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血液循环系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血液循环系统范文1
[关键词] 循环DNA;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脑脊液;肿瘤标志物
[中图分类号] R7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7-001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quantify the circulating DNA in cerebrospinal fluid(CSF) from patients with CNSL and evaluate its potential clinical value. Methods Cerebrospinal flui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20 patients with CNSL before Intrathecal chemotherapy, 20 patients with CNSL after Intrathecal chemotherapy,20 acute leukemia patients and 20 patients without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 from August 2014 to July 2015.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DNA was extracted by commercial kit and detected by fluorescntmeter. Results 1.Circulating DNA electrophoresis bands were between 100~1000 bp. 2.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00; P=0.000) in mean circulating cerebrospinal fluid DNA levels were found between patients without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7.83±1.85)ng/mL] and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79.18±2.22)ng/mL],with CNSL patients were[(330.97±35.49)ng/mL]. Circulating DNA levels of acute leukemia without CNSL after chemotherapy[(141.77±37.56)ng/mL] were less than without chemotherapy [(330.97±35.49)ng/mL](P=0.000). Conclusion The Circulating DNA levels significant correlated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it can initially predict the metastasis potential and prognosis of those CNSL patients.
[Key words] Circulating DNA;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 Cerebrospinal fluid; Tumor marker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系白血病细胞浸润蛛网膜或蛛网膜邻近组织所致,是白血病复发的主要根源。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主要依靠发病后脑脊液沉渣镜检诊断。该方法早期诊断率低。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少创伤、简便可靠以获得早期诊断成为研究目标。近年来循环DNA做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标志物在肿瘤疾病方面的研究[1,2]成为了热点。健康人的循环DNA主要来源于细胞凋亡,而恶性肿瘤患者的循环DNA主要由肿瘤细胞分泌及坏死、凋亡、微转移灶所释放[3]。故检测循环DNA含量用于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与治疗效果判断成为可能。定量检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脑脊液循环DNA的含量,旨在探讨脑脊液循环DNA含量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临床应用方面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7月间急性白血病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6.0岁),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治疗前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37.6岁)及治疗后患者(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7.3岁)20例;同期非恶性血液肿瘤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8.2岁)为对照组。各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急性白血病诊断分型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2008年公布的造血与淋巴系统肿瘤的诊断分型标准。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诊断标准:①头部MR/CT(平扫+增强)浸润或块状病变;②能除外其他原因的颅神经瘫痪及视网膜浸润,及CSF、MR/CT未见异常,③CSF中有幼稚细胞,且WBC>5×10-9/L,除外腰穿损伤。诊断成立须符合以上至少一项。三联鞘注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药物剂量:地塞米松10 mg+阿糖胞苷50 mg+甲氨蝶呤15 mg)。入组病例均应排除其他恶性肿瘤,无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无外伤、肝肾等脏器损伤性疾病。
1.2 标本采集
急性白血病患者缓解后腰穿留取脑脊液1.5 mL,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分别于确诊时与治疗缓解后腰穿留取脑脊液1.5 mL,非恶性血液肿瘤患者脑脊液常规检查留取1.5 mL。4℃、3000 r/min离心10 min,EP管收集上清液-80℃低温保存。
1.3 循环DNA提取
按照QIAamp DNA Blood Mini Kit试剂盒(德同Qiagen公司)说明书所述方法提取循环DNA。紫外分光光度计NanoDrop 2000(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美国)初步检测提取纯度及效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循环DNA的完整性。
1.4 DNA定量
取1 μL纯化的脑脊液DNA,与等体积Picogreen荧光染料均匀混合,应用Qubit2.0荧光仪测定荧光值,计算DNA含量。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个组样本均数之间比较用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 脑脊液中循环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循环DNA琼脂糖凝胶片电泳,染色后紫外灯下直接观察循环DN段大小分布。其中CNSL组、CNSL治疗后组可见清晰条带。对照DNA mark电泳结果,循环DNA电泳条带在100~1000 bp之间。见图1。
