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换公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更换公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更换公章范文1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b)-112-02

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可引起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常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而死亡。目前,临床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鼻饲,但鼻饲管易造成患者痛苦甚至窒息,且鼻饲注入食物成分单一,易引起电解质紊乱、腹水、营养不良及鼻腔、口腔黏膜损伤等。因此,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改善其吞咽进食功能非常必要。我科自2004年6月~2006年6月收治脑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碍者60例,通过康复训练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脑梗死的诊断采用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按吞咽障碍程度的评定标准[2]分轻、中、重三度。轻度吞咽障碍:进流质食物有轻度误咽,进糊状或黏团状食物无误咽;中度吞咽障碍:进流质食物误咽严重,进糊状或黏团状食物轻度误咽;重度吞咽障碍:进糊状或黏稠状食物也有严重误咽。

1.2一般资料

60例脑梗死患者中男32例,平均年龄65.2岁,女28例,平均年龄67.3岁。诊断均符合上述标准,并经过CT或MRI证实。全部病例无意识障碍、口腔黏膜溃疡及咽喉病变,生命体征平稳,语言流利,神经学等体征不再进展。60例中,轻度吞咽困难18例;中度吞咽困难22例;重度吞咽困难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其中12例行鼻饲导管进食。

1.3训练方法

1.3.1重度吞咽困难患者不能从口腔正常进食,需要管饲饮食(一般为鼻胃管饮食)。按鼻饲护理常规,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合个体的流质饮食,以保证患者生理需要。在康复训练方面,主要培养患者的空吞咽能力,为了激发患者食欲并有利于护士的训练,每日三餐时在患者面前摆放一盘其平素爱吃的食物,让其想象把这些食物吞咽下去而诱发吞咽动作,时间为20 min。经过训练,基本完成吞咽过程者由医生、护士进行评估,达到满意效果后应尽早拔出胃管,进行下一步吞咽康复训练。

1.3.2中度吞咽困难针对不同的吞咽肌群,分别进行功能训练。

1.3.2.1颊肌、喉部肌训练。首先嘱患者坐位,以热(不烫伤皮肤为宜)、冷(不冻伤皮肤为宜)毛巾湿敷患者颊部皮肤10~15 min。然后进行颊部皮肤按摩10~15 min。随后嘱其轻吸一口气,做鼓腮、吹气动作锻炼颊部肌群。休息5 min后,嘱其发“a、 o、 e”声音以锻炼喉部肌群。其频率和次数依患者情况而定,建议每次10~20 min,2次/d。

1.3.2.2舌肌和咀嚼肌训练。如患者舌肌萎缩或伸缩无力可用消毒舌钳帮助患者夹住舌,帮助患者做舌的上下、左右、环绕等运动。每个运动发复做10~15次,同时注意舌钳夹舌时松、紧适宜,防止舌体受损,嘱患者休息5 min,然后护理人员双手大拇指放于患者鼻翼两侧,四指弯曲托住下颌,帮助患者做牙齿咬合运动10~15次,以锻炼咀嚼肌,2次/d,同时注意观察患者,避免咬伤舌体。

1.3.2.3冷刺激吞咽反射区。无菌棉签10枚,用5%葡萄糖液5 ml浸湿,平铺在一次性输液器包装袋中,冰冻2 h以上备用。常规口腔消毒后,用冰棉签直接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等。停止刺激后,指导患者舌尖抵上齿龈,同时用鼻深吸气2次。操作时,注意棉签在口腔内停留不超过5 s,冰棉签现取现用,防止棉签解冻或脱入口中。

1.3.2.4吞咽辅助肌群训练。嘱患者舌体尽力前伸5 s后收回,反复10次,舌体尽力后卷5 s后放松,反复10次,舌体在口腔中顺时针、逆时针各环绕10次,咬紧上下磨牙10次,鼓腮10次,吸吮10次,闭口深呼吸10次,每日训练2次。

1.3.3轻度吞咽困难行进食训练时,首先准备好吸引器、氧气等抢救物品,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患者取端坐位,环境安静,精神集中,选择半流食或软食等易于吞咽和控制的食物,如较稠的芝麻糊、蛋羹、豆腐脑等。这些食物流动速度慢,容易变形,易于吞咽。进食前先空咽几次,将食物放于健侧,每次1~3 ml为宜,此过程要催促患者。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呛咳、发绀等。出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并积极抢救。

1.4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1999年日本学者滕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3],吞咽能力≥9分为痊愈,6~8分为明显好转,3~5分为好转,1~2分为无效。

