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试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原理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原理试题

管理学原理试题范文1

教育管理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4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20世纪初,受科学管理理论影响,美国教育界注重研究教育管理中的效率问题。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1916年出版的《公立学校的行政》一书,作者是

A.泰勒 B.卡伯利

C.斯奈登 D.佩恩

2.教育管理活动中,各个要素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和层次,要明确各个层次承担的不同的任务、职能及权利范围,这体现了教育管理的

A.目的性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层次性原理 D.效益原理

3.教育管理活动中,有效管理最关键的是

A.提高管理效率 B.不断调整各要素的关系

C.师生员工的参与与发展 D.明确各管理系统的职责

4.教育管理活动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和采取不同的措施、方法,实行动态调节,使教育管理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这是指教育管理原则中的

A.权变性原则 B.有效性原则

C.综合性原则 D.科学性原则

5.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的引起源自

A.认识 B.行为

C.情感 D.需要

6.教育方针中最重要的内容是

A.教育性质 B.教育理念

C.教育策略 D.教育目的

7.对乱收费等违反法律规定的各种行为,除法律另有规定的特殊情况之外。一般均可由教育行政执法主体依法做出处置决定,违法者必须服从,否则可以以一定形式强制执行,这体现了教育行政执法特征的

A.国家意志性 B.法律性

C.强制性 D.单方性

8.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具体包括交流制度、工资福利保险等方面的制度的是

A.选才制度 B.用才制度

C.养才制度 D.识才制度

9.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

A.执行体制 B.监督反馈体制

C.领导体制 D.咨询体制

10.通常认为教育预测的中心环节是

A.确定预测目标 B.选取适合的预测方法

C.搜集预测所需的数据和资料 D.实施预测

11.现阶段,我国教育经费分配在考虑国家财力与个人受益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拨款应向

A.基础教育倾斜 B.高等教育倾斜

C.个人教育倾斜 D.学校教育倾斜

12.教育事业费在国外有“教育消费费用”之称,在我国也叫做

A.教育经常费 B.基本教育费

C.教育专项费 D.教育基建费

13.教育行政信息活动中,如果机构简单,要求下达命令迅速、准确,信息沟通一般采用

A.树形沟通的途径 B.星形沟通的途径

C.辐射沟通的途径 D.轮形沟通的途径

14.以下各项不属于教育督导的职能的是

A.监督 B.评价

C.反馈 D.规划

15.提出教育评价行为目标模式的学者是

A.泰勒 B.斯塔费尔比姆

C.斯克里文 D.列文

16.因为学校管理目标具有激发学校成员内在积极性的一种驱动作用,所以说学校管理目标的作用之一是

A.控制作用 B.驱动作用

C.激励作用 D.协调作用

17.学校目标管理过程中最提倡的一种控制形式是

A.逐级控制 B.关键点控制

C.计划控制 D.自我控制

18.德育质量管理重点要把好两关,即

A.标准关和控制关 B.标准关与制度关

C.制度关与控制关 D.标准关和评价观

19.德育环境的构成包括两大部分,主要指

A.德育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B.德育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C.德育的文化环境和精神环境 D.德育的设施环境和精神环境

20.因人择事,首先考虑的是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根据人的兴趣和特长安排工作,可以真正做到适才适所,胜任愉快。因事择人首先考虑的是工作,根据工作

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人去做,人似乎只是一件做事的工具。从教育人事行政原则的要求来讲,组织求才应做到

A.因人择事 B.因事择人

C.先考虑人后考虑事 D.工作和人同等重要

21.在学校管理的客体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关键性作用的是

A.人 B.财物

C.时间 D.信息

22.在学校管理过程的四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环节是

A.计划 B.执行

C.检查 D.总结

23.教育决策依决策影响的范围和规模可划分为

A.风险性决策和竞争性决策 B.宏观、中观和微观决策

C.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 D.确定性决策和非确定性决策

24.对教育管理机关和教育管理人员是否有效的实现管理目标和决策,出色完成管理任务进行评价的方法称为

A.功能测定法 B.费用计算法

C.标准计算法 D.因素分析法

25.教育领导的效益,就是对教育管理结果的

A.产出比较 B.目标监测

C.社会评价 D.效果检验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教育管理原理

27.教育行政执法

28.内差异评价

29.教育领导艺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0.简述教育管理学产生的标志及原因。

31.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应用系统理论应注意哪些要求?

