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监测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监测站范文1
一、发挥基础作用,管理服务职能显著增强
多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证明,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有力支撑,提供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是政府实施综合决策和环境监管的重要依据。安徽省芜湖市环境监测站始终履行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职能,为环境管理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徽省芜湖市环境监测站近5年来,在对地表水、空气、酸雨、噪声和辐射环境的例行监测中,环境监测工作共取得监测数据30多万个,全面反映了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为区域流域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依据。通过污染源监测,为排污收费、排污申报登记、排污许可证、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竣工验收等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通过仲裁监测,以代表性强、准确性高、科学合理的监测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安徽省芜湖市政府实施的水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工作过程中,环境监测站以全面、详实的调查分析报告,为政府综合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做好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环境监测注重加强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分析、环境质量变化原因分析和总量分析,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得以不断提升。在原有的年报、公报、季报和文字表述的基础上,陆续开展了概要、月报、双月报、快报、周报、日报、预报、类报告和阶段性报告,增加了图片、图示、表格和电子演示版,采用多种形式及时向领导、有关方面和公众报告。例如《芜湖市“十五”环境质量报告书》在说清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情况下,对主要污染因子进行模拟预测,阐释了国民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对应关系,在综合分析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监测站编制的《芜湖市银湖、凤鸣湖水环境监测双月报》、《芜湖市龙窝湖水质监测调查报告》等阶段性分析评估报告,及时说清、说准了区域水环境质量变化和污染源达标情况,将充足的监测数据转化成准确有效的信息,提高了为环境管理和领导决策服务的水平。
近几年,芜湖市监测站先后完成了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地表水和大气环境容量核定、酸雨普查、危险源调查等专项监测项目,这些专项监测工作的成果为环境监测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基础性资料,并运用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各个方面。
二、适应新需求,有效提升监测技术
没有科学先进的监测手段,综合决策和环境管理就没有科学依据,污染减排就缺乏有力支撑,难以对当前复杂的环境形势做出准确判断,特别是如果预警监测跟不上,就可能在出现突发污染事件时措手不及,应对无方,甚至对群众健康、经济运行、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造成影响。环境监测站领导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十一五”期间,通过推行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和环境监测自动化建设,不断增加监测投入,以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预警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为重点,努力构建先进实用、整体协调的环境监测技术装备体系,在自动监测、应急监测、监测网络建设及监测领域拓展方面有了明显变化。
“十一五”期间,芜湖市环境监测站监测能力建设共投入1000多万元,大幅提升仪器装备水平,站设备原值已经达到1554.98万元,装备质量显著提高。同时,抓住实验室改造机遇,争取芜湖市财政资金300余万元,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现代环境监测实验室,标准化建设通过了省级验收。目前,拥有icp-ms、色质谱联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bod快速测定仪、cod快速测定仪、多普勒流量流速仪、红外分光测油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等大型监测仪器。同时,环境自动监测设施也不断加强,4套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和3套酸雨自动采样系统稳定运行,通过精心维护与管理,保证科学、准确的数据产生。长江水质自动监测站通过了安徽省环境监测站的验收,正式投入了运行。目前,已逐渐建设成为一个拥有先进仪器设备、现代化监测技术手段的环境检测机构。
