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坐井观天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坐井观天的故事范文1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
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中写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说,坐在井里观察天空,就会觉得天很小很小。其实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于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缘故。
坐井观天的故事范文2
关键词:语文 教师 电子白板 教学 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采用Powerpoint课件进行教学,Powerpoint简单易做,教师使用较为得心应手。但夷陵区大多数教室配备的电子白板,有着功能强大,随时批注,交互性强的特点,值得老师们在教学中进行使用。我充分利用鸿合电子白板《坐井观天》课件进行一课的教学并参加宜昌市和夷陵区组织的比赛,最终获得夷陵区一等奖、宜昌市三等奖。通过充分运用电子白板教学,让老师教学不再古板,让语文教学不再公式化,最终激发学生兴趣,受到大家的欢迎。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动画播放导入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尤其喜爱。在导入环节,我利用白板课件的链接功能,播放配有音乐和动画的课文朗读,学生一下子被深深吸引,带入到故事情节中去,感知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如《坐井观天》课件中,用白板播放2分钟坐井观天视频故事,动画情节首先吸引住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了第一印象,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
二、巧用遮屏精读
遮屏工具可以让学生专注一部分内容,而把另一部分遮盖起来,可以通过拖拉屏幕幕布任意遮盖内容。点击幕布,弹出控制菜单,可根据需求进行调节,让幕布只能水平或垂直移动,调整幕布的颜色等。利用白板制作和设计图片,自己制作小鸟的图片、自己制作青蛙图片,自己制作生字图片,并利用白板遮布工具先隐藏。在欣赏动画前,教师提出“故事写了谁?他们分别在哪里?他们之间发生什么事?”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看、去想。欣赏完故事之后,白板上出示了一口井。当学生答出故事的主要写的是小鸟和青蛙时,教师用拖拽的方法,一次次拖开遮布,分别露出自己制作的小鸟、青蛙和生字。当学生答出青蛙坐在井里时,教师用教鞭拖动青蛙去“坐”到井里;当学生答出小鸟落在井沿上时,教师用用教鞭拖动小鸟“飞”到井沿上;当学生念到制作的生字时,教师用教鞭拖动小鸟“飞”到那个生字上;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弄清青蛙和小鸟的位置,弄清生字的意思,为理解后面的课文打下基础。
三、随时屏幕批注品读
屏幕批注工具是系统采用鼠标和笔的无缝切换,在对放映中文件进行批注时,书写笔的所有操作都是“笔状态”。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有些学生抓住“无边无际”、“天天”“一…就…”等几个词语进行品读,体会小鸟的见多识广和青蛙的目光短浅。我随着学生的朗读,用批注这一白板功能把重点词语用红色“-”和“”进行勾画,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也为其他学生的朗读起到示范作用。
四、聚光灯下感悟
聚光灯工具可照亮屏幕的某一个区域,使专注于被照亮的部分。老师可以移动、旋转或调整聚光灯的大小,也可点击弹出控制菜单,调整聚光灯的形状和透明度等。聚光灯在语文教学中能凸显重要内容,特别是错别字的辨析,甚至汉字的偏旁或部件都能一一突出显示。如在书写“沿”这个生字时,学生很容易把右上角写成一个“几”。在课堂上,我利用聚光灯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沿”字的右上角,学生一下子看出右上角不是“几”,少了钩,对全班同学进行相互提示。随后在听写生字“沿”时,全班没有一个学生把这个生字写错。通过聚光灯功能能帮助提升小学生朗读课文的语气和感情,能将对重点内容进行“特写”,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品读和读后感悟!
