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技能训练 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构建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起点,抓好技能训练;以分层训练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注重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技能训练模式,既易于操作,又能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1.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起点抓好技能训练。“双基”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它的内容随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充实与更新,也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我们钻研大纲、精通教材,真正弄清学生应知应会的“双基”是什么,适当地降低教学的坡度,以中下生为注意中心去组织教学,把防差措施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尽量缩小学生的分化面,把握认识、理解、掌握、应用、综合的目标层次,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要以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轻易掌握每一节课的全部内容,更不要认定某些学生无论学什么都无法掌握。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抓好技能训练。人对知识技术运用熟练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技能,而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课堂上教师是否是主导,不是凭教师的主观愿望去决定的,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因为教是为了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最多只是充当观众,教师是主角,造成的结果是费时、低效。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还是观众,首要差别是技能的训练,当然也包括能力的培养,但最根本在于技能。我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这道题考试前刚刚讲过,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懂呢?”其实,要学生真正掌握一道题目,如果缺少技能的训练是不可能的。正如教人开车的教练把开车的要点、技巧讲清楚,然后叫学车的学生马上开车去考试一样。试问: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时,能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专心去听?能否保证每一个专心去听的学生都听得明白?能否保证每一个听得明白的学生都能解同一类题目?可见:“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听就会懂,懂就会做”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看法,教师只有不满足于自己的“讲清楚”,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最终形成技能。技能训练的实施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案,这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前提;二是在课堂上引导得法,这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关键;三是“限时”,这是实现技能训练的保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组训练题作出限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让学生记录实际所用的时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以分层训练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放松差生、缚住优生的现象。差生在课堂上由于不懂而显得无事可做,优生在课堂上仅用5至10分钟就已经掌握了该学的知识,其他时间也是无所事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那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有哪些缺陷,有针对性地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其次,要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设计练习时准备好差生会做的题目。常听到一些教师说:“某某学生真是无药可救了。”但是,在我的实践中,我还没有真真正正碰到一个每次考试都是0分的学生,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不可教,主要看教师对他的要求如何。例如:如果我发现有学生不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我就会先让他解一元一次方程,甚至简易方程。另外,在课堂上重视差生的辅导、偏爱差生,使他们树立信心与希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还有,教师要注重分层设计练习。比如:“导学达标”和“课外作业”一般为A、B、C三组题目,其中A组题为预备知识,B组题是专为实现技能训练而设置的基础知识、基本运算,C组题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中下层生,只要求完成A、B两组题目,而优生则可完成A、B、C三组题目。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题目,也就收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3.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大纲作出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规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来源于思维水平的差异。学生的思维起点源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作为思路点拨的起点,尽可能多地以直观演示提供数学原型和数学范式,科学地去发现思维通路,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不断增强学生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有人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也就是说,教师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交往技能

学生们要用积极、肯定、支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同学,善于发现并赞美别人的优点,必要时适当恭维一下,愉快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当被触伤感情后,仍能心平气和地交往。触伤他人感情后,能及时向人道歉。当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见解时,不必强迫他人接受或感到烦恼。自己有错时,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在交谈时让别人把话讲完,再表达你的意见。别人讲话时留神倾听。沟通时要学会倾听,专注对方,不能三心二意、敷衍了事;对无兴趣的话题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见机把对方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简要地讲出来;刚听时不要有先入为主之见,听完后再找出主题和要点。

下面两种现象,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

――家长叮咛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问题。”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然而,孩子是怎么做的呢?不尽如人意。家长、老师的要求笼统抽象,怎样做才是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呢?凡此具体实在的指导,几乎是空白。如何纠正这 一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指导偏差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顺利与和谐,与交往技能相关。因而,我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对学生进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发,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1、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所谓非言语信号,主要包括交换目光、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所谓言语信号,主要是对他人的发言赞同、接受时,说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语,如“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你说的对”;如果他人说的不全或答错了,则应该陈述自己的想法,扩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见;学会质疑、发问,学会向他人请教,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2、学会陈述自己想法。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3、学会修正他人观点。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4、学会接受他人意见。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如果时机适宜,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二、我们所进行的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关注的不仅是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更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1.认知指导。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2、榜样示范。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美国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3、体验引导。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4、行为演练。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三、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1、课堂交往技能是一系列行为的、认知的、情感的过程和谐的结合起来的能力,因而训练时应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方式。认知指导是训练的起点,体验引导是训练的中介,行为演练是训练的落脚点。如课中提问,学生应答时,教师轻轻地提示一句“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其将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答错被部分同学哄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别人说错了,你应主动修正,积极帮助他。试想:如果是你说错了,别人取笑你,你又怎么想呢?”移情性的话语将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波澜。而当大部分学生做得正确时,教师的一句“说得好,大家听得也很投入”,这种语言表扬又无疑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了积极的强化。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范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交往 技能训练 效果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顺利与和谐,与交往技能相关。因而,我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对学生进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 1.把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内容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 1.1 学会倾听他人发言

