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乡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乡的古诗范文1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2、《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思乡的古诗范文2
一、根据诗歌类型,把握思想情感方向
我国古代诗歌众多,类型多样,而同一题材的诗歌往往有着相同或类似的情感表达。
1.咏物诗。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2.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3.山水田园诗。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表达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4.边塞征战诗。边塞征战诗主要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抒发爱国情怀。
5.惜别送别诗。因为各人的情况不同,所以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①直接表达诗人的深情厚谊;②间接写离别之情;③坦陈心志的告白;④情深意长的勉励;⑤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⑥对别后友人的担忧和思念。
6.思乡怀远诗。思乡怀远诗主要包括羁旅诗和闺怨诗。羁旅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对家乡的憧憬。闺怨诗一般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二、学会精细解读,品味思想情感之美
诗歌是美的艺术,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把握其思想情感的时候,要学会品味思想情感中的美。
1.品味古代诗歌中的人性美。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古代诗歌中的人性美,就是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揭示出的平凡人的内在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弘扬的人性中的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等美德,它表达的是人性中的善良、真诚、乐观、豁达、宽容、崇高、纯朴等特性,显示着诗人对真、善、美的坚守。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请简要赏析本诗体现的人性之美。
参考答案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无忧无虑的两个小孩充满童稚的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表达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同时也赞美两个小孩的聪明伶俐。生活的纯真,尽显其中。
2.品味诗中的人情美。诗歌以情为本,情是诗歌勾人的魂,情是作者跳动的心。把握诗歌当中的情,让读者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心随文跳,情随文动,便能轻而易举地读出古代诗歌的人情美。诗歌之中的人情美,不外乎亲情、友情、爱情、对祖国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例2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请简要赏析本词蕴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 这首词为悼念亡妻之作:最怜爱那天空辛苦的月亮,一月之中,只有一夜是如玉环般的圆满,其他的夜晚则如玉玦般残缺。如果月亮始终皎洁,那么“我”便不怕月中的寒冷,为你夜夜送去温暖。无奈尘世的情缘最易断绝,只有燕子依然轻轻地踏在帘钩上,呢喃絮语。纵使哀悼过了亡灵,但是满怀的愁情仍不能消解,花丛中的蝴蝶可以成双成对,人却生死分离,不能团聚。
这种无穷无尽的哀悼之情,缠绵凄切,感人至深。
3.品味古代诗歌的哲理美。什么是诗歌的哲理美?就是把自然和生活中的诗意升华成一种形象的具有美的思想力量的诗化语言。中国古代诗歌中,那些经典的名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等,无不充满着哲理的智慧,无不闪耀着打动人心的灵光,显示出美的语言的魅力。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请简要赏析本诗体现的哲理美。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三、掌握解题要领,应对诗歌鉴赏
考生了解高考命题的基本形式,掌握基本的答题模式,更有助于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
1.高考常见的提问方式:①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趣?④诗歌的主旨是什么?⑤某句(某联)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2.考生可以用以下模式答题:①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什么感情。②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3.概括思想情感的常用术语:迷恋、忧愁、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惜春悲秋、热爱自然、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难酬、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
例4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9.(略)
参考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思乡的古诗范文3
关键词:故事;结局;创作思想
一、引言
作为英国文学中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历来受到众多文学研究者的青睐,其成果也相当丰硕。在中国,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将其与《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及《牡丹亭》进行比较。在读完该剧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下简称《哈克》)后,笔者发现,在《哈克》中,作为哈克历险故事的一段插曲,哈尼·歇弗逊与索菲亚·格伦基福特的故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结局却截然相反。本文笔者主要比较两对年轻人故事的相似性与不同点,从两位作家的创作背景出发,找寻故事结局不同的原因。
