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人

旅游人范文1

旅游人口是指购买旅游产品并具有流动性质的消费人口,是旅游业发展的三大要素之一(另两个要素为吸引物和媒介)。旅游人口是旅游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与发展趋势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旅游人口就是指购买中国旅游产品的消费人口,或者说是以中国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按照其来源地可分为国际旅游人口和国内旅游人口。研究旅游人口是为了揭示旅游人口内在运行机制,为旅游企业发展和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决策依据。一般而言,旅游人口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利于发展旅游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以往旅游人口的流动总是比较单一,认为其仅仅是一种人员流动,其实,旅游人口流还涵盖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和旅游信息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旅游物流是指由于旅游活动的开展,在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产生的物质流动。旅客出游,要随身携带物品;返回时,一般会买回大量纪念品和土特产品,这些都是旅游物流。我国近几年国际旅游创汇中,大约有20%来源于旅游产品销售,在旅游产品发达地区,该值则可增加一倍。因此,加强旅游物流的开发研究十分必要。旅游资金流是指伴随着旅游活动产生的资金流动,它除了包括旅游者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旅游活动中的招商引资、吸引外资进入。旅游信息流是指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并伴随旅游活动而产生的信息传递及交流。现在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使旅游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伴随着旅游活动产生的信息流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它是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开展合作的向导。

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无论是听到外国游客对其国家和民族的称赞,还是在国内旅游中目睹祖国的壮丽河山、历史古迹和国家建设新貌,都会启迪、激发和增加民族自豪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我国历史悠久,古今文明享誉中外,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这些国情的发展变化,人们除了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和出版物得到了解之外,如果能通过旅游目睹和亲身体验,就更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才干,陶冶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资源,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为适应游客的需要,一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风俗和文化活动得到了恢复利用、延续和发展;传统的民间艺术得到重视和开发;濒临毁灭的历史文物得到修复和维护;一些不复存在的古迹得到复制。

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首先,旅游人口能促进目的地社会文化在物质层面上的现代化。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接待地会不断改进自己的物质条件,新的文化设施会有所增加,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其次,旅游能促进目的地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对目的地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与旅游有关的交通运输工具、通讯工具以及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等更加快速、便利、舒适和安全。再次,在旅游活动的影响下,目的地的社会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会发生演变,这种演变在总体上会更趋向开放,更趋向国际化和现代化。

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旅游人口对目的地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游客中不乏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出访目的地时,往往要求参观目的地有关单位和设施,并同相关单位的人员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旅游目的地也可从中增加对有关科技领域的了解,还能获得重要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为适应游客需求,目的地的旅游发展也常常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应用于旅游设施和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之中。例如饭店电脑预订和管理系统自动化、磁悬浮列车等。

旅游人口可能引发的社会文化问题及其原因

(一)旅游人口将可能引发社会文化问题

不良游客的“示范效应”。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会不自觉地将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带到旅游接待地,对当地居民,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会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游客某些不良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对当地人产生“示范效应”,会影响旅游目的地社会治安,危及当地社会稳定。

干扰居民生活,诱发主客矛盾。大量游客的到来,若处理不好,有可能诱发旅游接待地居民同游客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在旅游目的地接待客量有限的情况下,大量游客的涌入,会造成交通堵塞、景区拥挤、公用设施紧张,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引起居民对游客的不满和抱怨;在目的地物资供应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各种物资优先供应外来游客,使当地居民的供应数量减少或质量降低,给当地居民带来不便,招致居民的不满;某些游客的傲慢自大和对当地居民的不尊重会激发当地居民的怨恨和愤怒,从而引发主客之间的关系紧张。

接待地固有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庸俗化。随着旅游的发展,为迎合游客的需要,传统文化常常被商品化,随时被搬上“舞台”,向游客演示,并对其在程序、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压缩删改,使其失去了民族传统的价值和意义。一些代表地方特色的东西被任意改头换面或大肆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础不再是当地的社会生活,而是旅游者的需求;受旅游活动的影响,接待地的宗教文化也极易失去其本来的神圣性和象征意义。所有这一切,不是使旅游者全面有效地接触和发现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种经过“包装”的“伪文化”,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会因此而逐渐失去特色。

