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老爷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老爷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老爷庙范文1

[关键词] 村落;民间信仰;茜草峪;柳沟寺;庙会

[基金项目] 本文是“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cx13062。

【中图分类号】 K8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222-2

一、柳沟寺所依托的村落背景

(一)茜草峪村的自然环境。茜草峪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的西北部,现属于博山经济开发区。太阳总是在这个地方较早落山,因为它地处群山脚下;山上植被以松树为主,也有果园种植。而在进村子的路边有柿子树,村民家里枣树、石榴树也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村中有一棵国槐树,村民介绍要三个人才能抱得过来,树高有15米,南北向长势茂盛,达15.5米,东西向也有11米。国槐是博山地区列入“古树”范畴的11处之一,也是博山北部仅有的一棵,堪称之最。

(二)茜草峪村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茜草峪村地处丘陵山地,人口300多口中老龄化比较严重,很多年轻人都在外面上学或者已搬出本村居住。在交通方面,除通往邻村的小路外,只有一条四年前修建的主干水泥路通向村外,而与该路相连接的是南北方向的焦(庄)磁(村)路。2004年焦磁路开始动工,历时两年,2006年建成张(店)博(山)路附线。在经济发展方面,茜草峪村原来有很多是承包建筑工程,现在村里有七、八家机械厂,比较大型的有两家,还有在自家干的。

二、柳沟寺庙的组成

柳沟寺的旧址已无迹可寻,现在初具规模,共有六座红柱、青瓦庙宇,大部分都是上世纪90年代修建:

(一)碧霞元君行宫。碧霞元君行宫(泰山奶奶庙)是1993年新建,行宫长10米,宽6米,有6层台阶。行宫供奉着八位佛祖:庙里的西边是送身爷爷、送身娘娘,中间是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东面是空中老母、百恩老母、观音老母。

殿里还有很多排位,以及村民送去小佛像。经询问得知,这些佛像是村民家里要换下来的,还有就是家里是卖佛像的,结果家人生病,就把佛像拿来柳沟寺庙里以求好转不再得病。

(二)王母圣殿和玉皇殿。王母圣殿,是最后建成,有9步台阶,供奉着王母娘娘和两位丫鬟,共三座佛像。玉皇殿是1998年新建的,长9米,宽6.2米,4步台阶。庙内是玉皇老爷和两位丫鬟共三尊佛像。在采访中当问及两座殿一前一后不在一起时,得到一个有趣的答案:王母娘娘与玉皇老爷虽是两口人,但庙却不在一起,就和现在的家庭一样,在一起容易吵架。

(三)灵官庙和药王庙。灵官庙是1992年新建的,较小,长2米,宽1.5米。就供奉着王灵官一位神家,对于他的职守有“占山为王”一说。药王庙也是1993年新建,长3.3米,宽3米。药王老爷是管的抓药,药就是烧的香灰。

(四)石大夫老爷庙。石大夫老爷庙坐北朝南,据当地人介绍,原来就只有石大夫老爷庙,后来重新修复,并与1992年建成。庙里供奉的是石大夫老爷和两位娘娘,共三尊神像。

三、柳沟寺庙会的全景展示

(一)庙会前准备。刷“肴货”,“肴货”就是在香火会开始前,村民自发的去清洗庙里供奉用的盛具,如茶碗、娄壶(茶壶、酒壶)、酒盅等。庙会前,村民们自愿捐钱,到集上裁给各位神家做衣服、裤子的布料,回村大家亲自做衣裳。

供养东西有:十碗菜(根据情况)、水饺(素)、点心、水果。据老人说,泰山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都吃长斋,还有王母娘娘都不供养腥(荤),所以水饺要素馅。

(二)庙会进行过程中。香客方面,多来自周围方圆百里的乡镇,集中以中老年的农村妇女为主。人们到达柳沟寺以后,先把自己的供品摆放在庙里供台上,倒上酒和茶。香客除了带有供品外,还有元宝、五色纸、黄表和做的衣服、鞋子等。

每个庙前的香炉:点香(三根或一把不等)、请请(对佛祖保佑说什么)、后插在香炉上。一般都会对每个神灵烧香、磕3个头,磕头的时候念叨着求佛祖保佑什么?等磕完头,烧尽香后,人们就把酒和茶水倒掉,烧掉除供品外的黄表、衣服、元宝等。

(三)庙会后。人们把庙会上佛祖享用过的供品带回家,当饭菜吃掉,这样家人吃了供养的东西,代表着得到神的庇佑,就会无病无灾、平平安安。而在庙会结束后,柳沟寺除了初一十五外,就几乎没有香客去上香,所以,柳沟寺的庙一般都是关着门。

四、柳沟寺庙会中民俗符号与信仰的解读

什么是符号?在我看来,符号是除其本身已能被认知的代表意思外,还有就是人们用约定俗成来赋予其另外的涵义,并且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现和方法的实施,使其成为具体的体现者。

(一)柳沟寺庙会的“符号”

1.举办庙会的时间。庙会的举办一般都是具体地点的固定时间进行,但柳沟寺庙会一年有好几次,时间都是定为各位神家的生日那天。正月初九玉皇老爷的生日,3月3是王母娘娘的生日,3月15碧霞元君(泰山奶奶)生日,10月28石大夫老爷的生日。这些日子都是农历,相应的这几天都是庙会时间,足见当地人对各位神家的无差别信奉。

2.供品数量要求。供品的数量不出现“4”,一般是单数,具体随意。成身做的衣服、鞋子和袜子,数量依情况而定。对于做衣服的说法是各路神家跑在路上为百姓办事、保平安,得要有鞋、衣服穿。再就是供养的水果不能用“桃”。

3.还愿谢好(四声)佛祖。尤其是在求子如愿得子和得病好后,在调查过程中,老人有讲到一个“石大夫”看好病的例子:家里的孙女在外地上学时,鼻子处长了一个疖子,老人就在家朝柳沟寺石大夫庙方向,烧香、磕头请石大夫老爷,连续三晚上烧香等到圆茶结束,请时念叨着:石大夫老爷,我请你来家,你灵着来,她来某某地(说明地点)学校上学,求你老人家跑点腿去给看看。

(二)俗民信仰的解读

1.人之常理――因果、善恶与轮回。既是对事由对象的交代,同时,也是对事由对象之间相互性关系的一个呈现。写到这,想起前几天村里去世了一位老人,大家聊天的时候说起来:老人得的是癌症,这个老娘娘一辈可(kuo)板正(干净利索)连,元宝、烧纸都叠上啥,哪会白也拉不了(liao),还得捏种病,也木耽受罪额……其实,人们也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过去的善恶会决定现在的好坏,而现在的善恶又会决定未来的苦乐,积善积德会有益家人健康平安,使人们格外重视祈福保佑仪式。

