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质公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范文1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会后了“人类环境宣言”,由此拉开了世界环境保护的序幕。同年在巴黎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17届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旨在各成员国将本领域内具有世界保护意义的地点纳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国际合作,对其进行保护,并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由此宣告全球性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启动。至2004年底,共有177个国家成为签约国,列入名录的遗产地788个,其中文化遗产地611个。自然遗产地154个,混合型23个。其中有20处遗产是地质遗迹为核心保护内容而列入的,在自然文化遗产中的近百处都分布有重要地质遗迹。

世界遗产公约的宗旨是依据现代科学方法,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有效制度,共同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要求各缔约方对自然、文化遗产的辩明、保护、养育作出承诺并保证其世代传承。世界自然遗产的定义是:①从美学和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②从科学或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或普遍价值的地质或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濒危动植物种群生态区;③从科学、保护或美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上述定义中,地学意义的位置十分突出。同时又进一步明确了四条辩识标准:①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②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③独特称有或奇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景观地带;④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群的栖息地。这是条辩识标准更明确世界自然遗产中地学遗迹的重要性。

但是,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遗产占了77%。自然遗产仅占19%,这对于广泛分布的、大量的、急需保护的地质遗迹实在是挂一漏万。为了弥补这一不足,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科联(IUGS)、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华盛顿成立了“全球地质及古生物遗址名录”计划,目的是选择适当的地质遗址作为纳入世界遗产的候选名录。1996年改名为“地质景点计划”。

1991年Unesco和IUCN在法国迪尼召开地学遗产保护讨论会,来自三十多国家的150余位专家与会,一致同意发表迪尼宣言(International 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emory of the Earth 13, June, 1991, Digne, France),强调地学遗产“正如树木以年轮记忆其生长和生命,地球遗迹记录了其过去,这种记录既存在于地表,也存在于地下,既存在于岩石中,也存在地表景观中,都需要我们的解读”,研究地球表面环境变化的成果向我们展示了地球各圈层的自律系统,决定了环境的演变,无数次的Greenhonse与icehouse的更迭,特别是近期这种更迭的加速,发人深省。要准确预测未来,必需深刻认识过去。对地学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是必经之途。

199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质现象的景点形成全球性网络”计划,即从各国(地区)推荐的地质遗产地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特殊性的地区纳入地质公园,其目的是使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永续发展。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56次常务委员会议中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计划(UNESCO Geoparks),目标是在全球建立500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每年拟建20个;并确定中国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计划试点国之一。

中国是推进地质遗产保护最好的国家,特别是以政府的名义,推进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以此达成有效保护地质遗产和地质生态环境,推动地球科学普及和地球科学研究,扩大当地居民的就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始于七十年代末期,当时,地质遗迹的保护与研究多是作为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中的一项保护内容。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负责对其实施监督管理。1984年前该项工作只是作为其它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部分保护内容;1984年后,原地质矿产部着手有计划地开展调研工作、组织制定规划及规章,使该项工作纳入正轨,先后于1987年、1995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的规定》及《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中国1985年缔约加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公约。

自1985年建立第一个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天津蓟县)后,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得到较快的发展。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又组织起草了有关地质遗迹管理办法,并召开相关会议,促进该项工作的进展。为配合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国土资源部于2000年8月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及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制定了有关申报、评选办法。

五年期间,我国已建立了85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有12家世界地质公园,60余家省市级地质公园;已经初步形成了的地质遗迹保护体系和网络。

2004年6月,国土资源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组织,在北京成功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有43个国家近500人参加了大会。地质遗产的保护、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地学旅游业的发展已引起世界地学界普遍关注。

地质公园按管理层次分为四个等级:

县市级地质公园、省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按地学学科分类,可分为八类:

地层学地史学与岩相古地理学遗迹,如河北蓟县、河南嵩山等;古生物学与古人类学遗迹,如云南禄丰、新疆奇台、浙江新昌等;火山学与火山岩石学,如黑龙江五大连池和云南腾冲等; 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遗迹,如福建晋江深沪湾和河南宝天曼等;地貌学遗迹,可分出以下几种类型:

(一) 丹霞地貌(重力塌崩地貌伴有化学风化),如广东韶关;

(二) 雅丹地貌(干旱风成),如甘肃敦煌;

(三) 岩溶地貌(溶洞峰林峰丛石林峡谷天坑),如贵州织金洞、云南石林等;

