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旱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云南旱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云南旱灾

云南旱灾范文1

Li Hong;Li Jiao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Kunming 650201,China)

摘要: 2009/2010云南省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干旱,给甘蔗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对制糖产业影响巨大。本文通过对旱情特点的分析和甘蔗受灾损失的评估,剖析了旱灾对产业链相关主体及产业发展的影响,提出促进云南蔗糖产业恢复发展的对策措施。

Abstract: Yunnan province suffered a rare drought in 2009/2010, which led to significant loss of sugar cane production andhad enormous influence on sugar indust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and assessment of loss of sugar cane, the influence of drought for related subject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as analyzed,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redevelopment of sugar industry of Yunnan were put forward.

关键词:云南省 甘蔗生产 旱灾评估 对策

Key words: Yunnan province;sugar cane production;drought assessment;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307-02

109/10榨季云南省甘蔗生产基本情况

云南蔗糖产业通过“十五”期间的调整、巩固和提高,甘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仅次于广西省稳居全国第二。甘蔗是云南滇西南、滇南地区重要经济作物,主要分布于德宏、临沧、保山、普洱、红河、西双版纳、玉溪等州市,常年甘蔗面积450万亩,蔗糖产量200万吨以上。全省有英茂糖业、南华糖业、力量糖业等11个糖业集团,共47个法人单位,拥有产业工人3.3万人,共有87条生产线。甘蔗产业已成为主产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09/10榨季全省甘蔗种植面积为456万亩,由于该榨季云南大部分蔗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出现去年秋季以来与今年春夏连旱的极端干旱事件,全省共入榨甘蔗1363万吨,产糖177.15万吨,分别比上一榨季减少379万吨和45.85万吨。

2云南甘蔗旱情旱灾评估

2.1 09/10云南旱情分析

2.1.1 干旱程度及特点自2009年9月以来,云南省平均降水量为183.3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49.2%,降水量均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少值,其中云南中西部与常年同期相比降水量偏少5-8成。与此同时,云南平均气温达15.3℃,为195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这次气象干旱有“三大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在这次干旱中,云南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84天,达到历史同期最多。二是影响范围广、程度重。长期温高雨少,致使云南大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2010年1月,云南省达到重旱以上级别气象干旱的县数百分比一度达到85%。三是灾害影响重。严重气象干旱已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干旱导致云南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甘蔗明显减产,冬小麦的减产趋势已成定局。土壤缺墒以及江河塘库蓄水不足,对春播以及作物后期生长影响较大。

2.1.2 造成干旱气象原因云南干旱灾害是发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复杂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持续干旱的主要原因。西南地区处于西南季风区,其降水主要依赖于孟加拉湾和印度洋的水汽输送。但去年秋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强大的气压场向南、向东扩展,使得形成西南地区降水的孟加拉湾和印度洋的暖湿水汽无法向到这一地区输送。同时,影响北方冷空气活动路径偏东,很难渗透到云贵高原腹地,冷暖气流难以交汇形成降水,所以降水偏少,导致干旱比往年严重得多。不仅如此,造成旱情的直接原因还有雨季期间的水分亏缺,因为云南许多水库主要靠雨季降雨蓄水,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水库就很难再补上水。云南是多种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高原季风)环流影响的过渡交叉地带,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干湿季分明,干季引起干旱灾害有其必然性,不稳定的季风活动又造成了云南干旱灾害发生的随机性。从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4月,因为青藏高原冷高气压盘踞,都会导致降水减少,这几个月被称作云南的干季。湿季是每年的5月到10月,这期间的雨水很多,但2009年秋季云南最后一场降雨(9月18日)结束得太早了,比常年的10月20日提前了一个多月,这就意味着河塘水库没有蓄上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想种也没有水源,连人的饮水也成了问题,这对农业的影响特别大,甚至连保墒耕种都难以实现。

