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范文1

(一)体育精神内涵。所谓体育精神,就是指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精神面貌和凝聚力,通过体育的发展来体现出体育的思想、信念及与之相对应的体育发展动力,从目前来看,体育精神还包含运动员和体育学习者的面貌和心态等心理活动,是一种端正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观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培养,通过教学内容的设定,教学模式的培养,教学方法的转变,来体现出教学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进而更好的体现出体育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二)体育理念。随着人们不断进行体育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归纳,形成了人们对于体育本身的理解和归属,在传统的认知理念和认知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念,对于体育而言,其既是一种价值观念,又是一种价值理念,是支持体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他对体育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为体育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和导向。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学理念与精神的教学分析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带动教学理念和教学精神的分析,全面的带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充分的体现教学模式的优化,需要以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理念和体育精神为基础,以此进行相应的分析,以便于真正的带动体育精神和体育理念的教学。

(一)强化理念认知。目前来说,所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精神无非就是对教学实际工作的一种支持,是精神层面的。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无法从认知层面对体育理念和精神进行深入的认知,认为教学行为才是最为重要的,忽视了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因此,针对于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师对于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教学精神的重视情况,需要进一步的强化认知,从多维度和多角度体现出体育教学精神和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并结合教育教学环境的变化来转变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以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精神为主,突出教学中理念的认知。

(二)教学理念和精神中缺乏兴趣培养。在学生的兴趣培养方面,高校体育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体育技能和学习的兴趣不同,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就要有所侧重。比如我国高校一般在大一的时候都开展了必修课程,其中包含体育基础和太极等项目的教学,在大二则多了选择性,体育课程丰富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体育课学习的内容。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在培养理念上注重人的培养,注重兴趣爱好的培养,更好的体现出培养的兴趣性,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在教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优化教学评价。保证教学理念与实践的结合,全面的带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结合目前教学的内容,在教学理念与教学评价的结合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保证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评价与教学理念之间的充分结合,全面地带动教学的整体改革,更好的体现出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学精神对于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调动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

(四)教学理念与体育精神的完整结合。基于体育教学的根本属性而言,体育教学根本上是在传播体育精神,传授体育技能,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亦是如此,学生不仅仅要积极的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领悟体育精神,在体育精神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因此,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和体育精神之间是不可分离的,体育精神是体育教学理念树立的基础,体育教学理念是体育精神的实践体现,通过体育教学理念能够很好的将体育教学精神与体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全面的带动体育教学的规划和发展。同时,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理念与体育精神的结合将更好的为体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带动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五)注重体育精神教学。体育精神是支持体育发展的关键,体育运动中承载了友谊、进取、团结、友爱、积极、平等、公平等精神,其支持这体育运动整体的发展。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如何拓展体育教育,将体育精神融入到教学环境中来,注重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将体育精神与具体的教学环境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体育精神的积极性。并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思想和行为的过程中,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体育精神,更好的突出体育精神的积极作用。

(六)优化体育理念教学。在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理念也在逐渐的偏向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重要性,体现出学生的侧重点,以学生为侧重点,为教育教学工作找到最终的根本。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理念也在突出教学的根本性,进行创新和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真正的将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理念中,全面的带动教学理念的发展。

三、总结

教学理念范文2

[关键词] 教学理念 口语化 网络多媒体技术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本主义,首先,讲的是人的教育。我们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注意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要尽可能地扩大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多年来,我们的英语教学总是把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放在教学的首位,忽视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事实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的情感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就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和情景教学,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愿望,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把握以下的几个环节。

一、把握好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我们知道,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个性的。我们必须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并针对他们的差异性提供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指导。哈佛大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Dr.Howard Gardner)在他的《心智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他将人的智力分为8种类型: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种智力结构分类,对于我们转变教育理念,重新认识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很有帮助。实际上,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女生长于记忆单词、规则,男生长于阅读思考;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强,有的学生善长书面表达。同时,由于地区和教材的差异,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时的基础程度不一,如果不能把握这种差异的话,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所教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让孩子们自由自在放松地学习英语,体验英语与母语之间交流的差异。让学生们在相互的交流中发掘学习潜能,提升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

