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明城市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明城市建设范文1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重点
1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
1.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实现“三大转变”:即从传统的“征服自然”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从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和文化繁荣的统一,是我们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1.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可怕的数字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同时,近年来的洪水、赤潮、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说明大自然正在以她特有的方式告诉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唯一的出路。对此,我们必须加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尽快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持续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提高幸福生活水平的共同愿望。我们理应适应广大群众的新期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用在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不断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当前,我们很多城市水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并已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制约因素。整治环境污染,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做起,加快推进环境保护“民生工程”,不断优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广的蓝天绿地、更多的青山碧水、更好的生态环境。
2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需要把握的重点
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
2.1建立多元化投入体制
生态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资金投入大,见效时间长。因此,必须积极整合项目资金、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努力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方位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一是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金融、价格等保障体系,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积极落实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和绿色信贷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利用和环保产业发展。二是要积极争项争资。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政策,把握生态建设投资导向,科学规划各类生态建设项目,不遗余力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三是要挖掘社会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和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和金融信贷参与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型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资本运作方式筹措发展资金,切实以多元化、大力度的投入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步伐。
2.2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和制度保障
制订和完善生态城市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建立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为重大决策与重大项目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大对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法律监督,加强对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和司法工作。
2.3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
要加快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考评体系,将环境质量监控、污染物总量减排、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治理、清洁能源推广、再生资源利用等相关生态文明指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各级领导实绩考评、任免工作以及各类评优创先挂钩。根据各地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实行层级目标责任管理,建立健全适应各县、市、区不同功能定位的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
2.4引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参与
生态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是长久的,持续的,涉及方方面面,不是哪一级,哪个部门的事,必须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要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引导企业树立环保意识和科学财富观,促进企业的活动方式和产品功能向产品绿色化、服务人性化和环境友好化转变。大力开展生态环保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增强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维权意识。大力发展环保志愿者队伍,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热心人士开展工作,加强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队伍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环境保护的自我组织能力。进一步提升全体公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积极开展违法环境行为有奖举报活动,定期召开生态环境保护新闻会,推进环境信息公开,重大决策、规划、项目要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告知、听证,切实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5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市整体规划当中
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划定空间“红线”,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办法,进行分类评价、分类考核,不以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等为主要考核指标。
2.6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生态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既对自己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既对当代负责,又对未来负责;生态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化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要求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城市,应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把生态文化渗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文明城市建设范文2