32.贯彻执行教育政策要做好哪几项工作?

33.教育行政信息具有哪些特征?

34.目标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做到哪些要求才能够使自己的指导有效?

35.学校总务后勤工作的任务主要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O分,共20分)

36.如何认识教育行政执法的地位?请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37.结合实际分析教育领导干部应具备的修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38.某校决定采取“满勤奖”的制度加强管理,出满勤者当月有奖,缺勤一次则全部取消。这一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勤、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

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病请假两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却被扣发了奖金。李老师过去经常小病大养,实行“满勤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教学效果虽然差,但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迟到两次,在他看来这月奖金已经没有了,又何必一定准时来上班呢,因此也就不能按时到校了。

问题:(1)该校“满勤奖”的激励方式有效吗,是否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

管理学原理试题范文2

关键词:独立学院 考试管理 问题 对策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考试是全面检查教与学两方面情况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手段。因此,不断完善和加强独立学院考试管理工作,公平、公正、客观地进行考试工作,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独立学院考试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影响了考试其应有作用的充分发挥,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与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当前考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模式陈旧。目前,独立学院大部分课程的考试模式是由任课老师自己上课,自己出卷,自己改卷,自定成绩,考试与教学混为一体。任课老师命题往往是根据自己所讲的内容以及相关资料出题,缺乏对教学大纲与知识体系的通盘考虑,这既不利于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检查和评价教学质量,造成考试缺乏科学性、客观性和公平性。

2.考试形式较为单一。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课程考试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如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形式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际考试少;统一考试要求多,因材施教考试少;一次测试定论的终结性考试多,数次考核综合评价的形成性考试少。其弊端在于考试的偶然性大,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3.忽视阅卷管理。阅卷是考试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阅卷是否严肃,尺度是否合理,标准是否统一,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最终成绩。大部分课程考试结束后由任课老师带回家阅卷,学校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管理,久而久之难免会出现送人情分的现象,从而助长了一些学生侥幸心理的滋生和不良风气的形成,影响到教学质量与校风。

4.诚信考风有待加强。考试既然是一种检测手段,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真实,离开了真实性,人们就难以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所谓“分不在高,六十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使得考试作弊现象在各高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不仅严重挫伤了大多数学生认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产生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考试管理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加大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要加大对考试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力度,对考试工作中的错误认识和倾向及时进行纠正,在广大师生中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是搞好考试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对学生的考试教育要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形成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以认真学习为荣,以考试作弊为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考试观。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为学生树立表率作用,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实事求是、严于律己、公平竞争,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起正确的求知态度和公平竞争观念。

2.抓好考前考务管理工作。⑴从目前来看,建立试题库,实行考教分离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实行考教分离的目的是提高考试的质量和水平,使考试能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教学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并促使教师在授课时全面系统地贯彻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⑵命题标准化,也是确保考试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试卷的命题是测量学生掌握知识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试题难度、知识的覆盖面是否适合,关键在于命题工作是否科学化和规范化。所以,教师在命题时:一是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考试目标,考试内容应以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同时要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二是题量要尽可能大,试题内容的覆盖面要宽,代表性要强;三是掌握好试题的难度,难度系数一般在0.6~0.7之间;四是要改进题型,试题的类型很多,各种题型有各自的测量目标、功能和局限性,它们之间可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五是试题的编写要科学严谨,试题的内容要正确,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六是制定好标准化答案、评分标准和具体要求。教师在命题时只有把握好这些要求,命题的规范化、科学化才有可能实现,试题的质量才可能得到保证。合理设置考试课程门数及考试时间也是改进考前考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来说,考试课程太多,考试复习时间太短,学生压力太大,违纪情况就有可能增加。因此,一般期末集中考试课程每班不多于四门比较合适,考试时间安排一般在两周左右比较合理。此外,还要加强试题印制、分发、保密工作,试卷要专人收取、保管,并由专人分装,未经允许其他人不得接触试卷。

3.完善考中管理工作。严格的考中管理是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为防止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各个学校在考试过程中采取了种种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收效。如:领导重视考中管理,建立领导巡考制,在考试过程中由院系两级领导分别组成巡考小组,做到考中管理工作有监督、有检查;实行教务处负责人主考负责制,在整个考试过程中,教务处作为考试管理的主要部门,对全校的考试工作负责,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实行第一监考教师负责制,由第一监考教师全面负责本考场的考务工作,提前10~15分钟清理考场,清点参考学生人数,按事先排好的座次表安排学生就座,宣布考场规则,强调考试纪律,其他监考教师按规定时间准时到考场,配合第一监考教师做好考试的各项准备工作等等。这些措施的推行,为加强考试管理工作,树立良好学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查资料表明,在考试过程中,监考教师的行为举止、工作态度将直接影响考场的考试秩序。