英语教学的目的或者说教学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英语教学改革目标都应该落在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种语言,具体表现是学生能够用英语与外界正常的交流。英语就像其他语言一样,只是人们用来交流的语言工具。还原英语在学习中本来的地位,对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大有帮助。对于中学生,我认为最好的突破口就是从英语会话教学开始。开口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基础,也是语言技能学习的基础,更是使用英语的主要途径。掌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语言技能包括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语言输出,也就是表达的技能。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目的,又是学习手段。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特别是听和说的实践,在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只有这两种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学习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它是形成口语会话能力的基础。我们反对把英语课上成语法课,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学语法。中国人学习英语掌握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方面。问题是不要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不能把英语课上成语言知识课。目前的认识误区之一便是一提到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人就认为是不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把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显然是偏颇的。

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是与他们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相关的。英语教学要注重心理因素和英语文化背景,它不仅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只有对英语文化背景感兴趣才能抱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善于配合,乐于进取,把英语学好,才能对英语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热情与动力。教师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英语学习的策略。因此,我们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备课要备学生,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本质上就是要讲究英语学习策略,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多媒体技术来改进英语教学已经非常普遍。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理念应该是什么?仅仅是追求教学方式层面上的变化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理念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课堂应成为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自己来主导学习的进程。这里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二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问题。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们的英语课堂情景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运用语言,效果一定会更好。如洪恩软件《从零开始学英语》就运用多媒体技术,把英语学习的情景设计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意,其制作的光盘,图、文、声、像并茂,学生各种感官受到刺激,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我们可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独特性。例如,我们可以制作这样的课件:布置一个展览中心,computer等包含最新词汇的科技展品,可让学生用鼠标拖动放在展览中心的某个位置,让学生通过自己创意练习“intend/plan to do”;“There be…”等句型,操练词汇。在这种练习中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其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同等发展,创新意识也孕育在他们对美感布局的实践操作中。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他们可以自主地决定个体的学习进程,可以自由地选择各自的学习策略。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形成了学生优化的内部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与优化的外部刺激相互作用,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特点获得不同的成就。

其次,是培养学生迅速、有效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今的学生,很早就接触到了电脑多媒体技术,对互联网的应用程度不亚于我们教师,获得信息的途径今非昔比。所以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让学生掌握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迅速有效地从网络探索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分清莨莠的能力,以便能在地球村中游刃有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个能迅速有效地从网络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会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再者,先进的英语学习软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策略。《疯狂李阳英语》《金山单词通》《英语听力通》《轻轻松松学口语》《英语口型教师》等一系列优秀的教学软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甚至可以通过电脑自学而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做好指导和推荐工作。

四、结语

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让很多学生望英语而却步,进而放弃了继续学习英语的动力,在人生的过程中少了些选择。我们英语教师的使命,就是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成功的案例,更新教学理念,善用先进的技术,丰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才能在教与学的循环中,发掘到学生主动学习的闪光点,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踏上成功的征途。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06,11.

教学理念范文3

教育审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要素,因此,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同样要关注学生的文学美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著名教育家曾指出:“审美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品性,淡化人们的贪欲和私念,消除人的消极情绪。”文学研究者曹大兴先生同样肯定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活动可以让人们抛开世俗牵挂,忘记社会中的功利得失,回归自然和艺术,以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从而协调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人的宽容心、爱心、同情心。”可见,关注大学生的美感教育,提升其审美评价和审美实践能力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古代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深刻的审美内涵,和高超的美学价值。因此,教师若能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优美精炼的语言解读文本,并结合相关图片、音乐,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审美意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将古代文学教学放到世界文学视野中

著名的文学研究者杨义指出中国文化若要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实现“外国文化的深度中国化”“、传统文化的深度现代化”和“现代文化的深度学理化”。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写教学中可以将之与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结合世界各国的文学发展、文明历程、民族文化等元素,全面深入的探究古代文学。例如,可以将我国少数民族的史前神话和口头传说,与希腊神话比较解读。或结合弗洛伊德、荣格等著名学者的神话理论解读中国古代神话,也可以将荷马史诗与中国古代史诗进行多方位比较,或结合萧兵、闻一多、叶舒宪等人的学术理论解读神话传说。通过这种全球视野下的对比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东西文明、文学的异同点,进而秉持公正、合理、有机、适度的原则,扬长避短,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提高我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效率。

