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藤王阁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藤王阁序范文1
藤王阁序范文2
一、叙事之纯美
用骈文叙事其实最难,这种格式严谨的方式,容易让文章陷入到嗦复杂的六朝旧路上去。而初唐时的王勃,则以自身的才华,很好地破解了这个难题,使《滕王阁序》一文显现出纯美的叙事风貌。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从历史角度入手,瞬间带我们进入到了时间的长河之中,而接下来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又显现出天地融合呼应的阔大气象,横、纵两道坐标轴相交叉,地点力挺而出。再其后,“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则让水路与陆路之线相连接,“襟、带”二字纯是诗笔,“控、引”二字又有王霸之气,真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精彩。然后,俊才、宾主次第而出,如阎公既为东道主,亦兼当地官长,显出宴会规格之高、场面之恢宏。在王勃的笔下,胜友如云、高朋满座之欢跃然于纸上,虽然只是普通交代,已经写得层次分明、前后起伏,在四六骈句中使读者感觉到美不胜收之意。
二、景色之壮美
《滕王阁序》首段中的叙事,已经得美之三味,而接下来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同样令人心醉。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点明了美所存在的时间;“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能在总括句中,点明水之灵动、山之沉稳,具有非常浓厚的色彩感;“俨骖驿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一句,指出作者于一路风尘劳苦中能大饱眼福。
接下来细致的分层次摹写,同样精彩,像“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显现出了视觉上的变化,极言滕王阁的仙境之妙,其中“耸翠”和“翔丹”二词,使色彩呼之欲出,“上出”和“下临”二词,使建筑线条跃然纸上。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果细致分析,都能从中体会到无穷妙意。像本文最为人传颂的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真使人倾倒,不由得感慨,王勃年纪轻轻,是何种天纵神笔,能作出如此妙文出来。它的妙,在于让写景有如绘画,于层层皴染之下,显色彩绚烂之效,给文学赋予了视觉艺术的功能。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我们在千年之后,同样感受到那份极强的视听冲击力,这种冲击力,是其他骈文所不具备的。
三、抒情之真美
有叙事、有写景,文章很快产生了物我两忘的效果,也就是让读者和作者一同以平静的审美思维反观这次盛会及其所处的环境。像“遥吟俯畅,逸兴遄飞”一句,无论是“b”字,还是“俯”字,都是说其登高的视角。不管视角在哪里,逸兴是一致的,那就是以遄飞之致,揽不尽之景。二句逐步从对外物和外景的欣赏,过渡到了返观内敛的心灵审美。
接下来的叙事便更多带有心灵体味的意思。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一句,与会者即兴作文,大家的兴致之浓厚可以想见;“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一句, 说明了此乃是天地间一大快慰事;“天高地遇,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一句,更是将有限的人生活动过渡到无限的心灵体验中去。如此种种,皆使读者感受到荡气回肠。这种抒情审美的呈现,让本文脱离了普通宴饮序文的平凡,走到了另一种境界,值得引起重视,可谓是王勃打破常规的艺术创新之举。滕王阁因有斯人斯言而名垂千古,实在是一大幸事。
四、哲理之幽美