2 结果

60例脑梗死伴吞咽障碍者经6周左右的康复训练护理,其吞咽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据以上疗效评价标准,20例重度吞咽困难者15例痊愈(75.0%),3例明显好转(15.0%),2例好转(10.0%);22例中度吞咽困难者痊愈18例(81.8%),明显好转3例(13.6%),好转1例(4.5%);18例轻度吞咽困难者全部痊愈。

3 讨论

脑梗死是吞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约占全部吞咽障碍的25%。这类患者最大的危险和痛苦就是常常将水、食物等本应咽入食管的东西误吸入气管,导致肺部感染;同时患者常因怕被呛而拒服水、食物和药物并因此引起严重营养不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病死率明显升高。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该病症,尽早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对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积极治疗吞咽障碍可明显改善吞咽功能,摄取足够的营养,减少脱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有利于机体康复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脑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种简单、方便、经济、实用而值得推广的康复技术,它需要护士的耐心细致和患者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因此,护患之间良好的沟通,患者渴求病愈的心态,护士对患者的责任意识及训练有素的技术实施是完成此项工作的前提,通过上述康复训练,不仅提高了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倪朝民.脑血管病的临床康复[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127.

[2]韩晓微,王桂静,林桂英,等.脑血管病吞咽障碍的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32:380.

更换公章范文2

【关键字】 急性脑更死;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脑梗死是人类多发病和常见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据调查 [1]: 2008年时,我国脑梗塞病患占脑血管病患70%左右,每年新增脑梗死患者约150万人,每年约有130万人死于脑梗死。约25%的存活的脑梗死患者因脑梗死残疾。脑血栓疾病的常见肌张力异常为肢体功能障碍,提高护理质量对改善其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笔者为了解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展开研究并进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将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选取的急性脑梗死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7~75)岁,平均(64.1±2.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25)h,平均(10.59±3.10)h;按合并症分,肺部疾病8例,冠心病8例,高血压13例,糖尿病11例。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46~81)岁,平均(65.0±1.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24)h,平均(10.42±3.04)h;按合并症分,肺部疾病6例,冠心病9例,高血压14例,糖尿病11例。两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分组研究可比性。患者均经MRI及CT确诊,已经排除耳聋、昏迷、认知障碍、严重精神疾病、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检测生命体征,给与饮食指导及用药护理,给与生活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康复护理):①纠正卧床姿势。避免手臂受头、身体压迫,避免以手覆盖左胸,白天每隔2h帮助患者改变卧姿,晚睡则视情况进行纠正;②压迫部位按摩。护士或患者家属按摩患者小腿、臀部、后颈部、腰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压疮;③被动式关节运动。护士或家属抬起患者手腕或脚踝,帮助患者做手臂、腿屈伸运动,每次15min,每天2~3次,防止肌腱萎缩,并刺激神经肌能;④逐渐进行主动运动。搀扶患者坐起、站立和行走,起初搀扶力道较大,避免患者疲劳,之后逐渐减轻力度,使患者靠自己力量实现坐、站、行、如厕、更衣,护士搀扶仅起保护作用,运动要持之以恒,避免过量运动,以免再发脑梗死;⑤发音训练及听觉训练。使用图片、文字和手势与语言障碍者交流,放慢口型,使患者跟着护士及患者家属一些生活用品词语,训练需在患者情绪稳定愿意配合的情况下进行。

1.3观察指标

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评价运动功能障碍[2]:(96~99)分为轻度,(85~95)分为中度,(50~84)分为明显,60分为良,(41~60)分为中(有功能障碍和轻微依赖),≤40分为差(严重依赖)。

1.4统计学分析

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7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使用SPSS14.0软件包对得出的清洁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时以“x±s”形式将数据录入,结果使用t检验,计数则用“%”形式录入,结果用χ?检验,当P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MBI、FMA分值接近,*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MBI、FMA分值均存在显著差异, #P

3讨论

不少存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包括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下降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提高护理质量,尽早给予有效的康复训练将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改善,对提高其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中,将康复护理应用到急性脑梗死伴发体质功能障碍患者中,取得良好的肢体功能改善效果。现结合康复护理具体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指导患者进行站立、坐起、不行训练,起初需借助护士和患者家属的搀扶,循序渐进,防止运动量过大引起再次脑梗死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护理后,观察组患者FMA分值为(43.59±3.54)分,较对照组的(38.10±2.78)分高,说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更轻,肢体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因为患者卧床期间的纠正及受压部位按摩能避免同一部位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最终形成静脉血栓及压疮,并阻碍肌腱功能改善。进行关节被动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治肌腱萎缩和神经机能萎缩,有效维持并改善患侧肢体功能[4]。本次观察组患者MBI分为(69.78±6.15)分,较对照组的(50.12±4.98)高,P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科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江平.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09(14):52-53,56.