2.“真与假”。在当地人们心中:石大夫可以给人看病,尤其是看长疙瘩的病更显效果。对于“石大夫”是如何施医术、救治伤痛的,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过程与结果,是真的还是假?或许就是这种病情好转的“有效果”,让请“石大夫”看病成了当地人的约定俗成。

3.“信与不信”。笔者有“替身”就在柳沟寺,有这样的说法:你的替身在的地方,自己是不能去的。在当地,有替身的话生日那天是必须去供养的,供品有一碗水饺、五色纸、元宝还有黄表、香等。所以,不管相信与否,结果也不会是绝对,但是对于每一种结果都会有它相应的说法。这种不去“触犯”的心理,是人们去做与否的一个标准。

五、结语

近年,庙会的人流量明显减少,这与各村都在自己村里建庙有关,一定程度上相对分散了人流的集中度,这也是人们近距离信仰传承的一种表现。柳沟寺庙会还会继续兴盛下去,信仰力量延绵不断的传承和发展,继续成为民众精神世界的慰藉和寄托。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安德明.重返故园――一个民俗学者的家乡历程[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3](清)蒲松龄著.聊斋志异[M]. 济南:齐鲁书社,1981.

七老爷庙范文2

我是今天为大家服务的导游,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一下江南六大古镇中的一个,就是西塘。 西塘地处杭嘉湖平原,属浙江省嘉善县,距上海90公里,杭州110公里,苏州8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之称,唐宋时聚成村里,明清时期,由于水路发达地理位置优越,逐渐成为了江南繁华富庶的商业重镇,西塘1平方公里的古镇区至今保留着二十五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居住着二千多户的居民。游人到此,不仅可以领略到小桥流水、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还可以置身期间,亲身感受古朴、安逸、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 西塘古镇共有十一个景点,每个景点都以其特有的内涵向游人展示着西塘厚重的历 史文化与独特的人文风情。

当我们走进张正根雕艺术馆,首先看到的是一张龙椅,它叫"过把瘾",在中 国古代只有皇上可以坐龙椅,而根雕馆的这张龙椅,是专为游客准备的,让各位可 以坐坐龙椅,做一做现代的皇上。整张椅子为龙眼根和杜鹃根自然巧妙组合而成, 与之配套的踏脚为全天然的杜鹃根。好,现在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里的根雕。大 家请看这边 根魂是一件天然的作品, 它是来自与福建闵候地区的一个龙眼树的树根,此根因为长于悬崖之上,岩石阻碍根系往下发展,所以整个根平摊开来,很大也很平整,其根部截面形似中国地图,而根面上的图案则众说纷纭,有说百兽图、 罗汉图。天然的作品就是要给游客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感受它像什么,就是什 么,这也正是根雕的魅力所在。

来看这里,这叫震撼,又名东方雄狮,一吨多重, 它是来自于东北地区的一个杉木根,狮子的头部就是一个巨型的根榴,艺术家细腻 的构画了狮子的脸部、爪子以及尾巴部分,令整个作品生气勃勃,震天憾地。而狮 子的身份及鬃毛部分则是自然的树根,体现了根雕艺术的七分天然。 而这边呢,还 有个名为"比美"的作品,一看就是这么傲气凛然的孔雀,它展开尾巴部是一个纯天 然的根系,身份与头部是树桩部分经过雕刻而成的。

再看这边,好一幅喜上眉梢的 泼墨画,枝条上梅花怒放,花间一对鸟儿窃窃私语,仿佛寓意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就要到来。整个作品春意盎然,是用一个连理根创作而成,两个油茶根天然的交 缠在一起,形成一个圆洞门,作者又巧妙地点缀了两个喜鹊,形成了双喜临门这么 一幅喜气的图案。

看完楼下这些大件作品后,楼上的小件可谓别有一番洞天。看这 边是根抱石的"八仙过海",而那边则是"十八罗汉",而正中这个"金狮王"是一个巨 大的柯木榴的作品,一只母狮子、三只小狮子营造了一份乐意融融的家庭氛围,母 爱,何其温柔,何其感人!再过去看一件精品之作——"熊猫盼盼",是一个根榴抱木的作品,熊猫的身份为整个根榴,耳朵部分是根榴上张正根雕艺术馆面两个天然的突起,眼睛、嘴巴、爪子是雕刻过的。作者再巧妙地修饰了竹面,形成了熊猫抱竹这一憨态可掬的图案。

我们再来看一个抽象的作品,这是一块天然的卷边根,题为"年轮",作者把整个根面想象成一片树的横切面,一圈圈的年轮记载着年轻时的 梦。再看这边有个卷边根的蝙蝠,也是整体的一个树根,后面着色,体现出前面的 蝙蝠,蝙蝠在古代是福气的象征。各位游客看完根雕以后,希望大家把西塘的好福气带回家。我门下一站的目的地是江南瓦当陈列馆。

(沿途讲解)您知道西塘有三多吗?那就是桥多、弄多、廊棚多,在古镇至今仍保存有古桥27座,长廊2000多米,弄堂是一大特色,其中百米以上的有5条,幽幽 长长的弄堂仿佛是一条时间隧道把我们带入了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西街是西塘清 朝末年,民国初年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共有500多米长,集中了西塘一些老字号的店 铺,至今,我们从斑驳陆离的墙壁和褪色的木门板上还依稀看出这里曾有的繁华。

团友们,我们眼前的就是江南瓦当陈列馆。中国瓦当文化源远流长,"秦砖汉瓦"闻名于世,但由于砖瓦之类极易破碎,所以年代久远 的瓦制品大多传世不多。因而更显得瓦当的珍贵。在西塘南面的干窑一带,确有大批精美 作品传世。追其源由,得知早在秦汉时期,当地的制窑业就已相当发达, 更早有"千窑"之称。连闻名遐迩的"明货金砖"皆在那里烧制。相传当年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广招天下兵马,特向江南一官员下了一道口头圣旨,但当地官员年老失聪误把召千军万听为"造千砖万瓦",遂大兴土木,至此嘉善一带制窑业发达。这个馆内有花边滴水、筷笼、步鸡、砖雕、古砖、陶俑六大类300多个品种。其中有极富美好愿望的传统瓦当;有带宗教色彩的寺庙瓦当,有表明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图案瓦当。它以深邃而广博的文化蕴含,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思考与遐想。