前文已经述及,《滕王阁序》一文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情,三者结合得恰到好处,这已经不容易做到,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本文还在哲理方面有深刻的阐述,这也是一个必要的审美方向。
总的说来,王勃在沉醉于滕王阁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时,虽然可能暂时从自身的悲凉境况中解脱出来,可是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的感触对于诗人来讲,是必然会想到的,内心悲凉的产生也极其自然。因此作者便会从叙事、写景、抒情的常规思维,上升到人生哲理层面。特别像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历史人物均有其失意之处,使之同自身的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相联系,那种生命的恐慌感、虚无感,是再平常不过了。此时,王勃的内心可能是极度失望、极端痛苦的,而他却可以从这种失望、痛苦中解脱出来,从悲观转向乐观,表达出奋发向上的精神,“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本文的哲理闪光点。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幽美的哲理:它是富含激情的,是和自身经历相结合的,同时也是富于主观思考的。
藤王阁序范文3
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⒊萍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⒋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藤王阁序范文4
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对一个字词的不同阐释,牵涉关系到对文章内容整体的确认和主旨深浅的探究。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就存在这样的现象。
“时运不齐”,简简单单四个字,教材翻译为“时运不济”。很明显,把“时运”大致理解为“命运”,“时运不齐”中的“齐”理解成通假字“济”。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时运”解释为“一时的运气”。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时运不齐”注解为“等于说命运不好”。如果单从文意的疏通来考虑,这些解释也未尝不可。但从整篇文字和作者的感情、主旨文章来考察,似为不妥。
第一,从文字语气的角度来品味。在“时运不齐”前面,王勃加了一个明显的语气词“嗟乎”。文言文中,语气词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打开作者心绪的很直接的一把钥匙。“嗟乎”在此明显表示感叹和悲凉之义,是有感而发的。这和表示王勃情感变化的关键句“兴尽悲来”相呼应,任何感情的产生不可能是无中生有的,那么这里悲凉和感叹之情是如何产生的?明显是有落脚点的,注意前面的文字,“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四句是一气呵成,涵盖着地域方位的东南西北,这位青年才俊的走投无路,到处碰壁,悲愤甚至怨恨之情显见。这是一种从高处里跌落的感觉,由意气风发,前程似锦的时代骄子沦落为远离京城、失意流落的世界弃儿,憔悴流落之情淋漓尽致。一切的荣华、功名、富贵、前途好比北极星遥不可及!“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里明显用才华卓绝的屈原和年少成名的贾谊悲惨命运的典故,非常直接地说明了“时运不齐”中的“运”,即命运、运数是很不幸、坎坷。古人总是把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自己所处的时代联系在一起,“时运”中的“运”理解为“命运”,更为恰当。