 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所谓非言语信号,主要包括交换目光、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所谓言语信号,主要是对他人的发言赞同、接受时,说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语,如“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你说的对”;如果他人说的不全或答错了,则应该陈述自己的想法,扩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见;学会质疑、发问,学会向他人请教,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 1.2 学会陈述自己想法

 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 1.3 学会修正他人观点

 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 1.4 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 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如果时机适宜,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 2.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 2.1 认知指导

 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 2.2 榜样示范

 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美国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 2.3 体验引导

 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 2.4 行为演练

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 3.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

 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 3.1 课堂交往技能是一系列行为的、认知的、情感的过程和谐的结合起来的能力,因而训练时应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方式

 认知指导是训练的起点,体验引导是训练的中介,行为演练是训练的落脚点。如课中提问,学生应答时,教师轻轻地提示一句“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其将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答错被部分同学哄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别人说错了,你应主动修正,积极帮助他。试想:如果是你说错了,别人取笑你,你又怎么想呢?”移情性的话语将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波澜。而当大部分学生做得正确时,教师的一句“说得好,大家听得也很投入”,这种语言表扬又无疑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了积极的强化。

 3.2 训练时间的长期性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范文4

【关键词】CPR技能 体育教学 体能训练

1.缘起〖HJ1.8mm〗

笔者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保健体育养生。原本与临床医学,急诊医学没什么联系。因发表过关于运动场学生运动损伤临场处置的研究论文[1],获邀参加了由中国医师协会培训部主办的2005全国急诊医学年会(海南省,海口市,2005,11)。期间有幸聆听了于学忠(北京协和医院)、王佩燕(北京朝阳医院)等专家的专题讲座。于师之教迄今仍常萦绕于耳:"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临床、院前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培训普及率接近全体国民的1%,而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达不到万分之一(存在上百倍的差距)。这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和国民的素质水平。"非常震撼。多年之后,一条全球性的新闻报道又进一步地印证了这个问题--2012年4月9日早晨,在美国华盛顿州米尔顿县一辆运送学生的校车上,43岁的司机突发心脏病失去知觉校车失控。这时车内13岁的学生杰里米、伍衣特希克冲向驾驶位,一把抓住方向盘使汽车驶向路边,拔出车钥匙让汽车强停,之后他又与另一名同学一道以"挤压胸腔的方式"抢救司机,最终全车人员都安全获救[2]。对急救、抢险救灾、突发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技术的培养,它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这是一个充分彰显人文关怀教化职能的有效过程。对上述经历、事件的尊重和高度认同,是笔者自2006年起一直坚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CPR技能培训的动因。

2.CPR简介

它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主要由胸外心前区按压和口对口(鼻)吹气人工呼吸两种技术动作组成。即在院前(临场)采用胸外按压除颤,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患者的自主搏动(自主循环),采用人工呼吸暂时代替并激活、恢复患者自主呼吸的急救技术。简言之,是患者开放气道,重建循环和呼吸功能的急救技术。

一般情况下,当人发生心跳、呼吸骤停而晕厥休克症状时,机体系处于一种缺血、缺氧(心脏和大脑)的低代谢水平状态,一般能维持4-5min,救助处置越早则复苏的可能性越大,因休克造成对心、肺、脑等器官系统的伤害(后遗症)就越小 。CPR是现场(院前)处置最有效的手段,资料显示,事故发生0-4min之内能介入CPR处置的复苏成功率可达到43%,12min之后介入的,则成功率为0。[3]

3.项目教学实践状况

3.1 项目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大纲

高校公共体育课大多要求"身体素质课课练", 即每次课都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性等)训练, 理论课,考试课除外。自2006年起,笔者就在所承担的传统保健体育养生专选课程中,将CPR技术纳入学生身体素质练习范畴(编入08版本校体育教学大纲),在大三年级第6学期体育课程中安排8次课堂教学,(1/2学时/次,含训练和考试),项目教学评价占学年总成绩的6%,评价内容除动作技评外还包括持续动作时间,见表1,在学习训练技术技能的同时,侧重发展学生力量、耐力、协调等身体素质。

