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缘结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缘结构范文1
那么,原始火球的结构怎样?由它爆炸产生的宇宙是怎样以对数螺线形方式加速膨胀的呢?
一、原始火球的超级恒星结构模型
1、原始火球的恒星结构模型
笔者认为原始火球有类似太阳的结构,是宇宙中的第一个、第0级唯一超级特大恒星。它包括内核、辐射区、壳层结构(对流区、光球、色球)、日冕等部分,其活动规律与太阳相似。
2、原始火球的大爆炸类型
由于笔者假定原始火球有类似太阳的结构,是第0级超级特大恒星,它和所有的恒星一样存在周期性超级大爆炸。它有三种爆炸形式,即,有壳周期性大爆炸、抛壳周期性大爆炸和无壳周期性大爆炸。
(1)、原始火球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
这个时期的原始火球有类似于太阳的完整恒星结构,但同时又存在周期性大爆炸,此时由于不能抛射原始火球的壳层结构(对流区、光球、色球),这种有完整恒星结构的周期性大爆炸,就叫做原始火球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这时还不能由原始火球对流区黑子形成相对独立的新的超级恒星。从规模上比原始火球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小。
(2)、原始火球的无壳周期性大爆炸
原始火球的无壳周期性大爆炸是一种介于原始火球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和抛壳周期性大爆炸之间的过渡类型。它开始于上一次抛壳大爆炸熄灭后,结束于下一次有壳周期性大爆炸的点火时期,爆炸极不稳定。对原始火球这个时期非常短暂,而对其它恒星,这个时期相对较长。
(3)、原始火球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
因为原始火球的黑子同样存在于原始火球壳层结构的对流区。所以,从原始火球的第一次抛壳大爆炸开始,宇宙中便由原始火球的黑子产生出了第一代超级恒星。为了明确表示某代恒星第多少次数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笔者提出一种“代~次”表示法或叫x~Y表示法来进行表示。
比如用数字0表示原始火球是第0级超级特大恒星,用数字代号0~Y表示由原始火球产生的抛壳大爆炸次数。那么,由原始火球产生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次数可表示为0~1,0~2,0~3,~~~~,0~Y。
到目前为止,在原始火球的抛壳周期性超级大爆炸0-Y表示法中的Y,已经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以它为中心形成了我们这个至今还在加速膨胀的宇宙。
一般来说,第一代恒星还要发生很多次数的抛壳周期性大爆炸,这样形成第二代恒星。用“代~次”表示法表示成1~1,1~2,1~3,~~~~,1~Y。
同样,第2代恒星也要产生抛壳周期性大爆炸,用“代~次”表示法表示可表示为,2~1,2~2,2~3,~~~~~,2~Y,如此等等,依次类推。
一般说来,我们人类目前观测到的第x代恒星在形成超星系团或星系时,Y=1时的情况最多,而Y>1时的情况较少。所以,第x代恒星形成的超星系团、星系或行星系统可表示为{x、Y:x~Y,Y≥1}。如果Y=0,则表示第x代恒星还没有发生抛壳周期性大爆炸。
以太阳系为例,用代-次表示法,可表示为{x、Y:x~Y,Y=1}。前一个x表示太阳是第几代恒星,而Y表示太阳发生的第几次抛壳周期性大爆炸。根据笔者的研究,太阳系的行星系统是在一次抛壳大爆炸中形成的。但是,太阳还发生过多次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只是其规模比太阳的抛壳大爆炸小得多。
二、宇宙的时空结构
1、第x+1代天体(恒星或行星)与第x代恒星之间的时空距离规律
(1)、在第x代恒星周围怎样形成螺旋形的第x+1代天体的旋臂
当x≥1时,第x代恒星就开始有了自转,当Y≥1时,第x代恒星就开始发生抛壳大爆炸。
但是,我们人类目前观测到的第x代恒星,在宇宙起源过程中,基本上属于最后几代恒星,大多数只发生了一次抛壳大爆炸,因此,形成螺旋形旋臂者数量最多。
在第x代恒星壳层结构的南北半球各自都有与赤道形成一定角度的线状分布的黑子群。而且常常是在第x代恒星壳层结构的对流区,上一周期的黑子群还没有消失时,下一周期的黑子群又产生出来了。所以,在第x代恒星的壳层结构的南北半球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状分布的黑子群。可以说,这就是第x代恒星周围形成螺旋形的第x+1代天体旋臂的胚胎。
当第x代恒星进行抛壳大爆炸时,被抛出的第x代恒星对流区的磁孔、磁结及黑子便以大黑子为中心,在第x代恒星周围形成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巨大的螺旋形旋臂。
在螺旋形旋臂中的磁孔、磁结及黑子都可以将弥漫的星云物质聚集起来,形成第x+1代天体。
(2)、第x+1代天体螺旋形旋臂的轨道膨胀与收缩公式
设第x代恒星第1次抛壳大爆炸之前的恒星质量为M0,第x代恒星的质量衰减后为M=M0e-λt,λ是待定常数,t表示时间。当第x代恒星进行第X~Y次大爆炸时,把第x+1代天体的相关常数代入第x代恒星的中心力场中的比耐公式,得到第x+1代天体(恒星或行星)与第x代恒星的轨道方程为
r=h²/[k²+(Ah²/k²)cosθ],
k²=GM0e-λt。
其中的常数待定。这个公式表明第x+1代天体(恒星或行星)的轨道大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大(膨胀),这就是“宇宙的时空膨胀方程(公式)”,或叫“轨道漂移方程(公式)”。
哈勃定律实际上就是“宇宙的时空膨胀方程”的特殊形式。比如取cosθ=0,方程两边对时间t求微商得v=dr/dt=λr,这就是星系的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但是,在严格的求解过程中,哈勃定律不成立。
由提丢斯—彼德定律指出的太阳系内的行星分距离公式布r=0.4+0.3×2n,n取-∞,0,1,2,3,4,5,6,7.(取天文单位)。实际上就是太阳系内的行星分布在太阳周围的时空公式.它也是“宇宙的时空膨胀方程”的特殊形式。这决定于太阳的抛壳大爆炸的规模和各常数的具体取值。经笔者化简后,形式上完全与提丢斯—彼德定律公式的形式完全相同。
当星云物质以第x代恒星为中心重新集积时或以磁孔、磁结及黑子为中心将星云物质聚集形成第x+1代天体时,由于它们的质量和引力随时间呈指数形式不断增大,即第x代恒星和第x+1代天体的质量都将以M=M0eλt方式增加,其中λ前面取正号。第x+1代天体的运行轨道将按变质量的比耐公式r=h²/[k²+(Ah²/k²)cosθ],k²=GM0eλt。
随时间的变化呈螺线形收缩。所以,这又是“宇宙的时空收缩方程(公式)”。
总之,比耐公式r=h²/[k²+(Ah²/k²)cosθ],或比耐方程h²u²(d²u/dθ²+u)=-F/m是一条轨道大小为r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关系式,是宇宙天体(恒星或行星等)的“轨道膨胀或收缩公式”。以它为基础形成宇宙的时空结构。
三、恒星系统的形成
超级恒星系统(星系团、星系)的形成决定于抛壳恒星的质量大小,它决定于第几代恒星的第多少次抛壳周期性大爆炸。超级恒星系统的形态结构决定于抛壳恒星的代数x,自转周期T1,恒星壳层结构的形成周期T2,黑子形成周期T3,抛壳周期T4的大小。其时空轨道表现出时空对数螺线性膨胀与收缩的特性。
在第x代恒星南北半球的对流区各出现的一条或几条长线状分布的黑子群,它是下一代恒星或行星系统的胚胎。
在第x代恒星的抛壳大爆炸中,一般都能在第x代恒星的周围形成第x+1代天体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臂。但是,如果第x代恒星南北半球的对流区没有线状分布的黑子群,那么,在第x代恒星的周围一般说来不能形成旋臂。
1、第x+1代天体的形成规则
以太阳系的形成为例:
(1)、规则一
靠太阳赤道越近的黑子,太阳爆炸后,由黑子形成的行星离太阳越远。反之,则近。
这是因为太阳在自转,越靠近太阳赤道,太阳黑子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当太阳爆炸后离太阳中心距离越远。
太阳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其中一对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分别形成了一组行星:海王星和天王星,而另一对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分别形成了一组行星,即土星和木星。而其它在太阳上的在蝴蝶图中呈一定角度分散分布的黑子依次形成了火星、地球、金星、水星。而冥王星和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sedna比较特殊,很可能是由最靠近太阳赤道的隐形大黑子形成的,所以离太阳最远。
由于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周围形成了一个黑子群,并且有大量的磁孔与磁结,所以在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形成大行星的同时,在它们的周围也形成了由黑子形成了卫星和由磁孔与磁结形成的大行星的星云盘。
(2)、规则二
由于下进上出,磁孔或磁结或黑子密度较小,被太阳抛出距离较大,因而形成太阳系边缘的奥尔特云和彗星。
由于上进下出磁孔或磁结或黑子密度较大,被太阳抛出距离较小,因而形成太阳系内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形成小行星带。
但是,规则一与规则二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有一定冲突,所以,这使太阳系行星系统轨道的大小和形状的形成在它们相互作用中形成,情况比较复杂,变数较多。
应该注意的是太阳系的大行星密度是变化的,原来黑子密度小,可能因为密度小的黑子在集积过程中因为集聚了其它密度大的磁孔、磁结或黑子,而形成行星时,结果其本身的密度变大。反之,原来黑子密度大的黑子可能集聚了其它密度小的磁孔、磁结或黑子而密度变小。可以说行星带和奥尔特云及彗星就是改变大行星密度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3)、规则三
