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地压事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冲击地压事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冲击地压事故

冲击地压事故范文1

【关键词】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 防治措施

1.工程概述

拟建小区位于涞源县塔崖驿乡镇西南部,距乡政府约1.5km,北邻112国道,张石高速、京原铁路从场地的北侧通过。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8808.056 m2,该安置区征地面积4.5172公顷(约合67.76亩),总建筑面积32800m2(其中一期建设10440m2),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本项目规划住宅25400m2,公共建筑7000m2,公共设施建筑用地400m2。均采用条形基础,砖混结构。

2.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涞源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南北气候变化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9.8℃;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极端最低气温-30.6℃;七月份平均气温最高,极端最高气温38.3℃。降雨受太行山地形抬升气流影响,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匀,多年平均降水量551mm,多集中在7-9月;历史日最大降雨量378.6mm。冬春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瞬时最大风速24m/s。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696.1h,无霜期由北部的120天至南部的180天;最大冻土深度1.3m,冰冻期为当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

场地附近主要河流为大清河水系拒马河,该河为常年基流河,河道为砂卵石河床,槽形比较稳定。因季节性强,流量变幅较大。该河从拟建场地的西侧北侧流过,距拟建场地约0.45km,历史最大洪水位未到达建设场地。

2.2 地形地貌

建设场地地处太行山腹地,属以变质岩为主的低山小区。评估区高程为633-660m,相对高差27m。场地微地貌属山麓坡地地形,总体地形南高北低,场地中部发育一条走向12°的冲沟,沟宽约20m,沟的两侧坡度约40°-60°。受冲沟影响,场地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经人工切坡整理呈台地地形,东侧为三级台地,从南向北第一坎高约9m。第二坎高约16m。西侧分两级台地,中间坎高约10m。场地南侧发育有4条沟谷。

2.3 地层岩性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5万 王安镇幅)及野外调查,评估区内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 ),下伏基岩为燕山期早白垩世侵入岩( )。

2.4工程地质

本拟建项目尚未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根据野外调查、实测地质剖面及区域资料的分析,建设场地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土、粉质粘土、粉土、砾石、卵石等,建设场地地层层厚变化较大,局部为回填地基,可能形成不均匀地基。

2.5 水文地质

建设场地范围内未见地下水,依据基岩裂隙成因及其发育程度和埋藏条件及含水介质的不同,该区地下水类型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风化壳裂隙水两种。

2.6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建设用地及周围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矿业开发、城镇建设及道路建设等。目前,全县几乎大部分乡镇都有采矿点和选矿点,矿业开发加剧了地面形变和岩土位移;城镇建设主要为城乡居民的住宅建设和道路建设,本次建设及高速道路的建设涉及切坡回填工程,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破坏山坡植被、坡体完整性及稳定性,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强烈。

3.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1区域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依据河北省国土资源厅《保定市涞源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评估区属太行山山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评估区所属塔崖驿乡一带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人为因素等综合影响,局部存在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灾害。

不稳定斜坡发展变形主要受降水控制,明显变形主要发生在6-9月份雨季,且与降雨时间、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密切相关。强降水入渗,造成不稳定斜坡或滑坡饱水体,在地下水动、静压力下,对不稳定斜坡或滑坡体起软化作用。因此易引起不稳定斜坡发生突发性滑动、溜滑、崩塌。

区内泥石流多为暴雨沟谷型稀性泥石流。规模较小,一般小于2×104m3/km2,泥石流特征不典型。评估区地处太行山腹地,为变质岩系为主的区域,坡麓堆积成分较多,沟谷发育,局部植被覆盖率较高,岩层中等风化,局部风化层较厚,沟谷内的松散覆盖层在暴雨和大暴雨及连续降水的作用下,易产生泥石流地质灾害。

3.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场地微地貌属坡麓台地地形,与西侧G1相对高差约10m。评估区总体地形南高北低,呈阶梯状陡坎地形。场地南部为山麓坡地地形,坡度20°~30°,植被覆盖率约40%;场地北部地形比较平坦,略显西高东低,以旱地为主。拟建场地在7.21强降雨时未被洪水淹没、未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估区边坡较稳定,基岩为燕山期白垩世斑状二长花岗岩,岩石中等风化,场地无地下采矿活动。野外调查未发现威胁建设场地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弱发育。

