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教学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苏格拉底教学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苏格拉底教学法范文1

一、苏格拉底教学法概述

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核心在于不断地提问,不断地辩论,在提问与辩论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讲,主要是对先前已成定局的概念或者是真理的再次探究,提出质疑并进行论证。苏格拉底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策略在于让教师把学生引导进入自我思维的探究环境中来,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及其内容进行引导,在对问题的推理中发现自我知识的缺陷。

苏格拉底教学法注重逻辑推理和辩证思考,要求学生对已存在的概念和定义进行再思考,对推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而不是只知道接受而不懂得思考。苏格拉底教学方法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怀疑精神判断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找寻问题,探索真理,在讨论和批判中不断获得进步,把学习过程变成一个思考过程,所有的答案都由自我探索和思考得出。

二、苏格拉底教学法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苏格拉底教学法是在近几年才在我国的教学中得到实践运用的,众多的学者对其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思维方式训练的研究上。

李朝晖认为,教育必须得有质疑,只有质疑才能有进步,只有质疑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质疑才能够在挑战中有所突破,实现对知识和自我的完全认识和把握。杜永红认为,苏格拉底教学法主要是运用思维教学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刘占风认为,苏格拉底教学法在现代教学中的运用主要要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技术,将二者有效地结合才能够实现探究性教学和主动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对众多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苏格拉底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践探索,总结出了苏格拉底教学方法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苏格拉底教学法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转变了课堂焦点;苏格拉底教学法让大学英语教学由老师的独角戏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提问式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实际,让教学过程更加细致、紧密,符合对学生思维训练与对学生素质的提高的要求。

其二,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学生引入思维训练模式。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得到有效显现,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在不断提问与思索中,不断进步,清晰自我的思路,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把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综合起来,形成自我的学习模式。

其三,有效实践英语教学知识,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把英语学习深度化、系统胡、规范化,在有效的时间内实现英语教学的教学价值。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内涵和英语文化素养,把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四,改革了英语教学方法,让听、说、读、写、练都融入到辩论这一过程中。使所有的教学方法都融入到一个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三、苏格拉底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提出问题,形成焦点

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核心在于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进行思考。因此,提出问题,建立学生思考的主体即学生思考的主体与应该聚焦注意的方向。同时,教师在提出问题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控制思维进度从而控制整个教学进度。另外,在提出问题,形成焦点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参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例如在提出问题时,可以采取多种句式多种语气提出问题。what is this meaning of?或 what dose this talk about?并进而深入提问:Why?what?how?

这是苏格拉底教学法的三大提问方式的具体运用,即:自发式,探究式,焦点式。自发式问题是在在讨论中形成的。探究性提问是预先的,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分析得出的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焦点式提问是预先的让学生围绕探究的中心问题,课堂教学的中心话题。

(二)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言行身教,主要以语言为手段,强调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与掌握,对英语口语和英语文化的了解与掌握未能有很好的教学。教师的传统式的探究教学只是对英语课本后的习题进行探讨,缺乏延展性地突破,没能对学生的英语综合文化素质进行深入地教学。缺少对学生自我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苏格拉底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利用教师所提问题,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思考,锻炼学生理解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问题的探讨中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

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何时教”。应用苏格拉底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得到充分地显现。让学生不仅学会英语,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英语,如何用英语,明白什么时候用怎样用最恰当,最有素养。同时,在问题的探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研究,学会思考,学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对他人负责,对问题负责。传统英语教学重视学生的单词量,从一个个一个的记忆到整篇整篇的诵读,但是苏格拉底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记忆单词并且掌握单词的用法,把英语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从人文素养的角度对整个英语学习进行综合掌握,学会如何学习,如何生活,掌握与人交际的能力,达到高效教学的最终目标。

(四)应用英语教学方法的注意事项

其一,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合理提问,合理引导,正确判断,科学决策。不把提问做为教学的唯一方式,而是主要方式,配合其他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性教学,提升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

其二,对话教学的合理运用。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有些学生可以大声地朗诵,但是有些学生甚至不敢低声在老师面前说“sorry”。因此,对话教学需要利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才能进行,例如:合作性教学,主动性教学,情境式教学等等。对话教学在苏格拉底的教学中也一直是因人而异。