太阳爆炸时各黑子由绕极轴旋转运动变成绕太阳中心的公转速度由外向内依次增大。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根据行星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可知,GMm/r²=mv²/r,得v=(GM/r)½,所以,当太阳爆炸时各黑子由绕极轴旋转运动变成绕太阳中心的旋转运动时,离太阳赤道越远的黑子,形成行星时的轨道半径小,公转速度大。反之,离太阳赤道越近的黑子,形成行星时的轨道半径大,公转速度小。所以,太阳系内的行星系统由外向内公转速度依次增大。
(4)、规则四
由黑子形成行星,由于黑子在太阳对流区上表面和下表面旋转方向相反,但是,黑子在太阳对流区下表面旋转方向不稳定,磁孔、磁结情况类似,主要是受太阳辐射区的影响,辐射区巨大的离子动能对太阳对流区磁孔、磁结或黑子下表面的旋转运动有一定的抵消作用所造成。磁孔、磁结在太阳上的频繁变化就说明这个问题。所以黑子在太阳对流区的旋转方向主要决定于太阳对流区的上表面的黑子的旋转方向,这同时决定黑子形成行星的自转方向。
行星的自转方向是电磁学规律所决定的。
太阳磁场可以与太阳对流区的磁孔、磁结及黑子相互作用。当太阳的抛壳大爆炸使它们脱离太阳而进行轨道膨胀的时候,所有太阳系的行星,包括其卫星都会向同一方向自转,即自西向东转动,这决定于爆炸的太阳在扩大后的内部磁场方向的影响。
当然,不排除太阳系中的偶然事件改变行星自转方向的例子。比如金星的自转方向就是自东向西转动,虽然非常返慢。
(5)、规则五
行星的公转轨道可以膨胀和收缩。当太阳因为爆炸质量变小时,各行星轨道膨胀。
当太阳重新吸引那些因为自身爆炸而产生出的星云物质时,质量逐渐增大,各行星轨道收缩。
太阳系内磁孔、磁结及黑子在集积形成行星、彗星、陨石等的时候质量会逐渐增大,所以,大行星周围的卫星和星云盘的轨道,会因为大行星质量的逐渐变大而收缩。
(6)、规则六
太阳上南北半球的黑子形成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形分布区,它们均与太阳赤道形成了一定的角度。它们在太阳的抛壳大爆炸中形成自然地形成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螺旋形旋臂,就象两盘或两盘以上的螺旋形的蚊香。由于它们的螺旋形旋臂在形状和大小上的差异,所以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彼此相交,它们的交点就是大型黑子集聚的地方,这使太阳系的大行星的分布主要出现在这些交点上。显然,它们在太阳的径向方向依次出现的轨道大小呈对数螺旋方式变化,这样就产生了太阳系行星分布的提丢斯——彼得定律。
(7)、规则七
太阳除了发生抛壳大爆炸以外,还要发生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它直接改变太阳行星系统的面貌,使地球上的生物产生灾变性的后果。
比如发生在几百万年前的一次有壳周期性大爆炸,造成了地球上的恐龙的灭绝。
在这次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中,地表温度可能已经达到2000C以上了,不论陆地上还是天上的恐龙,由于躯体巨大,无法躲避在地球的阴凉处,导致严重烧伤和酷暑,相继在几天之内全部死亡。而恐龙蛋也因为太阳暴晒而失去生命。
由于地球上2000C以上的高温,直接导致森林火灾和飓风、暴雨、山洪与泥石流,它比其它任何时候都强烈,它使恐龙与恐龙蛋的一部分被泥石流淹没而形成化石。
唯有小型恐龙,或生活在水里的恐龙的近亲——鳄鱼,逃过了劫难。小型恐龙以后演变成了地球上的其它生物。而其。动植物由于体形较小,容易在短时间内在相对阴凉处躲过劫难,但是,仍然有各种动植物大量死亡,甚至灭绝。
在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中,太阳系部分行星改变了运行轨道,甚至发生碰撞。有的落在地球上,产生巨大爆炸,顷刻浓烟四起,尘土飞扬,山蹦地裂,飓风热浪,整个地球被覆盖上一层次陨石尘土,这就是人们在恐龙灭绝时,在同一地层中找到来自陨石的铱元素。同时,也出现大行星对小行星及星云物质的俘获现象。地球的卫星——月球有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
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同时导致各大行星发生地质结构变化,形成火山和地震,导致地球大陆飘移。
太阳在这次爆炸中同时导致各大行星磁场反向,这是因为温差电出现了反转现象。
太阳在这次爆炸中还导致各大行星自转轴改变,导致气候改变,比如火星的气候变化就与此有关。
1987年美国的宇宙飞船发现各大行星背日面都有一条线形构造,这就是太阳多次小规模爆炸对各大行星产生作用力的合力造成的,即中间凸起两边低的一种线状结构。
太阳在有壳周期性大爆炸后,产热量明显下降,所以太阳在经历每次爆炸后,太阳系各大行星出现冰期。地球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冰期就是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之后形成的。
所以,即便恐龙没有在太阳的有壳周期性大爆炸中被热死,陨石砸死。那么,它必然在地球上出现的冰期中冻死。
2、第一代恒星的分布
原始火球是第0级超级特大恒星,自转周期T1=∞,壳层结构的形成周期T2≈0,大黑子的形成周期T3≈0,没有恒星黑子分布的蝴蝶图,黑子接近于均匀对称分布,而抛壳大爆炸周期T4≈0。所以在0~Y抛壳大爆炸中,每次抛壳大爆炸都使第一代恒星的分布接近圆球形,
3、第x+1代恒星的分布
当第x代恒星,x≥1,由于它来源于上一代恒星黑子,所以第x代恒星有自转。即第x代恒星的自转周期T1为有限数值。它分以下几种情况:
当第x代恒星只进行一次抛壳爆炸时,而形成星系时,因为在第x代恒星南北半球的对流区各出现的一条或几条长线状分布的黑子群,所以这样形成的旋涡星系有至少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臂,这样可以形成棒旋星系、螺旋星系及椭圆星系。
学缘结构范文2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高校辅导员 队伍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09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ith team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counselor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s such as unitary of the education related structure and geographic structure, irrationality structure of discipline, imbalance between the university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and limited channel promotion.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 the reas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then put forward to optimize the team structure.
Keywords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s; the university counselor; optimizing team structure
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的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稳定;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素质、作用发挥以及结构构成,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和谐稳定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国家逐渐提高对高校辅导员的重视,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此后各高校着力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在年龄、学历、职称和专业结构及职称晋升等方面成效甚大。然而在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人才引进存在困难,辅导员队伍建设停止不前。许多欠发达地区高校通过留用本校硕士生和大量招聘区内硕士生的方式解决此问题,导致辅导员学缘地缘结构单一,辅导员队伍人员缺乏,严重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右江民族医学院进行个案研究,旨在研究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举措。
1右江民族医学院辅导员现状
1.1 学缘地缘结构
学缘结构是指一所学校全体教师最终学历学校,所学专业等在类型、层次、分布等方面的构成情况。地缘结构是指一所学校教职工最终学历毕业学校归属地和教职工的生源地等构成情况。右江民族医学院处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壮乡――广西百色市。2006年,全院专职辅导员15人,其中广西区内院校毕业9人,比例为60 %,且5人毕业于同一所大学。近年来学院通过外部人才引进等各种途径,截至2016年学院专职辅导员已达到37人,医学院校毕业10人,占27%,最终学历为校外非医科院校毕业26人,占专职辅导员70%,大多毕业于区内高校,其中15人毕业于同所高校。专职辅导员中高级职称2人,均为区内非医科院校,中级职称15人,区内院校毕业人数12人,超过80%。这凸显出民族地区高校学缘地缘结构中存在单一性不合理的问题:辅导员队伍中区外高校毕业的辅导员少,广西区内高校毕业的辅导员占多数,且毕业于同一所大学达到40.5%;211、985大学和国外高校几乎没有。这不利于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科研、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不利于辅导员专家化发展。