4.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滑坡。

4.1泥石流

拟建场地南侧部分山地在场地边界内,沟谷发育。沟内有崩坡积块碎石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冲沟发育,沟底畅通,雨季有少量物质冲出,主要诱发因素暴雨。威胁对象为沟口所对应的新民居项目。根据泥石流沟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判定泥石流沟划分易发程度等级为轻度易发。根据泥石流潜在危险性分级表,确定泥石流潜在危险等级为中型。预测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4.2滑坡

拟建场地南侧发育一小型潜在滑坡,距拟建场地约70m。滑坡体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及花岗岩强风化产物构成,滑动面为基覆界面,滑体后缘呈圈椅状地形,下错约0.8m,前缘人工砌坝有鼓胀开裂变形,上游基本无汇水。现状斜坡基本稳定,若遇强降雨或前缘坡脚开挖,有可能滑塌。拟建场地中部冲沟形成的自然边坡、场地人工切坡处理形成的三处9-16m的陡坎及山体近场地切坡形成的较高临空面,如采取防护措施不当、预留安全距离不足,在降雨因素的影响下,边坡受堆载加荷,雨水浸泡等影响,易造成局部失稳滑坍,对建设项目形成破坏。预测发生此类滑坡地质灾害的规模小,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5.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适宜性分区评估

5.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由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程度相同,因此将评估区作为一个区进行综合评估。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判定评估区全部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

5.2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工程建设本身度对地质环境条件的改变影响较小,可能引发或加剧滑坡地质灾害,但可能性小,危险性小。预测评估结果为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滑坡,危险性中等。评估区全部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但可采取措施予以处理。综合确定建设场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6.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措施

评估区全部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属一般防治区。

(1)做好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查明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2)针对泥石流灾害:在各潜在泥石流沟流通区修建拦石坝等。在沟口外修建排导墙及导流槽等。在泥石流形成区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减缓降雨冲刷,增加坡体稳定性,抑制冲沟形成。

冲击地压事故范文2

【关键词】煤矿;冲击地压;防治

随着煤矿开采向纵深发展,冲击地压也发生次数也随之正比例增加。根据资料,国外主要产煤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进入深部开采,如德国、英国、波兰,这些国家很多煤矿都有煤层存在冲击倾向,具有冲击危险。随着采深增大,这些国家的冲击危险也越加严重。由于经济建设需要,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开采深度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的矿井出现了灾害性冲击地压。目前我国煤矿以10~20m/a的采深增大速度,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的平均采深已达到700m。由于采深加大,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除德国、波兰以外煤矿冲击地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开采强度和采深的增加,现有冲击地压矿井的冲击频率和强度在不断增加,冲击地压矿井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冲击地压矿井分布范围正日趋扩大,而且灾害日趋严重。

1 冲击地压显现特征与分类

1.1 冲击地压的显现特征

一股情况,隙扩展后,将剩余能量以煤、岩冲击到巷道形式进一步释放。因此冲击地压具有以下特征。突发性:冲击地压发生前一般没有明显的宏观前兆,相当多的冲击地压是由地质构造带、残留煤柱引发的,发生突然、猛烈。但持续时间短暂,难于事先准确预测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瞬时震动陛:冲击地压发生过程急剧而短暂,伴有巨大的声响和强烈震动发生,一般不超过几十秒。巨大的破 l生:冲击地压发生时,坚硬顶板断裂后瞬间明显下沉,但一般不冒落;有时底板突然开裂鼓起,大量煤体突然破碎并从煤壁高速抛出,堵塞巷道,损坏设备,还可能伴有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1.2 冲击地压的分类

冲击地压按冲击显现岩体类别、冲击源、释放能量进行如下分类:依据冲击的岩体类别将冲击地压分为煤层冲击和岩层冲击。煤层冲击是顶板岩层受高应力作用产生巨大弹陛能作用于煤体,当弹l生能超过其极限强度后,煤体破碎抛出释放剩余弹性能过程;岩体冲击是高强度脆性岩石瞬间释放弹性能,岩体急剧、猛烈抛出。

