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赏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月下独酌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月下独酌赏析

月下独酌赏析范文1

—— 《沧海一声笑》歌词赏析

“苍天笑,滔滔两岸潮”做看云起,静观潮落。这是何等的淡然心境。任云起云涌,心依旧,少年任自游。刀光剑影随清风远去,江湖恩怨,由波浪浮沉。

“苍海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天知晓”此句更是尽显大气豪迈。金戈铁马,热血男儿,征战江湖,指点江山,但终究是随浪波淘尽。

“江山笑,烟雨摇,涛浪涛尽,红尘俗世知多少”有过少年心事,热血豪情,死生契阔,知己良朋,但江湖毕竟是江湖,一切远去,终不过是筝弦里的一曲潇湘夜雨。

月下独酌赏析范文2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赏析】

张元斡(1091―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福建永福县人,著有《芦川归来集》和《芦川词》。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宋向金屈辱求和已成定局,但李纲(字伯纪)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仍上书反对秦桧议和,被罢归福建长乐。张元斡曾经是李纲的僚属,此时已休官还乡,他听说李纲之事后。专门写了这首词,对李纲坚决主战、反对议和的行动表示无限的敬仰并予以坚决支持,全词直抒胸臆,慷慨悲凉,沉郁劲警,是张词的代表作。

上片写词人登高眺望江上凄凉夜景,并引发孤单无侣、众醉独醒的感慨,并以此来与被罢官的李纲遥相呼应。

“曳杖危楼去”至“月流烟渚”四句。起句境界阔大,描写作者拄着手杖登上高楼,但见夜空星斗下垂,江波万顷,月光倾泻在烟雾蒙蒙的洲渚之上,一派清冷孤寂的景象。“扫尽浮云风不定”至“寒芦深处”四句,是说江上风大,浮云飘散,夜渡口也不敢开船,晚归之雁飞入了寒芦深处。前八句,全是写景,这种凄冷的景致勾起了作者的无限伤感。“怅望关河空吊影”两旬,写词人怅望祖国大好山河,只有徒然吊影神伤。这时正值深夜,作者听到了什么呢?“鼻息鸣鼍鼓”,是指人们熟睡鼾声如雷,难道作者真的能听到吗?不是的。这里是作者以之喻苛安求和之辈,抒发对主和派无心抗战卫国的愤恨以及知音难觅的苦闷。“谁伴我”两句,意思是说,在这样凄清的夜晚,纵有星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雁宿寒芦,可惜谁能来月下同舞呢?这里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的诗意。上片由景及情,逐渐铺垫起激越的情感,为下片埋下了伏笔。

下片词人抒发了对当政者屈辱求和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抗金卫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苦闷,也表明了词人对于抗金名将李纲的敬意。

起句就运用杜牧《遣怀》的典故――“十年一梦扬州路”,借指十年前(1127),金兵分道南下,宋高宗避难至扬州,后又退至杭州,繁华锦绣的名城扬州则遭金兵焚毁。“倚高寒”三句,是说词人在高楼上感到寒气袭人,面对国家屈辱求和的姿态感到无比愤懑,恨不得亲手去擒杀骄横的金兵。这里,词人也不再以景抒情了,而是直抒胸臆,“气吞骄虏”,那是何等的豪气!“要斩楼兰三尺剑”两句,用两个典故暗传心声。前一句借用汉代使臣傅介子提剑斩楼兰的故事(参见《汉书-傅介子传》),期望朝廷厉兵秣马,奋发图强,坚决抗金。词中以楼兰影射金国,以傅介子比喻李纲等主战之士。后~句是借王昭君的故事,指出和亲之路行不通,最终会导致无比的悔恨。朝廷只有坚决抵抗才有出路,否则又会像杜甫《咏怀古迹》诗云:“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谩暗涩铜华尘土”句,意思是说,如今和议已定。虽有宝剑,也只能让其生铜锈,而不能用来奋勇杀敌,只能让它废弃在尘土之中。这里实际上是以剑喻李纲等主战人物被抛弃,受打击,纵有文韬武略、雄心万丈,也是无用武之地啊!作者愤怒之情一览无遗,

“唤取谪仙平章看”两句,进一步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同时也深化了词的主题。先以“谪仙”李白来比李纲,这是对李纲的崇敬。作者想让李纲评论一下,在金兵南下,山河遭践踏之际,是否就能够隐退苕溪(浙江昊兴一带)呢?最后一句,词人作了坚定的回答。他指出,要像浩荡长风一样,飞上九天重霄,坚决不能消沉下去,同时也是真诚地希望李纲能继续艰苦抗战、再建功业。由此,词作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全词以景开篇,写景阔大,又由景收尾,韵味深长。中间夹叙夹议,直抒胸臆,满腔爱国抗金的情怀让人感喟。该词用典巧妙自然,言简义丰,耐人寻味,通篇洋溢着慷慨悲凉、沉郁劲警之气,是宋代爱国豪放词作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练习】