1.2 学科专业结构
2006年,学院专兼职辅导员总数24人,其中专职15人,专业结构为2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9人医学专业、其他专业13人。2016年,学院专职辅导员37人,学科覆盖法学、医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7个学科,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10人、医学专业有10人、教育学专业10人,其他专业7人。这呈现出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不均衡,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医学和教育专业,缺乏理工科、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等人才,影响高水平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利于学院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
1.3 专职辅导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结构
2006年,学院辅导员队伍,30岁以下14人、30~40岁6人、40~50岁2人、50岁以上2人;学历结构以本科为主,硕士9人(其中四人在读)、本科13人、大专2人;职称结构副高3人、中级3人、初级18人。截至2016年学院专职辅导员队伍发生很大变化,共37人,男女性别比13:24;90%以上辅导员都是硕士研究生,仅有3人是学士;年龄30岁以下有18人,占48.6%,30~35岁有13人,占35%,年龄最大40~50岁2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15、初级20人。这表明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年轻化,性别比例不协调,造成高校招聘都倾向于男士;硕士学历在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是主流,但从职称情况表明民族地区
1.4 辅导员师生比高于国家规定比例
截至2016年,右江民族医学院共有十余个二级院系部,各类全日制学生11540人,学院专兼职辅导员50人,其中专职辅导员37人,专兼职辅导员配备师生比1:231,专职辅导员配备师生比1:312。此外,学校二级院系中临床医学院专兼职辅导员师生比最高达到1:546,绝大多数院系即使以专兼职辅导员师生比均高于国家规定专职辅导员师生比1:200(具体如表1)。这反映出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人员严重缺口,辅导员超负荷工作,必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削弱维护高校稳定的保障力量。
1.5 辅导员晋升途径窄
根据《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等级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分别对应时间是1~3年、4~8年、8年以上。2014年,右江民族医学院辅导员队伍中专职辅导员55人,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5~10年14人、11~20年6人,4年以下30余人,然而学院专业技术职务,正高0人,副高3人,中级26人,初级及以下28人;行政级别副处8人,正科13人,副科以下34人,正科以上辅导员占专职辅导员38%。这反映出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晋升途径窄,工作时间与专业技术级别不成正比,初级往中级晋升平均约需5年左右,从中级往高级晋升难;从行政级别看,具有正科以上职务的不足四成。
2 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原因透析
如上所述,民族地区辅导员队伍建设主要存在学缘结构单一,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年轻化及性别比例不协调,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配备师生比例远达不到国家标准,数量不足等问题。这些表明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人才缺乏,亟需引进人才,以优化民族地区辅导员队伍建设。
2.1 民族地区区域客观因素,制约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学缘结构建设
其一地域条件限制、交通信息欠通畅,学院知名度小,难以吸引“985、211”高校优秀毕业生来民族地区高校从事辅导员;其二经济实力较弱,岗位福利、劳务津贴等辅导员个人待遇不高也是影响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学缘结构建设最为现实因素;其三多年来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繁殖”的人事招聘制度,不利于民族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经过对民族地区高校教职工的“人缘、地缘”结构考察,发现家庭一校、一院(系)的属地化现象普遍,亲属式家庭人际关系,阻碍民族高校内部管理改革,不利于辅导员队伍优化。
2.2 民族地区高校“入口关”招聘条件与国家政策要求相比有差距
笔者梳理了多所广西高校招聘辅导员条件,对比发现民族地区高校在学历、专业知识背景、职业能力素养、岗位名称要求等几方面都一定程度上低于国家政策标准,影响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起步制约民族地区辅导员队伍优化。一是按《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辅导员职业名称为“高等学校辅导员”,而现实中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招聘时随意性很大,对辅导员岗位名称、职业定位均不清。二是民族地区高校招聘辅导员不够重视专业背景,导致辅导员队伍不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直接影响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定位和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推进。三是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招聘存在一定程度性别倾向。由于目前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女多男少和二胎政策全面开放,现实招聘中校方更倾向于男性。最后,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硕士年龄要求绝大多数是28周岁以下。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和管理,但同时缺乏社会和工作经验,不利于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3 民族地区辅导员待遇较差
辅导员现实中事务性工作繁琐,需对接学校所有行政及教务部门,占用了辅导员科研精力。尽管学校有专项资金支持辅导员做课题研究,但出高质量成果甚少,造成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科研相对较薄弱,队伍中高级职称,领军人物专家甚少。民族地区编制整体不足,高校编制政策不向辅导员倾斜,虽每个院(系)每年级设专职辅导员,但专职辅导员核定的编制总额占校专职辅导员数少于国家规定的70%。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待遇不高在现实中造成数量不足达不到1:200的国家要求比例配置。
2.4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辅导员面临职业发展困境
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社会认同感和高校内部及自身认同感弱,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不够明确。现实中每次报名应聘人数不少,但从报名应聘到确定选拔、最后考核一系列过程中,应聘者将近流失一半,最终学校公示确定录用人选,也近乎一半人选择放弃。同时,已经在岗的辅导员大多选择转岗或是辞职等。这些严重影响辅导员队伍数量与稳定。
3 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优化措施
民族地区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现高素质的应用型合格人才的使命,辅导员队伍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辅导员队伍结构特别是单一学缘地缘结构、不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师生比配备不足,妨碍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因此要把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提高辅导员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放在重要战略地位。
3.1 完善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培养、准入、培训、考核、升退等机制