按冲击地压释放的地震能大小分为微冲击、弱冲击、中等冲击、强烈冲击和灾害冲击。微冲击表现为局部小范围的煤岩体抛出和矿体震动,包括射落和微震。弱冲击表现为少量的煤岩体抛出并产生局部破坏,伴有微小响声和地震效应,但没有造成严重破坏。中等冲击是急剧、猛烈的破坏,抛出大量的煤岩体,产生气浪造成巷道内支护设施移位、少量设备损坏。强烈冲击能使巷道内数千米范围内的支护设施破坏以及设备损坏,修复工作量很大。灾害性冲击使整个采区或—个水平的巷道发生坍塌,个别情况会导致整个矿井报废。

2 煤矿冲击地压产生的原因

(1)煤岩层结构影响。发生冲击地压事故工作面顶板主要存在2种结构,分别是硬顶 更煤 更底和硬顶一薄软层—煤层。这两种地质条件是冲击地压发生的潜在条件。当诱发因素起作用时,煤层开采后就容易引发冲击地压事故发生。

(2)地质构造影响。冲击地压事故通常发生在断层、褶曲、煤层倾角变化带等地质构造区域内。地质构造周围存在高应力,煤层开采后导致构造应力集中引发冲击地压发生。

(3)开采深度: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岩体蕴藏的弹性能也越大,当其超过煤层的极限抗压强度,应力达到临界破坏条件时,就可能发生冲击地压。例如唐山矿冲击地压全部发生在一530m以下,就证明了这点,而目发生的频度和强度都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4)支承压力:煤层开采后,在工作面煤体和围岩中产生应力集中,形成支承压力。在两顺槽超前范围内承受较高的支承压力,在邻近采空区的煤体内,还要受到侧向固定支承压力的作用,尤其是两侧采空的煤岩体内,多种压力相互叠加使煤体内的应力集中程度更高,易于发生冲击地压。

3 冲击地压预测技术

(1)宏观判断与矿压观测法。考察邻矿相同煤层发生冲击地压现状,依据本矿开采条件与地质情况,判断本区域冲击地压的发生、发展趋势。采用顶板动态仪、液压枕、测力计、钢卷尺等常规矿压观测手段,观测和记录监测区域的顶板压力、顶板下沉量、片帮、板炮、采空区悬顶等矿压显现现象,经处理分析后宏观判断监测区域的冲击危险性。

(2)电磁辐射监测与钻屑法。煤岩层冲击地压发生前,由于受应力作用会产生电磁辐射,通常在—个稳定范围内;当冲击地压将要发生时,电磁辐射强度出现突变。实验表明,煤岩冲击、变形破坏的变形值释放的能量与电磁辐射的幅值、脉冲数成正比。根据电磁辐射信号的强弱即可判断冲击地压的危险陛。钻屑法是指通过在有冲击倾向煤层中打小孔径钻孔,根据打钻时煤层每米深度排出煤粉量的多少,以及相关动力现象来预测冲击地压危险f生的一种方法。通过测量钻孔煤粉量大小确定煤层应力状态。

(3)微震与地音法。微震法主要是监测煤岩体内发生的微小震动,并对其进行分析解释,当震动的幅值超过某一均值时,就容易引发冲击地压,利用此种方法来对冲击地压进行预测和预报。地音法是在监测区内布置地音探头,由监测装置连续自动采集地音信号,经实时处理加工成报告、图表。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判断监测区域的冲击危险程度。

4 冲击地压治理技术

(1)合理开拓布局,采用正确开采方法。井田和采区应有计划的合理开采,尽量采用长臂采煤法后退式开采,并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当煤层开采存在冲击危险时,应首选开采保护煤层;同时合理安排煤层开采程序,防止形成“孤岛”工作面。

冲击地压事故范文3

1.1、根据冲击的显现强度分类(1)弹射。单个碎块从处于高应力状态下的煤或岩体上射落,并伴有强烈声响。(2)矿震。深部的煤或岩体发生破坏,煤、岩不抛出,只有片带或塌落现象,煤岩产生明显的震动,伴有巨大的声响,时常伴有煤尘产生。(3)弱冲击。煤岩采空区抛出,破坏性很小,对支架设备损坏几乎没有;并伴有巨大的声响;伴随煤尘产生,有可能涌出大量瓦斯。(4)强冲击。部分煤岩被急剧破碎,大量抛向采空区,对支架设备人员伤害交大,伴有大量煤尘和冲击波产生。收稿日期:2013-12-04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刘亮(1990-),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在读。1.2根据发生的地点和位置不同(1)发生在煤体内的煤体冲击。(2)发生在顶底板岩层内的围岩冲击。