4.做好考后管理工作。考试结束后的管理工作要规范,对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有明确的规定。如监考教师要将试卷封装后交教务部门统一保管;阅卷时实行集中统一阅卷制;凡课程有两位以上教师讲授的,应共同阅卷、流水作业,保证评分的公正性;考试成绩的最终评定要有统一的规定,既要考虑期末成绩,又要考虑平时成绩;建立试卷分析制度,每门课程考试完后,教师要对该课程试卷情况进行分析,并写出该课程的教学总结,找出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这些措施的完善,才能体现独立学院考试的公平、公正的原则,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深化考试管理,改革要更新教育思想,树立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人才质量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考试观,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丰富考试形式,使独立学院的考试管理工作更能适应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改革考试制度方面,对新生第一学期所学的、课时数较多的公共课程实行期中考试,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考试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坚持常规的期末考试制度;完善毕业生综合理论与技能考核制度,全面检查毕业时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等等。在改革考试内容方面,应淡化学生对知识会与不会的测试,重点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改革考试形式方面,应在不断完善闭卷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口试、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实验操作、实践报告、计算机仿真考试等考试形式。在改革学业成绩考核方面,增大实验实践教学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例,促使学生更重视日常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在考试管理方面,要进一步严格、规范考试管理,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考试中的应用,促使考试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现代化,提高考试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管理学原理试题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理实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将以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样本,探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有效措施。

一、理实一体化的含义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的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理论的指导下增强的实践能力,在实践的基础上,巩固了理论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1.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实践的方式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实际参与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进行转化,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创新了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彻底的将课堂和社会联系在一起,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大的环境下,在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的以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能够使教学场地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使老师成为理论和实践兼具的高素质师资力量。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教学任务的都要求老师必须要在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加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经验。老师只有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现状

1.老师队伍的质量不够高。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更要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许多的老师一毕业就通过考试进入学校进行教学工作,仅仅具备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并没有深入到企业或者是公司进行过真实的人才管理工作,根本就没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经验积累。

2.课程设置不合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要求学校在学生的课程设置过程中,把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按照比较均衡的比例进行设置,让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能够及时的参加到实践活动中亲身积累一下实践的经验,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技能型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都不尽合理。

四、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完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可以从大企业中直接招聘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这些人常年在企业内做人才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后对这些人进行集中的培训,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之后,直接应用到学生的课堂上,给学生进行专门的实践课程的讲解。

其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老师到社会上进行实践锻炼,比如,寒暑假的时候,学校组织老师到企业去做兼职,既可以赚点外快,又能积累了实践经验。然后,开学的时候,就能够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

最后,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中配备2名老师,一名老师专门负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另一名老师则专门负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的开始,这样就可以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既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学好,又给帮助学生把实践课程学好。

2.合理安排课程。在安排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的时候,一定要以满足学生需求、加强职业技能为原则,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安排。并且将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模块划分,将实践性强的知识切实应用到实践中去。

3.将教材进行一体化整理。在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求有相应的教材与之相配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要求实行一体化的课程教材,实践课程教材的编写一定要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详细划分每一个知识点,贯彻好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任务。理论课程教材的编写,则要遵循“少”“精”的原则,注重理论知识的直接时效性。

结语

完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刻不容缓,所以,高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校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管理学原理试题范文4

关键词: 士官 学习能力 提高方法

大力培养适应信息作战的高素质军事人才是军事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军校要培养合格的信息作战人才,就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作出改变,加大力度提高士官学员的学习能力,使士官学员适应部队的要求,能够快速掌握新技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习是发展的必然途径,要学会学习,首先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育观念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学员往往随着教员的问、讲,接收性地获取知识。这种旧的教育观念导致学员只能掌握与现有装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缺乏对知识的关联、迁移和举一反三的探索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在信息化条件下武器装备更新速度愈发频繁的现状。因此,士官院校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让学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特点突现出来。同时,让学员学会在独立探索、质疑问难、交流中发现知识和技能。

