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忧与爱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作文忧与爱

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1

一、镶嵌热点,彰显时代精神

白居易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既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就要有当今社会时代感。社会热点事件能反映时代气息,体现精神风貌,所以学生必须关注社会热点,彰显时代精神,从而更好地在作文中体现出当代青年的社会品质。

在2012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中,有很多都体现出了对社会热点和民生的关注。例如,在2012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我爱这时代》、2012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等作文中都援引了“小悦悦事件”,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呼吁社会莫要冷漠,人人献出一点爱,便是美好的人间。在这些作文中,可以看到这一时代的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良好的时代精神风貌,使学生的作文也因此显出了深度。

这些热点事件被普遍关注,是因为它们体现了社会矛盾之所在。这些矛盾往往又是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如果学生能把这些社会热点事件作为素材运用在作文中,既能引发作者的思考,又能反映出社会面貌,进而使作者和读者有更好的心灵交锋,产生共鸣。只有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援引社会热点,才能更好地彰显出时代精神,从而使作文达到一定的深度。

二、巧借热点,弘扬主流价值

俗话说:高考作文是时代的一面镜子。“高考作文不仅是作文教学的一根指挥棒,而且也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一根指挥棒,它必须将广大考生引领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航向上来。”在高考作文中能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学生并不多,能在作文中体现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为国计民生呐喊的精神的也很少。正是因为缺乏对社会的关注,也就不能体现出关注民生的主流价值。学生只有与时俱进,弘扬主流价值,才能让作文显得有深度、有厚重感。学生要会巧妙地利用热点事件来弘扬主流价值,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有深度。

在2012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中,有很多学生都能巧妙地借鉴热点来弘扬主流价值。例如,在2012年黑龙江高考满分作文《公德行得万年船》、2012天津高考满分作文《感受爱 感恩爱》等作文中都援引了“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这些热点事件,运用这些热点事件来弘扬社会道德之美。在社会道德滑坡的现在,往往更能显现这些平民英雄,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责任,诠释了爱。学生能够迎合社会主流价值,体现出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因此使他们的作文有厚重感。

古人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只有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才能体现当代学生的一种社会责任。只有让作文肩负起引领社会价值的使命,凸显青年美好的心灵,彰显主流的价值观念,才能使学生的作文走向成功的道路。

三、升华热点,恰当融入自我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却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风貌。在作文中学生要做到援引热点,并升华热点来融入自我。从热点事件中升华出人生哲理,融入自我,做到大起小落,以求作文的深度。

在2012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中,有很多学生都能把热点事件和自我结合起来,从中得出对生活的感悟。例如,在2012年新课标卷高考满分作文《善意之心,温暖生活》、2012年新课标卷高考满分作文《高尚的道德就是最大的财富》等作文中,学生都能从社会热点事件中,感悟出“向善”“感恩”等人生哲理,最终落脚到自己,呼吁青年一代应该积极向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学生能升华热点,并把自我和社会相结合,使学生的作文因此变得深刻。

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2

【中图分类号】G623.24

2012年高考已尘埃落定,高考作文,是高考中分值最高也是关注度最高的一个大题,它在高考语文试卷乃至整个高考中,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分析高考作文,对今后复习备考的同学来说,当然更有诸多现实意义。综观今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笔者认为呈现出以下特点:

1、命题格局:材料作文包打天下

前几年,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类型的多种命题格局并存;近两三年话题作文逐渐淡出,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半分天下;今年材料作文几乎成为高考全国统一命题和各省自主命题的不二选择。在一统天下的材料作文中,除了江苏是“材料+命题”这种格局外,其他几乎都是自拟题目。这里应给今后考生一个提醒,拟题能力是必须提高的。题目对于作者来说,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读者来说,是文章的中心,所以说,它是很重要的。