二、相似与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看,两个故事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男女双方的家庭长期处于仇视状态,彼此的争执打斗不计其数。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两对年轻人的爱情注定了结局的悲剧性。
(一)相似性
首先,家庭背景的相似。蒙太古与凯普莱特都是维洛那的名门望族,却世代交恶,互相仇视。然而,宿世的仇恨无法阻挡真挚的爱情,当世仇成为爱情的最大阻碍时,他们只能为了幸福同命运抗争。在《哈克》中,歇弗逊家族和格伦基福特家族也是镇上的名门,却因为一点冲突最后闹出人命。正如勃克所说:“双方为了某件事情起了争执,然后就上法庭解决;但判决对一方不利,于是他就把胜诉的一方给枪杀了。”[1]就这样,双方互相报复,互相厮杀,最后酿成世仇。然而,哈尼·歇弗逊与苏菲亚·格伦基福特,却抛开世仇秘密地相爱了。
其次,宗教所起的起重要作用。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谎称要去教堂忏悔,从而成功地摆脱了父母的控制,在约定好的时间与地点与罗密欧汇合,在劳伦斯神父的主持下,秘密地举行了婚礼。神父之所以愿意帮他,不仅因为他是罗密欧的朋友,更是因为他想消除两个家族世代的仇怨。“我愿意助你一臂之力:因为你们的结合也许会使你们两家释嫌修好,那就是天大的幸事了。”[2]在《哈克》中,哈尼将与索菲亚私奔的时间夹在《圣经》中,放在教堂,索菲亚请哈克帮她取回“落在”教堂的《圣经》,之后两人成功私奔去举行婚礼了。宗教为他们起了很好的掩护作用。
再次,爱情改变了两个男青年对仇家的态度。蒙太古和凯普莱特家的人,从仆人,到亲戚,到两家的主人,见面时总是口角相争,刀剑相向,以死相搏。然而,对两位男青年来说,爱情使他们急于想改变两个家庭的敌对状态,使他们在面对仇敌时变得仁慈。罗密欧在面对泰保尔脱的无端挑衅时,是极度的隐忍谦让的。“你这种无端挑衅,本来我是不能容忍的,可是我有必须爱你的理由,所以我也不愿跟你计较了……好凯普莱特—我尊重这一姓氏,就像我尊重我自己的姓氏一样—咱们还是讲和吧。”[2]罗密欧的忍让,正是因为向他挑衅的人是朱丽叶的堂哥。在《哈克》中,在树林里,哈尼的枪口曾经对准了索菲亚的弟弟勃克,本可轻易将其置于死地,但他没有开枪,而是装作捡帽子转身走了。哈尼知道,要想和索菲亚幸福的结合,就不能伤及她家人的性命。
最后,两位女性都是新时期女性的典型。当父母欲把她嫁给巴里斯时,朱丽叶没有听从家庭和命运的安排,她主动找劳伦斯神父帮忙,不惜喝下假死药抗婚。所以朱丽叶的聪明与抗争形象是不容置疑的。索菲亚在面对家族仇恨和爱情的矛盾时就更加从容不迫了。她在计划私奔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具智慧的一面。她让哈克帮她取回“落在”教堂的《圣经》,却让哈克不能告诉任何人,因为她深知任何反常的行为都可能引起家人的怀疑。当她怀疑哈克已经看过夹在《圣经》中的字条时,她告诉哈克那只是张“书签”,以确保他们约定的私奔时间不被泄露。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索菲亚周详的计划,慎密的思维,说话的技巧,掩饰的能力,果断的决定,是值得称赞的。
(二)不同的结局
当罗密欧因误杀了朱丽叶的堂兄被放逐后,神父来不及公布他们已经结婚的事实,朱丽叶被迫即将嫁给巴里斯。在神父在帮助下,她喝下假死药,等待罗密欧回来带她远走高飞。熟料,假消息比真消息更早一步传到罗密欧那里,伤心欲绝的他来到爱人的墓地,喝下剧毒殉情而亡。朱丽叶醒来后看到爱人已死,亦殉情而亡。痛失爱子与爱女的两家终于大彻大悟,最终和解。正如此剧序言所说;“他们的悲惨凄凉的殒灭,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这出悲喜剧,是由一系列巧合以及封建家庭的固执共同酿造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世仇的牺牲品。然而,从两个家庭的角度来看,它也是一出喜剧,他们的牺牲,拯救了两个家庭,终止了两家长期以来不断的冲突、流血、杀戮和复仇,乃悲剧中的喜剧。
相反,在《哈克》中,歇弗逊家与格伦基福特家因为哈尼与索菲亚的私奔行为而进行了更疯狂的报复与杀戮,加剧了仇恨。格伦基福特家纠集了所有的亲戚加入到拦截索菲亚过河和与歇弗逊家的战斗中。此战双方都损失惨重,格伦基福特家的男丁几乎全部被杀,包括了年幼的勃克。这样的结局,在本节故事开始时就已做好了铺设。当哈克与勃克谈论“世仇”时,勃克最后的答案是“等所有人都被杀死的时候,世仇也就结束了。”或许哈尼和索菲亚的爱情以喜剧收尾,他们可能躲在某个地方,不再理会家族的恩怨,俗世的纷扰,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对于两个家庭来说,他们的爱情酿造了更大的悲剧,直接导致了格伦基福特家的灭门之灾。
三、结语
从莎士比亚和马克·吐温所处年代和创作的主要思想来看,相似的故事情节,不同的结局有其必然性。莎士比亚处于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也渗透到他的作品中,正如王佐良与何其莘所说的;“这个剧本洋溢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革新精神,歌颂了自由恋爱。”“他写尽了人间的悲惨和不幸,给我们震撼,但最后又给我们安慰,因为在他想象的世界里希望之火不灭。”[3]少数人的牺牲,换来大部分人的福祉,正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一对璧人殒命,换来两家和解,这给了世人极大的安慰。在《哈克》中,马克·吐温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讽刺了上层阶级的虚伪和无所事事。在该剧中,相比于密西西比河上的安全与自由,岸上的一切显得异常的暴力和血腥。人们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利益,全然不顾他人的死活,这就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体现。马克·吐温塑造了一系列这样的人物与事件,哈尼与索菲亚只是其中之一。由于两位作者对社会的看法不同,创作的主导思想不同,从而创作了相似的故事,不同的结局。
参考文献:
[1]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译.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集[M].朱生豪,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
思乡的古诗范文4
关键词:造物思想;崇尚自然;得体合宜;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15-01
一、以崇尚自然和追求真趣为最高目标
