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手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手机范文1
与周鸿祎和雷军极不淡定的微博挑衅相呼应的是,一场由智能手机引发的移动互联战争,而且,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擦枪走火的还有一些手机硬件制造商,比如华为、TCL、阿尔卡特。
2012年上半年,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盛大、360加重对智能手机的投入,新浪与网易、人人网也不甘心居于,加入了战团。
短短7个月时间、300万台出货量,以及40亿美元估值,似乎让小米手机的“互联网模式”备受“羡慕嫉妒恨”。
追根溯源,移动互联让单纯靠硬件盈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同时,苹果所开创的软硬件服务一体的新移动互联商业模式,已经迅速启发互联网巨头。
“从美国看,过去专门销售PC的戴尔、宏碁、甚至惠普,在平板电脑市场都不太成功;互联网巨头亚马逊却以零利润做平板电脑,从一次性卖硬件变成长期的服务收费,这将是一个趋势,尽管未必明天就会发生”,周鸿祎称。
随着华为、海尔、长虹、戴尔等众多硬件制造商入局,传统手机厂商与互联网巨头的各式牵手已“渐欲迷人眼”,理性中有几分冲动,几分盲从?未来,双向分工与协作,如何才能打造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在上下游产业中,有多少利益相关方可以相互支撑?
联想董事长兼CEO杨元庆的预言是,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做硬件不会成功;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何士友直言,靠一时的炒作不可持续。沒有入局的少数派又是否判断准确?
占座逻辑
在一张被誉为互联网明星的“TABLE”之上,T(腾讯)、A(阿里巴巴)、B(百度)、L(雷军)和E(周鸿祎)在智能终端市场也已各坐一方。
腾讯,与中国电信以及华为、中兴、酷派、天语和海信等5家手机厂商了6款“天翼QQ智能手机”;阿里巴巴与天宇推出阿里云手机;百度,先与戴尔合作,联合推出高端智能双核手机,后与长虹合作推出千元智能机;雷军潜伏一年,引爆小米热;360与华为、阿尔卡特、海尔合推360特供机,周鸿祎一举掀起千层浪……
另外,不容忽视的两家老牌互联网厂商中,新浪已与HTC推首款微博智能手机,而网易CEO丁磊也已放话将推智能手机。
“各公司和各产品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一产品和应用的竞争,竞争焦点变成为生态链能覆盖多少。”百度移动云战略负责人刘涛对《英才》记者称,必须在移动互联网中赢得服务用户的入口。
“占座”之争,正如入口之争。只有如此,每一家互联网巨头,才能将每一家最优的应用与商业模式移植进智能终端。
“占座”逻辑几乎雷同。腾讯Q-service整合了包括手机QQ、空间、微博、通讯录、手机QQ浏览器、搜索、游戏在内的多种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阿里巴巴整合网上购物;百度整合搜索;360整合安全服务;新浪整合微博。
“现在被广泛提及的‘云-管-端’战略,无一不彰显行业参与者‘软件+硬件+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发展思路。”清科研究中心张亚男同时也指出,互联网企业本着利用终端去推广自主应用时,就必然会为自有的终端产品打上一层“封闭”的烙印,能否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竞争者应用,却不得而知。预计,对于部分互联网企业而言,加入终端战只是短期尝试。
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也曾经泼冷水称:互联网公司做手机多数都会失败,不仅是因为企业基因不同,更主要的是这些企业只是为了嵌入自己的服务。互联网公司做手机无非就是推自己的应用,抢夺移动互联网入口。但是这样的做法未必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不过,这场理性与非理性兼具的终端布局,已经对产业上下游产生微妙的牵动效应。