(四) 云台地貌 (重力崩塌峡谷长崖峰丛),如河南云台山等;

(五) 张家界地貌 (砂岩峰林);

地质公园范文2

【关键词】地质公园开发;地质遗迹保护;云南罗平生物群

地质遗迹是由于地球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地质遗产[1]。地质遗迹为人类研究地球46亿年演化变化过程,以及追溯研究地球古环境,古生物,古地理,古气候等问题提供了客观坚实的地质证据和资料支撑。地质遗迹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美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建设和开发地质公园不仅能促进地质遗迹的合理利用,深入挖掘地质遗迹的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等,还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地质遗迹的不可再生性和珍贵科研价值决定了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必须在地质遗迹保护的基础下进行。

1、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78.87平方千米,包括大洼子罗平生物群化石、金鸡峰丛两个景区及九龙瀑布、多依河等若干外围景区,以罗平生物群古生物化石和喀斯特地貌为主要特色。公园地质景观资源丰富,类型丰富多样,典型卡斯特地貌发育,自然景观奇特优美如画,名族风情古朴浓郁诱人。

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以罗平古生物化石群地质遗迹为主体,辅以锥状喀斯特地貌景观如岩溶盆地,卡斯特峰丛,岩溶高原等,以及河流、瀑布等水体景观和布依族风情、鲁布革电站等人文景观组成。

2、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开发的关系

在对地质公园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积极探讨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开发的关系,更加注重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形成两者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实现地质遗迹的高效保护与利用和旅游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双重目标[2]。

2.1 地质遗迹保护对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的重要性

地质遗迹是地球在演化过程中由于地球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地质自然遗产,地质遗迹以及其构成的地质环境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用以追索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地质现象,具有高度地学科考察价值以及旅游观赏和旅游开发价值。保护好地质遗迹,可以使人们进行对地球演化历史以及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和物理、化学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对旅游者更好的了解地球地质地貌演化和地球生物的发展进程。保护好地质遗迹对于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至关重要。

2.2 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对于地质遗迹保护的支撑作用

地质公园作为新型的旅游目的地,具有保护地质遗迹,发展属地经济和科普教育的功能,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和促进地球科学普及,以达到保护地质遗迹的核心目的。地质公园是地质遗迹保护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

地质公园的建立为保护地质遗迹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而且还为地质遗迹保护提供科学的管理体制和人力智力保证。地质公园保护了地质遗迹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护了地质遗迹的旅游观赏价值。

2.3 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相辅相成

地质公园的旅游与开发建设可以为地质遗迹保护提供政策支持,政府支持,资金支持以及管理和智力支撑,可以促性对地质遗迹的科学保护[3]。与此同时,地质遗迹景观作为地质公园的主体景观,作为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两者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要严格保护地质遗迹的自然面貌,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满足科研、旅游多重需求,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健康发展。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在获得经济收益,要预留资金专门运用于地质遗迹的保护中,实现“地质遗迹保护―保护性开发--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地质遗迹保护”的良性动态循环。

3、地质遗迹保护视角下的地质公园旅游开发

基于地质遗迹保护的地质公园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开发规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开发思路、形象宣传、公园管理、地质灾害防治、景区开发与原住民利益协调和公园信息系统建设六个方面进行讨论。

3.1 确立开发思路,整合地质遗迹资源

保护地质遗迹资源是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与建设的重中之重。融合区域内自然、人文资源积极开展科普旅游,也是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地质公园的特性,罗平生物群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应该严格遵守 “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在保护好地质遗迹的前提下,发挥其旅游,科研等多种功能,突出喀斯特景观、河流湿地等自然景观和其他人文景观。

3.2 加强形象宣传,扩大景区影响力

由于地质公园具有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其旅游开发中的旅游形象宣传需要把握一个“度”:从地质遗迹保护和科普教育的角度考虑,需要适当宣传地质遗迹,引起人们对地质遗迹的认识,有利于提高人们保护地质遗迹的自觉性;但为了迎合大众游客心理,不宜过分渲染专业性太强的地质科普知识,适当增加一些简明易记,爽朗上口的宣传口号引起人们的旅游兴趣。

3.3 防治地质灾害,营造安全的游览环境

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地质遗迹的保护构成很大的威胁。地质灾害对地质公园的影响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滑坡、泥石流等对地质公园产生轻微影响的灾害;另一类是地震、火山等对地质公园产生的较为严重的危害。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地质灾害做了大量的研究。Malheiro 指出绘制地质灾害图,同时将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区域划分,并据其危险大小进行评估,重点监控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4 完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建设