三、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目前,我国古代文学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但从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当前的人才需求来看,这种传统的讲授法虽然仍有存在价值,但必须加入新鲜元素,依据学生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打破封闭的课堂形式。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师生间的交流探讨提供一个自由的平台。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所以,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除了革新讲授法,还要试用研究法、讨论法、指导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并适时采用现代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法需要经历一个从尝试到发展,再到完善的过程。可以先开设中国古代文学选修课,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理论与价值的了解,并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古代文学涉及到的作品和理论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这就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公选课中,可以综合运用听、读、练、讲、看等形式,并增设演出、诗歌朗诵、剧本创作等实践环节,构建创作实践课程体系。进而鼓励学生踊跃参加相关的朗诵大赛、剧本演出、诗词朗诵等古代文学实践活动。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背诵一些古代文学著名篇目。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将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用现代文学理论研究和诠释古代文学理念。进而提高学生的知性解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将部分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合理引入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能力特点,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及时总结、梳理实践教学成果,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古代文学,在总结中系统探究该学科的知识体系。

四、将古代文学教学与考古成果相结合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就提倡在中国古代文学科学教研工作中,综合运用考古发掘材料与历史文献两种论证法。目前,我国许多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了一些古籍的存在。例如,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包含了《帛书周易》、《帛书老子》等,当然,学界对这些古籍内容尚有争议,但这至少有力的证明了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存在和价值。著名的考古学者李学勤先生对上海博物馆的《孔子诗论》、清华大学竹简等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这些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分析、归纳,使其成为自己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学术依据。将这些考古内容合理引入古代文学课程,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蓝田猿人遗址、西安半坡遗址、高陵曹操墓、曲阜汉鲁都城遗址、安阳殷墟、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等著名的考古发掘地,实地考察和研究。增强学生对古文化的认识。

五、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素质教育是时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就是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了解一种精神、形成一种态度、达到一种境界。此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该学科的学习形成良好的习惯、能力、方法、品德、精神,并引导学生梳理终身学习的理念。而所谓的人文精神则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的主体社会意识和文化价值观念。它关注人的尊严、意义和文化价值。它主要包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素养、体验能力等元素。古代文学蕴含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依据,弘扬人文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要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作家生平、文学发展和文学现象,还要结合作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时代特征、社会风俗、历史面貌,引导学生通过古代文学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自身的人文意识。进而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六、总结

教学理念范文4

一、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教学有效果。教学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的成果,即学生所取得的学习进步与发展。教学效果强调的是教学产生的结果,只关心教学产生的实际结果,对教学结果是否符合教育要求、教师的教学动机与教学意图以及教学投入产出等没有联系,因此,教学是不是有效不取决于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取决于学生是否得到改变、进步和提高。也就是说,获得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与有效相对应的是无效,无效是师生面临的最大的危险。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没有取得一点进步,那么这堂课就是无效的。从实践来讲,学生的学业成绩、认知以及学习态度的变化是评判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即有效教学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有进步、认知能力有提高、学习习惯有改进、学习态度有转变。

(二)教学有效益。效益即效用,是指物品对人的主观愿望的满足。教学活动不仅涉及师生双方获得预期的收益,而且还涉及教学活动的结果、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教学目标与教育需求的吻合,尤其是教学目标与教育需求之间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质的规定。教学有效果强调学到东西,即使是以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获得的无用的东西,只要有结果,就是有效果;但教学有效益则强调学到的东西有用,如果学生学到的东西没有用,即使是成绩进步了、认知提高了,即便有教学效果,也无教学效益。可以说,教学效益实际上是教学价值的体现,强调的是教学的目的性和价值性,即不仅要符合社会效益,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还要符合个人效益,满足个人的教育需求。从实践来看,学会应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是评判教学效益的主要标准。学会应用是教学效益直接用和显性用的具体表现。知识只有被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显示其价值和力量;学会学习作为一种适应性学习,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价值,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而且还能使学生掌握进行学习活动的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学生学会做人是教学的根本目的。知识在客观上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对个体智力开发、智慧增长、道德意识形成、人格发展等具有内在的促进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增长,更要挖掘和展示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智慧和人格发展的知识,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