2.2 甘蔗旱灾等级评估2010年,全省甘蔗种植面积450.6万亩,其中新植甘蔗达116.5万亩,宿根甘蔗面积334.1万亩。依据国家水利部、农业部下发的干旱评估标准,云南省甘蔗研究所对全省甘蔗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全省有378.45万亩甘蔗受灾,其中处于特旱的蔗地面积为63.04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4.0%),处于严重干旱的蔗地面积90.94万亩(约占20.2%),处于中度干旱的蔗地105.31万亩(约占23.4%),处于轻度干旱蔗地119.16万亩(约占26.4%),全省84%的种植面积受旱灾影响。各甘蔗产区旱灾等级评估情况具体如表1。3旱灾对云南蔗糖产业的影响

3.1 旱灾对蔗农造成的直接损失及影响

3.1.1 甘蔗受灾面积由于罕见的持续干旱,全省84%的甘蔗受灾,甘蔗干旱成灾面积超过300万亩,其中,绝收面积达60余万亩。各甘蔗主产州(市)旱灾的具体情况如表2。

3.1.2 蔗农因灾损失情况09/10榨季全省甘蔗种植面积为456万亩,与08/09榨季的457万亩基本持平。本次特大干旱是自2009年入秋开始,影响了甘蔗的伸长期,而甘蔗伸长是整个生育期中生长最活跃、最旺盛的时期,是形成甘蔗产量的关键时期,由于降雨大幅度减少,土壤水分下降,严重抑制了甘蔗生长,同时甘蔗生理耗水抽干植株,导致甘蔗生长矮小,产量受到巨大影响。本榨季全省共入榨甘蔗1363万吨,较上一榨季减少379万吨,按平均每吨甘蔗价格280元计算,蔗农因灾减少收入达10.6亿元。旱灾还造成蔗农生产成本的大幅增加,主要表现在干旱导致大面积新植、宿根需要翻种等都增加了劳动力和种子成本,同时抗灾中打井、抽水也大幅增加了蔗农生产成本。收入的锐减和成本的大幅上升,严重地影响了蔗农的生产和生活。

3.2 旱灾对制糖企业造成的直接损失及影响

3.2.1 对制糖企业销售收入的影响由于甘蔗入榨量大幅下降, 09/10榨季,产糖全省仅为177.15万吨,较上一榨季减少45.85万吨,减幅达20.5%,按平均每吨糖价格5000元计算,制糖企业销售收入减少22.9亿元;生产酒精11.43万吨,较上榨季14.35万吨减产2.92万吨,减幅20.35%,按平均每吨酒精价格6100元计算,制糖企业销售收入减少1.78亿元。

3.2.2 对制糖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①糖厂设备利用率下降影响生产成本。因甘蔗产量的减少,本榨季全省有荷花、怒江、普文三间糖厂因甘蔗原料大幅减产而停产。全省制糖企业生产成本中固定成本的分摊每吨将增加21.8%(甘蔗减产数/上一年甘蔗产量,即379吨/1742吨)。②原料质量下降的影响。一方面因原料品质改变,往年生产工艺配方不适用,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糖厂白糖优、一级品率明显低于上年,从而影响企业的收益。另一方面,由于干旱缺水,提前砍收等因素导致甘蔗成熟度不够,非含糖段加大、糖份少、纯度低,为保证出糖率,生产中得加大辅料用量;且使用的渗透水比例提高,使制糖液体浓度降低,得耗费更多燃料和工时来加热,增加产品生产成本。③电力供应不稳,断电事故影响生产。旱灾使全省电力供应紧张,各地对工业用电采取限、停措施。虽然政策规定要保证涉农产业的电力供应,制糖企业基本用电量也得到保证,但时有发生的超负荷断电事故影响了产品质量,增加生产成本。例如建水东糖糖业公司本榨季断电两次,全厂瘫痪,为保生产中的这批半成品,只得用人力来转动设备,并及时组织自发电,且每重开一次生产设备要多花费6万元左右。④抗灾救灾支出加大。面对严峻的旱情,各制糖企业均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和村社干部发动群众抗旱救灾,采取有效措施,投入大量的人力、抗旱抽水机械、抗旱车辆、抗旱用油、抗旱地膜、抢运受灾甘蔗车辆、调运良种、修沟渠等尽力使蔗区受灾损失降到最低。例如临沧市各地糖业企业在干旱期间就累计投入1500多万元抗旱救灾资金,全力减少蔗农损失。

