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杜牧金谷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杜牧金谷园范文1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怀旧》宋代:范仲淹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清诗纪事》 清代:钱仲联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唐张籍《节妇吟》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北宋苏轼《蝶恋花·春景》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春景》宋代:苏轼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唐代:李商隐
杜牧金谷园范文2
桥代表了人对自然的征服
一些山水画中经常会有桥的存在,不管是险关隘道还是江河急流,是深涧峡谷还是海峡湖汊,即使是最简单的藤桥木桥的出现,都暗示出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希望以人力之功,为画面增添几分生气。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人类面对自然表现出的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至于古人在诗歌中表现的对桥的渴盼,对桥梁的赞美之情,更是举不胜举。曹操诗曰“水深桥梁鲍,中路正徘徊”,李白吟出“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陆机悲叹“怨彼河无梁,悲此年岁暮”,都是无路可走时的哀叹;而元代刘百熙的“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宋代赵州刺史杜德源的“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坦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都十分形象地赞美了赵州桥的功能。
桥是和谐、和睦、和平的象征
正是因为由征服而生发出得意之情,人们将桥和周围的山水景致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使桥具有了更多的审美价值。
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蒙,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依长空。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踏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
――元・鲜于必仁《折桂令・卢沟晓月》
作者以“千里卧龙”“万丈垂虹”等自然景致相喻,巧妙地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桥,离不开山,离不开水,离不开桥头柳,离不开路边梅,波中倒影,波上画船,无不显示出诗情画意的美。杜甫的“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白居易的“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欧阳修的“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就描写了水光山色与桥共同构成的美景。“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则更多地表露出乡间隐者怡然自得的洒脱悠闲。