“大型互联网公司能否垂直整合成功,各种可能性都有。不过,就像足球比赛一样,站在线外不参与,永远得不出答案”,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对《英才》记者称,在不同价格段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中,都将加紧布局智能手机芯片。
对比之下,在小米初创期,高通将新款高端双核智能手机芯片植入一家新品牌,也可谓是半赌半试。
战术不一
尽管战略一致,但是,互联网巨头切入智能手机的战术并不相同。
小米从软硬件研发上自成一体,百度、腾讯、360、阿里巴巴则选择与传统手机厂商“合作”,孰优孰劣,难分伯仲。
雷军曾感慨,10万台量产是一个生死之坎,挺过来靠的是无知者无畏。加之,小米融资金额不断曝光,也进一步印证“软件+硬件+互联网渠道”是一个重资产的活。
百度技术副总裁王劲曾公开表态:百度所擅长的是基于互联网的搜索业务和云技术,而非硬件。因此百度一直在强化的概念是,百度不生产手机产品,只和手机厂商合作,在他们的手机中搭建基于云技术的应用平台和各种服务,促进终端与云端无缝连接。
“与其颠覆传统行业大佬,不如把优势结合”,周鸿祎认为,互联网企业沒有体量和财力做硬件,但是,拥有海量用户、流量、最低成本的互联网营销策略与电子商务渠道。
相对而言,选择与一家已经具备一定量产能力的传统手机制造商合作为“取巧”之计,也成为多数互联网巨头切入智能终端的首选。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率先入局的手机硬件制造商中,只见二线手机制造商,比如长虹、戴尔、海尔、阿尔卡特,却不见HTC等一线品牌或外资品牌。
有大型手机厂商内部高管对《英才》记者透露,对于与互联网厂商合作模式仍旧有顾虑,也不愿被口水战伤害后沦为“山寨机”。
未来,面对几乎相同的千元级价格、几乎一致的大屏幕外型,互联网巨头与二线手机品牌的联姻,势必将面临差异化的挑战。
“在性价比上还不够彻底,还有很大空间”,周鸿祎称,传统手机厂一旦互联网化,便能够将一款智能手机的营销和渠道成本,贴补到元器件性能上。
杨叙认为,在中国有个特殊情况,安卓等第三方应用完全免费下载。互联网公司靠什么服务能够整合不一样的内容,使消费者得到不一样的体验效果,是值得尝试与努力的方向。对此,百度移动云事业部总经理李明远对《英才》记者强调,由于智能手机以触摸为主,所以,百度在布局移动云战略中,特别研发了语音搜索来增强体验上的差异化。
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百度CEO李彦宏曾经提出几点不乐观的预测,包括屏幕变小广告空间变小、无法承载大型游戏,并且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支付困扰。
李明远分析称,在PC端,搜索数据可能来源于公关网吧或单位电脑,但是,手机搜索的指向性非常明确,95%的可能性就是本人,也就潜在加强了搜索排名的商业价值。
互联网手机范文2
互联网的本质即服务之间的连接网络,入口即以特定服务形式呈现的习惯。这说明入口一直是距离钱最近的。从最早以目录为核心的门户,以算法为核心的搜索,以人为核心的社交网络,现在到了以移动终端本身为核心的手机。它的意义不在于硬件本身,而在于手机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和用户的最大衔接点,自然也就成了通往移动互联网的最大入口。iPhone的全球疯狂热卖,苹果、三星联手吞噬整个产业95%的利润,让巨头们趋之若鹜。
根据CNNIC最新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用户。互联网从PC端向手机端迁移的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趋势,让手机瞬间成为互联网巨头必须争夺的战略高地。
就在6月份,成立仅两年的小米公司成功第三轮融资2.16亿美元,投资者对小米给出的估值达40亿美元。请允许我强调一下,这是中国互联网乃至中国企业界有史以来,从无到有做到十亿美元级别中速度最快的。让雷军豪赌个人品牌赢得超级赌局第一盘的,便是狂野增长的智能手机市场。
闻到钱味的鳄鱼们蜂拥而上。过去一年来,百度、阿里巴巴、360等主要互联网巨头接踵而至。而腾讯、新浪、搜狗等则暗中布局。战火之炽热,就连煤老板也要挤进来玩一把。他们做手机的热情,并未被苹果的持续强势和小米的先发优势所浇灭。这场战局的全行业介入盛况,姑且称之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互联网大佬手机的商业逻辑达成了罕有的一致:希望从硬件终端路径掌握移动互联网入口。