3.3 旱灾对10/11榨季的甘蔗供应造成的影响一是干旱导致蔗农种植积极性下降,部分蔗农出现翻种、改种其他作物的现象,影响下一生产周期甘蔗种植面积;二是受持续干旱的影响,今年冬春甘蔗无法下种,上年秋季种植的甘蔗成活率偏低以及宿根蔗发芽的可能性也减少,这将严重影响下一年榨季的甘蔗原料供应;三是即使加大今年秋植力度,确保全年甘蔗种植面积,但也不能增加10/11榨季甘蔗的原料供应。

4促进云南甘蔗产业恢复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认真做好甘蔗恢复性发展工作2010年全省宿根甘蔗受旱严重,冬春新植甘蔗难于下种,将造成我省甘蔗种植面积大幅下降。要积极动员蔗农做好恢复性发展工作,在旱情基本缓解后,一是可采用取茎方法和水田蔗分蔸的方法大力发展夏植甘蔗,二是大力发展秋植甘蔗,争取在短时期恢复全省甘蔗生产。

4.2 加大对种蔗的扶持力度持续干旱不仅使2009/10榨季云南食糖产量减少,还导致大部分蔗区甘蔗无法翻种,宿根甘蔗长势普遍较差,存活率低。为尽快恢复生产,促进蔗糖产业的稳步发展,政府应加大对种蔗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引导制糖企业加大对种蔗的扶持力度,加快全面推行糖蔗价格、进行二次利益分配的步伐,提高甘蔗收购价格的保底价,大力推广规范化的间套作技术,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综合效益,提高甘蔗生产的比较利益。

4.3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云南省蔗区多为山坡地,基础设施薄弱,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引导制糖企业增加道路、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的新机制、新途径。应调动和整合各种渠道资金投入甘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扶贫资金、水利投入、发改基本建设资金等。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糖料基地建设和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等支持,为改善蔗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提高甘蔗生产的抗灾和减灾能力,为甘蔗生产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4 加大抗旱新品种应用力度,改革耕作栽培措施近年来,由于云南蔗区新兴产业不断增多,水田甘蔗、水浇地甘蔗比例不断下降,旱坡地甘蔗每年以5%的比例在增加。现在使用的甘蔗品种大部分是大水大肥大热型品种,适宜在旱地种植的抗旱抗逆新品种数量少,早、中、晚熟旱地型品种不搭配,选择余地少,必须加大如:粤糖86-368、云蔗03-194、福农91-21、德蔗03-83桂糖21号、柳城03-182等抗旱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同时围绕旱地节水抗旱,坚决实行“三改”:一是改甘蔗种前土地翻犁为夏季秋翻犁;二是改传统的浅耕浅种为深沟板土深种;三是改传统的开沟、种植、覆膜三脱节为开沟、种植、覆膜一气呵成,千方百计利用和保持水分,实现旱作甘蔗丰产高效。

4.5 风险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全省旱坡地蔗区面积大,依靠自然降雨的旱坡地面积占70%以上,蔗区水利、道路等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落后,加之雨量分布不均,春旱、秋旱现象普遍,干旱、霜冻、火灾等灾害成为云南甘蔗种植的最大威胁,常常使种植甘蔗的农户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应加快发展甘蔗种植保险和建立甘蔗巨灾风险准备金,通过全面推行蔗糖价格联动、甘蔗最低保护价、提高甘蔗保险的优惠和扶持力度、加大甘蔗保险的宣传动员工作等措施,调动保险公司、制糖企业、蔗农的参保积极性,力争实现全省甘蔗种植保险全覆盖,提高甘蔗产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促进甘蔗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金.2010年云南春季干旱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科协论坛,2010,(8).