既然是材料作文,读懂材料当然是应有之义。对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方法,考生必须熟练掌握。在17则材料中,有14则为单则材料,所以对单则材料的审读能力培养好了,对多则材料的审读自然也不在话下。材料作文,将会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要题型。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今年的作文材料几乎都是形象的、具体的,命题的目的是要求考生读懂材料,揭示材料中包含的道理、意义。这显然没有理性思维能力是不行的。尤其考“关系”的题,像“忧与爱”,“人与音乐”,“生命的长度与高度”,“拥有与没有”,“传统文化与科技进步”,“中国改革发展与责任、信心、困难、成功”,“希望与失去”,“救人与被救”等等。都是需要理性思辨,因此,要求今后的考生,特别要加强理论学习,懂得一些哲学知识、辩证常识、逻辑知识。材料是形象的,隐含的意义是抽象理性的,要把作文写的"深刻",必须理性思考,特别是要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一般说,只有讨论"关系"的作文,才可能是一流的作文。

3、作文材料:直击现实生活,体现核心价值观

2012高考作文题中,直接选取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居多,在17个题中,有8个题是这样的。新课标倡导“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今年高考作文题中,大多数作文题在主题内容上体现了新课标要求。调研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常考的角度如下:如冷热、远近、曲直等;人生观、价值观,如生命、奉献、幸福等;人与自然,如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学会认识,如认识自己、自然、人生、社会等;理性分析,如感性和理性、人性、理智、自我等;传统美德,如礼貌、孝顺、谦逊等;现实生活,如贫富、生存、奋斗、坚持等;道德法律,如功德、反腐倡廉、平等等等;集体观念,如团结、合作等;心理健康,如自卑、孤独、承受力等;人文关怀,如老人、残疾人、乞丐、农民工等;为人处事,如宽容、帮助、表现自我等;读书做人,如成熟、情操、品位等。这些主题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高尚品行。

表现核心价值观,倡导高尚品行,正成为主旋律。无论是叙事性材料,还是言论性材料、文艺性材料,无不直指人生三观,只不过或明或暗罢了。

面对这样的形势,就要求考生,两耳要闻窗外事,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实现选材的现实性。以往那种靠投机取巧式的背诵几个经典的例子、名人名言,套用一下,已经没有"市场"了。

关心生活,关心时事,写出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文章,已成为高考作文的鲜明要求。这也是课标的要求。

4、命题立意角度:立意开放多角度,大多取消提示语

材料作文大多可以多角度作文。立意的开放性,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对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探究思辨能力,这种能力差一些的考生,立意就一般化;种能力强一些的考生,立意就深刻些。立意高下不同,得分就不同。

如,北京题,可从“敬礼”与“回声”的角度立意。课标题,可从漆工和船主综合角度立意。浙江题,可从“丙“的角度立意。辽宁题,从“人与音乐的关系”立意。还可以从“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的角度立意。

除了材料作文本身可以多角度解读外,有些作文命题还含有比喻象征意义,这里比喻象征的事物、事理是什么,也是考生可以有不同角度立意的突破点。今年考题有8家包括大纲题、天津题、上海题、辽宁题、福建题、安徽题、浙江题、四川题等等命题中都有这种比喻象征意义。这就要求考生既要在整体上读懂材料,又要准确理解把握“喻体”的意义。

如上海题,“微光”象征什么?一切关乎人类真善美的事物都可以视为"微光"。"微光"有什么特点?细小微弱而不易察觉,稍纵即逝而难以把握。把这些弄清楚了弄明白了,才立意,才作文。

作文命题的提示语,历来是受争议的产物,一方面它对思维能力、写作水平一般的考生来说,是一个导引和提示,沿着一条类似的轨迹展开,让作文不至于“跑偏”,但它也使得考生思维与表达受到严重束缚,考生求稳避险的心理只敢在提示语规定的圈圈内写僵化作文,创新性思维、个性化表达难于实现。或许是基于以上考虑,今年作文几乎都没有"写作提示语"。包括新课标题、大纲题、上海题、江苏题、安徽题、福建题、湖南题、山东题、重庆题、四川题等等都没有提示语。而2011年,课标题、北京题、江苏题、湖南题、天津题等等都有明显的写作提示。

二、备考策略

1、加强习得训练

揣摩作家时文和学生佳作,写出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主要通过研习作家优秀千字文去提高作文水平,而不是简单套用往年满分作文,此所谓“取法乎上”。但要注意模仿与创新的结合。

2、读写结合,观察、感悟与写作结合

拓宽阅读和作文的文化视野,体现社会人的视野和学识,杜绝“低龄化”或“幼稚话”思想或言论。关注生活,阅读和思考生活,体验和思考人生;将阅读训练与写作素材积累和写作技巧结合起来,适当读一些中外名著,也很有必要回归教材。在进行现代文学作品分类阅读时,可以适时进行写作角度思考和分类写作训练。