桥还与民众的风俗习惯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人们往往在节庆之目举行热烈的庆祝活动,而节庆活动的场所或活动内容,都离不开桥。比如潮汕民俗文化中就有元宵期间的“行彩桥”活动,黄梅戏中也有桥头观灯的故事。桥梁上“合境平安”“竹苞松茂”“富贵吉祥”“国泰民安”等字样的标旗彩幅,表达了人们对今天幸福生活的喝彩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桥头观灯、少男少女相识相会,更演绎出缠绵动人的故事。
桥是心灵的沟通,也是国家民族间的交流。唐太宗时期,突厥族可汗颉利率十万骑兵南下,长驱直入渭水便桥北,威逼长安。而唐太宗只带六骑至便桥南,隔水责问。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在便桥上杀白马、立盟约,这便是有名的“渭水之盟”。从此汉朝和突厥和平相处。桥,也成了和平的象征。
桥是近乎永恒的见证
相对于周围的山石土木等自然之景,桥似乎更具有生命意识,它是人类的创造,又是相对孤独的存在,它沟通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两岸,缩短的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距离,还是连接历史和现在的纽带。
桥,见证了爱情的忠贞。历史上有“蓝桥会”的故事,说尾生与情人相约蓝桥下,突然洪水袭来,尾生为了守约,抱柱而亡。曹丕有诗“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李白也有“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的佳句。至于梁祝“草桥结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许仙和白娘子的“断桥定情”等等,无不表露出爱情的浪漫。陆游在回忆与唐婉的爱隋故事时,也曾哀叹:“伤心桥下春波碧,曾是惊鸿照影来。”
桥,见证了人间的别离。灞陵桥边多古柳,春风披拂,飞絮如雪,折柳相送,黯然神伤。大概是因为桥边柳,或者是桥边渡口,古人送别,除了长亭之外,就是桥头了。雍陶诗曰:“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使人想起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侧的场面。刘禹锡有诗:“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至今朝。”白居易的“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继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则以“相继流”的桥下水和“非旧人”的桥上人表露出别离后的无尽相思之情。更有杜甫的“尘埃不见成阳桥”,道尽了别离的无奈。
桥,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尽唐代扬州的繁华,而姜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则已经是金兵去后的衰败景象了。生活在晚唐的雍陶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挥笔写下了“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的诗句。前两句是一幅明媚绮丽、引人入胜的津桥春日图,第三句描写对照鲜明的金殿闭锁与宫苑寂寥,尔后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的侧面描写,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同是安史之乱后的李益,也同是写天津桥:“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该诗由历史观照现实,从欢乐到哀伤,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今日繁华,表现了对世事衰微的关切。
桥与漂泊在外的游子关系密切