[2]邓军,张跃彬.云南省蔗糖产业布局现状与分析[J].中国糖料,2010,(3).

[3]杨恒喜,史正涛等.3S技术支持下的云南旱灾损失实时评价研究[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0,(2).

云南旱灾范文2

关键词:听说法;越南成年人;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2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汉语正逐渐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因此,汉语教学自然地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并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吸引了众多的语言学者、教育学家对之进行不断的探讨。我们知道,在语言教学中, 教学法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 适当的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针对目前越南成人汉语教学的现状,本文将简要介绍“听说法”这一重要的外语教学方法,并就如果运用“听说法”对越南学生开展汉语教学这一问题提出具体的实践建议。

一、听说法在越南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又叫“句型法”或“结构法””。它来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ArmyMethod”。当时, 由于战争的需要, 语言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出一种新的语言教学法, 希望能在短时期内培养出一大批会外语的军事人员。在这一背景下, 著名语言学家Bloomfield 和他的同事们成功地研究出了“Army Method”。这一方法着重对目的语的听说进行模仿训练, 并在语言的反复操练中积累出基础的语言知识。这一方法的成功刺激着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由这一方法发展而来的听说法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风靡一时。

听说法是奠定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等理论基础上的语言学习方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强调, 外语学习实质上就是培养出一套机械的人的行为习惯, 即掌握一门外语就是要获得一套适时的语言刺激――反应链。这一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观点不谋而合。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看来, 语言是一套由音素、词素、词、句子渐次组成的机制。学习一门语言就意味着掌握这门语言的各个成分, 并记住它们之间连接的规则。从音素到词素, 从词素到单词, 从单词到词组, 再从词组到句子。只要牢记这套语言结构, 养成了习惯, 就掌握了这门语言。因此,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都强调通过刺激和模仿来达到习惯的培养和习得语言结构的目的。换言之,听说法主张学习语言是从开口开始,从教说话开始,主要方法是通刺激与反应的习惯,具体就是模仿和反复成为习惯,限制使用母语,强调使用多种多样的辅助教学如:幻灯、录音、电影等,强调让学生模仿及老师时纠正学生说错。这样严格培养下去学习者自然习得了语言。

二、越南成年人汉语教学的现状

越南成年人学习汉语的人比较多。在越南一般情况下习得汉语的人有两种:在外语中心学习的成年学生以及在大学就读中文专业的学生。但不过,无论如何,所有的成年学习者都是以外语中心为起点开始来学习汉语的。这是因为,在越南如果要报考中文专业,考生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汉语(这一点与中国外语学院的招生有些类似)。所以一般情况下,除一些华侨外,绝大多数的越南成年人都是从外语中心开始正式认识汉语的。

与一般的成年语言学习者类似,越南的成年学生在汉语学习上与幼年学习者相比较,也具备一定优势。由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和文化水平已达到一定程度,因此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学习并不会构成太大障碍。尤其在越南语中,大约有68%的词汇是汉越词语,所以越南成年人在学习汉语时更易于融入。我们知道,汉语学习不仅需要学习者具备识字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做到理解和运用,对于这个要求成年人显然更容易做到。此外,成年人自律意识较强,越南成年人尤其如此,在课堂上,教师不用花费过多心思,学生自然会根据教学要求进行自我调整,这就便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以及课堂授课的顺利有效进行。但是,目前越南成年人的汉语教学,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上海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就师资状况而言,目前越南外语中心还没有聘请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国老师。老师好学习者都属于第二语言习得者。即便有部分的华侨担任授课教师,因其常年在越南成长和生活,所以仍属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另一方面,就学习者而言,越南成年人除了具有一般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时所具有的的优缺点之外,还兼有亚洲人的一般性格特点。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越南成年人也是已经过了学习语言的时期,所以没有“儿童那么活泼那么机灵、活泼、好奇、善于模仿大胆说话…”;(2) 越南成年人在学习汉语之前,其母语文字和文化的相关知识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在学习汉语时会发生“负迁移”的现象,成为障碍;(3)与一般的成年学习者相似,越南成年人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还承担者一定程度的工作与家庭的压力,这就使得他们不容易消解课堂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从而丧失一定的学习的乐趣感;(4)越南成人年具有一般亚洲人的交际特点,较为好面子,内敛寡言,不敢在大众面前大胆主动发言表达个人意见,担心说错了会被他人嘲笑,这在已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学习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所有这些问题给越南成年人学习汉语,尤其是其听说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不少障碍。