2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

2.1地质因素开采深度增加使地应力增加。开采达到一定的深度后才冲击地压开始发生,地质构造如褶皱、断层、煤的厚度和倾角产生突变等也影响冲击地压的产生。2.2开采技术因素多煤层分层开采时,产生应力集中的因素,如不合理的开采顺序、本层回采率低、相邻两层的层间距不合适等,均不利于防治冲击地压。

3防治冲击地压

防治冲击地压的措施根据其发生的成因和机理有两方面:减小应力集中;改变煤岩的力学结构性能。

4开采有冲击地压煤层的安全措施

(1)集团公司及各煤矿都应有专人负责开采有冲击地压煤层的开采工作。通过微震、地音监测进行预测预报冲击地压的工作。(2)必须编制设计安全技术措施,报集团公司、各煤矿总工程师批准。采掘进工作面临近大型地质构造、采空区和集中应力区域,必须专门制订安全防范技术措施,报总工程师批准。(3)采掘人员必须接受学习并且熟知防治冲击地压相关知识,对发生冲击地压的机理、条件和事故征兆以及应急安全措施熟悉掌握。必须有完整的避灾路线。每当冲击地压发生后,必须有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完整记录冲击地压发生前的征兆、经过、相关数据资料及其破坏严重情况,查清事故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报集团公司和本矿总工程师批准。(4)对冲击地压严重的煤层进行开拓,应布置集中大巷在岩层或无冲击地压的煤层。对冲击地压严重的煤层进行开采时,不得留有煤柱在采空区。(5)有冲击地压的煤层不得布置永久避难硐室。(6)煤层群开采时,优先开采无冲击地压的煤层作为保护层,保护层开采完成以后,确定被保护层中受保护区域,可以按照无冲击地压煤层进行采掘布置工作,必须采取放顶卸压、煤层注水、打卸压钻孔、超前爆破松动煤体或其他防治措施开采未受保护的区域。(7)依据矿井实际的考察结果来确定保护层的有效范围和保护层回采的超前距离,开采有严重的冲击地压的单一煤层和无保护层的可采煤层,必须专门制定冲击地压防治措施。(8)冲击地压煤层开采,都可采用钻屑法、地音法、微震法或其他方法确定冲击危险程度和采取措施后的实际效果。划分煤层的冲击地压危险等级程度,根据预测预报等实际考察资料和积累的数据。便于依据等级制定综合防治冲击地压的措施。(9)根据顶板的岩性掘进宽巷或沿采空区的边缘掘进巷道,应采用可缩性支架支护巷道。(10)开采冲击地压严重的厚煤层,在应力集中圈外布置所有的巷道。双巷掘进煤巷时,2条平行巷道之间的煤留住必须大于8m,2条平行巷道和联络巷交汇成直角。(11)采用垮落法控制顶板,提高切顶支架的工作阻力,必须回净采空区中所有支柱。(12)在1个或相邻的2个采区中,同一煤层的同阶段,在应力集中影响的范围内,严禁布置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作面同时回采。如果相向掘进2个工作面,间距为30m,为避免引起严重冲击危险必须停止其中一个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停产3天以上时,恢复生产的前一班,应鉴定冲击地压危险程度,以便采取安全措施。(13)必须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采掘工作面的爆破撤人距离和爆破后进入工作面的时间。

5结论

冲击地压事故范文4

关键词:冲击地压 危险区域 解危措施

本文结合南屯煤矿93上08工作面冲击地压的潜在危险区,根据具体的条件作出了相应的解危方案,成功避免了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保障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

1 概述

根据冲击地压危险性的多因素评价,对93上08工作面危险区域位置、危险程度进行叠加。通过叠加,将这些危险区域划分为两类:中度危险区域4个,分别为老顶初次断裂危险区、双工作面见方危险区和断层危险区;高度危险区域1个,即单工作面见方阶段危险区,危险区的具体划分如图1.1所示。

