质变,当然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同样,一个人的堕落变质往往也是从做很小的坏事开始,慢慢地、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毁掉一生。故而,我们必须做到防微杜渐,把坏习惯、坏思想消灭在萌芽状态,绝不能对生活中的那些所谓的“小错误、小缺点”不管不问。而同样的道理,能成就大事的人都是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的。因此,我们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地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微乎其微,只要是对别人或是社会的发展有益的事情,而千万不能因为事小而懒散不动。

四、用古诗辅助理解,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在讲授到事物的主要矛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学过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两句诗。首先,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然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这两句诗中体现的哲学原理,明白在面对庞杂无序的事情时,不能糊涂,首先必须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且集中力量去解决。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中的“重点论”的。最后,教师还要趁机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主要矛盾就是努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其他的,如过早地谈恋爱、迷恋网游等坏习惯都是不好的,这就是典型的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体现。

列举的以上种种都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而且应用上述几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确实能够起到变难为易、由浅入深的作用。这样,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学生的学习也很积极,有利于学生对哲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最终的教学成绩与质量也肯定不会差,还能有效地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总之,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也并不遥远,哲学源自生活,哲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哲学课的教学中,恰当、巧妙地运用一些贴近生活的素材,如流行歌曲、故事典故、名言警句、古诗词等就可以使原本抽象的哲学道理化难为易化深为浅,促成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领悟高深的人生哲理,进而实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这是我们所有高中政治教师值得一试的。

参考文献:

生活诗歌范文4

填下了什么样的料.就磨出什么样的汁..

人就是那被磨拉着走的驴..生来使命就是转磨..

只要料槽还有料..就要打圈.

驴子的悲催在于戴着眼罩..

对驴子来说..所谓成功与失败无他..唯眼罩脱落程度罢了..

生活诗歌范文5

她无邪的眸子骤然震颤了我心底某根解不开的弦。

我突然想扔掉书认真地告诉她不是的,那在童话中只有王子和公主出现就随之出现的永恒的结束语是错误的——首先不会有永远的,他们终究会死去,即使这“永远”只是对于他们短暂的生命来讲,只是苍茫宇宙中的两粒单薄的生命之尘,也不会有所谓的永远的幸福,情感的烈焰终会被时间的寒冰冻结,平淡的生活也会有无聊的纷争,脆弱的那位更会在某一刻提前离去,独自存留于这个世上的那位又与谁“永远生活在一起”?

曾几何时,我也多次带着那份完满的喜悦和甜蜜,一次次地读完那句亘古不变的结束语,那一瞬间的满足就这样陪伴了整个童年,童年中的自己因此就早已编织了一个童话式的充满着至善至美的一生。可突然在某一天,某个早晚会来临的一天,那份至真至纯的情感在并不懂得编织童话的现实中摔得粉碎,那所有童话式的梦想与期待,童话式的憧憬与渴望也就在一片嘲笑中幻灭了。于是,我知道,童话是骗人的。

于是,我要决断地提前告诉妹妹,因为或许,破碎的梦想会比没有梦想更悲哀。童话只不过是这个世界欺骗还不了解它的人的工具,只是“神话式”的传奇人物,而没有“童话式”的,但凡了解它所希望传播到的,感化到的现实的成人,确切地说“不幼稚”的人,都会投来不屑与轻蔑。其实稍稍想一下,就会发现它甚至连谎言都编得不那么高明,它骗人们说要有同情心,可白雪公主却因此险些葬送性命;它骗人们善有善报,可小红帽,根本连犯错误都不懂得的小红帽却成了邪恶狡诈的狼的腹中餐。抑或这只是童话,却来做什么?

生活诗歌范文6

《绿皮火车》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二十年前的“我”,那个伴随着火车“巨大的轰鸣”,“整夜有节奏地打摆子/咳嗽和写诗”的年轻人,是一个以梦想和诗歌为精神食粮,孜孜渴求的探索者形象。而二十年后的某一天,当他在崛围山顶远望四周,眼前的云烟散去,内心的喧嚣沉落,他又一次在旷野中真切地听到“绿皮火车”的回响,在这一瞬间,对于“灵魂”、“孤独”的“模糊”体验,对于意念当中冥顽不化的那列“绿皮火车”,以及“车厢里的喧嚣”,诸多相互缠绕难解难分的复杂感受得以豁然明朗。再进一步,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从作者无意识之处便驶入作者心灵的这列“绿皮火车”,二十年的时空旅程,至此才终于清晰而完整地抵达了它的终点。