互联网手机“十强赛”过去了半年,十大主力中百度浅尝辄止,阿里云不温不火,盛大迟迟不见推出,新浪微博手机走过场,网易干脆撤了,腾讯、搜狐坚决走软件路线,优酷没有啥动作。只有小米、360还在进行无休止的“小三大战”口水。而就在互联网手机泡沫有所消停的时候,来自传统手机阵营的华为、联想、中兴却悄悄发力,销量都在增长。
其实不难看出,还在活跃的小米、360的利润来自于硬件本身。而腾讯、搜狗的策略是做好以微信、输入法为核心应用的平台,让用户和开发者都黏在上面,入口也就自然成了。
大佬们言必称入口,都在豪赌。什么才是入口?当诺基亚做手机时,它不是入口;当山寨机火爆时,它也不是入口。只有当苹果集艺术品般的硬件设计、强大的iOS系统软件、丰富的APP 商店服务时,并且以此强烈改变了用户认知乃至习惯,它才成了真正的入口。因此,我赞同一个看法——入口首先是一个用户概念,而不是产品概念。成为入口的关键不是产品被使用频率有多高,而取决于用户认知阶段和行为习惯。譬如,当用户认为上网是去门户逛,门户就是入口;当用户上网主要是聊天,QQ就是入口。
现在,巨头们认为手机本身就应该是最大的入口,然后像PC互联网时代大家拼预装机一样塞入自家软件,从而获取流量变现。而现实是:除了微信、输入法、淘宝、微博等少数应用外,用户并没有形成对其它预装APP的依赖。互联网公司也都是依附于安卓系统之上做文章,而最要命的是:中国用户对千元手机的更新频率比预想的高,还没等用户对预装APP形成习惯,手机都要扔了。
互联网手机范文3
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手机存在着许多硬伤,产品质量难把控、售后服务难保证和产品无长远规划等等。单一的销售渠道已经无法突破种种困难。多渠道并行或成互联网手机的出路,成为解救互联网所面临的危机的最好方法。
互联网手机已经渐渐失去声音
曾几何时,受小米成功的影响和带动,互联网大佬们顶着“不务正业”的大帽开始了布局手机行业,从阿里巴巴到盛大网络,到百度、新浪。一时间互联网大佬扎堆试水手机行业成为一种潮流。在价格上,阿里云手机售价为2680元,HTC与新浪合作的手机售价为3380元,盛大的手机已经不到1000元,只要999元,低价配套多方位的软件提供,使手机行业竞争更加惨烈,业界戏称互联网大佬的到来,使得原本是“红海”的中国手机市场变成了一片“血海”。
时过境迁,从当下手机市场来看,互联网手机似乎已渐渐销声匿迹,偶尔有一两个浮起冒泡的也很快归于沉寂。人们看到互联网手机更多的是在线下的平面广告,以及各种节日的广告中。
互联网手机大势已去还体现在互联网手机厂商的态度上。阿里巴巴由于意识到存在严重的售后和服务问题,停止了手机生产计划和云OS计划,盛大手机从2012年6月后,一直未公布销售数字,可以断定销量并不好,网易的手机计划由于缺少硬件人才,和相关的业务合作,团队已于去年7月份解散。腾讯与百度在造机热前,显得相对冷静,没有投入大力气参与制造环节,只是与华为、戴尔、长虹等硬件商试推了合作机型,市场效果一般。
这些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互联网手机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到目前为止,还能在手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似乎只剩下了小米。但是在期货门、质量门等多个门事件后,小米也走下神坛。
互联网手机多“硬伤”
互联网行业从一开始进入手机领域,就存在很多问题。企业自身基因的差异导致其在跨界抢市场时面临严重的水土不服,另外,配套服务的欠缺也造成了用户口碑较差。
从整体环境来说,互联网手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智能手机的换机潮,市场巨大的需求帮助了各个厂商利用“低价高配”的理念夺得了不少用户的心。但是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尤其是核数增加再无实际意义,各大厂商又极力压低销售价格,互联网手机所强调的直销模式变得越发困难,需求也不断萎缩,再加上智能手机同质化现象凸显,直接导致用户对产品体验好感的降低。运营模式硬伤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其他互联网企业制造手机,主要通过与国际、国内厂商合作定制的方式完成,这使得互联网企业在硬件制造技术上成为外行,无法亲历一线对产品硬件进行把控。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企业进入硬件领域不会轻易成功,直指互联网公司做手机背后存在的“产品质量难把控、售后服务难保证和产品无长远规划”三大“硬伤”,一旦操作不慎就会惨淡收场,还将累及自身在互联网主业中的品牌形象。虽然开创互联网手机先河的小米手机销量惊人,但也饱受售后服务缺失困扰。
