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句精辟的人生格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句精辟的人生格言范文1
一、第一境界:激发兴趣,促进积累
“日积月累”内容丰富,有优秀的古诗词、名言警句,也有对联、成语等。教学时,教师要结合不同的内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和积累的兴趣,促进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要我背”为“我要背”,使学习“日积月累”成为学生主动行为。
1.情境运用
生活是学生阅读积累的源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积累才是学生的真正需要。如教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语文园地”时,时值班上的两位学生参加市信息技术竞赛,均获一等奖的好成绩。笔者让他们在全班介绍获奖的体会,回忆备赛、参赛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这两位同学获得成功的事例说明了什么?这与第四单元“日积月累”中哪一句谚语的意思是一致的?启发引导学生比较体会,采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这两句比较恰当,采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亦可。这样,联系生活,结合具体的情景,相机引导,有效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兴趣。
2.故事激趣
在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中,安排了五句具有人生哲理的格言。让学生积累人生格言警句,以鞭策激励学生。教学时,笔者采用《曹刿论战》的故事导入方法,先向学生生动描述了齐国和鲁国战斗的故事,接着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引出曹刿精辟分析的语言,最后出示课文中的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借助生动的历史故事,激发了学生自主积累格言的兴趣。学生兴味盎然、热情高涨,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既了解了格言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又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了格言的意思,促进了积累。
3.现身示范
语文教师站在讲台前,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应给学生以示范和榜样。教师可以在学习之前,有感情地诵读,现身示范,促进学生主动积累。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要求积累八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中的隽语。笔者告诉学生,老师能把这八句话背诵下来,并让学生打开书本逐一对照。除了背诵出句子外,笔者还把作者、作品以及作者的国家准确无误地背诵出来。学生听完教师抑扬顿挫的背诵后,大为惊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诵读积累,他们很快就完成了积累这些富有人生哲理的语句的任务。
4.课件悦情
“日积月累”语句隽永,启人深思。如何让学生自觉积累并在脑海中产生深刻印象?笔者经常采用课件演示的方法,播放与“日积月累”有关的图片、动画片、录音等,愉悦身心,陶冶性情,促进积累。例如,第七册第五单元的“日积月累”中,内容是四幅风景名胜区的对联。教学时,伴随悠扬的乐曲,教师用课件播放对联中所写的风景名胜的图片,如北京颐和园月波楼、四川青城山、济南大明湖、苏州的沧浪亭等,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景色的美,在赏景悦情中促进积累。
二、第二境界:讲求方法,有效积累
“日积月累”语句简短,言简意赅。教材将需要积累的词句逐一罗列,呈现形式比较单一,词句内容较枯燥,词句之间缺乏明显的内在逻辑联系,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里完成积累的任务是较困难的。如果采用机械记忆方法,学生易感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讲求方法,丰富积累的形式,提高积累实效。
1.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非熟读而成诵也。”反复诵读,熟能生巧,形成记忆。在指导学生练读时,先要求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引导学生通过质疑、交流讨论等形式,大体了解各语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最后再组织多种的形式进行检测,增强复习巩固、强化记忆的效果。十一册第二单元的“日积月累”安排了六句有关描写大自然的诗句。笔者采用这些形式进行检测:
(1)师生互背。教师读出诗句,学生接着背诵出诗句的作者和作品。也可以教师背诵出诗句的作者或作品,学生接着背诵出诗句。
(2)小组互背。如组织一二组学生背诵前一句诗句,三四组学生背诵后一句诗句。也可以一二组学生背诵诗句,三四组学生背诵诗句的作者和作品,反之亦然。
此外,还可以采用男女生互背、单双号互背的方式。在教师组织下,采取多种形式的背诵,较好帮助学生完成记忆积累的目的。
2.分散记忆
一个学习过程,相对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心理学上认为处于中间阶段的学习活动有可能受到前后两个阶段的干扰。而学习过程刚开始的阶段,前面没有干扰,学习最后阶段后面没有干扰。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开头和结尾阶段的学习效果好。采用分散记忆的方法,其主要的原因是增加了学习过程中干扰少的首尾阶段。同时,由于每次学习时间较短,也不容易引起大脑疲劳。
“日积月累”教学的时间仅为一课时,引导学生采取“分散记忆,逐个突破”的方法,可以较好解决积累记忆内容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教学本单元伊始,教师将本单元需要积累的词句抄写在黑板上,利用课前准备的时间过关背诵。一周后,再换另外的词句。等学完本单元的课文,也完成了本单元“日积月累”背诵任务。在课前的诵读时,教师重在纠正读音,对词句意思作必要讲解。教学“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时,重在抽查检测,巩固运用。事实证明,取“分散记忆,集中巩固”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提高积累的兴趣和信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奇特联想
