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容易混淆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容易混淆的成语范文1
1.望文生义
熟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熟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对熟语意蕴不仔细辨析,就极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1 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广东卷第2题A项)
例2 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宁夏卷第19题A项)
例3 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误,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来了。(辽宁卷第4题C项)
简析 “间不容发”指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比喻与灾难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而例1句却将此理解为“空间再也不能容纳东西”之意了。“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而例2却将此理解为“对着耳朵说,当面讲”之意了。“大人不见小人怪”指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的过错不见怪,加以原谅。而该句却将此理解为“地位高的人对过错不见怪,而地位低的人却对过错见怪”之意了。以上三句中的熟语在使用上都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2.不明隐含义
有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有语义方面的隐含要求,如果不明了这些隐含要求,就会导致使用上的错误。
例4 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山东卷第4题C项)
例5 我默念了一下射击要领,下定决心,“砰”地打响第一枪,眼睛情不自禁地眨了二下,身体也随之一震。(江西卷第4题C项)
简析 例4中,“慷慨解囊”的字面义是毫不吝啬地掏腰包,它的隐含义是“帮助别人”,而该句中的“食客”是自己消费,所以使用不当。“情不自禁”指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它的隐含义是“情感反应”,而例5句中的“眨眼”是生理反应,所以使用不当,可改用“不由自主”。
3.对象误用
成语均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有的用于人,有的用于物,有的用于事,有的还用于特定的人、物或事,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的范围或误作他用。
例6 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广东卷第2题D项)
例7 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浙江卷第3题B项)
例8 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辽宁卷第4题D项)
例9 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安徽卷第2题D项)
例10 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湖北卷第3题D项)
例11 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北京卷第3题D项)
例12 看完电影《虎口脱险》后,大家给小王对号入座,说他就像影片中的那个有才能的音乐指挥,常常因粗心做出一些有惊无险的事。(宁夏卷第19题C项)
简析 “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它适用于“同一个人”的行动和目的,例6句用于“两个人”考虑问题的方法不妥。“遇人不淑”指女子所嫁的丈夫不好,它适用于“女子所嫁的丈夫”等语境。例7句用于“他(男子)做生意的对象”不妥。“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它适用于“人”。例8句用于“龙骨”不妥(而且不适用于“第一次相遇”)。“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它适用于“文章或谈话”。例9句用于“手机的作用”不妥。“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例10句用于层次“高和低”的网络歌曲不妥,可改用“参差不齐”。“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它适用于“诗文”。例11句用于“玉兰花”不妥,可改用“含苞待放”。“对号入座”比喻把有关的人或事物跟自己对比联系起来,它适用于“当事人(自己)”。例12句中说“大家给小王对号入座”不妥。
4.褒贬颠倒
成语从感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类型,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的错误。
例13 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全国卷Ⅱ第2题C项)
例14 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全国卷I第2题B项)
例15 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江苏卷第2题B项)
例16 同学们,考入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浙江卷第3题C项)
简析 “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是褒义词。在例13中,“几个不自觉排队者”是“稀少”的人,但不是“可贵”的人,该句犯了褒词贬用的错误。“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是贬义词。例14、例15、例16三句用于“选学热门专业的学生”“鼓动搞生态自助游的小张”“循循善诱的老师”都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5.逻辑相悖
在熟语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熟语义和语境义的契合性,既不能违背语意逻辑,也不能违背事理逻辑,否则就会造成逻辑上的相悖。
