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贷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贷政策范文1
作为环保部门要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关,切实加强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管理。同时,还要与银行业密切配合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按照职责权限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规定,向银行业提供环境信息。人民银行及各分支行要引导和督促商业银行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将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防范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环保部门、人民银行、银监管理部门、金融机构都要加强合作与联动,以强化环境监管促进信贷安全,以严格信贷管理支持环境保护,加强对企业环境违反行为的经济制约和监督,以改变“企业环境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
笔者长期从事银行金融工作,在多年的信贷管理工作中,深深感到:建立绿色信贷长效管理体系是绿色信贷政策具体化、规范化的表现。依据国家绿色信贷政策,搞好银行绿色信贷管理能充分发挥金融监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及银行业实施国家绿色信贷政策的指导作用。这样做,可以把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提升到银行的战略层面,还能增进地方党政领导对银行信贷政策导向及各金融机构执行相关信贷政策情况的了解和认知度。怎样依据国家绿色信贷政策,搞好银行绿色信贷管理工作呢?这是摆在每一位从事信贷管理工作同行面前一道值得钻研的深奥课题。笔者认真学习了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经验,探讨了搞好绿色信贷管理工作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并愿与业内同行共同研讨这一课题,力求通过认真研讨,闯出一条创新与发展绿色信贷管理工作的新路子。
一、建立绿色信贷评估管理体系
信贷评估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核心技术环节。建立绿色信贷评估管理体系,能有效地落实党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优化配置银行的信贷资源,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引导、支持、保障和控制作用。笔者了解到,最近河北省环保厅与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监局联合出台的《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开创了绿色信贷政策评价的先例,这个“效果评价办法”对形成绿色信贷管理机制为各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笔者认为,银行业可借鉴河北省环保厅、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省银监局的做法,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绿色信贷评估管理体系。(1)建立绿色信贷工作标准。银行业可根据各企业的建设项目、潜在影响和风险程度,将项目分成A类、B类。对A类和B类项目分别进行社会和环保评估并写出评估报告。针对分类时发现的问题,责成贷款企业制定出以减轻和监控环境社会风险为内容的环境管理方案和企业解决存在问题的行动计划。(2)建立绿色信贷评估标准。银行业可成立以经济研究专家和环境保护专家为成员的审查小组,对A类项目和B类项目递交的环境评估报告进行严格审查,并请专家小组成员根据审查情况拟定评估制度。制度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决不能。银行业每年还要向上级领导递交绿色信贷评估过程报告和经验报告。(3)建立绿色信贷审核制度。银行业应责成借款企业在融资文件中承诺事项:遵守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在项目建设运作周期内遵守行动计划要求,以及定期向贷款银行提交项目报告等。同时,还要责成贷款企业建立公开征询意见和信息披露制度。银行业应建立投诉机制,征求当地受影响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利用金融杠杆,促进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积极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模式,支持低碳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十二五”时期,绿色环保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金融资本也成为绿色环保的助推力。银行业应顺应这一趋势,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进以低碳、环保、节能为核心的绿色信贷,这不仅是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履行社会职责,也是改进银行业业务发展和调整结构的内在需求。目前,我国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其中就蕴涵着巨大商机。这就需要银行业以国家宏观政策和监管机构的要求为导向,按照国际“巴塞尔协议”和“赤道原则”的理念,坚持政策制定着眼绿色环保,资源配置优先绿色环保,产业支持倾斜绿色环保,制度保障考虑绿色环保,客户服务促进绿色环保,积极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模式,支持低碳发展。笔者认为,首先,银行业应在“绿色信贷”领域中加强渗透创新。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银行在支持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领域的传统优势,总结推广经验,继续保持信贷资源配置向绿色环保倾斜的优势。同时,对生物质等新兴领域进行跟踪研究,积极拓展战略新兴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其次,满足个性化要求,进行产品创新。