(三)教学有效率。教学效率是指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之间的比率,要做到教学有效率就必须在保证教学有效果、有效益的前提下,减少教学投入,增加教学产出。以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即教师教的少,学生学的多,这是教学活动有效率追求的目标。从实践来讲,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减负增效、解放学生是评判教学效率的主要标准,也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和改革方向;从教学论角度讲,精选教学内容,减少教学时间浪费,切实做到无前无后(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还学生一个高效的课堂。由此可见,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益、教学有效率是构成完整有效教学理念的三个维度,三者缺一不可。

二、教师有效教学理念的实践构建

(一)构建和谐的教学生态。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生态学的观点指导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结构、教学思维结构以及课堂环境的和谐平衡。

1.构建和谐的教学方式结构。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结合,还是独立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各种教学方式的和谐运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构建起一个和谐平衡的教学方式结构。[2]

2.构建和谐的教学思维结构。不同的教学思维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清晰有序、和谐平衡的教学思维,不仅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而且还能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因而,构建和谐的教学思维结构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3.构建和谐有序的课堂教学环境。作为教学生态的组成部分,和谐有序的教学环境能为师生营造一种舒适的心理感受和良好的情感体验,其直接影响着教学有的效性。

(二)优化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是教学活动中稳定的结构形式,主要包括纵向结构(课的纵向程序环节和组合关系)、横向结构(教学组织形式的组合方式)和内向结构(知识结构和展开序列)三方面内容。[3]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注意规律、教学任务和学习性质以及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正确处理三者间的辩证关系。

1.优化教学纵向结构。相关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时效、学习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由低到高然后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学纵向结构的安排和设计必须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学习注意集中规律变化,突出新课教学的重点,增加练习时间,以“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巩固练习”的教学结构取代传统的教学结构,以“进行新课”取代“检查复习”,使教学任务与学生注意变化规律相协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优化教学横向结构。承载着特定任务的课堂教学活动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的,为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任务,科学规划课时展开顺序,增加课堂实用时间,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性质,合理设计课时展开形式,增加学生学习机会。教学任务不同采用的教学横向结构也不相同,如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宜采用“集体性讲解、个体独立练习、小组讨论逐个表达结果”的结构,而以发展思维能力为主的教学,宜采用“提出问题、个人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的结构。[4]

3.优化教学内向结构。在教学中,课堂教学必须依据具有内在联系的三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向结构。任何课程都是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只有根据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特点,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的整体单元结构,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尺度,其核心能力是教师的教学胜任能力。有效教学的实现离不开教师专业素养:有效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实现师生关系的协调发展,而且还要求教师研究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不断创新教学设计,实现教学与课程间的动态统一;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充满热情,能机智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还要求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状态,使教学内容的难度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实现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是教育的一种理想追求,也是指引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实施有效教学。

作者:李玉萍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张捷.教师教学交往风格与教学交往的有效性[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1

[2]郭思乐.静待花开的智慧:教育是效果之道还是结果之道———关于有效教学的讨论[J].教育研究,2011,2

教学理念范文5

“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这一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后开始为人们所接收,进而推广采用。它的特点在于:扭转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开始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乃至促进者的角色参与,利用情景的设定、相互协作、沟通会话等学习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为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结构建设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地“灌输”,而逐渐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创建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领导者、指挥者、意义创建的帮助者、辅助者;教学书籍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播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各种多媒体媒介也不再只是帮助教师传播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而是用来设置情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沟通的工具。由此可见,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介四个要素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甚至相差千里。

一、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基于研究学生认知发展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是在研究学生认知的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可以说它形成了崭新的学习理论,并且在进一步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的环境要素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在要求学生从一个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主动学习的实施者。同时,还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由此可见,在全新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作用都与传统教学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有所革新。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全新的教学思想。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正是顺应了现实需要而被提出的,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就成为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本

