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一语文课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一语文课本范文1
关键词:营造情境;师生互动;教学质量
学生主体只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才能获得发展,脱离了主体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无法得到发展。那么,教师具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一、营造民主情境,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教师要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去审视课堂,优化师生关系,
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对待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真诚耐心地关爱他们,充分地信任和理解他们,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与学生一起平等协商所遇到的问题,师生之间要敞开心扉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对
他们的个性化观点与见解要虚心接受和容纳。
二、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在生动鲜活的课堂体验中丰富情感,活跃思维,促进思考感悟。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年代久远,对生活经验匮乏的中学生而言并不容易理解,不明白作者写自己在仙台留学经历和狂热的日本青年的目的和用意,更是对作者“弃医从文”的行为感到困惑和费解,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要另辟蹊径,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紧抓文章中心,通过条理分析和借助已有的知识去体会作者流露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强烈的忧国之情,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感悟。这样一来,这篇文章的难点就不攻自
破了。
三、鼓励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是一门涉及广泛知识面的学科,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实施教学,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父亲的背影,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减少无效的教学行为,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一语文课本范文2
关键词: 新课程古典小说教学教学方法
在现行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初中语文课本中古代经典小说共四篇(《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香菱学诗》)。这些篇目全部集中在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所选篇目为经典长篇节选,这些课文,容量都较小,人物集中,个性鲜明,情节单纯,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情感性强,针对性强,可读性强,文质兼美,易为学生接受与理解。因此,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抓住小说这一文体的特点,遵循新课标提出的要求,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阅历、认知水准、思维能力、情感体能、想象思考所能达到的水平,紧扣小说的三要素,避免教学内容的“繁、难、偏”,简简单单地进行小说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读小说,学知识,懂做人,养情趣,明事理,提素养。
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奠定“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素养中,文学素养的培养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源于学生语文综合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另一方面是很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文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古典小说的教与学,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多项能力。在日常教学中,通常我是这样进行古典小说篇目的教学活动的。
一、以人物品读为中心展开古典小说教学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又可以是具体的描写;既可以写人物的外貌,又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又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又可以侧面烘托。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教学中解读人物我一般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1.加强诵读,品味人物,感悟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的细微之处,使学生产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
2.揣摩细节,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丰富性、复杂性,体会人性的多维性。
3.剖析小说的环境、人物肖像描写和作者的叙述性语言,探究任务性格的社会性。
4.认识小说中对比、呼应、悬念、铺垫、穿插等手法对表现人物的意义。
二、从作家角度延伸展开古典小说教学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借此机会,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智取生辰纲》只是《水浒传》中第十六回部分,将七位英雄智取不义之财,而杨志费尽心机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关心杨志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领”实际上就是“导”,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读写结合展开古典小说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读写结合起来,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篇幅较长的小说,可编故事梗概、故事提纲。学生喜欢杨志、孙悟空等人物,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去试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课本中所选的小说,除了在思想上给予我们启迪教诲,在情感上给予我们熏陶感染之外,在写法上更能给予我们极大的启发。如《智取生辰纲》中人物心理的刻画,《范进中举》中跌宕起伏的情节,这些写法都是我们在文本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的上佳之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说应以关注课外读写为落脚点,以写辅读,以读促写,以达到强化思维、训练表达、积累思想的教学效果。可以尝试采用下面的方法来具体实施。
1.评论小说的内容或写法。
2.点评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或其行为。
3.对小说中某个细节发生联想和感触。
4.延伸续写法,对一些结尾含蓄隽永的小说,续写故事。
四、影视欣赏法展开古典小说教学
多媒体的运用必将对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小说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采用多媒体手段,直接播放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给学生观看,可使学生对小说主人公的外貌、语言、动作、所处的环境等方面有直观的了解。对文别表现人物的情节,可以重复播放。这种方法比学生读文字小说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对人物和小说的理解会深刻得多。以课文节选的《杨修之死》中的情节描写为例,几个情节的展示让学生倍感兴趣,待看完影片后,再让学生读文本,学习中的疑惑就会烟消云散,而且对人物印象深刻,记忆长久。
当然,我们不能以影视的欣赏来代替文本的赏读,必须始终把文本的赏读放在第一位,影视有辅助作用,在教学中的运用要把握好度,主次分明,明确影视在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五、新课程背景下古典小说阅读教学方式的探索与思考
1.新的小说阅读教学方式明确了在阅读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课堂上老师彻底改变了满堂灌的教法,老师起的作用是促进、组织和指导,实现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转变为主动搜集、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资料,主动探究、主动吸收知识;由偏重于机械记忆转变为探究过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新的小说阅读教学方式要体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思想。
通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目的,实现阅读写作的良性循环。
3.新的小说阅读教学方式体现了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做到资源共享。
新的阅读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我解决,完全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但由于学生手中资料、个人文化的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同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每个(或每组)探究的课题有限,因此,分组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学生之间必须合作――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4.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教材解读的多元互谐。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主导作用。
5.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因此教师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这是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关键。
6.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教师必备的技能。
在古典小说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影视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掌握要熟练,教学才能正常开展。
总之,无论是小说的教学还是其他文体的教学,其教学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老师教得“简单”,学生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1]小说教学的探究.云南教育.2007,(5).