士官学员的学习以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为主,关键要让学员掌握使用装备的技能,因此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士官院校应当充分发挥士官学员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为学员提供自主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与形式,应当让学员在其中积极地、自主地参与和学习。

第二,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员要有自主学习权,院校的强制学习管理,会使学员自身的特点得不到展示与培养,从而缺乏创造性,流失许多可能性成果。

第三,改变教员单纯的“讲解示范”,学员“模仿操作”的现状,把课堂变成学员动手的天堂,让学员动手,在动手中操作,发现问题,学到知识。做到精讲多练,为学员提供更多发现故障、问题的机会,培养学员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和探究创新方式的能力。

现代教学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但是教学的理念与模式正在迎头超越。高新技术在军队的大量运用,致使培养士官学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创新”似乎已经成为时代的代名词,学习,也变得与创新密不可分。提高士官学员的创新能力,培养和造就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已然成为我国军事教育的重要使命。要提高士官学员的学习能力,就必须通过以下方面建立全新的培养模式。

第一,课堂永远是学员的主要学习途径,如果能将课程的知识在课堂上生动体现,形成真实的感、触、闻、听,则能将知识彻底握在手中。优化课程的设计,有利于士官学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必须具有新颖性、前沿性和前瞻性。并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模拟训练与实装训练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严格训练与环境熏陶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第二,现代创造学认为,只有鼓励学员多向探索,善疑求异,才能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对学员的思维过程进行刺激和启发,而不能进行取舍干预。尤其对学员独立思考的创新性见解,应允许存疑存异。因此,改革传统的士官学员教学模式已刻不容缓,传统“满堂灌”等教学方式,显然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会严重抑制学员的学习能力,更不能达到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士官学员个性发展。

从这个思路出发,教学方法对学员学习的影响是紧密关联的,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式教学的凸显,将教员的开放性教学与学员自主性学习结合起来,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或讲解或师生问答,或只介绍现象引起学员学习兴趣,或课堂讨论或课外辩论。在教学要求上不以统一固定的模式强求学员一致,而是尽量允许存在千差万别的个性创新。

第三,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满足学员个性化发展需要,将学过的知识通过思考付诸实践是培养学员创造能力的根本,我们应该大力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实验教学多数是验证型实验,即按照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在教员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地点做规定实验,这种模式对学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基本的实践能力无疑必不可少,但是忽略了学员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开放式实验教学是指在实验设备、实验内容和试验时间等方面对学员实行开放的教学模式,其优势在于能激发学员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强化教学效果。

院校培养的士官人才,大多能够成为基层部队的专业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较之于普通士兵在专业理论基础与适应部队发展的潜力上具有更大优势,体现了院校士官学员学习的价值,但同时存在一些短板,制约院校士官学员学习任职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第一,士官院校培养的士官人才适应性强、发展潜力好,但所占部队士官编制员额比例偏小,不能在所有较重要岗位担当重任。这就可能造成部队不再依赖院校对士官的培养,转而加大岗位培养士官的力度,削弱了院校士官学员学习能力培养主渠道作用,同时多方重复投入,大大分散了学员学习的注意力,造成学习精力溃散。

第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院校培养的相当一部分士官学员的第一任职能力与部队岗位需求尚有差距,不能做到院校培训与部队使用无缝对接。理论上,士官人才采取订单式培养,培训目标明确,适用性不应存在问题,从而忽略对士官学员授学的质量,把学习退到其次,削弱学员的积极性。

以上几个方面,既有教学方式的问题,又有教育思想问题,研究解决以下问题,可能会对解决上述矛盾具有积极作用。

千篇万律,士官学员的学习能力的强弱,与学院的培养是最直接的关系,而教员又是学员学习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对于学员学习积极性的挖掘承担主要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积极性对学员学习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士官学员普遍文化基础不高,对以往所学文化知识遗忘较严重,这与大专学历的培养目标形成较大差距。士官学员多数来自基层连队,平时任务重,训练紧,学习时间少,使原本就不扎实的文化功底更薄弱。另外,由于课程内容较多,难度大,还有一些对文化程度要求较高的课程,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部分学员逐渐会掉队,学习兴趣受到很大影响。