桥既是漂泊中的一处驿站,可以作短暂的停留,也是踏上新旅途的起点,接引出更多的未知,还可以让人联想到家乡村口的小河小溪、童年的天真烂漫,或者守望在家乡小桥旁的亲友恋人。无论如何,桥作为一个相对孤独的存在,总会给那些四处漂泊的浪子带来亲切之感和悲怆之情。
最有名的当属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侧畔的夜半钟声,总是敲响羁旅游子的寂寞哀愁。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写尽了天涯游子衬着清晨月色出发,急欲归乡的情状。而漂泊在天涯的游子,面对行旅中酷似故乡的“小桥流水人家”,恐怕更会平添几多思绪与哀愁了。
禹会桥头江渺然,隔江村店起孤烟。冷云垂野雪方作,断雁叫群人未眠。万里漂流归故国,一生蹭蹬竹苍天。暮年尚欲师周孔,未遽长斋绣佛前。
――《江上》
漕渠北向小桥通,渐入苍茫大泽中。造物将无知我醉,故吹急雨打船篷。
――《梅市舟中作》
杜牧金谷园范文3
关键词: 宋词 异文 探微
在阅读宋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不少异文。对此,历代词话、笔记等时有零散涉及,但多从文学赏析角度出发,较少作系统全面的整理研究,就笔者所知,目前尚无学者对宋词异文作专文论述。本文依据相关文献归纳出宋词异文的九种类型,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其形成原因及表达效果差异。
一、宋词异文的主要类型
(一)同音、近音字词替换
这是指词作在创作、传播或接受过程中,由于字词同音或近音而出现的异文,下面试举五例:
1.断红――断鸿
周邦彦《六丑・正单衣试酒》“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其中“断红”又作“断鸿”[1]。此处两者音同而义殊,“断红”指飘零的花瓣;而“断鸿”则指大雁哀鸣之声。词作围绕“落花”展开,如“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残英小、强簪巾帻”等,似以“断红”更佳。
2.金谷――今古
晏几道《采桑子・昭华凤管》“可怜金谷无人后,此会难逢”,其中“金谷”又作“今古”[2]。此处两者音同而义殊,“金谷”指西晋石崇建于洛阳的豪宅金谷园,常有王公贵族的歌舞宴会;“今古”指过去和现在,泛称长历史时段。词作后有“此会难逢”“送得当筵玉盏空”等语,当以“金谷”为佳。
3.强虏――樯橹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3],其中“强虏”又作“樯橹”。此处两者音近而义殊,“强虏”指赤壁之战中的曹军;而“樯”是船桅杠,“橹”是行船拨水器具,“樯橹”代指曹军的战船。“强虏”简洁明快、直指参战军队,云其“灰飞烟灭”,承上文“大江东去”近露豪放之势,于横扫千军中凸显英雄本色;“樯橹”用借代手法,形象具体鲜明,与赤壁战场上火烧战舰、“灰飞烟灭”的景象相贴切,两者皆可说通。
4.费――废
杜安世《更漏子・庭远征途》“有多少驱驱,蓦岭涉水,枉费身心”,其中“费”又作“废”[4]。此处两者音同而义殊,“费”有耗损劳神之意;而“废”多指停止、衰败、懈怠等意。词作前言“有多少驱驱,蓦岭涉水”、后言“身心”,应取耗损劳神之意,当以“费”字为佳。
5.恐――空
李纲《感皇恩・九日迟》“一簪华,只恐西风吹帽。细看还遍插,人忘老”,其中“恐”又作“空”[5]。此处两者音近而义殊,“恐”易解,作担心、害怕义,与前文“一簪华”、后文“西风吹帽”衔接自然;“空”则难以联系上下文说通。词作主要传达词人担心西风吹帽尽显华发而生悲戚之情,当以“恐”字为佳。
(二)同义、近义字词替换
这是指词作在创作、传播或接受过程中,由于字词同义或近义而出现的异文,下面试举五例:
1.朦胧――朦朦
周邦彦《念奴娇・醉魂乍醒》“淡日朦胧初破晓,满眼娇晴天色”,其中“朦胧”又作“朦朦”[6]。此处两者义近,若细加较之,“朦胧”多指月光不明或模糊不清[7];而“朦朦”则有微明之意。词作写“淡日”“初破晓”的黎明之景,后文又有“满眼娇晴天色”,当以“朦朦”微明之意更符合词作本意。
2.忽忽――匆匆