在此期间,芜湖市环境辐射监测能力从无到有,先后配置了3套电离监测仪、1套电磁监测仪器、相关配套硬件如计算机、测距仪等设备。监测范围由原来单一的放射源监测扩大到电磁辐射监测和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人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目前常年开展地面水和空气例行辐射监测、验收和环评等委托监测、辐射污染纠纷与投诉监测等。
面对近几年突发性污染事故频繁发生、污染纠纷增多的趋势,芜湖市环境监测站加大了应急监测投入,配备了200多万元的环境应急监测车以及必要的应急监测装备,科学整合了应急监测技术力量,提高应急监测水平,初步具备了现场快速监测100余种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能力。同时完善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系统,制定了《芜湖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建立了重点危险源信息库、专家支持信息库等应急监测技术信息支持系统,改变了原先应急监测能力比较薄弱的状况。“十一五”期间开展了迎奥运反恐环境应急监测演习等数十次演习,充分锻炼了应急监测人员的能力。先后开展了南陵县浓硫酸槽罐车翻车事故等16起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突发性污染事故得到了及时处理。环境应急监测适应了时代需求,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强基固本的同时,环境监测工作与时俱进,向纵深拓展领域。先后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调查和旅游景点环境质量监测,还开展了饮用水源地水质109项全指标监测、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城市污水处理厂等领域监测和iso14000认证咨询。
三、强化队伍,树立新时期环境监测形象
以往环境监测的性质、地位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造成长期以来分配机制和管理模式的落后,又因面临事业单位改革的大局,监测人员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芜湖市环境监测站在保证监测队伍稳定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监测工作的积极性,在改革监测体制机制上做了深入探索
。以科学管理为基础,通过改革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体系和高效的工作流程,并制定了《环境监测中心站职工考核办法》,将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并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考评和奖惩兑现方案,把工作完成情况与福利、职称评定、评>,!
监测站范文2
印度《经济时报》报道称,印度花费2300万美元在越南胡志明市建设的一座卫星监测站即将启用,该监测站将成为印度在南海地区的“重要战略资产”。
据记者了解,越南总理阮晋勇2014年访问印度期间,印越发表联合声明称,两国将在胡志明市建设一座卫星监测站。《经济时报》称,在越南的监测站将有助于印度国家航天机构――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追踪并收集印度发射的卫星的反馈数据。印度目前在印度尼西亚、文莱都设有卫星监测和追踪站。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将把越南的站点与印尼的站点连接起来。
《经济时报》在报道中将印度设卫星监测站的举措与目前的南海形势联系起来,称目前中国与菲律宾、 越南等国的日趋紧张,该站点是印度在南海地区的“战略支点”。《经济时报》的评论一方面对印度此举“表示欢迎”,称将强化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的作用,对印度和东南亚国家都有好处;另一方面也提出疑问,“既然印度能到遥远的南海地区设卫星监测站,为何不利用更精密的卫星监控技术防止印巴边界的渗透?”
中国《航空知识》杂志副主编王亚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在越南建卫星监测站更多的是体现象征意义――即使不在越南建站,印度在本土也能监控南海海域;另一方面,印度一直以来 在东南亚地区能够发挥的实质性作用有限,所以印度此举应该只是“展示印方对印度洋以东海域的关切正在加重”。从越南角度考虑,王亚男表示,印度是南亚地区的军事大国,越南希望借助和印度加强防务关系提升话语权,“印度和越南未来有可能会有更多合作”。
近两年,印度有积极介入的趋势。印度总理莫迪2014年访问日本时, 就提出过要维护南海航行自由。去年10月,印度和菲律宾外交部长发表联合声明,将南海称为“西菲律宾海”。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去年12月访印时,印日的联合声明再次提到南海。有分析指出,随着印度的国际地位日益增强,它不会拒绝争取更多的发言权――不仅想做印度洋大国,也希望在太平洋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
监测站范文3
关键词: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县级;环境监测站;改革
中图分类号:X84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2014〕8号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指导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监测系统中数量最多、人员结构最不合理、业务能力最差的县级环境监测站(以下简称“县级站”)如何在本次机构整合中进行改革,是关系到环保工作大局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行为。本文基于河北省承德市县级站情况,对县级站的未来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并对改革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1.承德市县级站整体概况
