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温庭筠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温庭筠的诗范文1
关键词:国学 家庭教育 孝道 尊重 平等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25-02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国学文化的回归,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注意到了国学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很多家长也把《弟子规》《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当做了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这是国学复兴的一个契机,也是一个难得的希望。同时,各种各样的国学讲堂也慢慢地占据了电视内容的一部分。可以说,自1949年以来,国学获得了空前的重视。国学的回归,也是中华民族人性的一次回归,更是被破坏了的家庭教育的回归。
“”破掉了“四旧”,同时也破掉了很多的传统文化和文明。街头打人就是其中一个家庭教育缺失的例子:
前几年,在深圳,有一个叫做潘博彬的临时工,依仗着岳父是某局局长,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因一丁点的事情打人。一个胆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打人的男人,他既然敢打别人,那么打打老婆也是情理之中的了,打完老婆就该打父母了,然后就是岳父母啦!那岳父就是劳动局局长啊!如果没有这些长辈的宠爱,哪来今天的嚣张?嚣张的背后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失败。
还记得20多年前,我在《法制画报》里看到“知心姐姐”的信箱里有个很有趣的对答:――
问:我儿子18岁了,今天他竟然打了我。我该怎么办?
答:该打!子不教,父之过。
当时我也认为当爸爸的该打―― 当然现在也还是认为该打!自己的儿子都教不好,能怪谁呢?
虽然几千年来,儿子打老子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但是,就目前看来,儿子打老子、抛弃老子的现象似乎越来越严重了,原因是什么,我想很多明眼人应该都知道―― 小时候缺少正确的教育引导和过度的宠溺必定会带来恶果。
所以说,家庭德育的缺失或不正当是造成“打人事件”的直接原因。如果要杜绝或者说尽量避免打人事件的发生,那么就要从家庭的德育着手。
那么,国学教育是否就是万能灵药,只要沾上点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要想把国学教育准确且正确地运用到家庭德育中去,还得注意以下三点。
1 把国学中的精华部分与德育内容结合起来
对待国学的态度,中国人经历了几个阶段―― 由最初的不经意(宋代以前)到重视(宋代到民国初年)再到抛弃(以来)。这几个阶段应该说是中国国学发展的一个轨迹,而今,中国人再次认识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重要性,所以再次把国学从故纸堆里挖掘起来,想从中再次获得在教育、政治、军事、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启发和帮助。而教育,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国学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儒家的学说。而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则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学说直到今天都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效果。
国学跟所有的学说一样,既有精华部分,也会掺杂一些糟粕部分。作为新时期的家长,应该根据当前的时展,有所选择,有所舍弃。
我们当代人所说的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笔者认为,家庭的德育重点应该是国学中关于精神塑造方面的内容。例如《弟子规》里提到的关于“礼智仁义信”,就可以当做家庭德育的重点来进行。特别是关于“礼”方面关于对人的尊重和对自己的品德修为等等都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当然,里面有一些涉及到男尊女卑就不足取了。
因此,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把儒家学说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然后经过加工和改造,当作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孩子的成长都是非常有用的。
2 在家庭德育中渗透国学教育的步骤和方法
国学教育最讲究的是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所以,在家庭德育中,父母的示范作用就非常重要。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要想在家庭中实施国学教育,家长自己本身也要加强国学的学习和运用。很难想象对国学一无所知的家长能够培养孩子懂得“礼、义、仁、智、信”的真谛。
2.1 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国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在家庭国学教育中不求多,也不求深,只求实。实,就是一事一议,就事论事,以身作则。经常有看到做父亲的一边用《弟子规》的要求“父母呼,应勿缓”来教育孩子要对父母孝顺,一边却把自己的亲妈的呼唤当耳边风。这种教育,能算得上好的教育么?