(沿途讲解) 现在我们是在去烧香港景区的路上, 大家想不想知道西塘这个名称 的由来呢?我这就为大家解说一遍。其实它是与春秋战国时的伍子胥有着一定的关联,相传吴国大夫伍子胥佐吴修水利,用了几年的时间,开挖了这条南北向的河道, 造福了一方百姓,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这条河取名为胥塘,因西塘话胥塘、西塘为谐音,故改称西塘。胥塘河上的这座桥初建于明朝,是西塘建镇以后修造的第一座桥,故取名安境桥,西塘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被誉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大家请看这边, 我们已经到了烧香港景区 . 烧香港景区是西塘两大典型水乡风貌区之一, 它 以典雅、秀美、幽静的特色见长,站在鲁家桥上远眺,烧香港宛如一位小家碧玉的姑娘,楚楚动人地屹立在水边,使人不由得心旷神怡,烧香港景区的建筑保存得较为完好,有着明清建筑的典型风格,在这里你可以体味到几百年来水乡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逸生活,一座座精致的小楼,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河埠头以及千姿 百态、喻意深刻的系舟石,无一不透视出这里浓浓的生活气息。

走出倪宅,我们将要到的 是圣堂,而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五福桥。五福桥是西塘现存最古老的桥之一,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为单孔石板桥,因其结构牢固,用料考究而闻名西塘。据西塘的老人讲, 从这桥上走, 可 以得到五福气,即长寿、 康宁、富贵、德、善终。 五福桥旁一排低暗的房 子, 虽然不起眼, 但这里 却住着西塘最有钱的人 家, 因为江南人有财不外露的秉性, 所以, 这户人家故意把前面的房子造得特别高,里边才是深宅大院。 团友们, 大家现在进入的是圣堂, 它是供奉关羽的地方,但为何没把它取名 关帝庙而称为圣堂,据说有两个说法,

一是西塘人尊称孔子为文圣,关羽为武圣,故名圣堂;

二是传说乾隆皇帝下江 南的时候,曾来过这里,圣上来过,所以叫圣堂, 圣堂在西塘的历史较为悠久, 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年,旧称庞公祠,清 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五十年 (1711年)曾两次重修,改供关帝,俗称"圣堂".在西塘人的眼里,圣堂既是一座关帝庙,又是一座财神庙,旧时的西塘 每逢正月初五,镇上的商人们必定去圣堂烧香祭拜,用家里南瓜糊做的元宝,换圣 堂的元宝,意喻一年财源滚滚。圣堂两旁也商贩云集,各色风味小吃,年画、玩具 琳琅满目,热闹非凡。

现在大家看到的圣堂,已经过整修,规模也较之以前扩大一倍,前后共分4进,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和第三进分别供奉着文财神赵公明、武财神关羽,第四进为观音殿,两旁侧殿则为文昌殿和三官殿。圣堂内供奉的神像,并没有严格的道教、佛教区分。在西塘这座古老的小镇上,只要是老百姓敬仰的,都被供奉在这里,西塘人纯朴、善良的民风也由此可见一斑。如果说现在的圣堂已是修缮一新的话, 那么在这里还有两件物品是以前保存下来的,一件即是这付抱柱联,上联是"异姓同胞笑今人同胞异姓",说得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是异姓结为兄弟, 但情同手足;下联是"三分一统恨当年一统三分",说得是刘备、关羽、张飞异姓结为兄弟, 而当年的国家却是三足鼎立的态势, 另一件即是门厅内置放的名为"引元宝" 的雕花木板,这块木板材质考究、雕工精湛,上刻十七只鎏金的大元宝,原摆放在正厅门上,意喻招财进宝。 您还记得我们刚去过的根雕馆吗,而现在我们要去的是西塘明清明居木雕馆,它是一座前临街后临河的典型民居建设,原为西塘一户商户人家的宅院,现里面陈列着西塘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各式木雕250余件, 这些精美木雕, 每一块都以其雕刻 精湛,喻意深刻而深受游客的喜爱,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木雕馆里陈列的物品是西塘一位普普通通的邮电局职工自己收藏的,这也显示了西塘浓愈的 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走进木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呢,是两旁这两件 大型的月梁架,这是一个江南民居的建筑构件,原系摆放在梁架上面起到支撑作用 的,上面雕刻着渔、樵、耕、读的图案,雕工细腻,人物栩栩如生,在西塘,渔樵 耕读的图案被广泛地采用,这是西塘儒商文化的具体体现,西塘历史上是个商贾云集的地方,但讲究以诚信为本,崇尚文化的儒商思想,却是西塘每一个商人所特有的,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正是有了这种儒商文化的滋养才造就了小镇居民勤劳、善良的性格,纯洁、朴实的民风。走过小小的天井,便是民居的正厅了,这里摆放的多为中小件木雕作品,有体现精雕细刻工艺的梅花撑,也有体现风调雨顺双喜临门 等美好喻意的梁垫,更有用佛手、荔枝、桃、石榴等四季水果代表福、碌、寿、喜的雀替,这些无一不向你展示了江南木雕的精美绝仑与西塘千年古镇所蕴含的深厚 历史文化底蕴。 (沿途讲解)在去下一个景点之前呢,我还是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西塘其他一些 我们没安排在规划中的景点。

塘东街是西塘镇上民国至解放初期较繁华的街道之一,这里也聚集了 许多老字号的店铺, 如中华百年老字号药铺 钟介福药店等, 但与西街相比, 这些建筑更多了一些西洋的风格,大概是与他的繁华年代有关吧。 游客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黄酒陈列馆。 西塘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悠久,风 景秀丽,人文荟萃的古镇,更有着其独具一格的水乡为背景的文化色彩。比如说: 船文化、桥文化……而在这里我想特别值得一提的便是酒文化。西塘所在的杭嘉湖 平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其优质的大米,纯净的自然水为西塘的黄酒酿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塘的老百姓经过了世代的积蕴沉淀孕育出了众所周知的特色佳酿 ——嘉善黄酒。

到了醉园,您醉了吗?其实从 严格意义上来说,醉园并不是一个景点而是西塘家庭文化的具体展 示,这是一户王姓人家,世居西塘。 这座宅院前后三进, 住着祖孙三代5 口人,主人王亨是一位年近七旬的版画爱好者,几十年来,凭借着自 己对版画艺术的满腔热爱,创作了 无数版画作品,并先后在全国各大报纸发表,受到了专业人士很高的评价,在父亲 的影响下,儿子王小峥也爱上了这门艺术,父子俩的作品大多以水乡为题材,构思新颖,刀法圆润,风格清新秀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醉园的总体建筑为江南 园林式, 醉园的名字是主人醉心于四书五经的诠释,体现了西塘人浓愈的文化氛围, 园内有座百年历史的古砖台,期间假山、秀水、清苔、古藤,仿佛在向你诉说着岁 月的沧桑。园内另有一小砖桥,高约一米左右。虽然桥小,但人可以从砖桥上走过, 是西塘具有使用价值的最小的砖桥。