接待地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游客对接待地历史文化遗产的损害,一类是由于游客们不检点的行为造成的,另一类则是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一些旅游者每到一处,常常为了满足某些幼稚的私欲而有意无意地毁坏他们不辞辛苦,甚至千里迢迢地特地去观赏的“宝物”,例如我国甘肃境内的阳关古堡屡遭践踏。我国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也有类似问题存在。除了来自旅游者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之外,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可能因开发和保护不当,造成“建设性破坏”。因规划不当、管理不力或者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一些古都、古城的历史风貌被削弱,一些古建筑被毁坏或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二)产生上述社会文化问题的原因

旅游人口规划发展不当。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是第三产业中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产业,它涉及面广,对相关产业的渗透力极强。旅游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吸纳就业,强劲拉动内需,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各旅游景区景点往往只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了旅游发展的容量限制,大量旅游人口无限制地涌入,景区超负荷运转,造成资源环境破坏,旅游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目前,接待地社会文化问题的产生大多与旅游人口发展不当有关,因此加强旅游人口规划刻不容缓。

旅游人口素质低下。旅游人口的素质影响着环境,就目前而言,我国旅游人口素质低下,环境意识淡薄。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吸引高质量的游客,提升旅游人口素质,高素质的旅游人口产生高质量的旅游。当前,我国旅游产品由于基础差,发展较快,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交通还较落后,游客观光不便;旅游设备档次较低,宾馆分布不合理,高、中、低档配置不够合理;旅游品种单一,旅游商品开发不够,旅游购物比重太少;旅游管理落后,景点开发保护不够;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协调,服务态度和质量比较差等等,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人口素质的提高。

构建和谐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的指导思想,抵制和清除旅游人口的消极弊病,促进旅游人口的健康发展,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旅游人口健康发展

加强旅游人口规划。必须对旅游接待量进行适度控制: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在实施旅游规划时,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情况的变化,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力避旅游产业超负荷发展而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减少或消除旅游活动可能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

向旅游人口提供健康的旅游产品。旅游接待地应向旅游人口提供满足人类正常需求的旅游产品,其活动内容应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一切违主义精神文明的、有碍积极健康的东西,必须加以抵制。这不仅符合游客的需要和利益,而且也符合旅游目的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地居民的利益。这是旅游接待地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旅游活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高当地居民社会心理容量。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可通过舆论传媒引导当地居民,不断提高他们在心理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承受力,使其充分意识到发展旅游业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以便为发展旅游业尽心尽力。这也是解决主客矛盾的途径之一。

健全法制以加强监督。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应不断建立和健全旅游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将游客、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置于法律、法规的监督之下,对其违法行为依法惩处,以保证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从法律、法规上消除和杜绝旅游人口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

重视对旅游人口和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应利用国家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对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予以强化控制和治理。建立和强化专门负责控制和治理的执行、监督和管理机构,严厉惩罚那些违法犯罪的社会群体或个体,把旅游产业可能带来的社会弊病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宣传教育,既要对外来旅游人口进行宣传,让其了解旅游接待地的有关注意事项和政策法规,以便预防由于无知而发生违法违规行为;更要对旅游从业者和当地居民进行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思想免疫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人口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旅游人范文2

乡村旅游主要是以农村的自然风光、人文古迹以及民生生产、乡村生活以及环境作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同时以城市居民作为目标市场对象,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以及观光娱乐等需求的一系列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国家发展至今已经超过了一百年以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时间较之欧美国家较晚,但是整体的发展速度较快。2006年,我国的国家旅游局将全国的旅游主题定位“中国乡村游”。

乡村旅游虽然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发展规模在逐渐的扩大,但是由于乡村旅游存在着旅游项目开发程度低、旅游产品单一化发展以及旅游本土特色不突出、经营落后等问题,导致了乡村旅游管理落后、文物破坏严重以及旅游服务水平低等问题。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进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主要的是乡村旅游人才的匮乏,以及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问题的忽略。