1 同是豪放爱国词,这两首词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月下独酌赏析范文3

一、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摒弃烦琐的分析和逐字逐句的讲解,应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同时,积极发挥主导地位。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便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阅读也反映着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在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自悟而受到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以及所获得的知识,远非教师分析所能得到的。而有些古诗文的深远意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人文精神也绝非教师能分析得清的。再说古典诗文中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深邃的蕴意,常使诗文言已尽而意无穷。如果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尽情吟诵,就会产生很多超越文本的阅读新意。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读后问: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学生在经过充分的自读感悟后纷纷发言:“在这么美的环境中一个人饮酒,李白真是太孤独,太伤感了!”“不!李白太浪漫了,花间、月下、美酒,那种感觉肯定是妙不可言。”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二、激发兴趣,培养诵读习惯

抓住教育契机融入活动,以活动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如为进行普通话的宣传,组织一次古诗文朗诵比赛;为纪念节日,让学生朗读一些相关的古诗文等。可以因势利导开展活动:如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古诗文;利用课余游戏进行小竞赛――背诵学过的古诗;在课前准备时间进行小组背诵古诗文挑战赛;利用早午读时间进行古诗文唱和……在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中,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写大体整齐押韵的诗,并且要有合理大胆的想象,让人能从自己的描写中想像出一幅图画。同时,抽出较好的诗加以讲评,引导其运用联想、想像、借助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将一些枯燥的文字变成具体形象。指导学生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使学生从诵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一种生命的快乐,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歌赋的殿堂。

三、持之以恒,培养健康人格

中国原是诗的国度,自古培养学生就注重“诗教”。孔夫子教诲弟子学诗,指出诗有“兴、观、群、怨”等多种功能;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自幼学诗,在“修身”上下功夫,立志“治国平天下”,心忧黎元。做地方官,一般都有造福一方的德政;身居庙堂,则力主改革弊政,励精图治;在生死关头,则毅然决然走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路。当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屡遭挫折甚至身受重重磨难时,就愈加深切的忧国忧民,感怀时事,从而写出震撼人心、名传千秋的诗篇。

月下独酌赏析范文4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鉴赏技巧;心得体会

高考结束,回顾三年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课题研究之后再来回顾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感慨良多。

回顾必修1-5的教学活动,似乎就是在忙不迭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度过的,翻开写得密密麻麻的教科书和教案,虽记录着勤谨,但也标注着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稚嫩。再把目光聚焦到古诗词教学,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辛勤的高一高二语文教师是如何完成教学的?一读,二释疑,三分析思想情感诗歌主旨,四要求背诵默写。依照我们现在的教学现状,就已经算是很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高考后的成绩并不理想,所以我们在高考后反思,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才能达到《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并完成题目求?

首先,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笔者认为,高中阶段学生在建构古诗词鉴赏知识结构的时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梳理已知的古诗词鉴赏技巧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性的知识框架,继而在学习新的古诗词过程中不断丰富这个框架内容,如此,学生形成的对诗词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诗词情境时,能够灵活地从那个已经建构的鉴赏知识体系中提取相应的技巧方法与词汇。

第二,知人论世,熟悉背景。古诗词鉴赏也需要抓基础,需要介绍诗人和诗歌写作背景。“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歌,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时代特征。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实际情况作一个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对社会的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及其创作意图。这样对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并且对诗人情感世界的把握会更为准确,为诗歌意义的挖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讲苏轼的作品时,首先要全面地介绍苏轼所处的时代、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个性,努力还原出北宋那个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环境中的苏轼。这样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加他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从而对古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减少理解的难度,达到和诗人情感上的共鸣。又如杜甫的“迂”,李白的“飘逸”,苏轼的“洒脱”,如果不放在封建时代的文化、政治大背景中去认识,学生看到的只是“个性美”,无法认识个性在挣扎或反叛中展现的“人格美”。

第三,强调学生诗词学习的积累整合。首先是积累,包括方法技巧的积累,意象感知的积累,诗词风格的积累,诗词大家生平背景的积累等等。积累是古诗词学习的基础。早在两千多年前,思想家荀子就对积累的重要性作了精辟的论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而圣心备焉。”在积累的基础上,学生才有了成为“巧妇”基础;继而通过整合,把自己积累起来的古诗词知识运用到实际学习中,拓展阅读面,提高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增强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并在语文实践中了解到更多的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感悟先贤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逐渐形成了使其枝繁叶茂的方法。