3、强化能力训练

进行严密而简明的序列化能力分项训练,如审题训练、构思立意训练、文体训练、书写和写作速度训练及行文思路训练等。特别要注意辩证思维能力的锻炼。辩证思维能力在高考作文中普遍运用到的无外乎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

4、强化整篇训练

加强发展等级能力训练,力求丰富、深刻、有文采、有创新。加强作文讲评。

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3

那么临考写作,在每个人写作能力已确定的情况下,立意该怎样尽可能做到又快又准呢?

根据多年来高考作文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将高考作文题目分为三类:具象型题目、抽象型题目和关系型题目。根据这三种题目类型,用“三想立意法”可以帮助同学们在高考作文的考场上快速立意。

一、具象题目抽象想

具象,即具体的形象。抽象,就是从事物的表象中提炼出来的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将具象的事物抽象到理论的高度,文章的立意就会变得更加深刻。因为有些作文题目,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若据“实”写来,往往拓展不开思路,就事论事,立意层次比较低。如果化实为虚,实题虚写,在立意时展开联想和想象,跳出材料的束缚,就可以迅速打开思路。

以2011年湖北题“旧书”为例。这个题目是个具象的事物,当然可以实写和一本旧书有关的故事,写一本旧书牵动的情怀……但这个题目也是可以实题虚写的,而且如果把具象的“旧书”化实为虚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就更具人文气息,更能反映考生思想的深刻性。所谓“旧”,就是时间上的过去;“书”,可以是一段过去的历史(不是说历史是一本大书吗),可以是一段过往的感情,可以是历史上一个正面或反面的人物……只要是在“过去”的时间里给过我们人生教益的人、事、物,都可以是自己读过的“旧书”。比如家国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记忆,和某人相处中留下的美好回忆对自己人生的温暖,翻阅苏轼,解读鲁迅等等。只要在文章的适当地方适时点题,应该说这种实题虚写的文章得分要高于实题实写的文章。

二、抽象题目具象想

有的作文题目本身比较抽象,乍一看让人觉得很玄虚,摸不着头脑。遇到这样的题目,就要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事物,再从这些事物中提炼出一个具体的立意,化虚为实,虚题实写。带有寓意性的题目出现在考场上往往要用到这种思维方法。

如2012年的全国卷题目。“我”周末回家帮插秧的妈妈挑担子送秧苗,穿着鞋袜在泥泞的田埂上走不稳,在妈妈的建议下“我”脱下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再挑起担子就一身轻松了,因为“甩掉了多余的顾虑”。要写好这个题目,先要把“多余的顾虑”是什么具体化,既然是“多余”的,就是不必要的,那么生活中我们有哪些“顾虑”是多余的呢?可能是过多考虑自己的面子、害怕目标难以实现的重重心事、想要说“不”又过于考虑他人的情面、总是担心别人会拒绝或嘲笑等。据此就可立意只有抛弃私心杂念,才能彻底解放思想;只要对发展有利,对人民有利,就不要瞻前顾后;世事愚人,追逐功名迷本性,云山忘我,抛开得失现天真;等等。

三、关系题目辩证想

关系型题目给出事物的两个方面,其形式通常是“A与B”。如2012年的江苏题“忧与爱”,前些年考过的“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等。关系题目辩证想的具体操作思路是:先想A,再想B,最后再辩证地思考A和B的关系。

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4

巧妙地运用比喻、对比、引用、设问、反问、呼告、对偶、夸张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特殊的加工编拟出标题,可以收到新颖含蓄的独特效果。

1.比喻式。

利用比喻是使题目生动形象的好方法。如《信念是飞翔的翅膀》、《生活不妨喝点苦酒》、《幸运是汗水的红利》等都是用比喻手法拟出的好标题。1999年高考优秀文题《小心这把双刃剑》,把移植的记忆比喻为能“在杀伤别人时也会杀伤自己的双刃剑”,显得准确而形象。

