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人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介绍人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介绍人意见

介绍人意见范文1

关键词:黄景仁 邵齐焘 师生 清代 诗歌解读 诗人之诗

死别生离各泫然,

吞声恻恻已经年。

帆开南浦春刚去,

舟到西泠月正圆。

当日祖筵如梦里,

即今展翰又天边。

伤心一树梅花发,

更有谁移植墓田?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仲则,又字汉镛,自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著有《两当轩集》二十二卷。

黄景仁四岁丧父,由母亲屠氏抚养成人。九岁便能咏出“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1]这样工稳的诗句。十六岁应童子试,名列三千童生第一,深受时任常州知府的潘恂和武进县令的王祖肃赏爱。十八岁入常州龙城书院学习,二十岁时迫于生计,便开始了奔波各地、依人作幕的漫漫生涯。二十七岁时赴京,次年,因“上东巡召试二等,在武英殿书签,例得主簿,入资为县丞,铨有日矣。”[2]可是,造化弄人,在三十五岁那年,竟“为债家所迫,复抱病逾太行,出雁门,将复游陕。次解州,病殆,遂卒于河东盐运使沈君业富运城官署,距生乾隆十四年,年三十有五。”[3]虽命运多舛却一直没有停止抗争的一代才子,就这样凄凉而遗憾地辞别了他深所眷恋的尘世。

邵齐焘(1718~1768),字荀慈,号叔宀,江苏昭文(当时常熟分置常熟、昭文二县)人。著有《玉芝堂诗文集》九卷。

邵齐焘幼即敏慧,“甫受书,辄了大义,塾师惊辞不能师。”[4]年龄稍长,便名播于时。“今古骈散,殊体诡制,道通为一,涉笔矢音,金石咳唾,造次以之,允蹈维则,班、范、潘、陆,斯文未坠,君于本朝一人而已。”[5]乾隆壬戌年(1742)中进士第,其闱墨(清代将乡试、会试选出的文章编印成的文集)竟不胫而走,引得士子们争相研读,熟而成诵,而“后有效者辄得弋获。”[6]邵齐焘中第后,入翰林院,居词馆十年。并以献《东巡颂》而被誉为“扬、班之亚也”。[7]“群公器之,争欲致公门下。”[8]但邵齐焘为人冲淡,又不谙揣摩迎合之道,三十六岁那年,毅然辞官归里,以读书著述授徒为乐。可是天不假年,正当他自得于“济济相趋,得孔融之小友”[9]之时,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早早地辞别了人世,享年五十二岁。

将黄景仁和邵齐焘联系在一起的正是龙城书院,这座被当时常州百姓称为“与东林并不朽”的书院,有着悠长的历史和辉煌的实绩。清代钱人麟曾云:“吾郡之有书院也,先后为东坡、龟山而设,后并湮废。明隆庆间,郡守龙冈施公始建龙城书院于晋陵治址,萃多士课文其中。”[10]清代徐廷华也曾不无自豪地说:“常于江南为大州,城西北龙城书院,为八邑士子讲学之所。山长必年高德劭,经明修行者为之。……叔宀邵先生、抱经卢先生、惜抱姚先生,负海内重望,先后为山长,士之被其延接者,黄上舍景仁、孙按察星衍、洪编修亮吉、左中丞辅最先达,取大名。”[11]龙城书院也因此而在古代教育史上闪烁着熠熠的光彩。

邵齐焘应该感到十分满足,在龙城书院,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对于这位“气才,喜奖掖后进”[12]的一代文宗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他曾亲切地将黄景仁和洪亮吉呼为“二俊”,尤其垂青黄景仁。对此,诗人的挚友左辅有过具体的描述:“时常熟邵先生齐焘主书院,读其所著,叹为奇才,屡夸于众,众忌之而无以毁也。”[13]邵齐焘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位学生的偏爱之情,不仅称其为友,而且愿附骥尾:“尝览《陈书》,见孝穆与总持唱和,乃言‘吾诗寄弟集中’。今老夫此诗,亦欲寄汉镛集也。”[14]

而黄景仁则应该感到格外幸运,他不仅得到了这位名满天下的老师的垂爱,还获得了学业诗艺上悉心全面的指导和平日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照。他曾深情地表白:“景仁四岁而孤,鲜伯仲,家壁立,太夫人督之读。稍长,从塾师授制艺,心块然不知其可好。先是,应试无韵语,老生宿儒,鲜谈及五字学者,旧藏一二古今诗集,束置高阁,尘寸许积,窃取翻视,不甚解。偶以为可解,则栩栩自得曰:‘可好者在是矣。’间一为之,人且笑姗,且以其好作幽苦语,益唾弃之,而好益甚也。岁丙戌,常熟邵先生齐焘主讲龙城书院,矜其苦吟无师,且未学,循循诱之,景仁亦感所知遇,遂守弗去。”[15]

正是这样的相遇相知,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师生友爱的佳话。当我们仔细地披检《两当轩集》,不能不惊叹于这对师生间表达感情之作的数量之多,师生间情感之深。邵齐焘的这方面的诗作当超过七首,而黄景仁的作品(包括邵齐焘去世之后)竟达十四首之多。[16]

《检邵叔宀先生遗札》一诗,正是这对师生真挚感情的见证。这首七律作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春季,当时诗人正身在徽州,他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获悉恩师辞世的消息。黄逸之的《清黄仲则先生景仁年谱》有过考证:“按亮吉《凤栖梧》词注:‘戊子秋梢,至虞山赴邵先生荀慈之丧,时亮吉结甫三日。’而未及先生,盖是时先生已在客中矣。”漂泊异乡的艰辛,遭人白眼的屈辱,思念家人的煎熬,怀想恩师的苦痛,这些交织在一起的情感,早已使诗人那一直紧绷着的敏感神经几近断裂。而当客中闻听噩耗,则不啻晴空霹雳袭来,彻彻底底地击碎了诗人那脆弱的心灵!

诗作首联出句,以回忆起笔,交待了诗人动身欲往徽州之前与恩师分别的悲凉情景。所谓“死别生离”,意指难期再见的别离,实即永别。该词在语序上一般作“生离死别”,这样的倒置,固然有着格律限制的原因,其实将其视为诗人的有意为之,则更能反映出当时的情感状态。因为从格律上讲,首句用平起式或仄起式,完全在于诗人的自由选择。试看同为七律体式、也同为悼人之作的明代沈周的《悼内》诗,其首联即为:“生离死别两无凭,泪怕伤心只自凝。”因此,如此仄声起式的安排,无疑有着强化情感的考虑存在。泫然,流泪貌,古人诗中用之,绝非指一般的流泪,而多以形容异常悲痛之情。从魏晋时陶潜的《咏三良》之“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到宋代梅尧臣的《淮南遇梵才吉上人》之“叹逝独泫然,怀悲情岂堪”,大多如此。而“泫然”之前着一“各”字,则写尽师生情浓,交非浮泛。邵齐焘《送黄生汉镛往徽州(其二)》尾联的“无因重携手,相送一沾缨”可为本句注脚。首句从叙述内容上看,似乎徐徐道来,并未入题。可是若从情感抒发的角度视之,则确实收到了突兀而起、触人心目之效。并且自然埋下伏笔,暗潜不祥之兆,也奠定了诗作的情感基调――悲伤凄哀。对句,点明了诗人与恩师从分别、永诀到写作此诗的时间。吞声,无声地悲泣。恻恻,悲痛凄凉貌。这里的“吞声恻恻”,化用了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中的“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句,不仅在字面上照应了首句的“死别生离”,更为重要的是在内容上又从师生的离别延伸到师生的阴阳两隔。同时用典妙入无痕,自然熨贴,这样的用典,向为古人所称道。如宋代刘称誉江邻几诗云:“论者谓莫不用事,能令事如己出,天然浑厚,乃可言诗。江得之矣。”(《中山诗话》)明代王骥德在《曲律・论用事》也说过:“又有一等事,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乃知盐味,方是好手。”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查黄逸之《清黄仲则先生景仁年谱》:“乾隆三十三年戊子(一七六八)先生二十岁。……值是年王君祖肃升任徽州同知,先生复往访之。取道吴门至杭,由新安江赴徽。是年启程时在首夏,邵先生有诗序送行。”邵齐焘的《送黄生汉镛往徽州(其一)》则云:“无计留君住,相思独黯然。柳条春色里,帆影夕阳边。”可以推知,诗人与恩师的分别是在乾隆三十三年戊子(一七六八)春末夏初,故这里的“经年”,当为一年。这个仅表时间的名词,由于有了“吞声恻恻”一词的关联,也便附加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表现出诗人时刻难忘恩师的挚烈情感。对句,沿着出句的情感伏线流贯而下,暗中扣住了诗题,显得粘合无迹又自然开启了颔联的内容。