老子的“道”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始也”,指天地万物之根源。在中国古代造物美学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道“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并以此为指导让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从而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人们渴望与自然达成高度的和谐,在自然之中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这与西方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世界观完全不同。因此,崇尚自然、赞美自然是中国古代造物思想的一个永恒主题。
二、以“得体合宜”为基本原则
中国传统园林环境设计讲求因地制宜、因势造景、灵活处理,从而达到虽为人工宛如天成之境,即中国古代著名园艺家计成在《园冶》中所讲的“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要充分做到这一点,宅院基地选择很重要,通俗一点讲,就是建造位置选在什么地方,建筑物应该怎样布局、周围环境对建筑有何影响。因此,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家们都希望将园址选在天然的山水形胜之处,或者至少在有山连脉、有水通源的地方,这样比较容易取得融汇于“天然”的效果。当然,有时候客观条件并不那么理想,有些园址不得不座基在地域环境和造园条件较差,甚至是被认为很不适宜造园的地方。这时候造园家们就要综合考虑地理、气候、人文等环境的影响,并根据具体的座基情况,因势利导、摈弃弊处、随形得景地进行其创作。我国的堪舆学中对宅院的选址早有详尽的论述,即使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也有相应的补救和破解之法。
三、师法自然为至法
师法自然,是以大自然为师加以学习的意思,这是中国艺术遵循的基本原则。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园中的建筑、植被、造景各要素的布局要合乎自然。人造山与水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相互依存的规律,如峰、涧、水、桥组合常常是自然景观的等比缩小组合,这样既尊重了自然,又符合人的审美需求。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要合乎自然规律。传统园林中的假山多以太湖石堆砌而成,原本太湖石本身嶙峋多变的形状就符合山的特点,加之人工堆砌时按照天然岩石文脉衔接,减少了人工痕迹,自然就像天然形成的了。水体常作迂回曲折、宽窄变化、深浅起伏状,以显示庭院幽深雅致,烘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喜阴喜阳、耐寒喜温各有其所,以及乔灌木错杂相间,充分体现人在画中游、园中有四季的“意境”。
四、“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艺术不是主体去反映客体,而是审美主体客体的交融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观点也体现了我国堪舆学的宗旨。中国风水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天地人合一。任何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人生存的本能,在自然威胁人生存的时候,我们的先哲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实践和感悟建立了人与自然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理念。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恰是风水学的人与自然,即“天人合一”的原则。依此为指导排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注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感应,并指导人如何按这些感应解决建筑的选址及建造,这在我国现存古城镇、古建筑、园林、民居及帝王陵寝中充分得到印证。从而创造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城市布局、建筑形式及建筑园林景观,如现存南方古村落的选址大多是山环水抱,背山面水。这样的选择实质是模仿人与自然的天然关系,象天法地,师法自然。山环水抱,象征了母亲怀抱婴儿的姿态。这个状态可以说是人们选择环境的原始因素。
五、结束语
中国传统的造物体现了中国重视家庭和亲情,重视道德和人格培养,朴素节俭的传统人文价值观念。崇尚自然、归真返朴、天人合一、物我相忘,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自然观念。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必将随着经济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而不断被发掘,与自然的和谐、对人性的尊重、对物品文化内涵的追求等传统造物精神必将会通过现代设计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孙长初.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论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思乡的古诗范文5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素材可以用来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古诗文,乃祖国文化的命脉,语言千锤百炼,平仄押韵,朗朗上口,易于诵读,深爱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最重要的是古诗文具有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作用,对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会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小学生心地纯洁,就像一张无瑕的白纸,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教师和家长正确的教育指导下,很容易具备各种优良品德,从而形成完美的人格。我们学校认识到了古诗文的巨大作用,精心选择了100首古诗文,编制了一本叫做《诗韵悠扬》的古诗文诵读校本教材。广大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该教材,在实践中,我发现诵读古诗文使学生受益匪浅。我所任教的六年级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鉴赏能力都有所提高,特别是思想觉悟简直是“更上一层楼”。那么,古诗文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到底存在哪些影响呢?