有研究者提出,“一方面给予专门辅导员编制,另一方面要从决心长期或终身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两个方面培养一批职业辅导员;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专职辅导员专业教育机制;三是建立高进、严育、优出辅导员队伍良性循环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工作评估和理顺管理机制”。 我们认为,其一就培养而言,不仅建立校内优秀毕业生实习辅导员制度,在工作中培养考核,而且建立民族地区区内校级和区外校级优秀生毕业生辅导员实习合作,把优秀者引进来并留得住,克服“家庭繁殖、自产自销”的诟病;其二就准入而言,要完善招聘公告、严格招聘条件,按国家政策标准准入,把好入口关;其三培训方面,严格落实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培训机制,省级与国家级培训有向新进辅导员倾斜,抓住辅导员职业大赛平台,创新培训模式;其四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为辅导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工作能力、态度和实绩,辅导员自评、学生考评、所在院系考评和职能部门考评等多个项目,经过个人自评,学生评议,基层院系党总支提出初步意见,经学生工作部组织相关部门评议提出综合考核等级,并根据考核成绩评选出年度“优秀辅导员”考核结果作为评优奖励、职务晋升与评聘、津贴发放的依据;其五退出而言,杜绝“优出或是优退”现象。重点退出不符合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而对于“优出”应该减少,对于优秀辅导员也让其向专家化发展,不应该实现“优出”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更应该创造条件“优留”。
3.2 创造“引进来且留得住”条件
引进区外辅导员后,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和激励措施,以激励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身心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来。要留住辅导员,需从生活、住房、科研等给予关心优惠政策。辅导员管理学生工作有其特殊性,要求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以便随时需处理学生突发事件。但实际上民族地区很多高校在住房上均不安排辅导员在校居住,也无住房补贴,影响与学生交流和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处理的及时性。此外,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专项课题,科研经费基本被学校科级以上辅导员垄断,新进辅导员虽有兴趣从事科研,苦于无平台、无资源、无经费等,最终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失。因此,优化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需要帮助新进辅导员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多向新进辅导员提供科研项目经费,以促进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3 转变观念,从战略的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优化建设
民族地区辅导员队伍优化建设,就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稳定化建设,要树立常态化建设观念,把好准入和培养是首要环节,做好考核与升退是关键环节。首要环节重视辅导员招聘、专业依托和专业背景,招录用规范和岗位名称与职责明晰;关键环节落实70%编制待遇、完善辅导员聘任制度现实中做到“同工同酬”,升退考核明确稳定辅导员队伍。民族地区高校重视辅导员归属感,在晋升时既要看科研能力,更注重辅导员工作年限及学生活动开展成效。
3.4 提高认识、优化创新模式
民族地区高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优化的专职辅导员队伍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有力保证,是高校人才引进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把握时代脉搏,贯彻中央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群策群力。优化创新模式,搭建辅导员队伍优化的交流平台,如辅导员之家、辅导员沙龙、辅导员论坛及广西辅导员公共Q群和微信群等,形成经验交流、问题探讨、成果共享;优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路,如落实三级培养平台、搭建教学研平台、保障奖励并举的工作思路,着力提升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优化辅导员到基层挂职锻炼,针对辅导员队伍大多都是从毕业学校到工作学校缺乏工作经验等问题,让专业辅导员利用假期到相关性的单位和岗位挂职(学校给补贴),了解该行业,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 许世华,闫秦,易敏.试论民族地区高校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的优化[J].高教论坛,2008.3:131-132.
[2] 莫碧珍.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3:490-49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P].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
学缘结构范文3
关键词:电子白板;小学;科学教学;整合
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m应时代的需要,板书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等方面已经无法更进一步。而随着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一线的潮流。本文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整合电子白板与小学科学教学对教学所起的积极作用,重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利弊分析并针对情况提出意见。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发展历程与教学现状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历程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雏形是Liveboard,于20世纪9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施乐公司,主要是商业人士使用,但Liveboard功能不够齐全,无法得到广泛应用。加拿大Smart Board公司经过不断研究,发明了功能较为齐全,适于广泛推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也是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电子白板感应器、电子笔和白板软件是保证交互式电子白板发挥作用的重要元件。交互式电子白板产生于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成熟之时,融合各种技术的优势,将多种功能融为一体,实现了人机交互。
(二)国内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现状
交互式电子白板正式进入我国教育领域是在2004年,中英双方就交互式电子白板实验研究项目达成合作,这使交互式电子白板正式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开始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引入,使我国的教育观念逐渐得到转变,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国内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普及同样存在较大的问题。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导致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无法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教师也未完全掌握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方法,受光线影响易导致反光等问题也未得到解决。
二、小学科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误区
(一)过度依赖白板,夸大教学作用
随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小学科学教师对电子白板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认为电子白板应当全面应用于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实际上,教师的这种想法走进了一个误区。虽然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通过各种资源的使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电子白板的作用体现在“加深”二字上,如果学生未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则无法接受白板教学环节的内容。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无法解决一切教学问题。在具体的知识讲解上,教师应当提高自身能力,不应当过度依赖交互式电子白板。