第二,从后文中的衔接内容来考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后,王勃为何一口气举了一系列历史上名人的例子,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如果从这段文字内在关系来考虑,其实有个递进的关系,前面说过,“兴尽悲来”是关键句,而这里的“悲”是有层进的性质,并不是一味的并列。“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从宇宙时空的永恒苦叹生命的短暂,这是第一层次的悲;接着“望长安于日下“等四句,是失意漂泊的孤独之悲,属于第二层次的悲。而中国文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平庸一生。笔者仔细考察冯唐等四大名人,发现都是有很高的才怀,但结局是悲剧性的。如冯唐,历经汉文帝,景帝,汉武帝三代帝王,但终不得志;李广,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战功显赫,但始终没有封侯;梁鸿,一代俊杰,因作《五噫》之歌,冒犯了汉章帝,四处追捕,只能改名易姓,逃居于齐鲁滨海之处。王勃把自己等同于这些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著名贤人和悲剧英雄,无非是自况,证明自己的落魄潦倒并不是才华平庸,而是人生的机遇和命运的捉弄。如果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其悲剧性更浓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尤其是强调突出贾谊这个典型人物,文中出现两次,年少才高,遭人妒忌,迁谪长沙四年后,汉文帝复召他回长安,然而在宣室之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就是命运的荒谬。“非无圣主;岂乏明时”,典型的文言的互文现象。这些所谓的悲剧人士遇上了的恰恰是封建王朝的“圣主”和“明时”,不是生不逢时,而是生正逢时。文帝、景帝、武帝、章帝,哪一个不是所谓的圣君。文景之治的太平、汉武国力的强盛,哪一个不是所谓的明世和盛世。生正逢时,身正逢君,而结局是如此的悲哀和感伤。这才是对封建知识分子最大最深最悲剧的伤害。按照当时的思维方式,这种不公平和荒唐只能归结于命运和时代的嘲弄,更有力地论证了好的时代和好的命运,不是同时一齐出现的这样很反常的现象。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个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好的作为,这就是人物的彻底的悲剧性。这里的“时运不齐”,如果理解为“时代和命运不是一同或一齐、一致,整齐出现”,则更为贴切。“不齐”理解为“不一致”,在他处也可得到论证。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张教头道:‘贤婿,甚么言语!你是天年不齐,遭了横事,又不是你作将出来的。’”其中的“天年不齐”指的就是林冲的岳父张教头认为林冲的命运和流年不相配合,不一致,导致吃了官司。又如《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文齐福不齐”就是“文才和命运不一致”,意思是“古代考试时,文章足以登第而命运不好,未能上榜”。“齐”在《说文》中这样解释:“禾麦吐惠上平也。”本义是“整齐、一致。”“齐”在古代通“剂”(《常用汉字详解字》),和医药有关,是“药剂”的意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齐”有“济”这样的通假项,但是是“调剂”的意思,而不是“有利、有益”的意思。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剂”,跟药物相关。如《韩非子?定法》:“医者,齐药也”。