从营销角度看,互联网手机缺乏传统手机厂商的线下渠道,单靠互联网模式销售,渠道狭窄,用户规模也相对较小。从互联网手机厂商自身而言,互联网手机拼的更多的就是硬件,随着手机配置的“天花板”不断临近,互联网厂商失去了手中最为锋利的“神器”,缺乏原生态的产品是其致命伤。另外,安卓系统日后的变动对这些互联网企业来说是个很大的隐患,很容易使之成为无根之萍、无土之木,导致日后受制于人。
互联网+实体店+运营商渠道多拳出击
互联网手机厂商面对日渐低迷的互联网手机市场该如何做?互联网+实体店+运营商渠道的销售模式或将成为解救互联网手机危机的最好方法。
互联网作为当下各手机厂商布局的一个重要方向,互联网企业手握这种优势当然不能轻易放弃。业界人士认为,真正的互联网手机是由互联网公司主导或深度参与,以应用、内容及服务带动产品硬件销售,面向主流市场的手机。不符合这一标准,就很难取得成功。当前的小米、阿里云等互联网手机,因为缺少线下渠道配合,营销上存在短板,一直游离于主流智能手机市场之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可见,互联网企业在布局手机市场战略中不能仅靠单脚走路,要多渠道并行。从相关数据来看,目前,电商渠道仍是小众市场,在手机销售中占比还比较少,份额约为10%.在电商上购买手机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这种分布上的局限直接导致了互联网手机厂商的销售网络无法大范围的覆盖需求用户。而实体店渠道的拓展无疑将会弥补诸多的不足,各种维修难、服务差等问题或将得到解决,不仅仅能帮助企业销售产品,在维修、服务过程中还能帮助企业提升用户的粘稠度。
互联网手机范文4
截止到6月16日,这场口水战已经持续了近一月,双方不仅没有停战,话语间反而像6月里的太阳,越发毒辣。5月18日,由于奇虎360要做手机,其董事长周鸿祎掀起了一场与小米手机创始人雷军的一场口水战,而口水战持续近一个月之时,周雷二人开始剑拔弩张,甚至夹带了脏字。不过,从舆论效果看,不少业内人士调侃称,周鸿祎“期中考试成绩不错”,达到了宣传手机的目的。在这次“激战”中,内行人看的是门道:周鸿祎通过与雷军的互掐,在坊间不断提高奇虎360的知名度;外行人看的是热闹:先有雷军的“小米”在前,周鸿祎“不厚道”地把旗下手机命名为AK47——寓意征服“小米加步枪”。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雷军与周鸿祎激战正酣,不露声色围观的国内同行悄然出发。5月15日,百度与长虹联合开发的智能机长虹H5018问世,价格定在千元以下;阿里巴巴和天语共同推出3.5英寸、双卡双待智能手机“小黄蜂”,售价仅为699元;盛大也于在6月初4.3寸、U8500双核处理器的智能机,定价千元左右。连偏居杭州埋头“养猪”的丁磊也蠢蠢欲动,表示正考虑发力移动终端。互联网企业在智能手机领域的跑马圈地一开战就进入白热化,残酷与惨烈状况,远非我们所见的雷军与周鸿祎的“口水战”这样温和。
“手机操作系统的开放,让非传统手机制造商进入市场的门槛降低。互联网企业通过软件、硬件及应用服务布局移动互联网已成定局,而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介入千元智能手机领域,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互联网专家唐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很明显,苹果和谷歌目前在智能手机领域所占据的平台地位使他们可以很容易的通过自己的软件和服务获取利润。不过,如果做不到苹果和谷歌的大平台地位,对这些内地互联网公司来说,如何通过软件和服务来赚钱仍然前途不明。
如何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众多互联网厂商抢滩的智能手机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利润。
“硬件成本、研发成本、渠道、广告费用七七八八加起来,赚钱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是把规模做大,以量来带动成本的下降。”唐欣说。
“目前Bambook Phone销售略低于成本价,处于微亏状态。”盛大的郭朝晖坦言。
百度移动云事业部副总经理岳国峰曾表示,百度不从手机硬件上赚钱,而雷军在不断反驳小米没有巨额融资的同时,也不断重申“硬件不赚钱”。
既然智能手机本身并不赚钱,那么他们为何还趋之若鹜地投身这“不挣钱”的市场?