一、乡村旅游人才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人才从业人数多,文化素质低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以及高水平的旅游行政人员和经理人、旅游经营者以及服务者,其中旅游行政人员数量不多、乡村旅游经理人严重不足以及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服务者虽然在数量上有发展优势,但是整体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发展水平低下。

由于乡村旅游大部分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导致在乡村旅游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

(1)观念落后

乡村旅游工作者中很多都是农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培训,同时也缺乏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经验,对于旅游认识不足。城市近郊虽然已经开始享受旅游开发的成功,但是乡村现今还没有实现旅游开发,以湖南永州市作为研究对象,永州虽然是一个千年古城,拥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对外开放的旅游业仍然是空白区域。

(2)经营管理能力低下

由于乡村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导致乡村村民对于旅游缺乏概念认识,只是单纯的认为农村的空房子能够用于接待旅游者,对于旅游景点的规划问题以及景点建设和旅游接待、旅游产品开发等问题完全没有概念,因此,导致乡村旅游出现经营水平低下、收入水平不足以及发展水平落后等问题。

(二)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严重不足

从我国乡村发展至今,各地开始逐渐的增加对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是发展速度较慢,大部分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主要来源于农村本身的劳动力,专业的旅游人员严重缺乏,并且,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很多的人开始投入到乡村旅游事业中来,很多的非专业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着严重的负面作用。同时,针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严重不足,国家和地方政府并没有进行重点关注,同时也没有进行相关的投入发展,导致乡村旅游一直处于专业化欠缺的发展背景下。

(三)院校培训的旅游专业人才多,到农村进行就业的数量少

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旅游专业人才队伍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旅游学院的专业旅游学生的数量足够满足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虽然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乡村旅游工作地点以及生活条件的限制问题,导致大部分的旅游专业学生或者工作人员并不会主动的选择进入乡村旅游业,很多的旅游专业人才宁愿进行改行发展,也不愿意去从事乡村旅游事业,这就导致旅游装爷人才的大量流失,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

(一)政府的引导和管理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和引导,并且政府部门还要为乡村旅游制定相应的旅游规划,积极的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基础设施,并且进行积极的对外宣传。针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着手:

第一,政府首先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人才的专业培养问题,并且将规划问题放在旅游规划中,对乡村旅游报务标准进行严格的规定,为乡村旅游人员指导相应的行业标准,保证乡村旅游人员能够做到专业性发展。

第二是,政府部门要从乡村村民观念和农民的旅游知识技能两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政府部门通过积极的资金投入,逐渐的对乡村旅游进行旅游开发观念的灌输,并且对农民进行乡村旅游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二)院校参与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专业人才出现严重缺乏的情况,因此,乡村旅游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引进学院培训的专业人才对乡村旅游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还可以通过将原先乡村旅游者送往学院进行再培训的方式,来提升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专业能力,为乡村旅游培养更多的人才。

旅游人范文3

[关键词]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 高等旅游人才 互动发展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合作,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亦是区域旅游发展的新动力。当前,区域旅游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已成为一种潮流,不同范围和程度的区域旅游合作持续涌现,其中涉及“泛珠江三角洲”的旅游合作无疑将成为其中的一个热点和亮点。

“泛珠三角”旅游区域协作的关键在于实施旅游人力资源区域共享战略,这是“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协作的必然要求,其途径是:启动区域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编制,制定旅游人力资源区域共享的政策法规,建立畅通的旅游人才信息网络平台,积极推进高校旅游教师资源共享和搞好旅游人力资源的区域分配协调,深化“泛珠三角洲”旅游业区域合作,优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有利时机,遵循“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区域合作,在泛珠三角合作的层次上开创共赢局面。多层次、全方位培养符合“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市场需求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一、“泛珠三角”旅游人才现状分析