2.2 对照组、急性白血病组患者脑脊液DNA含量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组循环DNA浓度为[(330.97±35.49)ng/mL]、急性白血病组循环DNA浓度为[(79.18±2.22)ng/mL],均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组脑脊液循环 DNA 浓度[(7.83±1.8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治疗缓解后脑脊液循环DNA浓度[(141.77±37.56)ng/mL]明显低于治疗前组循环DNA浓度[(330.97±35.4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治疗缓解后脑脊液循环DNA浓度[(141.77±37.56)ng/mL]仍明显高于急性白血病组循环DNA浓度[(79.18±2.2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3 讨论
循环DNA在1948年被发现,随后发现肿瘤患者的循环DNA与其肿瘤组织表现出共同的遗传学性状[4-8]。对循环DNA的来源研究表明肿瘤患者的循环 DNA 主要来源为肿瘤细胞主动分泌、坏死及凋亡、微转移灶等释放[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恶性增殖的白血病细胞及化疗药物导致的细胞坏死和凋亡,都可改变者脑脊液中的循环 DNA,因此脑脊液循环DNA的检测为我们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监测提供新的思路。
本研究循环DNA电泳分子量介于100 bp~1000 bp之间,与Stroun M[9]的研究结果相似。原因可能循环DNA的来源有关。健康人循环DNA主要来源于细胞凋亡,该来源的循环DN段较短,一般小于200 bp。肿瘤患者循环DNA则主要由肿瘤细胞坏死产生,其电泳出更长的循环DN段[3]。多种肿瘤患者循环DNA水平高于健康人,并表现出与肿瘤细胞相同的生物学特性[5-7]。目前为止,循环DNA来源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我们采用Picogreen 荧光染色法[8]对循环 DNA 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患者中枢浸润后脑脊液循环DNA水平明显升高。既往研究表明多种实体肿瘤患者循环DNA 水平高于健康人[5-7,9]。关于白血病患者的研究也显示循环DNA水平升高[10,11]。Leon等[12]的研究显示肿瘤负荷高的患者循环DNA水平更高。恶性血液病循环 DNA 水平高于实体肿瘤,可能与体液中肿瘤细胞多有关,提示循环肿瘤细胞与循环 DNA 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循环肿瘤细胞与肿瘤转移相关[13,14]。国内恶性血液病循环 DNA研究较少,孙开胜[15]等采用 SYBR green 荧光染色法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循环 DNA 定量分析,发现发病后循环DNA升高。本研究比较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枢浸润前后脑脊液循环 DNA 水平,发现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结合急性白血病特点分析,导致本结果的可能有以下原因:急性白血病细胞定植中枢大量增殖导致循环DNA释放;血脑屏障阻止以蛋白结合形式的循环DNA进入外周血,避免被肝脏迅速代谢[8]。
化疗后肿瘤负荷降低,肿瘤细胞来源的循环 DNA随之减少,循环 DNA 水平下降[16]。我们比较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脑脊液循环DNA 水平,发现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治疗效果好的患者更明显,显示出其与病情变化明显相关。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治疗后脑脊液循环DNA水平仍高于未合并中枢浸润患者,考虑化疗并不能完全清除肿瘤细胞,残留的白血病细胞仍能增加循环DNA的水平,这也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即使治疗后仍多见复发有关。
综上所述,定量检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诊治过程中循环DNA水平变化,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病后脑脊液循环DNA水平显著升高,治疗后明显下降。显示出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脑脊液循环DNA的检测,我们可以更早诊断及预测病情变化,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对循环DNA的研究,有可能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提供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新的预测指标。
[参考文献]
[1] Swaminathan R,Butt AN. Circulating nucleic acids in plasma and serum:recent developments[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06,10(7):1-9.
[2] Gahan PB,Swaminathan R. Circulating nucleic acids in plasma and serum. Recent developments[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08,11(3):1-6.
[3] Board RE,Williams Vs Fau-Knight L,Knight L Fau-Shaw J,et al. Isolation and extra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DNA from patients with small cell lung cancer[J]. Ann.N.Y.Acad.Sci,2008,11(3):98-107.
[4] van der Vaart M,Pretorius PJ. A method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total circulating DNA[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08,11(3):92-97.
[5] Goebel G,Zitt M Fau,Muller HM,et al. Circulating nucleic acids in plasma or serum(CNAPS) as 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solid neoplasias[J]. Dis. Markers,2005,21(3):105-120.
[6] Kandel ES. Mutations in circulating mitochondrial DNA:Cassandra of oral cancer?[J]. Oncotarget,2012,3(7):664-665.
[7] Figg WD,2nd,Reid J. Monitor tumor burden with circulating tumor DNA[J]. Cancer biology & therapy,2013,14(8):697-698.