2.2 家长要注重国学教育中的度的把握
国学不是万能的。不要指望一部《论语》治天下。以前古人认为一部《论语》就可以修身、齐家、平天下了,那是夸张的说法。《论语》《孟子》《荀子》《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都是很不错的指导性著作,但是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所以,在进行家庭德育的时候,家长应该学会有所取舍,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更多的精华,去除不必要的纷扰。就比如说女孩子的自重和自爱教育,《烈女传》只能当作是其中的一个特例,而不能让新时期的女性也如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般非得“以身殉节”不可。
2.3 家长在实施国学教育的时候应与孩子共成长
“活到老,学到老。”短短一部《论语》,即使是大学教师穷其一生都未必能够真正领会,何况普通的百姓家长?因此,在对孩子进行家庭国学教育的时候,家长不要忘记随时要跟孩子共成长―― 以家庭讨论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国学文化的渗透。
国学,不是无生命的纸张,她应该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传承。这个传承不是单纯的传达,而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传递。每一次的传递都应该增加个人的理解和解读。就像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样,在李商隐的诗句里,可能只是表达一种至死不渝的爱情,但是到了我们现代,就可以理解为那些为国家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内容。这就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创造不能替代,只能由个人去理解和表达。所以,家长不能只是要求孩子会背几首唐诗就算了,应该让孩子跟你的交流过程中产生自己的理解。
3 国学教育应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就像家庭教育不能代替学校教育一样,学校教育也不能代替家庭教育。但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不能完全脱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互相交叉的圆,它们之间是有交叉点和共同点的。这个交叉点和共同点就是双方的教育目的是一样的、教育的对象是一样的。既然目的和对象是一样的,那么教育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一致的。比如国学教育中的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看法就应该统一起来。我们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听爸妈的,都听老师的。其实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从角色上看,爸妈毕竟没有老师威严;从教育的角度看,爸妈没有老师严肃。所以,学生对爸妈的话就不那么听了。如果要改善这样的情景,爸妈可以考虑从教育的内容上去和学校、老师相统一。那样,孩子自然而然地感受到―― 爸妈说的和老师说的都是一样的。既然如此,那么孩子也就会像听老师的话那样听爸妈的话了。因此,家庭和学校的沟通是教育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所以当我听到家长很“自豪”地说他从来没有被老师请去学校的时候,我就觉得担忧―― 如果他不仅没被请去,也从不主动前往学校校访,且从来不打听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情况,甚至家长会都不参加,那么,孩子的成长肯定受到影响。就像我在家长会跟家长说的那样――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得到家长的重视的,如果你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那么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会大打折扣。”
4 结语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贯彻国学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对社会的发展都有莫大的好处。而学校教育的国学教育更加应该把范围推广,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国民的素质。从这一点来看,国学教育任重而道远呵!
参考文献
[1] 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J].学术研究,2008(3):25-36.
温庭筠的诗范文2
关键词: 听障学生;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 G7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074-01
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掌握的还可以,而对于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不能适应今后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社会生产劳动,融入主流社会的需要。
一、影响听障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因素
1.认知发展水平的特殊性制约着听障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听障学生由于听觉障碍的长期制约和影响,在学习理科课程时,他们的认知能力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逻辑思维、判断推理和综合运用知识等方面的能力与健全人有相当大的差距。
2.语言文字理解上的欠缺同时制约着听障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需要建立在语言、文字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听障学生由于听觉障碍,语言积累少,对于用语言描述的有关概念、性质、法则理解不深刻,对于需要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的抽象、概况、归纳、分析和综合的事物,其思维能力较弱。
3.听障学生的知识面,生活经验也同时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听障学生由于知识面窄、生活经验少,同时他们对许多有关社会、经济及生活常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需要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障碍重重。
二、针对影响听障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因素而采取的教学原则
1.形象性教学原则
形象性教学原则的基础出发点是充分发挥听障学生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有形体、图片、多媒体影像、表演、演示等增加直观性,使学生能够深入认识和理解所学内容。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时,为了避免学生把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弄混,又要使他们看到面与体的联系,教学时,先做一个长方体的教具,又给它做一个“外套”包在外面,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清楚的看到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能够正确运用体积与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性教学原则
引导性教学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引导方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通过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主动投入深层次思维,来达到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教学目的。
执行引导性教学原则的核心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具体的体现则是抽象思维的训练效果。听障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与教学数学语言分不开的。从教学数字“1”开始,不仅要教会聋童认识“1”,而且要教会他读一,教“加法”和“加法计算式题”时,要教会聋童说“加”,同时教会他们完整的说出“几加上几等于几”。再如教学文字题、计算法则和应用题时都要在教学知识的同时教学语言,即在解题结束时,应让听障学生完整的口述“你是怎么计算的?”“为什么用乘法计算?”……不仅让学生说题意,而且说思维过程,这很重要。因为让听障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数学问题,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其结果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的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教学时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应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让学生接触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从而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听障学生认真观察树叶,各种建筑物的形状,动物的长相。引导他们从中发现许多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又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先把学生带到公路旁,要求他们记录5分钟内通过的机动车辆的次数、车辆型号、牌照的类型,然后回到教室,让学生先汇报刚才收集的数据,接着研究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训练学生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性教学原则
实践性教学原则是将学生置于有形、有体、有图、有色的实物环境中。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体验,来巩固和强化对课程知识的消化吸收和理解。
在课内可以设置一些需要学生亲自实践才能完成的习题,给听障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和锻炼。如学习“小数的认识”后,让学生课后到商店了解五种商品的价钱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向大家汇报。学习了各种平面图形后,让学生回到宿舍后观察周围有哪些图形是平面图形。学习了有关存钱、利息的计算后,带领他们去银行填写存单,每人存10元钱,并计算出一年后应得到本息和共多少钱。这样的实践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将知识与学生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聋校数学教学中增强听障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求教师要通过教与学的实践,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使听障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不断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能够融入主流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华夏出版社,1995.