按照开采顺序,上述的5个危险区依次为:第一危险区属于中度危险区:主要包括老顶初次断裂危险区,距切眼30-60m,影响范围30-60m;第二危险区属于高度危险区:主要包括工作面见方危险区,距切眼120-170m,影响范围为30-100m;第三危险区属于中度危险区:双主要工作面见方危险区,距切眼250-310m,影响范围60-120m;第四、五危险区属于中度危险区:主要包括断层与上、下顺槽交接50m范围。

2 危险区域的解危措施

根据评价结果,为确保在生产过程中安全,必须做好预测预报及防治措施。特别是在划定的危险区域范围内根据具体的条件做出相应的解危方案。

在对工作面进行回采前,根据容易诱发工作面冲击地压的1个高度危险阶段(工作面见方危险区),采取断顶卸压措施和打大直径卸压深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人为转移冲击地压危险因素,避免发生冲击地压。

2.1 工作面高度危险阶段(见方危险区)解危措施

通过采用深孔断顶技术,以及打深孔大直径钻孔对工作面见方阶段危险区域进行提前卸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工作面见方阶段出现的矿震诱发冲击地压型矿山动力事故,从而做到“有震无灾”。

距离切眼90-100m位置的上下顺槽内,在顶部向工作面煤体方向60m内各均匀布置7个爆破孔,垂直孔深30m,如图2.1所示,在工作面回采之前,实现断顶卸压。需要特别注意,深孔爆破能量大,震动大,爆破前,放炮地点进行加强支护,放炮后,需要对支护再次进行检查和加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震动削弱支护的强度。

①借助ZLJ-650型钻机、Φ75mm钻头,在施工垂直深度30m的深部进行卸压钻孔。

②炸药通常情况下,选择矿用水胶炸药(每个药卷长度400mm,重300g)。每孔装药数量控制在50卷、15Kg,孔内装药长度控制在10m,在孔内均匀布置18个并联的雷管,孔外串联连线,正向装药。每孔炸药由18发毫秒延时电雷管引爆,未装药段用速凝水泥封堵不少于10m。

③将药卷装入φ50mm塑料管内部上端,规格φ50×11000mm,18个毫秒延时电雷管,正向定炮,雷管间距1200mm。管子送入炮眼内后,用速凝水泥封堵不少于10m。

④爆破方式采用群孔爆破,一次起爆三至五个钻孔。

在距离切眼80-200m范围内,采用间距3m、孔深大于17m、直径110mm的大直径钻孔卸压(见图2.2)。

2.2 中度危险区预处理

回采前通过提前打深孔大直径钻孔对老顶初次断裂危险区和双工作面见方危险区进行预卸压,深孔大直径钻孔的具体参数与见方阶段大直径钻孔参数基本一样,但是其中大直径钻孔的间距改为5m。当工作面回采到老顶初次断裂危险区和双工作面见方危险区内监测到会发生冲击地压时,利用深孔爆破卸压对危险区进行强制卸压,从而避免灾害的发生,深孔爆破的参数与见方阶段相一致。

当工作面经过断层附近危险区时,需要加强对此危险区域冲击地压的实时预测预报,并加强此危险区域的巷道支护强度。如果在此区域监测出存在冲击危险性,可以通过打深孔大直径钻孔对危险区进行卸压,其中大直径钻孔的间距为5m。

3 主要结论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对容易诱发工作面冲击地压的潜在危险区域进行有效的解危处理。

工作面见方阶段为高度危险区,建议采用断顶预卸压措施释放顶板压力,防止发生工作面见方阶段的矿震诱发型冲击地压事故,从而做到“有震无灾”。在距离切眼80-200m范围内,采用间距3m、孔深大于17m、直径110mm的大直径钻孔卸压。

中度危险区卸压:回采前通过提前打深孔大直径钻孔对中度危险区(老顶初次断裂危险区、双工作面见方危险区和断层危险区)进行预卸压,深孔大直径钻孔的具体参数与见方阶段大直径钻孔参数基本一样,但是其中大直径钻孔的间距改为5m。

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采用钻屑法和电磁辐射法检测冲击地压危险情况。检测时以钻屑法检测为主,以电磁辐射检测为辅。有条件时应该安装“冲击地压在线监测预报系统”,安装该系统后,可以大大减小监测的工作量,提高监测预报准确性,同时可以保障监测人员的安全,避免在危险区内打钻卸压。

参考文献:

[1]窦林名,何学秋.冲击地压防治理论与技术[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2]窦林名,赵从国,杨思光,吴兴荣.煤矿开采冲击矿压灾害防治[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3]齐立.对断层周边冲击地压的危险性的探讨及数值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1).