[8] Schwarzenbach H,Hoon Ds Fau-Pantel K,Pantel K. Cell-free nucleic acids as biomarkers in cancer patients[J]. Nat. Rev. Cancer,2011,11(6):426-437.
[9] Stroun M,Lyautey J Fau-Lederrey C,Lederrey C Fau-Olson-Sand A,et al. About the possible origin and mechanism of circulating DNA apoptosis and active DNA release[J].Clin. Chim. Acta,2001,313(1-2):139-142.
[10] Tsang JC,Lo YM. Circulating nucleic acids in plasma/serum[J]. Pathology,2007,39(2):197-207.
[11] Goldshtein H,Hausmann Mj Fau-Douvdevani A,Douvdevani A. A rapid direct fluorescent assay for cell-free DNA quantification in biological fluids[J]. Ann Clin Biochem,2009,46(6):488-494.
[12] Leon Sa Fau-Shapiro B,Shapiro B Fau-Sklaroff DM,Sklaroff Dm Fau-Yaros MJ,et al. Free DNA in the serum of cancer patients and the effect of therapy[J]. Cancer research,1977,37(3):646-650.
[13] Agostini M,Bedin C,Belardinelli V,et al. Circulating cell-free DNA:a promising marker of regional lymphonod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J]. Cancer Biomarkers,2012,11(2-3):89-98.
[14] Xie GS,Hou Ar Fau,Gao Yn,et al. Quantification of plasma DNA as a screening tool for lung cancer[J]. Chin. Med. J,2004,117(10):1485-1488.
[15] 孙开胜,邹爱军,李子博,等. 儿童白血病患者血浆循环 DNA 定量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22):4300-4302.
血液循环系统范文2
泡澡的好处1、可以疏通经络,可放松筋骨,打通人体经络,促进身体循环,对各种痛风有效。
2、净血排毒,可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排除体内的废物及肝脏毒素。
3、消毒杀菌,可深入皮下组织,洗净全身避免细菌,帮助去死皮使肌肤美白。
4、消除疲劳,可使全身放松缓解压力,使心情放松愉悦恢复活力。
5、活化细胞,通过熏蒸可使全身细胞活跃,有效改善体质增加免疫机能。
6、强化机能,可刺激人体微循环系统,改善人体各机能。
7、瘦身减肥,可帮助排汗,消除多余热量,燃烧多余脂肪,使身体苗条凹凸有型。
8、美容祛斑,可调节内分泌,预防妇科病,消除色斑。
9、改善睡眠,浴20分钟相当于30分钟运动量,浴后进入深度睡眠醒后倍感轻松。
血液循环系统范文3
肝脏排毒原理:人体的肝脏是有排毒功能的脏器,在机体代谢过程中,门静脉收集自腹腔流来的血液,血中的有害物质及微生物抗原性物质,将在肝内被解毒和清除。肝脏是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它可保护机体免受损害,使毒物成为比较无毒的或溶解度大的物质,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当肝脏排毒不畅:我们的肝脏就像是个大型的“垃圾处理器”,夜以继日地为我们的身体“解毒”。有些人因为疲劳、工作压力大而影响肝脏的排毒能力,无法正常及时排出毒素,滞留在体内产生有害物质影响健康。乳腺属于肝经循行路线上的要塞,一旦肝经中有毒存在,乳腺增生随即产生,因气血的充盛而变得胀痛明显。另外,肝脏有毒素会让人产生明显的不良情绪,以及偏头痛, 脸部的两侧长痘痘等症状。
如何维持肝脏良好运作:以均衡的饮食为基础,平日多摄取青菜、纤维等食物,不太需要吃过多的补品、药物或是保健食品,以免因摄取过量无法消化而累积更多毒素在体内。减低疲劳压力而影响肝脏的代谢,平日可增加B族维生素、绿色食物与苦蓟草的摄取,有助于恢复肝脏正常的新陈代谢。
肾脏排毒:大量补充水分
肾脏排毒原理:肾脏是不可忽略的排毒部位。人体的尿酸主要是经由肾脏代谢排出于尿中,借由排尿的过程排除普林、尿酸等毒素,维持肾脏的运作机能,尤其在夏天要多喝水、多排尿,代谢正常是健康的不二法则。
当肾脏排毒不畅:月经的产生和消失,都是肾功能是否旺盛的表现,肾功能不足经血就会减少。肾脏排出多余液体的能力降低,身体就会出现水肿。肾的排毒不足,多余的毒素会表现在下颌部位。肾脏提供的能量减少,于是出现体倦,神疲思睡,四肢无力。
如何维持肾脏良好运作:开水、茶类、汤类、蔬果汁都是不错的选择,平常大量补充水分,让身体的普林、尿酸毒素借尿液排出体外,每天早上最少排尿2次为佳,当尿液颜色太黄表示水分不够,要适时补充。须注意的是有高血压患者最好多喝水,不要以喝汤做为补充水分来源。
肠道排毒:吃粗粮和益生菌
肠道排毒原理:除了肝肾,目前最热门的就属肠道排毒,常听说“肠道健康了,人就健康了”,肠道的顺畅也代表着人体代谢的运作正常。肠道所代谢的废物借由粪便排出体外,每天都能按时排便,肠道的好菌多排出的便会是黄色,当坏菌多时大便会偏黑色并有恶臭。
当肠道排毒不畅:正常的人,每日定时清空毒素、粪便。如果不能及时清空肠道,人体废物会在肠内干结、腐败、发酵,产生多达120多种毒素,这些毒素被大肠重复吸收、溶入血液,又被带到人体全身血液循环,形成 “浊毒”。血液中的“浊毒”通过毛细血管到达皮肤,换来的是皮肤的加速老化,面色暗黄无光泽、皱纹加速形成、色斑加重。
如何维持肠道良好运作:要让肠胃的蠕动顺畅,可多吃蔬菜水果来补充纤维质,若担心不足,可多增加全谷类食物的摄取,如全麦面包、糙米、杂粮类的补充,可刺激肠胃的蠕动。另外比菲德氏菌、优酪乳、优格可获得益生菌,对身体的肠道也有帮助。
血液循环排毒:多吃新鲜蔬果