[2]陈惠英.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4(21):134-135.

更换公章范文3

关键词:康复护理;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改善效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往往伴随有肢体功能障碍,为了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状况,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康复护理。为了明确康复护理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我院对50例急性脑梗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了康复护理对比研究,发现康复护理的效果显著,现将本次研究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神经内科在2015年3月~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当中,随机抽取5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为48~78周岁,平均年龄为(55.4±10.5)岁。根据患者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将50例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治疗组,进行对照研究,每个组有25例患者。患者入院以后,即进行神经功能检查和生活功能检查。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定。两组患者的在临床研究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资料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常规治疗神经内科疾病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必要时可给与患者吸氧治疗。保持患者顺畅的呼吸,并预防患者出现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感染。对患者进行翻身、扣背护理,防止患者出现褥疮。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对照组仅采用常规的神经内科护理。现将康复护理的方法介绍如下。

1.2.1心理护理 很多患者在发病以后,日常行动受到较大的影响,心理上无法适应发病以后的生活状态,导致患者出现烦躁、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者会自伤甚至自杀。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做心理疏导。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护理人员应进行耐心解释。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并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减少患者的陌生感。同时介绍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1.2.2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在患者的病情稳定后的2~3d以内,即可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肢体锻炼和刺激康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康复训练方案,指导患者的患侧肢体进行按摩,也可主动为患者进行按摩肢体。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果患者存在肢体训练的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应多给予患者鼓励和希望,让其树立起进行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勇气。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训练以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的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而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越高,则生活能力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当P

2 结果

肢体功能改善效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都有明显的改善,治疗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会导致患者的脑部出现缺血性缺氧,进而形成肢体功能障碍,甚至致残。在临床护理当中,常规的护理方式虽然能够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改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临床仍然需要加强研究,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特殊护理,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情况,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提高进行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护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护理方式,除了基础的护理内容之外,还包括专门的护理技术,以减轻患者由于疾病等造成的机体不便,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能力[1-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68±4.25)明显比对照组(3.46±4.91)低,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恢复较好。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85.14±16.4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69.46±15.68),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复更显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康复护理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显著,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的方式,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彭丽丽,陈芳,朱正刚,等."品管圈"活动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15,09(09):93-94.

[2]王娜.康复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对其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5(65):239-240.

[3]庞贺春,刘向荣.银杏达莫结合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语言及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药业,2014,12(21):5-7.

更换公章范文4

【关键词】行为护理;脑梗死;康复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5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07-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脑梗死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且其病死率、致残率也较高[1]。因此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改善患者预后,使患者能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已有许多学者在其治疗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研究尝试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过程中应用行为护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2012年1月至12月在我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共12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4±6.8)岁。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共54例。病程为(4.5±1.2)月,64例为左侧偏瘫,57例为右侧偏瘫。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共75例,对照组共4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偏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行为护理。具体为脑梗死3天后,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与患者每日两次循序渐进的穴位按摩和被动锻炼,每次时长半小时。过程中注意要保持功能位,避免上肢屈曲或下肢伸展时间过长以及足下垂内翻。上肢的按摩为护理人员以自己的虎口与患者虎叉,拇指指腹按摩其合谷穴,示指按摩其内关穴,另只手拇指按摩其曲池穴,示指按摩其少海穴。按摩的时候注意肩、肘、腕关节各方向的运动。下肢的按摩为一只手按摩其患侧内外膝眼穴,另只手指按摩其照海穴,拇指按摩其昆仑穴,虎口要超过患者的跟腱。各穴位按摩结束后进行髋、膝、踝关节各方向的运动。

1.3观察指标采用Fugl-Meyer量表对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分[4],并制定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情况观察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为(29.6±10.1)分,治疗后评分为(79.8±15.8)分;对照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为(28.5±11.2)分,治疗后评分为(68.5±13.1)分,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中有48例患者对护理过程非常满意,24例患者对护理过程比较满意,满意度为94.74%。对照组中有14例患者对护理过程非常满意,20例患者对护理过程比较满意,满意度为73.91%,两组比较P