在分析了听说法的特点、以及越南成年人汉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听说法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可以改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习者克服害羞心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满足其提高听说能力的渴望。因此,在目前的越南成年人汉语教学中,尤其是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占中心地位。

三、听说法在越南成年人汉语教学的具体运用

汉语教学的要求是以培养四种技能:听、说、读、写为基础,让学生能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其中,“口语是基础,能听能说是基本的要求”。就越南成年人学习汉语缺和优点而言,笔者以为运用听说法开展语言教学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运用听说法开展汉语教学的基本方法

1.听说领先。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在学生打下一定的听说基础之后,再进行读写教学,使读写促进听说。

2.反复实践,形成习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模仿、记忆、重复、交谈等实践练习上,在大量操练的基础上养成一套新的语言习惯。不过,这里所提及的“重复”并不是指教师的多次重复,而是指创造尽可能多的让学习者开口的机会,给让学习者来重复。这样不但可以发展其听说能力,而且在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种,多重复易于提高学习者的成就感、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3.以句型为中心。句型是语言教学基础,也是外语教学的中心部分。句型不仅具有结构意义,还具有词汇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语言技能的培养应围绕句型这个中心来进行。

4.排斥或限制母语。听说法把培养口语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首要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反应快,用外语进行思维,而利用母语或翻译作为教学手段,会妨碍学生在外语和思维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减缓学习外语的过程,对掌握外语口语、以及培养运用外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不利。

(二)运用听说法开展汉语教学的基本步骤

在教学中听说可以分五步完成,即认知、模仿、重复、变换和选择。

1.教师发出语言信号(主要是句型),同时借助实物、图片、手势、情景等说明信号所表达的意思。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以听说法的特点教学技术手段是运用多种辅助教学减少成人生活的压力,这对越南成人而说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格式,可以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放松状态中会掌握好的语言。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强化刺激,可以极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当学生理解了新的语言材料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再模仿。教师的语音示范在越南成年人的汉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加强语音规则的教学,尤其需要要对第一声和第二声进行区分。因为越南学生受母语影响,一般难以区分汉语语音的四声调。所以,要把语音的规则教好,就需要让学生多重复,多模仿。这样学习者才能学会语音规则,克服“石化”现象,避免在发汉语平声和去声时的错误。

3.让学生不断重复所学的语言材料,直到能背诵为止。这样就能利用越南成年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来提高其口语水平,从而有助于其通过句型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和语法。

4.做变换句子结构练习,选择某些词汇、成语和句型,同时给学生提出的具体场合、事件,让学习者运用所学过的语言材料进行语用练习,教师则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所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越南成人在具备了一定汉越词汇量的基础上来学习汉语,替换句子、句型转换以及扩展句子之类的教学方式具备一定优势。此类练习有助于学生多开口、多练习,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在对话交际中学会发音规则、语法句型等。