现代社会,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层出不穷。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育理念逐渐呈现出种种不足之处,人们试图建立健全更加适用于现代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然而,新的理论体系及教育模式的建立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需要一段漫长的实验过程,但其基本思想及主要的原则却已逐渐清晰,那就是将以“学”为主的思想理念贯彻教学设计的始终。

让学生主动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真谛。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教授知识,还有责任教会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自我意识、自制能力以及主动性等品质,使学生真正做到思想上自强、学习上自主、心理上自信、行动上自律,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应具有以下几点原则:

(一)明确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主”对教学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做到这一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力体现学生自我创新精神。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多机会地在不同的情景下应用其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另外,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我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完成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二)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学习不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过程。它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的,也就是说学习会与“情景”不可分割。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能够让学生够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新的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总体来讲,学习是一个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新知识建构的过程。

(三)学习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这里认为的学习环境与教学环境二者不可混淆。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地探索和自由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如:书籍、影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及网络信息等)来帮助自己以达到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帮助和支持有一定的作用,学生彼此之间也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因此,可以认为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因为教学体现更多的是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更多的体现了主动与自由。

(四)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所周知,在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最高宗旨,其作用高于一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点,又是教学过程的落脚点。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可以确立教学的内容,不仅如此,教学目标还是检查教学成效和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然而,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教学理念中,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是进行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如此一来,教学设计就不是凭借分析教学目标得出结论了,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教学的设计过程都要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而向外展开的。

三、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分析

以“学”为主的教学目标分析目的是对整门课程及其中的各个单元进行分析,确定所学知识的主题。

(二)情境的设置

设置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而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利用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接近实际的学习情境。

(三)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由教师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进行。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考虑以下问题:(1)设置的问题应当具有争论性。(2)教师要考虑学生最近发展趋势,通过提问来引起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做什么。(3)及时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

(四)学习效果评价

设计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小组评价、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1)自主学习能力;(2)协作学习中所做出的努力;(3)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出版.

教学理念范文6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初中语文课堂表现出学生负担重,学习效率低的现象。人类所处的环境对于他发挥各项潜能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和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要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当作合作伙伴,能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感受和建议,尽量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于说出心里话,敢于在大众面前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二、从细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模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浅谈如何改变初中语文教学理念江西省上犹县水岩希望学校张帆的负担。传统的“题海战术”也许可以取得一时的效果,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所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重教学的细节,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将名人趣事引入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通过将身边熟知的亲身经历引入到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去发掘语文知识点,向学生展示语文的魅力,让学生明白身边处处都离不开语文,提高学生了解语文探索语文的积极性,更愿意主动学习语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拥有一定的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集中表现,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语文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注重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涉及面很广泛的课程,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的积累,语感、语文思维、学习方法、写作和阅读理解能力等等。教师要提倡和引导学生更多的利用课外时间,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阅读,从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读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从所阅读的材料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普通话对文章进行反复朗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不丢字,不加字,不唱读。定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语的练习,先进行自由讨论,讨论之后,组与组之间派出代表相互评议,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普通话水平。另外,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在坚持阅读的同时,教师还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练笔,鼓励学生用随笔记录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点一滴,让学生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内心的想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写作而言,如何观察,如何积累,如何组织语言和词汇,如何进行分析和总结等等,也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如果老是要求成篇,那就等于要求跳高运动员老是去跳一样,成绩恐怕难以提高。

四、开展各项课外活动,巩固学生的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持久的兴趣,能促成发明和创造。由于初中学生年龄段的特殊性,对任何事物的兴趣具有不稳定性,对于学习的兴趣更是具有不稳定性,因此,教师要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巩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演讲比赛、人人参与人人说交流活动等等,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比赛或者交流活动中展现自我,在别人的赞美中感受到一种学有所成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兴趣的巩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我们不断创新,从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敢于改变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理念,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敢于在大众面前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从细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展各项演讲比赛等课外活动,巩固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多样化需求。

作者:张帆 单位:江西省上犹县水岩希望学校

【参考文献】

【1】白茵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

【2】幸智慧.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0)

上一篇浪漫诗集

下一篇钋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