颔联承接首联的离别,交待了当年别后的行踪。南浦,南面的水边。这里应指诗人故乡常州的渡口。古人常用“南浦”来称代送别之地。屈原《九歌・河伯》中的“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诗句已启其绪。最为著名的还当数南朝梁江淹的《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其中情景交融,可谓摄人魂魄!而诗人所描摹的境界,差与相同。只是这里分别的双方不似江氏的泛指,而是特定的师生;时节也稍稍移后,是在“落花流水春去也”(李煜《浪淘沙》)之时,这就更让离别者黯然情伤,焉如捣!邵齐焘《送黄生汉镛往徽州(其一)》诗中“柳条春色里,帆影夕阳边。惊急长滩响,苍茫野渡烟”的描写,正是对“帆开南浦春刚去”意境的最好再现。西泠,桥名,在杭州孤山西北尽头处。宋周密《武林旧事・湖山胜概》有云:“西陵桥,又名西林桥,又名西泠。”月正圆,当指四月十五日。农历每月十五夜的月亮,称为满月,最为圆整。南朝宋何偃在《月赋》中描绘的“远日如鉴,满月如璧”,正是谓此。然而若是认为这里仅是点明到杭州的时间,则实为皮相之论。众所周知,月圆月缺,在古典诗歌里早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战国时宋玉在《九辩》中云:“心怵惕而震荡兮,何所忧之多方。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极明。”那种由悲秋而引发出的自悲喟叹姑且存而不论;苏轼那世代传诵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名句,则的的确确深深锲入了无数士人的心灵深处,成为永难抹去的精神伤痛。诗人笔下的“月正圆”,不正是看似无意实则天衣无缝地撩拨起了读者内心那根最易共鸣的情感琴弦了吗?所以颔联两句,看似略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它承首联而来,在叙事线索上,将现实与回忆沟连贯通,妙合无垠。需要特别交待的是,诗人在这一联之下,原有一注:“二语昔年别先生之武陵诗,未成而发,后得书示和章。”可见是旧作之断句,而今将其嵌入新章,竟能融如完璧,足见诗人剪裁功力之深。而对南浦春去、西冷月圆这些传统意象的驱遣点染,均能借以达意,切合特定情境与心绪,令人不得不深服诗人真有一双“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的巧手。

颈联出句收束回忆,对句明点题意。当日,即前述诗人离开常州与恩师分离的春夏之际。祖筵,指送行的酒席。古人出行,要祭祀路神,是谓之“祖”。这种习俗,《诗经》中已有多篇加以描述:“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诗经 大雅 蒸民》)郑玄笺曰:“祖者,将行犯之祭也。”所谓“犯”,郑玄在《周礼・夏官・大驭》的注中说得很明白:“行山曰,犯之者封土为山象,以菩刍棘柏为神主,既祭之以车之而去,喻无险难也。”因其祭法须以车轮碾过祭牲(《诗经・大雅・生民》有“取羝以”之句。羝,dī公羊;bá剥去羊皮),后来便用饮饯代替,《诗经・邶风・泉水》就描述过这种情形:“出宿于,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毛传》解说道:“祖而舍,饮酒于其侧曰饯,重始有事于道也。”这正是“祖筵”的滥觞。发展到后来,这种祭奠路神的意味愈发淡薄,而离别时互道珍重的色彩愈发浓厚。至迟在《汉书・疏广传》中我们就看到了这种变化:“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供张,亦作“供帐”。指供宴饮之用的帷帐、用具、饮食等物。唐韩愈所谓:“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於时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送杨少尹序》),即指此而言。柳永的《雨霖铃》词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句子,更是把这种离别的伤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以至于读书人耳熟能详。诗人的“当日祖筵”,所多的自然也是这种生死离别的悲情,这是毋容置疑的,我们从前述的诗人与恩师的交往中不难感悟得出。若再细细品味邵齐焘《送黄生汉镛往徽州》中的“谁道新知乐,翻成远道悲。”、“无因重携手,相送一沾缨。”、“尔去投知己,吾衰念及门。空堂双桧老,风雨怆离魂。”句子,当会自然为这对师生的深情厚谊而敬献一瓣心香,共其珠泪“泫然”。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当日祖筵”四个字,其实涵容着无边深愁,浓得难以排遣!而一声“如梦里”的喟叹,则写尽了斯人已逝,阴阳永隔的追悔和遗憾!对句以“即今”紧承出句,语意上既构成对比,又加以拓展。展翰,打开遗札。翰,本指长而坚硬的羽毛,借指毛笔和文字、书信等。这里指诗人恩师邵齐焘赐给自己的诗作,这些诗作,从时间上看,既有诗人在故乡龙城书院受教时恩师所赐的诗作,也包括诗人乞食于异地时恩师的问候之作。从内容上看,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对诗人天纵之资的叹赏与褒扬。[17]其次,是对诗人贫病无依生活的同情与关爱。[18]再次,是对诗人学业诗艺的劝进与指导。[19]最后,是对诗人浪游天涯的牵挂与思念。[20]试想,对于一位“十有九八堪白眼”的“百无一用”之贫病“书生”,[21]能够沐浴在这样关爱的阳光之中,他岂能不感激涕零呢?难怪他会发出这样的由衷慨叹:“我生受恩处,虞山首屈指。我愧视犹父,视我实犹子。”[22]所以,这里“展翰”的细节描写绝不可以轻易滑过,它实在是诗人强烈情感喷发的突破口。这情感,有感激,有怀念,有愧悔,有无奈……真是复杂而难言!诗人是把恩师的遗札带在身边的,它是诗人浪迹天涯身心俱疲时拂去尘埃的春风,它是诗人依人乞食饱受白眼时借以疗伤的药剂。接下来的一个“又”字,则将这种情感加以强化了。写作此诗之时,诗人正在徽州,此前他已有过几次远游的经历,天涯孤旅中能够消除苦闷、振作精神,也只有靠恩师的数笺文字了!