完善罗平县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建设,制定公园的发展政策、行政法规、管理制度以及旅游市场的开发,负责指导和督促地质公园规划项目的实施。推行“多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方法,组织专门部门,如建立公园管理局进行统一领导,实施具体管理,以有效地推进地质公园的可持续性发展。

3.5 协调景区开发与居民利益

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要统筹兼顾政府、开发商和当地居民等相关者的利益。只有让当地居民获得切实的利益,才能调动当地居民主动参与地质遗迹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地质公园的良性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6 建设地质遗迹保护信息系统

开展地质遗迹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更新[4]。建立罗平县地质遗迹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形成信息管理和维护更新平台。整合地质遗迹科普网站和地质遗迹资源数据库,构建罗平国家地质公园专业门户网站,提供地质遗迹科普、分析查询、动态更新以及行业办公管理功能。

总之,地质遗迹的开发和保护离不开地质公园的建设,地质公园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地质遗迹的保护,两者不可或缺,相互支撑和促进,必须坚持在地质遗迹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实现最大的经济价值和资源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逊,赵汀.地质公园发展与管理[J].地球学报,2009,30(3):301-308.

[2]方世明,李江风.地质遗产保护与开发[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

地质公园范文3

[关键词]鄂伦春旗自治区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研究与评价

一、地质背景及地质遗迹特点

(1)地质遗迹典型性

鄂伦春地质公园地处大兴安岭南麓,自然环境优良,生物类型多样,物种丰富。野生动物人类和谐共生存,构建了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诺敏河园区内的火山地质遗迹景观壮美、奇特,火山、火口湖天池、石塘、石海及大峡谷等保存完好。从科学的角度讲,这些地质现象记录了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大量的自然变迁信息,对研究近代大兴安岭构造和环境演化意义重大。

(2)观赏性

诺敏河火山群绝大部分区域仍然保持原始自然状态。植被覆盖率几乎达100%。这里山峰耸立,群山环抱,水量充足,水系发育,河流纵横,碧水澄澈,波光万点,林海浩瀚,河谷草甸植被茂盛,林荫间山花艳丽,气候宜人,没有污染,没有喧嚣,有的只是大自然赐予的群山峻岭,翠绿欲滴的树林,是人们旅游观光的理想地之一。

(3)系统性和完整性

鄂伦春境内众多的景观资源中,不仅有内涵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多彩的生物景观资源、绚丽多姿的水体景观等众多的自然景观资源,而且还有众多浓郁的民风民俗、古人类遗址和传奇迷人的神话传说等人文景观资源。这两种景观相互组合,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鄂伦春的整体景观资源系统。峡谷与多级瀑布互成一体,意境深远;山谷与地质遗迹互为补充,趣味迥异。鄂伦春众多的景观资源,不仅单个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科学性,而且它们所构成的景观组合群,配套类型多样,组合好,既体现了单个景观的价值,又使其原有的景观价值得到了升华,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景观资源的整体优势和价值。

(4)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

合理、有效地开发鄂伦春地区的地质遗迹资源,能够提高公园的科学含量,带动公园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然而地质遗迹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则无可挽回。所以在体现地质遗迹的经济、社会价值的同时,提升人们的保护意识,避免对地质遗迹的破坏造成无法弥补的环境损害。

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现状

区内地质调查工作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但系统的地质矿产调查主要在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1980年1:100万《黑龙江省及其邻区地质图》资料较系统,大致建立了区内基本地层系统及侵入岩序列。1993年由黑龙江地矿局区调一队对1:20万达来滨幅进行过部分区域地质调查,但资料零星,未正式出版。2005年黑龙江省地调院完成的1:25万诺敏河幅地质图,对区内地层、侵入岩及构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本区的构造格架,资料较系统,将第四纪玄武岩,经区域对比,均归为晚更新世大黑沟组,并对火山岩岩石和火山口构造进行了一定研究,反映了对新生代火山岩的最新成果。但对火山地质遗迹的调查研究很少。保护区由于地处大兴安岭深处,属原始森林区,通行困难,以往工作程度低,加之人员稀少,人类活动有限,因此,区内火山地质遗迹基本上还是原始状态,未遭受破坏。另外,火山群大部分地区20世纪80年代就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这也使火山地质遗迹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保护。但近年来,有些地方已被开发成旅游点,故应立即实行有效地保护,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达到地质遗迹生态环境保护、开发以及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佳配置。