了解了醉园,接下去我们要去的是七老爷庙。护国随粮王庙俗称"七老爷庙", 始建于明代末年。相传有一位金姓运粮官经过本镇,时值镇郊旱灾严重,百姓颗粒 无收,苦不堪言。金动恻隐之心。金死后,朝廷查清其事,追封为"利济候",且又 加封为"护国随粮王"镇上百姓感其恩德,特建此庙以表纪念,金排行第七,故百姓 称之为"七老爷".每年农历四月初三为七老爷生辰之日,届时全镇各业百姓设社祭祀,万商云集,形成庙会。着可能就是西塘庙会了吧。

七老爷庙范文3

归绥(呼和浩特旧称)生产蒙古靴,相传始于清代康熙年间。

据蒙古靴老师傅郭良业(祖籍山西大同、义和社最后一任会首)、吴永祥透露,民国十五年(1926年)前后,归绥有蒙靴铺七大号。它们是坐落在旧城北门外太平街路东的永德魁、义生泰、长义永、兴盛永,小东街路西的元升永,东顺城街路北的泰和德,东马道巷路西的元和德。这些蒙靴铺的门市大都是三间,在门面上方都有金字招牌,也有栏柜(柜台),里边是作坊。有意思的是,这些铺子长年生产而经常不开门,被称作“暗房子买卖”。生意如何做?一是有零星上门来的订货者或买主,二是靠称作集锦社的通译业(俗称通事行)和称作新疆社的西庄业收购后驼运外发,后者的生意是主要的。当年,这七家蒙古靴铺在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都设有分号,各家从归绥派去的经营人员10名左右,一律不准带家眷,两年回一次家。

永德魁开业最早,元升永约在清代道光六年(1826年)前开业,这两家以货真价实闻名。民国十五年前后,元升永有从业人员50名左右。股东(财主)是山西祁县的吴少烈,他在北京开设“聚宝一茶庄”,在张家口还养有汽车。元升永有制靴师傅和学徒30多名,后来的全能把式郭良业,就是这家蒙靴铺的学徒。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时,七家蒙靴铺先后倒闭。归绥又开设了十来家三人班子五人号的小作坊。

蒙靴铺专学做买卖的“小小”,8年左右便可以顶生意,靴铺不倒闭就不能辞退。手艺学徒三年出徒后再谢师三个月,期间靴铺管吃穿。伙食是早餐炒米面茶,晚餐炒米稀饭,午餐是荞面、莜面来回倒替,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吃白面,也只是中午这一顿。

蒙靴和布靴业的社,称作“义和社”

早年,制作皮蒙古靴的原料牛皮,是从红皮坊购进。靴筒料称作“花皮”,皮面由人工制成花纹,刷上黑烟煤后,再用发酵的猪油、牛油、植物油烤搓均匀,花纹、色泽经久不褪。民国二年(1913年)前后,才有了木制带铜辊的压纹机,使靴筒面有了均匀的方格纹路,用栲胶水等鞣制成香牛皮。靴底草是从熏皮坊进料,在三伏天用桐油浸泡后纳制靴底,经久耐磨。

当时,销往四子王旗一带的产品,男靴称点勒半,女靴叫五步元,童靴称八宝。销往达尔汗旗、茂名安旗一带的是将军式(男靴)、皂靴(女靴)、一码三尖(童靴)。销往苏尼特旗一带的除男靴亦称将军式外,女靴、童靴均称三报靴,又叫小搬尖。销往召河一带的蒙靴,通称鸡蛋头式样。销往乌珠穆沁旗一带的,通称邬郡靴。销往鄂托克旗的称大官(靴尖部位较肥)、二官(靴尖部位不仅瘦而且靴筒较短)。销往额济纳旗、阿拉善旗一带的,通称纳木尔靴,又叫大搬尖。销往库伦一带的蒙靴,肥而且大也称将军式,又叫哈拉罕靴。当时,尽管蒙靴大体相同,但是有细微的差别,各地穿着不同的式样。销往四子王旗的蒙靴,拿到达尔罕旗、茂明安旗,是一双也卖不了的。

早年,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社。蒙靴和布靴业的社,称作“义和社”,又叫靴匠社,是纯工人行社。社内有从各靴铺工人当中选出管事的正副会首(又叫当家的)和大、二先生(会计),还有跑腿搞联络的,称作“散散”,每年一选举。社址在旧城通顺东街西头路北的义顺斋茶馆内,那里还存放社里的社旗、桌、椅、鼓、号及炊具等。

义和社在农历的每月初二、十六日,两次向工人收款(徒弟不收),称作上布施。民国年间通行银元(每枚值银七钱二分)和铜子儿(无孔硬币)。一人每次五枚铜子儿,交够1000枚为止(合八年又四个月)。从张家口、宣化一带来归绥耍手艺的靴匠,也是每次交五枚,但没有总数目,年复一年地交,称作长年布施。从库伦来的靴匠只上一年半布施。无依无靠的工人死后,由义和社出钱买棺木,埋葬在攸攸板申东北的义和社坟地。

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日,全行业放假三天,在西茶坊老爷庙(关帝庙,今社会福利院)红火,称作“过社”。三天集中起伙,还要请戏班唱戏。每逢唱戏时,便邀请城北公主府和大召前街硬山货铺“协成泉”(销售杈、耙、扫帚等)的人们前去观看。义和社所收布施存在协成泉,有时社内花销不够时,由协成泉垫付,也可以动用布施款,作为协成泉的资金。

多次变迁,更名为呼和浩特市民族用品厂

日寇侵占归绥后,在内蒙古牧区设立了“大蒙公司”、“畜产公司”和所谓的“合作社”,大肆掠夺畜产品,传统的民族用品制造业遭到严重摧残,蒙古靴铺断了原料,纷纷倒闭,工人们全部失业。据报载,到解放时不仅归绥,就是全区连一把蒙古刀、一双蒙古靴也要靠外省区供应。