其三,注重与讲授教学法相结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在教学前对问题的推理必须有自我的推理办法和思考思路,保证教学质量。

苏格拉底教学法范文2

【关键词】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教学;启示

苏格拉底经常就是什么的问题与人展开讨论,但他并不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讨论者,也不是教给人一种现成的结论,或者是针对问题提出明确的答案。他与人交谈的方式不是讲道、训诫、讲授枯燥的道德说教,他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而是认为自己是一无无知的,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因此只好把问题提出来向别人请教。出于这种态度,他创造了独特的方法――精神助产术。

精神助产术又称为“辩证法”,这种方法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义上的辩证法,而是在谈话中产生的方法。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必须通过对话和争论获得,探索者通过对话和争论从而在心中得出对问题正确的认识。在这过程中对话是平等的,循循善诱的,他向对方提出问题,待对方回答后,却又对别人的答案提出质疑和反驳意见,弄得对方矛盾百出,产生认知怀疑,到最后再把自己的观点再亮出来,帮助对方把某些问题弄懂弄清。这种方法不是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对话辩论,让对方自己领会和体悟,从而使双方达成共识,是一种非常明智的做法。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可以对我们以后从事教学工作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启示,尤其是现在的新课改形式下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法更是对苏格拉底这一思想的继承与应用。

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实行启发式教学。传统教学只是教师向学生教授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主动性重视不够,片面强调死记硬背, 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了,进而影响了学生主动求知态度和习惯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他只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外因,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要发挥外因作用,就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因,把“雕刻”变成“激发”。助产术中苏格拉底抓住对方的回答步步深入引导对方对问题达到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也应把学生的看法以及提出的问题变为教学中的重要资源,要用自己的智慧及时抓住并给与正确的引导。教师不应该在学生眼里是真理的化身,更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仙,而是成为一种激发学生的内因,和学生一起追求和探索真理。通过对话与引导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水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会激发引导学生的老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教师要明确自己既要负起引导责任,又要坚守其“外因”作用。

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虽是主体,但尚未成熟,主观能动性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苏格拉底认定知识存在于人的心灵中,人只能认识和研究自己的心灵,在教师的帮助下把心灵中所共有的善引导出来。因而他特别强调思考的作用,要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伦理道德、社会关系等问题。但对学生来说,由于学生的思考不是建立在系统观察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因而很难深入下去,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苏格拉底所倡导的这种方法需要相应的条件,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能力,学生也需要有强烈的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以及一定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如果教学过程中缺乏这些条件,完全按照苏格拉底的方法,可能效果会适得其反,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时,教师要注重一切从学生的实情出发,充分把握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初学者的身份来安排教学顺序,既要考虑初学者的现有知识水平、接受方式、特点,又要考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 培养他们终身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苏格拉底在施行精神助产术主要是通过问答法,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来展开。在现在的教学实践中这种方法也值得有效借鉴。现在新课改强调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提问的方式,但它不是简单的提问,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握实质,因此课堂提问被引入误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教师对“助产术”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刻,从而在运用时仅仅停留于表面的简单模仿。比如说提问次数太多,问题质量低,提问的时机与场合也不对,没有思考价值,没有针对性,不具启发性。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很少由学生主动发问,有时甚至教师直接带出答案,再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也是苏格拉底“助产术”的局限所在,其实它也属于另一种灌输方式,这也难怪会出现“启而不发”的困境。

苏格拉底教学法范文3

关键词:德育课堂 案例教学法 能力培养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阐释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于德育课教学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笔者在教学时,通过幻灯、多媒体等手段呈现案例,利用图、文、声、色等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分析、演绎、推理、归纳、总结,升华出理论知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更清晰,掌握得更牢固、更深刻,收获更大。譬如在经济政治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利用“农民弃耕打工”“我国的家具、彩电、打火机在美国、欧洲遭遇反倾销” 等案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商品的价值、价格、价值规律及作用等商品经济内容;利用“西气东输”“国家对粮食主产区进行补贴”等案例,学生自己就能得出“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更有力”的结论。又如在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掌握“商标是无形资产”的知识点,笔者用以下案例点缀说明:一个有良好信誉的公司,它的著名商品的品牌一般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如可口可乐这个品牌的价值就达360亿美元,可口可乐公司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假设,即使有一天可口可乐公司所有工厂一夜之间被全部焚毁,第二天还会东山再起,原因是可口可乐的商标价值会得到银行支持,是无形资产。在学习税法内容时,可以同学们熟悉的与影星相关的“晓庆文化公司偷税案”为例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