“泛珠三角”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多彩,因其紧邻港澳,毗邻东盟,无论是观光旅游、度假旅游还是各种特种旅游,都有明显的优势,旅游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泛珠三角”旅游区域合作,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表象背后,却面临着很大的人才危机,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旅游人才的流失和旅游中高层管理人才的缺乏。

据介绍,旅游业紧缺人才包括小语种导游、会展旅游教师、总经理、人力资源部主管等69个主要岗位。重点急需一批旅游高级职业经理人、旅游外联营销、电子旅游商务、出境游领队、会展旅游、山区旅游等专门人才。尤其是急需具有高级职称的导游人才和专业旅游教育人才。

而且,旅游人才短缺与旅游院校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很明显,并且,旅游行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目前旅游企业最需要的是中高级从业人才,但现状是人力资源供大于求,而人才资源供不应求。有这样的一个统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两年后,继续干旅游的大专生有80%,本科生有50%,而研究生更少。

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多元化,同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代脱节的现象是:人才培养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大杂烩――杂而不精;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错位――专业人才不专。

二、加大旅游发展急需人才的培养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要发展,人力要先行”,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内教育界及行业普遍认可。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景区规划和经营管理人才、旅行社管理人才、旅游营销人才、旅游师资队伍人才成为“泛珠三角”地区当前急需的旅游人才。区域经济促进泛珠旅游合作,可以实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通过引导和支持旅游院校开设新专业和新学科,加强对急需人才的教育培训,加大急需人才的交流,增加与培养人才相适应的资源投入,解决旅游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

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旅游业从业人员约为600万,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在800万以上,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以上,而中高层管理人才缺口也相当大。

如果旅游人才的“供需错位”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会影响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而构建合理的高等院校的旅游人才模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应当培养高等旅游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专业行政能力、社会责任能力,考虑到旅游业的学科交叉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一定不能忽视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要,培养紧缺的特色专业人才。

面对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旅游业也必然会对人才的全球化视野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培养国际旅游人才的角度,旅游教育的国际化将是大势所趋。推动与东盟联合推行优质旅游服务计划,提升与东盟、亚太地区旅游合作水平。加强旅游管理人才、导游和紧缺旅游人才、出境游领队人才、山区旅游专业人才培训。

充分发挥高校培养高级人才的作用,突出人才培养与就业制度的衔接,建立起“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运作机制,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更新观念,实施旅游创新教育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同时,我国旅游业“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所带来的影响在旅游教育领域也有所表现,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的是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呈现出无序扩张,整体教育质量却很低。

创新、创造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人类正在从知识经济时代进入文化经济时代。而创意经济、创新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动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以文化传承人为主要目标,以知识技能类职业型或实务型一线高端人才为基本规格,以“校政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为主要方式,推进高等旅游教育在体制运行上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并进, 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一线高端人才短缺问题。

创新意识已成为各行业对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培养旅游业创新人才,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创新观念和创业能力。要求旅游高职院校以培养旅游职业经理人为端口,适当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以“1+N”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旅游教育是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面对珠三角庞大的旅游市场和复杂的市场操作体系,亟需一批能应对旅游经济圈、有策划理念、又能实操的高级旅游人才。

开展旅游新业态调研,并就区域合作框架内的高等旅游人才的开发建设计划、培训联动模式和旅游人才保障,依托“泛珠三角”地区旅游人才培训机构的智力优势、市场优势和行业优势,创新旅游人才培训区域合作模式。

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创新旅游人才办学体制和机制,实施旅游人才“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广泛选择性和个性化发展”的主体教育及“职业导向”的专业职业化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教育体系。

四、推进高等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人才教育和培训基地的建设是解决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问题的重要形式。旅游部门应利用与高校合作的机会,依托地缘优势,开展政府、企业、旅游院校三方合作,推进旅游人力资源培训基地的建设。

“由泛珠三角政府出资,设立‘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基金’,用于鼓励业界之间、业界与院校之间交流和培训计划的启动费用,以此来推动旅游行业内和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高级研究主任孙文彬在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政府机构调研合作会议上的建议。