〖JZ〗〖HZ(〗〖XC兰兰.TIF〗〖HZ)〗

3.2 实施开展情况

自2006年迄今,从2003至2011级共计9个年级的专选班学生约1200人参加了此项目学习,训练和考试,选课学生中除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外,药学,公共卫生学等专业的学生也能积极参加并认真训练。

3.3 项目主要教学过程

当发现有人突然出现昏厥,休克症状时,我们除了第一时间报告、呼救、打电话给120呼救之外的临场处置,抢救措施,是项目教学的中心任务。

3.3.1 临时初步诊断

以最快时间(10s左右)对患者的意识、呼吸、脉搏(心跳)进行诊断,包括拍脸、试鼻息、触摸颈动脉、俯身听患者心前区等方法。

3.3.2 术前简单处置(越快越好,30s左右)

(1) 一般情况摆正患者身体,取仰卧位,宽衣解带脱鞋,对口腔鼻腔等异物进行清理(略)。

(2) 针对牙关紧闭者,实行徒手掰开技术(略)。

(3) 针对舌头后坠塞住呼吸道者,施行徒手抬起舌根技术(略)。

(4) 针对呼吸道疑似异物堵塞者,实型徒手排异物通气技术(略)。

(5) 针对疑似溺水,体内过量灌水者实行徒手倒水技术(略)。

3.3.3 心肺复苏技术(CPR)

CPR是基础生命支持(BLS)的基本技术,主要包括:A:开放气道,B: 呼吸支持,C:循环支持。[4] 至于施术起始的先后顺序,有报导说按ABC合适,笔者执行的是CAB,以单人独立操作为主要教学训练形式。

(1) 胸外按压(C:循环支持)

患者取仰卧位抢救者在患者右侧,跪姿施术。

① 按压部位在剑突上2-3cm胸骨正中部(也有报道称在两乳连线中点的胸骨上),(取位方法略)。

② 抢救者以左手掌根抵在患者胸骨正中部,五指撑开,右手五指紧扣左手五指根,掌根抵住左掌背,两肘夹紧。

③ 以耸肩、抖胯的动作垂直向下用力按压,通过患者的胸骨持续、有节奏的震动患者心脏。

④ 按压的节奏为100次/min(1.6次/s),每轮按压约30次(19s)。

(2) 开放气道口对口吹气(A、B连贯施行)身体取位同C。

① 左手小鱼际掌根部按压患者额部向头顶后下方用力拨,以拇指食指捏紧患者鼻孔,右手拇指按压患者下颌,其余4指插按患者下巴正中处,用力向后向下掰,使气道张开(A),深吸气将口完全罩住患者的口,用力吹一口气,使患者胸部隆起(B),然后放开,间隔2-3s再重复吹气一次(A、B)。

② 左手小鱼际掌根部按压患者额部向头顶后下方用力拨,以拇指食指捏紧患者鼻孔;右手前臂插入患者颈后用力向上抬使患者下颌抬起,气道放开(A);深吸气将口完全罩住患者的口,用力吹一口气,使患者胸部隆起(B)然后放开,间隔2-3s再重复吹气一次(A、B)。

③ 吹气的节奏为5-6s/次,每轮吹2口气。吹气的幅度(力度)、有报道500-600ml,笔者比较支持800ml〈1200ml的提法,[5]临场施术时,应以患者的胸部能充分隆起为度。

(3) 一个CPR周期=19S按压(约30次)+11s吹气(2次吹气)。

国内外资料均显示,开始介入后,前5-6个CPR(3min)是获得抢救疗效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学习、训练、考评等各个环节均因侧重前3min的技术动作。

3.4 教学器材的准备与设置

(1)CPR训练模型人

任何教学、训练均应在模型人物上操作,切不可用活体真人为对象做练习。

(2) 节拍器、秒表

(3) 2x1x0.1压缩海绵垫(单位:m)