初一语文课本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本;因材施教;独特体验
传统教育忽视了人的发展,“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的需要极不适应,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挖掘人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所以,必须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为根本”即“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自律及全面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如何构建初中语文“生本”课堂论述如下。
一、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正是这样一个学习的群体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的性格的差异、学生个人生活环境的差异、生活经历的差异决定了学生个体在价值取向、各项能力上是存在差异的。在对于文本的情感体验肯定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要珍视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所有的学生能够拥有这个群体中所有人曾有过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设身处地的学会体验到自己之外的情感,学会体谅人、理解人、宽容人。这不仅仅是对文本中人物事件的解读是这样的,更重要的是对于现实生活中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更应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的个性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如个性化朗读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主的朗读形式。个性化朗读不同于齐读,它给予学生一定的自读和练习的时间,把朗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实现个性化朗读教学,必须了解学生个体,尊重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客观的讲,每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语音条件、理解能力、朗读水平、语文基础等各不相同,当然朗读效果千差万别。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不要马上打断、纠正,要给学生一个自我体悟的空间,要能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学生在同学们帮助下改进方法、提高认识,让他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尽情发挥自己最出色的一面,高低起合,传情达意……让他们想读、敢读、爱读。和所有朗读一样,个性化朗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学生来说,朗读要求应该是呈梯队纵深化发展:从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到最高要求——传情达意,体现个性。
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探究态度、探究方法与能力和、探究行为。如《窗》的教学设计中延伸拓展为:创造情境:假如一个新的病人进了这间病房,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续编故事尽可能做到合理,有创意。又如,在《以人生来读小说,以小说来提高人生》的小说阅读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中,在这一环节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渠道查找资料,深入了解自己喜欢的作家作主题探究,研读他的其他作品,并给他写一封信,谈谈对他作品的理解、感悟或疑惑、不解,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健康而充分的发展。此外,在这一环节,教师还要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上因特网,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四、激发想象,唤醒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艺术的驾驭学生和课堂,营造热烈、和谐、民主而又是激情贯穿始终的“对话”气氛,从而唤醒学生学语文、爱语文的强烈情感。如在讲《风筝》一课时,我尝试着这样设计教学重点:调动爱心与理性,以人为本,真切的体验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了突出以人为本的欣赏方法,我这样安排教学:
首先,让每位同学以“我”的口吻讲述和小弟弟的童年。复述时发挥自己的想象,要突出与“精神虐杀”有关细节,更有感情的复述,尽可能的进入“我”的情感世界,真切的体会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思想。每人复述后,又让同学推出几位代表,以比赛的形式参加全班交流,以作复述的示范,同时也让每位同学对小弟弟遭受的精神虐杀一幕耳熟能详,真切的体验到我的悲酸情感和痛苦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进一步思考小弟弟精神麻木的根源。要求以前面的复述为基础,从小弟弟的成长中循序渐进的寻找分析,补充想象,以夹叙夹议的语言表达,不能想当然的架空分析,着重从人性方面入手;能说五六百字以上。同学们先以四人为一小组,依次表述,然后按照要求互相点评,最后,教师才作示例型的归纳引导。我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心与理性,改掉想当然、说空话的毛病,将学生拉回到人本分析的方法中来,使学生更能领悟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深刻剖析,更能感受到作品散发出的迷人光彩。文学是人学,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以人为本,从关注主人公的命运出发,去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培养自己纤细的的感受力。
五、结语
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的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还处于远远滞后的境况。我们应该积极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生本”课堂的构建,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初一语文课本范文4
关键词:初一语文;教学;衔接
当前小学语文课程知识较少,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难度不大,然而从初一开始,语文课程的难度就有了较大的提升。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做好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与小学语文相比,中学语文教材无论是在知识量还是难度方面都有着不小的提升,这就要求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其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着一定的不足,因此教师应该有步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课程学习方法。比如基础知识的掌握方法、文段阅读的方法、知识的归纳整理方法、学习效率的提高方法等。在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些学习方法来进行自学,发挥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负责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这样就能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得到提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禁止训练和指导,激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课堂上设计具有一定的思辨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积极地参加讨论。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就可以针对文章第二段设计这样的问题:文中对百草园景色的描写是按照什么季节顺序进行的?描写夏天百草园中的动物时,作者通过哪些动词来描写动物的形态?本段前后两次写到了桑葚,是儿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的体现?通过这样的问题,来进行学生思维的激活和引导。