(二)教师地位下降,课堂效率降低
小学科学引入交互式电子白板后,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演示教学内容。但如果教师过于依赖电子白板进行演示讲解,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操作白板上,不重视教师与学生互动对教学的启发性作用,就会导致学生只顾观看演示内容,不重视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到头来并未理解科学知识,降低课堂学习效率。
(三)放弃传统板书,忽视板书优势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非常明显,但传统板书也有其自身优点。交互式电子白板因面积有限,无法将科学课本的知识结构完整地展现在白板上。但黑板面积较大,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板书科学课本的知识结构,而后在电子白板上对知识结构中的内容进行逐一讲解,强化教学效果。
三、应用电子白板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使用白板,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使用白板可以解决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的观念是错误的,夸大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作用。教师应当合理定位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地位,时刻记住白板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因此,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在备课时思考如何将教学内容与电子白板的合理使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科学知识的前提下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更为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中“七色光”的内容时,科学教师从网上搜集大量有关“七色光”的视频和图片资料,但教师并未将视频和图片资料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学生一直在观看白板上的资料,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高估了电子白板的作用,学生通过电子白板的展示无法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讲解“七色光”的相关内容时,首先应当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发学生对七色光的记忆,而后对课本上七色光的产生原理进行详细讲解,再向学生展示有关“七色光”的视频和图片资源,通过提问等形式让学生对现象做出解释,而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更正和总结。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第二种教学方式对白板的使用更为合理,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科学知识的前提下,理解图片和视频中“七色光”的产生原因,从而加深了对“七色光”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强化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虽然优势较多,内容展示形式多样化,但教师应当合理控制电子白板的操作时间,更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小学科学教师应注重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学生带入教师构建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思考课本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观看白板展示的教学资源,一方面通过师生互动紧跟教师思维,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课本中第二单元“冷和热”时,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热传导实验的操作步骤,学生了解步骤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实验完毕,教师让学生在白板上写出蜡熔化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询问不同学生的意见,对答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可以进行虚拟实验,既保证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安全性,又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热的传递”中的相关实验,在研究实验探究方案方面学生可能就有一定难度,再者实验过程需要用到酒精灯,学生有可能因操作失误引发安全事故。此时我们就可以在白板上利用虚拟实验室软件,让学生使用互动功能选择器材和组合器材模拟实验,评价模拟实验,然后再用实物实验,师生很好互动的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效率。
(三)结合传统板书,优化知识结构
学缘结构范文4
高职院校英语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业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组建英语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教育办出水平和特色的保障。
一、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界定
“团队”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企业管理并广泛应用于企业界,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团队”的研究早已突破了企业管理学的学科范畴,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在教育界“团队”的作用也愈发凸显。“教学团队”是指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这个概念是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发展起来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指学校根据合理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特长、梯队结构、专兼比例等,在校企双方相关制度的保障和带头人的领衔下,由为共同的远景目标和教学目标而愿意合作、相互承担责任的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群体。所谓高职院校英语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指由具备“双师”素质(或称“双师型”)的高职英语教师所组成的教学团队。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不仅强调教师个体的“双师”特点,更注重团队群体的建设。
二、高职院校英语师资现状分析
笔者选取了江苏省南京市的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查,调查方法为问卷和访谈,调查对象主要是从事英语教学的一线专兼职教师,调查内容为这几所院校的英语师资情况。调查问卷的设置分为个人基本情况、教学、科研三大部分。信息点主要包含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学位、工作经历、从教年限、周课时、教授课程、数量、出版教材或论著、具有的双师资质,等等。该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2份,其中有效问卷78份。
对问卷调查所得到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高职院校英语师资状况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师资来源单一,结构不尽合理
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来源主要是从英语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以及由其他高校调入的教师。这部分比例共占约80%,而兼职教师中还包括相当一部分的在读研究生。之前具有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转而从教的英语教师约占15%,因而绝大部分一线英语都缺少企业工作经历,欠缺相关职业技能,难以满足学生对行业英语学习的需求。