笔者建议,银行信贷部门应根据客户的特点与资金运作模式,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加大供应链融资、中间业务产品、并购贷款、上市融资等产品的创新,使之成为一批绿色信贷品牌。然后,银行业要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服务创新。银行领导应与信贷部门员工根据客户、产品、区域的特点,组成金融专门团队,做好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控制工作,加强对低碳环保运作模式和清洁能源发展趋势的研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客户全面提供财务顾问服务。最后,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工作积极性,加强机制创新。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必须履行对社会全面负责的义务,决不能见利忘义、袖手旁观。要着眼于低碳环保大局,对低碳环保企业在信贷政策上继续大力支持,在资金上重点做好保障,建立一条项目申报、评估、审批、放款、管理一条龙服务的“绿色通道”积极支持低碳环保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利率引导作用,创新金融产品多样化
笔者在从事银行绿色信贷工作中深深感到:作为金融机构,银行业应积极发挥地方银行优势,积极拓展新能源和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市场,全力支持企业实体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尤其要突出对新能源和环保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产业的支持。对以上产业要想尽一切方法确保信贷资金的优先满足。同时,银行领导与信贷人员还要做好企业的投资顾问,合理引导他们的贷款投向,加强利率引导作用,以提高他们的资金使用率,使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充分体现“择优扶优,区别对待”的绿色信贷政策。银行信贷部门要通过实施战略合作伙伴、重点客户、名单式管理、专项利率优惠等政策,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融资财务成本。通过设置市场调研系数适度调节担保风险系数,贡献度系数及政策调节系数,有效发挥差别利率政策的投放作用。同时,银行领导要将工作重点放到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多样化融资的方面上来。笔者在与同行共同探讨“绿色信贷管理”工作情况时发现,目前市场融资情况是这样的:一些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由于担保原因而导致融资困难,影响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银行领导就要与信贷人员积极采取措施,支持他们的产业发展。银行可采取担保方式多样化,以不动产的抵押、动产抵押、动产质押、企业保证、联保等手段,不断创新和完善贸易融资类、置业按揭类、联贷联保类、权利质押类等产品,并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银行之间还应联手合作,积极解决有进出口贸易背景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问题,适度利用商票、敞口、进出口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手段来满足优质企业多方位的融资需求。在积极促进环保企业发展的同时,银行业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钢铁、水泥、房地产开发贷款实行余额控制,对违规建设项目采取限贷、停贷和收贷措施,对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严禁发放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及用信,促使“绿色信贷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四、支持绿色工业,促进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发展相对落后,环境承载力较弱。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我国城市化波及13亿人口,比世界现有56个高速度发展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出3亿多,这种形势对资源环境形成巨大压力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国家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绿色工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把握战略机遇,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支持绿色工业,促进经济发展,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银行业要支持绿色工业发展,形成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因为绿色工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数处于产业初创期,风险较大,所以在融资方面面临很多困难。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资源配置枢纽,支持绿色工业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银行业要运用开发性金融的理念和方法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发展绿色工业起到积极作用。(2)发挥优势,联合作战。银行业应与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及地方政府等在绿色工业、生态环境领域的企业联合作战,坚持政府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市场出口的方法,引导社会向绿色工业投资。(3)严把贷款关。银行业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在审批企业建设项目开发时,对因环保问题不合格的项目一律不给贷款,并积极为绿色工业领域发展提供顾问和融资服务。
信贷政策范文2
【关键词】转型时期 中央银行信贷 政策
一、引言