少数教员的教学功底本身就不扎实,只按照大纲、资料灌输传授,所以教员的教学基本功对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效果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教员尽管很用心,但力不从心,课堂教学,面对学员的问题有时无法回答。如此一来,随着课堂进度的推进,部分学员逐渐会掉队,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引导学员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归因,辩证地看待文化基础与学习成绩关系。心理学家对“成就归因理论模型”的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揭示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会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许多学员将自己成绩差归因为基础差,学习能力不足,却忽视了自己所做的努力不够。文化基础薄弱的学员,通过积极向教员请教和刻苦学习圆满完成学业的为数不少。许多课程能否取得好成绩主要取决于个人努力,而与文化基础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学习能力的提高,院校、课堂、教员、书籍、资料等都是辅助工具。具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对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需求的满足,还要靠广大士官学员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管理学原理试题范文5

论文摘 要: 管理学原理是随着管理能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渐受关注而形成的;《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增强学习、研究、应用管理学的能力。它涵盖两条主要的逻辑路径:管理理论与管理职能;这一致思路径规定了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及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

一、引言

人类的管理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管理思想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管理实践。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都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组织经济活动的能力,即管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作为“第三生产力”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引言中,“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开宗明义地指出,这篇论文的宗旨之一是“论证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并进一步表明,科学管理的根本原理适用于人的行为——从人们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大公司的业务运行”。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为社会科学的一个专业领域。

二、《管理学原理》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定型都有三个关键性标志:明确的研究对象、独特的致思路径和完整的概念系统。弄清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无论是对一门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对于该学科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学原理是从管理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科学原理,它着重研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具体研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合理组织生产力。这是由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是由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与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管理,需要研究如何配置组织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等各种资源,“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相互统一。因此,怎样计划安排、合理组织及协调、控制这些资源的使用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管理学原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2.完善生产关系。这是由管理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一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会使管理呈现一定的差别,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应着重研究如何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立、人员安排以及各种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如何激发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另一方面,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使得管理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这一“印记”决定了管理学原理应该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秩序和规章制度,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管理学原理》的致思路径

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管理活动的规律性,解决与管理活动有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问题,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构造形如金字塔,其顶端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底部是关于管理过程、管理对象以及相应职能的科学系统,中间则对应着管理层级和管理领域。

那么,管理学原理在研究正式组织实现组织目标这一过程中又是怎样致思的呢?管理学原理首先从管理理论入手。通过分析,研究人类过去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管理思想、理论和制度与方法的演变发展规律,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古为今用。因此,绝大多数的学者在编撰《管理学原理》教材时,都考虑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放在著作的第一章或第二章;因为,大家的思考逻辑基本一致: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管理科学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其产生和发展是为了继往开来,继承发展和建设现代的管理理论。通过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和介绍,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

其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基本的原理,管理科学也不例外。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管理规律,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也是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诸如:决策的制订、计划的编制、组织的设计、过程的控制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和原则,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在管理过程及相应的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这是管理学原理体系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它,做到活学活用。

再者,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活动与组织成员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一方面,管理者的素质高低、领导方式、领导行为、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对管理活动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研究“领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效率完成组织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即研究“激励员工的主动性”。

(三)《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概念是理论致思凝结而成的逻辑环扣,也是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与上述致思路径相应,管理学原理有以下一些主要基本概念。

1.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着重从历史的方面研究管理实践、思想、理论的形成、演变、发展,知古鉴今。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末)和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阶段(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真正意义上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与理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组织的日益庞大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根据不同理论的表述,追本溯源,我们可以找到各自的核心基本概念,也是这些管理理论的思想起源。具体来说,诸如:“效率”与“标准化”之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职能”与“管理原则”之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理”,“层级结构”与“权力”之于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人性假设”与“非正式组织”之于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决策”与“满意原则”之于西蒙的“理性决策理论”,“系统”与“协作”之于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竞争”与“战略管理”之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工作流程”与“企业再造”之于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公司再造理论。等等。

2.管理职能。所谓管理职能,是对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内容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管理活动是人们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一项实际工作,是一种行动。人们发现在不同的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往往采用程序具有某些类似、内容具有某些共性的管理行为,比如计划、组织、控制等,人们对这些管理行为加以系统性归纳,逐渐形成了“管理职能”这一被普遍认同的概念。

管理职能一般根据管理过程的内在逻辑,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但是划分管理的职能,并不意味着这些管理职能是互不相关、截然不同的。划分管理职能,其意义在于:管理职能把管理过程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理论研究上能更清楚地描述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实际的管理工作及管理教学工作。划分管理职能,管理者在实践中有助于实现管理活动的专业化,使管理人员更容易从事管理工作。在管理领域中实现专业化,如同在生产中实现专业化一样,能大大提高效率。同时,管理者可以运用职能观点去建立或改革组织机构,根据管理职能规定出组织内部的职责和权力及它们的内部结构,从而确定管理人员的人数、素质、学历、知识结构等。