3讨论

行为护理是一种新兴学科,它是以行为科学和行为医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过程中的补充成分,是整体护理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之一。目前认为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组织在结构与功能上仍具有一定的重塑性,部分神经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可实现再生。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功能训练活动来促使正常功能活动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显示在进行行为护理后,患者运动功能有大幅度提高,且较未使用行为护理的对照组更为明显,这提示我们对于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应通过行为的锻炼提高其运动功能。

此外,调查问卷显示,使用行为护理的观察组满意度较对照组也明显提高,这与行为护理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亦有一定的关系。这提示我们行为护理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护理的质量。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行为护理,可有效提高脑梗死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梁仲城,彭契六,李登星.脑梗死患者血清性激素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31):1046-1047.

[2]王萍,王思杰.细节化优质护理对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2-13.

更换公章范文5

关键词:心肌梗塞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021-02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过度激活,出现心室重构发生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紧张素II受体1型(AT1)拮抗剂早期干预对AMI后患者心功能及神经激素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与分组 两所医院首次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1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AMI诊断标准,所有患者未予急诊介入治疗,随访期间未接受PCI及搭桥手术;下列情况不予入选:①收缩压低于100mmHg;②年龄>70岁;③肾动脉狭窄;④半年内服用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AT1受体拮抗剂;⑤有其他基础病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3组,1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37~69岁,平均(55.2+13.8)岁;2组60例男43例,女17例,年龄39~69岁,平均(56.5+11.8)岁;3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38~70岁,平均(55.7+13.3)岁;三组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入选时心功能状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1组给予卡托普利12.5~25mg,每日3次;2组给予氯沙坦钾50mg,每日一次;3组给予氯沙坦钾起始50mg,每日一次,1~2周患者血压平稳无明显不良反应加量至100mg,每日一次。所有患者随访18个月,分别于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当天及1,6,12,18个月抽血化验血浆醛固酮(ALD)。并于发生心肌梗死后1,6,12,18个月做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LVEdV),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排出量(SV)/(LVEdV)×100%,SV=LVEdV-LVEsV】。以上所有指标测量在窦性心律时测3个心动周期,合并房颤时测5个周期求其平均值,指定有经验超声医师操作,操作者不了解分组。做好随访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多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

2 结果

入选患者共完成随访175例(1组57例,2组59例,3组59例)。死亡2人(1组2组各1人)死因均为心源性猝死。1组有2人因服用卡托普利出现咳嗽不能耐受而退出,3组有1人未按时随访退出。

2.1 AT1受体拮抗剂早期干预对心功能的影响

LVEF LVEsV LVEdV在三组中均有升高趋势;组间比较,治疗12个月,18个月后心功能指标LVEF LVEsV 2组 3组与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18个月后2组 3组即不同剂量氯沙坦钾两组间比较LVEF LVEsV LVEdV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AT1受体拮抗剂早期干预对ALD的影响

三组治疗后ALD水平与入院当天比较均有明显变化,1组于治疗6个月时降至最低,之后又逐渐升高,18个月时高过基线水平;2组3组则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ALD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18个月时为最低水平。见表2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力衰竭是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心肌梗死后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内分泌功能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浆、心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使心肌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心室重构,进而出现心力衰竭,增加死亡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早期干预可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过度激活,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预防再梗死。目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率已取得共识【1-2】,有临床试验结果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使心肌梗死后心血管事件减少20%【3】。

本研究结果显示,3个组短期治疗(6个月内)对心功能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长期应用氯沙坦两组均优于卡托普利组,且大剂量组更明显,说明AT1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改善心功能远期预后优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且疗效与剂量相关。其原因机制讨论如下:①AT1受体拮抗剂阻止了血管紧张素II(AngII)与AngII受体结合,在受体水平更特异、更全面阻断血管AngII的作用,能更好的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过度激活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4】②应用AT1受体拮抗剂治疗,血中AngII水平升高,升高的AngII可使AT2受体被激活,从而使血管扩张,抑制细胞增殖,并通过促进内皮产生一氧化氮、前列腺素、缓激肽等物质的作用最终缩小梗死面积,减少心肌胶原沉积,抑制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收缩的协调性和整体收缩功能,使LVEF升高。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使 Ang I转变成 Ang II减少,而心肌AngII 的生成仅一小部分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途径,大部分靠胃促胰酶途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后者没有抑制作用;④长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会使血中ALD浓度升高,即出现“ALD逃逸现象”,也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发病机制中重要环节之一,但应用AT1受体拮抗剂不会出现此现象。

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卡托普利半年后ALD水平增高,出现逃逸现象,而应用AT1受体拮抗剂氯沙坦两组血ALD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Kober L,Torp-Pedersen C,Carlsen JE,et al.A clnical trial of the 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inhibitor trandolapril in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N Engl J Med, 1995,333(25):1670-1676.