例17 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广东卷第2题B项)
例18 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浙江卷第3题A项)
例19 近两三年来,某市大型
商场新增营业面积相当于过去十年所增营业面积的三倍,但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四川卷第3题A项)
例20 我们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如果进展顺利,(A.得心应手 B.轻车熟路),即使时间长一点,也很少感到疲乏。(天津卷第3题)
例21 我们在送别朋友时,常常引用“(A.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知君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表达彼此感情之深厚及对朋友的劝慰。(天津卷第3题)
例22 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惊险,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上海申花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山东卷第4题B项)
例23 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这幅巨型国画表现的人物与场景虽然众多,但却具有内在联系,画面上各部分水融。(湖南卷第3题D项)
简析 “妄自菲薄”指过分地看轻自己。而例17句的语境却是“狂妄地自高自大”。“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比喻外边来的人往往比本地人或本单位的人受重视,受欢迎,它强调的是“不同地方的人受重视、受欢迎情况的差异”。而例18句强调的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地方受重视、受欢迎情况的差异”。“僧多粥少”比喻人多东西少。而例19句的语境却是营业面积大(商品多)而消费者少。“得心应手”指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轻车熟路”比喻对情况熟悉,做起来容易。前者强调“顺”,后者强调“易”。根据例20句中“进展顺利”的语意逻辑,应选用“得心应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既寓含友情深厚之意,又于慰藉之中充满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寓含友情深厚之意。根据例21句后文“劝慰”的语意逻辑,应选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猝不及防”指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例22句中,它让人“惊”但无法让人“喜”。“水融”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例23句中“画面上各部分”之间虽然在“神”上是密切联系的,但“形”上还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不可能像“水融”那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6.断章取义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应该整体使用,但有些句子在使用过程中,只断取成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而抛开了成语其他词素的意义,从而导致了成语意义与句子语义的相悖。
例24 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安徽卷第2题B项)
例25 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山东卷第4题D项)
例26 今天,江西、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江西卷第4题A项)
例27 在丛飞病重期间,受过他资助的人没有一个来探望他,但他虚怀若谷,毫不介意,还劝大家不要责怪这些人,这种胸怀令人钦佩。(宁夏卷第19题D项)
简析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例24句只断取了“洋洋”(形容众多或丰盛)之意,而使“洒洒”(形容文辞众多)之意与语境义相悖,可改用“洋洋大观”。“自相矛盾”比喻与自己或同伙间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而例25句中的伊朗、美国媒体与美国官方、军方既非同一个人,也非同伙。该成语中的“相矛盾”切合语境,但“自”与语境不合,所以使用不当。“休养生息”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而例26句在使用过程中只断取了“休”“息”之义,而使成语中的“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之义与语境相悖。“虚怀若谷”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而例27句讲的是丛飞胸怀宽广,对受过他资助的人在他病重期间没来探望他毫不介意,该成语中的“怀若谷”切合语境,但“(谦)虚”与语境不合,所以使用不当。
7.形近混淆
有的成语与其它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
例28 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全国卷Ⅱ第2题B项)
例29 极端个人主义者总以为人都是为自己的。在他们心目中,那些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行为是不堪设想的。(江西卷第4题B项)
例30 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安徽卷第2题C项)
简析 “间不容发”指事物之间距离极小;比喻与灾难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例28句用它来形容“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已到了十分紧迫的时候,显然是把它与“刻不容缓”混淆了。“不堪设想”意为“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例29句用它来评价“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行为”,显然是把它与“不可思议”混淆了。“完美无缺”指完备美好,没有缺点。例30用它来形容“化石的没有损坏,没有残缺”,显然是把它与只有一字之差的“完好无缺”混淆了。