血液循环排毒原理:不可不提的还有人体最重要的循环系统血液,身体经由血液循环的作用将养分与氧气输送至各个部位,当血液循环良好,人的气色自然好,也代表身体的状况很好;但是当循环不佳,身体就会开始出现各种状况甚至引发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所以维持血管的畅通,避免血液中的毒素累积就变得相对重要。
血液循环系统范文4
陆云燕
生物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主要是研究生命的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生物,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文明的进步乃至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作为一名生物老师为应变生物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科学求实的态度。我应更新教育思想、响应教学模式的变革、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便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要上好一门课程,第一步就是要研究教材,不只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而是要研究整个中学阶段的全部生物教材,这样才能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生物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到哪些知识,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在教学中,我通常先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章节基础知识,在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专题。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以系统贯穿的方式进行归纳教学,最终让学生走出课本,达到在生活实例中用生物知识解释生命现象的目的。这样既能让学生从容的应对灵活多变的生物试题,又达到将生物知识回归生活的目的。当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了很多的活动,除实验活动外还有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研究教材,了解学情。从整个初中生物教材教学来分析,以及许多生物教师的教学体会和学生的考试情况来看,学生对人体的物质运输这部分内容掌握得不大好,也是教师较为棘手的教学内容。按课本章节内容进行传输式教学则内容比较抽象零散,而如何最终将这盘散沙贯穿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知识,并达到知识的自我复述,则是本章节的教学难点和目的。针对这一情况,我对本章节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从结构上来分析,人体的物质运输这部分内容基于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内容之间。而有关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内容也较细,学生较好理解。而有关循环系统的内容,较为抽象,也是本教材的难点。但循环系统既是对前面所学的消化系统和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呼吸、气体交换、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具体表现在人体消化系统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和呼吸系统吸入的氧气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组织细胞,而人体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需要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系统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就要求将每一阶段的教学都放到总的教学系统中加以分析。这就是本章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
从重点、难点来分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本节内容中的重难点是概述血液循环过程及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这一条目标达不成的话,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就会变得几乎为零。而这部分知识又较为抽象,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不具备的,教学设计中必须认真加以研究,这是教学难点。但是,只要教学设计合理,教学难点应该是不存在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所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往往年龄相近,认知结构相似,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也十分接近,对血液循环知识都比较陌生。但这并不能否定和排除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存在,如已有知识基础的差异和学习接受新知识能力的差异。为使教学活动对每一个学生更加有效,就有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分析。将这种差异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如根据差异来提出难、中、易不同层次的问题,以达到促进后进生,提高优生的目的。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接下来我在教学策略上做如下调整和改进:
(一)、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让他们在自己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去自学课本和观察分析循环系统图。通过观察,学生看着课本都能够自己寻找出物质运输的途径,这是他们在认知上的共同点。
(二)、自我展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确定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结果和意义后。我又要求每位同学绘出循环的路线,由于学生的能力、知识储备有差异,因此我允许他们在绘图时进行讨论,取长补短,避免知识信息的孤立。最后让学生进行自己的绘图和知识结构成果展示。尽量多的给他们机会,并且在同学展示的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提出疑问和指出优缺点,教师在一边起到点拨引正作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知识的讨论中,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为了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他们就会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逐渐将抽象知识集体化,系统化。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也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充分发挥学生搜集、整理、加工资料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将血液循环知识形象化、故事话。在进一步学了肺部的气体交换和组织处的气体交换后,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血液循环电子模型,让学生观看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血液,表述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走过的路径和进行的物质交换,此过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我请学生起来自由表述时,有表述细致的也有表述简略的,但只要思路正确,我们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能达到自我表述血液循环路径,认识血液循环的结果和意义,也就攻破了这一章节的教学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记得在表述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同学的故事化表述,他说:我是血液,是城堡主人的运输员,在左心室等待命令。当左将发号命令(左心室收缩),动脉瓣打开,我就面红耳(鲜红)赤充满动力(富含氧)的从主动脉涌出,流到组织处毛细管去看望前方战士,当我看到一线战士正在分解有机物为城堡提供能量而累得气喘息息时,我慷慨的把我携带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给了他们,同时扛走了妨碍他们工作的代谢废物。就这样我脸色暗沉(暗红)疲惫不堪(缺氧)的缓慢离开,从上下腔静脉我回到了右心房(完成了体循环)。接着房室瓣打开我到了右心室,右将看我过于劳累,特许我去外休假几日,接到通知我就欣喜若狂的从肺动脉涌出,到达了我理想的度假村(肺),在这里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吸收着氧气,丢去了二氧化碳,在氧气的滋润下我暗沉的肤色恢复了红润。度假即将结束,我的红细胞携带着所能带走的氧气,我又面红耳(鲜红)赤充满动力(富含氧)的从肺静脉回到了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接着房室瓣打开我再次回到了左心室,等待号令,即将开始我下一次使命。这样的故事化表述将抽象、枯燥的血液循环知识变得具体、生动,瞬间提高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表述同学的知识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肯定。
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四)、习题处理。新的教学评分标准改革,生物学科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分值低,因此,学校安排的课时量也少。而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均衡理解学习和强化练习也是难题之一。比如,在血液循环这一章节中,为了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在绘图和学生表述过程中就占用了大量时间。而面对大量的习题资料,在不加重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如何高效的练习强化也是必须思考和处理的。在这里我的处理原则是: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当然,选择高效有用的习题,让学生走出题海战术,就要求教师课后对资料习题和历年考题做深入的研究,把握精、准度。
(五)、积累教学经验。每位老师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多听其他老师的课,总有一些是适合我借鉴和学习的。通过日常听课和学习,我才能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积极参加一些学科的培训,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才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血液循环系统范文5