年龄层次上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被调查院校中35岁及下的专职英语教师占总数的68%,大多具有中级职称。这个结果说明了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但年轻教师专业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匮乏也预示着教学团队建设的培训任务任重道远。
调查还显示,获得硕士学位的专职英语教师占总数的75%,但获得博士学位的英语教师则凤毛麟角。这说明高职院校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魅力逊色于本科院校,也说明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师学历层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双师素质不过硬
问卷中对于高职英语教师双师资质这一项的调查结果显示,专职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为63%,而这部分教师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获得了双证书而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所谓双证书,是指既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又具备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接受调查的专职英语教师很多都获得了翻译证、涉外导游证、商务英语考官或培训师证、国际商务师证,等等。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这些教师可以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但这类教师的双师素质不一定高。比如,参加考试而获得了英语导游证的教师如果不出去带团、进行导游实践活动,他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就会打折扣。还有一小部分英语教师是由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培训而获得双师资质,很多培训摆形式走过场,教师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实践经验。因此,高职院校现有的双师型英语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3.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
英语课程长期以来被定位为纯理论课程,高职院校对英语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往往缺乏指引和规划,缺乏完善的培训制度,对于双师型英语教师也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和奖励机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周课时基本都在12课时以上,很多达到了16课时甚至更多。授课任务的繁重,也致使学院难以抽调英语教师去一线企业进行长期的顶岗实训。
三、组建高职院校英语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刘黛琳教授在2009年举办的全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研讨会上提出,高职英语“课程设置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阶段+行业英语阶段,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行业英语教学渗透教学全过程”。而行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常涉及多学科的教学内容,独自一人完成教学任务对大部分英语老师而言都有困难,所以要求英语老师有跨学科及团队协作能力。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娴熟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熟悉和掌握行业英语涉及到的商务、外贸、旅游、物流、文秘、建工、艺术、法律等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英语教师还应当与同事建立协作关系,共同关注在某一行业学科领域的发展,依据行业英语的不同方向建立教学团队,使得同一方向、同一专业领域的教师联合起来组成团队进行教学。因此,高职院校组建高质量的英语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深化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升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组建高职院校英语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策略
1.教学团队成员的确定和带头人的选拔
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任教的专业或自身的兴趣及研究方向选定个人的行业方向,同一行业方向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组建也应当考虑到成员的年龄分布、知识结构、擅长的专业领域等因素,由教研部进行统筹安排和适当调整。在对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业务素养、组织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之后,选定综合素质最强者作为教学团队的带头人,聘请相关领域的行业技术专家担任其导师,对其进行重点培养。同时,带头人通过申请主持相关行业领域的课题等形式,提升自身以及手下团队成员的实践应用能力。作为团队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带头人要拥有创新思维,擅长组织管理,能够营造和谐的团队文化。带头人还肩负着制定团队建设方案、统筹成员职业生涯发展、把握教改方向、实现团队可持续发展等重任,是教学团队的核心人物。
2.充分利用学院资源,加强内部学习
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是英语教师授课任务繁重,参加企业实训的时间有限,因此可以充分发掘院校内部的潜力。同一行业方向的教学团队可以将英语教师派送到对应的院系去学习,了解各个院系的专业设置以及与之相关的英语知识,组织英语教师听取专业教师课程以增加自身专业知识储备,鼓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结对子,共同商讨教学计划、编写教材,等等。也可以考虑建立短期灵活的合作关系,即邀请专业教师当顾问,当英语教师在专业问题上遇到困难时可以向其请教。
3.“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提升团队成员的双师素质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不是闭门造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定期选派团队中的英语教师去校外实训基地或合作企业进行脱产或半脱产的实践锻炼,鼓励他们获得相关的行业资格证书,积累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从而更从容的胜任行业英语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争取从相关企事业单位聘用一批有专业实践工作经历的优秀人才担任行业英语课程的兼职教师,这类兼职教师的加盟既可以使整个团队的实践教学实力大大增强,又弥补了教学团队中英语师资来源单一的缺陷。当然,将优秀人才“请进来”需要学院财政上的大力支持。
4.完善英语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学院应当着眼于各个教学团队的业绩,制定公平、公正、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对于成绩突出的教学团队,可以给予其带头人及成员以物质上、精神上的奖励,在职称评定时适当予以倾斜,优先给予境外深造的机会。团队内部也要建立有效的竞争、奖惩机制,如带头人责任制、学生评教机制、互相听课机制、末位淘汰制等,使得教学团队充满活力、高效运转。
五、结语
笔者在平日的英语课堂上实施分组教学时经常引用“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这两句英文,我们组建英语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初衷也正是如此。希望在团队带头人的科学管理和协调之下,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优势,扬长避短,实现团队成员间的优势互补,最终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对于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质量,促进行业英语教学改革,为社会输出具备良好行业英文素养的职业技术人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06).
\[2\]盛阳荣.基于典型案例的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06).
\[3\]孙一能.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双师型”团队建设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08):2.