[2]Weber KT. Aldosterone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 N Engl J Med,2001,345(23):1689-1697.

[3]Flather MD,Yusuf S, Kober L, et al,Long-term ACE-inhibitor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or left-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 systematic overview of data from individual patients[J]. Lancet,2000,355(9215):1575-1581.

更换公章范文6

一、公章管理

1.印章管理。

印章管理要有专人负责,无特殊原因不得随意更换。管理人员必须保证印章安全,随时加锁保管。印章如不慎遗失,应及时向办事处党政办报告备案;若公章损坏,应及时申请更换,不得私刻印章。

2.公章使用。

(1)凡使用“村/居民委员会”等公章,应严格办理登记手续,认真填写用章登记表(包括用章日期、内容摘要、发往单位、批用人、用章人),由村(社区)主任审阅签字同意。凡盖章上报或对外的重要报告、请示、证明等,须影印一份留存备查,街道组织相关部门每季度对各村(社区)使用印章情况进行检查。

(2)严禁开空白信函,注意维护公章的权威。

(3)公章不得交由当事人或非办公室人员使用。确因特殊情况需移交办公室人员时,必须进行移交登记,移交人必须妥善保管并公正用章。公章原则上不得携带外出使用,如遇到特殊情况必须外带使用时,经村(社区)书记和主任同时批准,进行严格借还登记,用完公章后迅速归还。

3.责任追究。

公章管理者必须严格履行公章管理制度,妥善管理好公章。对需加盖公章的文书必须认真审阅,对不符合用章管理规定的文件不得用章。如发现等行为必须及时制止,制止不了应及时向街道办事处汇报,将追究其连带责任。

凡违反公章管理制度、私盖公章或利用公章舞弊者,一经发现给予严厉惩处。因使用不当造成不良影响或经济损失的,要予以追究相应的责任;情节、后果严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诫勉、引咎辞职、待岗或辞退处理;构成违纪违法的移送有关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员的纪律、法律责任。

二、财务管理

(一)强化村(社区)财务会计制工作

1.机构设置。办事处以财政所为主体设立村(社区)财务会计核算中心,办事处分管村(社区)财务的上挂干部黎双银为中心主任,统计办李英兼任会计,各村(社区)报账员(村文书,社区主任兼任)为成员。

2.范围。在确保村(社区)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由办事处村(社区)财务会计核算中心村(社区)会计业务。

(二)完善村(社区)财务管理制度

1.建立民主理财制度。各村建立民主理财小组,由村支书、村主任、村文书和村民代表组成,负责集体资金的民主监督。

2.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现金管理条例》,实行钱账分管。村(社区)报账员兼出纳,负责办理库存现金的收支和保管工作,其他人员不得管理现金。

(2)银行存款账户管理。各村(社区)只能开设一个银行存款账户,坚决杜绝多设银行存款账户。并对银行账户实行印鉴包括村支书、村报账员、会计印鉴、村行政公章,涉及重点项目的村由办事处主任签章,社区印鉴、会计印鉴、社区行政公章。

3.集体资产登记管理制度。各村(社区)应对各项集体财产、物资进行清理、登记入账,并建立台帐管理。

4.财务审批制度。村(社区)财务由主任审核,书记审批,重大事项由财经小组集体审签。

5.定期报账制度。各村(社区)报账员平时应及时收集、保管好已审批的票据、于每季度末次月5-10日内到办事处村(社区)财务会计核算中心报账(即4月5-10日,7月5日-10日,10月5日-10日,次年的元月5日-10日)。对不按规定报账、不及时报账的村(社区),年终目标考核扣分制。

6.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各村要在居民集中的地方设立财务公开栏,于每年元月上旬和七月上旬各公开一次财务收支情况各项财产、债权债务、专项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

7.专项资金及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各村(社区)项目资金一律由办事处统一申报,不得越级、违规申报。强农惠农等专项资金必须严格按程序、规定使用。工程项目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项目金额大小在议定范围内进行公开招投标。各村(社区)应先建立一套完整的专帐,待工程结束后,到办事处村(社区)财务会计核算中心报账。

8.各村(居)加强对社(组)的财务实施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