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在阅读或观看案例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的分析,学习用口头或笔头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学会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能自圆其说,学会以一种有说服力的、令人信服的方式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以避免班上其他同学的反驳、挑剔,因此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如有一次笔者在11数控高职(1)班上课时,发现一位女同学眼部轻微受伤,于是立即结合当堂课要学习的民事责任的内容,组织同学们就“人与责任,谁应承担责任和如何承担责任”展开讨论,同学们都十分踊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终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负有自己的责任,人人都该尽职尽责,只不过这些责任是基于道德和合法行为等因素产生的,若是违约或侵权行为,无论有意无意,都该承担民事责任,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是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课堂运用“案例教学法”,抓住学生身边的案例,巧妙地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讨论气氛中,让学生见识、领略了不同的思维之道,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有理有据、入情入理的案例分析,老师虽然讲得不多,但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的收获很大。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德育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形象、逼真的正反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同时,在学生大胆交流、讨论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自我展示的机会,在宽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探讨,容易产生学习兴趣,树立合作意识。与时俱进地选择最新的、大家都关注的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例如在“地区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教学中,教材就只有西部大开发的内容,若加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案例,教学效果会更好。

案例教学,重视学生的参与,置学生于案例环境中,真正从当事人或企业或工作岗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感同身受。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准备发言稿,除了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之外,还会自觉地阅读课本之外的书籍,查找资料,甚至必须几人合作,来完成案例的分析、问题的解决。学生在全力以赴的参与中,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合作的能力,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德育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启发来启迪学生的智慧,通过讨论使真理越辩越明。这种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中,案例所描述的仅仅是事实,需要学生去讨论、分析。而案例讨论的结果有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学生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事实,应用相关知识,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教学中,关于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笔者引用了“苏格拉底与一位青年学生讨论道德问题”的案例。

苏格拉底问这位青年:“人人都说要做有道德的人,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道德呢?”那位青年回答道:“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人,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道德行为。”苏格拉底接着问道:“你说道德就是不能欺骗人,那么在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方的将领为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欺骗和迷惑敌人,这种欺骗是不是道德的呢?”那位青年回答道:“对敌人进行欺骗当然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道德的了。”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在我军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士气低落。我军将领为了鼓舞士气,组织突围,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大家努力突围出去。结果士气大振,突围成功。你能说将军欺骗自己的士兵是不道德的吗?”那位青年回答说:“那是在战争的情况下,战争情况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欺骗。”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儿子生病了,父亲拿来药儿子又不愿意吃。于是,父亲就欺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好吃的东西,儿子吃了药病就好了。你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那位青年只好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是道德的,那么什么才是道德呢?”那位青年回答说:“您把我弄糊涂了,以前我还知道什么是道德,我现在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了。那么您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才是道德呢?”苏格拉底笑着回答道:“道德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道德概念”。

通过苏格拉底与青年学生关于道德问题的辩论,引导学生对已经存在了的概念和定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怀疑和批判精神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苏格拉底教学法范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法学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46-02

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学教育中,以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注重法律理论知识的解析和传授,但对理论的实际运用无法深入关注,从而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的引进是我国法学教育中关于教学方法改革的重大举措。案例教学法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是指教师在课堂授课环节有目的地安排一些典型案例,有效组织学生针对案例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并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充分了解案例教学法的历史渊源,关注并解决其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对于理解和实际运用案例教学法都有重要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历史渊源