五、图片拓展延伸
当学生理解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即为“吹牛”时,我进行引导:“小鸟真的是在说大话吗?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旅行吧。”在白板上我出示了森林、沙漠、大海、城市、乡村、雪山等图片,并利用教鞭拖动着小鸟一处处“飞过”,然后问学生:“小鸟到过哪些地方?他看到了什么?”学生看过图片,进行了大胆地想象:有的说看到一望无际的沙漠;看到 看到茂密的森林;看到生机勃勃的校园;看到碧绿的田野。通过图片拓展,让学生在交流中既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也对天的“无边无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无论是Powerpoint还是电子白板,都只是教学服务的方式。只有教师掌握和运用更多的教学技术,才能在课堂上有更多更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发课堂活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坐井观天的故事范文3
一、故事开讲,激情引趣
良好的开端,造就成功的课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低段的孩子,更需要老师以一种及时有效的方式来引领孩子进入课堂。故事导入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它既能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又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到相应的情境中去,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教学课文《坐井观天》一课时,我巧借课文中的现成故事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故事的题目就叫《坐井观天》。从前,有一口古老的井,井里住着一只青蛙,小青蛙天天在井里坐呀,看呀,跳呀,从没有离开过这口井。一天,一只小鸟从天上飞来,飞到东,飞到西,飞到井沿歇一歇。咦!接着发生了什么事?老师也不知道,我们的书上写着呢!快打开课文到书中去读一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吧!”故事的“戛然而止”,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情感磁场,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和兴致,当学生怀着一颗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打开书,与课文“亲密接触”时,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故事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学习课文渲染情境,做好情感铺垫。《假如》这篇课文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上课伊始,我便用《神笔马良》的故事导入新课:“小朋友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讲呢?”当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完故事后,我顺势引导孩子们进入诗歌的学习: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想拥有一枝马良这样的神笔吗?有个小朋友也想拥有一枝这样的神笔,她还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小诗,诗歌的名字叫《假如》,愿意欣赏一下吗?故事开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又使学生一开始便置身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产生了“未入诗句先入境的效果”。
二、故事串联,乐学新知
众所周知,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学好普通话的工具,然而由于它抽象、枯燥,一直成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教学中,如果将它融入有一定情节的故事情境中,把拼音教学同故事结合起来,就能使枯燥乏味的拼音学习变得有声有色、趣味无穷。例如,在教学声母dtnl一课的拼读练习时,可根据课本P13出现的“马、兔、大米、土地”这几个词语和相应的插图编撰成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一天早上,一匹小mǎ驮着一袋dàmǐ到磨房去。小mǎ走啊走,tǔdì上留下了一串串马蹄印。突然,身后传来了叫喊声:“小mǎ,等一等!”小mǎ回头一看,原来是小tù子。小tù子追上小mǎ,说:“小mǎ,米袋子漏了。”小mǎ连忙往地上一看,才发现地上撒了一路的dàmǐ,它不好意思地说:“谢谢你,要不是你告诉我,还不知道要浪费多少粮食呢!”利用书上的情境图编故事,讲故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拼音,这样,就把学字母、拼音节、识汉字、积累词语、发展语言等诸方面有机整合起来,并从故事里小兔子乐于助人的行为中获得品德修养方面的教益。另外,拼音教学中有诸多拼写规律、拼读要领,需要学生去强化记忆,如果将这些复杂难懂的拼音知识,灵活转化成故事,深入浅出地表达,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识字的乐趣,感受到识字的魅力,也是提高识字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学习“拔”时,我一边讲故事,一边在黑板上逐一写出笔画:小白兔到菜园里收萝卜,他用手(扌)拔呀拔,拔了老半天,还是拔不动。他请小山羊、小花狗、小黑猫来帮忙,这么多好朋友(友)一起拔,汗都流出来了(、),才把萝卜拔了起来。小朋友,听了“拔萝卜”的故事可要记牢,“拔”的右边是“友”字加“、”,表示不能忘了来帮忙的好朋友和好朋友流的汗啊!这样,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汉字就不再是简单的笔画组合,而是变得富有灵气,充满趣味性。
三、故事引领,训练表达
著名语言大师吕叔湘提出:“语文课首先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最主要的。”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得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听多说,利用学生对故事的酷爱,以故事作为向导,让学生踏着“故事”的阶梯,在听故事、读故事中学习语言,在编故事、讲故事、写故事中学会表达。教材中有很多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还有反映儿童生活和介绍中外历史名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贴近儿童的生活和想象世界,充满童真童趣,让学生百读不厌。如《夏夜多美》《小蝌蚪找妈妈》《风筝和纸船》等课文,学了课文内容后,可以请几位学生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评一评谁说得活灵活现;或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回家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家长和好朋友听,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可运用教材中留下的空白,充分挖掘教材背后藏着的故事,让学生驰骋想象,给故事续个“尾巴”。如学了《坐井观天》后,让学生以《青蛙跳出井口后》为题续编故事,想象小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些什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讲述故事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小鸟”和“青蛙”,合作续演故事,在情境对话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创造性地运用文本中的语言,充盈了文本的内涵。另外,围绕“故事”进行写话也是训练表达的好办法,学完一个故事,引导学生与故事中的角色进行对话,以表达学生内心的感受和对故事的理解,抒发自己的情感。
四、故事延展,启迪心智
坐井观天的故事范文4
一、把握好课堂探究活动的度、消除无效的学生活动环节
课堂教学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这无可非议,也应该这样。但时下有些教师上课,无论教什么内容,无论有无必要,都要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酷似“圆桌会议”似的,一堂课,学生很长一段时间自由活动、动手操作。如一位老师上小学一年级语文《乌鸦喝水》一课,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带上小石子和装有水的瓶子。课堂中,教师让学生个个在自己座位上做实验,往有水的瓶子里装小石子。结果呢?由于学生年龄小,教师又缺乏及时认真的辅导,有的学生的瓶子的水已经溢出来了,还在继续往里面装石子;有的学生毛手毛脚,将自己或他人的瓶子绊倒,水倒在课桌上,地上,甚至学生身上,将课本、衣服等沾湿,整个课堂,看似气氛热烈,实是五花八门,其收效自然甚微。