四、结语

运用听说法加强越南成年人汉语学习是由越南成年人的学习特点和听说法的优点所决定的。尽管同属汉藏语系,汉语对大多数越南成年人而言并不是太陌生,但他们在听说能力的培养上仍存在很大问题。如今大多数的语言教学实践都在强调在基础阶段强化听说训练。外语课堂是语言交流的活动过程。虽然长期以来统治课堂教学的“一言堂”方式己受到批评和摒弃,但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成为附庸的现象并不罕见。尤其,与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越南成年学习者较为沉默寡言,限制了其听说能力的发展。因此,积极运用听说法开展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和语言交流能力为目地的课堂是越南汉语老师的首要任务

当然, 强调听说法在越南成年人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教学法的否定。语言学习的目的是理解和交际, 在肯定听说法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时, 也不能否认培养学生交际及初步的读、写能力的必要性。本文仅是在结合听说教学法的原则和越南成年人汉语学习的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实践教学经验所做出的初步探索,如何合理圆融多种教学方法促进越南汉语教学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颂洁.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2007.

[2]刘著.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2009.

[3]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二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2009.

[4]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6.

[5]周健、张军.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云南旱灾范文3

我国西南五省遭受严重干旱

自2009年7月以来,我国西南陆续遭遇罕见旱灾,云南尤甚。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消息,截至3月23日,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654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85%),作物受旱7097万亩(重阜2582万亩、干枯135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57万亩;有1805万人(占全国受灾人口的79%)、1017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当前我国西南地区抗旱形势十分严峻,3月中旬以来,西南旱区绝大部分仍无有效降雨,旱情呈持续发展态势。目前还看不到明显的少雨转多雨的迹象,各项抗旱工作还需进一步强化,同时。我国北方地区“十年九春旱”,若后期出现少雨温高多风天气,北方地区的旱情将会迅速发展,可能面临南北方同时抗旱的严峻局面。

甘蔗糖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广西、云南是我国的甘蔗糖主产区,占全国食糖总产量的80%左右。云南全省甘蔗干旱受灾面积超过354万亩,其中甘蔗绝收面积超过52万亩,预计本榨季食糖产量同比下降20%~30%左右。广西13个市出现旱情,蔗糖减产近一成,预计2009/10榨季广西白糖产量约为700万吨,比上榨季减产60万多吨。此次旱灾不仅造成本榨季食糖产量下降,下榨季情形同样不容乐观。从新榨季的甘蔗生长前景来看,旱灾对宿根蔗发芽、出苗、成活的影响非常大。当前正是甘蔗种植的最佳时期,如果到5月lO日左右仍然没有有效降雨,旱情依然得不到缓解,那么基本可以确定新榨季甘蔗产量将会减少。广西白糖的现货价格目前是每吨5100元左右,短时间上涨的难度较大,但长时间还是看涨。随着天气转热,饮料消耗量的增多,真正的用糖旺季将在四五月份来临。中国的饮料工业发展很快,每年只要增长10%,糖料用量就得增加将近100万吨,现在榨季刚结束,供应量还比较充足,但供应形势紧张会逐步显现。

粮价上升将推动CPI上涨

受干旱影响,重庆、上海等一些地区的大米价格上涨,但是,由于西南五省不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受灾最为严重的云南、贵州、广西三省2008年粮食产量仅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7%,不会对全国粮食的产销平衡造成严重影响。

尽管西南干旱对全国粮食总产量影响不大,不过,后期粮食价格仍然具有上涨可能,旱灾对局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将产生严重损害,旱情将使粮食种植成本大幅增加,粮食消费因此受影响,对粮食价格和物价产生一定影响。同时,旱灾会加重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从而推动粮价的上涨,今年受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云贵粮食减产和国内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的影响,后期粮食价格上涨可能性较大。

粮食是百价之基,如果粮食价格出现持续上涨,将推动下游数千行业产品价格的上涨,从而引发通胀,未来国内CPI上涨压力也比较大。但由于我国连续六年粮食生产取得大丰收,国家粮食库存充足,粮食价格在政府的可控范围之内,上涨幅度应该有限。