2.对比式。

客观事物本身都存在着美与丑、好与坏、新与旧、善与恶等矛盾对立的方面,它们是相反相成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中选出一组对应关系来编拟标题,展开议论。如《我要学与要我学》的高明之处在于巧妙地利用语序不同而将两种截然相反的学习态度相提并论,鲜明贴切。高考作文佳题《评己与论人》、《我是天才,还是笨蛋?》、《标准与答案》等都运用了对比的方式,避免了“谈及一点,不及其余”的偏颇,富有吸引力。

3.引用式。

引用就是把诗词歌曲、名言警句、成语俗语等引入标题上,或略加改造,可以收到翻出新意、出奇制胜的效果。如《交友,让我欢喜让我忧》《罚你没商量》《岂能因“财”施教》等。

《怎一个“慢”字了得》批评一味求稳、甘于求慢的传统心理,号召人们大胆创新,大步前进。该标题巧妙地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名句,诙谐幽默,新颖别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记忆移植”的困惑》就引用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两句入题,概括了“一旦记忆移植成功,古人、今人、来者因袭同一种记忆时,人类就变成毫无思想的记忆机器”这一主旨。《答案在风中飘扬》巧妙地引用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一首乡村流行歌曲作为标题,确立了“怎样度过人生”这一中心,显得别出机杼。

4.疑问式。

疑问式包括设问、反问。如《乌鸦啊,你在何方》以醒目的设问吸引读者,向人们敲响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警钟;《笨鸭岂可当鹘使》批评用人不当,号召因才用人。《我是谁》则以设问为题,含蓄地发出否定记忆移植的心灵呼喊,文章假设自己是移植了别人记忆的“实验品”,结果带来的是不认亲生父母和乱认父母的苦衷和愤懑,发人深思。而《20世纪你美吗》、《阳光很活泼吗》、《答案多彩梦为何物》均是2000年高考作文用疑问拟题的典型。

5.呼告式。

呼告式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主题或观点,并以之为题,力求一题中“的”,针对议论文而言又可叫观点式。如据材料《鸟的评说》可拟出《不能求全责备》、《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换一种眼光》、《切忌盯住别人的短处》等,这些标题简洁、鲜明而有力,让人看了一目了然,痛快之至。《爸爸,再给我一点爱》一文以“要把她的记忆移植给他爸爸”为题材,高度赞美了父亲的崇高品质,文中呼告与题目呼告多次呼应,浓浓的父女深情跃然纸上。《请大家不要为难我》一文采用回环往复的呼告方式,发出了“真心恳求你们让我自己寻找答案,让我成长一次,好吗”的心声。

6.对偶式。

用工整的对偶句式做标题同样给人以简洁明快之感。1999年一考生以《记忆王国唐僧行凶,南海仙境观音难解》为题,巧借神话小说中的形象驰骋想像,巧妙地表达了对记忆移植的否定。2000年一考生以《追寻不同答案,砌成完整世界》为题,表现了“只有当答案突破了惟一的界限,才会有时代的进步”这一主题,显得观点鲜明,文题一致。

7.夸张式。

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5

一、九年回顾:看上去很美――期望美丽而缺憾不断的跌宕历程

按照命题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文化特质和与时代的关联性,我们把江苏省九年的作文题粗线条梳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04-2005年),底蕴深厚:一个晦涩而定位失当的共识

江苏是人们公认的文化大省与教育大省。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仅江苏一地便有44科状元,居全国之首,可见江苏人文鼎盛与教育发达;如今江苏省经济与教育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基于这样的历史积淀与现实环境,期许文化底蕴深厚,期许命题积淀厚重,江苏省高考自主命题一开始便有了一个较高的自我定位,而且全省上下形成了共识。

开篇之作,2004年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此题源于《论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2005年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则取自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喻。

两年的命题,出发点都定位于文化教育大省,文题都取自历史典籍,呈现底蕴深厚的特征,结果却是形成期许很高而落脚失重,期望美丽而操作无措的尴尬局面。更始料不及的是,后遗症影响深远。此后若干年考生以为只要写古人就是文化作文,以至于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后来说:“一到6月7日,古代名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跳下汩罗江,变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不停地自杀,剑放在脖子上拿不下来;韩信干脆赖在别人胯下不起来。”