冲击地压事故范文5

关键词:矿块;开采;安全性;地质单元

1 基于可视化模型的矿块开采安全性分析

本文基于可视化模型,提出了地质单元开采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首先,在建立的可视化模型基础上,形象直观的将试验矿块周边地质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然后根据空间方位和模型输出的有关地质参数逐个对地质单元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辨识与分析,并分析出矿区发生的主要事故类型。

基于可视化模型-事故树分析法的矿块开采危险因素辨识,提出矿块开采安全指标分析模型。基于可视化模型-事故树分析分综合分析方法是一种将可视化模型分析和事故树分析法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分析方法。选取主导危险因素的基本事件为第二层的评价指标,将确定为主导危险因素的基本事件的上级关联事件作为第一层的评价指标,这实现了指标科学性的筛选及分层,形成矿块开采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2 事故树分析法在开采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2.1 事故树分析程序

确定顶事件,顶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它们是分析的对象。顶层事件的确定是基于事故调查。调查的目的是查明事实,因为其原因来源于事实.。全面了解系统,分析了生产系统中存在的对象(事故)情况,对系统中的人、物、管理和环境四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了解。调查事故原因,从人的系统、材料、管理和环境缺陷入手,找出事故原因。在事故的各种因素中,既要注意因果因素,又要重视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事故概率和事故严重程度,确定事故控制指标。确定事故发生的目标值的概率。故障树的构造,在分析顶层事件、相关事件和基本事件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根据解释(推理)分析方法,逐步探究原因,将各种事件与逻辑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障树。根据故障树的最小割集和最小直径设置,以防止意外。确定排序结构的基本事件的重要性。定量分析,根据发生的基本事件的概率,顶事件发生的概率。基于概率重要性和临界重要性的基本事件的顶层事件概率。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和安全投资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找到最佳的计划,以减少意外的概率,以满足要求的概率目标。

2.2 事故树定性分析

最小割集的概念:集顶事件的基本原因的事件,也就是说,事故树,一组基本事件可以导致顶事件,这组基本事件被称为割集。最小割集:一组导致顶级事件发生的最小基本事件集.。有许多方法找到最小割集和最小割集。布尔代数简化方法又称为逻辑简化法,该方法是基于布尔代数和简化规则的实践表明,事故树简化后的一些交集C,每个交点实际上是一个最小割集。结构重要度分析是重要的程度,从事故树的基本事件的分析没有考虑各基本事件的概率,或者每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相等,各基本事件的发生对顶上事件分析的影响,一般使用说。基本事件结构的重要性越大,对顶层事件的影响越大,反之亦然。

3 试验矿块开采安全管理措施

3.1 确保开拓巷道的畅通

开拓巷道是人员进出与运输的重要通道,必须保持畅通。-270m为矿山的集中运输水平,目前各项设施完好,可保证人员进出与运输要求。上部-130m水平是数十年前开拓的巷道,由于矿山开采已下降到-270m以下,该巷道的所有设施多年前就已拆除。不过,调查表明,该巷道稳固性较好,未发现有垮塌冒落现象。鉴于暴露时间较久,在开采中仍应密切观察其稳固性的变化。同时,人员应尽量从下部-270m水平进出。采场地压,残采矿体开采,最大的问题是采场地压较大。采场地压大可引起各类安全事故。实验试验矿块的地压增加,可源于多种因素,如上部崩落覆岩透水深降、地表大规模塌陷、东侧崩落区快速下降、西侧采空区突然塌落、矿内采空区突然塌落,以及试验矿块的开挖。以上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诱导采场地压的突变,并带来采矿安全问题。因此,应在各安全隐患处埋设仪器,长期监测地压的变化,以确保采矿的安全回采。