云南旱灾范文4

与农业缺水以月为单元,计算20062010年云南各州市的区域农业用水供需比。为反映水库在旱季和雨季的蓄水特点,采用区域水库农业蓄水系数C来表示不同月份水库农业可供水量的差别。考虑水文丰枯条件和农业用水规律,在雨季的610月,降水丰沛,水库能够充分满足农业用水需求,则C=1;云南于1112月结束汛期,水库蓄水仍有部分通过流域汇水补给,C缓慢衰减,故C在11月和12月分别为0.9和0.8;而自次年1月开始,水库得不到降水补给,又要兼顾农业用水,故C加速衰减。5月从旱季向雨季过渡,降雨条件尚不稳定,农业需要灌溉,水库需要补水,设C为0.5。用表4给出的各月区域水库农业蓄水系数计算20062010年云南各州市各月区域农业用水供需比,汇总结果如图2所示。35月农业用水量较大,对应月份供需比较高;峰值集中出现在4月,几乎全部超过1,需水大于供水,意味着云南农业面临缺水,发生旱灾的风险大。除4月外的其它月份,仅个别地区存在缺水的状况。4月的缺水,是春耕需水量大、旱季末期水库蓄水不足、雨季尚未到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旦此时供水不足,将影响春耕,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基于水库保障农业用水的考虑,应给4月春耕配给足量蓄水。为此,令4月RA=1,计算该月区域水库农业蓄水系数(如图3)。计算表明,除怒江、迪庆外,各州市4月农业需水均在当地供水能力承受范围内(C<1);多数地区要求C>0.2,考虑到4月仍属旱季,加之当地中小水库无多年调节能力,较难满足这一要求。

2水利设施对旱季农业用水的保障能力

仅考虑单月农业用水必将损害其他月份的用水需求。对于雨季与旱季分明的云南,重点在于保障整个旱季的农业用水。应统筹考虑旱季用水,合理分配旱季各月用水。为此考察云南现有水利设施是否足以保障旱季农业用水。令旱季(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各月RA=1,在保障旱季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前提下,计算旱季各月C值并求和,可得当地各水库对旱季农业用水的保障情况(如图4)。结果:临沧在研究期的四个旱季均出现C值之和大于1的情况,表明这些地区的水库在保障旱季农业用水上存在困难。其他出现困难的地区有:昭通(20092010)、普洱(20072008)、红河(20062007)、文山(20072008)。临沧市旱季C值远大于1,表明当地水库的蓄水能力严重不足。考虑到本研究选取的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全省总播种面积的60%,保山、昭通、普洱、临沧、文山、德宏等6州市历年旱季C值超过0.5,很难保障旱季的农业用水需求,遭受旱灾的风险较大;相对而言,对于旱季C值低于0.5的州市,则风险较小。

3水利设施对全年农业用水的保障能力

在全年降水不足的情况下,水库承担更多保障农业用水的责任,即保障当地全年的农业用水。因此需要分析云南各地的年总C值,即令RA=1,在保障全年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条件下,求得同一年份内各月的C值并求和,结果如图5。由图5可见,全省的年总C值仅2007年低于1,其余均在1以上;其中年总C值最高的是2006年,其次为2010年,再次为2009年,这3年的年总C值均大于1.3,这表明全省从整体上无法保证全年的农业用水,农业干旱很严重;而2008年的年总C值未超过1.1,表明农业供水量不足,出现较轻程度的干旱。除怒江、迪庆以外的14州市中,2006—2010年各年年总C值超过1的州市数分别为9、7、6、9、9。换言之,若当年水库无有效补充,则农业必遭旱灾。保山、昭通、临沧、红河、文山、德宏5年的年总C值均高于1,普洱4年,大理3年,西双版纳有2年,丽江、楚雄有1年,而昆明、曲靖、玉溪没有高于1的年份。据此认为,保山、昭通、临沧、红河、文山、德宏、普洱、大理的水库蓄水难以保障全年的农业需水,遭遇旱灾的风险较大;其它州市可以通过合理调度水库蓄水避免或减缓旱灾。2006年与2010年同为大旱年,全省范围的年总C值,2006年高于2010年,表明总体旱情以2006年为严重。但具体到各地市,曲靖、玉溪、保山、昭通、丽江、普洱、临沧、文山2010年的C值高于2006年,表明此8州市的旱情以2010年为严重;而昆明、楚雄、红河、西双版纳、大理、德宏2006年旱情更严重。本文来自于《水利学报》杂志。水利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4结论