鼓励区域内旅游院校进行师资、教学和培训交流,增进各方旅游人才培训多层次合作。充分发挥粤港澳旅游发达省区人才优势,为落后地区培养高端人才,提高素质;鼓励相互间人才流动。

此外,加强与国内外旅游教育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拓展旅游人才教育培训的国际合作渠道,培养一批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人才,形成大旅游教育培训的新格局。完善旅游教育培训政策指引,建立以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和加强旅游教育培训示范点(培训基地、考试基地及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旅游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最基本的途径,是高等旅游人才教育的特色关键。

五、促进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人才信息网络建设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泛珠三角”合作交流平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按照“联合主办、轮流承办”的方式举办,原则上每年举办一次,能够推进“泛珠三角”地区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共享就业信息、促进充分就业的合作。

“泛珠三角”应在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和旅游人才的前提下,鼓励跨区域的旅游人才合作,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的统一旅游人才信息网络平台,加强旅游业专业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内陆9省区可分期分批选派优秀业务骨干到香港进行学习和培训,香港也可选派旅游管理人员来内地9省工作,以人才的接轨,推动观念、理念、管理、信息等各方面的更新和融合。

目前,“泛珠三角”共享视频面试系统已形成初步框架,通过远程系统与用人单位“面对面”沟通,建立“泛珠三角”旅游人才交流合作示范基地,探索建设一批港、澳地区引智成果示范基地;探索建立高等旅游人才信息库和技术成果数据库,共同搭建高等旅游人才培训平台。同时,建立“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人才教育信息网,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际合作,促进人才培训信息沟通。

综上所述,树立大旅游教育观,创建开放式、拓展型高等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职业实训等方式,形成旅游教育合力,培养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是适应“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合作的旅游业需求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周志红,周永章.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发展与合作[A]. 2006.

旅游人范文4

根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省旅游局定于11月组织20*年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报名

(一)报名条件

遵守宪法,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者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具有适应导游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参加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

(二)报考办法

20*年*月*日至*月*日,报考人员直接就近到省旅游局和各市、州旅游局报名。具体报考程序如下:

1.报考人员到旅游局领取或在网上下载并认真填写《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报名表》。

2.报名时,报考人员须交填写完整的《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报名表》、本人1寸正面半身免冠彩色照片3张,并出示身份证、学历证明、国家县(区)级以上医院出具的近期健康状况证明。各市、州旅游局审核并负责保管考生报名表、照片,考试前用于制作准考证,考试结束后,将合格考生的报名表、照片交省旅游局人事教育处,用于制作导游人员资格证书。

3.申请加试外语语种的考生只参加口试,不参加笔试,持《导游人员资格证书》审核报名。各旅游局对加试外语语种考生的考号,统一编在当地汇总表的最后,并在备注栏注明“加试”。

4.报名结束后,各旅游局按附件2的EXCEL统一格式录入考生信息,并将软盘和打印表格(市、州旅游局盖章),于20*年10月20日前派专人送省旅游局人事教育处。也可发电子邮件上报考生信息,省旅游局人事教育处E—mail地址:rjc@。

5.经省旅游局审核通过后,由考生报名所在的旅游局填发准考证。准考证应填明考号、姓名、报考语种、笔试地点,在照片左下角加盖旅游局钢印。准考证考号为市州电话区号+4位序号码,如:成都电话区号为028,成都考生准考证考号为028××××,1号考生考号为0280001,以此类推,地区电话区号应与4位序号码连续用同一颜色填写。指定资阳市考生考号为1832xxxx,*市考生考号为1833xxxx。市、州旅游局可提前到省旅游局人事教育处领取空白准考证。

二、组织考试

20*年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依据《四川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大纲》组织实施。具体考试分:

(一)笔试

笔试主要测试导游综合知识,总分300分,具体分为导游基础知识(100分)、汉语言文学(50分)、政策法规(100分)、导游实务(50分)等4科。

笔试考试时间定于11月7日,上午9:00—12:00考导游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下午14:30—17:30考政策法规、导游实务的内容。具体笔试地点由各旅游局于*月*日前向考生公布。