七老爷庙范文4

百年北山千年景

北山之名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据说北山起初名为九龙山,因地势蜿蜒,状如游龙,又有9座山峰而得名。作为大清龙兴之地的东北,在清代帝王的眼中有着永远割舍不掉的情怀。据说康熙皇帝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吉林乌拉(今吉林市)时,望着眼前蓝天碧水、青山巍巍的壮丽景色,看着当地百姓回归自然的风土习俗,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先人为子孙后代辛勤劳作的画面,顿时感触颇深。这时有一个精通堪舆之学的随驾官员对康熙皇帝说:“此地有王气凝结,想必是藏龙之地。”这句看似无心的话却引起了康熙的警觉,为了大清江山永固,爱新觉罗氏能永享天下,他下令宁古塔将军破坏了九龙山的9座山峰,又将九龙山旁的“九龙口”作为刑场,试图断了乌拉王气,毁其风水。但是这些举措仍旧没有令康熙皇帝安心,多年以后他又下令在九龙山修建关帝庙,来镇压九龙山的风水。因为九龙山位于吉林将军府的北面,故而又改名为北山,乾隆时期修建了玉皇阁,所以也有人称其为玉皇阁山。传说毕竟是传说,虽然风水观念时过境迁,早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历史的情景也无法再现和还原,北山景色别致、山清水秀却是真实存在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当今的北山表现得淋漓尽致。

民国时期,当地政府依托玉皇阁这一别具含义的寺庙建筑,于1924年在此兴建了北山公园。公园中的卧波桥近水远山,走上此桥仿佛整个人都在丹青画卷之中。泛舟湖中,不仅能近距离感受着碧波潋滟,还能在荷花盛开之际亲身体会“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的惬意。如今这个以寺庙风景著称的园林公园已经成为当地百姓业余生活中的重要场所,青山鸟瞰,峰峦叠翠,漫山亭台,暮鼓晨钟,外加清水一泊,“北山双塔”“药寺晚钟”“德辉夕照”等景观应接不暇,虽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因庙而精彩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的关帝庙是北山寺庙群中修建年代最早的庙宇,关帝庙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大清江山永续。关帝庙由正殿、澄江阁、地藏殿、灵仙堂、三菩萨殿、翥鹤轩、戏楼、鼓楼、暂留轩、松风堂等建筑组成。乾隆皇帝东巡吉林时曾御笔亲提“灵著幽岐”的匾额,嘉庆年间的两江总督、著名书法家铁保又题字“文武圣神”“泽被松江”。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关羽是一个特殊的神灵,他集忠、孝、节、义等形象于一身,被儒、佛、道三教所供奉推崇,儒家称其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佛家称其为伽蓝菩萨(护法神);道家称其为三界伏魔大帝、荡魔真君。也许正是基于此,现今关帝庙中供奉着“武圣”关羽的同时还供奉着佛教的三世佛、四大菩萨以及诸多民间神明。这种将代表着不同文化的神明共祀的方式,已经成为北山庙会的特色,虽然也有人认为这种共祀并不正规,但正是这种独特的宗教文化缔造了北山庙会的与众不同。之后,关帝庙经过多次扩建、重修和补修才有了今天的规模,每年农历五月十二、五月十三和六月二十四就是传统的老爷庙会(即关帝庙会),人们会在这时来到庙里焚香磕头祭拜,祈求保佑。据说农历五月十三是鲁肃邀关羽单刀赴会的日子,所以正殿对面的戏台上会上演“单刀赴会”“三英战吕布”“古城会”等戏渲染气氛,以此种形式颂扬关公的忠孝节义。戏台两侧挂有“顾曲小聪明当日可怜公瑾;挝鼓大豪杰至今犹骂曹瞒”的楹联,可谓字字珠玑、妙语横生,让人回味无穷。著名书法家那致中先生的一联“入殿仰神庥,如何乃公成大帝;升堂参圣宇,当思夫子亦犹人”,更是平添了几分韵味。

与关帝庙相邻的是修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的药王庙,它在吉林北山东峰之上,起初正殿供奉三皇(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人皇轩辕氏),又称三皇庙。之后因正殿两侧配祀“药王”孙思邈、“药圣”李时珍以及历代名医(右侧:岐伯、扁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左侧:雷公、淳于意、葛洪、陶弘景、皇甫谧)而得名药王庙。药王庙正殿挂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盛京将军都尔嘉所题“民生永赖”的匾额,东西各配有廊庑3间,正殿西南为眼药池,西为春江山阁,旁边是胡仙堂。

农历四月二十八是药王庙会的日子,关于这个日期,民间流传多种说法:有人认为这天是药王孙思邈的生辰,有人认为这天是《千金方》的成书之日,还有人认为孙思邈妙手回春,医治好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公主,李世民于此日下旨封其“药王”……这些都是传说,早已无法考证,但是无论何种说法,都可以反映出民间百姓对孙思邈的崇敬之情。《吉林通志》载:“二十八日,北山药王庙会,男女出游,演戏旁设茶棚会馆尤众。妇女为亲病许愿,从山下一步一叩直达其巅。游人掣酒盒,聚饮林中,兴尽始返,亦一盛会也。”可见农历四月二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如约而来参加药王庙会,到此处上香叩拜,求得药王的保佑,祈求无病无灾。

药王庙中有一尊丑陋不堪的神像,此像以清朝靖海侯施琅第二子施世纶为原型,又称“十不全”。施世纶为官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勤于民事,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康熙帝称他为“江南第一清官”。施世纶在百姓心中有很高的威望,传说只要身患疾病之人向他虔诚地祈求,他便会帮助人们消除病痛,不过他的治病方式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的,即通过把患者的疾病接转到自身,使有疾病的人痊愈,因此“十不全”才如此丑陋。如今人们每每看到“十不全”的神像,都会遵循风俗去参拜,以此表示对他的尊敬,这也许就是“十不全”虽身处角落,香火却异常旺盛的原因吧。清末江南诗人沈兆A在记述清代药王庙会盛况的诗中就写道:“士女如云北岭趋,药王庙购纸葫芦。不知新旧年年易,觅得金丹一粒无?”