第四,比较赏析,对比教学。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可采用对比教学法,将诗与诗、诗与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美。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阅读,从而了解诗人的不同风格与复杂心态。两首诗词都是写月寄情,但情感又有区别:苏轼的词显豁达,其中隐约还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李白的诗看上去自得其乐,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无限的孤独与凄凉。把杜甫的《登高》与唐代六首“登高”诗进行比较,对《登高》作较为立体的解读,把握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初步理解杜甫“诗圣”的内涵。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运用比较赏析的方式,能让在学生在品味、体验、比较的过程中,更加充分地享受到了古诗词的各种美。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应以“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教学方向,还要突出古诗文教学以读为本的重要地位。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

参考文献:

月下独酌赏析范文5

李白是诗歌史上少有的天才诗人,他带来了盛唐诗坛上的骀荡长风,带来了青春豪气、新鲜明亮的诗风,让人感到天地也为之焕然一新。杜甫称赞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李白诗的一字一句背后,鼓荡着惊人的才情气量、奔腾跳跃着豪迈的自信与进取精神,因而,难以具说。这是学白诗歌过程中,应该着意强调和体味的。人教版语文课本里,收录的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行路难》三首诗都是乐府旧题诗,在体裁和风格上很能代表其诗风。我们试以《将进酒》为例,赏析其中的体裁、风格和李白特质。

众所周知,李白是唐代公认的乐府大家及古乐府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李太白全集》中,有乐府诗149首,大多是乐府旧题诗。旧题乐府发展到李白达到高峰,其特点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是其中的名篇。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对李白诗总评说:“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于《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由于李白乐府旧题诗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后来的诗人再写乐府诗只好另辟蹊径,像杜甫、白居易就开始写乐府新题诗,白居易的《卖炭翁》-类,都是自创题目的新乐府。

乐府旧题本身是有固定的内容与主题的。《将进酒》又作“惜空酒樽”,汉代的鼓吹铙歌十八曲中就有“将进酒曲”,其词云“将进酒,乘大白”。“将”读为“羌”,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是宴会上用的曲子。这些具有民间诗歌基因的乐府诗,有着乐曲性、民歌性和叙事性等特质,这些因素被李白予以神奇地融合与再造,焕发出新的魔力,竟成为一首传唱千古、代表李白不朽诗人形象的名篇。其特点和成就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诗歌用生动的形象和夸张的语言,营造了先声夺人的气势

形象化和语言的夸张本是具有民歌色彩的乐府诗的强项,李白更提升了它们的震撼性。在诗的开头,他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劈面引入一幅阔大震荡的景观,这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正合了时间如长河般席卷一切奔腾而去的意象,可谓状难言之物如在眼前。下面“朝如青丝暮成雪”则是夸张,形容时间消失之迅疾无待,高堂中锦衣玉食的人物也逃脱不了转瞬之间青春不再的命运。道理平常,意象却是无比的阔大与触目惊心。孔子在黄河边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只是慨叹眼前景,李白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则把大河上下的整体长度与落差做了岁月时光风驰电掣的形象描摹,那气势是何等地惊心动魄,何等地令人嗟叹。

李白喜欢饮酒,他就用“莫使金樽空对月”来表现对生命和时光的珍惜之情。杜甫《赠李白>的诗中说他们两人曾经“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前人说杜甫的这两句诗乃李白“一生小像”,也就是说他写出了李白精神世界的神髓。李白怎样形容饮酒带给他的愉悦呢?他在《月下独酌》中这样说:“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大道”是人生的至理,“自然”是指自然法则、天道。几杯酒就让他领悟了人生至理乃至自然天道,如此生动地概括饮酒之道,又是哪个酒徒可以做得到的呢?再如《将进酒》中的愁烦感伤,李白将之归入旷远的时空之中,一句“同销万古愁”,把“愁”写得多么延绵不绝、与诗人形影相随。

诗歌是形象思维,能用形象传达出别人难以表述和摹写的情绪与感受,才是上乘之作。在这首诗中,奔腾的黄河水和青丝成雪本是两个不相关的意象,是诗人豪迈的激情与生命的感受使它们连接在一起的。他在这宏大壮阔的自然景物与亲切平常的生命体验当中,感受到了人生复杂的情感,有绝望与忧愁,还有豪饮中的慷慨与悲壮。我们在《将进酒》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存在,他写景、他抒情、他劝酒,都有着满腹的愁怨和万丈的豪情。正是这种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意象逻辑,才使诗人能够自由突破时空界限,思接千里,神与物游,而诗歌却形散神凝,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李白诗中之所有有那么多熠熠生辉、传诵千古的名句,就是因为他把人们心中所有却不知如何表达的情感意态,准确鲜明地提炼并形象地表达出来,至今也无可替代。