8.语意重复
成语一般都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成语和句子语义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境义的重复。
例31 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辽宁卷第4题B项)
简析 “无可置疑”指确凿不容怀疑。成语中的“不可”与前面的“不应”同义,不仅语意重复,而且双重否定,将意思弄反了。
9.句式不合
成语的使用与句式有密切的关系,有的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而不能用于否定句;有的成语只能用于陈述句,而不能用于疑问句。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先看清句式的特点。
容易混淆的成语范文2
关键词:成语教学;积累;运用;辨析
央视一套播出的成语大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是每期必看。感慨选手们精彩表演的同时,慨叹自己忘记了多少成语、有多少成语自己不知道或是一知半解。成语以其源远流长、凝练浓缩、概括力强、涵盖力广而历久弥新久盛不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缩影,学习成语运用成语是我们学习语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会学成语、学会成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学好成语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积累成语
要想会用成语,头脑中必须先有成语,那么如何积累成语呢?我认为最基本的做法就是从书本中积累现成的成语。因为我们学习的课本中就有许多成语,如果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那么日积月累就能积累不少成语。比如,学习《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本文的成语就有二十多个。我让学生第一遍读课文的时候先用笔划出文章中的成语。学生很容易就找到“藏污纳垢、无可置疑、广袤无垠、正襟危坐”等成语。画完后让学生相互补充一下,当堂读一读、记一记。课堂临时记忆下来,课后再让学生整理在摘抄本上,对于不易理解的成语做好解释和标注。第二节上课时带领学生回顾一下:我说意思学生说成语;个别成语默写一下;小组成员间互相提问,这样就保证课本上的成语学生都能及时记住,且养成学会整理成语的习惯。偶尔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成语接龙,看意思猜成语等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能促进学生的成语积累。
二、运用成语
积累成语是基础,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如果不会运用成语,那么积累的成语就显得没有价值。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有意识地融入成语元素。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尽可能运用积累的成语,促使学生在说话中多运用成语还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教学中注意因势利导,触类旁通。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用成语,在主旨立意方面差不多的作文,运用成语多的我就多给分,这样做大大激励了学生使用成语的积极性。作文水平提高了,学生也更愿意积累成语了,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辨析成语
成语辨析一直以来是学生学习成语的难点,这关系到学生能不能正确地运用自己积累的成语。要辨析成语首先要理解成语意思,尤其是意思接近的成语许多时候容易混淆,分不清该用哪一个更贴切。这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辨析成语,辨析成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感彩入手
有时表示同一意思的成语但感彩不同,所以运用的场合也就不同。如:“八面玲珑”和“面面俱到”两个词都有应付周到的意思,但“八面玲珑”多含贬义而“面面俱到”是一个中性词,了解了这两个词的感彩不同,使用这两个词语就容易了。
2.从书面语与口语区分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一大特色,使用有它惯用的模式。有些成语意思几乎相同只是有的多用于书面语,有的多用于口语如“博闻强识”“见多识广”都有见识广的意思,但前者多用于书面语,后者多用于口语。这些小窍门教师要在平时的成语教学中恰当地点拨学生。
3.从词义的侧重点区分
许多成语从表面意思看差不多,深入研究抓住成语中的关键字突破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如:“防患未然”“未雨绸缪”都表示事前做好准备但前者重点在于预防,后者重在准备。再如“大吹大擂”“自吹自擂”两者都有“吹嘘”之意,但后者突出“自”所以仅指自己,而前者吹嘘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
4.从适用对象或范围方面区分
成语简洁明快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有些词意义上的差别在于适用不同的对象和情况,如‘出神入化,炉火纯青’都指达到的境界很高,但‘出神入化’适用于记忆,而炉火纯青还可用于学术、修养方面,总之,虽然成语魅力无穷,但要真正掌握也并非易事,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再注重积累,才能学好成语,学活成语。
总之,成语教学不是孤立的一项教学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将成语教学有目的、有意识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让成语――这颗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璀璨明珠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容易混淆的成语范文3
一、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这类成语在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其含义并不在字面上,而是与其字面意义相左、相反或无关,在判断时一定要仔细分析、甄别其内涵,考查其与所在语境是否协调。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准成语的含义,不要望文生义。