第三,从作者王勃特殊的生活经历来探究。王勃“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敏捷”。14岁被赞为神童,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王府侍读。一年后,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被逐出王府。22岁时,他好不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又因“杀官奴”犯下死罪,遇赦免死,宣告仕途终结。27岁他远行到交趾探望受牵连的父亲,渡海溺水而死。这是典型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过山车式的人生,按照闻一多的评论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但王勃在诗文中不止一次承认初唐的国泰民安,君主贤明。比如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又在《春思赋并序》中说:“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寓巴蜀,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坷圣代。”一直在强调“唐尧之朝,明时圣代”。初唐时的建功立业、施展才干的激情始终在燃烧。但王勃又认为:“天地作极,不能迁否泰之期;川岳荐灵,不能改穷通之数。岂非圣贤同业,存乎我者所谓才;荣辱异流,牵乎彼者所谓命?”(《为人与蜀城父老书》)这里突出的要素就是命运无常,人抗争不过命运,人在命运前常显无奈和无助。于是一次次悲叹“志远而心屈,才高而位下”(《涧底寒松赋》)的不平遭遇和自己悲凉的命运;悲叹自己命不合于时,参悟人生的穷困和通达、顺境和逆境,更多地从宇宙变化、历史兴衰的角度来思索人生的意义,力求消除生活带来的痛苦和迷惘,完成自我的安慰和救赎。这和王勃精通研究“时与运”的《周易》也有关联,他曾经写过五卷《周易发挥》等著作,表现了他看破人世规律和宇宙玄妙的思想观念,并且他还把这种时运观运用到文学创作中。
藤王阁序范文5
红抟四时,含露春秋,何处花容不老?绿翥八节,流霰冬夏,曾几草木荣枯!海拥峡横之地,白沙兰坻,江河宛转几湾月;岸陂堆出之隅,长衢楼台,星汉高时万家晖。纵然遥望,海日烬而层城④炫;蓦然惊艳,丹楼深则流霞姗。
朱阁掩于椰林,依依烟甚柳青;玉堂映于碧水,冉冉海生江月。长堤织锦,诗韵叠,押水幕而委蛇;虹桥涡漩,光曳珠滑,绕璧台而流湍。蓬莱净土,海望九皋升鹤;瑶池玉液,濯翠灵蛇奉珠⑤。幽幽吹笙路,依稀王乔鹤影;朗朗鸣凤台,零落秦女遗声。梦蝶宜厝庄周之榻,行深愿遂陶公之椽。风雅古远,撷朴浑而殊天香;音希高存,异风物而魁国色。耽玉清皇梦,和天地之紫云⑥于太浩;仰竹林贤名,张苍溟之广陵⑦于怆然。
浪发云端,落珠熠熠。湾罗新月,景纬煌煌。涧蓝蓝沙软,假豪梁即兴,看鱼游鱼沉;滩漫漫潮偃,窥长天依旧,望鸥翔鸥落。垂钓一竿身,羡鱼得领真趣;扁舟一浆叶,板荡当拔豪情。身轻盈盈,舞翩跹而溶丹霞;神思漫漫,浣南海而渺陂池。蝶梦栩然,揣恍惚于怀中;鱼乐梁诘,把逍遥于物外。猎猎泠生何处?王庶同风!浪轻遐思尽收,天地不语⑧。星斗欲摘,眺五指千仞峰擘;秋水不辨,掬万泉百川流春。
渔火流萤,舳舻相连。红瘦阡陌,绿肥垄头。藏山海之瑰富,珠珍逦迤;得椰韵之传神,娇态极妍。天转处,断碣几,路疑石告海角;地到尽时,涛声唱断,水覆龙啸天涯。金莲喷瑞,彤云缤纷混天海;虬龙翻身,椰树婆娑起白沙。
来思问水,响天籁而发韶音;往矣梦潮,落晚霞而洗流水。白雪弥寡,唱水几处东海碧;荆璞弥璇,攻玉堪琢南山石。瀛洲孤荫,屏呵半阕海国、天佑最惜寿比:宝渚犁波,雪围一爿瑶台、神赐莫若福如。琪树花林,几缕芳霭扶摇,研濡南风斜丝雨;毳茵裱藤,一抹香岚出岫,缠定青山挂紫烟。霞染鱼尾,游红掠彩龙庭绚;春上鸭头,摇青矫吹南洋风。
东隅初澜,滩前玉崩琼碎;桑榆老辉,海上孤轮独寒。万斛珠倾,荷动疑乎西子;一盘银泻,巧笑惑而东邻⑨。拾贝璺岁,怅山川几度;错影移芳,共婵娟艳催今朝。穷滨海之绝奇,尽人神之希欲:享日敫日之浏亮,口翕清泠之极爽。海作琴声以悦耳,岸凝画色而璀目。歌窈窕而彰章,泠沁神、洛;诵明月而恃诗,冰鉴雅、骚。
椰树枝下,零雨轻声。兰泽池畔,细霏著练。朱阑画栋,冷艳冰封岂无情?桂苑兰庭,月华不寒也辅霜!离离高唐之观,犹涉楚王云梦泽;比比丹墀金屋,都似汉武藏娇处。借巫山之云雨,桃花流水枕玉梦;展兰台之际望,凄美沧凉瘦风骨。然则野披鲛绡,铅华何以弗御;隅向阿娜,细腰不得其推。诗怀存古,往事寻来风月老;情愫抱远,典中觅得秦楼残。阁因序显,源凭记宣。争胜概领秩秩春光,小绿一点出墙杏;作鱼避昭痦痦龙吟,野水疏烟入赋心。
真趣萦怀,何以抒之?雅士华章,孰能颂之?四围丹青,谁与墨之?八方谐韵,焉弗和之?
琼台种玉,流光溢彩天地外;珠涯还珠,玉树歌摇海雾中。南国风流,何必六朝烟水气;琼水潋滟,嫣然秦淮花。
注:
①鱼避:典出《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谁知天下之正色哉!”