尾联两句以难了恩师遗愿作结,又开拓出追念恩师情感的一大境界。这一联诗人原有自注:“庭梅一树,先生尝酌其下,曰:‘吾老去,移此植墓田足矣。’竟成语谶。”出句的“一树梅花发”,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杏坛春风,诗酒风流的欢畅境界。当年的龙城书院,才俊云集,良士济济。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十四载:“施观民……建龙城书院,选诸生之秀者课之。与其选者,人以为荣。”洪亮吉在《伤知己赋》中有回忆:“青门丈人,来于新昌。岁丁亥、戊子,邵先生主龙城书院讲席,余偕黄君景仁受业焉,先生尝呼之为“二俊”。垂二俊之誉,共江夏之黄。”二俊之外,杨伦、杨梦符,亦皆秀茂。不难想象,在课业之余,老师酒入豪肠,口吐珠玑,便成华章;学生陪侍左右,亦能舌灿莲花,允称佳构。庭梅灼灼,笑靥妍妍,花面交映,其乐融融。那是一幅何等动人的画面呀!纵然老师提及身后之事,弟子也必以为此乃戏谑之言。可而今竟一语成谶,正可谓:“青山满眼泪堪碧,绛帐无人花自红。”(司空图:《敷溪桥院有感》)那种悲痛,虽非个中之人,亦可体味得透。所以诗人着“伤心”一词于前,便陡然将场景转换了。梅花依旧绽放,只是不知“人面只今何处去”(崔护《题城南庄》),无限的悲恸之情由此也便表露无遗了。对句之中,“更有”,从字面上讲,有“又有”、“还有”之意。古诗中多作此用,唐代诗僧贯休的《闻王常侍卒三首(其二)》有云:“不知千载后,更有此人无?”其中的“更有”,即当此讲。墓田,即坟地。提及它,必然与死亡、鬼魂、悲伤、哀悼联系在一起。我们从宋代高翥的《清明》一诗,便可窥豹一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将尾联的对句理解为诗人远在徽州,无法植庭梅于墓前,完成恩师的遗愿,以祭奠长眠地下的恩师,安慰九泉之下的孤寂魂灵,所以深自愧悔,从而凸显诗人与恩师那超越一般弟子的深情厚谊,自然也无不可,而且这也正是诗人情感的一端。然而若再做深一步咀嚼,这样的理解似乎还是浮于表层了。其实诗人的内心应该是矛盾的,庭梅的移植与否,对诗人来说,绝对是个二难的选择。试看诗人笔下墓田的衰飒与死寂景象和“一树梅花发”的热烈与温暖景象,构成了多么强烈的情景反差,这种反差会带给诗人多么大的情感冲击,是不难想象的。故而,恩师的遗言虽犹回响在耳畔;可是这遗愿的兑现,虽能了却恩师的心愿,也聊慰己心,可是对希望能够永沐师恩的诗人来说,当来日旧地重游,面对荒院衰草,人梅去,则是多么的残酷无情!所以,诗人才会发出椎心泣血的“更有谁移植”的反问来。他实际要表露的是,又有谁能够忍心移植庭梅,将那曾有的温暖人心的画面毁掉呢?诗人是将来可以移植而内心却不忍移植,他要让那温馨的画面永远定格在心灵的屏幕之上,以为对恩师的永久怀想与祭奠!

黄景仁所生活的乾隆时期诗坛,就诗学理论而言。可谓众水分流,多峰并峙。先是王士祯凭借清初文坛公认的盟主身份,于康乾年间提出了“神韵说”,盛行于世;其后,沈德潜依靠其位高名重与皇帝优遇,标举“格调说”,名噪一时;接着,以才子风流名世的袁枚力主“性灵说”,横空出世;继之,以学识淹博著称的翁方纲极推“肌理说”,亦有影响。黄景仁虽没有为我们留下诗学著作,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没有自己的诗学主张。我们从他的友人万应馨的文章中,还是能够看出他心中对上述几种诗学主张的轩轾来:“余尝谓今之为诗者,济之以考据之学,艳之以藻绘之华,才人、学人之诗,屈指难悉;而诗人之诗,则千百中不得什一焉,仲则深韪余言,亦知余此论盖为仲则、数峰(何青)发也。”[23]他更是以其成绩卓著的创作实践,证明了对诗人之诗的认可。所谓诗人之诗的特点,严迪昌先生曾结合黄景仁的诗作做过清晰的界定:“诗人之诗的特点在于以情胜。”徒以才胜而缺少深厚绵邈的情致,势必‘艳之以藻绘之华’而流于轻媚;虽有精思而情不足以托之,唯赖学问语考据学来相济,难免显得枯硬而乏韵致。有其情且有其才,诗方能动人。黄仲则向被视为天才,然其诗之所以超轶时辈,正在于他哀乐过人,情思绵密,触怀抽思,骋情深微。唯其如此而其才又足以承托之,故真挚深沉的情思益显澜翻笔底,撼人心弦。”[24]仔细地考察这首诗,可以明显地发现其中传统诗歌内容的积淀。无论是首联对杜诗的化用,还是颔联、颈联对传统离别意象“帆”、“南浦”、“舟”、“月”“祖筵”、“天边”等的融合,尾联对传统悼亡境界的描摹,无不显示诗人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熟谙,驱遣化入的才力。但你却丝毫不觉其有堆垛的呆板,牵强的痕迹。只感受到一切都如风行于水上,是那样的自然而贴切,完全是诗人的自我创造,信手拈来,便呈华彩。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贯穿于全诗的是情感的伏线,由于有了这条线,诗中纷然呈现的意象、多所借用的语典,也便都辐辏于这一中心,一切都变得如此的圆融与统一,变得活泼而富生机。这恐怕就是此诗能够他强烈地撞击着读者心扉的奥秘所在吧!

注释:

[1]汪启淑:《续印人传》卷六《黄景仁传》,见许隽超:《黄仲则年谱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至18页。

[2][3]洪亮吉:《候选县丞附监生黄君行状》,见刘德权点校:《洪亮吉集》,中华书局 2001年版,第二一二至二一四页。

[4][5][6][7][8][12]郑虎文:《翰林院编修邵君齐焘墓志铭》,见钱仪吉:《碑传集》,中华书局 1993年版,第一三七至一三七二页。

[9]邵齐焘:《送黄生汉镛往徽州序》,见李国章校点:《两当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二页。

[10]钱人麟:《龙城书院志序》,见许隽超:《黄仲则年谱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11]徐廷华:《一规八棱研斋文钞》之《文林郎直隶容城县杨君墓志》,见许隽超:《黄仲则年谱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13]左辅:《黄县丞状》,见黄葆树、陈弼、章谷编:《黄仲则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至8页。

[14]邵齐焘:《送黄生汉镛往徽州序》,见李国章校点:《两当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二页。

[15]黄景仁:《〈两当轩集〉自序》,见李国章校点:《两当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6]邵氏七首诗,分别为,《劝学一首赠黄生汉镛》、《汉镛以长句述余衡山旧游赋示》、《和汉镛对镜行〉》及五律《送黄生汉镛往徽州》四首。《两当轩集》卷二十一有诗人乾隆三十三年作于杭州的《夜读邵先生诗》,这里的邵氏之诗,据其中诗句“忽得南沙故人纸”可知不在上述七首之中。黄氏作品如下:《检邵叔宀先生遗札》、《寒夜检邵叔宀先生遗笔》、《展叔宀先生墓二首》、《夜读邵先生诗二首》、《哭叔宀先生兼怀仲游四首》。词如下:《木兰花慢・月下登虞山哭邵叔宀先生二首》、《风流子・月下登虞山哭邵叔宀先生二首》。以上均见李国章校点:《两当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7]邵齐焘:《劝学一首赠黄生汉镛》之小序云:“黄生……实廊庙之瑚琏,庭阶之芝兰者焉。”见李国章校点:《两当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页。

[18]邵齐焘:《和汉镛对镜行〉》云:“对镜行,哀且苦,童稚孤贫少俦侣。……劝君自宽莫伤怀,……沉静更于养病宜。”见李国章校点:《两当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一页。

[19]邵齐焘:《劝学一首赠黄生汉镛》云“群经富奇辞,历史贯时务。九流及百家,一一精理寓。”见李国章校点:《两当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页。

[20]邵齐焘:《送黄生汉镛往徽州(其二)》云:“往复凭书疏,寒温隔路岐。”见李国章校点:《两当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三页。

[21]黄景仁:《杂感》,见李国章校点:《两当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一五页。

[22]黄景仁:《哭叔宀先生兼怀仲游(其一)》,见李国章校点:《两当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三八页。

[23]万应馨:《味馀楼剩稿序》, 见黄志述辑:《两当轩全集・附录》卷六,咸丰八年(1858)黄氏家塾刻本。

[24]严迪昌:《清诗史》第三编第八章,见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68页。

参考文献:

[1]李国章,两当轩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黄逸之,清黄仲则先生景仁年谱 [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3]黄葆树、陈弼、章谷,《黄仲则研究资料》[Z]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严迪昌,清诗史 [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5]许隽超,黄仲则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2004

介绍人意见范文2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转移;案例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150-02