“醉翁之意不在酒。”唐欣说,“真正目标是争夺移动互联网入口,借助自有品牌手机实现在移动互联领域‘圈地’,待用户量做大后,以推出更多的应用。”唐欣说。
以盛大为例,据介绍,Bambook Phone手机内将预置盛大旗下游戏、文学、支付等子公司的软件,顺其自然,Bambook Phone就成为这些应用的端口。
如果说,卡位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公司做手机的目的,那么,“预装思维”就是指导他们做手机的根本逻辑。只不过与在传统厂商的品牌手机中预装应用不同,这些互联网公司都希望通过推出自有品牌手机,在与硬件厂商的合作中获得主导地位。
艾瑞咨询行业分析师沈岁也认为,目前来说,大多数移动互联网应用都未实现盈利,从企业的战略角度来看,积累用户数量和吸引流量是重中之重,而商业利益则是第二步战略。并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这时候的流量总数还很小,也正因为这样,“用户入口”才变得如此重要,成为必争之地。
前途未卜
对于“互联网企业做手机”的未来走向,业内争议重重。
唐欣认为,互联网企业大规模做低价智能手机将对传统的硬件厂商带来很大的影响。“相比于传统的硬件厂商,互联网做手机专做营销和品牌经营,成本相对较低,目前虽不会盈利但也不会巨亏,但是全产业链的硬件厂商不一样,大批低价手机的进入将进一步挤压其利润。”
对于上述观点,知名通信专家项立刚不以为然。“从目前来看,除了盛大、小米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互联网企业做手机只是一个噱头,多为‘贴牌’手机。因此,对目前硬件手机市场的格局并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项立刚预计,未来一年内,互联网或将上演一出犹如团购网站般的大潮退后的危机。但沈岁则认为,2012年,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争”仍将继续,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用户数量和流量都将快速增长,各企业的核心策略仍以用户数和流量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商业模式,并开始布局整个生态系统。“可以预见,下一步的竞争将蔓延到更具体的应用类型上,但是互联网企业的参与度不会像入口型应用这么高,投资和兼并事件将有所增加。
互联网企业进军智能手机领域的“”,无非是为了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它们多年来在互联网、软件和应用方面的辛勤耕耘,迫切期待在新的沃土开花结果,通过在新领域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将用户聚合到自己的平台,通过后续的应用和流量实现盈利,换句话说,手机只是工具,移动互联才是产品。
互联网手机范文5
先撇开360炒作嫌疑不谈,这种叫嚣却表明了互联网大佬进军手机市场的野心,值得关注的是,这不是某家企业头脑发热,而是互联网企业们的集体热情。除360外,网易、百度、腾讯等巨头都将推出千元智能机。
不难理解,在移动互联网势头大有盖过传统互联网的今天,互联网公司急需对移动终端进行“抢位”,但它们不得不面对“盈利模式是什么?优势何在?”这些问题。
小米创始人雷军表示,小米不靠硬件赚钱,要靠软件和服务——米聊和MIUI。而周鸿祎则延续在PC市场推出的免费模式,与华为合作推出“零利润”特供手机,依靠360庞大的用户基数,通过嵌入广告实现利润转化。
但这种盈利模式值得怀疑。以占据全球手机市场约70%利润的苹果为例,2012年Q2总营收为391.86亿美元,软件、服务和其他营收为8.32亿美元,仅占比2%。虽然苹果App Store应用数量已经超过了50万,但苹果的赚钱逻辑依然是“内容吆喝、硬件卖钱”。苹果今天的成功,源于其在硬件、应用系统、软件等方面多年的积累。
而国内互联网企业做手机则是从零开始,手机缺乏供货链和营销渠道,与传统手机厂商竞争处于劣势。另外,尽管大部分企业采取与手机厂商合作的方式,但这种合作常常以嵌入自己服务为目标,无法真正满足用户需求,最终难免被抛弃。
互联网手机范文6