教材编排“日积月累”的词句,呈线形排列,这些词句往往是内容相近、结构相仿。尤其是那些对联和诗句,由于学生对诗句排列的顺序没有清晰的印象,积累难度较大。笔者采用“抓住字头,奇特联想”的方法,帮助学生快速、形象记忆,提高积累的效果。
十一册教材第一单元要求积累六句诗句,笔者引导学生从每句诗句中各选一字,即“花、天(造物)、虫、柳、云、菊”这六个字,代表该句诗,运用奇特联想的方法,将这六个特点鲜明、形象好记的字编写几句话。如一朵特别大的花从天而降,落地后爬出一只只的小虫,小虫子们顺着柳树不停地往上爬,居然爬到云朵上面,云朵承受不了,掉落在地上,砸到了一朵上。这样,抓住字词,奇特联想,组成一串,达到快速记忆、有效积累、不易遗漏的效果。
4.分门别类
中高年级的“日积月累”中,都安排了一个单元积累词语。对于这些成语,除了采用分散记忆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积累。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积累与“艺术的魅力”有密切联系的十六个成语,但这些成语互不关联,要求学生准确记忆,难度较大。笔者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从中寻找规律,选用合适方法来记忆。学生很快发现,从成语表达的内容看,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还有关于书法方面的。积累时,可将十六个词语进行分类记忆。从词语的构成看,学生发现有三个带有“不”字的成语,有两个带有“人”字的成语,有两个带有“笔”字的成语,还有三个带有“梁”字的成语。按照这样分类记忆,就可以轻松积累十个成语,再引导记住其他的六个不同类的成语就容易多了。
三、第三境界:学用结合,深化积累
“日积月累”重在积累,贵在运用。学生在理解、诵读之后,教师可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运用这些语句的语境。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激活学生的已有积累,让积累的词语、诗句、对联等互动起来,使积累与运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联系旧知
“日积月累”的内容编排上,与单元的主题有一定的联系,从不同年级不同册的内容安排上,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积累的时候,有意识地复习巩固已积累过的内容,不断丰富积累。
例如,在学习第十册的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中的回文联、叠字联时,可以结合复习第七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中的相关对联,加深对回文联、叠字联特点的认识。
在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日积月累”中有六句歇后语,有四句是与《三国演义》有关,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第八册第八单元的两句歇后语: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复习巩固旧知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自主意识,提高了对知识的梳理、归类的能力。
2.收集资料
在完成积累的任务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摘抄自己感兴趣的格言、警句、对联、诗句等,鼓励他们分类,以方便查找引用。有条件的可以做成卡片,作为座右铭置于书桌、床头,经常用来提醒、激励自己。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日积月累”中有六句歇后语,在实际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歇后语还远远不止这些,教师要在课前或课后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等名著的歇后语,进一步丰富相关知识,并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主动性。
3.活用词语
中高年级的每册教材中,都有一到两个单元积累成语。这些成语有的是描写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质或文章中某种情境的,有的是描写艺术魅力的,有的是形容创新品质的。成语的内容一般与本单元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笔者引导学生将学习课文与积累成语联系起来,以加深对成语的感知和理解。如第八册语文园地四中的成语,大多是描写英雄人物高尚品质的。学完《小英雄雨来》后,要求学生从“日积月累”的十六个成语中选择合适成语赞美雨来,学生兴致很高,筛选了“出其不意”“神出鬼没”等九个合适的成语。这样既巩固了积累的成语,又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一句精辟的人生格言范文2
题记形式多种多样,可引用诗文名言、可自创警语或优美语句,可交作目的或背景、诠释作文题目内涵、创设一个富有悬念的氛围等等。在方法上,可以设置疑问,吊起读者的胃口;可以单刀直入,切入正题;可以运用修辞格,营造一种氛围;可以抒情开篇,拨动读者的心弦。
拟写题记要注意以下五点:一要切中主题,二要言简意赅,三要意蕴丰厚,四要情味绵长,五要语句精美。
题记的拟写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活用名言、诗句,增强文化底蕴。
利用古诗文或名言警句、俗语等作题记,映衬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与人格魅力,亦映衬出潜隐在文字背后的浓郁情感与审美取向。具体来说,有四种技法:
(一)直引名言,深邃隽永。
直接引用格言、谚语作为题记,不仅使文童立意深邃隽永。还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语言修养。
例1 智者无为,庸人自缚。心若无异,万法一如、(2009年四川卷《熟悉》。引用僧璨大法师《信心铭》中的哲理句做题记。揭示了熟悉的秘诀。就在于心无旁骜地钻研。心无异,行才正,思才深。当心无旁骛地对一个领域深入研究,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程度,在熟悉中,万物法度便清晰简单)
例2 面对生活的天空,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张海迪的名言,适用于“面对挫折磨难,学会坚强,要有信念”等内容)