市场在转型期很容易出现失调和失控的状态,自金融危机后,我国中央银行针对经济开始实施宏观调控,通过颁布政策和相关法规来调整经济的架构。信贷政策就在这个时期被推行,信贷政策成了这一时期中央银行配合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架构调整的主要工具。信贷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信贷政策在中国经济有着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此,笔者作出一些探讨。
二、信贷政策
(一)信贷需掌握在国家手中
信贷政策是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传统的信贷政策会对金融起到压制的作用,不利于金融经济的发展。不少人反对国家对信贷的调控,因为一旦国家的宏观经济走上正轨,那么政府就没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微调控。但有关专家表示,现在中国经济,并没有走上正轨,中央银行依然要用政策来对经济进行调控,中国现阶段处于发展中国家,信贷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信贷政策必须要掌握在国家手里。
(二)国家发挥信贷政策的作用
信贷政策最为关键的就是利率的问题,如果市场来调控利率,那么资金对市场的反应就会变了迟缓起来;没有政府的干预,信贷资金的流向和筹划就会出现问题。目前国家还没有对市场的信贷公司做出评级,市场信贷公司会出现信誉问题和货币市场的“乱象”。同时国家还推出一些公益和环保的信贷项目,因为这样的项目其商用价值不太,信贷公司不会支持这样的项目,但政府会作出信贷。
三、信贷经济政策
(一)两种政策的区别
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中央银行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两种方式,不少人认为信贷政策是货币政策的一部分。但其实货币创造和信用扩张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不会存在包容关系。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政策,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加以区分和对待。货币政策的职能当中控制总量是在第一位,在社会中可以帮助我们稳定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有着关键的作用,而信贷政策是只对特殊市场有着影响[1]。
(二)两种政策的结合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政策却在不断的交汇中,彼此影响。中央政府推出过了一些租金性质的信贷政策,它们不是为了刺激消费、增加市场,而是针对一些特殊人群所设立,这些人群在生活中比较弱势,比如是贫困学生,下岗员工再就业人员。这一类政策在现实生活中也解决了一部分就业,就学问题,比起货币政策更能起到宏观调控社会经济的作用。信贷政策和货币政策子作为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两种手段,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能,帮助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三)信贷政策必须适应环境
在不同的国家,信贷政策和颁布,实施内容也有着差异。信贷政策的成功很取决于政策与市场环境的结合程度。传统借贷方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时候,就会产生金融危机。这时,资源配置借助非市场的手段进行分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资金的发展,并且使得整个金融市场出现低迷状态,这些问题是在传统借贷已经出现的问题。因此,国家做出政策的调整,开始逐步淡出市场,中央银行不再对市场进行严密管制,转而使用法律对借贷公司进行制约。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中央银行增加自己的威信,同时也有效调节好金融体系和民间部门的利益需求,把市场资源最大化利用。
四、提高信贷的有效性
(一)学习他国成功案例,结合自身国情
各国的国情不同也代表着各国政府在信贷政策的侧重点不同,但在如果有效的实施,和提高信贷化的有效性,我们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政策,再结合自身的国情,做出调整。
美国政府在信贷政策立法比较完善,也值得我们学习。其中《社区在投资法案》、《高等教育法》、《学生贷款改革法》、《农业信贷法》等法律条文保障了不同阶级、不同人群都能享受信贷,而且提供法律保障。我国信贷政策在各个层次,各个人群的政策并不够完善。下一阶段,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信贷政策完善体系较好的案例,将信贷政策深入各个阶级,各个人群当中,并且提高信贷政策的执行力度[2]。
(二)金融环境
金融机构是在信贷政策施行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而决定金融机构的创新和格局的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其中包括与各个部门协调,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而金融生态环境是由宏观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等诸多因数决定,其中信用环境直接影响信贷政策,所以改善金融环境会使得信贷政策得到更高效的执行。
(三)创新信贷产品
信贷政策是对信贷产品的一种约束,信贷政策保持着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之间的平衡。通过创新中的信贷产品,投入前期资金,并引导市场投入,再通过市场分配信贷资源,最终实现政府的意图。近年来,科技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信贷产品也开始向着网络发展,信贷政策更需要对科技,网络的信贷产品做出调整。
五、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信贷政策在未来有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信贷政策需要适应市场的变化,不然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信贷问题。信贷政策必须得到法律的约束,明确规定信贷公司在法律上的可行区域和禁止区域。遵循市场发展,完善商业银行借贷政策的执行力度,并鼓励商业银行和市场的竞争,促进市场和银行的良性发展。同样中央银行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环境做出适合当地市场经济的信贷政策。
参考文献
[1]施华强.银行重组、金融稳定和软预算约束: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国家-银行关系及其政策含义[J].金融评论,2010,01:33-48+122+124.