[2]季佩玉.聋教育教师培训教材[M].中国盲文出版社,2000.
温庭筠的诗范文3
这是形容女子头发的诗句,类似这样的诗句还有:
1、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唐·李商隐《无题》
2、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唐·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唐·杜甫《月夜》
温庭筠的诗范文4
关键词:温庭筠 叶小鸾 闺怨 男性词人 女性词人
男性文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即便是女性的生活环境与心灵感受,也往往要通过男性文人的描述与刻画见诸世人,“闺怨”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了我国传统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但尽管如此,女性的文学创作仍在男性文学的夹缝中微小而坚定地存在着,并以不同于男性的眼光与感受呈现出别样的色彩。
就词而言,温庭筠的闺怨词在男性文人中很具有代表性。而明末著名才女叶小鸾,词作中也多涉深闺心绪。将二人的闺怨词作比较,或可看出男女词人创作同一题材时的不同取向,并可借以了解女子深闺的真实面貌。
一
隋唐时期,随着燕乐的传播与流行,适应传统清乐的诗歌已无法满足音乐和谐协律的要求,于是词这种新的诗歌体裁应运而生,又在晚唐五代世俗化、享乐化的社会温床中发展,成为了时代精神的代言,也具备了不同于诗歌的特色。花间词派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个流派,它得名于赵崇祚编纂的《花间集》,其中选录了晚唐五代一批诗人的词作,由此奠定了词不同于诗歌的体式规范。温庭筠是“花间鼻祖”,也是文人词的开山作家。他的词作在《花间集》中数量最多,且列于卷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温词的题材较为单一,主要围绕女性的闺阁情感来进行创作,书写女性的幽微心曲,语言流丽,风格凄艳,建立起以艳为美、以悲为美的词体创作模式,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时至明代,由于词谱的失落与文人创作兴趣的转向,词体不复宋时的兴盛,走向了中衰。“词为诗余”成为了明人的主要词体观念,词坛上一派香弱浅俗之风。而万历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阳明心学的流布,时代风尚起了变化,词坛出现了一定的复苏迹象。这期间,女性词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她们用词来书写个人的哀乐,虽然题材上仍以传统的伤春悲秋为主,但其内蕴却有着独特的自我感受,语言上也呈现出明显的雅化倾向。这一时期的女词人或以家族性的写作团体存在,或零星散布,都以积极的创作为词坛的重振做出了努力。叶小鸾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女词人之一。她生于吴江叶氏家族,是才子叶绍袁的,天资聪颖,姿容美丽,幼时寄养于舅父家中,4岁背《离骚》,10岁后返家,学诗词创作兼琴棋绘画。17岁未嫁而卒,有遗集《返生香》,存词90首。
明人作词十分推崇《花间集》,将其与《草堂诗余》作为学习和仿效的范本,而出身于文学望族叶氏家族的叶小鸾于作词时显然也会接受《花间集》的影响。相较于温庭筠的“类不出绮怨”,叶小鸾也是“词笔哀艳”,都体现出艳与悲的风致。在抒写“闺怨”时,叶小鸾也有意识地借鉴了前人闺怨词中的创作材料和模式,还曾如男性词人般“戏为一闺人代作春怨”:
新柳垂条,困人天气帘慵卷。瘦宽金钏,珠泪流妆面。凝衅纠福忽睹双飞燕。闲愁倦,黛眉浅淡,谁画青山远。
这首《点绛唇》刻画了一个相思中的闺人,有温庭筠《菩萨蛮》诸词中“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的韵致。其中亦运用有“金”、“黛”这样富含色彩之美和富贵之态的字眼,还以“青山”来形容眉毛,这也都是温词中常用的手法。虽然自温词而后有诸多词人参照并发展温词建立的模式,但以明代词坛 风气而言,叶小鸾词中的这些材料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温词,可见二者间的承续关系。
二
温庭筠是善写闺怨的,他词中的女主人公,无论宫嫔、名妓、贵妇还是女仙,总带有由绮艳华丽的词藻所营造出来的绚烂色彩,她们的衣饰和居所是华美的,但她们又都是忧愁的,别离之苦、寂寞之苦这些男女恋情中的感伤情绪成为了温词的主题,体现出一种“事异而情同”的模式化的美感。而那些女主人公也因此变得抽象而富有象征意味,她们所代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某种感伤情绪。在书写“闺怨”的时候,温庭筠常以心绪外物化的方式来表现女性心声,以代言人的身份来描摹女性情感,却又很少涉及他的自我情绪。后世词评家有认为温词得“屈子之妙”,是以美人失意来喻名士不遇等观点,虽有道理,却也不无过度拔高。温词所形成的绮怨之风,实际上是晚唐走入“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彩色的捕捉追求”之中的社会审美风尚的反映。而以歌妓演唱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清绮柔媚的词体,也是温庭筠借以细腻逼真地描摹女性心绪的良好媒介。
温庭筠的诗范文5
[关键词]韦庄词 审美超越
一、以抒情主人公入词
韦庄词较其之前的词第一个审美超越在于韦庄在词这种文体中引入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在“温韦”的时代,填词虽然形成一时之风,但是仍然不被认为是“抒情言志”的文体,由上文所提到的《花间词序》可以看出词所存在的情境。即便是温庭筠这样的词人,他填词的目的也是为了给歌姬演唱,所以很难说这样的创作目的之下所创作出的词会有什么高远的寄托或深刻的意蕴,更不用说抒情主人公的引入。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荷叶杯