例3 成功的花儿,人们都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的名言,适用于“过程与成功”、“成功源于奋斗”、“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等内容)
例4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冰心的名言,适用于“爱心”等内容)
例5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安德鲁・马修斯的名言做题记,适用于“宽容”等话题)
(二)直引诗句,增添文采。
考生如果能够积累背诵古今中外诗人的一些文字凝练、富有哲理的诗句,并且在考场中恰当引用作为文章的题记,必会为文章增加亮点。
例1 翅膀挂上沉甸甸的黄金是飞不起来的。(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句,适用于“远离金钱的诱惑”等话题)
例2 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我们可以走出很远很远/却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节选当代诗人汪国真的诗句做题记,适用于“母爱的伟大无私”等话题)
例3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菜根谭》中的名句做题记,适用于“学会欣赏”、“心态”等话题)
例4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冰心的诗做题记,适用于“谦逊”、“不应狂妄”、“应植根于集体”、“不应只彰显个人”等话题)
例5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幼年写的诗句,适用于人应该有远大的目标,敢于闯荡,走出安乐窝,走到外面的世界等话题)
(三)自创诗词,技高一筹。
考生如果能够自己创作一些富有哲理的对偶旬、绝句、律诗,或者是词、自由诗等作为题记。更能彰显作者的才气,这会比直接引用诗词名言技高一筹。
例1 我来到这里/采到这历史的静寂中/沉思/像一株生长的树/把清晰的剪影呈现给太阳(2009年高考湖北卷作文《站在历史的门口》)
例2 倘若爱的光芒过于刺眼,再美的花朵也会变成荆棘。(《爱之殇》,揭示溺爱的危害性)
例3 千古云霄一羽毛,万里江山一肩挑(《万里江山一肩挑》,自创对偶句,揭示出一个人的力量即便很微弱,但也应有高度的责任意识)
例4 小小百合诞生日,形若杂草人未识怎堪平庸度余日,开作断崖第一枝。(《做最好的自己》自创绝句,揭示出一株百合即便是很平凡,也应该努力绽放花朵,做最好的自己)
(四)巧妙化用,增添情趣。
改造名人名言,或者把一些诗句集合起来。或者改造一些当红的流行歌曲的歌词,旧瓶装新酒,这种化用会使语言更加灵动,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显示出充满智慧的幽默,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例1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诚信那一种。(《诚信不可抛》,化用流行歌曲《霸王别姬》中的歌词)
例2 不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太孤独了;不要柳宗元“蚤作而夜思,勤力而劳”的疲于奔命――太辛苦了;想要的是简简单单的不乏味,有你、有我、有他而不喧闹的学习生活。(《我理想中的学习生活》,题记中借对孤独、辛苦学习生活的批判,表明了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态度,可谓匠心独运)
例3 课本僵化难说爱,标准解读让人猜,无边习题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课本。想说爱你不容易》,化用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例4 今天放不下的是你,明天放不下的还是你。这就是牵挂。(《月是故乡明》,化用流行歌曲《牵挂你的人是我》)
二、妙用修辞,增添文采。
修辞是语言的味精,有的学生巧妙地运用修辞,精心打造题记,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手法。让人一见倾心,给作文增添了一抹亮色。
(一)巧用比喻,形象含蓄。
例1 匆匆流水是时间的飞逝,隔开的是无尽的天涯。天涯两边,盛开的是此岸花与彼岸花。(《一水隔天涯》,作者巧妙地把童年比作此岸,把长大比作彼岸,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心理情结:童年时盼望着长大。长大后又怀想童年,正如身在此岸,向往着彼岸……)
例2 人生有四季,哪能无风雨。(题记用比喻的方法,揭示了人生顺逆的哲理。看似大实话。细品意蕴深刻)
例3 或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努力,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二)借用排比,增强语势。
从句式上看,简洁整齐;从内容上看,充实完备;排比造势,酣畅淋漓。
例1 就像一座山坚守它的立场。就像一只归雁坚守它的方向。就像一棵生长了五千年的参天古木坚守它脚下滋养深厚的土壤,(《风中的坚守》,运用排比,写出了中华民族应当“坚守”传统文化)
例2 年幼时,父亲是一道港湾;
年轻时,父亲是一尊偶像;中年时。父亲是一段岁月;年暮时,父亲是一部史书。(《如山父爱》)
例3 春天的朝气,夏天的执著,秋天的遐想,冬天的品格,只要用心品味,就能感受到四季所带给你们的无限欢悦。(《品味四季》)
例4 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三、创设氛围,富有悬念。
题记既可以是交待写作缘由,也可以是创设典型环境。题记以悬念的形式出现,能立刻吊起人们阅读的胃口;如果悬念再设置得“精彩”一些。那就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人们的阅读欲望,激发无尽的想象。
例1 残冬季节,颓败荒秽的角落,一朵早醒的迎春花灿烂地独立于丑陋的枝头,那么勇敢。那么无畏,那么坚定,那么自信!(《做一朵早醒的迎春花》,渲染颓败恶劣的环境,这朵迎春花的命运如何,激发人的阅读兴趣)
例2 那是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流不尽,吐不完,一直奔流到永远永远,去浇灌我人生旅途中的每一草、每一木……(《感悟高中》,此题记通过优美的描述,为全文创设了浓浓的氛围)
例3 水啊,水,你孕育了万物生灵,可你被生灵摧残,你的渐枯是谁的悲哀,你的怒吼又是谁的灾难?(《水祭》,题记为文章的写作背景作了详细的交代)
例4 葡萄架上,一只蜗牛寂寞地哭泣,同伴们也许早就尝到了葡萄的甜美,可它究竟还要走多远?(《听,蜗牛不再哭泣》。创设悬念)
例5 人之伊始,每个人都拿着一个相同的透明的瓶在世间漂泊,一场风浪过后,它究竟会装些什么,留下些什么?(《人生如瓶》,用问句做题记,创设悬念)
四、诠释题目,开宗明义。
借用题记,对题目内涵作具体的解释,让人对其内涵有更为清晰的把握。这种写法,适用于不够明朗,或含蓄,或富哲理。或有诗意的作文题目。