笔者研究发现,目前在国内对于“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一次的使用并不频繁,对其定义与内涵也尚未统一。而在英国政府设立的机构还是大学的知识转移部门,他们对于“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的定义在表述上也未统一,但在内涵上却基本一致:旨在通过对研究成果的转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英国“知识转移”其内涵同我们常说的科研成果转化基本一致,因此,为便于更好理解,文中提到的“知识转移”与“成果转化”视为同一含义。

英国政府部门十分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转移的发展,大力推进并成立了一些机构如英国文艺交流中心、英国经济社会委员会等,负责英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转移。政府鼓励大学和企业间的合作,鼓励大学利用自身学科优势,与企业联合共同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使成果的转化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高校成立了知识转移部门,负责学校研究成果的转化。

一、英国开展知识转移的机构

1.英国文化资本交流中心(The Culture Capital Exchan-

ge)英国文化资本交流中心是英国比较大的专门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转移的机构。中心旨在通过鼓励研究人员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知识转移)来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他们认为知识转移是要通过成果直接作用于实践进而来实现其价值。

英国文化资本交流中心职能:第一,在更加广泛的政策范围内,支持中心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转移的本质的解释;第二,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第三,让社会大众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社会、企业和各种机构所起到的创新性作用;第四,制定一些鼓励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转移的政策、机制。

2.英国艺术人文研究协会(Arts &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英国艺术人文研究协会的前身是由Royal Charter 于1965建立的非政府部门的公共机构,资金来源于本国的政府部门。由于其有独立的资金来源,从而保证了其研究是关于社会科学的、权威的、高质量的。协会主要研究英国的经济社会问题,在2009―2010年至少投资了21亿英镑用于支持2500多个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3000多名大学毕业生。

协会和通过支持项目、培训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加强基础研究与国际合作等方面促进知识转移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3.英国高校知识转移部门也是促进知识转移的重要部门。他们从1992年就开始了进行知识转移使成果转化,有大约90个长期合作项目价值多于1亿英镑。他们认为企业和其他组织经常会面临各种问题,但由于企业缺乏技能或资源,无法顺利解决问题,因此需要运用大学的科研力量,为企业或社会解决实际问题,使研究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英国知识转移案例介绍

案例1:自然历史博物馆项目

研究概况:由金斯顿大学人文学院的Brian Cathcart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将对自然历史博物馆六十年以来的员工进行持续的采访,制作相关的产品,供游客参观、学习。本项目研究计划只是整个工程的一部分,研究人员长期目标是将这项工程扎根于博物馆的管理工作中,使之制度化。对于参与口头历史的志愿者都要进行专业培训,以激发恢复其逐渐逝去的记忆。

研究过程:关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知识多数是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然而一个这样世界级的大博物馆的故事一旦不能够得到完善而真实的记录,这必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博物馆的生命延续是一个口头传承的历史工程,它揭示自然历史博物馆幕后的故事,包括有关博物馆的收藏故事以及对于标本的获得、保存和用于科学研究的故事。

研究采用最经典的口述历史实例,在研究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新的研究方法,记录他们过去工作的经历和感受,从而为博物馆的展览提供更加详尽的历史记载和多媒体资源,以新的认知和欣赏维度来吸引大众。

研究成果:此项研究所制作的影像记录包括对博物馆50位员工的访谈,长度适用于教学和展览。这样的影像资源将放到博物馆的网站上,也可用于公共展出、课程学习或者是市场营销工作。同时作为素材,可以运用到学生、艺术家、电影电视制作者、作家等学习工作中。

博物馆在过去60年中,每一方面的印记将形成一个可供呈现的档案,使得无论是博物馆的员工还是来访者都能够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和知识。而且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讲,各个学科的研究者都会受益于这一兼具历史性和科学性的学术资源。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教授Richard Lane曾这样说:“很多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员、管理员在管理博物馆七亿多标本的收藏以及将它们参与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有着几十年的经验。而与金斯顿大学的合作,是我们保护和传承自然历史知识的另一种途径。由此获益的大众将会以一个从未有过的、新的视角去了解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生活本身的意义。”

成果转化(知识转移):金士顿大学健康与护理科学学院,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对医院的医生、护士以及病人进行访谈记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Nurses Voices”旨在从护士的视角中捕捉到位于伦敦的St George’s Hospital 的历史。这个项目需要130多次访谈和1000多小时的记录,受访者主要是1930年至今的本院的护士以及妇产医生。通过相关问题记录受访者的个人经历,这些丰富的经验是已有的书本记载所没有的。问到的问题诸如:从事国家健康服务事业的感受如何?在进行心脏手术和脑癌治疗中,如何使用抗生素?希望与什么样的人共事等等

案例2:亨利八世的皇宫项目

研究概况:2006年,金斯顿大学获得了一笔需历时三年的知识转移项目资金(170 502英镑),此项目研究对象是Hampton Court Palace。Susannah研究借鉴了人文历史学家Thomas Betteridge基于Tudor court 的研究。研究人员协助举办亨利八世皇宫500年庆典活动展出,增加了游客数量和景点收入。

研究过程:这一研究项目旨在以“Henry VIII: Heads and Hearts”为主题重新设计皇宫中的部分游览方略。研究人员以多种方式让游客体验宫廷感受,主要包括:观看演出活动、翻阅出版物、有声导游、浏览网站、品尝宫廷食物以及让游客亲身体验亨利八世的生活。带领游客参观亨利八世的最新研究成果,如通过媒体,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再现当时的议会工作情景。

此外,研究人员与其他研究机构联系,举行了关于亨利八世的研究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大学、研究机构等展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书籍和论文。

研究成果及转化:通过大学研究人员与皇宫的合作研究,提升了皇宫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在2009年4月到9月间,游客数量增加了115 287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3%,比同类景点的游客多12.8%。更重要的是,国内游客的大幅增加,给皇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皇宫负责人说:“通过与金士顿大学的合作研究,进行成果转化,在经济效益和文化上都取得了巨大成果,游客数量急剧增加,带来了不错的收入,使得皇宫加强保护与管理,进而可以吸引全世界更多的游客参观游览。”

研究人员对1838年―1938年100年来,皇宫作为景点开放的历史进行研究。起初皇宫仅仅作为宫廷画展出的地点,渐渐才挖掘出其历史价值。研究成果不仅仅加强人们对于皇宫的认识,而且发掘出了皇宫的建筑价值、历史遗产等。

三、英国知识转移案例总结与经验借鉴

1.政府支持。英国政府十分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投入了大量资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了政府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以及许多类似于战略联盟的合作伙伴(研究机构、企业和其他组织),根据社会的需求研究人员提供研究成果,这样的机制下产出的研究成果一定可以转化并且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此外,英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除了产生直接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外,也很重视对于人们社会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升。政府支持的另一种表现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可以影响到政府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和效率,间接地服务社会。

2.项目制研究。研究成果的顺利转化的很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采用的是项目制即通过战略联盟,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自身实际发展过程中遇见的问题或困境,通过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学科优势,对其问题进行解决。由于属于“一对一”的服务,因此成果可以直接在需求方进行转移,产生社会、经济、文化效益。而研究人员通过一次成果转化的实践,可以对类似问题采用同样的方法,也属于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进行项目制研究的条件是使知识需求方和知识拥有者相对接,因此这也是推动成果转化的各个机构都十分重视合作的原因。

介绍人意见范文3

(一) 会前准备

党支部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在充分听取了解党员的意见后,确定大会的时间地点并及时通知全体党员和申请人。

(二) 大会议程

主持人:党支部组织委员- 记录人:党支部宣传委员-

1.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支部宣传委员-报告党员出席情况(参会人员21人,正式党员4人,预备党员10人,纳新成员7人,实到人数,应到人数),主持人提出会议的中心议题;

2.7位申请人依次向大会汇报入党志愿;

3.申请人退出会场,由介绍人介绍申请人的相关情况,宣读介绍人意见;

4.进行党员讨论、其他党员可以对申请人发表意见,正式党员举手表决;

5.申请人回到会场;