追根溯源,案例教学法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在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大量采用民间的故事来阐述事物的内在规律。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教学则是围绕一定的问题,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以求教的口吻平等地进行讨论,从而引导对方得出结论。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真正解决办法。后来,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师承了这种教学方法,将他的“问答法”编辑成书,通过一个个故事来说明一个个道理,从而开创了历史上最早的案例教学法。[1]1870年前后,时任哈佛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德尔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了法学教育之中,由此开启了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先河,他编著的《合同法案例》被誉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案例教学法的教科书。他在书中指出:“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案例。”[2]在教学过程中,朗德尔以大量法院判例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讨论,对判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获得和掌握相关法律原则或规则。由于案例教学法符合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法主要渊源的法律特点,这种教学法很快得到美国其他法学院的效仿,进而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采用法院的实际判例作为教学教材,其中主要采用由上诉法院的判例汇编而成的案例教材;第二,采用苏格拉底讨论法(Socratic method)组织教学,即要求学生充分预习案例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回答教师的提问和进行讨论;第三,采用判例分析式的考试检验方法,即考试的内容是要求学生对给出的判例进行事实分析、推理及得出判决结果,由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3]

二、案例教学法的本土化应用问题

如上所述,案例教学法能够在英美法系国家产生并取得成功,成为一种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是和这些国家所采用的判例法制度有直接联系的。判例法是以判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规范,作为判例的先例对于其后类似的案件的审判具有约束力,成为日后法官审判所应遵循的法律原则或规则。所以,在采用判例法的国家,法律的产生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同样,在法学教育中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法律原则或规则也是由学生查阅大量的判例并分析比较,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追问、反问与学生间的相互讨论,逐步地分析辨别而总结出来的,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4]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归纳式的教学方法,是判例法制度在法律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而判例法制度则是案例教学法存在和发展的制度基础。众所周知,我国是采用成文法的国家,制定法是法律的主要渊源,较之英美法系国家,法律体系明确严谨而理论基础深厚。成文法的这些特点在客观上要求学生首先应系统掌握法律的基本理论,形成全面的观念和知识结构之后,再通过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际案例之中。所以,上述英美国家的传统式案例教学法是无法直接移植到我国,并实际运用于高等院校的教学之中,甚至是替代原有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的。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独特的优势在于其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分析案例有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具备专业法律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在我国,众多学者对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应用持有一致观点,即虽不能够直接照搬英美国家的传统式案例教学法为我所用,但其通过对案例剖析和解读,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思路却可以为我国法学教育所吸收和采纳。正基于此,近年来国内的很多学者对案例教学法在各个学科教育领域内的引入及实际应用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三、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

在我国法学教育引入并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其内在的启发学生思考的核心思想与我国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出现融合趋势,从而最终“脱胎换骨”,形成了适合于我国法学教育的一种全新的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授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有效结合,在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的同时,通过让学生分析讨论、最终解决案例的方式,既能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又能培养其获取法律知识的能力与法律实践能力。我国高等院校目前一般采用的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课堂讨论式、观摩庭审式和模拟法庭式等。

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环节分析。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环节主要可分为教学前的准备阶段、教学中案例的讨论与分析阶段和案例讨论后的总结阶段。①教学前的准备,无论是采用课堂讨论式或模拟法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前的准备环节中最重要的是相关案例的准备。在案例的选取上,应注重案例的专业性、新颖性和典型性。教师应根据授课专业选取不同的案例,根据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重点难点等选择有代表性和新颖性的案例。同时,选用的案例应尽可能地涉及多个法律知识点,并反映同类案例的一般特征,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能深入挖掘案例所包含的法律规则。除了准备案例之外,在此阶段中,教师还应认真备课,对案例的课堂讨论环节进行周密设计,并对学生提出认真阅读案例、查阅相关资料等具体要求。②教学中案例的讨论与分析,教学中的案例讨论与分析环节旨在通过剖析案例,依据法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环节直接关乎课堂讨论的秩序和效率,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一方面,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发言,相互辩论;另一方面,适时合理引导学生,围绕关键问题进行讨论,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注意尽量少使用“我问你答”的问答方式,而应鼓励学生进行相互辩论或问答,或要求部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演示。对于典型案例,可以采用模拟法庭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习惯和意识。③案例讨论后的总结,案例讨论后的总结环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过程,教师在本环节中要分析案例中所涉及的各个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通过总结,指出本案例应讨论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是否正确,以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法律的思维模式。