关键词:城市景观;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
Yellowstone in the cit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nking
Chen ling
Abstract: In the modern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city is ke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ellowstone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to work in the "Wuhan city circl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he eco-city is trying to change the image, and Yellowstone's urban landscape design adapted to local conditions.
Keywords: urban landscape; ecolo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所谓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人创造了城市,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的更好。”在现代的社会发展中,城市、自然、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怎样在三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以毁灭自然为代价,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城市的建设理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古代城市的建设理念
城市的发展必然是基于一定的建设理念上的,公元1世纪末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这样描述过:城址的选择要有利于避开浓雾、强风和酷热;必须占用高爽地段,远离疫病孳生地;要有丰富的农产资源和良好的水源;要有便捷的道路或河道同外界联系。我国古典文献《考工记》里也这样描述过: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2、基于现代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建设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而言,就是要求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二、黄石作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
城市是人类理想的居住地,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种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形的方面,即城市的景观,这是城市的外在部分;另一方面是无形的,即经济水平、人文历史、社会风俗等,是城市的内在部分。这些内在的因素都可以通过城市的景观来得到表达和体现,换句话说,城市景观是城市内涵的外在载体,是城市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城市景观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景观,从广义上来讲,是由城市建筑形态、城市空间要素、城市景观小品等组成的。不同的城市是依据不同的自然景观建立起来的。就以黄石来讲,环山抱湖的自然状况形成了现在靠山伴湖的城市发展格局。城市景观是城市文明的外在表现,除了建筑物内部空间不属于城市景观设计的范畴,其他的城市空间和物质实体均属城市设计的范畴。
1、黄石市的区位优势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北临长江,与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鄂城区,西靠武汉市江夏区、鄂州市梁子湖区,西南与咸宁市咸安区、通山县为邻,东南与江西省武宁县、瑞昌市接壤。境内基本上村村通公路,对外通往全国各地,沪蓉高速公路、大广南高速公路、武黄高速公路横贯市区,上通渝蓉,下通宁沪;武(昌)黄(石)九(江)铁路,东连浙赣线,西接京广线,武黄城际铁路高速对接武汉城市圈;水路依托长江可出海对外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2、黄石市的环境优势
黄石依山伴水,水利资源充足,素有 “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市内湖泊、河流纵横交错,山体连绵起伏,植被丰富,具有完整的生物链。这些自然条件,是构成生态城市的优势之一。
3、黄石市的发展机遇
2007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准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9个城市组成的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即“两型社会”),黄石市被定位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这是一次难得的调整机会,从资源型社会向旅游型社会转变的契机。
4、黄石作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是城市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实实在在的,建立需要一定的地表条件。地形地貌是构成城市不同景观的基础条件之一。在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平缓的地形是最有利的地形,不仅有利于城市布局,也有利于节省建筑成本。但山地和湖泊虽然对城市建设有不利影响,但如果因地制宜,创造出的城市景观也就别具韵味。黄石就是一个例子。湖泊、河流、山川将城市的地域进行了分割,从而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域性城市,但这也赋予了黄石多中心的城市布局形式。它不但能够提供完整的城市生活、工作功能,而且山川湖泊能够成为城市的背景。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相映成趣,为城市平添几分生机。
城市景观较容易出现“热岛效应”,这是由于人们活动导致热量在城市集中,城市的地面基本被沥青、水泥等人工建筑材料所覆盖,植被相对较少,这就导致在白天集聚的温度在夜间无法完全蒸发。但黄石具有众多的湖泊,能够通过水分的蒸发带走一部分热量,从而避免了“热岛效应”的发生。但在黄石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对于湖泊却没有太多的尊重,有很多地方都用填湖的方法以期取得更多的土地。
城市景观的建设,应该综合的去考虑,顺应生态规律的进行景观塑造。从空间这个维度出发,城市生态环境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城市生态系统本身并不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系统,对外部的能源与物质有较大的依赖性,同时对自身所产生的废弃物没有完全的净化能力,城市要解决环境问题,那就必须和区域生态系统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时间的维度出发,城市是时间的堆砌起来的。城市景观是现代环境和历史环境的结合。在时间的这个层面,生态城市必须要坚持历史环境与现实环境的有机结合。保护历史遗迹,一方面,是城市的文化传承得到了延续,另一方面,节省了能源,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黄石的城市景观设计,是把景观塑造和原有的工业联系了起来。比如开采完的矿山,又进一步开发成为“矿山公园”,成为城市里面的一个旅游点。
三、黄石作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城市,是具有较好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有可供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能源及经济发展等综合条件,更有与此相适应的规划,有环境保护与和谐、协调的意识和具体的措施,还包括有限、节制的开发等有效举措。从现代意义上讲,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割裂来看。简言之,生态文明城市是指人与建筑、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是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力求在几年内使城市建筑在节能降耗、环保等方面整体有一个较大的进步。这是促进城市建设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并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重要举措。