信贷政策范文3
一、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概述
(一)绿色信贷的内容
1.绿色信贷的含义
绿色信贷(green-credit policy)指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根据国家指定的相关政策,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贷款给予限制,对环保方面的企业给予鼓励与支持的金融政策手段。
2.绿色信贷政策的建立
2007年4月1日起,企业环保信息纳入到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商业银行把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申办信贷业务的重要依据。
2007年6月底,中国人民银行《指导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对中国银行业提出,要充分认识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进和加强对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合理控制信贷增量,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促进经济、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7年7月30日,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此构筑绿色信贷机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
3.绿色信贷政策的内容
根据《意见》规定,商业银行应该严格进行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管,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不予发放贷款,对擅自进行的违法项目要进行通报处理。要严把信贷关,对于节能、减排、环保方面的贷款,给予大力支持,保证绿色信贷的良好健康发展。具体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严格把握新增贷款的投向,二是调整存量信贷结构,三是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四是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全程评价和风险监控,确保信贷资金投入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
(二)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必要性
1.实施绿色信贷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要迈向“国际一流优质银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就必须主动从传统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借贷领域向“低投入、低耗能、低污染、高产出”领域转变,大力推行绿色信贷。
2.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提升经营绩效
商业银行推行包括绿色信贷在内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有助于扩大市场份额、赢得更多的客户、增加收益、提高声誉等,增强竞争优势。
3.推行绿色信贷有利于商业银行管理环境风险
近年来,自然灾害损失巨大,政府环境监管更加严格,来自利益相关者(如NGO、股东和员工)的压力增大,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防止因贷款企业发生环境污染破坏给自身造成声誉和债权无法收回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现状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取得了初步成效,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项目的贷款,建立了有效的绿色信贷机制和较完善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制度。积极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截至2011年末,仅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6家银行对相关的环保企业贷款余额已逾1.9万亿元。截至2011年5月末,上海银行业绿色信贷表内外授信业务投放量已达572.32亿元,较年初增加37.07亿元,同比多增19.84亿元,增长16.91%;比2008年末增加131.17亿元,增长29.73%。与2008年末相比,表内的保理业务与贸易融资产品授信增速很快,分别增长134.61%、134.91%,表外的信用证业务增势强劲,增长314.22%;此外,票据贴现、保函、承兑汇票授信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绿色信贷产品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商业银行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准入,截至2011年,“两高一剩”行业贷款不良率0.49%,较年初下降0.07个百分点,低于全行贷款平均不良率0.09个百分点。
表1 绿色金融项目成效表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人民网-银行频道。
(二)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绿色信贷的认识不够。绿色信贷不仅是对两高行业贷款的限制,更重要的是银行要顺应绿色经济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趋势,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核心地位,将资源配置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倾斜,引导绿色发展、绿色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经济、环境的和谐共处。
2.绿色信贷产品单一。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是对“两高”行业贷款的限制,对环保行业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
3.法律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与惩罚措施。政府没有对破坏环境,高能耗企业做出严厉惩罚,致使那些企业更看重带来的收益,而不是那很小部分的罚款。也没有对绿色信贷实施好的银行、环保好的企业给予有效的激励措施,原动力不足,再加上没有严厉惩处环境破坏企业,也是对环保企业信心的打击,削弱了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4.专业能力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处于起步阶段,在绿色信贷制度建设、产品创新、市场运营、专业技术水平及发展经验上存在不足,阻碍了绿色信贷产品的研发与推广。
5.绿色信贷信息没有透明化。信息沟通机制的缺乏,使银行企业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环保部门的相关政策,得到的信息时效性就差,阻碍绿色信贷的执行效果,同时也加大了银行评价环境风险的困难,评价不标准,给银行企业的工作带来了不确定性。