例1 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2007湖北卷)
分析:“鱼目混珠”的意思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该句误解为“好的和坏的混在了一起”。
例2 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2007年宁夏、海南卷)
分析:“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一般用于师长对学生或晚辈恳切地教导。而该句的语境是“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故而该句误把“耳提面命”理解为当面说了,因而属于望文生义的错误。
二、有褒贬色彩的成语
这类成语也是高考中所经常考到的。成语的感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所以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成语的感彩。
例1 同学们,考入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梅!(2007浙江卷)
分析:“推波助澜”是指“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该句中“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帮助下,直挂云帆济沧梅”应该是好事,不能用贬义词。
例2 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2007年全国卷Ⅱ)
分析:“凤毛麟角”,是指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该句说的是“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仍有几个“不自觉者””,因而褒贬误用。
三、有多重含义的成语
高考备考的过程中,有一类特殊的成语很容易使人忽视。这类成语有不止一个义项或感彩,其中一个义项或感彩使用较多,另一个意义或色彩使用较少,从而导致该成语的另一个意义或色彩常常被人忽略。如果对这类成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则容易造成误判。
例: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2007年高考安徽卷)
分析:“粉墨登场”本来意思是指画好了妆,上台演戏。现在一般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乔装打扮,登上了政治舞台。该句的语境是“话剧界一些前辈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用“粉墨登场”的意思是指上台演戏,因而是正确的。这里主要是对“粉墨登场”这个多义成语的本义的考查。
四、有特指对象的成语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毛病。这类成语往往也是命题者所关注的。
例1 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2007年浙江卷)
分析:“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这个成语的使用对象非常明确,不能用来形容生活不如意。
例2 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2007年安徽卷)
分析:“洋洋洒洒”指文章、说话连续不断;也指规模、气势盛大,一般修饰或补充动词。此处用来形容“中华地方文化”,用错了对象,应改为“蔚为大观”
五、有谦敬之别的成语
有些成语是用来称谓自己的,有些成语则是用来表示对对方的敬称的,这类成语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引起笑话。命题者也经常在这类成语上设置考查点。
例: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2007年江苏卷)
容易混淆的成语范文4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丧家之犬:无家可归的狗。比喻失去靠山,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狐假虎威:狐假虎威,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容易混淆的成语范文5
成语“妄解”是就成语字面义的不同情况而随意的猜解。这样的猜解五花八门,常见的有几种,当考生认识了这几种猜解,就可能避免类似的妄解,提高成语使用答题的成功率。下面我们结合2012年各地高考题来谈谈成语使用题中“不解而妄解”的几种情况:
1. 字面义是否等同于本义
成语妄解之一是误将字面义等同于本义。有的成语是多义的,有些字面义就是本义,是其义项中的一项。但不是所有的字面义都是本义,这类字面义因为不是成语的义项,所以不能使用。
例1:(2012年山东卷)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瓜田李下”的字面义就是在瓜田里和结满果子的树下逗留。这个成语出自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今天人们只用来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不使用它的字面义。但在句中被妄解为本义加以使用了。这类误将字面义等同本义的妄解比较普遍。
例2:(2007年安徽卷)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粉墨登场”字面义是化好了妆上台演戏,这也是成语的本义,所以它在句子中的使用是恰当的。“粉墨登场”还是个多义成语,今多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义。也有不理解这个意思而用错的,如:
第49届NBA东西部全明星赛将于北京时间明晨7时在三藩市举行,届时球迷们熟悉的奥尼尔、邓肯等将粉墨登场。
句子中的“粉墨登场”是贬义的,而上下文是褒义的,这是不辨褒贬。
练习1:(2012年全国大纲卷)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成语使用错因分析:
2. 局部义能否当做整体义
成语妄解中还会误将局部义当做整体义。即只依据对成语中个别字词意思的理解,把局部的意思当做成语整体的意思。其实这种只解局部不解整体现象表明考生并不真正理解成语。
例3:(2012年山东卷)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含贬义。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但在句中只理解“巧舌”是舌头灵巧会说的意思,就以为这是成语“巧舌如簧”的意思,用来形容演讲选手,不合语境。因为“巧舌”是中性词,“巧舌如簧”是贬义词。