黄石作为生态文明城市来建设,是综合了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方向、群组、容积、土地及资源等因素,定位于旅游型城市来进行的,尊重地域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地区差异,充分利用了黄石的区域性特点与优势,扬长避短。在黄石的老城区,很多城市建筑被拆而后重新再做,这里面有一部分城市建筑的确是到了使用年限,但也有一部分建筑是新建不久的,但在新的城市规划下,统统推到重新再规划,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浪费,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城市规划的发展要具有持续性和前瞻性。生态文明城市,是具有科学的远期规划,能保持城市基本的延续性,并对于保护自然资源、节约财力物力,传承文化脉络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其不同的外在形式,这就是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是由先人和历史决定的,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的见证。比如说上海的外滩,就见证了那个时期的历史。这种承载历史的建筑或景观是要被保护的。因此,在我们今天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城市的形象文化和文脉的延续应该让其继续延续下去,而不是毁坏。黄石在发展生态城市的道路上,很好的做到了保护历史建筑这一点。
参考文献
1、(美)西蒙兹,斯塔克著,朱强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9
2、(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美)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等译,人性场所(第二版):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1
3、(美)理查德・瑞杰斯特著,沈清基等译,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5
4、张冠增主编,西方城市建设史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11
5、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组著,2010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创新型城市建设,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
文明城市建设范文3
天安门广场是中国的一个标志,然而就在这个神圣的地方环卫工人清理掉60万个口香糖,假如没有环卫工为这些乱吐口香糖不文明行为买单的时候,游览天安门广场会成为一个难事吧,我们都被满地的口香糖粘的拔不动脚。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去年9月份开始燃烧,持续数月,在此过程中,澳大利亚政府抓捕了200多名纵火者,没有人替他们熄灭乱丢的烟头跟火柴,没有人为他们的不文明行为买单的时候,付出的是10亿动物的生命,10亿多么可怕的一个数字。我不敢想象这些圣灵面临熊熊大火无力逃生时无助的眼神和渴望被拯救的面庞。创文明城市,提升全民素质不但是对我们自己负责,更是对这个世界负责。
对我们任何人而言,文明也许是一点耐心的等待,也许是一句善良的问候,也许只是一个浅浅的微笑。但一言一行都是有温度的,就在这不经意间,我们传播着热情,尊重,关爱和友谊。也在这不经意间,文明就会与我们同行。作为一个--人,我深深地知道:我们美丽的--,如果只有城市建筑的“高大上”,如果只有--河旁巍然耸立的大禹雕像,如果只有乡镇、村庄和原野的美丽,而缺少了39万--人民文明素养的同步涵泳和提高,缺少了“文明河流”的悠悠流动和徜徉,缺少了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共创文明的决心和努力……那么,--还是一个文明的城市吗。
最近这些天我看了很多关于文明建设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真正的文明是所有人种植幸福的结果”。在抗击疫情的道路上,共同奋战的身影越来越多,相识的,不相识的,话语间都充满了温暖、鼓励与热情,这不正是所有中国人团结一心打倒病魔种植幸福吗!为严把进出村道路,--乡--支部书记跟他的两个儿子值班值守近80多天,从没间断,这是“上阵父子兵”以身作则文明家风的传承,这不正是一个普通小家为守住整村大家庭健康种植幸福吗!从正月初三开始我也加入到村值班值守大军,村里王大娘每天都会过来问“闺女冷吗”“闺女吃饭了嘛”,过了几天,大娘个给我送来一个新棉袄,是这个年近古稀的老人一针一线缝制的。我一直跟大娘说不冷不冷,您留着吧,大娘看我不肯收最后说:“年轻人都捐款,我捐这个棉袄。”当我接过棉袄时眼泪唰的下来了,这不正是一位老人关爱他人文明村风送温暖种植幸福吗!
文明城市建设范文4
乌海市的城市建设驶入快速发展的新轨道。旧城区平房区改造、道路、环境建设,让区域环境也得到了改观。绿地多了,道路平了,城市环境的变化,为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实惠。道路变化显著,城市主次干道和支路得到改造,道路所过之地,绿化、路灯照明、交通设施均得以改造,自来水、雨污水管线也获得升级。
围绕旧城改造、滨河新区的建设,近年来乌海市城市管理以“科学化、数字化、人文化、国际化”为目标,依托城市建设完善区域功能,城市管理水平、环境建设都取得丰硕成果。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西城区对环境建设任务进行科学安排、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在日常城市管理中,乌海市政府通过“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提升城市管理品味”等工作思路和手段,改变原来的被动管理模式,解决了大量居民群众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乌海市加大旧城改造的力度和城市新城区的建设,其中包括各居住区的开发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等,为推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城市建设体制,除了要严格按照总规、控规进行规划设计外,还需要建设单位有较强的资质, 1987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各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城市综合开发事业的归口管理”。根据这一要求,各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应以资质审查为重点,尽快把城市综合开发的行业归口管理工作抓起来。
①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单位,由各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实行归口管理。所有开发公司,不论隶属关系如何,都要接受各级归口管理部门的管理。
②各计划单列市(区)与经济特区的开发公司,由各计划单列市(区)与经济特区的归口主管部门,根据所在省、自治区的规定进行资质审查;其他城市、县镇的开发公司由各市、县的归口主管部门完成初步资质审查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建委)审批,中央直属各部门组建的全国性综合开发公司,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审批。
③凡新组建从事城市和县镇土地开发、商品房屋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开发公司,必须经资质审查合格,并持合格证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营业。原有的开发公司,未经资质审查的,都要补办手续,审查不合格的,不得继续营业,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缴销营业执照。
④资质审查的重点应是:开发公司必须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固定的办公地点,健全的财务制度,明确的经营管理章程,以及与其承担的经济责任相适应的自有资金和经济技术干部。各地应根据开发公司的资金和经营管理能力制订开发公司等级标准,使其承担的任务与其能力相适应,同时,要注意掌握开发公司的地理布局、业务分工以及数量的控制。由于各城市的情况不同,综合开发事业发展也不平衡,开发公司的等级划分标准暂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备案。
⑤已经进行开发公司资质审查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请将开展资质审查工作的经验和总结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我们一直致力于创造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对于沿街建筑要求出具立面效果图,并进行多方案选优。注意不断地改进工作,实行规划公示制度,广泛征询各界意见,充分体现城市规划的民主性、科学性。
文明城市建设范文5
关键词:礼仪;城市文明;国民修养;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 A