6.地方保护主义和商业银行的逐利性。社会责任的缺乏,使银行只注重高回报的投入,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弱化了环境风险给自身带来的声誉风险。
三、国外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银行绿色信贷的实施情况
国际上以赤道原则为绿色信贷的通用准则,赤道原则是银行业的一个里程碑,它第一次将项目融资中模糊的环境和社会标准具体化、明确化,使银行业的环境和社会标准得到统一。经过几年的发展实践,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行业标准和全球金融业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基准。目前,实施绿色信贷的先进经验主要有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日本瑞德实业与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加拿大政策性主导等。
(二)国外银行绿色信贷的经验借鉴
1.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国外,政府从税收、利率等方面对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给予大力支持。
2.健全的法律保障。美国是绿色信贷相关法律最完善的国家,在激励机制涉及不到的地方,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绿色信贷的实施。
3.完善的环境风险评价机制。通过建立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改造风险评估流程、加强与专业部门合作和引进专业人员,提高对项目的环境风险识别能力。
4.绿色信贷服务多样化。美洲银行的服务领域不仅为致力于绿色服务的公司提供贷款,还为支持能源消耗、发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帮助消费者为环保组织提供捐赠,为节能家庭降低贷款利率等。波兰环保银行支持的领域包括:水资源保护、燃料、能源有效使用、空气污染治理、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及自然资源设备的生产、绿色环保项目投资咨询业务等。
5.广泛认同赤道原则。2003年6月4日,赤道原则正式启动,截至2012年3月,共有76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该原则。
四、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的帮助与引导
1.完善绿色信贷的相关法律法规
绿色信贷是以信贷为手段遏制“两高”行业的盲目扩张,借助金融信贷的经济手段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银行的逐利性与其在绿色信贷政策中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冲突,阻碍绿色信贷政策传导,我国明确界定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内容,形成涵盖绿色信贷环境标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核心制度的法律体系,将社会责任纳入法律的规制下,运用法律权威促使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产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不是其可为可不为的权利,而是对社会公众的一种义务。
2.完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政府要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实施差别化的监管与激励政策,充分利用财税杠杆,建立和完善绿色信贷风险计提制度及相关的财政税收风险补偿政策,尤其是对商业银行实行绿色信贷政策过程中,从“两高”行业和企业信贷退出的损失,支持新技术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信贷风险等,要给予财政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以调动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对绿色信贷成绩显著的银行给予准备金率、融资规模等优惠。
3.加大监管力度,强化污染责任内部化
加强对环境污染责任的追究,加大监管力度,使银行减少向污染企业发放贷款,转向对绿色信贷企业发放贷款。
4.重视公众的环保教育,让绿色文化深入人心
大力宣传绿色信贷,做好环保教育,让绿色文化深入人心,认识到环境保护对我们的经济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障碍
加强与环境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与互动,营造推行绿色信贷的良好环境。给予财政税收支持,降低商业银行办理绿色信贷的营业税率及所得税率。建立绿色信贷基金或担保公司,与银行开展合作,为银行开展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支持。
(二)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自身建设
1.加强绿色信贷的制度建设
“业务未办,制度先行”,制度不仅是以前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日后操作的指南。商业银行应制定符合自身的绿色信贷指南,将绿色信贷操作标准和流程具体化,将企业的环保信息纳入企业的信用评级,降低发放贷款风险。制定完善绿色信贷指引和操作细则,完善绿色信贷准入机制,建立信贷退出机制。
2.促进信息流通,使信息透明化
良好的内部信息沟通机制是银行环境风险管理顺利实施的前提。各级商业银行应积极与当地的环保部门进行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建立及时、准确、完整的环保信息沟通交流机制。
3.树立绿色信贷发展理念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清楚地认识到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重大意义,将实施绿色信贷作为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从战略层面重视本机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通过“自上而下”的资源安排,在全行培育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信贷企业文化,积极采用赤道原则。
4.加强绿色信贷管理和考核,推动政策和制度的落实
将绿色信贷管理要求贯彻于整个信贷流程,针对信贷业务各个流程和环节,提出加强环境与社会风险监测、识别、控制与缓释的具体要求,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5.加强培训和内外部交流与沟通,增进银行间的合作
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国外实施绿色信贷先进银行的交流与沟通,借鉴国外银行的良好经验,制定适合我国的方法,增进我国各银行的合作,不断研发绿色信贷创新产品,把绿色信贷推向前进。
6.强化绿色信贷的风险控制