一、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寻找教学切入点
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新生,生物知识仅限于小学自然中,学习到的一点知识,小学五年级的自然课介绍了人体循环、呼吸、消化神经等系统的简单结构和作用,循环系统介绍了心脏的结构和血管种类,还介绍了血管中动脉、静脉概念,提到动脉是从心脏发出的血管,静脉是回到心脏的血管,呼吸系统就简单介绍肺的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等生理作用,生物知识量非常有限。
二、分析教材特点,明确教学目的
本节课通过对“血液”、“血管”“心脏”概念特点的复习,通过对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特点、比较的复习,归纳人体“血液循环”的特点。利用挂图,教学电动模型、录像等手段来重点讲述“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教学另一个难点为:“血液的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好三个要点:一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二是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血液循环的意义,也即血液循环在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的毛细血管以及流经肺部主毛细血管时发生的物质交换。
本节课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第二节课时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
三、制定合理巧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我在这节课中是这样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复习、分析、归纳与多媒体相结合,利用挂图、教学模型、实物解剖、教学光盘等手段。本节课是建立在“血液”“血管”“心脏”有关知识特点基础之上的,通过对比、归纳、升华出人体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和途径,可以利用画示意图、电动模型,对比、归纳出特点,由于是动态过程,在通过教学光盘演示循环的途径,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并通过动脉血和静脉血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物质交换的进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显示循环系统在人体新陈代谢中的核心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1)血浆、血细胞的成分作用;(2)回忆小学自然学过动脉、静脉概念: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结构特点、概念并画出血流方向示意图:心脏动脉,心脏静脉,动脉毛细血管静脉;(3)心脏结构:二心房,二心室。并出示心脏结构示意图(图1)。
让学生将这三部分知识整合在一起,得出血液在心脏与血管之间的流动的方向和顺序(图2)。
导入血液循环的概念:血液在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中流动,即血液循环。
提问:血液循环的动力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心脏”,复习心脏起到“泵”的作用,回忆心脏四个腔室、名称和肌肉层的厚度,强调左心室最厚,其次是右心室。
(二)新课讲述
1.根据学生在小学自然已学过的“肺的呼吸”的知识
提问:肺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问:“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人体如何运输的呢?是由人体内的液体运输通道即血液循环进行运输的。
2.体循环和肺循环:人体内血液循环非常复杂,大致可分为两条循环途径:(1)体循环(2)肺循环。
(1)介绍体循环和肺循环展示挂图:体循环和肺循环比较,两条循环途径:让学生得出体循环较长、肺循环途径较短。
(2)介绍与心脏四个腔室相连的血管提问:“体循环出发点应从心脏的哪个腔室出发?”提示学生看图(1)心脏左心室肌肉层较厚,收缩力最大,射血最有力,在根据图(1)介绍心脏四个腔室所指的血管名称:左心室肺动脉,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静脉左心房,并在图(1)上标出四种血管与心脏的连接。
得出图(3)示意图。
(3)指导学生将图3和上面的图2内容结合起来,推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流途径:体循环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
右心室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各级静脉体内毛细血管
肺循环为: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
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
(4)指导学生判断血液循环中,各部位的血液成分。
强调在肺循环中肺泡毛细血管进行全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则从肺泡中流入的含二氧化碳的血液,将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氧气扩散到血流中,则血液变为含氧气多,含二氧化碳少的鲜红动脉血,由此得出肺静脉中为动脉血,肺动脉中为静脉血。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血液成分的变化,我把肺比喻成人体的“加氧站”,进入肺中的血液含二氧化碳多含氧气少为静脉血,流出肺的血液含氧气多二氧化碳少为动脉血。
在体循环中:在体内各器官毛细血管产生二氧化碳由血液运走,这样则血液变为含二氧化碳多氧气少的暗红的静脉血,由此得出体动脉中为动脉血,体静脉中为静脉血。