现代社会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直接的交流与碰撞已经成为这一时代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地的礼仪习俗不断融合、发展,礼仪的影响力也日渐变得重要。作为当代知识分子,应紧随世界潮流,把握时代的脉搏,学好礼仪文化,才能在人际交往日渐复杂的社会里游刃有余。大力宣传礼仪学,让更多人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以礼仪为根基共建城市文明。
建设城市文明,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城市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只有将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才能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国民的整体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才能取得较高的成就,这也是能够保证国民安居乐业的大前提。所以建设城市文明,对一个城市的经济、人文等发展都至关重要。
礼仪是一门学问,在个人身上,礼仪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形象气质、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人们可以从礼仪水平上了解到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礼仪是打通人际交往圈子的钥匙,在人生的成长中,人们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朋友,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见识世面,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会独立,培养自我的独立人格,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如此,礼仪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就都有重大的影响。在社会方面,礼仪与社会公德相辅相成。礼仪是社会公德健康发展的产物,而社会公德是形成礼仪的前提,没有礼仪的社会公德是不为人所认同的;同样,没有社会公德的礼仪是虚伪的,是无意义的。如此,礼仪对于一个社会的文明,一个城市的文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礼仪还是一门艺术,礼仪决定着审美的品味、影响着文化的内涵修养。审美依存于礼仪,而礼仪促进审美,礼仪在形成审美的理想的人格和品味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礼仪还能丰富文化知识,而文化知识可以促进礼仪修养水平的提高,从而使礼仪学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如此,礼仪对城市文化、经济,对城市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礼仪无形的在人生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礼仪是建设文明城市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建设文明城市,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现代城市既要有发达的经济,也要有发达的文明,城市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文明城市是反映一个地区现代文明程度、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城市文明是人民整体素质的体现,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内涵、文化程度的体现,更是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体现。而一个城市没有礼仪,何谈建设城市文明?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没有礼仪,这个城市便无法拥有真正的文明,而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更不会有足够的内在修养去维持并发展该城市的经济和文化,更不会有足够的外在气质来提高所在城市的整体市容或城市的文明程度。并且,因为缺少礼仪,会让城市变得乌烟瘴气,人们会本能的破坏城市环境,使得城市看起来脏、乱、差;因为缺少礼仪,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将充满不和谐因素,会增加犯罪的概率;因为缺少礼仪,百姓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如此,礼仪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礼仪作为建设城市文明的根基,理应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
作为一名城市中的居民,社会中的一名普通百姓,我们自身的力量是渺小的,我们个人对社会、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如果这里的每一个居民都以具备高修养、高素质,以及规范的礼仪为目标,那么我们的城市文明建设就会得到迅速的发展。我们虽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是我们却可以利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去宣传礼仪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理解并重视礼仪在我们生活中的社会地位,以及礼仪对人们自身的重大影响。长此以往,这必将积少成多,并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促进我国城市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学习礼仪迫在眉睫,这将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加强礼仪修养首先要学会尊重。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我们生活的社会发展至今,自有一套文明的体系,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下,我们只有在与人相处中相互尊重,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树立平等自然的社会关系和良好的个人形象,不能一味以个人为中心,过分强调自我主义。我们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礼仪修养,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的城市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国家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未来社会的繁荣,国家的强大需要我们这些后来者撑起一片天。我们的素质修养,我们的精神面貌往往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代表一个民族的形象,所以要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把内在的道德素质和外在的礼仪形象,二者相结合,真正的做到内外兼修,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城市文明的建设者。
如今,礼仪以它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我国城市文明的建设,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模式。学好礼仪,有利于我们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共建城市文明。
参考文献:
[1] 魏雪 著.《礼仪与修养》.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10
文明城市建设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内容;要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5-0185-01
现代社会,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就需要着手对当前存在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治理与防范,做好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城市建设规模和水平不断增加,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标准之一,其建设规划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围绕这项工作,中央和各级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出台了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从产业布局、城市功能、交通运输、城市绿化、环保审批、生态环境评价等多个方面着手,以期生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生态城市规划水平。