本文系钟山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院级课题研究成果。
(上接第162页)
自己的台上表现能力以及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是极其重要的。
三、解决音乐演唱中心理问题的几种方法
1.加强台下心理训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台上一分钟的辉煌,台下就要付出百倍的心血。为了更好地应对音乐演唱中出现的问题,台下就要开始加强心理训练。常听不少音乐大师说,唱歌要用心,这个“心”字是在平常养成的,不仅仅在平时练歌时保持预约的心情,还要时常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愿望,抒发内心的情怀。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避免思想技术方法所造成的心里紧张,养成声情并茂的良好歌唱心理。在台下的时候要经常与别人交流演唱的心情和技巧,避免此类问题在内心的堆积,及时解决由于在歌唱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也能够提升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到专门的心理培训机构进行训练,通过各种方式去提升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可以经常和其他演唱者交流演唱经验,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吸取别人的经验,同别人一起进步,这样也更有利于自己快速进步。
2.加强舞台实践,培养自信心。我们可以看到诸多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就说明了经常在舞台上表演,可以快速地提升自己的控台能力和其他能力。所以说,作为一名演唱人员应当不断寻找机会去参加一些大小型的表演,经常到台上去。要明白,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培养“调控”心理应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要多多举办一些小型汇报会或者是演唱会,体验舞台感,特别是在一些有娱乐性的场合进行表演,较为轻松的场所能够缓解演唱者的演唱压力。这样的话,当演唱者有机会参加大型表演就不会产生诸多小的心理问题了。无论是何种舞台,当演唱者上台的时候,要尽可能地稳定自己的心态,仔细体会在其他表演中的感觉,心里面不停地默唱自己将要表演的歌曲,这样机器有利于放松表演者的心情,更有利于表演者发音器官的生理机能自由活动。在具体的台上表演时,演唱者要把注意力放在表演的过程中去,不要过多地去思考观众的表现,不要把观众的情绪影响到自己的表演情绪中。要把观众当成自己的朋友,用歌声去诉讼自己的情感,去传达一种艺术境界。与此同时,演唱者在演唱中的肢体动作也要表现的落落大方。
3.在演唱过程中用美好的事物激发自己的情绪。克服演唱过程中的紧张心理,还可以通过幻想美好的事物来降低自己的紧张情绪。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紧张心理时,要尽可能的深呼吸,使自己平静下来,紧接着不要去想一些后果性的问题,也不要去看台下的观众。放低自己的心态,把自己当成是在排练,把观众当成无尽的花海,把自己置身于花的海洋中。这样就可以全身心地放松自己,通过歌声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去传达艺术的境界。作为一名演唱者,要把自己幻想成一个天使,一个传接音乐与观众的天使,通过演唱,观众会享受到音乐带来的美妙感受。这样一来,就可以使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忘乎所以,尽可能地用最好的歌声表现自己。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演唱中心理调控的作用以及常见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介绍,向读者展示了心理调控在音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好的音乐可以影响到听者的一生,而好的音乐不仅仅表现在音乐的本身,更加表现在演唱者的本身。演唱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歌曲的质量。作为一名演唱者应当掌握心理调控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掌握自己的心理,也可以尽可能完美地把握住观众的心理。演唱的好坏体现在观众的反应上,把握了观众的听觉需求,也就算是演唱成功了一半。所以说,任何一名演唱者掌握心理调控技巧是极其重要的。本文着重介绍了在音乐演唱中常见的几种问题,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孙萍,影响高师声乐教学与演唱的心理因素及对策\[J\].济宁学院学报,2009,(04).
\[2\]何兴林.“省时夺势”话成败――浅谈对音乐考生的声乐教学\[J\].科技信息,2009,(25)
学缘结构范文5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启示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此作为其生存来源的工作,是人生活的根本。每一个个体都会面临着择业、就业的问题。因此,如何择、怎样择,就成了我们最应关注的问题。职业指导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结合职业特征、就业信息动向等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时事政治、专业思想、就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践行,促使学生能够自己合理定位,积极择业,顺利就业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职业指导教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观念以及行为形成的活动。因此在职业指导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将学习看做一种学习者作为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学生职业技能及观念的建构受个体经验的影响,并且是一种多元化的建构过程。伴随知识经济全球化,高校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职业指导的范围和领域逐步扩宽。
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也越来越宽,学生相较于前,就面临了更多纷杂的选择。这对我们职业指导工作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挑战。通过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我们知道高校学生就业的诸多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取决于如何教授,更重要的在于职业指导要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核心,注重学生对自己的定位,注重自我学习与接收,最终促成整体职业素质的形成。因此,我们在师范类高校学生的道德培养过程中应注意:1.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当前师范类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对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认识还不够。建构主义道德学习观下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这不仅需要常规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需要由学习者自身学习来把握,最终由学习主体将外在的知识,形成自身的外显性的择业行为、职业行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学习者基于原有生活及经验,主动对各种职业需求信息、应聘技能信息、职场亚文化信息等进行加工处理,建构职业素养的过程。尤其是师范类学生,将来的就业主体方向是教师,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较高。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与外部世界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就说明我们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应充分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主动体验各种职业规范、职业文化,促使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2.在师范类学生职业指导过程中,注重合理教学情境地创设师范类高校中诸如“教师择业茫然”、“教师就业焦虑”、“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等情况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源于学生职业意识水平低下,而是职业素质培养环境对个体行为建构的重要影响。建构主义批评传统的教学形式,提倡情境性学习,Cunningham(1991)提出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景向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主张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如何将外在专业知识内化为个体行为,学习的情境在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职业选择中往往包含着许多决策性成分,这些成分不仅在类型上有区别,而且在个体的发展中有着不同的权重。”这种情境教学模式下的职业指导教育,不像传统指导那样简简单单地将专业知识、就业方向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针对不同情境条件下的不同就业、择业事件,有所侧重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在职业选择上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情境或模型,并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情境,不断探索,促进其在踏出校门时,可以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明确的择业方向、积极的就业心态、高尚的职业道德。3.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对学习者个体来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高校学生基于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对当前的已有经验进行筛选。另一方面,不断针对现实要求调整自己的选择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知识由具体到抽象。因而,职业指导工作要促进学生职业观的合理双向建构,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职业教育能力即学习主体可以依据自身情况结合当前实际,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合理选择。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在学习过程中有着较为成熟的选择性。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对相关的职业内容进行选择,并合理地分析自己、定位自己,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来自我建构新的职业素养的意义,并产生相应择业、就业、从业行为。因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指导下充分相信学习者个体,培养自我职业教育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人才。