一床垫子可以同时上4-6名学生做模拟练习,这可以解决模型人不足,满足体育教学对练习密度的要求,若30多学生一个班,有6-8床垫子就可以同时练习。此外,按压海绵垫较之按压模型人更容易体会耸肩、抖跨、有节奏有契劲地使掌根震动的那种"力的质感"。但在做垫上操作时应当做"实战假想"(抢救者在仰卧患者的右侧施术)。跪地点与按压点的间距约30cm, 〈20cm或〉40cm视为错误(假想成年人体宽的一半);吹气点在按压点左侧约30cm(假想成年人心脏致口腔的距离);整个练习过程必须始终关注按压点,心前区或者按压点左侧(患者的脸部)。

(4) 录制有持续节奏(节拍为100次/min)、有按压、吹气分段口令,持续时间长达10min的音响练习光碟。

(5) 录制分解教学和完整考评的教学视频光碟,(初稿已于2011年5月完成),(4)、(5)的制作可让同学们不断复制,这对其课外复习训练有很大帮助。

4.项目实践小结

4.1 项目实施能较好的满足体育教学身体健康的目标要求

以跪地的姿势进行身体活动在中国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叩拜礼仪上,拜鬼神、拜帝王(上级长官)、拜师长等等,这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但是在民主自由崇尚人权的当代社会就显得愚昧不合时宜,甚至可以说是封建意识的糟粕。然而这种改变了身体直立行走常态姿势的动作,对于许多疾病的预防,康复和辅助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例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患,再例如多种脊柱、关节疾病,若能通过这一类俯身,低头,跪地动作进行锻炼,则气血输布的状况、身体受力状况将会发生一系列良性的改变,这种变化是获得疗效的主要原因。它与民间流行的"爬行健身法"类同。研究表明以跪地的姿势进行胸外按压和吹气训练,属于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和小强度的全身力量运动。[5]在技术技能学习掌握的同时又较好地满足了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需要,因此将其纳入体育教学范畴就顺理成章了。

4.2 提升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包括体育在内的大学基础课程,若能与其未来职业相联系是学生们高度认同并积极参与的主要动因。

例1:2005级临床医学专业一雷姓男生,2008年在一次往附属医院见习时,恰逢ICU病房在抢救一位患者,当时主管医生走出门外:"谁能操作CPR?"面对许多止步不前的学姐学兄,(在场的实习生,研究生),雷某毫不犹豫地迎了上去:"我来"。据说他独立操作了近十分钟,虽然患者最终还是逝去了,但是在场的医护人员甚至患者家属对其表现均充分认可,带教老师的评价为:"这是所见过最规范的CPR操作"。

事后该同学与笔者谈及此事时非常动情地说:"体育课什么项目砍掉都可以,千万保留CPR……"显然那次抢救经历对他的思想触动影响是巨大的。

例2:2012年学校举行随机抽选技能操作竞赛,期间2009级护理学专业的一男生获得CPR操作优胜,之后在一块儿议论此时他非常感慨地说:"临床教学时我们也接触过不少,但总体而言是讲得多、比划的多、写得多(答题)而练得少,尤其像在体育课堂上那样,听着节拍器操作有节奏需要较长时间、花大力气的训练机会少之又少。 "

相比之下传统保健体育专选班的学生拿此项第一不足为奇,笔者在课堂上CPR训练安排的量经常是:3minx3组,5minx2组,10minx1组.反复的训练(刺激)所要求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行成动力定型,身体姿势的动力定型,按压节奏和吹气节奏的动力定型。今后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不管有没有提示和节拍器,只要一出手它还是会那个样、那个型。

4.3 思想教化、仁爱之心的养成

在体育课堂上的教学、训练主要目的是解决临场(院前)处置的问题,要让每个学生明白:一旦发生意外,需要我们面对抢救的人极有可能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家人、同学、同事、熟人等等。如果真的碰上了突发事件,光有一颗急切焦灼的爱心,不懂专门的技术技能,没有施术的体能,那么对于当事者来说很可能会抱憾终生的。换言之,抱着"准备救人"的心态来学习、训练CPR,虽然对着模型人或者海绵垫操作,依然以专注的精神状态时刻做"实战假想",那么这一系列比较单调、枯燥、费力的动作给身心造成的劳累就容易克服,这种劳累的过程恰恰就是学生参与尊重生命、关爱众生、仁爱之心养成的有效过程。

4.4 CPR的"实战假想"

4.4.1 临场(院前)处置的"实战假想"

每次施术之前都应对一些细节做"实战假想",例如手臂、手指上佩戴的手表、饰物必须摘除,养成习惯,避免他日临场时给患者、家属或旁观者留下非议的口实,再例如施术者在跪地的膝盖下面可否垫两本书或者胶鞋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可以更有效更持久地施术,只要是施术者随身携带的既可,它贴近"实战"。