2.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传授,教师应该从新生的第一节语文课开始,就进行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书写的习惯、养成使用字典的习惯、养成随时积累知识的习惯等,学生如果能够快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节奏较快、内容较多的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
3.增强学生自信心
初一新生面对的是新的环境、教师和教材,因此需要时间来适应。在初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过程,适当地降低要求,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成功中增强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产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使用尽量简单的教学用语,避免教学语言的深奥艰涩。
4.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该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举行课堂竞赛、排演课本剧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对课文进行了解,把握课文的主旨,而且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既应该紧扣教材,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应该面对教学实际,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只有认真做好初一语文的过渡和衔接,才能为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秋芳.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衔接:解读语文新课标[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
初一语文课本范文5
【关键词】小学 高年级 语文 过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24-01
目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升初后,对初中教学的内容无法完全跟上,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以后的进步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强化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过渡教学力度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中小学教学内容无法有效衔接。很多学生完成小升初后,学习热情不再像小学时一样高涨,不仅语文课的学习受到影响,对其它科目的学习热情也在锐减。因此,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中进行过渡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平稳渡过小升初的衔接阶段,以往小学与初中间的互不联系的状态应予以改善;预防学生的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一、摒弃阶段教学的理念,加强过渡教学理念
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小学教学无法衔接、交流不畅的现状令教育工作者感到头痛。小学、中学泾渭分明,所以,教学中的阶段性特点也显现得淋漓尽致。到小学六年级的阶段,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尽早赶上教学进度,以空出一部分精力来抓复习,将必须把握的知识要点讲透、讲清楚,尽可能帮助小学生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小升初的过程中尽量发挥所学――结果正是迎合了应试教育的要求,忽略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大部分学生超常发挥,以喜人的成绩升上中学。小学阶段夯实基础,是必须的。然而,还需要重视初中和小学的衔接。
假如观察初一的语文试卷,能够发觉,不管是题目的数量抑或困难程度,与小学阶段的语文试卷都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初中语文试卷的内容显得与小学阶段的语文试卷格格不入。这也可以解释在小学阶段成绩优异的学生,到初中却无法跟上语文教学进度的现象。笔者认为,老师在试卷的设计上,不要力求完美,要循序渐进,突出试题的立体感。
二、避免两极分化和成绩退步
目前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不难、理论点不多,老师通常注重学生对其的死记和表面的了解,思维难度很小,老师讲解的内容不多并且速度较缓,对学生必须了解和把握的知识循环往复地讲解和训练,作业的检查也做的滴水不漏,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能一次学完,测试题目不多、困难程度不大、时间充足,并且考试要点都在日常的语文课教学中作了批注,学生仅需要仔细答题,就能获得优异的成绩。
而初一语文课本的知识内涵、课文数量等跨度太大,知识点增加;知识点除开需要强记以外,更为偏重解析和解读,思维难度不小。因为课时不多,老师讲授速度提升,容量不小,大部分知识都是一笔带过;而老师在作业的检查方面并没有小学语文老师那样细致,测试的题目多、难度不小,学生的答题时间往往不够,这还不算上课文知识的拓展。
从课本内容、学习模式、学习需求等层面来说,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过渡教学显然并不合格。学生无法消化初一课程中的繁杂的知识点,无法在上课的时候集中精神。因此,面对上述问题,两极分化以及成绩退步就显得“顺理成章”了。笔者认为要注意下面内容:
1.注重对字、词语、句子的诵读以及积少成多、熟悉工具书的使用等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恰当设计一部分有思想、全面的、能够将课内外学习相联的语文题,让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注意这方面的训练。而且,还应引导其学习语文的目的:伴随小升初,所学到的知识将更多,题目会变得不容易解答。
当这部分学生升上初中后遇到难度较大的语文题或思维较为活跃的类型题的时候,就不会两眼一抓瞎,为初中的学习奠定基础。
2.老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必要时利用老师的权威去传授知识,让学生不仅了解表面的知识,更深入了解隐藏的知识。比如:句子方面的训练,小学大部分时间都利用举例说明的形式,让学生生搬硬套。假如这时候将“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的使用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对句子的学习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诸如这类的过渡教学方法还有很多,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过渡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乃至未来的语文学习中找准自身所处的位置,小升初的阶段是终身学习这一列车的第一个“联接螺母”,如果这个阶段出现问题,就不用谈未来的语文学习了。因此,小学高年级的“过渡”教学极为关键。
参考文献:
[1]黄锦霞.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与初中的衔接[J].新课程(小学版),2013,(3):81.