同时期全国各地的作文命题时有亮点,跟江苏卷形成了鲜明的比照。2004年,有着眼于现代生活与现实处境的,如上海卷“忙”;有关注生活与立身处世的,如全国卷(甘肃、青海等地区)“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北京卷“包容”。2005年,山东卷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上海卷以“文化生活三个镜头的影响”为话题,北京卷的“安”,广东卷的“纪念”等。

(二)第二阶段(2006-2009年),拥抱生活:一个简单而定位清醒的常识

经历了最初文题注重文化味的探索之后,命题者基于社会舆论的分析和阅卷的基本状况,找到了命题的基本立足点,那就是现实性要强、生活味要浓,不仅要学生容易理解还要学生有话说。于是社会舆论形成了一些基本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命题面向大众、走向学生、正视现实的道路。

2006年,作文命题依然坚持话题作文,但却有打破江苏省连续三年为话题作文的固定命题模式的倾向(当年全国多个地方不约而同开始了命题作文),作文题“人与路”让人眼前一亮。

2007到2009年江苏省进入了命题作文时代。直到今天,这一方式依然是主角。话题作文相对宽泛,给考生的束缚与限制少,容易展示考生才情,但套作宿构问题突出,考生用考前精心准备的套作去获取高分,严重影响了评分的信度。而命题作文考查了考生对题目理解的准确程度,考查学生对写作对象本身的认识、理解的深刻程度,把握得愈准确,理解得愈深刻,作文才愈可能得到高分,这样使作文评分能体现出较好的区分度。

2006年“人与路”侧重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辩证关系,2007年“怀想天空”侧重探究人的精神宇宙,2008年“好奇心”侧重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2009年“品味时尚”则侧重人与时代潮流的相互影响,这些题目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要求,同时命题关注时代,拥抱现实,坚定不移地走时代性生活化道路,把学生的写作视野引向关注身边的事,引向关注身边的物,较好地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引导功能。

这几年的命题进入了佳境,年年有可圈可点之处。命题实现了从虚实结合、空灵飘逸、追求积淀深厚和文采浮华,到平实简明、质朴精练、追求严谨朴实和生活气息浓郁的转变,体现了命题者对朴实文风的追求。命题立意没有限制,呈现开放性;文体没有倾向,呈现多元化;题材没有导向,呈现多样性。

(三)第三阶段(2010-2012年),回到昨天:一个明确而定位失误的认识

作文立意无所谓高低,只要表达的是发自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抒发的是源于生活的喜怒哀乐,就应该得到宽容的首肯与热隋的鼓励。

但是,从2010年开始的命题则失去了与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时代的发展步伐共振的基础,令人失望。2010年的题目是“绿色生活”。这是一个有着高尚和美好愿望的命题。国际国内在此前的一两年间有三个重要会议与此有关――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世博会和奥运会。命题虽切合时代,但与现实没有拉开足够的距离,带有浓重的时政化倾向;更重要的是,“绿色生活”圈定正面立意倾向,没有一种足够的开放性与多元化,与“立意自定”的要求可谓背道而驰。

作文命题的限制与开放始终是一对矛盾,不开放,难以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创作,考生很难写出真情实感的作品;不限制,则宿构、套作、抄袭泛滥成灾,有失选拔的公正公平。协调两者关系,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提高高考作文的安全性始终是命题者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

2011年这种态势则更变本加厉,“拒绝平庸”等同于十多年前全国高考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强迫近五十万考生集体说谎。此命题与《标准》中提出的“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存在较大落差,也与先贤倡导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背道而驰,值得深思。

2012年的命题则在男一个层面走向了歧途,题材选择多为亲情,主题呈现多为离别,情感表达多为爱中有忧、忱中有爱,语言叙述多为阴柔清婉。一句话,就是风格相对柔婉,这大概也是香港岭南大学许子东教授所批评的“文艺腔”吧。

江苏省2010-2012年连续三年的命题,谈不上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基本是倒退,是许多人批评过的2008年全国多省市命题时政化、政治化思想的卷土重来。横向看,全国各省市命题或多或少都有这个倾向,如北京市2010年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大地”,虽是好题却失之于亦步亦趋,基本复制了当年的谈话。我们相信这种时政深度影响作文命题的行为,不会是最后一次。

二、思考展望:吃起来很甜――期望理性而科学合理的未来命题

笔者以为高考命题应该考虑四个层面:

1.是否符合课程标准

《标准》中提出:“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而江苏省2010―2012年三年的命题或限制了思想立意,或圈定了体裁风格,或者暗示了题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命题思想有脱离时代、僵化守旧之嫌。

《标准》还说:“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江苏2006至2009年的命题,或者提供思考范围,或者提供思路方向,但基本不限制立意,更不限制风格、题材,基本属于符合课程标准的好命题。

2.怎样契合时代脉搏

比如,2005年上海市高考题,要求对一组“社会广角镜”进行思考,谈谈它们对自己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此题时代特色鲜明,涉及当下文化生活与学生精神成长的关系,提供的材料开放程度较高,同时又有规定性。学生选择、舍弃较为自主,选材空间广阔,容易激发起写作欲望。相对而言,江苏省2010年“绿色生活”的提示语开放性则远远不够,有暗示题材的意味,更有立意限制的倾向,所以此题出发点很好,但与时代贴得太紧,有时政化意味。

3.能否有利甄别选拔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但我们不是选拔文学人才,如果命题始终倾向于文艺性、文学性,势必压制了其他人才的脱颖而出。法国的高考,根据文科、经济科、理科的学科特点分别命题,而且各科的命题是多道而非一道。这就是为学生而想,为最大可能选拔人才而想。

4.是否引领教学改革

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6

现以2012年16道高考作文题为例,将其中主要的关键词分别提取出来,一一进行解读,既是对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要义的一个总结、概说和认识,更期望对2013年考生的写作产生积极的启示和明显的助益。(限于篇幅,每道作文题只对一个富有特色、具有创新功能和概括意义的重点关键词进行简要阐释,余者从略,但可以照此仿析)

1.全国新课标卷:道谢・顺手

“顺手”是随手之意,是指很轻易地一伸手就解决了,就是顺势做好某件事情,如顺手牵羊那么易得,这是从修船工角度确定的。刷油漆是修船工受雇担任的主要任务,但是除此之外他还补好了船底一个“小洞”,正是这顺手一补,才避免了船毁人亡事故的发生。结果固然重要,修补小洞的“过程”虽然十分简单容易,但却弥足珍贵,这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结出的丰硕成果,是工作不分分内分外开出的灿烂之花,是点点滴滴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具体表现。顺手事小,小中见大,举手之劳,劳有大功,“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都是“顺手”派生出来的立意方向,也都是对修船工的热情颂扬。

2.全国大纲卷:窘态・稳当・顾虑・甩掉

“甩掉”就是扔掉,抛开,是一种解脱、一种解放,在这里就是甩掉顾虑,轻装上阵。由于“甩掉”,所以没有了“窘态”,没有了“顾虑”,所以走路才“稳当”,完成了担当的任务。可见“甩掉”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是敢于与自己的旧习惯、旧势力彻底决裂的果敢行为,是建设新世界、迈向更加辉煌未来的起点,是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结果。

3.北京卷:巡视・敬礼・回响

“巡视”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回巡望查看。巡视是一种枯燥寂寞的过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巡视是一种辛苦单调的劳作,长年累月,夜以继日。巡视不是在观赏风景,而是在尽职尽责;巡视不是在游山玩水,而是在尽心尽力。巡视是为了发现,排除干扰,确保畅行无阻;巡视是为了发展,建功立业,保障祖国安宁。在巡视中享受自然之趣,在巡视中净化心灵之美,在巡视中练就强健体魄,在巡视中铸造完美人生。巡视的足迹是人生辉煌的烙印;巡视的脉络是人生美妙的音符。

4.安徽卷:安全・建议・横放

“横放”是一种建议,是主动参与、不旁观、不冷眼、不消极的表现,是针对梯子放的形势不安全而言的,是与现在的“竖放”相对的,是彻底放倒梯子、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的最好措施,这不仅解决了本地方建筑行业存在的实际问题,不仅解决了安全问题,而且使求异发散思维获得了发展和成功。可见,思维方式的改变会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会触及事物的本质内涵,比空洞的口号更具体、更实在、更有效。

5.江苏卷:爱忧・生命

“生命”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万物都有生命。生命是可贵的,对于人,赋于的生命只有一次;其他动物以及植物也都有生命存在,即使是山石江河、日月星辰也都有各自生命的长短。“忧与爱”是从生命角度提出来的,目的是要人们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张扬生命的价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是生命辩证意义所在。写作时,无论是侧重于“忧”还是侧重于“爱”,都要以“生命”为载体,与“生命”有关,从“生命”角度出发,才能使试文上档次。