邓肃《临江仙・带雨梨花》“忽忽便为千里隔,危岑已接高穹”,其中“忽忽”又作“匆匆”[8]。此处两者义近,若细加较之,“忽忽”多形容时光飞逝,如“岁忽忽而日迈兮,寿冉冉其不与”[9];“匆匆”则多指急急忙忙的样子。词作上文已有“问人底事匆匆”,下文又有“回头那忍问前踪”之追溯,当以“忽忽”更符合词作本意。
3.唱――歌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其中“唱”又作“歌”[10]。此处两者义同,均为依照乐律发声之意。若细加较之,此处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诗句,原诗本用“唱”字,此处似以“唱”字更佳。
4.残晖――斜晖
张先《偷声木兰花・画桥浅映》“流水滔滔春共去。目送残晖。燕子双高蝶对飞”,其中“残晖”又作“斜晖”[11]。此处两者义同,均指傍晚西斜将落的阳光。若细加较之,“斜晖”以客观景象的呈现为主;而“残晖”的主观情感投射色彩更重。词作主要传达“往事只成清夜梦”、“坐想行思已是愁”的感伤之情,似以“残晖”更佳。
5.羌笛――羌管
柳永《瑞鹧鸪・天将奇艳》“恨听烟坞深中,谁恁吹羌管、逐风来。绛雪纷纷落翠苔”,其中“羌管”又作“羌笛”[12]。此处两者义近,均指源于少数民族的管吹乐器。若细加较之,“羌笛”专指源于西方羌族的一种单簧气鸣乐器,两管数孔,油竹制成,竹节长而管身较细;“羌管”则范围较广,大凡少数民族的管吹乐器均可称之。词作本身两者皆通,若从“恨听烟坞深中”来看,听者与吹者尚有距离,恐不易辨音确定乐器,似以“羌管”更佳。
(三)形近、形似字词替换
这是指词作在创作、传播或接受过程中,由于文字形近或形似而出现的异文,下面试举五例:
1.唇――蜃
王安中《蝶恋花・巧剪明霞》“拾翠人寒妆易浅。浓香别注唇膏点”,其中“唇”又作“蜃”[13]。此处两者形近而义殊,“唇”即嘴唇,指口缘的肉质皱褶,被覆在齿列的前面,“唇膏”为女性嘴唇化妆品;“蜃”是一种传说中的蛟属海洋生物,能吐气成海市蜃楼,“蜃膏”则费解而不可通。词作主要表现女子梳妆之态,当以“唇”字为佳。
2.豪――毫
曾纡《上林春・东苑梅繁》“东苑梅繁,豪健放乐,醉倒花前狂客”,其中“豪”又作“毫”[14]。此处两者形近而义殊,“豪”有才能出众、气魄宏大之意“豪健”可作豪放雄壮解;而“毫”多细长而尖的毛或数量极少之意,“毫健”难以说通。词作主要表现“放乐”豪放雄壮,以致“醉倒花前狂客”,当以“豪”字为佳。
3.蝎――偈
朱敦复《双雁儿・尚志服事》“不免得、告诸贤。禁法蝎儿不曾传”,其中“蝎”又作“偈”[15]。此处两者形近而义殊,“偈”是佛经体裁之一,僧人常用来阐发佛理,“法偈”可作阐发法理的偈语解;“蝎”则是毒虫名,“法蝎”难以说通。词作前言“旁人苦苦叩玄言”、后言“吃畜生、四十年”,当以“偈”字为佳。
4.牧――枚
李纲《喜迁莺・边城寒早》“边城寒早。恣骄虏、远牧甘泉丰草”,其中“牧”又作“枚”[16]。此处两者形近而义殊,“牧”有放养牲畜之意;而“枚”多指树干或枝干状物,如马鞭等。词作写边城场景,下文有“甘泉丰草”,应取放养牲畜之意,“枚”则难以联系下文说通,当以“牧”字为佳。
5.目――日
黄裳《桂枝香・插云翠壁》“为送目,入遥空,见山色”,其中“目”又作“日”[17]。此处两者形近而义殊,“目”指眼睛、目光;而“日”多指太阳。词作言“入遥空”,目光入空尚可解,太阳早已在空,自不需重入遥空。且下文“见山色”显为目光所及,当以“目”字为佳。
(四)文字添省
这是指词作在创作、传播或接受过程中,部分语句文字增加或减少,这类异文多有重合成分,差异较小,下面试举五例:
1.侵径――侵
杜安世《玉阑干・珠帘怕卷》“庭轩悄悄燕高空,风飘絮、绿苔侵径”,其中“侵径”又作“侵”[18]。此处两者义近,都说明绿苔生长蔓延之势。较之“侵”,“侵径”进一步说明绿苔生长蔓延的空间和对象,暗示小径长期无人经行,且韵脚与上下文之“景”、“定”等更协,似为更佳。
2.鱼雁沉沉无信――鱼雁沉沉无信息
周邦彦《瑞鹤仙・暖烟笼细柳》“到而今、鱼雁沉沉无信,天涯常是泪滴”,其中“鱼雁沉沉无信”又作“鱼雁沉沉无信息”[19]。此处两者义同,都是无音讯之意。细而较之,“鱼雁”即为信件消息,后言“无信”义已尽显,似不必多言“无信息”。
3.花底一尊谁解劝――谁解劝
欧阳修《渔家傲・三月清明》“花底一尊谁解劝。增眷恋。东风回晚无情绊”,其中“花底一尊”四字原无,此处乃据汲古阁本《六一词》补[20]。词作中“花底一尊谁解劝”与上文“牡丹开欲遍”“压架清香散”等联系更加紧密,似为更佳。