4.4.2 对未来职场存在方式的"实战假想"

体育理论学者胡小明认为:"大工业生产导致综合性体力劳动突变到片面性体力工作,逐渐发展为脑力劳动增加和体力劳动减少,人类身体活动产生严重异化,文明程度增高而体质下降。"[7] 这是当代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有报道称近10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态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尤其耐力、力量素质下降幅度均超过10%。 [8]究其原因除了学习压力、应试教育、运动缺乏、营养结构不良之外,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发展的现实,人们生活工作的常态对人的体质体能的强度要求大幅降低,而对小强度、较长时间持续工作的身体体能,较长时间内专注于某一点、某一事、某一物的心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不仅要回顾过去、立足于现在,更应该着眼于未来,就医学院校大学生未来职场的"实战假想"而言,相比较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立定跳远、50m跑800m/1000m跑等测试项目,CPR训练这一类项目更适合于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 兰兰,运用中医理论和传统保健手法对重力休克类运动损伤处置实践探究,[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1):34-35

[2] 新华社专电,美13岁学生勇停失控校车[DB],温州日报网,2012-4-12

[3][4][5] 于学忠主编,协和急诊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版

[6] 兰兰、韦金亮,将胸外心前区按压练习引进体育课堂的尝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4):150-151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范文5

为基础教育培养优质的政治课教师是地方高师政教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在专业课程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定位要准确,要重视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否则将模糊专业培养的师范性。首先,政教专业培养方案要将教育类课程(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育实践三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班主任工作》设为必修课。如果以师范生可选可不选的任意选修课方式出现,将导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不完整。职业技能训练除了利用好合理的课堂教学时数外,还要充分利用好不占学时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一途径,它能有效解决职业技能训练总量不足,也避开了技能训练受教学课时制约的问题。其次,教师职业技能需要长时间、持续的训练,是一个长周期的行为养成过程。因此培养方案要均匀安排教育类课程在各学年或学期中的分布,确保职业技能训练在4年中持续进行。根据对学校政教专业毕业生上岗后的随机访谈调查发现,把技能训练集中安排在第六学期,让学生自主训练,一次练成的模式很难训练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岗前教师职业技能,应该让职业技能训练有节奏的安排在整个大学四年各学期的教学和教学实践环节之中。第一学年侧重“三字一话”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学年侧重政教专业课堂教学技能的单项训练,课堂教学单项技能包括导入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和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变化技能、综合教学技能等10项技能,训练中围绕这10项专业基本教学技能制定相应的培训大纲和评价标准。第三学年侧重综合技能的强化训练,具体分为教学设计技能、使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科课外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等5类。通过教学见习和校内分组模拟试讲,同时开展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第四学年侧重教学实习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技能。

二、形成政教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整体合力

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需要受训者先形成技能意识和熟悉技能规范,然后经过多次重复训练而成,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对受训者重复约束。1.发挥专业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政教专业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既传授理论,又在进行教学示范。任课教师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课堂教学示范作用对开展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有深远影响。当我们谈到提高专业教师对职业技能训练的指导能力时,首先强调的是要发挥专业教师在技能训练中的教学示范作用。在校内模拟试讲和实习教学中,学生在技能方面表现出来的最大问题是解析教材不准确,知识讲解不到位,对知识的逻辑关系认识不清等问题,甚至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内容错误。这说明我们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既要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同时又要注重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表达能力和学习方法的指导。2.发挥专业教师在职业技能训练中的督导作用首先,成立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督导组织,统筹安排技能训练。政教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还得依赖本专业教师,尤其是本专业任课教师的指导。要发挥统一的整体合力必须有统一的组织力量,成立本专业的职业技能领导小组是最便捷的方式,以单位领导为组长的职业技能训练小组,能统筹单位的各种力量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其次,以学科教学法教师为主导和教研室全体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方式开展技能培训。目前中学政治课课程改革导致中学教学实践变化非常快,地方高师政教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有跟不上中学变革步伐的趋势,学科教学论是与中学政治课结合最直接的课程,教学论教师相对比较熟悉中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和技能需要,对中学教材和学生的了解更多,将政教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基础教育联系起来有独到优势。但学科教学论教师没办法独自完成职业技能的训练任务,需要与全体专业教师结合才能保证训练有序进行,技能训练可采用集中训练与分组训练,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论教师在集中训练和综合训练中通过讲解、分析、点评,典型示范等方式让师范生知道技能规范,然后把师范生分成若干小组,专业教师分到各组任指导教师,负责各组的技能训练指导。3.组建学长指导小组,用技能方面比较成功的高年级学生指导刚进入技能训练的低年级学生,这是一个双赢的职业技能训练模式。低年级学生在接受教学论教师的分解讲述和典型案例展示后,在优秀学长的帮助和关注下去模仿和体验,能少走弯路,提高训练效率,学长在帮助低年级初学者的过程中自身技能也能更完善。采用学长指导小组指导技能训练,能避免专业教师由于对职业技能规范和要求不明确下的盲目指导,也减轻专业教师的工作量,更专注课堂教学质量。4.通过学生工作队伍组织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技能。高校的学生活动非常丰富,有第二课堂、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活动等,其中一部分活动与教师职业技能有关,如演讲、辩论、书法竞赛等。参与这些活动的选手往往是经过多次自觉训练后才上台比赛的,因此,参与比赛的学生越多,自觉训练的面就越广,对技能的促进作用就越大。