为消除这种无效活动,我们可以事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准备小石子和装有水的小口瓶子,轮流操作往瓶子里装小石子的实验,观察瓶子里水位的变化。在课堂上,让一个同学上讲台动手操作,讲述结果,让大家谈体会,谈认识就行了,没有必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带小石子和装有水的小口瓶子在课堂中做。这样,既能避免石子到处扔、水倒在课桌、书本上的现象,又能节省时间,引导学生集中观察思考,探究课文内容。
二、把握好课堂讨论活动的度、消除无效的学生讨论环节
课堂教学要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很有必要。但有些教师,一上课就叫学生看书,自己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则站在一旁东张西望,无所事事。于是学生自己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看似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除极少数学生能紧扣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学有所获外,而相当一部分人对课文内容不感兴趣,也找不出什么问题,即使找出一些问题,也与课堂内容无关,有的则利用这个时间“吹牛聊天”。结果,这花费了一、二十分钟的讨论,是一盘散沙,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课堂讨论,无目的不行,一盘散沙不行。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情景,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步步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情景的启发下,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其思维,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中学有所得,学有新得,学有提高。
三、把握好教学辅助手段使用的度、消除无效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环节
我曾经到一所学校参加小学语文研讨活动,听一位老师借班上了一节《坐井观天》的示范课,下面是这堂课的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齐声):喜欢。
师:你们知道“坐井观天”的故事吗?
生(齐声):知道。
师: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是谁?
生(齐声):青蛙和小鸟。
师:回答得真不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故事中的青蛙和小鸟。
(接下来老师展示了两组多媒体课件:第一组,小鸟飞过高山、河流、大海、工厂、农村、雪山、草原等的画面。第二组,青蛙由蝌蚪长成大青蛙的过程(“小蝌蚪找妈妈”画面的再现。这个展示过程,画面五彩缤纷,加上音乐、配音等,花去了近10分钟时间。)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青蛙和小鸟,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坐井观天”的故事。
以下的教学过程,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都会配上一幅或几幅投影画面,整个课堂,学生在眼花缭乱地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度过。
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今天的课太带劲了,我看动画片看够了,平时老师从未给我们看过……听到这些议论,我陷入了沉思:多媒体课件展示充满整个课堂,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哪有心思思考课文内容呀。这哪是在课,完全是在展示(或者说是炫耀)教师制作课件的能力,把纯朴的教学课堂变成了电影院。诚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但如不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而泛用、滥用,既花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又收不到什么效果,得不偿失。课堂不等于电影院,我们不能只停留于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享受。为了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适时,有效的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有效参与,让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拓展思维,增长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切忌为展示而展示,切忌在课堂上做秀。
坐井观天的故事范文5
一、说话练习,引发兴趣
教师应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即兴说话练习,因为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在突发事件中学会有感而发,在不经意间表达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感情,展现学生更真实、更激情的一面。所以老师要善于抓住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即兴作文训练极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星期一的下午我正在上语文课,忽然天下起了雷雨,天色暗的令人害怕,这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都一个个探头往窗外看,我索性放下课本,让他们趴在窗台上看下雨的景色,同学们欣喜的一边看一边讨论,不一会天渐渐亮了,雨停了,我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把自己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一些体会说给大家听,结果,同学们都纷纷举起了自己的小手,迫不及待的想发言,于是我让他们一一发言,虽然有的学生只说了几句话,但他形象准确的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把下雨前和下雨后的情景说的非常具体和生动,有的学生还挥自己的想象编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我立刻让组长把句话本发下去,把他们的真实感觉记录下来,由于抓住了最佳时机,学生们情动而发,在这个过程中描述、抒情、想象结合在一起,不同的表达方式都得以训练,从口头作文整理成书面作文,大家普遍完成的比较好,这样的即兴训练,既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实在是不容疏忽。
二、展开想象,仿写故事
小学生特别爱听故事,于是我经常在课堂上选择短小、通俗、有意义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复述,再练习写出来,只要学生能写出大致内容就算最大的成功了。
在苏教版第二册的课文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例如《坐井观天》《司马光砸缸》《三个小伙伴》等,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体会故事的乐趣,在课下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续编故事。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后,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青蛙跳出井口后的画面,接着我鼓励学生想象:此时青蛙会看到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课件,各自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在学生充分交流的时候,我一边引导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一边帮助学生疏通语句,注意准确用词。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试着把刚才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其中一位学生写到:青蛙用力一跳,终于跳出了井口,它看到了蓝蓝的天,高高的山,绿绿的草,还有无边无际的蓝天和大海。从此青蛙再也不回井底了。