初一语文课本范文6
部分地方教材更新慢
初中语文课本用的是12年前的版本,英语教材中还保留着中考已废弃的题型……从2014年开始,北京市一些区县的学生家长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由于学校使用的初中教材未与中考接轨,不少教师为了提升课堂效率,需要自己加印材料,学生也需要购买辅导书参照才能顺利参加中考。这是为什么?
《教育》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2014年开始的高考改革和中考改革,一些考试题型发生了变化,老教材中的题型,在新的中考中已经没有了。在全国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进程中,北京走得较快。北京教学质量较好的城区,对于变化比较敏感,而一些郊区的教材更新,就慢了一步。这使得家长和教师担心,沿用老教材,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
在北京市通州区,语文教师要经常一起集中备课。他们在交流中发现:通州区使用的基本都是2004年的教材,但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使用未更新的教材。北京城区中学初一上学期普遍使用的人教版的最新教材,比他们手中的教材多出了许多阅读课文,包括《再塑生命的人》《论语》《河中石兽》等。
不只是北京存在这种问题。在开始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省份,往往存在区域间的差别。教育资源落后一些的地方,在教材更新上也会慢一步。
在广州,身为市人大代表的小学教师赵春艳曾经在市人大开会期间向市教育局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小学数学教科书至今延用十多年前的版本,教育部门应该随时代变迁而适时更新课本内容。”2001年印制的数学课本,有辨认人民币的内容,其中包括早已停止发行的2元人民币;但课本还将其当成一种钱币知识进行教学,给学生带来困惑。广州市教育局长华同旭则表示,教材教辅的印制和选用,由省一级的教育部门负责审核,教科书的更换问题,也由省一级的教育部门负责。赵春艳无奈地表示:随着时代的变迁,教科书的内容本应该及时修正。随着人民币在2015年底成为国际货币,国家又发行了使用国际通用防伪技术的最新版人民币。这些内容,现在的教材肯定是来不及更正了,相关内容的讲解只能靠教师设法解决。
老教材与新问题
与小学低年级课本对人民币的辨识不同,中学课本的更新不及时,会造成更多麻烦。由于旧版本课本中存在的许多课程设计问题都未修改,老版教材的难度梯度太大,比如:把议论文和说明文放在一起让学生练,不是根据难易程度进行渐进式训练,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
除了课程设计不合理外,一些中考考点的课文,老版教材中并没有,老师需要给学生加印材料补充,才能让学生应对考试。比如《伯牙善鼓琴》《核舟记》等,旧课本里都没有,需要补印四五篇课文学习。除了加印课文外,中考增加的一些知识点也需要加印,然后单独讲解。而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其实已经过时,讲课时要略过。
教材的更新是成体系的。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担心,新旧教材在知识点上存在衔接问题,所以没有立即全面更新教材。在2013年开始推行新教材后,一些地方的初一年级更新了英语、数学等科目的课本。但是在这之前入学的学生,由于在初一时使用的是老版教材,与新版教材缺乏连续性,所以在初二、初三年级继续使用老版教材。
“现在北京中考英语已经不考填空题了,而我们用的京教版英语教材里还有填空题,感觉废话很多。”通州六中一名初三学生称,他们用的是2005年版英语教材,“人教版的教材每单元词汇比我们的教材多15个到20个,长期积累下来,我们的词汇量就差得很远了,初三词汇又一下子变多了。”北京老版教材中初一、初二学的很多词汇,在新教材体系中被放到了小学阶段。这使得已经入读初中的学生,为了能够跟上中考的水平,只好去买新课标词汇,从头背诵。
一家教育机构做过一份公立学校调研,北京通州、国贸地区的中学生周末补课率高达78.9%,为抽样调查的8个地区之首。这家机构的一位英语老师表示:通州的学生词汇量小,这是教材落后造成的。通州区的模拟考试用的都是百分制的试卷,而不是中考标准的120分卷。同样是初三的内容,通州区的很多学生都不会,因为课本没有涉及。目前,北京各城区171所中学选用的英语教材,以外研社版和人教版的教材为主。由于人教版教材是全国通用的,中考考试说明中也提到,中考的原则是以人教版教材为主、其他版本教材为辅。如果使用未更新的老教材,也无法找到中考相应的教辅用书。
编写出版教辅用书的出版社,对于教材的更新十分敏感。随着新版教材的面市,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教辅用书,都是和新教材配套的。由于没有和老教材配套的教辅用书,使用老教材的学生只能做学校下发的配套练习,其他参考书基本上都无法使用。