3.2 做好采矿设计与安全防范的技术工作

从上所述中可看出,实验矿块的矿体破碎,矿体处于采空区和崩落区之中,矿体开采地压与安全隐患较大,应合理选择采矿方法,采用快采、快挖的采矿方法,同时在开采前做好应急预案,充分防范事故的发生、发展。西侧采空区,该采空区为早期民采遗留空区,面积不详。该采空区大面积垮塌时,可能造成冲击地压。因此,在开采前应查清采空区面积、稳定性状况,并视情况作相应的支护或处理。同时应密切监督该采空区随开采推进的稳固性变化,一旦有异常状况,应立即停止作业,查清和排除安全隐患。矿内采空区,该采空区为三年前开圣公司试验无底柱崩落法失败后残留的采空区。空区实验矿块上部(6线-153m至-133m之间,走向30-50m、宽为矿体厚度),空区面积较大,高达700-800m2。开采前,应进一步查清空区的形状、位置和稳固情况,合理设计采矿方法与施工方案,并有合理的安全防范措施。开采中,应密切监督该采空区随开采推进的稳固性变化,一旦有异常状况,应立即停止作业,查清和排除安全隐患。采场出矿,前期残采试验表明,在夏季降雨期,松散的覆岩在地表水的作用下,常导致采场涌水和跑黄泥事故。由于试验矿块离地表不足200m,上部全部是崩落覆岩,问题将更为严重。因此,在采矿方法与施工设计时,应考虑合适的疏水措施,配备专用抽水设备,保持排水沟畅通。同r,做好跑黄泥事故专项应急预案。采场回采,残采矿体回采常面临着较多的安全隐患。而实验试验矿块周围均是采空区或崩落区,将面临着更多的安全隐患。若采用崩落法回采,出矿人员可进入采场,但凿岩工人仍需要进入采场或巷道凿岩,在出现大规模地压,造成巷道大面积冒顶片帮,安全隐患仍较大。因此应加强采场地压的监督和安全管理工作。同时采用合适的支护技术。另外,应严格控制爆破一次单响药量,以避免诱导周围采空区和采场内巷道的垮塌。根据前期残采经验,爆破一次单响药量宜控制在15kg以内。

参考文献

冲击地压事故范文6

关键词:机械化;安全生产管理;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综合机械化采煤是采煤工艺的重大变革,其技术的先进性是开采厚煤层及特厚煤层的矿井实现高产高效的重要发展方向。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一次性采全高,实行平行作业点,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煤炭产量。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与普通开采技术一样,尚存在一些缺点,并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1、综采工作面顶板管理

1.1、顶板事故频发的原因

其主要原因表现在:支护方式落后;技术管理不到位;工人操作不熟;支护材料质量低,强度不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企业的法人认识不足;违章行为导致事故发生。

1.2、煤矿顶板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顶板支护术技管理

由于现场开采技术管理不到位,导致了许多顶板事故的发生,所以,要把顶板的支护技术管理放在首位。煤矿企业要成立顶板管理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对井下顶板支护质量的监督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除此之外,每个地方的地质构造不同,在雨季的时候就会对地下开采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是构成威胁,所以,要加强对雨季顶板的管理工作,杜绝顶板事故的发生。

(2)加强地质预测预报工作

在煤矿进行开采之前,要对矿井地质条件进行全面的勘探,在掘进过程中,要做到有疑必探,先探后掘,以防止因井下地质条件变化出现冒顶事故。在巷道接近断层、构造带时,要提前采取措施,对巷道进行加强支护。

(3)加强煤矿顶板支护质量检查工作

加强煤矿顶板支护质量检查,是确保顶板安全、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采、掘工作面的支护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支护质量不合格的,必须及时返工至合格。

(4)加强井巷的日常维护和对冒顶区的处理

煤矿企业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全矿井的井巷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支护失效的,必须立即更换或补强支护。对于井下局部冒顶区的处理,要先观察清楚冒顶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好安全技术措施,然后才能进行处理。处量过程中,必须安排一至二名有经验的老工人专门负责观察作业区及附近的支护及顶板的安全情况,发现险情,立即停止工作,并将人员撤退至安全地点。只有待安全处理好后,才能继续作业。

2、综采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

冲击地压又称岩爆,是指井巷或工作面周围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它具有很大的破坏性。通过发生的冲击地压分析来看,虽然冲击地压一般多发生于掘进中的巷道,但近年来发生于采煤工作面附近区域的逐渐增多。

常规的冲击地压防范主要从冲击危险预测、治理措施、治理效果检验三个环节入手(综合防制方法示意图如图1),但对于无冲击地压历史的煤矿采用常规的冲击地压防范措施有较大阻力,而采用优化采场布局、合理采掘顺序、选用合理的采煤工艺、合理的支护工艺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图1综合防制方法示意图