韦庄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晚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以这两首词为例来分析,很明显可以看到二者的不同之处,就是温词客观,而韦词主观。温词所营造的是一种影像式的记录感,他捕捉一个又一个细节的镜头,由这些镜头的连接传递给读者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词人与所言之人之物有着怎样的情感联系或情感寄托,都是难以揣摩的。但是韦词就完全不同,在《荷叶杯》这首词中,词人在短短的50个字中讲述了与名叫谢娘的这个女子的深夜花下相遇,携手暗相期,惆怅相别,隔音尘,相见无因。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甚至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亦有着完整的情感起伏过程。回忆这个故事的人就是故事中与谢娘相遇相别的人。
温庭筠的词,由于抒情主人公的缺失,便具有很强的普适性。这种普适性符合词的存在情境,适合歌姬的演唱,也容易直接地引发听者的感慨。但是,也正是这种普适性,使温词缺乏一种长久的兴发感动的力量。韦庄让抒情主人公在出现在词中,并且还是男性,且有时间、地点和人物。由此,韦词与从前的词最大不同就在于,韦词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而这种真挚的情感的最大推力就来自于抒情主人公的显现。不考虑考证的因素,韦词中抒情主人公所经历讲述的故事让人觉得那就是词人自己的故事。
温词多写物,即便是写人,也是由物堆积而来。而韦词多写情境,抒情主人公所活动的情境。仍是以上面两首词为例来看,温词的主人公是一个女子,其写小山、鬓云、香腮、峨眉、弄妆、花面、罗襦、金鹧鸪,这些都是非常美好的具体意象。首先要承认的是这些意象的叠加的确可以让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但是即便是如此工笔,主人公的形象仍然是比较模糊的,这种模糊不是因为词人描写得不够精细,而是词人缺乏对主人公的内心关照,这个“懒起画峨眉”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情感体验和心情,不得而知。再来看韦庄的这首词,词人对故事中的男主角和谢娘都没有具体的描写,但是词人关注的是对情境的描写。那年花下、深夜、水堂西面画帘垂、晚莺残月、相别。词人对细节的情境的关注恰恰体现出了抒情主人公对感情的珍重。多年以后,男主人公仍然可以真切的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在深夜的花下相遇,在水堂西面相约,相别的夜晚还有晚莺残月,如果不是对情感的珍重,又怎么会对当时的情境记得如此清晰呢。这也许就是王国维说温庭筠“句秀”,而说韦庄“骨秀”的原因之所在。
除了男性抒情主人公的显现,韦词中也有女性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在韦庄之前,温庭筠的词经常用女性的口吻来抒感。这种手法源自屈原的《离骚》,以美人自况,以美人的境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自屈原开始,这一手法就具有了一定的悲情特质,就是说,以美人自况,往往美人也是处于不好的境遇,作家以美人的孤芳自赏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以上面温庭筠的《菩萨蛮》为例,如果按照“香草美人”的传统来看,那么这个“懒起画峨眉”的女子所隐隐呈现的就是一种“幽怨”的情态。温庭筠词中充满了这种幽怨的,甚至带点自恋的悲情女性形象。至韦庄一变,韦庄的词中开始出现了一些泼辣大胆的女性形象。尽管从数量上来看,韦词中更多的也是幽怨的女性形象,但是这已经足够说明韦庄对存在这种转变的意识。
二、以诗的题材入词
词这一体裁在最开始产生的时候,不但缺失了真正的抒情主人公,并且其所歌所咏的题材也定下了众多词人所默许的低调。词这种体裁是用来抒发细微缠绵的儿女之情,而诗是用来抒发志向和人生的际遇。温庭筠有一首著名的诗《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首诗里所抒发的真切的羁旅之感又怎能让人想到温庭筠所写的词是那样的缠绵悱恻呢。所以,即便是到了温庭筠的时代,词仍然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甚至不配抒写“雅”的题材。把诗的题材引入词,以词的体裁来抒发诗般的情感,是韦庄对其之前词的第二个审美超越。分析这一点,以韦庄著名的五首《菩萨蛮》为例。韦庄的这五首词是一组词,是一个整体,而非仅仅因为曲调相同而被放在一起的。五首词各代表了词人某一时期的际遇和心境,而其总体上又呈现出一种整体的审美力量。
《菩萨蛮》(一)是一个离别的情境,韦庄之前的诗和词都写离别的题材,但是韦词所写之离别以及离别的情感双方是如诗般坦荡的,他所写的男女之情是具有和前者不同的一种品格和操守,韦庄这种坦荡情感题材的引入,是与之前花间词完全不同的。韦庄的女主人公不再是别后触景生情的幽怨女子,其凸显的是别时的情真意切。
《菩萨蛮》(二)写的是思乡之情,韦庄的这种思乡之情很显然是诗的题材,温庭筠所有的词作中都没有这种直接的思乡之情。
《菩萨蛮》(三)是词人年老时一个回忆的情境,这首词是词人对人生的波折和际遇的综合感知,这也是诗的题材,韦庄之前的词所慨叹的都是闺阁之思,自韦庄开始,词人的自我抒发进入了词中。