一、古诗文可以使小学生直接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各种传统美德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美德,并且一代代地传承发展下去。各种优良美德在古诗文中多有表现,具有最直接的教育意义。比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使学生明白了百善为先的孝道,学会了对亲人的感恩;“兄道友,弟道恭,轻财务,兄弟睦”教育学生兄弟之间要团结和睦,互谦互让,互爱互敬;“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告诫学生要彬彬有礼,不可出言伤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使学生懂得做人要清清白白、光明磊落、一身正气、无所畏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即使暂时失败,也不要灰心,一定要充满自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警戒学生:无论是治国还是持家,万物来之不易,都应当勤俭节约,千万不能奢侈浪费;“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提醒学生要珍惜年少光阴,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使学生明白做人要像莲花那样具有高尚的节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伟大情怀,为学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表达了作者心忧众生、热爱人民的纯朴感情,有利于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
小学生虽然理解能力不如成年人,但机械记忆能力却很强。学生在牢记这些古诗文的同时,也就继承了中华民族各种传统美德。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就会以这些美德为自己做人的标准,并付诸行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及阅历的增加,学生对这些古诗文理解得也越来越透彻,中华民族各种传统美德就像扎根一样深深地印在他们心中,成为他们行动的指南。
二.古诗文有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虽然不像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但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事业、婚姻家庭、社会生活都至关重要。一个缺乏道德的人很容易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对于他人、公共利益、社会稳定都存在极大的威胁甚至毁灭性的打击。今天的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明天的 希望,对小学生进行必要及时的 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越早越好。古诗文中许多诗篇都包含着鲜明的道德信念,虽然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古人所推崇的爱国、忠孝、诚信、仁义、礼节、宽容、谦虚是做人应具有的基本道德。《三字经》、《弟子规》、《古今贤文》、《论语》、《悯农》、《游子吟》、《七步诗》、《金缕衣》、《示儿》、《竹石等诗文就很好地体现了各种基本道德,这些古诗文感染、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可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学会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际关系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三、古诗文可以对小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产生自觉的纠正作用
古诗文所包含的人生理念和道德精神,一旦被学生接受,就会“先入为主”,产生一种积极的、无形的、甚至强大的内驱力,自觉地制约着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学生从内心形成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善恶是非观念。在日常活动与交往中,小学生就会比较在意自己的思想行为,他们就会表现出较好的文化教养、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严格要求自己,时常反省调节自己的思想行为,趋真向善求美。比如,我班有个叫李浩然的男生,家境较好,但养成了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前几天我发现我班的书架上出现了一本厚厚的汉语大词典,其他学生告诉我是李浩然捐给班级的。我感到很惊讶,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是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我马上与其家长联系,他爸爸说,那本词典确实是他攒钱买的,学习了朱柏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后,又想起以前学过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深感惭愧,逐渐改正了随便花钱的坏习惯。对于李浩然的变化我很高兴,在班上当众表扬了他,他感到很光荣。像李浩然这样思想觉悟发展变化的事例还有很多。整个班级面貌焕然一新,学生们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出色,特别是学生们所表现出的良好思想素养,得到家长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希望广大语文教师都能利用诵读古诗文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道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学生有德则国有德,国有德则天下归心。
参考文献
思乡的古诗范文6
1、空谷传响的响释义:回声。
2、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