例1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2008年高考山东卷《春来草自青》这是一个很含蓄的题目,作者用题记阐释题目,开宗明义:凡事应顺其自然)
例2 与人交往,应有真诚,而真诚的意义,便是平淡,便是无香。(《真水无香》,题目韵味十足,但不易理解,而有了这段题记阐释文题,我们就可轻易理解其中的哲理意味)
例3 当世界凋零成枯黄,当面庞淡出世人目光,不要栖息在暗处,独自弹唱悲伤,心向阳光,为生命倾注希望。(《心向阳光》,题目含蓄,题记点明遭遇逆境时应满怀希望,心向阳光,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例4 将洋节置于豪华竞逐之地,将土节置于寂寞沙洲,土节的冷遇可知矣。(《寂寞沙洲冷》,题目诗意,题记揭示出了题目的内涵:中国的传统节日遭冷遇)
例5 季节是母亲用爱装订成的书写本。一页一页载着我们细细密密的日子。(2007年高考福建卷《季节》,作者巧用比喻阐释题意,将抽象的季节化为母爱,这份爱春夏秋冬,永不停息)
五、简要点题,揭示题旨。
大多数题记是用来揭示文章主旨的,短短一两句话,直接把蕴藏于较长篇幅中的主旨揭示出来,醒人耳目,便于读者迅速把握。
例1 从春到冬,母亲踮起脚尖迎接新的一天;从小到大,母亲踮起脚尖为我撑一方爱的晴空。(2009年高考湖南卷《踮起脚尖》,揭示了作者要通过踮起脚尖写“母爱”的主题)
例2 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2009年高考湖南卷《踮起脚尖》,揭示了作者要写“阳光”的主题――真善美)
一句精辟的人生格言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班级管理;人本化
新课程价值观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它强调教育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和最基础的出发点,以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为教育的根本宗旨。在这一理念的支配下,班级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每个班级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何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建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的班级管理体系,是每一个新时期班主任面临的问题。班级管理者必须摒弃陈旧的管理观念和改变简单的管理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思想。而班级“人本化”管理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是确立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通过一系列有效管理方法,达到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切管理活动。因此,班级人本化管理是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应怎样才能做到班级管理的人本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班主任要转变管理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班级人本化管理的基础
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强调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和谐统一。善于将教育的社会要求转变为个体的自我要求,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这就要求班主任首先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树立服务意识。班主任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服务”。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人。班级管理就是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实现其人生的价值。真正让学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班主任的教育威信的树立是班级人本化管理的前提
所谓班主任的教育威信,是指班主任在学生中的信誉、声望、威望。班主任的教育威信是一种无形的宝贵财富,正如加里宁所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他还说:“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锐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他。”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有过精辟的论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可见人格的力量既是人本化管理的前提,又是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的源泉,它能使教育的效果得到深化和延伸。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能否使学生亲近自己,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自觉主动地接受人本精神的教育,全在于班主任由其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所凝聚成的亲和力的高低所决定的。
三、合理规范的制度是班级人本化管理的必要保证