《菩萨蛮》(四)所营造的情境有魏晋诗风,词人抑郁,主人劝杯,词人最后发出了“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的感慨。叶嘉莹说:“‘呵呵’是笑声,如果你认为是真的欢笑就错了,因为‘呵呵’两个字只是空洞的笑的声音,没有真正欢笑的情感,韦庄所写的正是强颜欢笑的辛酸。”这在第三首的层次上更进了一步,不再慨叹人生的起起伏伏、分分和和,而是产生了“人生几何”的哲思。韦庄对人生的这种深刻的思考,更是其之前花间词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菩萨蛮》(五)是这组词的最后一首,人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集合体,因此就算在第三首和第四首词中作者慨叹际遇、思考人生也不能完全抹杀其内心的感性之思。于是在这第五首词中,词人触景生情,凝视脉脉余晖,想起了那绿窗下的女子。
总体从题材上来看,这五首词中所涉及到的有离别之思,乡关之思,际遇之思,人生之思。而这情感的格调都是诗的格调,都是相对“雅”的题材。韦庄把这些诗的题材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入了词中,其意明确,其情真切。这使得为韦庄的词呈现出一种与花间词完全不同的审美风貌,它是清简的,纤疏的,坦荡的,真挚的。
三、以清疏朗丽意象入词
韦庄词和温庭筠词直接感知上的不同就在于其所选择的意象是不同的。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因此不同的意象必然会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并给予读者不同的审美感受。王国维说:“‘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已之词也,其词品亦似之。”王国维的这两句话用来评价二者之词中的意象亦是非常恰当的。
从温词中随意选取了五首《菩萨蛮》(《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菩萨蛮•水晶帘里玻璃枕》、《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和上文所列的韦庄的五首《菩萨蛮》为例来分析二者词中的意象。
经笔者统计,韦庄这五首词中所涉及到的意象有37种,而温庭筠的五首词有意象55种。通过统计可以看出,在温庭筠的词中充满了大量直接与女性起居和装饰相关的繁复意象,这是典型的花间词风。如果以是否直接与女性起居、容貌和装饰相关为标准来判断,可以清晰的看到,温庭筠词中超过了百分之五十的意象都是直接与女性起居、容貌及装饰有关。而这类意象在韦庄词中仅占不到百分之三十的比例,韦庄词中更多的是如诗一般清疏的意象,如马、桥、酒、春漏、金杯等意象。韦庄的词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直接与女性起居、容貌及装饰相关的意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首先是因为韦庄毕竟是花间词人,所以其所用之意象不可避免的回涉及到这方面;其次可以认为韦庄是一个过渡的人物;最后一点,我们反对温庭筠式的花间词人在词中大量充斥直接与女性起居、容貌及装饰有关的意象,但并不代表摈弃这一类的意象。
韦庄在词中大力引入抒情主人公、诗的题材、清疏朗丽的意象,虽然没能扭转花间词风,但是可以明确的是,韦庄在温庭筠奠定词的格调以后及时地产生了革新的意识,并且在自己的词作中完整而充分的表达了这种意识。韦庄的审美超越,为宋代苏辛豪放词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范式。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唐五代名家词选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0.
[2]欧阳炯.花间集•序[A].赵崇祚.花间集[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3]王国维.人家词话[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7.
温庭筠的诗范文6
描写桃花的诗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唐·宋之问《有所思》:“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唐·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唐·王维《辋川别业》
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唐·王维《田园乐》:“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桃蹊李径年虽古,栀子红椒艳复殊 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唐·贾至《春思二首》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 唐·韩愈《题百叶桃花》
桃花乱落如红雨 唐·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 唐·刘禹锡《寄朗州温右史曹长》
蕙兰有恨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 宋·欧阳修《舞春风》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宋·苏轼《送别诗》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宋·苏轼《新城道中》