②交:越南北部古称交耻。
③五:,指高而隆的山峰,五,即指五指山。
④层城:高大宏伟的城。《淮南子・地形训》载,昆仑山有层城九重,上层名层城,上有不死之树。
⑤灵蛇之珠:典出《淮南子,览冥训》,春秋时,随候救一大蛇,后蛇衔明月珠以报之,又称随珠。
⑥紫云:《紫云回》古笛曲名,传唐玄宗梦仙降歌舞,其中笛声尤佳妙,仙女道,所乃神仙之乐,名日《紫云回》。
⑦广陵:《广陵散》,古琴曲名。
藤王阁序范文6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8-0099-02
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依笔者之见就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语文的信息,掌握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规律。因此,以语文新课标理念来重构课堂教学设计,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笔者也在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就增加有效学习时间,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语文有效教学要增强教学问题的有效性
笔者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有近一半的教学提问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所提问题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紧扣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分层设计,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展开,而且所提问题要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深层的思考。一个有效教学问题至少应具有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二是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内容;三是必须是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积累相当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设计出“有效问题”:即问题本身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问题具有较好的拓展性,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问题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不是”“对不对”或“好不好”的浅层上,而是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有所作用。
例如,在苏教版中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中,笔者针对这篇小说,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文章写了几个人?主人公是谁?②联系文中内容想象一下老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情景。③作者为什么给读者留下这一空白,没有如实描写这一情节?④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文中的描写,谈谈老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⑤学习这篇小说后,对作者的创作风格有何了解?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对探究阅读文本有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对欧·亨利(他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中的一位)小说的独特风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个有效问题的提出,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实现真正的各种形式的课堂“对话”。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问题设计,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就教材观而言,教师既要紧扣教材组织教学,又要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用教材来教,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就学生观而言,更强调了学生,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个性化地设计教学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观更强调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学设计的预设性,也要根据课堂发展重视课堂新生成的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共同得出答案,共享学习成果,师生在教学问题的解决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这才是语文有效教学追求的目标。
二、以提高学习兴趣为突破口,增加学生专注学习的时间总量
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大类。有意注意要求学生通过一定努力才能实现,学习效果显著,但容易疲劳,不能持久。无意注意学习效果差,但能调节学习中的疲劳。无意注意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一些新异、变化的刺激因素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所以教师应该在重视有意注意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无意注意调节情绪的功能,使学生在课内能保持尽量多的专注学习时间,从而实现专注学习时间总量的增加。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对于课堂自控能力较低或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莫过于教师着力营造课堂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堂课内使学生的兴趣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同时,让他们回答较低层次的问题,给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使学生的兴趣持续地提高,直至对学科产生恒定的兴趣。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多媒体的应用、课堂练习等都是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王勃的《滕王阁序》时,笔者通过知识竞赛来导入:“我们祖国地大物博,亭台楼阁林林总总,有谁知道中国的‘四大名楼’吗?”问题既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前后左右,七嘴八舌,思维异常活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凑齐了四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滕王阁”。趁着学生意犹未尽时,笔者又抛出第二个问题:“谁还能举出一些与写这四大名楼相关的诗句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纷纷交流日常的知识积累。当有学生说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时,笔者就因势利导:“你们知道这些名句是出自哪位名家的哪篇作品啊?”“王勃的《滕王阁序》”,“很好,今天我们就跟着王勃一起参加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的这次盛会。”学生学习的兴致更足了,迫不及待地打开教材仔细阅读起来。
及时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控,强化有效刺激的作用。由于学生生理因素的作用,一堂课内学生的情绪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当其行为得到教师的肯定时,必然会兴奋愉悦,而其行为得到教师的否定或没被足够重视时,必然会沮丧,从而使剩下的时间情绪低落,影响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及时的调控,及时、正确、中肯地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可用赞许的语言、目光,恰当的手势来肯定学生的表现,也可适当变换活动的方式,如踱步朗读、突然停顿等传递信息,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控。还可走下讲台巡回讲课,适时地提问,组织课堂讨论等,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做到清、活、鲜、实,减少有效时间的流失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其教学法水平是一个重要因素。要做到有效学习,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做到清、活、鲜、实。
清就是思路清、要点清、口齿清。教师在钻研教材、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学要点要清晰,不同的课型,如阅读课、写作课、复习课等都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的口齿清楚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至少要让学生听懂听明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
活就是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教得活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灵活处理教材,机智处理偶发事件,及时调控学习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练习。课堂偶发事件处理得当,能因势利导,化害为宝, 产生积极的效果。学得活就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理解中建构知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在体验中内化情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鲜即鲜活生动。教师要努力形成有特色的教学风格,调动师生间的“思维共振”和“情感共鸣”,发挥教学的陶冶功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做到严肃中有温和,紧张中有轻松,枯燥中充满生动。真正做到:教学中的例题巧解、妙语连珠、体态情趣、幽默插曲、摹态拟声、故错解疑,使学生乐学,消除由紧张思维带来的生理疲劳,淡化情绪生活中的焦虑水平,恢复已倾斜的心理平衡。
实就是实际,包括语文新课程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要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扎实推进新课程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实际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是为了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