除上述三个环节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案例的重要性及课堂讨论的情形,要求学生以作业形式对本次课堂讨论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以加深学生对经济法理论的理解,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案例教学法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教师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所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①案例教学法应视授课对象的不同而在应用时有所区别。比如,观摩庭审式和模拟法庭式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合于已经掌握了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因为刚入学的大学生年龄偏小,缺乏社会经验而且欠缺法律知识,其法律素养与这些教学方法所要求的差距较大。对于这些低年级学生,主要应采用课堂讨论式案例教学法。②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都需要仔细认真的课堂设计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即便教师在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准备之后,也可能由于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的发生,而影响到教学进程,从而降低教学效果。③案例教学法还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案例的分析研究以及相关问题的准备工作,如果在同一学期内采用这一教学方法的课程较多,则需要相关课程的老师进行协调,以保证学生的案例准备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光富,张宏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6).

[2]Amy Raths McAninch,Teacher Thinking and the Case Method:Theory and Future Direction[M]. Teacher College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1993. 64.

苏格拉底教学法范文5

在古希腊,哲学被称为“爱智慧”。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不断的追求智慧,正像花草树立需要阳光雨露一样,人们的生活也需要智慧的启迪。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哲学的智慧联系在一起。[1]哲学不是技术教育,也不是政治教育,而是人性教育,是人追求智慧的途径,而是人们对人本身、人的活动以及人所生活的社会的一种理性反思。黑格尔就在书中阐述:“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2]

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哲学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将哲学的本性及教育目的被曲解。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本性被枯燥的教学所取代,哲学理论成为了停留在书本上的符号,照本宣科的填鸭性教学方法使哲学的魅力被掩盖。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不但失去学生对于哲学的兴趣,还造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哲学课程成为了知识教授,丧失了其本性与功能。

哲学的教学目标应从以下三点着手:

1.1教育学生了解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2指导学生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判断是与非的能力,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指导自己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1.3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人生目标。

哲学是一门富有“智慧”的学科,是一门学习“智慧”的学科,更是一门运用“智慧”的学科,决不是一门讲授理论知识的学科。

2哲学课程的考核标准

对于一门课程,考核和评价标准至关重要。目前,各高校的哲学课程多以标准化试卷为主要的评价标准,通过一张由选择题、填空题、名字解释、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的试卷判断一个学生的哲学知识。这样的考核标准是将应试教育的模板搬入了哲学教育中。它考的不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背诵和记忆的能力。为什么目前我们的教育中,“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与课程的考核标准有着直接联系。只须花上几天甚至更短就能获得高分,又有几个学生愿意认真的思考问题?哲学课程的考核应采用平时表现与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哲学课程的实践性,而不单单停留在其理论性。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于哲学知识真正的领会和运作。

3哲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传授哲学知识的时候就采用了精神助产术。“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等各种为您提的时候,关于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其无知,逐渐修正意见,从而导致真理”。[3]时隔数千年,我们哲学教育还在采用讲授型模式。如此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怎么培养学生对于哲学的爱好,更甚至是提高学生的哲学水平?如何改进哲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成为哲学课程改革的讨论热点。

笔者认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关键在于如何突显哲学的实践性?哲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苏格拉底曾经采用的精神接生术说明锻炼思维与达到真理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练习。单纯的讲授根本无法满足。相比之前,以下两种模式对于哲学的教学更有利:

3.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出现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经过长期的实践,案例教学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成为教师们较为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哲学的案例教学法就是选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通俗易懂的、富含哲学原理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辅以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悟出其中的哲学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创造了思考问题的条件,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4]

3.2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教学法与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较为相似,也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5]

现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才是哲学教育的本质要求与哲学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

摘要:哲学课程是高校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随着现代化教学的发展,目前的哲学课程教学过于陈旧,急需改进和创新。本文就哲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哲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家祥,王元明.哲学基础知识.第二版[M]:1.

[2]黑格尔.小逻辑.中文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社.1980:7.

[3]全增嘏.西方哲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上册:128.