除这两座庙之外,还有一座在整个北山庙群中最大的建筑――玉皇阁。走进这座宏伟的寺庙,抬头就可以看到正门横额上“天下第一江山”的字样,牌坊东侧为祖师庙,里面供奉着佛、道、儒三教始祖,这种供奉方式不仅仅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是魏晋以来“三教合一”思想的直接体现,这种多元文化共祀的现象在我国的寺庙建筑中能得以体现实不多见。老郎殿内则供奉梨园祖师唐明皇、武财神、文曲星,如此不搭调的安排使人们乍一看摸不着头脑,但仔细一想,这种规则不也正好体现了东北地区祭祀的随意性和创造性吗?每年农历三月十八老郎庙会之时,都会有许多从事文艺工作的人前来拜祭,在过去只要到了老郎庙会之日,文艺戏曲行业都要象征性地停演一天,以表示对神灵的尊崇敬畏。朵云殿作为玉皇阁的主体建筑,一直不乏文人墨客的题字赞美,吟秋阁中的一幅楹联“泰华西来云似盖,大江东去浪淘沙”就是由清东三省总督、民国时期的总统徐世昌所题,而“朵云殿”“万缘轩”等匾额均为吉林书法家成多禄亲题,可见北山庙会在东北地区的影响之大。

从严格意义上讲,北山庙会自清初修建庙宇之后就已出现,主要有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日、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五月十三的关帝庙会。只不过后来佛诞日和娘娘庙会的规模较小,影响也不及药王庙会和关帝庙会,加之当地人为了热闹应景,又把关帝庙会同药王庙会放在一起举行;因此现今所说的北山庙会,一般是指药王庙会。每年庙会举办之时,各地民众都会慕名而来,成为当地民俗旅游的重要风景。

庙会的与众不同

传统上北山庙会于农历的四月初八就开始了,佛家认为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故称作佛诞节或浴佛节,一般此日入庙焚香的多是佛教信徒,不过这个时间只是相对于规模较大的庙会而言的,在北山还有许多小规模的庙会。如农历三月初三的胡仙堂会(西天王母娘娘蟠桃会),一般信奉民间俗神的民众会在此日进庙焚香。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诞生日,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涅 日,这3个“十九日”皆是观音菩萨的重要法会,且民间对观音菩萨的崇祀程度早已超过了佛祖释迦牟尼的佛诞日。旧时的吉林市只要到了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这天,都要在观音古刹里举办隆重的水陆道场并放焰口,因此这日入夜,就会在北山看见千朵莲花灯一个个地悬起,百姓们也有的在松花江河畔放河灯,信佛的人吃斋祭祀祈福,普通民众观赏灯景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北山庙会中有两个独具民族特色的习俗,即“跳墙”和“烧替身”。这种混合满汉文化的传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是古人对神灵的敬畏心理在文化传承上的直接体现。所谓跳墙,就是指家中若是有体弱多病的孩子或是生辰八字不利于孩子健康平安成长,家长应将孩子带到寺庙中祈祷,将孩子放在寺庙中当和尚;等到孩子长到六七岁时,再选一个良辰吉日举行跳墙仪式(小孩从长凳上跳过),届时庙内德高望重的僧人将为其剃发,并在庙内放一个长凳以代替庙墙;剃发之后,僧人会用木棍敲打小孩的头,高声说出“滚出庙门,不许回头”之类的话语,小孩子就会立即从长凳上跳过去,只有这样才算是躲过灾病。所谓烧替身,就是家长做一个布玩偶来代替自家孩子,在娘娘庙前烧掉以祈求孩子健康平安,传说患病的小孩本是娘娘身边的小侍童偷偷跑到人间,娘娘生气了要招回侍童,所以才要另做一个玩偶替身以保平安。不过如今这两种风俗已不是十分流行了。

七老爷庙范文5

一、指导思想

转换企业产权,有效利用资源,盘活存量土地,置换职工身份,落实职工社会保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坚持所有制上动产权,管理上动机制,用工上动身份,做大做强企业规模。

二、企业基本情况

(一)企业概况

县型砂厂创办于1958年4月,属地方国有企业,生产水洗砂、擦洗砂、树脂砂采选,年生产能力30万吨。在*年以前,该企业曾是全县大型骨干企业,利税大户,历年被评省、市、县先进企业。进入市场经济后,企业受市场影响,经济效益逐步开始萎缩,资金周转困难*年4月经县人民政府决定租赁给新世纪公司生产经营,第一期租赁8年,原厂职工除少数人由新世纪公司返聘外,其余自谋职业,租赁期间,

型砂厂由5人组成企业留守班子,负责监管国有资产,处理企业日常事务。

企业占地总面积62亩,其中:(1)县城(原石粉厂)2亩,老爷庙60亩,现有在册职工886人,其中退休职工264人,参加社保人员442人,未参加社保人员180人,其中享受遗补人员71人,置换职工身份人员520人,累计工龄12779年。女45岁与男55岁至法定退休年龄人员27人,经县、市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局确认的特殊工种,可提前至女40岁、男50岁的人员75人,差5年退休年龄领取过度性生活费的累计年限为247年。

(二)清产核资审计确认后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情况

(1)资产情况:

截至*年6月30日止,资产总额为14722279.98元。其中:货币资金18053.26元,原材料、产成品19400元,应收账款4359504.20元,其它应收款834542.20元,固定资产9340780.32元,无形资产150000.00元。

(2)负债情况

截至*年6月30日止,负债总额为18731372.50元,其中:长期借款7590000.00元,短期借款6073300.00元,预收账款:50416.18元,其他应付款:4354678.04元,应付福利费:662978.28元,

三、资产处置及改制成本筹集

(一)企业土地、房屋由县政府先行收购进入县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再按法定程序进行公开挂牌出让。职工宿舍(原石粉厂、办公楼、车库)移交县房管局管理。

(二)企业流动性资产包括原材料、零配材料、办公用具、招待所设施等,按法定程序进行清产核资、评估,以评估价格由政府授权管理。债务已全部剥离至资产管理公司,县人民政府当前正在同有关资产管理公司协商处理。

(三)型砂厂矿山开采权和码头使用权归县人民政府,企业改制成本由政府筹集垫付。

四、债权债务处理原则

(一)资产管理公司债务13663300.00元,由县政府出面协调,并予以割断。

(二)职工往来账款处理办法

1、企业欠职工的款项(股金、集资款等),经清产审计核实后,由企业偿还。

2、职工欠企业的各种款项,经清产审计核实后,在发放安置补偿金时扣除,不足部分由职工用现金偿还。

职工在企业领取的票据必须在改制领导小组规定的时间内与企业财务科结清。逾期导致无法补办有关手续等不利后果,概由当事人自负。

五、安置办法

总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确保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一)职工身份界定和工龄计算原则:

1、职工身份、参加工作时间、年龄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查阅本人档案确定。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休时的年龄界定,以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集体查档审查为准。

2、工龄、年龄计算截至时间为*年12月31日止。

3、企业职工退养顶补人员(指1959年前参加工作安排子女顶补人员)未办理正式转编手续的,由人事劳动部门为其办理正式转编手续,并建立个人档案,再参与改制。办理正式转编手续的费用由职工个人缴纳600元工本费。本人不愿意办理转编手续的,由本人写出书面申请,企业以后概不负责。

4、在编在岗职工在人事劳动部门无档案的,由人事劳动部门据实建立个人档案。

(二)在册职工安置

1、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在册职工(含特殊工种职工)、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并按下列标准享受待遇。