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班级都应该有一套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离开了合理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班级的管理工作将没有依托。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充分表达班级对学生的基本态度和要求。当然制度不是越繁琐越好,也不能为了严格而严格,制度既要体现对人的要求,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人,使学生愿意遵守和便于执行。人本化管理倡导的是,用富有“人情味”的柔性管理来取代“金科玉律”式的刚性管理,但目前的班主任常常忽视了青少年学生更乐意接受富有人情味的管理方式,讨厌强硬的“管、卡、压”的方式进行管理。因而在建立班级管理制度时要做到:以人性为前提、以情感为纽带、以精神为依托,建立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和环境;不是用制度去束缚人,而是发挥制度去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作用,让学生不是处于被管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维护学生参与班级民主管理的权利,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激发学生灵魂深处的潜力和动力,让学生为实现班级和自己的目标,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是班级人本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国际21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教育在把发展建立在个人和各社区认真负责参与的基础上的同时,应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命在其中的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这些表明,教育教学从“人”的根本属性出发,促进“人”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而新课程改革的着重点是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上,我们不能要求学生适应学校教育,而应该努力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要鼓励学生主动、大胆的表现自我,展现自己的个性,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健康发展。这就要求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信任的关系,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发展学生的个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学生从机械的、消极的、麻木服从的、压制的教育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关心自己,学会自我负责,自我选择,学会自我教育,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主体化建构。作为班主任,无论是对待优等生还是对待后进生,一定要遵循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心服口服。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于别人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目标,班主任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方法和标准要求不同的学生。
五、有效的激励是班级人本化管理的核心
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经过专门的研究后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是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其间的幅度相差60%,所以说,激励得当,一个人可以顶4个人用。这些话都说明了激励的重要性。但激励应公平,要一视同仁地尊重、依赖和依靠学生,激励要面向全体,不能有亲有疏、有厚有薄,要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因为只有公平的激励,才能使学生心中产生公平感,才能真正、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另外班主任不能戴有色眼镜看学生,要更新观念,抛弃偏见,从帮助、爱护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出发,充分挖掘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这样才能让激励更公平。
六、创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是实现班级人本化管理的保证
高品位的班集体文化就是高品位的教育,高品位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专家指出:“要营造文化氛围,就要想方设法让每一面墙壁说话。”确实,教室的墙壁不仅可以充分体现每个班的班风、学风,而且是学生表现自己综合素质的舞台,
更是一个重要的人文思想教育阵地。教室墙壁的布置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主体墙报栏、专栏、特色角。每学期伊始,班级工作就可以从布置墙壁入手。班主任可以向学生征集专栏的名称,把一些凝炼、精妙、有创意的语句选作专栏的题目,比如展示学生特长的专栏有“金点子”“头脑风暴”;图书角贴上名人格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卫生角可以采纳学生自编的格言――“你的每一个举动显示你的修养”……墙壁布置好后,不能使它成为摆设,而要使它常换常新、推陈出新,成为记录、展示学生进步的窗口,成为拓展他们视野的信息窗口。
七、选择最适当的集体活动是班级人本化管理的载体
班级的管理要通过一系列的集体活动而实现,没有集体活动就谈不上班级体,更谈不上班级管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一条宝贵的经验。他说:“我自己从十七岁起就当教师。我曾长时间地想过,最好先把一个学生管理好,教育好,然后再教育第二个、第三个、第十个,当所有的学生都教育好了的时候,那就会有一个良好的集体了。可是,后来我得到一个结论……要采取这样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不得不参加共同的活动。这样一来,我们就教育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可见集体活动是班级人本化管理的载体。班主任在选择集体活动时注意:首先,要突出活动的主体性。班集体活动的主体是班级全体成员,班主任只是整体中的一员,班主任起指导作用,应让同学们普遍感到这是我们自己的活动,我们要动脑筋,想办法把活动搞好。其次,要体现活动的多样性。班集体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班级不同的情况以及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注意它的形式多样性,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赢得学生的欢迎,力求让大家在歌声中、笑声中、讨论甚至“争吵”中陶冶情操,提高认识。再次,要追求活动的有效性和创新性。我们每开展一项活动,都应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活动的有效性和创新性,开展什么活动,解决什么问题,班主任都需精心地构思。总之,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始终坚持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句精辟的人生格言范文4