6.党支部组织委员-宣读支部对申请人的考察意见;

7.第一党支部书记-宣读支部大会通过的决议;

8.由正式党员(4人)为新成员佩戴党徽;

9.在介绍人-----的带领下新成员进行宣誓仪式。

10.新党员代表发言。(------)

11.老党员代表发言。(-----)

12.临床医学系第一党支部书记-对新党员提几点要求和期望。

介绍人意见范文4

    在递交《团支部展组情况呈报表》得到学校团委批复同意发展申请入团同学之后,申请入团的同学必须填写《入团志愿书》,《入团志愿书》是作为申请入团同学的个人档案,所以必须认真如实填写。

《入团志愿书》的填写必须用钢笔或毛笔填写。首先在封面填写申请人姓名和日期,《入团志愿书》主要填写的内容包括:个人信息、个人简历、入团志愿(主要填写本人对团的认识等)、入团介绍人意见(两人并要求亲笔签名)、支部大会决议(在支部或总支召开通表大会后由团支书或团总支书填写,填写格式“支部到会团员××人,××人赞成。通过发展×××同学为中国共青团员”,并要求团支书或团总支书亲笔签名)。

在支部召开通表大会之后,团总支将《入团志愿书》连同《团支部展组情况呈报表》、入团申请书、个人思想汇报等材料一并上交学校团委存档。

介绍人意见范文5

一、介绍信

介绍信是用以介绍被介绍人员的姓名、身份、人数、接洽事项等情况的专用书信。介绍信具有介绍和证明的作用。

介绍信通常有两种形式:

(一)普通介绍信。用公文纸书写:

1.在公文纸正中的地方写“介绍信”三个字,字要比正文大些。

2.联系单位或个人的称呼。

3.被介绍人的姓名、身份、人数(派出人数较多,可写成“×××等×人”)。

4.接洽事项和向接洽单位或个人提出的希望。最后可写上“请接洽”、“请予协助”、“此致敬礼”等语。

5.本单位名称和写信日期,加盖公章。

(二)带存根的印刷介绍信。有规定格式,使用只须填上有关内容。

1.存根部分简填,以便日后查考。

2.本文部分要填写详细些。

3.派人联系办理重要或保密事情,要注明被派人员的政治面貌、职务。

4.重要的介绍信要经领导过目或在存根上签字,有的还要限制有效期。

5.除本文部分需加盖公章外,存根与本文的虚线正中亦要加盖公章。

二、证明信

证明信是以机关、团体、个人名义,对某一情况或某个人的身份、经历提供证明的信件。证明信的内容应绝对真实、可靠。

证明信的书写格式与介绍信基本相同。在正文末尾可写“特此证明”、“此致敬礼”等语。

三、表扬信、感谢信

表扬信是表彰某个单位或个人的先进事迹的书信。感谢信是对某个单位或个人做了好事表示感谢的书信。表扬信和感谢信是同类书信,写法也基本一样。

1.在第一行正中写“表扬信”或“感谢信”几个字,字要比下文大些。可用一个题目代替。

2.表扬或感谢对象的称呼。

3.正文写表扬或感谢的内容:

(1)交代表扬或感谢的原因。

(2)在叙述的基础上,可写出表扬或感谢的事情反映出的思想、品质。

4.最后要写上表示祝愿的话,如“此致敬礼”、“谨表谢意”等。

四、慰问信

慰问信是以单位或个人的名义向对方表示慰问的书信。慰问信的内容根据被慰问的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

1.第一行正中写“慰问信”三个字,也可写成×××致×××慰问信”。“慰问信”三字应较正文大些。

2.写被慰问对象的称呼。

3.正文:

(1)说明写慰问信的背景、原因。

(2)概括叙述对方的先进事迹或高贵品德,向对方表示慰问和学习。

(3)最后写共同的愿望和决心以及表示祝愿的话,要分别另起一行写。

(4)写慰问单位或个人名称和写慰问信的日期。

五、申请书

申请书是个人或集体向组织表达愿望,向机关、团体、单位领导提出请求时的一种书信。申请书应把该写的问题写清楚,但也要注意精练。申请书一般是一事一书。

1.在申请书的第一行正中写申请书的名称。如:“入党(团)申请书”、“开业申请书”等,字体较正文稍大。

2.写接受申请书的单位或有关负责同志的名称。

3.写申请书的具体内容:

(1)申请的事情或理由最好分段写,以便接受申请的一方把握要领。

(2)申请的理由比较多,可以从几个方面、几个阶段谈认识。

4.结尾写表示敬意的话,如“此致敬礼”、“请领导批准”等语,也可以不写。

5.最后写申请人姓名或申请单位名称(加盖公章)和写申请书的日期。

六、入党(团)志愿书

入党(团)志愿书是为向党(团)组织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决心而填写的一种文书。入党(团)志愿书是申请入党(团)的人在党(团)组织经过一定时期的考察,初步认为可以接收而需要进一步研究审核时同意填写的一种表格形式。入党(团)志愿书有固定的印刷表格形式。

入党(团)志愿书的填写内容有:

1.个人的现实情况。包括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家庭出身、本人成分、文化程度、现在职业(现任职务)等栏目,出生年月要写公历。

2.个人简历。曾在何地、何单位任何种职务及起止年月,证明人是谁;何时、何单位参加过何种党派、团体、组织,任何职务;有无政治历史问题,结论如何;何时、何地、何种原因受过何种奖励或处分等。经历一般应从上小学起,起止年月要写公历。

3.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情况,包括家庭主要成员的姓名、职务、政治面貌以及主要社会关系的姓名、职业、政治状况等内容。家庭主要成员指父母、配偶、子女及其他长期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人,如岳父母、公婆、兄弟姐妹等;主要社会关系指叔、伯、姑、舅、姨、外祖父母和婚嫁后的兄弟姐妹等。

以上栏目都要自己如实填写(不会者可找人),要写得准确、可靠,不得隐瞒,不能有虚假成分。

4.介绍人意见、支部大会决议和上级机关审批意见,分别由介绍人、支部和上级机关填写。

5.“志愿书”一栏,是需要填写的主要部分。志愿书如何写,由几部分组成,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统一的要求,但对党(团)的认识和入党(团)的动机,一定要写。

七、决心书、保证书

决心书、保证书是个人或集体向组织表示决心、提供保证时的书信。决心书、保证书的内容要写得切实、具体,要实事求是,说到做到,不能说过头话。

1.在第一行正中写“决心书”或“保证书”三个字,字体较正文大些。

2.写接受决心书或保证书一方的称呼。

3.正文开头可简写对某项工作的认识。然后,写决心做到的具体事项或保证的具体内容,最好分条开列。

4.结尾可写表示敬意的话,如“此致敬礼”等语。

5.写上写决心书或保证书一方的名称和日期。

八、倡议书

倡议书是倡导开展某项有意义的活动、推广或发展某一行之有效的作法的文体。倡议书所倡导的活动和作法应考虑到其广泛性。

1.在第一行正中写“倡议书”三个字,字体较正文大些。

2.写对发出倡议对象的称呼。

3.正文:

(1)写清发出倡议的根据、原因和目的。只有交代清楚倡议活动的目的、意义,对方才能理解、才能变成自己自觉的行动,否则就很难响应。

(2)重点是写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做到的具体事项。这部分一般是分条开列,以求清晰、明确。

4.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

5.最后要写上发倡议者的名称和发倡议的日期。

九、建议书

建议书是个人、单位和有关方面为了开展工作、完成任务、进行某项活动而提出意见时使用的一种文体,有的也叫意见书。写建议书要认真负责、严肃对待,内容要具体,语言要精练。

1.在第一行正中写“建议书”三个字。

2.写接受建议对方的名称。

3.正文:

(1)建议的原因或出发点,便于对方考虑。

(2)建议的具体事项。

4.表达建议者的愿望。

5.结尾写表示敬意的话,如“此致敬礼”等语。

6.写上建议者的名称和写建议书的日期。

十、通知

通知是上级要求下级或个人参加某一会议或者做某件事情时使用的一种文体。通知的内容要写得明白、具体。

1.在第一行正中写“通知”二字,也可视情况写成“关于××的通知”、“紧急通知”等。

2.写被通知单位或个人的名称。

3.写通知内容。如内容较多,可分条开列。

4.结尾可写“特此通知”等字样。

5.最后写上发通知者的名称和发通知的日期。用公文形式发出的通知要加盖公章。

十一、海报

举办文体活动,要把消息告诉大家,可以用海报的形式。

海报的写法没有很固定的格式。一般是先在纸的上方正中写上“海报”二字,字要稍大些,下面写明是什么活动,然后写清举行活动的时间、地点、参加方式。如果是售票或发票,还要写明买票、领票的时间、地点。如果是文化、体育表演,要注明表演单位。

海报的宣传号召性很强,是希望人家参加,没有约束性,所以用语既要有鼓动性,又要实事求是。形式上要尽量活跃些,如用红绿新纸书写,还可配下与活动内容有关的宣传画、漫画等,以吸引大家。

十二、请柬

请柬,也叫请贴,是为请客而发出的一种文书。可用手写,也可印刷。

1.在第一行正中写“请柬”二字,字可大些。

2.写被邀请者的名称。

3.正文写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

4.结尾写“敬请光临”等语。

5.最后写发请柬者的名称和发请柬的日期。

6.如请看戏或电影等,还应将入场券附上。

十三、启事

单位或个人有什么事情需要向大家公开说明,或者对大家有什么要求,把它简明扼要地写出来张贴或刊登的短文,就是启事。启事内容要周到完整,语言要具体明确,中肯礼貌。如果内容多,还应分条开列清楚。

1.第一行正中写启事的名称,如“招领启事”、“寻物启事”、“征文启事”等。

2.写启事内容,一般包括目的、意义、内容、形式、要求等项目。

3.最后写启事者的称呼和启事的日期。

十四、聘书

聘书是某个单位聘请某人担任某项职务或承担某项工作时所使用的一种文书,一般是在与被聘请一方商量妥当后发出,具有证明的作用。

1.在正中写上“聘书”或“聘请书”字样。

2.在开头或正文中写被聘请者的姓名。

3.正文写聘请担任什么工作。

4.结尾要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如“此致敬礼”等。

5.写聘请单位的名称(加盖公章)和写聘书的日期。

十五、公约

人民群众为了有秩序地生活、学习、工作,往往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对一些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共同执行的事情,经过大家充分讨论,用文字一条条地写出来,这就是公约,如卫生公约、服务公约、乡规民约等。

1.标题,写公约的名称,说明公约的性质。标题中有无“公约”二字均可,字体较下文稍大些。

2.正文分条写出公约的具体内容,即参与订公约者要共同遵守的事项。

3.最后写订公约者的名称和订公约日期。若标题已写名称的,只需写上日期。

十六、制度、规则

制度、规则是由主管部门制订,要求有关人员遵守、执行的规定。制度、规则的写法和公约相类似。制度是就一些大的方面提出规定,规则是就一些比较具体的事项作出限制。

十七、条据

条据是作为凭证的条子,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文体。一般分为凭证条据和说明条据。

条据的格式和写法是:

1.在条子的上方中间,要写上反映条据性质的字样,如“收条”、“借条”、“欠条”、“领条”、“请假条”等等。

2.写对方的名称。有的可以不写。

3.正文内容,即写给谁,什么事。如涉及到钱或物,要写明钱或物的数量(大写),关于“钱”的收条或借条,要在“钱”的具体数字未尾加个“整”字;数字如有改动,必须在上面加盖图章,或重写一张。

4.正文完后,另起一行写上“此据”或“此致×××”。

5.最后写开条者名称和开条日期。

十八、会议记录

为使会议的决议能在今后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并作为以后检查执行情况等的根据,或者便于传达一次会议的精神,有必要把会议的具体内容记录下来。这些记录的材料,就叫“会议记录”。记录要真实准确,符合原意。

会议记录包括两个部分:

(一)会议的组织情况:

1.会议的名称。

2.开会的时间、地点。

3.出席人数,如果人数不多,可一一写明姓名。

4.列席人数,也可写出姓名或只写列席人员范围。

5.缺席人数,也可一一写出姓名,注明缺席原因。

6.主持人。

7.记录人。

(二)会议内容,是会议记录的主要部分。记录方法有两种:

1.摘要记录。只记会上报告了什么事情,讨论了什么问题,通过了什么决议。

2.详细记录。要把每一个人的发言都记下来。

会议结束,记录完了,另起一行写“散会”两字。

最后,要由主席或主持人和记录人签名。

为了提高记录速度,可以适当使用一些自己熟悉的简称、代号、符号,待会议间歇或会后整理时再补上全称或原称。必要时,可以学习速记法。

十九、决定

决定是机关、社会团体对某些问题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决定一经作出,就不容改变,必须照办。它或者是有法规作用,或者是有行政约束力,所以,作决定时,必须十分慎重。

1.标题写“决定”或“关于××的决定”等字样。

2.写正文内容,交代作出决定的原因和决定本身。

3.最后写作出决定单位的名称(加盖公章)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二十、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是一个单位或团体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打算。写工作计划要求简明扼要、具体明确,用词造句必须准确,不能含糊。

(一)工作计划的格式:

1.计划的名称。包括订立计划单位或团体的名称和计划期限两个要素,如“××印刷厂团委1986年工作计划”。

2.计划的具体要求。一般包括工作的目的和要求,工作的项目和指标,实施的步骤和措施等,也就是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3.最后写订立计划的日期。

(二)工作计划的内容。一般地讲,包括:

1.情况分析(制定计划的根据)。制定计划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是依据什么来制定这个计划的。

2.工作任务和要求(做什么)。根据需要与可能,规定出一定时期内所应完成的任务和应达到的工作指标。

3.工作的方法、步骤和措施(怎样做)。在明确了工作任务以后,还需要根据主客观条件,确定工作的方法和步骤,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

(三)制订好工作计划须经过的步骤:

1.认真学习研究上级的有关指示办法。领会精神,武装思想。

2.认真分析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这是制订计划的根据和基础。

3.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和本单位的现实情况,确定工作方针、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再据此确定工作的具体办法和措施,确定工作的具体步骤。环环紧扣,付诸实现。

4.根据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偏差、缺点、障碍、困难,确定预算克服的办法和措施,以免发生问题时,工作陷于被动。

5.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组织并分配力量,明确分工。

6.计划草案制定后,应交全体人员讨论。计划是要靠群众来完成的,只有正确反映群众的要求,才能成为大家自觉为之奋斗的目标。

7.在实践中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计划。计划一经制定出来,并经正式通过或批准以后,就要坚决贯彻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需要继续加以补充、修订,使其更加完善,切合实际。

二十一、总结

总结,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

(一)基本情况。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中心。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都应讲清楚。

3.经验和教训。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

4.今后的打算。根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吸取前一时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等。

(二)写好总结需要注意的问题

1.总结前要充分占有材料。最好通过不同的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了解有关情况,或者把总结的想法、意图提出来,同各方面的干部、群众商量。一定要避免领导出观点,到群众中找事实的写法。

2.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更不能弄虚作假。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3.条理要清楚。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

介绍人意见范文6

礼仪常识大全

一、交往礼仪

为了获得更好的交往效果,我们要注意哪些礼仪禁忌呢?1.不要言而无信。言而无信,只是图了一时的方便和嘴上的痛快。长远地说,失去了别人的信任,就失去了最大的资本。2.不要恶语伤人。当对方脾气一触即发时,要临时回避,使对方找不到发泄对象,并逐步消火。回避并不等于“妥协”,而是给对方冷静思考的机会,同时也证明了自身的修养。3.及时沟通,消除彼此的矛盾。恶语很难避免。最好的是在事情发生之前或产生苗头之后,双方坐下来进行冷静的交流,借以消除双方的误解或矛盾,避免恶语的出现。4.不要随便发怒。