云南旱灾范文5

原因:

1、自然原因:云贵高原地势较高,从北方来的冷空气难以到达,常年受西南印度洋暖湿气流控制,没有形成降水的条件。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温度高蒸发快。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枯水期较长。

2、人为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增加。

云南旱灾范文6

按最坏情况打算,做最充分准备,云南、贵州等地把用水计划倒排到了5月底。水利部门查水量、查墒情、算水账,科学调配水资源。能引水的修管道,能打井的打井,没条件的靠拉水、送水,一项项科学抗旱预案的完善,让我们在大旱中更加有序应对,让千方百计确保饮水有了依托……

抗旱攻坚,考验政府的应急能力,也检验着科学抗旱体系。大旱如“大考”,让我们在努力“找水”的同时,也看到了当前抗旱体系的薄弱环节。

这次大旱,多数困难群众在乡村,反映出农村水利设施的不足。相比城市的大型水利设施,山区农村的小水库、小山塘、小水窖等“五小”水利工程欠账多、投入少、标准低。在云南,有两千八百六十八座小(二)型水库存在病险,贵州有小(二)型病险水库七百五十七座……“干渴”的西南农村面临“水来留不住、旱时用不上”的窘境。

其实,这种窘境并非西南地区独有。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现有十八亿两千六百万亩耕地中,九亿五千九百万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八亿六千七百万亩灌溉耕地,也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等问题,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6%。这次旱灾再次警示我们,必须继续加强水利建设,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这次大旱,也检验出抗旱机制的薄弱环节。旱灾是个“慢性病”,抗旱是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完善的水利工程,也离不开抗旱预案和组织体系、指挥系统等的顺畅高效运转。面对特大干旱,一些地方还是“头痛医头”,缺乏抗旱水源规划。在贵州的一个山区,由于缺少地质资料,打井队来现场勘探,结果发现打一口要八百米,打得起群众也用不起。抗旱专业服务队伍规模小、装备弱、手段单一,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抗旱效果。

这次大旱,同样考验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了水资源,抗旱无从谈起。在西南一些山区,人们做饭、烤烟叶仍然靠烧柴,山上的树木砍光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一些地方水源并不丰富,却依然上高耗水项目,农业依然大水漫灌,浪费水资源……这些说到底是忽视了自然规律。面对水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并切实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旱情还在蔓延,西南抗旱将迎来关键时期。打水井、建水池、掏山泉,无论多艰难,灾区群众正想方设法抢育秧苗、生产自救,因为“雨总会有下的一天,做好准备,到时用得上”。完善抗旱体系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场旱灾终究会过去,但作为一个旱灾频发的国家,如何在旱灾过后,依然重视科学抗旱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抗旱减灾的能力,走出“年年抗旱年年旱”的困扰,这是一个经常而又紧迫的任务。

【原载2010年4月6日《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链接・

七律・西南冬春大旱

楚江闲鹤

卷舒千里火云长,炙面焦风裂坝塘。

赤土难耕怜犊渴,新蛙不鼓怅鱼僵。

问天莫怨无时雨,面壁当思有老庄。

一夜鹃啼声气咽,滇黔望断九回肠。

梦也无声

一望西南恨路长,忧心不足润沙塘。

灼尘照影星光黯,点水成金龙血僵。

裂土焚销连夜雨,煎民枯守死禾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