笔试由省旅游局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卷。各市、州旅游局具体负责考务,安排考场,组织考试。笔试考试结束后,根据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当地实考人数的50%划定进入口试的合格分数线。凡在分数线以上的考生方可参加口试。笔试成绩只作为进入口试资格,不带入口试计算总成绩。

(二)口试

口试主要测试导游服务能力,时间为15分钟(外语类加试口译增加10分钟),总分300分,主要考评要素为语言表达、旅游途中讲解、旅游景点讲解、仪表礼仪等四项。中文类口试均用普通话应试,不组织方言应试。外语类组织英、日、德、法、泰、朝鲜六个语种,外语类考生须用所报考语种的语言应试,并加试口译(汉译外和外译汉)。参加口试的考生,每人只能参加1次口试,违规者视为零分。

口试时间拟定于20*年12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地点在公布笔试成绩时同时通知各市州旅游局,由各市州旅游局负责通知当地被选上参加口试的考生。省旅游局人事教育处以《四川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口试评分标准》为依据统一组织评委评分,各市、州旅游局配合考务工作。口试成绩由省旅游局划定分数线,达到合格分数线以上者,可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笔试和口试均要求考生必须凭准考证、身份证(原件)入场。

(三)考试收费

根据国家旅游局《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管理办法》(旅人教发〔1995〕*9号)和省物价局川价〔1995〕170号函的规定,20*年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费笔试每人120元,口试每人40元,外语类加试口译每人25元。

笔试费由具体组织考务的各市、州旅游局代收,除按规定将每位考生48元的试卷费和评卷费上缴省旅游局外,其余72元用作本地组织考试的考务费用,不得挪作它用。上缴费用请于10月20日前上缴省旅游局(户名:四川省旅游培训中心,开户行:交行人南支行盐分处,帐号:607014012015009083。转账后请传真转账底单复印件,传真:028-86679793)。

口试费由省旅游局在口试考生参加考试报到时直接收取,市、州旅游局不得提前收取。

三、组织考前培训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五十四条“不得组织强制性的资格考试的考前培训”的规定,我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考前培训,坚持“培训自愿、考培分开”的原则,由市、州旅游局、省旅游培训中心负责组织。考生可自愿选择参加培训,也可不参加培训,坚决禁止考生不愿参加培训就不允许报名考试的违法行为。

市、州旅游局、省旅游培训中心要按照省旅游局人事教育处制定的《四川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大纲》组织培训,以全面提高考生职业道德观念和专业素质为目的,认真选派教师,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时间及办班形式自行安排,培训收费按以收定支原则,并报当地物价部门批准。教学条件尚不具备的市、州,可与省旅游培训中心联系,共同组织培训考生。

四、公布成绩、发证

笔试成绩由省旅游局人事教育处通知市、州旅游局。口试成绩在考生口试现场,由主任评委当场向考生宣布成绩。考生也可以通过准考证上的查询方式查询笔试成绩、参加口试的时间地点和领取资格证时间。

省旅游局拟定于20*年*月核发导游人员资格证书。

旅游人范文5

导游人员是旅游服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要素,这一要素的培养直接关系着我国旅游业的生命力。在旅游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要要转变职业技能的教学观念,从的实际出发,加强技能培养,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导游职业技能。

一、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

培养目标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社会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样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因而在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导游员人才培养目标时,我们倡导以“能力本位”为基本思路和核心,将培养具备现代旅游管理理念,掌握旅游管理具体方法,具备较强的社会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旅游管理领域的适用型人才作为目标定位。

二、培养导游人才重要作用

(一)导游员是形象大使

导游服务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这就充分说明,导游不仅仅是充当一个后勤服务员的角色,更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景点的形象大使。他的一言一行,都向游客展示着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一个优秀导游带给游客的不仅仅是所游览地方的表面景物的简单介绍上,会把该地区的政治经济、人文历史、风俗民情、轶闻趣事全部展示给游客,游客很多时候也会因为一个导游而记住一个城市、一个景点。