三、地质遗迹保护存在问题

(1)地质遗迹现状

鄂伦春自治的的地质遗迹、地质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并于2010年申报成立了鄂伦春自治旗自治区级地质公园。景点的地质遗迹保护和规划建设基本未开展,因而基本尚无保护措施。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兴起,分布于宜里~乌尔其汗林区公路沿线的景点也开始有游人涉足。个别景点,如四方山多有游人前往,地质遗迹也面临着人为破坏。分布于其它地点的地质遗迹、地貌景观虽然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未得到有效开发,但部分地段亦然有游人光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位于旅游线路上的地质遗迹遭受人为破坏的威胁将会增加。鄂伦春火成岩洞穴(嘎仙洞)现已做为文物进行了一定保护,但没有做为地质遗迹进行过调查研究,因此,其地质特征和成因均不清楚。也未按火成岩洞穴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保护,局部如洞口已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应尽快开展调查研究,合理规划、科学保护。“冰川”遗迹尚未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是否为冰川还有待研究,加之通行困难,保护工作还未开始。火山地质遗迹的基础调查研究工作刚起步,至今未列入国家或自治区保护范围。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科学素养的提高,人们渴望对火山资源有更多的了解,根据国内对火山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教训,建立保护区,才能实施有力的保护。

鄂伦春地质遗迹处没有污染,没有喧嚣,有的只有大自然赐予的形态奇特的火成岩洞穴、冰川遗迹、火山和翠绿的原始森林,是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以及生态学家等开展科学研究的圣地,也是大众旅游观光的理想地之一。

地质公园范文4

青岛的崂山正在申报国家及世界地质公园,其发育有中国东部最为典型、系统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普及教育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很有希望申报成功。

9月9日,第三届亚太地质公园研讨会传出消息,湖北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被正式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荣膺世界地质公园称号。至此,中国拥有了29个世界地质公园。

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安徽)

黄山具有花岗岩地貌、第四纪冰川遗迹、水文地质遗迹等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资源,以中生代花岗岩地貌为特征,是一座集山、水、人文、动植物为一体的大型花岗岩区天然博物馆。

黄山以雄峻瑰奇而著称,千米以上的高峰有72座,峰高峭拔、怪石遍布。山体峰顶尖陡,峰脚直落谷底,形成群峰峭拔的中高山地形。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三奇”和丰富的水景以及它们的相互组合表现其特质,显示了黄山天然的完美和谐,在丰富多变中见其有机统一。在立马桥、天都峰、北海等地段,被认为具有第四纪冰川而闻名。黄山冰川的存在与否,已争论了半个多世纪,至今尚无定论,这也是黄山地质公园又一诱人的魅力所在。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河南)

云台山以山称奇,以水称秀。整个游览区有奇峰秀岭36座,天然溶洞20余个。主峰茱萸峰海拔1304米。站在峰顶,常常是头上碧波蓝天,脚下千里浮云,山峦在云雾上飘浮游荡,犹入仙境。云台山的主要地质遗迹类型包括:典型地质剖面、古生物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地质灾害遗迹景观、地质工程景观、典型矿床及采矿遗迹景观等7个大类,32种类型。

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云南)

石林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岩溶地质地貌,是以石林地貌景观为主的岩溶地质公园。石林形态类型主要有剑状、塔状、蘑菇状及不规则柱状等。特别是这里连片出现的石柱群,远望如树林,人们望物生意称之为“石林”。石林地貌造型优美,似人似物,在美学上达到极高的境界,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江西)

庐山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广东)

丹霞山是由红色沙岩构成(形成于6000万年前的河、湖中)有“色渥如丹、灿若明霞”之誉,经千百年流水的朔造形成巍峨独特的地形,地理学称为“丹霞地貌”。丹霞山是中国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的丹霞地貌,具有雄、奇、秀、险、幽、奥、旷等特点。中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解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世界第一”、“中国第一”。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黑龙江)

五大连池是第四纪火山活动给人类留下的一片珍贵遗产,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分布最集中、品类最齐全、状貌最典型的新老期火山地质地貌。它1060平方公里的景区内矗立着十四座新老期火山,喷发年代跳跃很大,由史前的200多万年到近代的280多年前,是世界顶级资源。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湖南)