《教育》记者采访了解到,初中语文课本从2004年至今,至少已经更新过3次。据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工作人员介绍,老教材现在基本上都已经不适用。变化最大的是2013年人教版课本,其中初一语文教材有10多篇课文都变了。未更新的老教材,跟考试大纲出入很大。
课堂要发挥更大作用
一些中途更新教材的学校,也出现了问题。河北保定一所中学的初中二年级,在新教材出来后,立即更新了物理和化学课本,上学期与下学期不是一个版本。由于教材编排不同,一些学过的知识点再次出现,而没学过的知识点被放到前面去了。教师只好自编教材,讲课不用课本,一切以老师的课件为准。
由于没有处理好新旧教材的衔接问题,那些果断更新教材的地区,也遇到了问题。在广东省珠海市,新旧版更替致使内容重复,2万小学生受影响。2014年升入六年级的珠海小学生发现:英语课本的大部分内容,在五年级时已经学过了。对此,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和珠海市斗门区教育局分别作出回应:主要是由于新旧版教材衔接问题,导致2万名珠海学生受到影响。整个广东省受到影响的人数就更多了。为此,广东省人民出版社赶印了补充教材,供受影响地区的教学使用。
广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倪腊松表示:该社新版小学《英语》于2013年获得教育部审查通过,根据教育部办公厅教基二厅函[2013]13号文的规定,从2014年秋季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的所有年级开始全部使用修订后的新版教材。此前一直按照一年一年新旧教材更换,所以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2014年按照教育部要求,统一进行教材更换,因此出现了六年级学生新旧版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
全国教材改版后,按照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减负,减低了汉语语法知识难度。原小学六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部分语法内容,归到初中阶段教材相关的教学知识点。
对于这种情况,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孙吉霞认为: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不是限制师生教学的枷锁。教材更新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是新课改不断加深过程中难免的,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阅读为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积极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是读什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有关的知识,或者说是取得有关阅读方面的经验,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帮助学生捕捉课文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教师可以积极地推荐阅读内容,在讲《草船借箭》时,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要把相关的读书方法与课堂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不断地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讲解相关的阅读方法。这有利于强化学生基本读法的训练,实现学生的永久发展。
解决问题各有高招
目前,更新教材产生的衔接问题,主要发生在率先进行教学改革的部分地区。就全国范围来讲,尚未统一更换。但是在已经更换教材的地区发生的种种问题,已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
2014年9月入学后,广东、湖北6个市州的初一新生,把一直沿用的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版本更换为人教版新版教材。随后,这6个地级市被教育部点名纠正。这之后,全国仍有5个市州使用人教版英文教材,湖北省孝感市则坚持使用人教版化学教材。随后,教育部再次严令该市,用旧教材换回了学生手中的新版教材。当地教育部门辩称,更换教材是为了与国家考试大纲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