关键词:清修、“心斋”、守静、“坐忘”、修炼、信念体系、“玄览”、“无为”、“道”
引言
盖一切优秀宗教学说之精髓要义在于提供人们一种至高妙完备的精神修炼学说,无不是在于用一切说教、启迪之方法,教人通过入静法门而达到极至的空灵、无为的中道至地。其中包含了至高妙完备的信念体系和方法论。这种至高妙完备的信念体系包括:信仰体系和观念、意识体系的总和。其中包括人们对宇宙本体的信仰、人们的道德伦理体系及人生价值意义体系所决定的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 事实上,宗教乃是信念体系以及有关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观念意识体系的总和。真正优秀的宗教学说之精髓要义并非是神灵崇拜体系以及某种不可企及的超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这只不过是糟糕的宗教特征。宇宙是无限的,宇宙的真理是不可穷尽的,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也是无限的,人类的理性、科学以及经验实证的方法在解决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问题时是无能为力的。这就需要凭借宗教也就是要凭借人类的信念体系和形而上学本体论才能真正构建起人类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家园。 老庄学说的宗教精神内涵概述 在信念体系方面,老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至为高妙完备的宇宙本体论的信仰、人世间的道德伦理体系及其人生价值意义体系所决定的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在宇宙观、自然本体论方面,老庄学说提出了“道”这一深邃精湛的,难以为语言描述的、只能通过玄览、观照、体悟的方式才能把握的宗教哲学的本体内涵。在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论方面,老庄学说倡导:“抱朴守拙”、“返朴归真”、“与世无争”、清心寡欲、清净无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①、“致虚极,守静笃”②,提出:失道而有德、失德而有法、“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③进而倡导:“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无德之德乃为大德”(张大千语)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至高治本的原则,安贫乐道、安时处顺、逍遥自在、齐物我、齐万物、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寻求大解脱、大自在、大超然的大智慧和根本法。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精神,是至高妙完备的信念体系、形而上学本体论和至高妙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佛学一样,老庄学说之精妙所在乃是一种向内深层次的开发智慧的一整套可操作性十分强 的高深学说。它的向内深层次开发智慧的深度可达到唤醒基因层次的潜在的记忆、潜在的智能的程度。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老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至为高妙完备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方法论。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④这一论断中包含了至高妙的活的辩证法。并非消极退守的辩证法,这是一种建立在类似于佛家性空缘起的至高妙的宇宙本体论(这里的“无”相当于性空的含义 ,这里的“有”相当于缘起的含义)上的大智慧,大方法。一切事物运化无不走向其反面,日中而移、月盈而亏、否极泰来,.....总之,天下事是无常是、理无常非,宇宙中没有常住不变的物和事,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之中并朝向其反面转化。这正是宇宙大道运化在用的方面所表现出的至理妙机。而宇宙大道运化的本质特征正好比水的运化,是以小制大、以弱胜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不变应万变、无为而无不为的。
老庄学说虽然包含了至高妙的宗教精神,但是老子、庄子本人并没有刻意去创立什么教派,更没有去建立教会制度。有些学者就此认为:没有神灵崇拜体系、没有完整的教会制度就意味着没有宗教。这实在是对宗教精髓的极大的误解。真正高妙的宗教精髓并非主张建立迷信崇拜体系、也不主张一定要建立某种教会制度才能弘扬教义的精髓和主旨,更不主张建立排他性极强、具有强烈的门派观念的教会制度,在这里老庄学说和佛家的思想一样都是至为博大精深的。
庄子所倡导的修炼与养生的学说,比如“心斋”、“坐忘”之说是已经拔高到至高妙完备的宗教哲学的高度。已经不是普通人文学说层次的修炼与养生,这是庄子对老子学说的绝妙的补充。如果说《老子》一书是经典的经典,句句是纲领、字字是真经,那么《庄子》一书则是对其最好的诠释、发展和补充。