(二)导游员是游客信赖的向导和服务员

俗话说:“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由此可见,导游服务在整个旅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游客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对地接导游投以百分之百的信任,不但把食、住、行、游、娱、购全部交托给导游,更通过导游来解读一个国家,认识一个城市,了解一个地方。因而综合体现在导游身上的,是一个优秀的向导和服务员的角色。

(三)导游员可以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导游服务工作就是通过落实旅游计划来实现旅游产品的销售,通过做好接待工作,树立良好的口碑,增加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同时,游客在消费过程全部结束后,可以从对旅游产品的全面评价中,以及对优质服务的感受中强化其美好的印象,做出有利于旅游目的地产品的宣传。

三、导游人才的具备的核心能力

(一)导游讲解技能

导游讲解是导游服务的核心内容。导游的讲解能力是导游员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通过导游讲解,使游客感到旅游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新奇性,对目的地留下美好的深刻印象。出色的导游讲解能力需要导游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包括语言的掌握、表达和运用技巧,正确、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提高导游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二)导游服务技能

为了保证带团活动的顺利进行,导游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导游服务技能。所谓导游服务技能是指导游员凭借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游客服务的方式和能力。导游服务不同于一般的、简单的技能服务,而是一种复杂的高智能,高技能的服务。导游服务技能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也就是说导游员运用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带好旅游团。

(三)导游应变技能

所谓导游应变技能主要是指在团队旅游中,针对旅游者可能提出的特殊要求及旅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坚持一定的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方式进行有效地预防和合理地解决,以求达到圆满结果所具有的能力。

四、导游人才的培养机制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首先应该以了解导游市场的需求为前提,按用人单位的标准积极开展教学,结合知识体系要求,加强与行业的联系,聘请旅行社的优秀导游根据带团的实际需要,与学校共同制定计划,设置课程,以提高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应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技能,开设出能明显反映学科及导游专业特色的系列课程,如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游政策与法规。

(二)实践教学

导游实践教学是最能反映导游专业的教学特色,同时也充分显示了导游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一方面可在校内建立各种导游培训设施,如多媒体教室、模拟导游实验室、礼仪和形体训练室等,在导游实训中,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采用“项目任务”、“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要与省、市、区旅游局和部分旅游景点、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建立导游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一个档次递进、地区分布合理的实习基地系统,为学生实习提供广阔的天地。

(三)师资配备

培养导游人才的教师不但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符合导游行业需求的人才。学校应加强导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关键是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旅游企事业单位兼职锻炼,以系统地获取实践经验和最新的行业信息。另一方面经常性地定期把业内成功人士、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和知名专家学者请到课堂中作一些专题性的报告,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

(四)教材建设

加强导游系列教材建设。专业教师要根据旅游业的最新动态和理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接受到本专业的最前沿知识和信息。编写既重理论又讲实用的专业教材。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如导游词,可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导游词创作,包括书面导游词与口语导游词,最终形成适应地方特色的教材。

(五)导游员资格考试

旅游人范文6

关键词:旅游人口 社会文化 预防措施

旅游人口在构建和谐旅游目的地中的社会文化作用

旅游人口是指购买旅游产品并具有流动性质的消费人口,是旅游业发展的三大要素之一(另两个要素为吸引物和媒介)。旅游人口是旅游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与发展趋势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旅游人口就是指购买中国旅游产品的消费人口,或者说是以中国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按照其来源地可分为国际旅游人口和国内旅游人口。研究旅游人口是为了揭示旅游人口内在运行机制,为旅游企业发展和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决策依据。一般而言,旅游人口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利于发展旅游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以往旅游人口的流动总是比较单一,认为其仅仅是一种人员流动,其实,旅游人口流还涵盖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和旅游信息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旅游物流是指由于旅游活动的开展,在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产生的物质流动。旅客出游,要随身携带物品;返回时,一般会买回大量纪念品和土特产品,这些都是旅游物流。我国近几年国际旅游创汇中,大约有20%来源于旅游产品销售,在旅游产品发达地区,该值则可增加一倍。因此,加强旅游物流的开发研究十分必要。旅游资金流是指伴随着旅游活动产生的资金流动,它除了包括旅游者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旅游活动中的招商引资、吸引外资进入。旅游信息流是指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并伴随旅游活动而产生的信息传递及交流。现在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使旅游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伴随着旅游活动产生的信息流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它是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开展合作的向导。