三、巧用插图,以看促写
翻阅苏教版语文课本,那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往往让人浮想联翩,看那色彩缤纷的花,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美丽的景色,学生更是喜闻乐道。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色彩鲜艳的插图,引导孩子们把观察到的内容来说一说,写一写。学生在看图说话的时候,我重点引导学生: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他们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他们干得怎么样?一开始,孩子们说不好写不好,在相互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下,慢慢地,孩子不仅能把图上内容写清楚,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想象。
四、多向评价,体验成功喜悦
坐井观天的故事范文6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为了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独运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本文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常用的九种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以及在进行导入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故事式导入
学生的好奇心强,尤其是一帮天真活泼的小孩子,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化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的课文《新型玻璃》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划破玻璃,偷里面的珍贵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顿时院子里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啊?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就是一种新型玻璃。请大家打开课本14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新型玻璃》。
又如在小学二年级的《坐井观天》,我们也可以用故事导入的方法:“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边讲边播放多媒体课件]“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在这口井里,生活着一只可爱的青蛙,这只青蛙在这口井里生活了许多许多年,可是它从没跳出过这口井,哪也没去过。有一天,从天上飞来了一只小鸟……”[老师讲到这里停下来,孩子们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嚷着让老师继续讲。]这时,老师再告诉学生:“孩子们,故事讲到这里,老师也忘记后面的故事情节了,不过不用急,在我们的课本里写着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坐井观天》,拿起课本自己大声地朗读,看看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请你告诉老师,好吗?”
这样,“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就自然来了。
二、直观式导入
所谓直观,也就是用感官直接接受的、直接观察的。采取直观式导入,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更好地激起他们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于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观看图画、影片,欣赏音乐等方式直接刺激学生的眼、耳、鼻等感官,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观察图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惊弓之鸟》时这样导入:小朋友,我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画的是什么?(于老师用彩色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接着又画上弦与箭)[在学生一一指出后],于老师又缓缓地说:“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把一只大雁射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十七课《惊弓之鸟》,学了你也就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在这个导入中,于老师以图、画、照片、影象等导入课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事物有个形象的感知,同时再配以启发性的提问,也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2、导入要注意趣味性
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全面的观察,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
设计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从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不会保留在记忆里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以便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良好基础。
从形式上看,教师可以从解题入手,单刀直入;也可以从文中提出问题,引起悬念,顺势导入;此外,引一条格言,打个比方,解释一个典故,介绍作者生平轶事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做智力游戏、做实验等形式唤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情趣的,所以教师的导语设计应尽可能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当然,导语设计追求生动、活泼、有趣,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那样反而会冲淡和影响新课教学。
3、导入要注意灵活性
“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另外,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处理,也是最能反映老师的应变机智和驾驭课堂能力,它要求我们避免简单化,多讲点方法和技巧。
4、导入要注意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导语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引起思索。
导入如果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就能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内容。
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去解决,这便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它能使课堂教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使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的关键所在。
5、导入要注意严密性
导语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导语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无论设疑、引证、说明、比喻等都要明确、精当、不使学生产生歧意和误解,使学生思维顺势进入新课的正确轨道。当然导语也要注意思想性,不能只顾及了知识性、趣味性而忽视了教育性、思维性。
6、导入语言要注意简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