①由企业为职工一次性缴足基本养老保险费至法定退休年龄,职工退休后,按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享受社保待遇,其退休金实行社会化发放。

②先由企业按规定为职工一次性缴纳医疗保险费至法定退休年龄,特殊工种职工缴纳至提前退休年龄,基本医疗保险费缴纳基数按*年平均基数确定,每年递增16.8%(其中:企业负担应缴金额的十一分之九,个人负担应缴金额的十一分之二)。再由企业在改制时一次性为每人缴纳1.6万元(含大病统筹)医保费。从2009年1月1日起职工可终身享受医疗保险。

③自2009年1月1日起每人每月按135元的标准一次性发给过度性生活费至法定退休年龄。

④不享受身份置换补偿金。

2、距法定正常退休年龄超过5年的职工,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并按下列标准享受待遇:

①发放安置补偿费,标准为:a、全民所有制职工(含干部身份)每年工龄按500元计发。B、集编所有制职工每年工龄按300元计发。C、工龄不足5年的按5年计算。

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缴纳截至时间为*年12月31日止。所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其中企业负担应缴社保金的七分之五,个人负担应缴社保金的七分之二。企业缴纳部分在改制时一次性缴足,个人负担部分在职工身份置换补偿金中一次性扣缴。待到法定退休年龄均可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③基本养老金缴费不足15年的,由企业和个人分别补足15年,缴费方法、比例同上(企业负担七分之五,个人负担七分之二)。扣缴身份置换补偿金不足个人应缴部分,由个人用现金补足。待到法定退休年龄均可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④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被新的用人单位招用,应接续社保关系,履行缴费义务,以提高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

⑤职工的医疗保险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府厅发[2007]36号),享受医保待遇。

3、对不愿置换身份的职工,由个人写出书面申请,报改制领导小组批准,允许其不置换身份,将其人事工资档案关系转入县人才交流中心或技工交流中心管理,不发一次性安置补偿费,也不承担改制后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和工资等任何待遇。

4、伤残人员安置

伤残人员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375号令)、《*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规定》(*省人民政府132号令)的规定,按下列规定享受待遇:

①工伤待遇享受对象:a经九江市(含市级)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认定伤残等级。b、因公受伤,但未及时办理伤残等级鉴定,未认定伤残等级的,由企业认定是否是因公受伤后,再由企业会同县人事劳动部门、改制领导小组等部门按规定程序申报其伤残等级鉴定并确定伤残等级。

②工伤伤残补偿标准:a、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5-10级依次为16、14、12、10、8、6个月的本人档案工资;b、支付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其年龄(周岁)距法定年龄大于或等于10年的;5-10级依次为40、34、28、22、16、10个月的本人档案工资;距法定退休不足10年的,每差一年扣减10%;不足1年按1年计算。C、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5-10级依次为12、11、10、9、8、7个月的本人档案工资。

③复转伤残军人伤残等级不再重新鉴定,但因旧病复发,本人提出申请经改制领导小组批准可重新鉴定,伤残补助1-4级的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办理,5-10级的对应上述职工伤残等级标准享受伤残补助待遇。

④非因公伤残、患病的职工不享受上述待遇。

5、退休职工安置

①退休职工不再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退休金计发标准按基本养老保险计发,发放方式仍然由县社保局按社会化方式发放。

②企业改制时由企业一次性为每人支付2.3万元(含大病统筹)的医疗保险金,退休职工从2009年1月1日起可终身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6、职工遗属安置:符合国家规定的遗属补助对象,改制时由企业一次性发放遗属生活补助费。补助标准为:已故职工未成年子女按*年12月31日时的年龄至18周岁,一次性发放,每人每月发给70元;父母、配偶年龄在60周岁以下的,每人9500元,60周岁以上不满65周岁的8000元,65周岁以上不满70周岁的7000元,70周岁以上不满75周岁的6000元,75周岁以上的4500元。

六、其它相关问题

(一)企业改制前所欠缴的职工社会养老保险金不计收滞纳金。职工个人缴纳部分因职工生活确实困难,一时难于缴清的,经改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同意,由职工本人与县社保局签订合同,允许其缓缴,但必须在缴费年限内全部补缴到位,缓缴部分同样不计收滞纳金。

(二)企业改制前调出的职工,调出以前所欠缴的社会养老保险金,属调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不再补交所欠缴的社会养老保险金;属调入企业单位的,单位缴纳部分由企业补交,个人缴纳部分由个人负担。调入职工调入前原单位欠费的,由原单位补交,原单位补交后缴费仍不满15年的缴足15年,由企业和个人按比例共同负担。

(三)改制后职工(含退休职工)的人事、工资档案移交改制企业职工托管服务中心管理。职工的户口、党(团)组织关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办理转移手续。原企业财务档案转入托管中心。

(四)经市、县劳动人事部门确认的繁重体力劳动职工,符合退休政策,继续享受提前5年的退休待遇。

(五)改制后职工确因身体状况或其他原因不能维持正常生活的,可按国家有关政策享受低保待遇。

七老爷庙范文6

关键词:二人转民间戏曲艺术特质文化遗产

二人转是东北黑土地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形式,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山野情趣,充满了大东北的乡音乡情,在东北民间就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老百姓对二人转的痴迷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二人转也是一部全面反映东北地区人文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是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二人转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反映的是东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反映出这个地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所在。近年来,二人转所散发的艺术魅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借助传媒的力量,其流行范围甚广。可以说,雅俗共赏的二人转艺术已然成为普通老百姓茶余饭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探究二人转艺术就要从其发源说起。

一、二人转艺术的历史源头

关于二人转到底起源于哪里众说纷纭,如果想要详细地追其源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二人转艺术产生于民间,与其发展历史相关的文献记载不是很全面,但是目前有3种观点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一)第一种观点,地处辽西走廊东端的黑山县是二人转的发祥地之一。东北二人转已知最早的艺人是王纶生(艺名“老叉婆”)。据1918年编撰的《锦县志略》之《名伶》篇记载:王纶生(1723—1776年),名蹇,字纶生,艺名笑尘,锦州镇远堡(今黑山县)人。1734年(雍正十二年),他在锦州东关老爷庙演唱“蹦蹦”。“蹦蹦”就是二人转当时的民间称谓,还有俗称“双玩艺儿”的,也是二人转最早的称谓之一。在发现《锦县志略》记载王纶生的史料之前,学者认为二人转有250年的历史。但根据对王纶生身世和演出情况的记载,学者们便把二人转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年,因此便有了“300年二人转”之说。2008年,辽宁有两位二人转艺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位是赵本山,另一位就是黑山县老艺人李秀媛。