信贷业务是高风险业务,质量决定命运。追求滤掉风险的发展,获取有质量的利润。银行要加强对信贷员的培训,对贷款企业进行审慎评级,制定贷款准入标准,对于未获得环评审批的项目,不予发放贷款。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日常工作机制,对环境违法企业及时下发预警通知和风险提示书,并建立挂牌督办企业名单,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监控。
信贷政策范文4
摘 要 我国货币信贷政策主要通过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来传导,因此,商业银行对货币信贷政策的反应及反应程度将直接影响或决定货币信贷政策实施的有效性。通过调查发现,商业银行通过各项信贷业务对促进扩大就业产生影响。
关键词 货币 信贷政策 促进就业
目前,我国货币信贷政策主要通过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来传导,因此,商业银行对货币信贷政策的反应及反应程度将直接影响或决定货币信贷政策实施的有效性。通过调查发现,商业银行通过各项信贷业务对促进扩大就业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商业银行新增流动资金贷款对扩大就业的作用不够明显。国有商业银行新增流动资金主要流向大型工业企业。截止2003年末,西安市工业贷款余额92亿元,较年初增加14亿元;近三年工业贷款年均新增12亿元,约占全市新增贷款的1/4;但工业企业从业人数却逐年下降,可见国有商业银行对大型工业企业信贷资金的增加并未带动企业就业的扩大。
二、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对促进就业效果比较明显。以西安市商业银行为例,2001年至2003年,该行年均新增贷款14亿元,贷款主要投向中小企业和私营人体企业。通过对该行一些商业、建筑和机械加工等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的调查发现,上述被调查企业3年共贷款38000万元,企业累计实现产值9000万元,新增就业人员400人。以此推算银行平均向一户中小企业投入100万元的信贷资金,可促使企业增加就业人员10-20人。
三、个人消费信贷的投放对扩大就业影响较大。银行经营性消费贷款的增加使中小企业贷款户经营规模和就业人数不断扩大。
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可促进城镇就业的发展。西安市是全国开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城市之一,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开办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广泛关注。对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具有积极影响。
五、目前人行西安中行与就业相关的再贷款主要有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和支农再贷款。2001年至2003年,人行西安中行共累计发放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30亿元,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15亿元。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主要用于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据统计,2001年至2003年,西安市商业银行用再贷款向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放款8.1亿元,企业年平均从业人员近一万人,也向私营个体企业放款,累计放款2.2亿元,企业年平均从业人员近千人。由此可见,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的投入对促进就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以上的调查可得出如下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现行信贷投放重点对促进扩大就业作用有限。近年来,商业银行遵循资金安全、效益优先的原则,普遍调整经营战略和信贷管理体制,使其信贷扩张的内在制约强化,导致商业银行的逐利性经营目标与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过分集中,使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截止2003年末,10户重点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银行贷款余额为51.33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贷款余额的66.23%,占全市各项贷款总额的22.40%;2003年末西安市各金融机构对第三产业的贷款余额为62.33亿元,比年初减少了3.15亿元,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过度集中,制约了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且促进就业最多的非国有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下岗失业小额担保贷款也由于担保基金少,银行赢利空间小等原因,商业银行开办积极性不高,发展极为缓慢。这些都影响了西安市就业形势的根本好转。
二、信贷途径对促进扩大就业的影响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特点。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果增加信贷资金投入使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则用工人数增加,促进就业扩大。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包括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的企业,随着企业生产技术进步、机器设备不断更新,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企业使用普遍劳动力的数量会明显减少,而代之以少量的技术型和知识型用工,信贷资金若投向这类企业,促进就业则无法直接实现。
通过以上分析,对此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信贷政策范文5
关键词:中小企业 商业银行 信贷政策 融资
一、引言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中最具活力的企业形态,据统计,在我国工业领域里面,中小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从业人员也占全国从业人员的85%以上。所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于保持我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是,虽然目前中小企业数量多、贡献大,但是融资难。