认为学生职业素养的生成是一项意义建构的过程。师范类学生作为准教师,其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将来教育对象的发展。因此,在对师范类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中,应根据师范类大学生所特有的专业特质及心理特征,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对个体进行因势利导,促进师范类学生教师职业素养的形成。并在职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学生教师职业素养形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
作者:张辽 杨慧卿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学缘结构范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制约因素;构建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87-02
Abstract The factors of the influence of garden technology specialty were analyzed.Through analysis of teaching reform,personnel training and teaching team building,the countermeasures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were put forward,aiming at vocational technical garden referenc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garden technological specialty;work-integrated learning combination;restriction factor;construction method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处于跨越式阶段。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主要模式之一,在缓解国内日益凸显的“技工荒”,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模式能够有效地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环境和资源,实现学生时代的半社会化,利于学校和社会之间人才的衔接,也是国内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曾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园林技术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园林专业学校的增多及生源的扩招,致使就业压力加剧。一方面企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紧缺,另一方面就业压力加大。如何培养大批合格的园林专业人员迫在眉睫。本文从工学结合的制约因素入手,深入分析了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就业能力培养等,以期为其他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1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制约因素
1.1 理念转变不足,认知窄化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如何领悟其内涵和本质,往往把握不够,导致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跟风而上。企业重视利益,难以形成高投入长产出的利益观;高职院校重视教学,难以转变理论观与实践观;政府重视政策,尚缺畅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渠道观,造成推行效果不佳,甚者教学成果下降,其次是过于强调实践化,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专业理论薄弱,但有些院校提出“够用”原则,进一步弱化了理论知识,不平衡的教育导致高技能型人才转为只有实践没有理论的技术型人才,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也不利于学校长效发展;再者高职院校学生观念定位不佳,造成理论不足、实践不强的局面。
1.2 企业与学校平台尚不完善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较少主动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而投入;院校主要任务是教学,如何实践工学结合,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是教学转变,另一方面是资金投入。实现二者的衔接需要搭建人才培养、输送平台,政府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政府往往将这个平台的构建任务交给了社会,由企业寻找学校或者学校对接企业,很多院校也采取订单式或者是办班式工学结合模式,但发展空间有限,如何实现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通缺乏有效的机制。
2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构建方法
2.1 园林技术专业教改模式下的工学结合
2.1.1 教学内容转变。园林技术专业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一般实践课主要是各科目采取实践周方式进行[2]。为了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平稳对接,采取教材订购或者编写引入企业参与的形式,编入企业案例进行教学和分析,综合评价对职业能力提升的课程内容,增加理论知识的实践性,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合理分配理论学时、基础和核心课程;实践课重在目的性,通过校内实践、企业订单实践,获得第一手的市场情报,通过园林企业真实案例,促使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此外变革课程评价体系,为社会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2.1.2 教学方式转变。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变革现有的教学方式[3]。一是教学理论、实践及项目结合。通融贯通,引入其他学科知识,构建园林技术专业的知识框架,通过实践扎实理论知识,通过理论充实武装实践。围绕理论与实践开展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分割教学方式。此外,学校和企业可以联合组建教学平台,教师通过这个平台指导学生以团队或者个体参与企业的项目,或者指导参与企业或者校企的各类竞赛,提升教学成果。三是教学传授与研讨参与结合。教学不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应引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在学习中加强互动,通过案例分析、成果探讨、任务驱动、学生主讲等,做到教学相长。
2.2 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学结合
人才需求存在企业的需求与高职教育现实的差异,教学内容完善、方式转变是人才培养模式下工学结合的基础。此外,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制订等。学校以企业需求为起点,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4-5]。目前主要的培养模式有“1+1+1”模式、“半工半读”模式、“411”模式和“三位一体”模式等,不管采取哪种模式,主要是学校、学生、企业之间的衔接[6-8]。
近年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通过转变思路,引入了订单培养、联合办学、企业班等形式,直接对接企业的模式,减少了学校和企业等各环节的繁琐事宜,通过企业需求直接订单培养人才或者企业直接来学校冠名班,毕业直接入企形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解决了企业人才需求的难题,这种模式成为“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减轻了专业教师到处碰壁的难题,为教学解除了后顾之忧,提升了院校教学成效,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和产值效益。
2.3 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模式下的工学结合
教师团队建设是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和根本所在,起到工学结合节点的作用。教师是工学结合的基础。目前,很多院校为了促进工学结合的加速进展,纷纷组建一支素质良好、业务精干、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一方面加强核心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培养,另一方面引进先进的职教理念,争取把园林技术专业发展成国家级、省级以上特色专业。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通过这些年与企业合作、团队建设,已经组建由7人构成的双师型队伍;此外培养专业带头人的科研业务能力,保证其能够主持或参与完成专业建设科研课题,通过科研任务,引领学生开展实践学习;再者在现有师资基础上,加大对兼职教师的吸纳和管理,充分发挥由企业单位领导,技术专家、科研院所教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进一步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的作用,建立一支专职与兼职相互补的教师队伍。
3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模式发展展望
工学结合可有效解决当前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使高职教育更贴近社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近些年人们对生活环境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绿色、生态、环保等生态理念深入人心,这就要求学院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实践证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我国高职园林教育和社会发展要求,符合企业发展需求。
4 参考文献
[1] 郭建如,邓峰.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变革、就业市场变化与毕业生就业概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0):27-63.
[2] 刘行,安军超,曲良谱.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3):127-130.
[3] 陈开森,刘志中,邓元德.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1):36-41.
[4] 唐巍巍.高职园林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园艺文摘,2011(9):193-194.
[5] 陈秀波,丛慧影.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2):115-117.
[6] 黄顺,潘文明,唐蓉,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35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