3.总结
(1)心脏四个腔室所连接的血管口诀:“房连静,室连动”,即心房连接静脉,心室连接动脉。
(2)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口诀:“体左右,肺右左”,即体循环起点从左心室出发,途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终点回到右心房。肺循环从右心室出发,途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回到左心房。
(3)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中各部位的血液成分:口诀:“体名符,肺相反”,即体动脉中为动脉血体静脉中为静脉血。肺动脉中为静脉血,肺静脉中为动脉血。
血液循环系统范文6
在中学生物课、大学“人及动物生理”教学中,动物和人的心脏瓣膜、静脉瓣的作用、血液循环原理等知识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这部分知识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目前常见的血液循环模型是用小电珠或发光二极管灯光演示血液循环,这些模型立体感、动感不强,完全开放式循环,不符合人体和动物封闭血液循环的实际情况。而现有的闭管式血液循环演示器一般要需用手直接挤压弹性球推动“血液”循环,没有机械传动装置,也没有电动传动装置。因此,模拟动物及人体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原理,设计制作新型心血管瓣膜模型及血液循环演示器,以满足生物教学、科普及科研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曾在2000年研制成功第一代心血管瓣膜模型,2001年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0年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对机械传动部分与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研制出第2代模型,即新型心血管瓣膜模型、电动调速人体血液循环演示器和鱼类血液循环演示器。
仪器装置
心血管瓣膜模型装置见图1。图中,左上方为心血管瓣膜通用模型,左下方为心血管瓣膜解剖模型,右边为静脉瓣透明模型。其中,1为透明塑料管,2为瓣膜,3为支架板,4为底座,5为红塑料管,6为金属架。
人体血液循环演示器包括人体心脏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及肺泡、动脉、组织细胞等。见图2。
鱼类血液循环演示器包括鳃内的毛细血管、动脉瓣、背部大动脉、心房、支架板、组织内毛细血管、房室瓣、心室、底座、动脉圆锥、动脉、静脉瓣和静脉。
材料用具
大洗耳球,球内胎,防水乳胶膜,可乐瓶,直径8~10cm、长8~10cm红塑料管,橡皮塞,内径3cm、长7cm和内径2cm、长7cm厚玻璃管,直径0.7cm细玻璃管,直径0.7cm无色和绿色透明软塑料管各1m,厚铁皮,铝合金条,硬塑料板,木料,有机玻璃板,M6×70和M3×20螺钉,木螺丝,502胶水,一粘灵等。
减速电机(90W)1台,偏心轮等。
制作方法
心血管瓣膜解剖模型
将红塑料管纵向剪开。
用球内胎按图3所示制作瓣膜3个(瓣膜大小根据塑料管内径而定)。
将塑料管展开,用一粘灵将3个瓣膜按图4所示粘好,制成三尖瓣或动脉瓣模型。
同样方法制作二尖瓣或静脉瓣模型。
心血管瓣膜透明模型
用可乐瓶做外壁和防水乳胶膜做瓣膜,制作方法与前述瓣膜制作方法相同。
心血管瓣膜通用模型
用大号橡皮塞制作圆形片1个,中间打1个圆孔。
依据图形片上圆孔的大小,剪出长边大于圆孔直径的长方形乳胶膜片,两端对合,再粘在圆形片上。
将带有瓣膜的圆形片固定在透明塑料片上(用一粘灵黏结),直接推入玻璃管中即可。
血液循环演示器
按照心血管瓣膜通用模型制作方法,用乳胶膜制作瓣膜4个,再用橡皮塞制作直径为3cm、厚1cm的圆形片2个,中间各打1个直径为1cm的圆孔。制作直径为2cm、厚1cm的圆形片2个,中间各打1个直径为0.8cm的圆孔,再将制作好的瓣膜粘好。把以上2组带瓣膜的橡皮塞分别推进厚玻璃管内,调整好位置并固定好,制成心脏内的2组瓣膜。
将4个洗耳球各剪出2个大小适当的圆孔,再将各部分连接,为防止漏液,连接处用细铁丝或金属片固定,缝隙处用一粘灵粘好封严,完成心脏部位的组装。
用细玻璃管和塑料管连成血管(流静脉血的部分用绿色塑料管,流动脉血的部分用无色透明塑料管);再将“动脉”和“静脉”分别与“心室”和“心房”连接组成封闭管道。
用木料和有机玻璃板制成支架板和底座。按“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所在位置在支架上挖1个圆洞(直径略小于洗耳球的直径),再将制好的“心血管”部分固定在面板上,洗耳球外用铝合金条固定,其他部分用金属扣或透明胶带固定。
鱼类血液循环演示器的制作方法与人体血液循环演示器相似。
仪器创新点及用途
创新点
自制心血管瓣膜模型,包括心血管瓣膜通用模型、心血管瓣膜解剖模型、静脉瓣透明模型,能单独演示各种瓣膜的作用,更加方便教学。
推动人体血液循环及鱼类血液循环的动力,既可用手直接推动洗耳球,也可用手推动机械装置,还可用调速电机传动推动血液循环,控制血液循环的速度。
采用洗耳球作为心房、心室模型,其弹性好、寿命长。用防水乳胶膜制成的心血管通用瓣膜,也延长了使用寿命。流静脉血的血管后面贴有绿色纸,颜色较深,与流动脉血的部位加以区别。
为了看清血液流动,可以冲入三分之二的红色颜料水,留有三分之一的空气,通过大小气泡(相当于血细胞)的流动反映血液流动。也可以在浅红色颜料水中加入一定大小的深红色圆形塑料颗粒代表血细胞,用以体现血液的流动。
装置制作简单,直观形象,动态感强,演示效果好,使用方便,适用于大中小学生使用。它既可作为教具、学具,也可做成科普玩具,对于动物、人体结构生理教学及科学普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应用前景好。
用途
本教具可模拟演示人和鱼类血液循环系统结构和生理现象。
演示人体心脏内的房室瓣(如人心脏中左房室孔处的二尖瓣、右房室处的三尖瓣)、动脉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上下肢静脉瓣的形态结构特点。
演示人和鱼类心血管瓣膜结构与功能,能保证“血液”按照一定方向流动,防止“血液”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