张家界有砂石山峰林、方山台寨、天桥石门、障谷沟壑、岩溶峡谷、岩溶洞穴、泉水瀑布、溪流湖泊和沉积、构造、地层剖面、石生物化石等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地质公园分布区内出露泥盆纪(距今3.5亿4亿年)厚层石英砂岩,由于岩层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受后期地壳运动抬升,重力崩塌及雨水冲刷等内外地质动力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园区内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崖,其中高度超过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岩竟高达350米,石峰形态各异,优美壮观,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砂岩峰林地貌,有重大科学价值。其它尚有方山、岩墙、天生桥、峡谷等造型地貌以及发育在三叠纪石灰岩中的溶洞景观。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河南)

嵩山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北古陆南缘,在公园范围内,连续完整地出露35亿年以来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地层层序清楚,构造形迹典型,被地质界称为“五代同堂”,实际上是一部完整的地球历史石头书。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内蒙古)

克什克腾自第四纪(距今约175万年)以来发育过多期古冰川,在青山上遗留下了近千个古冰臼,它们保存完整,形态典型,属世界上罕见的大型古冰臼群,同时还有冰斗、冰川“U”形谷、冰川条痕石、侧碛、终碛堤等古冰川遗迹。地质遗迹异常丰富多样,风光旖旎,山异、石奇、水美、林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素有塞北金三角、北京后花园之美誉。

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浙江)

雁荡山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岩)带中白垩纪火山的典型代表,是研究流文质火山岩的天然博物馆。雁荡山一山一石记录了距今1.28亿年——1.08亿年间一座复活型破火山演化的历史。雁荡山地质遗迹堪称中生代晚期亚欧大陆边缘复活型破火山形成与演化模式的典型范例。它记录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过程,为人类留下了研究中生代破火山的一部永久性文献,享有“古火山立体模型”的美誉。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四川)

公园主要景点有:大规模地表石海、天下第一的大漏斗,即全世界最大的死火山口,坑口直径比目前公认的位于美国的世界第一死火山口大3倍以上。该漏斗从上至下分为九层,有溶洞、有暗河,身在其中如入仙境,还有中国游览里程最长的溶洞以及各类天坑(火山口)群。该园区喀斯特景观类型最多、最齐全,全面反映了川南地区特定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下喀斯特发育过程的特色。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广东、海南)

公园内两大园区均发育由炽热岩浆和冷水相互作用的蒸汽岩浆爆发形成的玛珥火山(低平火口,凝灰岩环)。与火山相伴熔岩构造,结壳熔岩、岩浆溅落抛射物、熔岩隧道等地质景观极为丰富,具有多样性、系统性、典型性,在国内外同类地质遗迹中是罕见的,被认为是名副其实的第四纪火山天然博览园。

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黑龙江)

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划分为七个地质遗迹景区,分别为:火山口森林景区、熔岩河景区、瀑布景区、镜泊湖景区、熔岩台地景区、小北湖景区、蛤蟆塘火山锥景区。

据地质学家考察,镜泊火山群在距今1.2万年、8300年和5140年有过三次喷溢活动。其喷出的熔浆奔泻于山谷之间,形成了23余公里长的熔岩隧道,并堵塞了牡丹江河谷,形成了世界第一大火山熔岩堰塞湖——镜泊湖以及众多的小型堰塞湖。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河南)

伏牛山脉,是一部研究大陆复合型造山带的地质教科书,众多地质遗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有性和国际对比意义。园区内的地质遗迹极为丰富、类型多样,主要保护对象有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含蛋化石的典型地层剖面、秦岭造山带重要的断裂缝合带构造遗迹等。

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山东)

泰山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对于岩石学、地层学与古生物学、沉积学、构造学、地貌学以及地球历史等地质科学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泰山岩群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地层,记录了自太古代以来近30亿年漫长而复杂的演化历史,泰山是当前国际地学早前寒武纪、新构造运动地质研究前缘热点和焦点的经典地区和知名地区,是探索地球早期历史奥秘的天然实验室。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河南)