老庄留下的文字十分少,特别是老子仅留下了五千言,庄子也只留下了三十三篇大约四万五千言,与汗牛充栋的佛经相比可称是少之又少。因而不能够在如此少的文字中涉及详尽的教义教条的内容,只能是简练精辟的纲领和要旨性的表述。 伟大的宗教思想学说中包含着能够提供人们完备的信心体系以及心灵的自我慰籍、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的机制和智慧,不但包含了至高妙的,能在精神上超然于不可企及的无限和生发出高妙的超脱精神,能使人们产生深深的敬畏感和赞叹之心,不再自大和狂妄,深深地知道自身的渺小和有限,未知世界的博大无垠,以及能给予人们化解烦恼、苦难的智慧和方法,更包含了宇宙的终极智慧和方法,包含了人类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入至高妙的大解脱、大自在境地的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大智慧和至妙法门。 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说,老子的“道”是超越了哲学思辨和形而上学本体论层次意义上的道,是宇宙万物自然的本原及其运化的根本智和根本法,是不能被人智(关于人智的有偏和残缺有限在后面将会有所论述)的思维和语言符号系统、逻辑概念所把握的,更不是往常学者们所认为的那样是某种哲学意义上的、被划定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或者是别的什么主义意义上的“道”。用人智的思维和语言符号系统、逻辑概念去认识、解读“道”,只能得到毛皮,甚至是误解的“道”,所以老子在《老子》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只能通过高妙的“玄览”、“玄通”、“禅观”、“妙觉”这一类的方式去领悟。而要想获得高妙的领悟能力,就必须通过修炼。老子的道如果要免强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述即是:关于“缘起性空”、“因缘合和”、“色空”运化、宇宙大道运化的最根本的原理和法则。“道”的本性是“空”“无”,而“有”是道的“用”的显现。“道”在本原上是无形、无象的,但又充斥于宇宙之间,无所不在。“道”的本性 虽然是“空”“无”,但其显现、运化的“用”的方式,则既可以是空相,也可以是实相。总之,既不能执着于其空相的“无 ”, 也不能执着于其实相的“有”,即,既不能执着于是某种物质实体的实相,也不能执着于“既不能执着于其空相的‘无’, 也不能执着于其实相的‘有’”,……,可见,语言的表述在这里已到了极限,陷入了不能表义的无谓循环。 庄子的哲学也并非绝对的相对主义,庄子之所以提出一些看似偏颇、有些极端的例子,并引发出一些看似偏颇、有些极端的见解,这实在是为了启迪人心、开发心智,教会人们不要执相、不要我执,这种启迪心智的方法正类似于禅宗的参话头、悟禅机的妙法。但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启迪人们不要执着,应当始终本着“物我两忘”、“齐物我、齐万物”的“明心见性”、不住色空、不落“有”“无”、圆融无碍的大智、妙觉去应物、处事和待己。 老庄学说中一些重要的宗教哲学思想言论解读和辨析
有关“安时处顺”、“安贫乐道”、“随意而安”思想的辨析:一些人误解了宗教精神中的一些精粹,比如将“清心寡欲”、“心斋”、持戒、禁欲等思想简单化的视为不过是一种“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并认为是反人性反进步的糟粕。一些人误解宗教精粹的另一个要义:人们应当安贫乐道、随遇而安,应当寻求无为之境。将其视为是不鼓励奋进、阻碍社会进步,特别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糟粕,消极保守厌世的精神麻药和鸦片。事实上这是极大的误解。如果简单化地去理解安平乐道、随遇而安,当然会陷入上述负面后果,并在很大程度上会被统治阶级所利用,而“无为”会陷入懒散、缺乏创造和奋进精神……事实上真正的宗教精髓是极反对懒堕、反对不求上进的,佛学十分强调从事精进勤奋的修为实践,并将精进和勤勉列入八正道之中。
老庄学说中虽然没有神灵崇拜信仰,但有宗教信仰体系的至妙精髓、至完备的入静方法论。而虔诚的神灵信仰不过是一种入静修炼的至妙法门,老庄学说中虽然无教会制度,但是更看重类似于参禅悟道的修炼方式,即暗合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炼方法,倡导通过“致虚极,守静笃”⑤、“坐忘”的高度的正静定修炼而获得“玄览”“妙悟”的根本智、根本法,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大自在、大解脱与宇宙大道全息相应、圆融为一的无所不能、随心所欲合于道的至高妙境地。
完备的制度化的宗教具有劝世、劝善的目的和功能作用,老庄学说虽然没有提出类似于佛教和基督教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天堂地狱之说,(这类学说从其本质功能来看是一种劝世的至妙方法,是为了构建一种教派学说的完整性,从而具备强大的解释学、劝世说的功能作用的妙法),但在劝世方面具有纲领性的精湛深邃的论述。比如清心寡欲、清净无为、与世无争……这是至为完备的最根本的劝世良言和修炼大法。有些学者还认为老庄学说的宗教精神中没有普渡、救世的内涵,仅有自修自渡,因而仅仅类似于小乘佛教的修炼。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事实上,老庄学说的宗教精神,阐述的是最根本、最精粹、最为博大精深的宗教教义,宗教精神中的普渡、救世说是建立在自度度他、自他觉觉基础上的。度他不是根本目的,度他是为了更好的自度。因为通过渡他,才能够放下自私偏狭的小我观念,才能去除我执。而去除我执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而这一点正是佛教一切宗派(包括大乘佛教和于小乘佛教)最根本的宗旨和最本质、最重要的精髓所在。抓住了根本就抓住了一切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和精髓所在。在此以外,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有所不同,仅仅只有方法论意义上的各自有所侧重的不同而已,其间没有根本意义上的好次不同。关于如何去除我执的大智慧和根本法,在老庄的学说中是阐述得至为深透、完备的。 劝世、劝善是方法,但不是根本法,是宗教的浅层的功能作用,而至高至深层次的功能作用则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都给出了至为高妙完备的通过宗教精髓要义所启迪的精进勤奋的不懈修炼,则能使每一个寻常的心灵变得超凡,远远超越凡俗人智的局限达到程度不等的大智慧、大解脱、大自在的境地。给出了一整套十分完备的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的开发人类这一生灵的无限可开发潜能和智慧的根本智和根本法。由此真正告知了人们什么才是人生意义的终极真谛和价值所在。能提供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修养方法、能找到好的精神心灵的慰籍的港湾的功能也只是宗教的浅层次的功能和作用,退守、隐居也只是修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之一,但不是根本法,而只是通过退守隐居获得排除外界干扰、清心寡欲、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也就是获得类似于佛教的息心净念、清净六根、去除七情六欲的内炼修为的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本的目的和方法还在于清静无为,在于通过至高妙的正静定、坐忘修炼而得道。