这首诗当中,“我”与“绿皮火车”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切地说也是意象化的位置关系值得思考。二十年前“开往郊外的绿皮火车”,“常常把我挤在/靠近北营车站的双层床上”——这里,“挤”这个动词用得很传神,关于灵魂的思考、灵魂的塑造,对于一个年轻的学子而言固然是个“模糊的东西”,潜在的感受当中,也是一个庞大的命题。但“我”知道有个大体的方式和方向,就是要像一列火车那样“开往郊外”,开往更远的地方,正像大多数人在年轻时候都有过的“劈柴喂马,周游世界”,浪迹天涯、漂泊流浪的梦想,关于人生的思考,答案仿佛总在远方,在别处,那么始于青春与梦想年代的火车,应该也必然是“绿皮”的,有着青葱岁月特有的鲜亮光泽。

二十年之后的“我”,当然物是人非,这列青想号的“绿皮火车”,或许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淡出视野,消失在苍茫的内心,“现实的生活是/内心的火焰时明时暗,睡梦里马蹄声疾/开往郊外的绿皮火车渐行渐远”(《缝补》)。当它出现,须以“倒开”的方式,从记忆中断的那个点浮现出来,而此时,对于站在山顶四顾的人而言,它的形象已经成为带有自嘲意味的“一根绿漆筷子/在旷野上蠕动”。我没有去过崛围山,在百度查找,知道它位于太原市西北24公里处,这是一处实际意义上的郊外,与“绿皮火车”要去往的“郊外”,或许仅仅是字面意义的巧合,而非理想意义的吻合。

从“挤”在一处的切近、融合,到山顶遥望、借助记忆才得以唤回的隐形、疏离,“我”与那列“绿皮火车”虽未同时抵达意识当中那个模糊而遥远的别处,却在至深的孤独感上交互重叠为一体,瞬间之后,又彼此脱离,正如火车驶离站台,而“站台如墓碑般倒伏”,站台上的人目送它渐行渐远。至此,作者用二十年的时间,在一首诗中,赋予他的“绿皮火车”以清晰的抵达。

尘归尘,土归土,审美意义上的孤独感是一列在旷野中蠕动的形而上的火车,就让它脱离现实的引力、兀自奔赴流放地;而现实意义上的孤独不是,它是众声喧哗中的无言无奈,是沉默中的灵魂无处安放,它占据着形而下的“车厢”,那么,就顺从并且隐忍的接受吧。

“我独坐,四周静寂/心里堆着一寸深的青苔……我继续对时光写道:你是刽子手/人面兽心,但必须臣服于你”(《与时光书》);在臣服与抗拒之中,“像一条无根之藤/柔软地顺从”并且触摸“真实的生活”,“就是不问世事/认真地去爱一些人/开始小口喝酒,很少打牌/喜欢散步,沿着黑夜的边缘/但从不走远/就是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云变成雪,连下三天三夜/道路阻绝,内心寂静/在一张白纸上/写下早年走过的地名/就是画一列老旧的火车/用整个冬天,吭哧吭哧走进你的内心”(《路过》)。

作为工业文明的标志物之一,火车以它越来越强大的动能不断刷新人类关于速度、关于时空的深刻体验,它意味着陌生的远方、新奇的旅途、丰富的阅历,也意味着固有人生轨迹的改变、更新;它见证了寻梦者追寻梦想的足迹,也见证了悲欢离合的人间情怀。在很多文学、影视作品中,车站、火车、站台,都成为重要和可信的介质,传递着创作者深刻的历史意识、生命体验。我想起贾樟柯的名作《站台》,几个深居内陆小城的年轻人,通过极其有限的方式,自觉追随时代潮流,他们憧憬外面的世界,渴望能真正走出去,但始终无法突围,青春躁动终究归于庸常。影片以“站台”为名,但小城没有火车站,片中的主人公们也没有机会亲自体验乘上火车去远方遨游,在辗转多年的所谓文艺演出中,他们凭想象对火车鸣叫的模仿是拙劣的,他们演唱《站台》时的自我陶醉是可笑的,片尾,女主人公面对煤气灶上开水壶陷入沉思,那是一种在水沸腾的时候能发出尖锐鸣叫的水壶,她没有立即关掉火,而是任由它越来越刺耳的嚣叫,也许那个时刻,她想到,火车鸣叫的声音应该是这样的吧?