1.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误区
1.1以生态建设取代经济建设,片面强调城市的生态竞争力
具体体现在单纯追求自然环境的美化,简单通过增加绿地、树木或公园的数量从而实现城市表面的绿色环境。这样做的后果是使绿地设计时常处于交通和建筑规划后见缝插针的消极地位,因而无法在经济生产时激发城市内部资源的再生,起不到生态意义上的作用[1]。国内外经验表明,没有哪座城市的生态建设不是建立于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谈不上生态建设。
1.2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经常割裂地看待城市和乡村
我国很多地区,目前仍然沿袭着城乡二元制的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在于可能出现盲目城市扩张运动,撇开农村孤立地发展城市等片面的做法。随着网络技术和交通技术的完善,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必将逐步拉近,乡村田地和城市绿地将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调。
1.3主要以政府管理而忽视全民参与推动城市生态建设
当前,政府和市民基本都持有城市建设是政府职责的看法,导致很多实践中经常忽视市民的能动性和市场经济自发调控力量,形成政府部门指令管理、效率低下的建设局面。
2.人类素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2.1人类素质的定义
人类素质是指人类在自然活动中的才干和能力,他是人类在生活中基本品质的形成。它是指在一定生活下,人类生产力自我创造价值的效率和能力。人类群体了解世界、改变社会的条件和能力。素质是先天遗传性与后天习惯性的辩证统一。先天的素养是一种自然的形成,而后天的素质则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养成。有明确生活目的和进行加以控制的教育性环境在素质养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素质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群体素质是由不同类型的个体素质组合构成。个体素质好坏影响到群体素质水平。但群体素质又对个体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使个体素质深深地打上了团结、合作、地域等文化色彩。更巨大的影响着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当代生态环境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本身的危机,是人类没有发展好自身的行为素质和能力的见证。
2.2生态环境的定义
生态环境的綜合因素影响着生物及生态动物的生存和活动。其中非生物因素有水、无机盐、氧气。在自然界,生态因素与生物生存环境和方式相互作用。生态环境是以地表为底,天空为顶,在一定活动范围内户外空间包含的有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相辅相成。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适应调整能力。其生态环境的结构越复杂,生存物种越多,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良好的环境协调性是指人类活动中各项资源、能源消耗少,生物再生循环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3人类素质与城市建设的联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社会环境因素的改变对人类的素质影响越来越大。人类素质的高低在一方面是取决于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类对环境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人类生活行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环境的后果,以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演化不以人的思想意志为转移,盲目的用人的主观意志和想法去改造环境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有人把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俗而形象地喻为“兄弟”关系,人类生态环境的事情应多和环境“兄弟”商量,这个比喻恰到好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我们需要花上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去改造恢复,甚至永远都无法复原。所以,人类与环境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3.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路径
3.1政策引导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
政策与制度的创新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生态城市建设有很强的公益性,因此,我国更要注重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对资源回收利用、生态型产业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按照零排放原则控制污水排放;结合公共交通政策,制定引导沿线土地管理的配套政策,实现土地使用和公共交通互相促进;建立生态安全及防灾预警机制[2]。建立生态技术推广机制。制定利于生态技术的承接、转化、推广和研发工作的相关政策;制定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特别应针对不同阶段的目标和项目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如生态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政策、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
3.2技术保障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支撑手段
第一,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作用。应特别重视科技创新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一是要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中各类技术的基础研究,包括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专门技术等,并尽快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专项资金,以支持重大关键项目的研究;二是加快建立生态城市技术体系,形成全面完整的生态城市技术体系;三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体制的建立,通过加强技术创新系统中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协同,加快科研成果的创新和转化应用,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构建生态城市交通体系。鉴于我国不同城市的交通运输和土地开发状况,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将改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与城市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和土地开发利用率;二是调整传统交通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应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创造条件,并采取政策措施鼓励人们利用城市市区公共交通;三是应适度控制私人汽车在城市市区的使用,加快完善自行车专业设施,改善当地步行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
4.结语
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统筹兼顾,要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即为长远目标积极筹谋,又兼顾当前生态文明的发展,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明白.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5,14(8):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