6.山东卷:担当・向前・成功

“成功”就是获得预期的结果,与失败相对。成功是事物发展的最终结局,但是其中的过程一般都不那么顺利,甚至遭遇曲折坎坷,因为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会带来喜悦,经过千难万险实现了理想,谁不激动欣慰呢?成功会带来骄傲,有的人就躺在成功的功劳簿上睡大觉,不居安思危,不戒骄戒躁,必然又要从成功走向失败。成功是甜果,可以让人享尽其中奋斗的甜美滋味;成功是苦果,可以让人滋长骄娇二气,从此一蹶不振,受尽苦头。在成功面前,人们的态度和表现是千差万别的。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7.江西卷:没有・拥有

“没有”就是不存在,表示对“具有、领有”等的否定,表示存在的否定。没有就是零,就是一张白纸,一贫如洗,一穷二白,就是“酒干倘卖无”,就是子虚乌有。“没有”是基础,是前提,是开始阶段,是现实状况,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无到有,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白手起家。这“没有”中实际上包含着许多“有”的内容。“没有”可以指物质,也可以指精神,重点是指物质。“没有”隐含着等待,预示着挑战,摆出了问题,形成了诱惑。“没有”是过去,不是现在,“没有”是现在,不是将来,没有就是没有,要变成“拥有”,必然靠我们勤劳的双手、勇敢的精神和聪明的智慧。

8.湖南卷:服务・想像・力量・快乐

“力量”就是力气,就是能力,就是作用和效力。“力量”是某种精神,只要有了这种精神,浑身就有了使不完的力量;“力量”是某种意志,只要有了这种意志,任何困难也阻挡不了。力量来自于创造,创造财富,创造环境,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力量来自于奉献,奉献青春,奉献智慧,奉献更加壮丽的人生;力量来自于热爱,热爱读书,热爱自然,热爱钻研,只要有了热爱,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什么理想都可以实现。力量有大有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力量时有时无,“力是浮财,去掉又来”。力量可以改变一切,创造一切,战胜一切。

9.湖北卷:书信・改变・进步

“改变”就是使事物发生显著的变化,就是改换和更动。改变是一种创新,只有改变旧世界,才能创造新世界。改变是一种进取,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必然原地踏步,只有改弦易辙,才能精神为之一振,旧貌换新颜。改变需要勇气,需要魄力,必须大刀阔斧,采取果敢行为,才会发生作用,才能成功。改变需要智慧,改什么,怎样变,没有知识不行,没有能力不行,没有方法技巧也不行。因为改变是一种综合性很强、具有翻天覆地意义的根本性变革。改变的理念是冲破习惯势力,突破固有模式,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改变是一种进步,进步是人的本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类在改变中完善自己,社会在改变中呈现新貌,世界在改变中发展前行。改变是时代求新永恒的主题。

10.浙江卷:英雄・鼓掌・奔跑

“奔跑”就是快速地前进,是一种体育运动形式,也是一种事物发展高速度的比喻说法。奔跑是大踏步前行,是大动作,不拘谨,不彷徨,不左右摇摆,不左顾右盼,激情奔放,潇洒自如;奔跑是勇敢者的行为,不怕艰难险阻,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奔跑者是当事者,眼前有太阳,胸中有目标,挫折失败终不悔,风雨过后是彩虹。奔跑要讲究方式,方法得当,跑得快,用力少,效果好;奔跑要抓住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识时务者为俊杰。生命不息,奔跑不止,在奔跑中掌握规律,在奔跑中享受乐趣。

11.福建卷:赛跑・时间・路程

“赛跑”就是两个以上的人或物之间的一种比速度行为。赛跑关键是“赛”,赛速度,赛耐力,赛技巧,赛精神,赛风格;赛跑重点在“跑”,跑是硬道理,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尽了力,“尽吾智者而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赛跑不全是体力劳动,要想获得胜利,还要动脑子,用智慧,以巧取胜;赛跑要重过程,轻结果,重在参与,轻在胜负。赛跑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诸如道路坎坷、体力透支、他人干扰,都要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之、战胜之。赛跑要有明确的目标,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做人要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与自己赛跑,战胜自我,就是赛跑的最大赢家。赛跑的过程,必然是甜酸苦辣咸五味俱全,喜怒哀乐忧五情俱在,于是也就存在波澜起伏的人生,柳暗花明的风景。