王屋山——黛眉山地质公园由王屋山、黛眉山和黄河谷地三个地貌单元组成,分为天坛山、封门口和黄河三峡三个园区。是一座以典型地质剖面、地质地貌景观为主,以古生物化石、水体景观和地质工程景观为辅,以生态和人文相互辉映为特色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北京、河北)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共分为8大园区,分别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科普区、石花洞溶洞群观光区、十渡岩溶峡谷综合旅游区、上方山一云居寺宗教文化游览区、圣莲山观光体验区、百花山一白草畔生态旅游区、野三坡综合旅游区、白石山拒马源峰丛瀑布旅游区。公园集山、水、林、洞、寺、峰林、峡谷及古人类、古生物、北方岩溶地貌、地下岩溶洞穴、燕山内陆造山和丰厚的人文积淀于一体,是世界范围内一处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地质遗迹集中分布区。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四川)

地质公园以闻名中外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群遗迹为主体。中侏罗世产出的恐龙化石数量丰富,种类众多,埋藏集中,保存完整,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这里产出了一大批世界级恐龙化石珍品,几乎涵盖了侏罗纪时期所有陆生脊椎动物门类。公园内建成的中国首座集恐龙化石原地保护、标本展示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博物馆,为科学知识普及游览观光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陕西)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区内最高处的太白山,海拔3767m,这不仅是公园内的最高点,也是中国大陆东部的最高山峰。从秦岭山脊线到渭河平原最近处不足20km的距离,却断崖如壁,峡谷深切,坡度陡峻,地势高差悬殊为全国之冠。总的地貌特征为北仰南俯,山大沟深,山岭与河谷、台地相间。主要地貌单元有山前冲积、洪积扇群、黄土台原、地垒断块山(骊山)、流水侵蚀剥蚀的黄土高丘陵、流水侵蚀剥蚀的大起伏中山、古冰川作用的极大起伏高山。

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内蒙古)

阿拉善地质公园是以沙漠地质遗迹为主体,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地质公园。公园规划面积630.37平方公里,由巴丹吉林、腾格里、居延3个园区10个景区组成,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

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福建)

公园以雄伟壮观的晶洞花岗岩山岳地貌、绚丽多姿的火山岩山岳地貌、千姿百态的河床侵蚀地貌位主要特征,兼有瀑布、深潭等水体景观、海岸岛屿地貌、海蚀地貌等,各种地貌类型相得益彰,构成了公园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地貌景观组合。公园是一个集科考、科教、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范文5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在地质公园研究方面的成果,指出了湄江国家地质公园在旅游开发和保护上出现的问题;同时借鉴其他地质公园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湄江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和保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性建议。

关键词:

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1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湄江位于湘中腹地涟源市西北部,总面积约有130平方公里,是湖南中部地区唯一的国家地质公园,拥有3处国家级地质遗迹,20处省级地质遗迹,数百处其他地质遗迹,其岩溶地质遗迹的规模、种类、文化均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意义。景区内主要的景点有观音崖、藏君洞、仙人府、塞海湖、十里画壁、龙泉峡、大江口水库等。1993年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批准为省级岩溶地质公园,2009年取得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先后投入1.8亿元进行地质公园建设,于2013年通过国土资源部正式命名验收,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湄江的地貌是低山熔岩地貌,在景区内现有的资源开发来看,除了有山水景观的开发,还有溶洞、峡谷的开发。自然资源主要是以山水和溶洞奇石为主。

2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现状

2.1功能分区发展现状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湄江镇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目前主要是以公路交通为主。湄江地质公园的景点较为分散,景点之间的转换主要依靠自驾开车和游人的步行来实现。景区内建有停车场,但没有直接的入口。休闲区一般是居民的民宅,观赏区有长廊、游艇、观光车。景区内在2013年修建了一个小型的博物馆,馆内通过多媒体方式对地质公园进行了介绍,还陈列了许多奇石供游客观赏。

2.2管理模式发展现状2014年之前湄江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是实行国家直接经营模式,景区内设有管理区,是由湄江镇镇政府来设立管辖的,门票也是由政府来制定。景区的建设经费是有当地的乡镇府出资。2014年以后由私人出资竞拍,拿下了湄江国家地质公园的经营管理权利。所以现在它属于市场化管理模式,符合盈利性的经营与管理标准。

2.3景区设施建设现状景区内由一条公路贯穿始终,主要的景点例如塞海湖、龙泉峡、仙人府、大江口水库都围绕在十里画壁周围。往塞海湖上去就是陡峭的十里画壁,在山顶上设有一个大型的停车场,大约能同时容纳两百到三百辆的小轿车。山顶停车场旁边还有长、短途汽车站是通往市中心的一个交通枢纽。在山顶的主景区内还有农家乐,例如烧烤摊位的租赁。设立蒙古包的景区内的固定摊铺主要是在当地居民的住宅内。景区内设有乘凉亭子大小有十余处,休息区内主要是有长椅的设立,公园内各处景点均有长椅。在爬山的过程中山腰设有石凳。为了保障游客的安全,山路边还有木制的栏杆。