计划职能对未来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的谋划。主要内容:目标与任务分解,目标实现方式与途径选择,进度控制与调整等。

组织职能为实现组织目标,对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在工作中形成的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主要内容: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运行及组织变革等。

领导职能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主要内容:指挥引导,激励鼓舞,协调沟通等。

控制职能是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按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主要内容: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等。

三、《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依据一定的理论,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是教师在具体情境中对各种教学要素的合理性处置方式,包括教学内容和材料的安排、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师生活动程序的设计等。

对于大学本科教育而言,《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使他们形成从管理学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行为习惯;二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使他们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继而为学习其他管理学课程打好理论基础;三是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主动观察和正确判断复杂情境中的应然关系,保持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培育学生的反思与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未来工作中遭遇或面对管理困境和道德悖论时,运用管理学知识提出富有创见的应对方案和措施。因此,根据上文所澄清的管理学原理的基本问题和该课程特定的教学目标及“培养未来企业家”的发展性思维,特提出下列基本教学策略以供探讨。

首先,强调兴趣的培育与引导,重视案例讨论与情景结合。“追求卓越,成功便会追上你的脚步”;成功是人人向往的目标,但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自身的卓越,如何使得个人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兴趣”。为学生打开一扇知识的门,培育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呈现知识的宽度,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思考知识的深度,是真正的教学首要。

尽管以基本概念为纽带的知识传授占据教学的基础地位,但离开具体情境和对现实问题富有说服力的思考,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是任何学科的教学目的,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课程,有着丰富的应用素材,积极搜集、主动探讨、深入思考社会现实中“新、奇、特”的管理案例,既能增加教师自身的实践知识,又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大幅度地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强调形成知识体系。概念是特定知识系统对研究对象的独特把握方式,是理解和运用管理学原理知识的关键路径和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一方面是“讲”,运用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突出其关键特征。譬如,不同的词性就能反映出同一概念的不同关键属性:“计划”从名词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管理文件”,从动词角度理解是“为实现目标进行的活动安排与谋划”;“组织”从名词的角度理解是“一种权责结构”,从动词的角度看是“一系列组织运行的活动”,等等。另一方面是“解”,呈现概念实例——分析共同属性——揭示概念内涵。

学生一旦建立起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就可以借此把握管理学原理的整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理论,进而为学生分析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构筑坚实的基础。

再次,注意学习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别人”,从某些角度来看,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社会学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不能像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科学性强的学科一样,在掌握基本公理和定律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解答问题;所以,管理学原理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用文字进行表达,这就意味着学习的内容复杂,信息量庞大,这些学科特点给学生学习、理解、记忆和表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和压力。推己及人,笔者主张师生在一定程度上互换角色,由学生扮演“老师”,把知识“教”给其他学生。这一策略不仅能寓教于乐,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进行教学准备、教学实践和教学总结的过程中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自我管理过程。

另外,管理学原理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这种属性就强调管理学原理中的应用工具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及可执行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在这一部分主动参与和实践,甚至创造机会或安排具体项目让学生干中学,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最后,合理选择教材,合理安排教学。教材往往受编写者个人兴趣、认识和篇幅、出版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和个人偏好,如果只选用一种教材,就难免会使教学内容趋于简单化和片面化;反过来,选用多种教材既不太现实,又太复杂。最好的策略是教师根据管理学原理的致思路径或知识模块,用讲座形式覆盖主要教学内容,将教材的有关章节纳入讲座体系作为精读材料;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则另外指定有关阅读材料。这样安排的益处,可以最大限度地使教学内容做到合理、全面,还可以做到“专修”与“选读”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沈鸿生.《管理学原理》的对象、体系初探[J].中国工业经济学报,1985,(4).