4.人远天涯――人远
蔡仲《雨中花楼・寓目伤怀》“良宵孤枕,人远天涯,除非梦里相逢”,其中“人远天涯”又作“人远”[21]。此处两者义近,皆强调所思之人与自己空间距离之遥远。较之“人远”,“人远天涯”增加了“天涯”二字来进一步说明远而不可及的空间距离,似为更佳。
5.欲寄彩笺兼尺素――欲寄彩笺尺素
晏殊《鹊踏枝・槛菊愁烟》“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其中“兼”字原无,此处乃据吴讷本《珠玉词》补[22]。词作增一“兼”字连接“彩笺”“尺素”,其义更为贯通、流畅,且与下文“山长水阔知何处”字数相称,似为更佳。
(五)语句变换
这是指词作在创作、传播或接受过程中,部分语句有了较大的改动,两种异文差异较大,下面试举五例:
1.遮日小荷圆――家在柳城前
张先《武陵春・秋染青溪》“相看忘却归来路,遮日小荷圆”,其中“遮日小荷圆”又作“家在柳城前”[23]。从上文“风棹采菱还”“语近隔丛莲”及下文“菱蔓虽多不上船”等来看,似以“遮日小荷圆”更契合词中女子所处的场景氛围。
2.未应真个,情多老却天公――扫除阴翳,惟祈红日生东
杨无咎《白雪・檐收雨脚》“谁与问、已经三白,忒是报年丰。未应真个,情多老却天公”,其中“未应真个,情多老却天公”又作“扫除阴翳,惟祈红日生东”[24]。此处上文“谁与问、已经三白,忒是报年丰”是拟物为人口吻,而“未应真个,情多老却天公”也是拟物为人口吻,“扫除阴翳,惟祈红日生东”则是词人祈愿口吻。若从叙述一致性来看,前者似为更佳。
3.剪去一枝重嗅――添我小阑文绣
周紫芝《潇湘夜雨・旧时荼蘼》“花瘦。花瘦。剪去一枝重嗅”,其中“剪去一枝重嗅”又作“添我小阑文绣”[25]。此处“剪去一枝重嗅”与前文“旧时荼蘼时候”“花瘦。花瘦”等联系更为紧密,描写更为细腻而留有余韵。
4.宝马促归朱户闭――醉里还家明亦未
黄庭坚《定风波・歌舞阑珊》“宝马促归朱户闭。入睡。夜来应恨月侵床”,其中“宝马促归朱户闭”又作“醉里还家明亦未”[26]。此处两者皆通,若考虑到与上文“又得尊前聊笑语”、下文“夜来应恨月侵床”的照应,似以“醉里还家明亦未”更胜一筹。
5.芳心拗尽丝无尽――芳心易尽情无尽
晏殊《渔家傲・叶下》“试析乱条醒酒困。应有恨。芳心拗尽丝无尽”,其中“芳心拗尽丝无尽”又作“芳心易尽情无尽”[27]。较之“芳心易尽情无尽”的浅近直接,此处“芳心拗尽丝无尽”语带双关,含蓄蕴藉,情韵悠长,似为更佳。
(六)不察原意改换字词
这是指词作在传播或接受过程中,后人不察字词原意而改换,下面试举五例:
1.飞絮――飞绿
晏殊《凤衔环・柳条花K》“柳条花K恼青春。更那堪、飞絮纷纷”,其中“飞絮”又作“飞绿”[28]。此处“飞絮”指柳絮,与上文“柳条花K”、下文“纷纷”相呼应,联系紧密自然,“飞绿”则不可解,难以联系上下文说通,当以“飞絮”为佳。
2.黄童――白童
毛 《满庭芳・世事难穷》“当此去,黄童白叟,莫漫相留”,其中“黄童”又作“白童”[29]。此处“黄童”指黄发垂髫之儿童,与“白叟”相对,“黄童白叟”谓老幼众人;而“白童”则不可解,难以联系上下文说通,少白头乎?白衣死别乎?皆不合留别词意,当以“黄童”为佳。
3.声名旺――声名冠
王十朋《点绛唇・庭远深深》“忆昔西都,姚魏声名旺”,其中“声名旺”又作“声名冠”[30]。此处两者义近,然“冠”字不合词作全篇“上”“让”“怅”“往”“榜”等诸字之韵,“相其上下而调之,则铿锵谐畅矣”[31],当以“声名旺”为佳。
4.流光――流水
黄庭坚《诉衷情・珠帘绣幕》“思往事,惜流光,恨难忘”,其中“流光”又作“流水”[32]。此处两者义殊,考虑到词作上文“思往事”、下文“恨难忘”之语,这里显然为由现在追忆过去人事,时间发生变迁,当以“流光”为佳。
5.佳人――催人
晏殊《胡捣练・小桃花与》“佳人钗上玉尊前,朵朵香堪惜”,其中“佳人”又作“催人”[33]。此处描写女子神态情姿,“佳人”可与上文“芳妍品格”、下文“彩毫描得”相呼应,“催人”则难以联系上下文说通。
(七)次序变化、字词移位
这是指词作在创作、传播或接受过程中,部分字词次序或位置发生变化,下面试举五例:
1.六尺――尺六
叶梦得《鹧鸪天・晓日初开》“何人解舞新声曲,一试纤腰六尺围”,其中“六尺”又作“尺六”[34]。此处形容能歌善舞的女子腰身纤细,“六尺之围”何其粗也,去纤腰远矣,当以“尺六”为佳。
2.雨过――过雨