二、中国中小企业的概况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说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骨干,那么,众多的中小企业就是这个经济体系的血肉,几乎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小企业在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并且在创作产值和利税、为大中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促进竞争、推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方便人民生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和功能。中国的中小企业约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就业人数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的85%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NP)的60%以上。进出口贸易总额约占全部进出口总值的70%,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许多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的科技型小企业,在经营机制上要比国有大中型企业更为灵活,更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生存能力强。有不少大中型企业就是从中小企业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存在,也就不可能有大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分类统计及有关专项或抽样调查显示,中国中小企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数量众多;2.分布广泛,种类繁多;3.经济地位极其重要;4.中小民营经济快速发展;5.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6.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政府和社会全力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7.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国中小企业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概况
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担保难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近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根据对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7个省市收入(或总资产)在5亿元以下、分布在传统制造业(包括纺织、家电、钢铁机械、建筑建材)、新兴制造业(包括汽车、医药、信息、环保)、流通业(包括商业、外贸、批发、零售)和服务业(包括旅游、文化、体育、房地产)的20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总体来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强烈的贷款需求。目前已向银行贷款的企业占调查数的48.5%,将来需要贷款的占90.5%。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经营形式的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不尽相同,概括起来有以下特征:
一是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市场开发价值潜力不大。目前已贷款的企业占80.4%,将来需要贷款的企业占76.5%。纺织和食品等行业近期基本没有什么发展亮点,即使有的行业有一定的贷款需求,但多数企业业绩不好,还贷能力差,不是银行信贷重点挖掘的对象。
二是新兴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已贷款和今后需要贷款比例分别为50%和94.2%,贷款缺口达到44.2%。这些行业虽然不像纺织类传统制造业那样在普通人生活中高频率出现,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却是代表着满足人们更好的生活的需求产品,其消费额在社会需求中占据着越来越大比重。
四、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存在的问题
1.贷款准入门槛过高,中小企业无法达到;2.贷款审批权限上收过度,基层信贷需求难满足;3.信贷管理缺乏弹性,调控存在“一刀切”现象;4.信贷约束大,怕触“高压线”;5.单纯追求低风险高效益,信贷战略上倾向于大企业;6.抵押、担保难落实,企业融资成本高;7.国有银行退出县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农村信用社难担重任;8.缺乏诚信基础上的沟通,难以达成融资共识。
(二)改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建议
1.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门;2.疏通中小企业贷款的准入瓶颈;3.改进授权授信方式;4.创新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产品;5.探索灵活的抵押担保方式;6.建立健全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7.充分发挥县域金融机构与网点的作用;8.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林后春.中国商业银行的转型: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175―184
信贷政策范文6
农业机械化程度的高低直接表现为粮食生产方式的差异,粮食生产方式决定生产成本结构的差异。根据成本理论,产品销售价格P的定位与产品成本及其结构具有密切的关系。国际竞争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于成本总量与产品产量和销售量的依存关系,而且决定于产品产量和销售量变化背后的成本结构的变化,成本结构差异对竞争优势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粮食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美国是农业大国,是世界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典范,从粮食的生产成本结构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到,美国的农产品降低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保持和增加农产品市场份额,其实质是通过其特有的成本结构,一方面,增大其盈亏平衡点后的经营杠杆作用,扩大利润空间,并通过转让消费者剩余,培育消费群体;另一方面,迫使发展中国家也降低价格,缩小利润空间或亏损。最终的结果是美国增强了持久的国际竞争能力。
农业机械化与财政信贷政策导向
1.以提高粮食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通过财政信贷政策引导推进农业机械化