管理学原理试题范文6

关键词:二级管理;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01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多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不断增加,除2008年因金融危机等因素造成报名人数下降外,考研人数年递增10~15万人。研究生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给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急剧扩张,传统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已经不能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何在新形势下探寻和创新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以中国计量学院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为例,探索校院两级管理体系下的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模式改革的方法与路径。

一、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内涵及现状分析

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过程和质量的各种方法、措施和制度,具体来说包括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教学安排管理、培养计划管理、考核管理、学籍管理以及各个培养环节的管理等。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一所院校研究生教育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也是一个管理实施的过程,它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主要任务,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都归结于这个培养管理模式。

当前,很多高校对于研究生管理都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克服了一级集中管理体制存在的机制不灵活、培养环节脱节、信息交流不畅、院级管理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等缺陷,适应了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的新形势,既充分发挥了研究生学院宏观指导和监督的职能,又强化了基层培养单位的主体和责任意识,对于促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结合、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实施时间不长,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1)二级学院管理压力较大,尤其是研究生人数较多的工科、经管学院,问题更为突出。二级学院在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上无法与校级机关相比,以我校为例,二级学院一般只配备一名研究生秘书,而这名研究生秘书往往需要承担其他的工作职责,在时间和精力上经常疲于应付。(2)二级学院管理以事务性管理为主,工作缺乏创新和前瞻性,主要以完成学校任务为主,工作上往往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容易导致管理固化而不能顺应形势发展。综上所述,如何充分利用二级学院管理的灵活性和主观能动性,又能克服二级学院管理力量薄弱的缺点,是本文研究的核心。

二、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问卷调查

为更好地开展改革,2015年9月,我院针对现行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的运行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对象为我院在读研究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问卷40份,其中有效问卷40份。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分析结果有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各类人员作用的重要性分析,各类人员包括导师、管理人员以及研究生自身。经统计,有80%的学生认为导师作用非常重要,另有20%的学生认为导师作用重要;有9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另有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作用重要;20%的学生认为管理者(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教辅人员、研究生院管理者)的作用重要,70%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另有10%的学生认为不重要。(2)对现行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的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5%的学生对现行的培养管理模式满意,有50%的学生对现行的培养管理模式一般满意,另有15%的学生对现行的培养管理模式不满意。(3)对于改进当前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的建议。经过总结,以下几个建议出现的次数较多:①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研究生的水平,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②建立培养过程学业监控体系,通过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督促研究生开展学业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③提高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校院二级管理体系下研究生管理模式的改革思路

基于现状分析和对研究生的问卷调查,结合实际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校院二级管理体系下的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建设。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大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力度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完善导师遴选制度,优先选择师德优良、有责任心、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大力鼓励研究生导师组建设,形成多基础学科,优势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交流的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氛围;建立奖惩机制,提高导师的积极性。以我院为例,出台了《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认定实施方案》,对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的资格认定有详细的规定,坚持优中选优。制定了《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等各项文件,对导师的思想道德要求、指导工作内容、考核标准和奖惩条件做出详细规定。由学院定期检查,设置研究生优秀论文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励,提高导师的积极性。

2.构建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监督的管理机制。学生自身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生管理模式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则可通过建立学习全过程监督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发展,这也是研究生管理者的职责所在。通过建立研究生培养信息系统,并出台相关的管理文件,对研究生从招生、选课、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及毕业等事项进行统一管理,全程监督。

3.增强校院协调,提高二级学院服务研究生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增加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者的人数,尤其是研究生人数较多的学院,通过配备专职研究生管理人员,提高研究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树立学院研究生管理者主人翁的意识,明确他们的职责,开展管理人员培训;建立奖惩制度,对优秀研究生管理者进行奖励,对办事不力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鼓励研究生管理者创新工作方法,对其基于工作开展研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四、结语

本文笔者针对我国研究生数量不断快速增加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国研究生管理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首先,实施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学科建设又是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根基,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增长。其次,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管理工作日益复杂,集中管理已经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和学科学生的发展需求,实施校院二级管理体系,由专门的部门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教育工作,更有利于院校管理人员开展工作。再次,校院二级管理体系,更有利于学校管理部门从宏观上对各学位点研究生制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研招调查报告)[DB/OL].中国教育在线.http:///html/ky/report/a1.shtml.

[2]高雪梅,张文翠,程晓娟.规范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保障培养质量的思考[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02):69-71.

[3]马海泉,吕东伟.以创新引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卫院士畅谈研究生教育改革走向[J].中国高等教育,2005,(11):31-33.

[4]马春波,孙福明.高校研究生二级管理模式的探索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13-114.

[5]仲实,肖晋芬,粟净,孙桂芳,殷南根.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中科技重大项目组项问题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01):120-124.

[6]叶志明,黄韬,齐平.高校二级管理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