医学认为,发怒时容易伤及自己的肝脾,易发怒的人平均寿命明显低于正常的人,更容易衰老,而且还会伤了彼此的和气。所以,遇事要冷静思考,学会“换位”思想,冷静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考虑。5.不要流言蜚语。在背后流言蜚语的做法,不仅会伤害朋友或同事间的情谊,甚至会造成反目成仇的后果。同时也反映出低下的品格。所以要做到:不干涉别人的隐私,不传播小道消息,对别人的过失不要幸灾乐祸。6.不要开过分的玩笑。开玩笑是常有的事,但要适度。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把握:性格开朗、大度的人,稍多一点玩笑,可以使气氛更加活跃。拘谨的人,少开甚至是不开玩笑。异性,特别是对于女性,开玩笑一定要适当。不要拿别人的姓名开玩笑或是乱起纠号、乱叫绰号。尊长、领导,开玩笑一定要在保持住对方的尊严的基础上。在一些悲哀、不幸的气氛中或是别人正专心致志的场合或庄重的集会、重大的社会活动中,不开玩笑。既使开玩笑,也要注意内容健康、幽默、高雅。不要拿别人的缺陷玩笑,不要开庸俗、下流的玩笑。

二.拜访礼仪

拜访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那么怎样让拜访做得更得体、更具效果,是必须考虑的事情。1.拜访前要事先和对方约定,以免扑空或扰乱主人的计划。拜访时要准时赴约,时间长短应根据拜访目的和主人意愿而定,通常宜短不宜长。2.如果接待者因故不能马上接待,可以在接待人员的安排下在会客厅、会议室或在前台,安静地等候。如果接待人员没有说“请随便参观参观”之类的话,而随便地东张西望,甚至伸着脖子好奇地往房间里“窥探”,都是非常失礼的。3.有抽烟习惯的人,要注意观察周围有没有禁止吸烟的警示。即使没有,也要问问工作人员是否介意抽烟。如果等待时间过久,可以向有关人员说明,并另定时间,不要显现出不耐烦的样子。4.既使和接待者的意见不一致,也不要争论不休。对接待者提供的帮助要适当地致以谢意。要注意观察接待者的举止表情,适可而止。当接待者有不耐烦或有为难的表现时,应转换话题或口气;当接待者有结束会见的表示时,应识趣地立即起身告辞。5.到达被访人所在地时,一定要用手轻轻敲门,进屋后等主人安排后坐下。后来的客人到达时,先到的客人可以站起来,等待介绍或点头示意。6.拜访时应彬彬有礼,注意一般交往细节。告辞时要同主人和其他客人一一告别,说“再见”、“谢谢”;主人相送时,应说“请回”、“留步”、“再见”。

三.称呼礼仪

1.正确、适当的称呼。它不仅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重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务必注意:一是要合乎常规,二是要入乡随俗这两点。另外,还应对生活中的称呼、工作中的称呼、外交中的称呼、称呼的禁忌细心掌握,认真区别。生活中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特殊性的,要求庄重、正式、规范。以交往对象的职务、职称相称,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比如张经理、李局长。国际交往中,因为国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称呼就显得千差万别。一是要掌握一般性规律,二是要注意国别差异。在政务交往中,常见的称呼除“先生”、“小姐”、“女士”外,还有两种方法,一是称呼职务(对军界人士,可以以军衔相称),二是对地位较高的称呼“阁下”。教授、法官、律师、医生、博士,因为他们在社会中很受尊重,可以直接作为称呼。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讲英语的国家里,姓名一般有两个部分构成,通常名字在前,姓氏在后。对于关系密切的,不论辈份可以直呼其名而不称姓。比如:俄罗斯人的姓名有本名,父名和姓氏三个部分。妇女的姓名婚前使用父姓,婚后用夫姓,本名和父名通常不变。日本人的姓名排列和我们一样,不同的是姓名字数较多。日本妇女婚前使用父姓,婚后使用夫姓,本名不变。

2.称呼的五个禁忌

我们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避免下面几种失敬的做法。1)错误的称呼。常见的错误称呼无非就是误读或是误会。误读也就是念错姓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备;如果是临时遇到,就要谦虚请教。误会,主要是对被称呼的年纪、辈份、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相对年轻的女性,都可以称为“小姐”,这样对方也乐意听。2)使用不通行的称呼。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伙计”,但南方人听来“伙计”肯定是“打工仔”。中国人把配偶经常称为“爱人”,在外国人的意识里,“爱人”是“第三者”的意思。3)使用不当的称呼。工人可以称呼为“师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称为“出家人”。但如果用这些来称呼其他人,没准还会让对方产生自己被贬低的感觉。4)使用庸俗的称呼。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不适合使用。例如,“兄弟”、“哥们儿”等一类的称呼,虽然听起来亲切,但显得档次不高。5)称呼外号。对于关系一般的,不要自作主张给对方起外号,更不能用道听途说来的外号去称呼对方。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

四.介绍礼仪

“第一印象是黄金”。介绍礼仪是礼仪中的基本、也是很重要的内容。介绍是人与人进行相互沟通的出发点,最突出的作用,就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社交或商务场合,如能正确地利用介绍,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广交朋友,而且有助于进行必要的自我展示、自我宣传,并且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消除误会,减少麻烦。

介绍有多种方式。1.介绍自己。在社交活动中,如果想结识某个人或某些人,而又没有人引见,可以自己充当自己的介绍人,把自己介绍给对方。确定自我介绍的具体内容,要兼顾实际需要、所处场景,要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不要“千人一面”。有时可以把自己的姓名同名人的姓氏或是常用名词相结合,以增强别人的记忆。比如,姓名是“周英”的,就可以介绍为:的“周”,英雄的“英”。但如果介绍人在场,自我介绍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2.介绍别人。在为他人做介绍时,可以遵循这样的顺序: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把职务低的介绍给职务高的。如果介绍对象双方的年龄、职务相当,异性就要遵从“女士优先”的原则,即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对于同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比如把和你熟悉的介绍给和你不熟悉的;介绍双方职务有高有低的时候,就把职务低的介绍给职务高的;也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介绍等。为别人介绍之前不仅要征求一下被介绍双方的意见,在开始介绍时再打一下招呼,不要上去开口即讲,让被介绍者措手不及。当介绍者询问是不是要有意认识某人时,不要拒绝或扭扭捏捏,而应欣然表示接受。实在不愿意时,要委婉说明原因。当介绍者走上前来,开始为你进行介绍时,被介绍者双方都应该起身站立,面含微笑,大大方方地目视介绍者或对方。当介绍者介绍完毕后,被介绍者双方应依照合乎礼仪的顺序进行握手,彼此问候一下对方,也可以互递名片,作为联络方式。不论是给别人做介绍还是自我介绍,被介绍双方态度都应谦和、友好、不卑不亢,切忌傲慢无礼或畏畏缩缩。

五.握手礼仪

握手,是交际的一个部分。握手的力量、姿势和时间的长短往往能够表达出对握手对象的不同礼遇和态度,显露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不同印象,也可通过握手了解对方的个性,从而赢得交际的主动。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说:我接触的手有能拒人千里之外;也有些人的手充满阳光,你会感到很温暖……