三、地方高师需要持续重视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投入

采用微格教学来培训师范生的职业技能是实践证明最合适的方式,在多年的技能训练过程中,地方高师政教专业缺少相应的训练设施支持始终是难解决的问题。目前能应用的训练场所是大教室,大班训练效果远远比不上小班训练或微格教室训练,专业技能训练需要有专业实训室(微格教室)保证,学校应该加大专业实训室的投资建设,为各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提供物质技术支持。采用随堂拍摄也是训练的一种好方式。目前,大学生电脑普及率比较高,职业技能训练的实现方式可以利用这一点,随堂拍摄学生的训练情况,再把拍摄资料及评价反馈给学生,学生在个人电脑上反复回放,慢慢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后续的训练体验中克服问题。这一种训练方式的效果和微格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投入远比微格教室少,只要求有拍摄工具,而回放设备可以借用教室原有的多媒体系统和学生自有的个人电脑,简捷易行。随堂拍能有效降低经费投入,对于经费有限的地方师范院校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可行方案。

四、编写政教专业职业技能训练大纲和考核体系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范文6

【关键词】高校 地理师范生 教学技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地理教学中,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整体素质。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文化素养,还需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学技能包括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方面。教学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学习获得的教师素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师地理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模式陈旧,教学技能已经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因此地理师范生在加强学科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应该突出地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

1.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的涵义

1.1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的定义

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学者们对地理教学技能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华东师范大学陈澄教授从教学技能服务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认为地理教学技能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依据地理教学理论,运用地理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顺利达到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是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的综合体现。”华东师范大学段玉山从教学技能服务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地理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于教学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系列有效的行为方式,是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的综合体现。”华中师范大学李家清教授认为,地理教学技能主要指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技能,是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于地理教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教学技能是指在一般课堂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赋予了地理学科的教学特征。首先从教学技能的来源看,地理教学技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地理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其次,从教学技能的作用来看,它是促进学生分析、理解与迁移等能力提升即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最后,从教学技能所要实现的目标来看,地理教学技能不仅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还重视学生思想道德以及对人生态度的形成,即地理教学技能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1.2地理教学技能的特点

1.2.1指向性与创造性

指向性,教学技能通过教学行为来表达,教学行为受到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的支配,不同的教学技能与不同的教学目标相联系。因此导入技能、提问技能和结课技能都有不同的指向性。例如教师运用提问技能可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从多方面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目标。

创造性,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要素在发展变化,地理教学技能在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例如在导入课程环节,教学可以采取语言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来进行。

1.2.2操作性与习得性

操作性,每一种技能都包含着定的规则和一定的运作程序,可以分解为具体的行为方式和步骤来加以训练和模仿,可以通过有规律的观察和示范进行模仿,因此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系统训练获得提升。语言技能可以分解为语音、语速、语调,导入技能可分解为导入材料的选择与设计、导入过程的呈现、联系到新课程的引出,提问技能可以分解为精心设问!巧妙发问、总结归纳和引问等环节,地理图表媒体运用技能可以分解为选图、挂图、指图、读图和分析地图等步骤。