曾几何时,奥马巴恨不得化身黑莓手机的移动广告,入主白宫还为保留爱物据理力争。后来他终于在一档清谈节目里承认:“黑莓已经不好玩了。”原来根据美国安全局的要求,只有10人有权与他联络,无论谈什么都会被当成白宫文件,记录在案。
不过即使没有安全局横插一杠,用不了多久,奥巴马就会扔掉黑莓。
这个曾经的宠儿,如今连屌丝都觉得老土。黑莓的杯具在于积重难返,依然活在“手机还是手机”的幻想里,没能从根上刷新记忆:手机已经变成了电脑。
从精英的身份标志到土鳖的象征,沧海桑田只在一夜之间。有这样的警钟在前,pc上的互联网巨头,谁敢不为新大陆的“战略高地”厉兵秣马?!
论卡位移动互联网入口,浏览器和安全,依然是兵家必争之地;论占领用户时间,拼完微博拼新闻,亦是必经之路。如果说去年犹如春秋战国,大家都在忙着攻城拔寨,今年的主题则转换为“精耕细作”,竞争从工具应用扩展到数字内容,争夺异常激烈。
从这个意义而言,2012,堪称“新闻客户端鏖战年”。
战略高地
新闻客户端大热,源于智能机的普及进入规模爆发的“临界点”。
去年下半年,“人人都是手机人”这一概念炒得很热,其实说得早了点,当时智能机用户并没有多大规模,2013,才是业界公认的“换机年”——届时品牌产品进入“白菜价”,横扫“兼容机、山寨机”的市场。而这一现象,是从今年才开始发端。
2012年手机的更新周期明显加速。市场前几名的手机厂商平均每周都有新产品(从前这个周期为18个月)。新产品一旦推出,旧产品必然降价。
老米,技术型创业者,曾是高价智能机的忠实拥趸,不幸的是被几大高价机摧毁了他对“高价=高质”的认同。两个月前,他购进一部1200元的某品牌“低价高配”智能机(现在已不足千元),以此表达对高端的鄙夷,并惊奇地发现,这玩意不仅有很多品牌可以选,用起来也没什么差异。老米立即断言:“智能机很快就会普及!”
专业机构的监测数据,验证了老米对行业的敏锐。
11月26日,艾媒咨询《2012q3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截至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已经达到3.3亿本文由收集整理人,环比增长13.8%。
当智能机大有成为“街机”之势,看新闻的方式也变了。
“自从可以在手机上看新闻,我就很少在电脑上看新闻了。”一家网站的工程师告诉记者。
有位媒体人习惯了触屏,偶尔怀旧买了份报纸,手指不自觉地在报纸上划来划去!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10月的数据,美国传统媒体所占用户消费时间份额,从2009年至今逐年递减。桌面互联网所占份额,这几年基本稳定在26%左右。移动媒体是唯一高速增长的媒体,从2009年的4%增长到12%,翻了2倍。
中国也不例外。
根据易观国际的统计,伦敦奥运会成为引爆点,选择以移动互联网作为获取奥运资讯最主要媒体渠道的网民占比达到28.1%,已超越电视的17.0%,仅次于传统互联网的54.5%。
北京联通的统计数据则显示:“今年流行用手机视频、新闻等客户端关注十,以腾讯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继续领跑app store。每当有大事件发生,新闻软件下载量即出现激增,显现此类软件下载量增长的‘事件效应’。”
如今“信息达人”获取新闻的两大渠道,分别为手机微博和新闻客户端。尤其是后者,随时随地把重大突发新闻主动推送到你眼前,对移动互联网的竞跑价值不言而喻。
一个月前,著名的移动分析公司flurry报告称,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应用中,忠诚度最高、寿命最长的,就是新闻app。
“现在做新闻还不能盈利,主要是出于战略意义占位。如果丢了这块阵地,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互联网行业就是这样,老大吃肉,老二喝汤,没有老三。”行业观察者告诉记者。
华山论剑
浓浓的火药味,早在今年4月就已经飘出。当时网易几乎利用了一切可能的渠道,“声泪据下”地控诉腾讯新推出的客户端抄袭。
上述观察者认为:“腾讯新闻客户端在2010年10月推出,第二年3月网易新闻客户端才上线。新闻客户端的基本界面越来越标准化,网易新闻本身也借鉴了国外新闻app的界面,以及老版本的腾讯新闻布局。”
既然都长得差不多,为何网易只挑腾讯?