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无论是听到外国游客对其国家和民族的称赞,还是在国内旅游中目睹祖国的壮丽河山、历史古迹和国家建设新貌,都会启迪、激发和增加民族自豪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我国历史悠久,古今文明享誉中外,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这些国情的发展变化,人们除了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和出版物得到了解之外,如果能通过旅游目睹和亲身体验,就更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才干,陶冶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资源,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为适应游客的需要,一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风俗和文化活动得到了恢复利用、延续和发展;传统的民间艺术得到重视和开发;濒临毁灭的历史文物得到修复和维护;一些不复存在的古迹得到复制。

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首先,旅游人口能促进目的地社会文化在物质层面上的现代化。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接待地会不断改进自己的物质条件,新的文化设施会有所增加,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其次,旅游能促进目的地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对目的地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与旅游有关的交通运输工具、通讯工具以及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等更加快速、便利、舒适和安全。再次,在旅游活动的影响下,目的地的社会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会发生演变,这种演变在总体上会更趋向开放,更趋向国际化和现代化。

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旅游人口对目的地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游客中不乏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出访目的地时,往往要求参观目的地有关单位和设施,并同相关单位的人员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旅游目的地也可从中增加对有关科技领域的了解,还能获得重要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为适应游客需求,目的地的旅游发展也常常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应用于旅游设施和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之中。例如饭店电脑预订和管理系统自动化、磁悬浮列车等。

旅游人口可能引发的社会文化问题及其原因

(一)旅游人口将可能引发社会文化问题

不良游客的“示范效应”。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会不自觉地将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带到旅游接待地,对当地居民,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会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游客某些不良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对当地人产生“示范效应”,会影响旅游目的地社会治安,危及当地社会稳定。

干扰居民生活,诱发主客矛盾。大量游客的到来,若处理不好,有可能诱发旅游接待地居民同游客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在旅游目的地接待客量有限的情况下,大量游客的涌入,会造成交通堵塞、景区拥挤、公用设施紧张,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引起居民对游客的不满和抱怨;在目的地物资供应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各种物资优先供应外来游客,使当地居民的供应数量减少或质量降低,给当地居民带来不便,招致居民的不满;某些游客的傲慢自大和对当地居民的不尊重会激发当地居民的怨恨和愤怒,从而引发主客之间的关系紧张。

接待地固有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庸俗化。随着旅游的发展,为迎合游客的需要,传统文化常常被商品化,随时被搬上“舞台”,向游客演示,并对其在程序、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压缩删改,使其失去了民族传统的价值和意义。一些代表地方特色的东西被任意改头换面或大肆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础不再是当地的社会生活,而是旅游者的需求;受旅游活动的影响,接待地的宗教文化也极易失去其本来的神圣性和象征意义。所有这一切,不是使旅游者全面有效地接触和发现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种经过“包装”的“伪文化”,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会因此而逐渐失去特色。

接待地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游客对接待地历史文化遗产的损害,一类是由于游客们不检点的行为造成的,另一类则是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一些旅游者每到一处,常常为了满足某些幼稚的私欲而有意无意地毁坏他们不辞辛苦,甚至千里迢迢地特地去观赏的“宝物”,例如我国甘肃境内的阳关古堡屡遭践踏。我国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也有类似问题存在。除了来自旅游者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之外,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可能因开发和保护不当,造成“建设性破坏”。因规划不当、管理不力或者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一些古都、古城的历史风貌被削弱,一些古建筑被毁坏或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上一篇过独木桥

下一篇中秋团圆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