习得性,每一种教学技能通过学习训练是可以习得的,通过科学的学习和训练,高校师范生可以逐步掌握地理教学技能,并有可能达到娴熟运用的程度。

1.3地理教学技能的分类

目前,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对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并无统一的标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关于教学技能的科学研究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胡良民等把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分为语言技能、三板技能和组织技能;陈澄把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分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技能、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教学氛围调控技能、提问技能、语言技能、体态语技能、板图板书板画技能、现代媒体运用技能和结束技能;段玉山把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分为地理课堂的教学准备技能、授课技能、组织管理技能、媒体应用技能、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应用;李家清把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设定为地理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过程技能、教学媒体技能、教学管理技能、教学评课技能、说课技能学习方法指导技能、实践活动指导技能和课程资源开发技能。

因此本人在学习借鉴诸家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结合地理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将地理教学技能分为教学前技能、教学始技能、教学中技能、教学后技能和教学终技能五类,其中教学前技能包括分析技能和设计技能,教学始技能包括组织教学技能和导入技能,教学中技能包括提问技能、讲授技能、组织管理调控技能、媒体运用技能等,教学后技能包括评价技能和辅导技能,教学终技能包括结束技能和反馈技能。

2.高校地理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1高校教师方面,在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高校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运用直接导致了学生教学技能的水平高低。

2.1.1青年教师地理教学技能现状,首先是课堂控制能力欠缺。对于新教师来说,由于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不能迅速的转换,导致了他们在走上讲台以后,对课堂的偶发事件和学生的各种问题常常手足无措,缺乏灵活而有效的处理技术,不能有效的控制课堂,甚至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

2.1.2资深教师教学技能缺憾,一般而言,资深教师都能较好的掌握和运用教学技能,然而,相对年轻人而言,年龄较长的老师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方面则略现不足。同时存在着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课堂一切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师生的互动减少,反而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2.1.3解决途径

首先严格进行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很多高校教师并不是师范类毕业的学生,并没有进行过教学技能的培训,而对于师范类毕业的教师,由于学习的不系统等原因,对教学技能掌握的并不娴熟,因此对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就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也可以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

其次展开各种技能培训,师范类高校各职能部门针对实际情况,不定期的举办各种教学技能培训。如英语培训、计算机培训等,努力让教学技能有所欠缺的老师能够通过这种形式来补课,弥补其短板。另外,还有教学督导、教研室教研活动等措施来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

只有提高了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的地理教师。

2.2高校培养方面

2.2.1学校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不够重视

高校氛围之中越来越提倡应用性发展,为此学校越来越不重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未来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将成为新时期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的核心技能。但是,目前在教师技能的培养中普遍存在重视传统教学技能,轻视现代教学技能,甚至没有涉及到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等问题。

2.2.2学生对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不感兴趣

随着师范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地理专业毕业生越来越不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喜爱,另外高校师范生自认为受过系统的高校学习,认为中小学地理教学简单,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马马虎虎,态度不认真,学生训练的机会也不够充分,各项技能的长进和提高不明显。

2.2.3地理教学技能训练缺乏针对性

目前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微格教学或校内试讲等形式进行,这种训练往往以模拟地理真实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有利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综合训练,但对于各种单项技能的训练却有明显的缺陷。

2.2.4地理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应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过程始终。但事实上多数师范院校的地理教育见习很少,只是在学习《地理教学论》这门课程时才到中学地理课堂观摩和听课,而且次数很少,一般仅为1一2次。

2.2.5解决途径

增设技能课程,规范技能标准,教育理论课程占整个课程体系的比例远远少于发达国家,带来的影响是师范生在地理教学技能的训练过程中获得的理论指导不够具体,地理教学技能不够全面、扎实。改进教育实习,促进技能迁移,地理教育实习是高师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师范生大学理论课程学习与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和纽带,是促进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迁移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师范生向中学地理教师顺利过渡的重要环节。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手抓实践技能的训练。高校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师范生观摩大量的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

首先延长实习时间,发达国家教育实习的时间普遍较我国长,我国师范生实习时间太短。实习时间过短,使得师范生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脱节,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地理课堂教学技能难以迁移。其次是加强实习指导,实习指导工作由师范院校和实习学校共同承担。目前,高师院校实习指导教师很难与师范生密切沟通,造成实习指导流于形式。

因此,对于高校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从事高师地理教学的教师们认真思考,不断求索,肩负起为基础地理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胡再..新课程下的高校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培养研究[R].华中师范大学,2011.05

[2]陈澄.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1

[3]段玉山.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李家清.新编地理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