1.握手的要求。通常,和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都可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也是最常见的。有些特殊场合,比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也以握手为礼。握手时,距对方约一步远,上身稍向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虎口相交,拇指张开下滑,向受礼者握手。掌心向下握住对方的手,显示着一个人强烈的支配欲,无声地告诉别人,他处于高人一等的地位。应尽量避免这种傲慢无礼的握手方式。相反,掌心向里握手显示一个人的谦卑与毕恭毕敬,如果伸出双手,更是谦恭备至了。平等而自然的握手姿态是两手的手掌都处于垂直状态。这是一种最普通也最稳妥的握手方式。戴着手套握手是失礼行为,女士可以例外。当然在严寒的室外也可以不脱。比如双方都戴着手套,帽子,这时一般也应先说声:“对不起”。握手时双方互相注视,微笑,问候,致意,不要看第三者或显得心不在焉。除了关系亲近的人可以长久地把手握在一起外,一般握两三下就行。不要太用力,但漫不经心地用手指尖“蜻蜓点水”式去点一下也是无礼的。一般要将时间控制在三五秒钟以内。如果要表示自己的真诚和热烈,也可较长时间握手,并上下摇晃几下。握手时两手一碰就分开,时间过短,好像在走过场,又像是对对方怀有戒意。而时间过久,特别是拉住异性或初次见面者的手长久不放,显得有些虚情假义,甚至会被怀疑为“想占便宜”。长辈和晚辈之间,长辈伸手后,晚辈才能伸手相握,上下级之间,上级伸手后,下级才能接握;男女之间,女方伸手后,男方才能伸手相握;当然,如果男方为长者,遵照前面说的方法。如果需要和多人握手,握手时要讲究先后次序,由尊而卑,即先年长者后年幼者,先长辈再晚辈,先老师后学生,先女士后男士,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上级后下级。交际时如果人数较多,可以只跟相近的几个人握手,向其他人点头示意,或微微鞠躬就行。为了避免尴尬场面发生,在主动和人握手之前,应想一想自己是否受对方欢迎,如果已察觉对方没有要握手的意思,点头致意就行了。在公务场合,握手时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取决于职位、身份。而在社交、休闲场合,它主要取决于年龄、性别、婚否。在接待来访者时,这一问题变得特殊一些:当客人抵达时,应由主人首先伸出手来与客人相握。而在客人告辞时,就应由客人首先伸出手来与主人相握。前者是表示“欢迎”,后者就表示“再见”。这一次序颠倒,很容易让人发生误解。应当强调的是,上述握手时的先后次序不必处处苛求于人。如果自己是尊者或长者、上级。而位卑者、年轻者或下级抢先伸手时,最得体的就是立即伸出自己的手,进行配合。而不要置之不理,使对方当场出丑。当你在握手时,不妨说一些问候的话,可以握紧对方的手,语气应直接而且肯定,并在加强重要字眼时,紧握着对方的手,来加强对方对你的印象。

2.应当握手的场合:遇到较长时间没见面的熟人;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和认识的人道别;在以本人作为东道主的社交场合,迎接或送别来访者时;拜访他人后,在辞行的时候;被介绍给不认识的人时;在社交场合,偶然遇上亲朋故旧或上司的时候;别人给予你一定的支持、鼓励或帮助时;表示感谢、恭喜、祝贺时;对别人表示理解、支持、肯定时;得知别人患病、失恋、失业、降职或遭受其他挫折时;向别人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

3.握手的八禁忌。我们在行握手礼时应努力做到合乎规范,避免违犯下述失礼的禁忌。

1)不要用左手相握,尤其是和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时要牢记,因为在他们看来左手是不干净的。2)在和基督教信徒交往时,要避免两人握手时与另外两人相握的手形成交叉状,这种形状类似十字架,在他们眼里这是很不吉利的。3)不要在握手时戴着手套或墨镜,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戴着薄纱手套握手,才是被允许的。4)不要在握手时另外一只手插在衣袋里或拿着东西。5)不要在握手时面无表情、不置一词或长篇大论、点头哈腰,过分客套。6)不要在握手时仅仅握住对方的手指尖,好像有意与对方保持距离。正确的做法,是握住整个手掌。即使对异性也应这样。7)不要在握手时把对方的手拉过来、推过去,或者上下左右抖个没完。8)不要拒绝握手,即使有手疾或汗湿、弄脏了,也要和对方说一下“对不起,我的手现在不方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六.其他会面礼

在国内外交往中,除握手之外,以下会面礼也常见。1.点头礼,又叫颔首礼,它所适用的情况主要有:遇到熟人,在会场、剧院、歌厅、舞厅等不宜交谈之处,在同一场合碰上已多次见面者,遇上多人而又无法一一问候的。行点头礼时,应该不戴帽子。具体做法是头部向下轻轻一点,同时面带笑容,不要反复点头不止,也不必点头的幅度过大。2.举手礼。行举手礼的场合,和行点头礼的场合大致相似,它最适合向距离较远的熟人打招呼。行举手礼的做法是:右臂向前方伸直,右手掌心向着对方,其他四指并齐、拇指叉开,轻轻向左右摆动一两下。手不要上下摆动,也不要在手部摆动时用手背朝向对方。3.脱帽礼。戴着帽子的人,在进入他人居所,路遇熟人,与人交谈、握手或行其他会面礼,进入娱乐场所,升挂国旗,演奏国歌等情况下,要主动地摘下自己的帽子。女士在社交场合可以不脱帽子。4.注目礼。注目礼的具体做法,是起身立正,抬头挺胸,双手自然下垂或贴放于身体两侧,笑容庄重严肃,双目正视于被行礼对象,或随之缓缓移动。在升国旗、游行检阅、剪彩揭幕、开业挂牌等情况下,适用注目礼。5.拱手礼。拱手礼,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会面礼。现在它所适用的情况,主要是过年时举行团拜活动,向长辈祝寿,向友人恭喜结婚、生子、晋升、乔迁,向亲朋好友表示无比感谢,以及与海外华人初次见面时表示久仰大名。拱手礼的行礼方式:起身站立,上身挺直,两臂前伸,双手在胸前高举抱拳,自上而下,或者自内而外,有节奏地晃动两下。6.鞠躬礼。鞠躬礼目前在国内主要适用于向他人表示感谢、领奖或讲演之后、演员谢幕、举行婚礼或参加追悼活动等。行鞠躬礼时,应脱帽立正,双目凝视受礼者,然后上身弯腰前倾。男士双手应贴放在身体两侧裤线处,女士的双手下垂搭放在腹前。下弯的幅度越大,所表示的敬重程度就越大。鞠躬的次数,喜庆的场合下,不要鞠躬三次。一般追悼活动时才用三鞠躬的礼仪。在日本、韩国、朝鲜,鞠躬礼应用十分广泛。7.合十礼。合十礼,就是双手十指相合为礼。具体做法,是双掌十指在腑前相对合,五指手指并拢向上,掌尖与鼻尖基本持平,手掌向外侧倾斜,双腿立直站立,上身微欠低头。行礼时,合十的双手举得越高,越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但原则上不可高于额头。行合十礼时,可以口颂祝词或问候对方。也可以面含微笑,但不应该手舞足蹈,反复点头。 在东南亚、南亚信奉佛教的地区以及我国傣族聚居区,合十礼普遍使用。8.拥抱礼。在西方,特别是在欧美国家,拥抱礼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和道别礼。在人们表示慰问、祝贺、欣喜时,拥抱礼也十分常用。正规的拥抱礼,讲究两人正面面对站立,各自举起右臂,将右手搭在对方左肩后面;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对方右腰后侧。首先各向对方左侧拥抱。然后各向对方右侧拥抱,最后再一次各向对方左侧拥抱,一共拥抱3次。普通场合不必这么讲究,拥抱次数一下、二下、三次都行。在我国,除某些少数民族外,拥抱礼不常采用。9.吻礼。1)亲吻礼,是一种西方国家常用的会面礼。它会和拥抱礼同时采用,即双方会面时既拥抱、又亲吻。行亲吻礼时,通常忌讳发出亲吻的声音,而且不应将唾液弄到对方脸上。在行礼时,双方关系不同,亲吻的部位也会有所不同。长辈吻晚辈,应当吻额头;晚辈吻长辈,应当吻下颌或吻面颊;同辈间,同性贴面颊,异性吻面颊。贴面颊的时候,先贴一次右边,再贴一次左边。2)吻手礼,主要流行欧洲国家。做法是:男士走到已婚妇女面前,首先垂首立正致意。然后以右手或双手捧起女士的右手,俯首以自己微闭的嘴唇,去象征性地轻吻一下其手背或是手指。吻手礼的受礼者,只能是已婚妇女。手腕及其以上部位,是行礼时的禁区。

七.用好“第二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