二、浪漫豪气的衬托与营造

我们总说李白是浪漫诗人的顶峰,那他是如何营造和衬托他的豪情胸臆,让千古之下的人们依然感受得到呢?我们还以《将进酒》的饮酒主题为例。饮酒是古代诗人擅长的题材,著名者如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陶渊明写的是个人的嗜酒之趣和对平凡生活的热爱,故酒的描写是写实的:“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唐代诗人则提升了日常生活的审美意味,李白喜欢在描写豪奢生活时用“金”“玉”等美好的事物进行虚写,例如“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三首》之一)、“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梁园吟》);豪华宴会用一句“象床绮席黄金盘”(《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之一)传达出富丽辉煌的气势。如果食物粗粝,则用自然景观助阵,一样也能写出审美的意味:“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雕胡饭”就是农家粗糙的菰米饭,借了晶莹皎洁的月光与朴素洁白的餐盘这样一衬托,粗粝的饮食也同月光一起构成了极其美丽的意象。

在《将进酒》中,他不过是和两位朋友小酌,却要用上“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的阵仗,这是多么热闹丰富、豪奢畅快的盛宴啊。我们要知道这两句并非写实,而是用顺手拈来的典故造就称心快意的场面。曹植《箜篌引·野田黄雀行》中有“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三百杯”用的是关于大学者郑玄酒量的典故。据说袁绍想要把郑玄灌醉,就命三百余名宾客每人都向郑玄敬酒。郑玄从早到晚喝了三百余杯酒,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袁绍也无可奈何。李白和两位朋友喝酒,自然没有曹植、袁绍两位贵公予置酒高殿、大宴亲从那样的盛大场面,但他的心胸和豪气,却要借了这些豪奢物象的衬托才能完全地发露出来。杜甫也写过盛大的宴会,他偶然参加官府的宴会时,也对席上食物之丰盛发出惊叹:“肥肉大酒徒相要”(《严氏溪放歌行》)、“酒肉如山又一时”(《醉为马坠群公携酒相看》)。其简单的写法和李白的手法恰成对比,这就是写实与浪漫诗歌手段之间的差距。

李白擅长写大,用大的物象衬托自己的人格与胸襟。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上李邕》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秋浦歌》“白发三干丈,缘愁似个长”……写豪气干云,就要用到大而贵重之物的陪衬。“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的一顿酒,喝出了“快马轻裘与朋友共”的豪气,没有五花马、千金裘这些阔气之物的陪衬,怎能显出诗人的冲天豪情?

要之,李白之擅长使用辽阔宏大的时空与物象,是其浪漫主义诗风的主要体现之一。“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配上充塞古今的“万古愁”,就把个人的情怀扩展到天地宇宙之间,突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是何等气魄。“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样的自信与进取的浪漫精神,是非要用万里黄河、茫茫大江,以及宇宙大块来映衬和表现不可的。明代有一位大诗人高启,他说诗要作得好,需要“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就是要将大自然最壮阔美丽的景物揽入诗的世界,成为诗人心胸情怀的一部分。

三、跳荡的节奏与奔放的诗情

《将进酒> 176字,断为二十八句,全诗以七言为主,用十言、五言和三言“破”之,因而全诗的节奏就有了疾徐的变化,形式上产生了跳荡之感。像“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样口语化语句,既变化了节奏,又拉近了诗中人物与读者的距离:而它们又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的长句错落开来,句式之跌宕多姿,有如散文般不受拘束。乐府诗是占代诗歌一种最为自由的诗体,更适宜于李白表现豪放的情感和壮阔的内容。乐府诗在形式上具有跳跃性,这首诗由三言、五言、七言、十言的诗句构成,其间不断变化。长短句交错纵横,仿佛千军万马奔来,有移山倒海之势。不但在诗歌内在的音节上形成有致的错落,产生嘈嘈切切的悦耳效果,更在章法承接上变化无端,段落意脉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整体上的迷离莫测形成了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跳跃性。古人说李白作诗,笔力变化,腾踔飞扬,极于歌行,指的就是这种乐府诗的形式。李白的诗心忽而上天、忽而坠地,忽而发思古之幽情,忽而激情地展望未来,这等饱满与热烈情感怎受得了严苛古板诗律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