2.4景区居民对环境的认知现状由于景区内仍有大量的居民生活,所以当地居民对景区的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当地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小孩以及务农的中年人等。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因此居民并未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1资源利用不完全在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中资源的分布是比较零散的,景点与景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最主要的是湄江是一个地质公园,在地质知识的挖掘与展示方面,景区是没有利用完全的。只在景点集中地的湄江镇中心建立了一个小型博物馆,但博物馆内展出的物品也是少数,许多展厅被空出来了。

3.2功能分区不明确游客的观赏区和居民的居住区没有明显的界限。观赏区内没有明确的标志来指引游人来进行观赏,在停车场处也没有一个指定的入口。停车场乱收费现象随处可见。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景点与景点之间的售票处也规划的不明确。在旅游进行的途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小商小贩对游客进行商品的兜售,他们是可移动的,没有一个固定的贩卖商铺。

3.3管理模式不成熟在湄江地质公园没有被开发之初它完全是一个当地居民所生活的场所,当时还不能够被称为一个景区。在管理上也是放任自由,在被批准成为国家地质公园以后,它的管理模式才由当地的镇政府所设定,并指派管理区管辖。但是,在设施建设、门票的设定和收取上面仍然存在着不规范,例如随意让游人进入,在门票的收取上没有一个规范的价格,收取的门票往往落入私人手中,当地居民人人都是管理者。

3.4当地居民保护意识薄弱因为在景区内居住着大量的居民,所以,环境问题的由来除了游客的责任外,居民是主要的原因。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例如开荒、建设、无休止的掠夺、乱占土地等现象严重。

4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策略

4.1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保护利用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之中难免会有不能顾及到开发和保护两者关系的地方,在旅游开发中需要对景区的整个布局进行一定的调整。同时,在调整的过程中又不能够肆意地破坏,例如填湖造洲,就是将景区中的湖泊填埋一部分造就湖中小洲。湄江国家地质公园内的湖泊中会有鱼来供游人垂钓,但是不能大范围地撒网捕捉,到了放置鱼苗的时节要按时放入新的鱼苗。这些都是保证资源开发和利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的有效办法。

4.2完善基础设施,挖掘地方特色,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备,在景区内还可以多增加景区游览车,方便游人的游览。用餐的地点还可以增加,景区内的管理方可以出资建立景区用餐点。住宿环境由于是私人的旅馆,接待力和环境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可以引进私人的资金建设餐馆和酒店,将食宿的质量提升上来。

4.3规范景区功能分区严格规范景区建设,形成景区中的保护区。禁止开山采石,明确景区的游览功能以及保护区域。除了规划中所要求建设的观景台以及道路外,不允许增加其他人工设施,尤其是规范当地的民居建设。在景区内还应该有更多的提醒标志,例如禁止进入,禁止攀爬,此处危险等。再者,就是指路牌,路线图也应该增加,在景点处也要有景点介绍的图片。

4.4加强当地地质公园管理人才的培养对管理人员进行规定时期的培训,让他们重视起学习来。再对外招进一批有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以专业来带动他们,利用榜样的力量来推动他们进行学习。只有在意识上引起重视了才能够对接下来的工作进行管理,例如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条例,针对自己本身,也针对游客。不管是在仪容仪表还是在接待服务等方面,管理人员也要学习到位。既能够进行行政管理也要能够进行一线服务。

4.5加强旅游地居民的宣传与科普教育就现在的形式来说,当地居民的意识还没有到达一个高度,没有清楚地意识到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个真正的旅游景区而不是一个他们可以随意进出和改建的地方。所以要由懂的人来进行讲解和宣传,当地政府可以不定期地举行知识讲座,邀请一些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来参加,以一个愉快的方式来进行宣传。

参考文献

[1]MillerNP.USNationalParksandmanagementofparksoundscapes[J]:Areview.AppliedAcoustics,2008(2).

[2]后立胜,许学工.国家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5).

[3]王立操,江海旭.大连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河南科学,2011(2).

[4]韩小荣.云台山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5).