网易在微博与微信上无疑是失意的。在门户新闻上,网易这些年更多依靠新闻跟帖的“盖楼文化”,很不容易地拼出了一道属于自己的景观,如今正在把“无跟帖,不新闻”搬到手机上。新闻客户端,可以看作网易扭转自己命运之举。而对这条路最能形成有效威胁的,就是腾讯。有评论认为:“腾讯同样有王牌栏目如《今日话题》,论点尖锐当仁不让;腾讯的推送凭借qq弹窗已经深入人心,而好几亿网友的池子,带来的海量评论,只要用心运营,也可以创造别样的讨论氛围。”
“网易保卫战”,宣告了新闻客户端战略意义的明确化。竞争是全方位的,从手机厂商,一直蔓延到用户手上。
搜狐直到去年底才成立移动新媒体中心,但张朝阳已经公开表示:“搜狐新闻是2012年最重要的app。”并猛攻渠道,加大了手机预装的力度。前不久,李彦宏宣称百度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媒体平台,同时了新版的新闻客户端。
几大家族同时发力,都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记者从五大维度进行了横向评测:
最新闻——腾讯
既然是“新闻”客户端,比拼新闻的时效性和深度,是体现专业性的硬道理。
2012年11月29日下午,韩首枚运载火箭“罗老号”取消发射。15点18分,记者的手机先后收到网易、搜狐、腾讯三家推送的快讯,前后相差不到一分钟。15点52分,收到百度推送,新浪始终未能现身。
五大客户端,只有腾讯在短时间内进行了两次更新。第一次增加详细的文字报道与图片,比较解渴。第二次增加视频。
网易与搜狐分别进行了一次更新。网易补上了视频,搜狐增加了详
细的文字报道,新浪和百度都没有后续作为。
综合来看,腾讯的表现最符合期待,不负外界评价:在新媒体上,腾讯最有“新闻人”的风范。
最体验——腾讯
腾讯(iphone版)和搜狐的分享感最强,瞬间可以推送到qq空间+微信+主流微博。腾讯还有一个让人爽到的独家功能,方便“一手掌握”:切换频道只需大拇指在首页横屏来回滑动。进入某条新闻后,左划一下进入评论,右划一下返回列表。
最有趣——网易、腾讯
特色栏目,已经成为每个新闻客户端的“身份标志”。
如果想找文字,看网易。“每日轻松一刻”和“独家策划”不知是哪位神人之作,幽默嘴贱、大尺度搏出位,评论同样欢乐。
想看新闻视频,只有腾讯。在这个潮人更愿意在手机上看电视新闻的时代,腾讯果然“最懂你”,走在新闻客户端的最前列。
最ui——百度
在一大堆相似面孔中,突然看到完全不一样的百度客户端,肯定会让“设计控”惊喜,就像在一堆直板手机中,突然看到了“侧滑盖”。虽然它必须手动更新新闻的,以及不提供评论浏览,让人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但有创新还是应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