从农业补贴总量空间上看,依照WTO农业协议,发达国家农业支持可以达到农业GDP5%的水平,发展中国家农业支持可以达到农业GDP的10%,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实际农业支持只占农业GDP的2%,距离农业协议支持的上限还有巨大的空间。随工业化发展和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加大农业政策性补贴,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农业功能和农业的外部性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从农产品补贴的目标上看,目前农业补贴的目标中,提高农民收入目标、粮食安全目标比较突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体现也比较充分,逐步降低和取消农业税,特别是实行直接补贴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是,以农业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农业补贴项目未受到重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粮食生产和消费升级,国际粮食市场竞争一方面要以品质取胜,粮食品质改善的品种更新换代加快,另一方面,粮食专用品质的一致性,要求农业生产方式要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需求的需要,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将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的应用将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在明确了国际市场上主要利益集团利用农业补贴背后的真正原因之后,逐渐通过机械化缩小中国粮食生产过程中成本结构与美国成本结构的差异,增强中国粮食产品的国际竞争后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农业补贴的结构上看,目前农业补贴主要集中在产前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后的粮食产品流通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农业补贴政策直接与农业生产方式相关的较少,特别是与农用机械应用推广和科技进步目标相联系的补贴较少,没有足够的刺激农民应用农机在内的科学技术的积极性,更未形成改变农村生产方式的动力。因此,在农业政策性补贴的目标体系中,应该强化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目标的政策导向,增加农业补贴总量,在政策实施上逐步稳定完善农业机械化补贴,更好地完成“农机科技兴粮行动计划”。
在农业机械化补贴的具体实施上,首先,按“农机科技兴粮行动计划”的要求,国家加大科研投资力度,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制定新的农业机械化的标准,以科技含量高、适用性强的中小型高效农用机械的研究开发为主,并结合农用机械推荐、培训帮助农用机械制造厂商建立销售维修体系。其次,通过农业机械补贴降低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成本,提高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农机补贴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农机使用补贴,可以通过农户(场)应用农用机械的耕种面积来核算和实现,数量上根据国家农业补贴总量进行动态控制;二是根据国家农业机械化标准,对农户(场)购买农机进行补贴。
2.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相结合,提高资金效率
由于农民收入在很长一个时期以来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特别是粮食生产为主的省份和地区农民自身积累十分有限,2002年粮食大省吉林和河南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300.99元和2215.74元,比全国农村的人均纯收入2475.63元分别低174.64元和259.89元,要实施“农机科技兴粮行动计划”,只有财政政策资金的支持是有限的,应该建立农机购买的中长期专项信贷资金,扩大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的业务范围,实现财政政策资金和专项贷款资金的互动,使农民买得起农机,用得起农机。在应用农业补贴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收入的同时,刺激农民加大农机投入力度,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增强粮食国际竞争的潜力。
目前,农村信贷资金来源于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由1996年底的1487亿元增加到2004年3月末的8180亿元,平均每年净增加799亿元;到2003年底,农业银行与“三农”有关的贷款余额达9288亿元;农业发展银行认真落实粮棉购销政策,做好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1998年至2003年,累计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9187亿元。在三个银行的这些贷款中,有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主要用于农民购买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有农业产业化贷款、有粮食收购贷款等。随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的商业化运作将进一步加强,农业发展银行的定位日益明确,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将会重视经营效益,从而在信贷业务上,将突出支持重点,收缩业务范围和业务领域,以降低经营成本,强化存量管理,重视清收盘活等。在贷款对象上,将由国营、集体、分散的农户贷款向农业企业法人、专业户、龙头企业集团转变。在贷款方式上,由信用贷款向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担保贷款转变。这对低积累的粮食产区购买农用机械具有一定的负作用。因此,在“农机科技兴粮行动计划”中,调整信贷投向,通过国家政策的形式设置支持农户购买农机或合作组织购买农机的专项贷款势在必行。农机购买专项贷款与农机财政补贴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补贴对银行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有效注入,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活力。首先,农机专项贷款授信主体的选择可以是低息的政策性金融贷款由农业发展银行办理,也可以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或农业银行等农村商业金融机构执行,主要对象为农机合作组织、个人农机服务组织,保证农机购买专项资金的安全性,防止信贷资金沉淀。国家对农机专项资金实行贷款期限贴息,保证银行信贷的盈利性,减轻农机贷款主体的负担。为鼓励农村商业金融机构加大对购买农机的信贷支持,可以对农村商业金融机构的农机信贷资金实行差别利率、利差补贴等,实现农业政策资金与农村商业信贷资金的互动。其次,放宽农机购买贷款的授信额度的控制,在信贷规模和信贷结构安排上,优先农机购买贷款,做到符合条件的农户随时购买随时贷款。第三,农业机械化是一项政府引导、农户参与、技术部门支持的农业长期发展战略,政府要通过政策和市场引导粮食种植走机械化的道路,制定农机化的新标准,增加农户农机使用的欲望,扩大对农业贷款资金的需求,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农机贷款的承载主体,使农业机械化逐步变成一种市场行为,从而使农业信贷资金运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