地质公园范文6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的南部,面积约60平方公里。地质公园以白石山白云质大理岩峰林为主要特征,辅以十瀑峡瀑布群和拒马源泉群等地质遗迹。

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集变质岩峰林地貌、泉水景观、生态系统、人文历史等诸多旅游资源为一体,这里四季泉水喷涌,周边垂柳成荫,并有寺塔相伴,环境清幽。其景观丰富,有阁院寺、明长城等,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景观相结合,是参观、休闲的旅游胜地。

成 因:

白石山地质公园是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形成的。在距今约11亿年前的中元古代,形成了蓟县纪雾迷山期白云岩。此后不仅受区域变质作用的影响,而且在距今1.4亿年的中生代,遭受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使白云岩进一步变质、褪色,形成了白色白云质大理岩,并在局部形成接触变质矿物――放射状硅灰石,从而造就了白石山峰林地貌的物质基础;白石山便由此得名。白云质大理岩的产状平缓,近水平的地层层面奠定了峰体岩层垂直叠置的稳定性。构造作用使白云质大理岩发育有两组垂直节理,在此基础上,经长期地表水侵蚀、重力坍塌和风化作用下,形成了今日的大理岩峰林地貌奇观。

主要看点:

白云山景区

白石山景区位于涞源县城南15公里。景区地势较高,山体主脊线海拔1400米以上,主峰云都峰海拔2096.1米。它的下部是由肉红色花岗岩组成的山体基座,中部是由白色白云质大理岩组成的围腰,山顶是由灰色白云质大理岩组成的顶峰;这种由红、白、灰不同色调组成的带状山峰,十分奇特,在国内外罕见。白石山峰林景观具有“雄”、“险”、“奇”、“幻”特色――其“雄”与“险”是白石山峰林景观的主体,而“奇”与“幻”是白石山峰林景观的灵魂。因其风光酷似安徽黄山而被人们称为“小黄山”。

十瀑峡瀑布群

白石山十瀑峡的源头龙虎泉,海拔1300米,其下是一条花岗岩峡谷,总长3500米,落差350米。瀑布和峡谷受花岗岩三组原生节理控制,总体走向与纵节理相近。泉水在峡谷中穿行于山石之间,跌岩为瀑,流连为潭,计有大小十多道瀑布,形成多级跌水奇观。主要瀑布有双龙瀑、飞龙瀑、竹帘瀑、卧聋瀑、浮虎瀑等,其中最大的为双龙瀑。十瀑异彩纷呈,有的气势恢弘,有的点点珠玑,状如玉帘,还有的轻柔如纱,迥然各异。特别是大雨之后,峡谷流水奔腾而来,十瀑如龙腾虎跃,喷珠飞雪,恰似银龙飞舞,犹为壮观。

拒马源泉群

拒马源泉群不但泉源多、水量大,而且流量稳定,因此使涞源成为华北地区“尽日滔滔涌不休”的 “泉城”。涞源境内有泉眼102处,流量大于2升/秒的有30多处,其中仅石门以西县城附近的涞水泉、易水泉、拒马泉、泉坊泉、杜村泉、石门泉、石门南泉的总流量就达3.4立方米/秒。拒马源泉群源于涞水源、易水源和拒马河源,形成于距今约1.4亿年的燕山运动,为受构造断裂控制的上升泉。

旅游贴士:

土特产品及风味饮食

涞源有许多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和山珍野味,除了小米、豆类、荞麦、莜麦等,还有虹鳟鱼、核头、楸子以及“大八珍”(蕨菜、黑木耳、蘑菇、黄花、升麻、沙棘、猕猴桃、榛子)、小八珍(山韭菜、山蕨葱、木拉芽、石花菜、软地皮、代穗菜、山素子、 苍术菜)和多种药材。

风味饮食有黄米糕、煎饼、荞面嗝酪、莜面卷、小米饭、玉米面搅粥、豆腐等。

气 候:

涞源夏季凉爽舒适, 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1.7℃,比京、津、石、保等城市低约5℃,比避暑胜地北戴河低2.1℃,比承德低2.6℃。“日披衫,夜拥棉,凉风吹面乐悠悠”,无需空调、电扇、蚊帐。并且涞源夏季湿度适中,六、七、八、九四个月的相对湿度在60--80%之间,加之常有习习凉风,是旅游避暑的最佳处。

小辞典:

变质作用: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来的岩石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的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岩石的作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