梅窗《西江月・雨过轻风》“雨过轻风弄柳,湖东映日春烟”,其中“雨过”又作“过雨”[35]。此处两者义近,然该词为回文词,需考虑回文后的押韵,而“过雨”回文后不合全篇“柳”、“芜”、“湖”等诸字之韵,当以“雨过”为佳。
3.成片――片成
李子正《减兰十梅・东风吹暖》“轻动枝头娇艳颤。成片惊飞”,其中“成片”又作“片成”[36]。此处指风吹花瓣而成片飞落,与词作上文“轻动枝头娇艳颤”、下文“香英飘处”等相呼应,“片成”难以联系上下文说通,当以“成片”为佳。
4.绰约――约绰
葛立方《满庭芳・一阵清香》“北枝,方半吐,水边疏影,绰约娉婷”,其中“绰约”又作“约绰”[37]。此处描写梅花“高标孤韵”“清绝”“幽奇”的身姿形态,“约绰”恐误,当以“绰约”为佳。
5.《全宋词》中周邦彦《看花回・蕙风初散》“何计解、粘花系月”位于下阙之首,又有位于上阙之尾的异文[38]。两者区别在于对词句位置的不同判定,考虑到周邦彦另一首《看花回・秀色芳容》将对应位置词句“斗帐里、浓欢意惬”系于下阙之首,似以前者为佳。
(八)异体字、古今字等汉字变体
这是指词作在创作、传播或接受过程中,文字体式(异体字、古今字等)发生变化,“异名殊众”,下面试举四例:
1.盖――
秦观《淮海集・长短句》卷上《望海潮・星分牛斗》,《四部丛刊》与《四库全书》均采用明嘉靖刊本,然前者作“稣沾航鹱,飞盖相从”;后者作“稣沾航鹱,飞相从”。两者义同,盖、为同字异体。
2. ――倚
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四部丛刊》中《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二作“平山栏槛 晴空”;而《四库全书》中《乐府雅词》卷上作“平山栏槛倚晴空”。两者义同, 、倚为同字异体。
3.尊――樽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9],其中“尊”又作“樽”。此处“尊”“樽”为古今字,均指盛酒器具。“尊”是古字,《说文解字》中有“尊”而无“樽”,古籍也一般作“尊”;而“樽”是后起分化字,为区别“尊”之尊敬之义,而造出木字旁的“樽”表示“尊”的酒器本义。
4.桥――乔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40],其中“乔”又作“桥”。此处“乔”“桥”为古今字,均指姓氏。“桥”是古字,《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即云“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是后起字,《通志・氏族略》云:“乔氏,即桥氏也。后周文帝作相,命桥氏去木,义取高远”。
(九)避讳改字
这是指词作在创作、传播或接受过程中,因避讳需要而使文字发生变化,下面试举四例:
1.崩――穿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其中“乱石穿空”又作“乱石崩空”[41]。词作原为“崩”字,然“崩”可指皇帝之死,为避讳而改为“穿”字。
2.树――暮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其中“杜鹃声里斜阳暮”又作“杜鹃声里斜阳树”[42]。词作原为“树”字,因为讳宋英宗名“曙”字音,而改为“暮”字,“遂不成文”[43]。
3.胡虏――仇寇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f饮匈奴血”,其中“胡虏”在《四库全书》本《花草B编》卷十七作“仇寇”。词作原为“胡虏”,然“胡虏”为清初满族少数民族统治者所讳,遂改为“仇寇”。
4.玄――
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其中“玄”字在《四库全书》本《东坡词》中作“ ”。词作原为“玄”字,然为避清圣祖玄烨名讳,遂缺笔改为“ ”字。
二、宋词异文的形成原因及表达效果差异
由上可知宋词中的异文主要有九种类型,下面即以此为基础探讨宋词异文的形成原因及表达效果差异问题。
(一)形成原因
总体来看,作为文学样式的宋词在创作、传播、接受过程中均可能出现异文。