苏格拉底教学法范文6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素质教育理念 电子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1. 前言

问题教学法是指“在一般不改变教材内容,不打乱教材体系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来,并使其接受后成为自己的问题的方法。”[1]在新课程改革中,问题性教学法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它体现并实现着新课改目标,是实践素质理念的重要手段。“问题性教学”主要的方式就是是教师不把直接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然后自主的解决问题。特别适合于与实践相结合比较强的学科,与探究性教学法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电子专业是一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素质的电子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但是,我国电子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电子专业人才却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需要,问题教学法的提出正好给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2. 关于问题教学法

关于问题教学法,众学者说法不一,一般认为问题教学法在早期主要“根据‘实验逻辑’的‘反省思维’学说,提出来的,有学者认为问题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帮助儿童分析遇到的问题、并引导其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的方法,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问题教学法在现代教学中主要是指“在不改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也不打乱教材体系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来,使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掌握书本知识的方法。其主要的作用就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其实早在七千年前就有某些教育学家开始在实践问题教学法,比如孔子,孔子在教育其学生的时候基本上采用的都是问题教学法,而且从《论语》中,我们就可以发现问题教学法的要点,比如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等,意思就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可见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主要是问题教学法( 产婆术) 来引导学生获得真理,可见,问题教学法效果之大,因为两位学者都可以堪称最伟大的教育家。但是,之后问题教学法一直没有再得以实践。直到杜威的思维五步法的提出,问题教学法才被人们重新重视起来,思维五步法的贡献在于它肯定了教学要素与思维要素的统一性,都需要真实的情境,真实的问题进行刺激,然后根据需要和经验对问题进行解决,不过,问题教学法理论的形成主要是来自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斯卡特金、列尔涅尔等对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尤其是马秋斯金穆对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尤其是其出版的《问题教学》一书,可以说是奠定了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2]

3. 在电子专业课堂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的相关策略探讨

电子专业是一门偏理科性的专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较为密切,也是开发学生思维的有力工具,笔者认为,要在电子专业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践问题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3.1 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任何的教学都必须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思维特征进行教学,电子专业的学科有其基本的特征,主要分为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理论是实践的重要指导,很多的教学老师习惯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其实很多学生对这样的上课方式都非常吃力,因为像电子专业这类的理论知识,有很多非常的抽象,学生如果没有接触过实物,根本无法理解当中的概念,而在进行实践课的时候,由于在上理论课的时候也是云里雾里的,所以实践课业非常的迷茫,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更别说提出问题了,也无法让学生掌握真正的技能,理论课与实践课同时进行,有助于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并在实践中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这是在电子专业中实践教学法的重要方法。

3.2 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电子专业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要培养技能应用型的人才,应该是培养已走上岗位就直接能进行作业的人才,应该是培养能够在岗位上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技能的人才,因此,探究问题的能力是电子专业学生适应未来岗位需要的关键。[3]在问题教学法中,要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应该在专业的实践中,以市场的需求出发,以问题为基点,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然后进行自主探究或者是进行合作探究。

3.3 有意识的使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

电子专业的教师不应该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最主要的应该重视学生的长远的发展,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把自己变成课堂的组织者,而不是课堂的控制者,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提问,然后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尽管有的问题并不怎么具有探讨的价值,但是教师不应该随便质疑学生的问题,以免打击其自信心,而应该尊重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勇于质疑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表扬,以使他们更大胆的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形成好问的习惯。

3.4 教会学生质疑和提问的技巧

琼・托马斯曾经说:“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帅的态度。”因此,电子专业的教帅要提高问题法的实践效果,就应该让学生学会从哪里找问题,怎样提问题,明白自己所提的问题是不是是科学问题?有没有探究价值?怎样表述才清楚?应该要像孔子一样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要一直到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极限但是自己还是无法解决的时候才进行点拨,也就是要注意点拨的方式和时机。同时,还要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学会提问的技巧。

4.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教学法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学当中,同时在教学中也有着独特的效果,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法,尤其是在类似于电子专业这种与实际生活较为密切的学科中,笔者主要对问题教学法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归纳,并对在电子专业课堂中实践问题教学法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相关的研究提供部分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 健.课程改革在电子专业课中的实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2.2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