在某种意义上,《站台》可以成为温建生诗歌“火车情结”的注脚,尤其当我读到他把“站台”比喻为“墓碑”的时候。当然,温建生要比《站台》中的人物幸运的多。回到他的诗歌当中,关于“火车情结”,答案就在诗中:

“你有陡峭的,坡度很大的/内心……这就是你在走的路”(《内心》),

“我已顺了命运之手的触摸/思想溶化,肉体结冰/允许我心中保留一块小小的,坚硬的/充满石英成分的砾石/它始于混沌,终将透明”(《允许》)

“只是身体中的喧嚣在不停地挣扎/阳光下的山寺微微晃动/内心有碎石滚落的声音”(《玄中寺偶记》)

“坐在一列/永远没有终点的火车上奔跑/听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剔除》),

“夜晚是一列从异地开来的火车/此刻正穿越我的身体/在肌肤之下,血脉之中/能听到蜿蜒的震颤和陡峭的嚣叫之音/它穿越我的桥梁、隧道和岔道口/它拐弯。车头在左心房/车尾在右心室”(《火车)

意象化的火车,内化的生命意识,用以探索、攀爬陡峭的内心坡度,用以倾听和探测心灵的回声,用以呼应、唱和,相击相荡,浑然一体;以金属的质感、飞驰的速度、以陡峭的嚣叫之音呼啸而来,震落那已经板结在灵魂之外的坚硬、冰冷、衰老、麻木的物质世界的“碎石”,听到碎石滚落的声音,让疼痛“完成一次重度的抚摸”;或者,在“从去年冬天/倒行着开回的列车带来的风”中,(《寂静》)“穷尽山水/乘一列快速的火车狂奔/站台墓碑般一一倒伏/被农田遮掩,风景迅速飘移/此时天色已暗/巨大的轰鸣声将黑夜切为两截/一左一右,顺着铁轨向远方爬行”(《为你取个河流一样的名字》)。

难怪作者会把火车喻为“铿锵玫瑰”、“前世的仇人”,当内心驰骋着火车,你是不会得到安宁的;当你还葆有青春的涌动,火车是不会停止的;当你认定“这就是你在走的路”时,“火车”就是一剂抗氧化剂,抗拒时间的河流抹平生命的棱角,抗拒平庸的世俗淹没生命的躁动;或许在某一个时刻,它还会成为一剂催化剂,让“整支精于摇滚的重金属乐队”释放出强大的精神能量,对此,我毫不怀疑。

2011年11月

附录:

《火车》

夜晚是一列从异地开来的火车

此刻正穿越我的身体

在肌肤之下,血脉之中

能听到蜿蜒的震颤和陡峭的嚣叫之音

它穿越我的桥梁、隧道和岔道口

它拐弯。车头在左心房

车尾在右心室

很久以来

我就是那个安枕火车入眠的人

在文字中行走,把梦想带出很远

我的手指伸向水面,水面就是琴弦

插入泥土,就会长出大片的森林

我有赤身的思想

偶尔鼓起强壮的肱二头肌

我把时光中的每个站台都看做墓碑

我的内心有飞驰的火车

汽笛长鸣,载我到达永生之地

我的火车不曾停歇

它提速奔跑,让我一刻不得安宁

《《绿皮火车》

灵魂是个模糊的东西

火车不是

开往郊外的

绿皮火车更不是

二十多年前

它常常把我挤在

靠近北营车站的双层床上 巨大的轰鸣声中

我整夜有节奏地打摆子

咳嗽和写诗

火车倒开

有一天我在崛围山顶

看见那火车像一根绿漆筷子

在旷野上蠕动

我知道

孤独也是个模糊的东西

崛围山不是

车厢里的喧嚣也不是

《夜行火车》

而那时,你已随夜行火车

孤单地走过了一个世纪

我是多么热爱慢腾腾喘着粗气的火车

它的喧闹,让黑夜成为宁静的湖泊

我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漫无目的地张望

我看见车窗上印出你鲜红的脸

我看见灯光如萤火虫般悄悄隐去

陷落在这个幽深的季节里

我会懂的手臂像一截枯黄的树枝

我多么愿意以这样的姿态远望夜行的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