12.广东卷:选择・有趣・有用

“有趣”就是有意思,有兴味,好玩儿。有趣就能激感,有了热情,就能做好每项工作,所以,有趣的课堂是学生的向往,有趣的实验是科学的前奏,有趣的事业必能成功。有趣是创造的火花,是智慧的灵动,是令人向往的美好境界。有趣是一种结果,虽然稍纵即逝,但其过程则令人回味,它是有趣生活的真实反映,是有趣河流里一朵美丽的浪花,只要通过我们的慧眼发现,慧心捕捉,就能让其荡漾出层层涟漪。有趣的过去给我们以永久的记忆,有趣的未来全靠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创造。有趣不一定有用,不一定富有,也许十分贫穷,它是精神领域里的高档产品,是我们每个人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但只要将沿着有趣的道路前行,在有趣中生活,一定会获得很多有用、有价值的东西,无数科学家的科学成果,都是从有趣开始的,都是对有趣意义的最好诠释。

13.四川卷:握着・世界・意外・丢失

“握着”就是手指弯曲合拢,执持。握着是一种形式,被握的对象可以是有形之物,如一滴水、一朵花、一撮土、一支笔;也可以是无形之物,如时间、道德、信念、生命、前途、机遇等。握着的目的是什么,是想拥有它,掌握它,还是想利用它、享受它。握着的时候要有力、紧密,不能松散,漫不经心,如果这样就会丢弃它、丧失它。握着之后要充分把握它、用好它,以体现握的价值和意义。贝多芬扼住生命的喉咙,成就了《第九交响曲》;牛顿抓住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原理。握着平凡,成就伟大,坚守细小,张扬世界,珍惜拥有,完善人生。

14.重庆卷:唯一・问好・等待・寻找

“寻找”就是搜求、寻觅,是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要实现某种愿望的一种行为。寻找是一种摸索和探究,只要不畏劳苦,敢于攀登,就能达到光辉的顶点。寻找就是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寻找就是追寻,跟随伟人的脚步,踏着先烈的足迹,不断前进,丰富自己。寻找的结果至关重要,寻找的过程更为可贵。寻找要有毅力,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寻找要注意方法,尽可能选择捷径。寻找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他人。在寻找中完善自己,在寻找中学到更多,懂得更多。寻找的过程是丰富自我,完善人生;寻找的经历是张扬个性,发展自我。没有寻找就没有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进步。寻找需要勇气,不能浅尝辄止;寻找需要智慧,不能横冲直撞;寻找需要策略,不能意气用事。只要朝着一个确定的目标寻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15.辽宁卷:简朴・背后

“背后”就是在人或物的后面。台前是给观众看的,背后才是真实的自我。台前往往有装扮的成分,亦或为艺术需要,一般要高于生活;背后才是生活的真实,事物的本质。为了艺术,必须在台前有所装饰,这样才能感染人,这是献身精神;为了本真,背后必须坚守自己,隐于平凡,还生活以本来面目,这是返璞归真。台前与背后异样的矛盾,往往统一于一颗善良之心,与人与己,为人为己,各取所需。台前做戏容易,背后做人很难;台前只是刹那间,背后才是一辈子。

16.天津卷:常见・简单・忽视

“简单”就是不繁琐,不复杂,不罗嗦,做事三下五除二,说话一步到台口,写文章开门见山,看问题一针见血。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十分简单的,青枝绿叶,花鸟虫鱼,风云雷电,江河湖海,都非常简单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但简单只是外表,它们形成的过程并不简单,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其承载的科学知识多么深奥;天空为什么这样蓝,其涉及的方面多么广博。很多人和事、景和物虽然简单,但其中承载的故事、蕴含的哲理,却是那么离奇曲折、丰富深刻,大不简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简单中寻出不简单的意义。这就要善于思考,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简单看复杂,认真比对,精心筛选,集中个性,揭示其内涵,在多向思维中认识事物、改造世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