例4:(2012年广东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400年的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泾渭分明,不再神秘。
“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成语出自《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但在句中只看到“分明”两个字,是清楚、明白的意思,就把这个意思当做成语“泾渭分明”整体的意思了,造成成语使用的错误。句中可改为“一清二楚”。
练习2:斯韦思林杯终于回到了我们的怀抱!当普天弹冠相庆时,人们不由得佩服蔡振华用人的眼光和胆量。
成语使用错因分析:
3. 个别字义有无其他义项
成语妄解时还会因不明个别字词多义造成。成语多由四字组成,其中个别字词往往是多义的,但在错项中常常被草率理解,有些考生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妄解了成语,造成答题错误。
例5:(2012年山东卷)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的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久假不归”中的“假”就是个多义词:一是假期,二是借用。考生如果不认真加以辨析,就可能误解。“久假不归”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出自《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现在的意思是长期借用而不归还。但在句中“假”被理解为“假期”了,于是句中的成语也被理解为长期请假不归,造成失误。
例6:(2012年江西卷)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
“不刊之论”中的“刊”有刊载或删除两个义项;“不刊之论”就是指不可磨灭和不可改动的言论。其中的“刊”,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是删除的意思,所以2012年江西卷这个句子中“不刊之论”的理解是对的,它和句子的语境意也是吻合的。
练习3:(2012年安徽卷)今年一季度我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同比增长12.7%,总收入同比增长19.9%,增长数据令人侧目,显示出我国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成语使用错因分析:
练习4:理解成语中多义的关键词,请你判断出下面成语中关键词意思的对错:
文不加点:“点”,标点( )删除( )
危言危行:“危”,正直( )危险( )
不足为训:“训”,教训( )准则( )
屡试不爽:“爽”,差错( )爽快( )
间不容发:“间”,间隔( )空隙( )
4. 字形相近可否以彼释此
成语妄解中有时是因字形相近而混用混解。汉语成语中有许多字形相近的成语,不仔细辨析,很容易混淆,张冠李戴,以彼释此,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例7:(2012年全国大纲卷)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只一字之差,两者字形相近,一不小心,就会混用混解。“不孚众望”:“孚”是信服的意思,指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负”是辜负的意思,指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在句中显然是把“孚”当做“负”来解释,以彼释此,意思说反了,应为“不负众望”。
练习5:最近一段时间,在巴基斯坦发生的一系列耸人听闻的恐怖事件,再次给这个饱受社会动乱之苦的国家敲响了警钟。
成语使用错因分析:
形近而义不同的成语还有很多,考生在备考中要仔细区别。再如:
鞭长莫及:原意是鞭子虽长,却不能打到马肚子。后比喻相隔太远,统治或影响的力量达不到。
望尘莫及:原意是望着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参考答案:
练习1:“呼之欲出”,字面义是一召唤他就会出来似的。成语出自宋苏轼《郭忠恕画赞序》:“恕先在焉,呼之或出。”但人们只用来形容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或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在句中也误将字面义等同本义加以使用了。
练习2:这是《新安晚报》曾经登载的一则消息。“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于贬义。后也指坏人得意的样子。这个成语在句中被用错的原因就是只看到成语中“相庆”两字,造成了对整个成语的妄解,以为这个成语就是人们相互庆贺的意思了。
练习3:“侧目”也是个多义词,眼睛不正视对方的意思,形容敬畏;也指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愤恨。但在“令人侧目”中的“侧目”只能当斜着眼睛看人、表示愤恨的意思。但在句中被理解为敬畏的意思了,而“令人侧目”则是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的意思。
练习4:理解成语中多义的关键词,请你判断出下面成语中关键词意思的对错:
文不加点:“点”,标点(×) 删除(√)
危言危行:“危”,正直(√) 危险(×)
不足为训:“训”,教训(×) 准则(√)
屡试不爽:“爽”,差错(√) 爽快(×)
容易混淆的成语范文6
【释义】暴虎:空手打虎;冯河:徒步过河。后用“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小手提示】 “冯”这里不读féng,也不要误写作“凭”。这是学习中需注意的重点。
【出处】暴虎冯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有“不敢暴虎,不敢冯河”的诗句。后来《论语・述而》中曾记载孔子用过“暴虎冯河”一词。据《论语・述而》记载,“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成语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姓仲名由,春秋时鲁国人。他身强力壮,十分勇敢,可是勇而无谋,孔子认为他不如另一个学生颜回聪明。子路心中对此暗暗不服。一次,子路故意问孔子:“老师,如果您当上了大将,指挥三军作战,那时,您会选谁做您最理想的得力助手呢?”子路心想:要论冲锋陷阵,拼命打仗的话,我总要比颜回强。不料孔子答道:“赤手空拳地去捕捉猛虎,不用渡船而跳下水去过河,这样轻易冒险,即使丧失生命也不顾的那种人,我是不要的。我所要的人,必须是遇事小心谨慎,长于谋略,能保证成功的!”