清心寡欲、无为、齐物我、齐万物、物我两忘、息心净念、清净六根、持戒、行善布施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方法,是为了去除我执、妄念、人为的乱干预天道。 有一句格言说得极好:“越是宁静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的繁星”。这是一句能够深刻揭示静能生智的机制和开发人类无限潜能的重要契机的妙言。老庄学说所倡导的少思寡欲的清心或“心斋”,“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返朴归真”正像是佛学所倡导的六根清净、息心净念、五蕴皆空、无挂无住的境界,“息心净念”、“致虚极,守静笃”就好比让人类的心性这一类似球形的灵性水面尽可能好的平静下来,变成一个灵性球形的明镜,也就是大圆镜智,从而能够全方位地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繁星,六根清净则意味着去除肉身对人的障碍和不好的欲望和杂念,使人的心性重新获得空灵和明静。 综上可见,老庄学说中已充分的蕴含着类似于佛教戒定慧学说的至高妙完备的言简意赅的宗教教义的纲领性内涵。
道家的无为也决不是提倡什么也不做和不为,这里的“无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层次内涵是绝不能逆道而为,指的是不要人为的去乱为、胡为,去干预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经过很好入静修炼的常人乃至圣人之智去人为干预宇宙大道的运行。只有彻底领悟了什么是不合道的行为并善于放弃,才能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达到随心所欲合于道的至高境地。透彻的领悟了“无为”的这一深层内涵后,就应当进一步明了所谓“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返朴归真”的深邃内涵,从而通过高度的“致虚极,守静笃”“心斋”“坐忘”的正静定修炼而最终得道,如此便能与宇宙大道全息相应、圆融为一,达到了随心所欲合于道,无所不能为的至地。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精髓要义。而随遇而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人生寻求至高无上的超凡脱俗,至高的心灵大自在、大解脱的大智慧、大至理。 老庄学说的出世退守的深层含义是:1、具有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制大、四两拨千斤……的方法论策略的意义;2、提醒人们应当领悟到:不要总是以常人的思维行事,比如,以大制小、以强胜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这不是妙法,而是常人的拙法,凡事应当尽量追求四两拨千斤、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制大、一把钥匙开多把锁……这才是妙法,要想获得这种妙法,必须通过正确的修道,得道之后一切妙法就会自然显现。而修道的纲领性要旨就必须是清心寡欲,清净身心,这就好比佛教的持戒所要达到的目的。
老子之所以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庄子之所以反对一味的追求巧、技艺,其深层次的内涵在于:人只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放弃小聪明,回到“致虚极,守静笃”的修炼中来,才能使自身超越十分有偏见、残缺不全的人智,而获得灵性妙觉、玄览的显现,智慧的提升。这正是去除人智局限、去除我执最根本的大法。老子是想让世人明了:由于人们放弃了追求清净无为、虚静定慧的合乎宇宙大道的本性,只注重了技能法术的开发,并将技能和法术用于追求无止境的物欲和虚荣的这种末性的满足。这样由于“世欲深者天机浅”⑥,因而人们将不断丧失自身本性中原有的“玄览”、“觉妙”、“灵悟”、“禅观”能力而离宇宙大道越来越遥远。最终很可能会被人类所不能驾驭的法术和技能毁灭。西方也有一句古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中蕴含着人们不要过分自以为自己是能思考的智慧生灵而得意。岂不知就是由于人类太偏爱思考(主要指借助语言符号系统进行逻辑、理性思辨而玩弄思维游戏和概念游戏),以至于自误入思维障碍而不能自拔。这句话十分深刻的点明了人类智慧的有偏和残缺不全。因为人性本静,人只有在虚静、空灵中才能出大智慧,大妙觉。
但是世人很难清静、空灵起来,因为世人深受肉身的欲望、前世今生之业力、精神意识之我执,以及自以为是所形成的阻扰和障碍,这正是导致人类智慧的弊端和障碍的根源所在。正是由于人心中的我执和杂念,甚至七情六欲的干扰、障碍和蒙蔽,前世和今世的业障使得人类的心性已经板结和模式化,而灵性和至完备的妙觉的潜力却大大的丧失了。所以只能看到听到和感觉到自己知道的东西,也就是板结的模式中所具有的东西。即便是哈勃望远镜的发明和超级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也莫不过如此。人类不可能借助它们就能观测到人类业已形成的认识体系之外的全新的事物,而只能看到观测到人类既定的认识体系之内的一些更多的细节,如此而已。人类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智能的残缺不全、偏狭蒙昧。人类不能再自以为是地认为科学万能,科学至上。应当充分深刻地反省自身智能的弊端和缺陷及其根源。人类要想在智能上纠偏,去除弊端和缺陷,必须抛弃世俗的认识方法,自以为是的我执,回到佛陀和道家所倡导的息心净念、清净六根、淡泊虚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炼中来。这也是人类要想超越自身局限,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入至高妙境地的智慧之路。在这一有关宗教精神的精髓要义上面,老庄和佛陀是高度一致的。 结语 总之,老庄学说中包含了至高妙完备、博大精深、最根本的宗教哲学精神,这种精神是用极为简练的语言进行纲领性、旨要性的方式表述的。要想很好的解读老庄学说宗教精神的精髓要义,必须通过老庄学说所倡导的修炼方法,它有一条主线,那就是通过清修(即通过少思寡欲的清心或“心斋”,通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返朴归真”以去除肉身和心性的贪欲和妄念、执念)方能够守静、“坐忘”“致虚极,守静笃”,进而能够深谙、彻悟“无为”——即真正明了如何才能不违天道行事、应物、待己,如何才能避免人为的乱干预宇宙自然大道的运化之要义,由此能达“无为而无不为”、随心所欲合于道的得道至地。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4年5月版
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4、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5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