(二)第二种说法,二人转是由河北“莲花落”于清末在东北民间衍变出来的一种歌舞演唱形式。“莲花落,起源于隋唐,是由僧侣们宣讲佛经时演唱的音乐曲牌《落花》和《散花》演变而来的,二人转和“莲花落”在演唱的基本形式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有人认为“莲花落”是二人转的母体和源头。二人转大部分唱调都与“莲花落”有关,其中有一些是“莲花落”的原型,另外有许多唱调则是“莲花落”唱调的衍变形式,在结构上也采用了“莲花落”唱调,所以说二人转源于“莲花落”有大量的考证与论据。

(三)第三种说法,二人转与东北地区的民间萨满歌舞有密切联系。两个人的演唱形式是典型的萨满教祭祀歌舞形式的承袭,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来自于萨满神歌,唱段曲目多数也出自萨满神歌。二人转的舞蹈动作也与萨满祭祀歌舞非常相似。这种说法由于萨满教的失传也已经无从考证了。

二人转的源头现在虽然没有确凿的论证,但是它的发展历史体现出了二人转艺术是多元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其艺术魅力来源于多元文化的精华。二人转所涉及的艺术形式众多,它是在广泛吸纳多种东北民间音乐元素的基础上重构与发展而成的。无论是“乞讨之歌”的莲花落、凤阳歌的“要饭曲子”,还是大秧歌的叙事抒情曲,民间艺人都在音乐唱腔上做了一番“滚雪球”式的摸索和积累。经过200多年的沉淀,才形成了现在“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多元多体多变的音乐体系。

二、二人转艺术的唱腔特点

二人转能在中国迅速传播,吸引人们的主要还是其独特的唱腔和俏皮的表演。二人转除了“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多变唱腔之外,在表演上还有“四功一绝”的特点。“四功”是指说、唱、扮、舞,“一绝”是指在表演中运用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唱词以七言、十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二人转的唱腔通俗易懂,说口幽默风趣,不同地域表现的唱腔特点也不尽相同。

(一)二人转在其发展历史上按照地域划分曾经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这四个流派在唱腔和表演上各有不同,每个流派都有自身的特点。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的二人转多舞彩棒,在表演中有武打成分;西路以黑山为重点,这一带主要受到河北莲花落唱腔的影响,在唱腔中比较讲究板头;南路以营口市为重点,表演风格受大秧歌的影响比较大,在唱腔上体现出热情豪放及歌舞并重的特点;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在唱腔上受到当地民歌的的影响较大,唱腔优美,内容丰富。这四个流派在唱腔上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形成了东北二人转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唱腔上形容二人转的艺术特质有一句俗语:“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这也充分说明了二人转在唱腔上具有地域性特色。

(二)辽西地区二人转的唱腔“纯正、优美、字重、腔清”,是黑山二人转的特质。在过去,因为黑山二人转表演的内容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主要观众来源是农民,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许多农民都会唱上几句。因为二人转的语言多属于“实惠磕儿、扎心话、喜兴词、活动篇和优美句”,从二人转的唱词和说口能感受到东北人那种真挚朴实和憨厚有趣的性格。这对二人转的推广传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二人转就像熔炉一样汲取了多种艺术成分,丰富了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以崭新的面貌面对大众,并且迅速地由东三省向全国传播开来。同时,各地二人转文化的精髓相互渗透,形成了二人转文化特有的艺术表现魅力。

三、二人转作品的“本色”表演

二人转的创作来源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每一位熟悉二人转的东北人都会认为二人转说的是家乡事、唠的是家乡磕、唱的是家乡调,这种本色的表演特质也只有二人转才具备。在二人转表演中把东北人粗放、憨厚、自然、纯朴、幽默的特质通过“说、唱、扮、舞、绝”表现出来,老百姓爱看,因为它带给人们的是真实的本色艺术。二人转的“本色”表演贴近生活,其语言的生活化不同于其他民间戏曲的特质。

在二人转《冯奎卖妻》中,故事讲述了妻子李金莲为了让全家在大灾之年能活,不惜让丈夫把自己卖掉,临走时她叮嘱自己的孩子小桂姐。以下是这段唱段:

“别人家小孩打你别还手,别人家骂你别还言,

到晚间妈妈我不回转,给你弟弟做晚餐。

门口还有秫秸半捆,盐娄里还有半把盐,葫芦头里还有一碗小米,炕席底下还有三个大钱……”

唱词中的“本色”和平时老百姓说话的语言没有两样,能使听众产生共鸣。就这段“扎心段”而言,深刻反映了当时关东妇女生活艰辛、勇于牺牲的高贵品质。

二人转在人们心目中始终是一种喜剧的形象,当然在作品中这种幽默式的唱腔也比比皆是。

在《回杯记》中,王二姐骂张廷秀的唱段就充满了幽默的元素:

“从前看你像个竹竿子样,哪曾想长来长去节节空。

从前我看你像个豆芽菜,哪曾想长来长去弯了弓。

车道沟的泥鳅来回跑,你长到多咱也不能成龙。”

在这段风趣的唱段中,没有一个难听字,但是这种幽默的数落听后让人忍俊不禁、哈哈大笑。

二人转的语言生动、有趣,体现出关东人性格的本色。这种语言的艺术特征及表现力完全建立在“东北式”的基础上,主体与对象同构贴切、逼真,这也是二人转所特有的艺术特质。

四、二人转表演的“喜、浪、逗”

二人转的迷人之处在于它在表演中的“喜、浪、逗”。

二人转的“喜”表现在“二人转穿红着绿,高腔本嗓,狂歌劲舞,嬉笑怒骂,铺排渲染,大起大落,见棱见角……其因慷慨,血气为之动荡”。二人转唱词中的祝福话、喜兴词让人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在关东农村,谁家办喜事都会请二人转剧团唱上半天,二人转已经成为东北农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二人转是让人忘记烦恼、消除寂寞的艺术。

二人转的“浪”就是一种美,它的美不是寻常意义上的美,是自由自在、狂放不羁的美,是土野、俗野的美,反映劳动者乐观向上的生活。二人转的唱调“浪”、身段“浪”、表情“浪”,是一种健康的美。同时它的这种美是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人性的释放,体现了生命的张扬美。二人转的“浪”是二人转特有的,这种美是二人转的标签,不是所有艺术形式都具备的。

二人转的“逗”就是幽默,具有喜剧性。二人转中丑角就是专门为“逗”而设的,丑角的塑造来源于生活,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在两个人的表演中专门有一个人搞笑,通过服装、语言、动作制造笑料,妙趣横生,让人捧腹大笑。

上一篇销售员

下一篇赞美穆旦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