【吧嗒】 模拟物体相碰或落下时发出的声音。
小手提示这个词的习惯写法太多,如“巴答”“吧哒”“叭哒”“叭嗒”等都不宜使用。
【斑驳】 形容多种色彩夹杂;形容分布错杂。
小手提示“斑驳”不要写作“班驳”, 注意写法的细微差别。
【扮相】演员化装成剧中人后的相貌;泛指打扮后的模样。
小手提示不要写作“扮像”,“相”与“像”的用法区别也是需要重点掌握的。
【扮装】 (演员)化装成剧中人。
小手提示不宜写作“扮妆”。“装”指演员为演出需要而修饰、打扮;“妆”指女子为使容貌美丽而修饰、打扮。
【棒槌】 捶击用的木棒,一端略粗,一端较细,多用于捶洗衣服。
小手提示不宜写作“棒棰”“棒锤”,“棰”“锤”“槌”的区别应弄清楚。
【包含】 里面含有(多用于抽象事物)。
小手提示不宜写作“包涵”,这两种情况过去曾经混用,现统一为“包含”。
【暴发】 突然而猛烈地发生;突然发财或得势。
小手提示跟“爆发”的侧重点和适应范围有差异。“暴发”侧重于突发性,多用于洪水、传染病等;“爆发”侧重于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事件等。
【暴躁】急躁;好发火。
小手提示“躁”不要误写作“燥”,二者容易混淆。
【悲怆】悲伤。
小手提示“怆”不读chèn或cāng,这个知识点容易考到。
【备受】受尽;尝尽(备:完全)。
小手提示跟“倍受”不同。“倍受”的意思是“更加受到;格外受到”(倍:加倍)。
【辈出】 (人才)一批接一批地涌现。
小手提示“辈”不要误写作“倍”,类似的还有“人才辈出”。
【笔画】组成汉字的横、竖、撇、点、折等;指一个汉字的笔画数。
小手提示不要写作“笔划”,容易混淆,学习中应注意。
【必须】 一定要;表示事实上、情理上必要。
小手提示“必须”的否定式是“不必”“无须”或“不须”。跟“必需”不同,“必需”是动词;“必须”是副词,只能作状语,修饰动词。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谴责。
小手提示“挞”不读d3,此处极易读错,考试中也常考。
【标志】 biāo zh#显示事物特征,便于识别的记号。标明或显示某种特征。
小手提示不要写作“标识”,过去二者曾经混用,现已统一规范为“标志”。
【濒于】临近(某种坏的境地)。
小手提示“濒”统读b~n,不读p!n,此处极易读错,考试中也常考。
【屏弃】抛弃;废弃。
小手提示不要以为“屏弃”的“屏”是错别字。“摒除”“摒弃”跟“屏除”“屏弃”同义,因为“摒”“屏”都有“排除”义;但“屏声”“屏息”不能写作“摒声”“摒息”,因为“摒”无“抑止”义。
【不肖】 儿子不像父亲;指子弟品性不好或没有出息。
小手提示“肖”的本义是骨肉相似,在这里不读xiā5。“肖”易误作“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