从创作角度来看,两宋词人在作词过程中常注重在音韵、平仄、辞藻、意境等方面锤炼字句,“盖词中一个生硬字用不得,须是深加锻炼,字字敲打得响”[44]、“作词……当自斟酌”、“作小词……亦要炼句”、“全在推敲吟嚼之功也”、“层层修改而出”[45]。词人或自己斟酌推敲,或接受师友建议修改润色,这使得词作存在不同的面貌、形成不同的字句,从而出现异文,如王灼在《碧鸡漫志》[46]卷二谓“贺方回《石州慢》,予旧见其稿,‘风色收寒,云影弄晴’改作‘薄雨收寒,斜照弄晴’。‘冰垂玉箸,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改作‘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消尽龙沙雪’”;又载:“陈无己作浣溪沙曲云:‘暮叶朝花种种陈。三秋作意问诗人。安排云雨要新清。随意且须追去马,轻衫从使著行尘。晚窗谁念一愁新。’本是‘安排云雨要清新’,以末后句新字韵,遂倒作新清。”如果时间久远而缺乏修改记录,便往往难以分辨词作的原稿与修改稿。
从传播角度来看,词作在流传过程中容易由于听错、唱错、写错、刻错等而形成异文,“或因传闻异辞,然非脍炙人口,亦不能如此”[47],这是宋词异文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宋词传播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吟诵、演唱、抄写、印刷等。
(1)吟诵、演唱。由于汉语同音、近音字词较多,加上受各地方言差异的影响,词作在口耳相传的吟诵和演唱过程中,可能唱错或听错,这便形成上述同音、近音字词替换等异文类型。(2)抄写、印刷。由于汉语同义、近义和形近、形似字词较多,加上受字迹、字体差异的影响,词作在抄写和印刷过程中,可能写错或刻错,这便形成上述同义、近义和形近、形似字词替换等异文类型。此外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从事吟诵、演唱、抄写、印刷等人的失误,也有可能出现上述文字添省、词句变换、次序变化、字词移位等异文类型。
从接受角度来看,后人常根据自己理解或时代需要,主动对原来词作进行增补修改,容易形成异文,主要有三种情形:(1)原来词作部分字句由于脱漏或难以辨明、理解,后人时有增补、改换之语,这往往得失相间、优劣互参,若不察原意可能出现“文字中有用当时本语,后人不知而以他辞,文之其失本意尤多”[48]情形,从而形成上述文字添省、不察原意改换字词等异文类型。(2)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汉字形体发生变化或分化,“诸家字异而义同”[49],这便形成上述异体字、古今字等汉字变体的异文类型。(3)后人由于所处时代各种字词避讳的需要,而对原来词作字句加以修改,“歌者多因讳避,辄改古词本文。后来者不知其由,因以疵议前作者多矣”[50],这便形成上述避讳改字的异文类型。
(二)表达效果差异
总体来看,宋词异文产生之后其艺术表达效果也出现差异,大略而言可分为三类:
首先是异文有明显正误、优劣、高下之分的,“技术之优劣,又视所用之工具为何如”[51]。这主要有两种情形:(1)异文有明显正误之分的,如叶梦得《鹧鸪天・晓日初开》“何人解舞新声曲,一试纤腰六尺围”,其中“六尺”又作“尺六”[52]。此处形容能歌善舞的女子腰身纤细,“六尺之围”何其粗也,去纤腰远矣,当为“尺六”之误。又如毛《满庭芳・世事难穷》“当此去,黄童白叟,莫漫相留”,其中“黄童”又作“白童”[53]。此处“黄童”指黄发垂髫之儿童,与“白叟”相对,“黄童白叟”谓老幼众人;而“白童”则不可解,难以联系上下文说通,少白头乎?白衣死别乎?皆不合留别词意,当为“黄童”之误。(2)异文有明显优劣、高下之分的,如王十朋《点绛唇・庭远深深》“忆昔西都,姚魏声名旺”,其中“声名旺”又作“声名冠”[54]。此处两者义近,然“冠”字不合词作全篇“上”“让”“怅”“往”“榜”等诸字之韵,当以“声名旺”为佳。又如杜安世《玉阑干・珠帘怕卷》“庭轩悄悄燕高空,风飘絮、绿苔侵径”,其中“侵径”又作“侵”[55]。此处两者义近,都说明绿苔生长蔓延之势。较之“侵”,“侵径”进一步说明绿苔生长蔓延的空间和对象,暗示小径长期无人经行,且韵脚与上下文之“景”“定”等更协,当为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