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 宋·秦观《江城子》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桃蹊:桃树下的小路。《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宋·秦观《望海潮》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宋·曾巩《城南》
梅花落尽桃花小,春事余多少。 宋·叶梦得《虞美人》
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 宋·李弥逊《诉衷情》
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 宋·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
夹岸桃花蘸水开 宋·徐俯《春游湖》
桃花初也笑春风,及到离披将谢日,颜色逾红 元·姚燧《浪淘沙》
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 清·吴伟业《鸳湖曲》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唐·高蟾《上高侍郎》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宋·秦观《虞美人》
描写樱桃的名句
一树樱桃带雨红 南唐·冯延已《罗敷艳歌》:“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
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 宋·赵彦端《豆叶黄》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描写杏花的诗句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唐·白居易《南湖早春》
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 唐·杜牧《杏园》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李商隐《日日》
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 唐·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又作王建诗)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唐·温庭筠《菩萨蛮》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风吹梅蕊闹,雨红杏花香 宋·晏殊《临江仙》
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 宋·苏轼《蝶恋花》
疏疏晴雨弄斜阳,凭栏久,墙外杏花香 宋·曹组《小重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 宋·张良臣《偶题》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释志南《绝句》
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 宋·刘彤《临江仙》
描写梨花的诗句
岸苇新花白,山梨晚叶丹 唐·郑帧侗峤等曛莨愠擎洹
带叶梨花独送春
唐·杜牧《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唐·岑参《送杨子》
月胧胧,一树梨花细雨中 宋·陈克《豆叶黄》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宋·范成大《棠梨》
描写兰花的诗句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战国楚·屈原《九歌 礼魂》
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 宋·洪兴祖《楚辞·九歌·礼魂》补注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怕端普唇
唐·
刘禹锡《和乐天白居易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宋·曹组的《卜算子·兰》
描写蔷薇的诗句
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南朝梁·柳恽《咏蔷薇》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唐·李白《忆东山二首(其一)》:“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 明月落谁家。”
不用镜前空有泪,蔷薇花谢即归来 唐·杜牧《留赠》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宋·秦观《春日》
描写海棠花的诗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宋·苏轼《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红妆,满意留宾住 宋·葛胜仲《蝶恋花》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
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 宋·周紫芝《好事近》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宋·陈与义《春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李清照《如梦令》
海棠开后春谁主,日日催花雨 宋·李弥逊《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