3、综采工作面的煤尘治理

3.1、工作面上产尘的机理分析

煤层开采过程中,煤体受到挤压变形与破坏,在装载、转载、卸载、储运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漂浮性粉尘。且在同一矿井、同一生产工序中,由于地质条件、工作面布置方式、通风系统设置等因素影响,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粉尘的产出量也在随时变化。综采工作面粉尘的来源(图1),其产生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图1综采面粉尘的来源

(1)生产工艺产生粉尘。在多源漏风条件下,开采工作面煤层在割煤、落煤、移架等工序会产生大量的浮尘与积尘。

(2)采煤机割煤产生的粉尘。利用滚筒式采煤机进行割煤,综采工作面以一定的速度推进,产生的粉尘浓度随采煤机的位置、割煤速度动态变化。

(3)煤体结构破坏产生粉尘。由于煤体自身结构,被割下和被滚筒抛出的落煤,继续分离形成较小煤块。煤块下落过程中,在其弹性恢复时沿裂缝二次分离成更小煤屑,同时产生粉尘。

(4)各转载点处受诱导气流作用产生悬浮性粉尘。受皮带机牵引力、诱导气流的影响,各转载点皮带机卸料处产生大量粉尘,且由于物料下落而激起的紊乱空气流使得吸附在煤块上的细小粉尘悬浮于巷道中。

(5)通风带入粉尘。采煤机切割头旋转及煤体破碎、落煤过程中,在风流压力作用下也会带入一部分粉尘,这些粉尘成悬浮状态,并随风流方向扩散。

(6)运输性粉尘。开采煤层受到振动和漏风作用影响,使得运输过程中煤体出现二次破碎,进而增加了作业现场的粉尘量。根据经验统计,煤体运输过程产生的粉尘量约占工作面总产量的10%左右。

3.2、综采工作面的煤尘治理

(1)供水系统的选型

供水系统可以分为动压供水系统和静压供水系统,其中动压供水系统以水泵为动力,将水通过管路送到各使用地点,这种供水方法使用方便,设计灵活,但消耗能源较大,且使用设备多,管理复杂,成本交高;静压供水系统是利用储水池的高差将水送到各使用地点,这种供水方法供水稳定,节省电能且便于管理,成本较低。

(2)防尘安全技术措施

为了更好的维护防尘设备,就需要定期对综采工作面进行全面冲洗,以消除支架、设备和管线上堆积的煤尘,为了消除煤尘对职工的身体危害,就必须要求岗位操作人员工作时佩戴防尘口罩,在进出风道上,要挂两道防尘帘并配备水幕,在工作面工作时调整为喷雾状态。

4、综采工作面的瓦斯治理

瓦斯是威胁煤矿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突如其来的瓦斯事故,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安全工作重于一切的今天,如何避免瓦斯爆炸,成为人们不能轻视的命题。煤矿整体通风系统设计和输入风量的大小,是综采工作面瓦斯治理的基础。必须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各项内部规章制度和各工种操作规程。将携式瓦斯报警仪挂在综采工作面隅角最后的支架上,并开启仪器,使之处于检测状态,如上隅角有悬顶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对应处理;如果出现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过大,可用码墙的方式将上端头和老塘封闭。

5、综采工作面防火安全技术措施

5.1、煤炭自然发火是煤矿生产中的严重灾害之一,是制约综采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综采工作面的防灭火工作。皮带机头、机尾、储油点,要配有干粉灭火器2个、(0.2m3)沙箱1个、2把防火锹、1把防火镐。干变、移动变电站及主要电器设备点位置配置1个干粉灭火器、(0.2m3)沙箱一个、2把防火锹、1把防火镐。在回采工作面进、回风道距顺槽口6~10m处各设置一道防火门,防火门位置附近应储备足够的砖、砂等封闭材料,以便随时封闭。

结束语

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出现,对于采煤工艺的发展是有着里程碑式的作用,其技术的先进性是现代化矿井高产高效的发展方向,是开采厚煤层及特厚煤层的最好方法。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达到一次性采全高,增加出煤点,实现平行作业,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1]郜志强.综合机械化采煤的安全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3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