承德市下辖8个县,每县有隶属于环境保护局的环境监测站1个。近年来,在国家、省、市、县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各县站的仪器设备、人员数量、业务范围和业务能力都有显著提高。但是,随着国内形势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的提高,环保工作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进行环境监测的需求日益增多,县级站监测业务数量急剧增加。在现有体制机制下,各县级站都面临诸多问题。
2.县级站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现行体制与社会环境方面
在现行体制与社会环境方面,监测行为特别是监测数据受到干预的可能性极大,此点在诸多论及环境监测的论文中都有提及。
一般的,这种干预可分为外部干预和内部影响两种。
2.1.1 外部干预
县级站作为县环境保护局下属事业单位,在行政上隶属于县环境保护局,业务上受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导。近年来,上级对下级的考核中,环保工作的分值在提高,部分项目属于“一票否决”项。这就导致县级站的监测数据必须为考核服务,进而受到外部干预。
2.1.2 内部影响
县级站工作人员一般是本县户籍。由于县域范围小、县城人口集中、与监测对象接触频繁等原因,工作人员亲朋故旧的社会活动可能与监测工作存在交集,受传统人情社会约束,导致监测工作受到内部影响的可能性存在,进而导致以监测数据为基础的环境执法、环境政策制定等行政行为产生偏差。
2.2 人员数量与个人素质方面
一般的,h级站人员数量在9~15人左右。由于县级站属于事业单位,早期的人员调入(进入)没有按照业务需要进行,所以县级站内工作人员的专业较多,但涉及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分析化学等与监测业务关系紧密的专业出身的人占比很小,这对县级站的自身业务能力提高有很大影响。由于人员数量和个人能力的不足衍生的3方面问题也极大地阻碍了县级站业务能力的提高。
2.2.1 业务工作泛泛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开展监测业务的单位、组织和个人增多,导致县级站在完成监测任务上花费大量时间,对监测业务中涉及的各类标准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对标准的理解掌握程度不够,加上知识水平不足,无法解决监测中遇到的特殊情况。
2.2.2 业务分配混乱问题
受限于人员数量和个人能力,县级站不能满足计量法规等监测业务和计量认证的要求。如采样员即为化验员的情况,达不到有关实验室密码样保密分析的要求。
2.2.3 业务学习停滞问题
因人员较少,每人承担的工作存在多寡,导致有自学意愿的人无时间学习,有时间学习的人因工作态度、知识水平、个人素质等原因不愿意或者不能主动学习。
2.3 监测项目与重复建设方面
各县级站的监测能力,或者说各县级站所开展的监测项目有很多是相同的。以地表水为例,《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的基本项目在各县的监测项目列表中大部分属于有监测资质的项目,而表3中的特定项目基本没有监测资质。
同时,随着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开展和各级政府对环保工作乃至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的提高,财政资金对县级站的保障力度不断增强。其导致的重复建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放眼全国县级环境监测站,用于分析pH的仪器可能有1万台,用于分析敌敌畏的可能屈指可数。由此产生的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显而易见的重复建设,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对财政资金的浪费。二是造成个别项目仪器过多,放置不用现象存在。
2.4 职务职称与特殊岗位方面
目前,县级站工作人员特别是承担化验分析的工作人员与环保局其他科室工作人员一样,属于普通工作人员。作为长期接触各类化学药品的岗位,和其他科室的岗位比较,应该划归到特殊岗位而没有划归,会对化验员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害怕受到化学药品的侵害。另一方面,感觉自己承担的化验工作得不到肯定,不如其他科室的工作那样,有更多的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在职称评聘、岗位津贴和提拔任用上没有一丝的政策倾斜,进而导致人心浮动,对当前的化验岗位产生厌倦情绪,调离的想法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而加深。此外,县级站存在职称比例不协调,中高级职称受数量、评聘条件等因素制约的情况,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起到负面的影响。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县级站属于基层单位,在职务上,站长仅为股级干部。也就是说,在县级站工作的普通工作人员,在职务上的晋升空间极其有限。同时,受单位总人数、单位级别等因素限制,高级工程师职数少、正高级工程师职数基本没有。这就意味着,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如果扎根于监测工作,埋头在实验室内做化验,大部分人到退休为止,在职务上不会有变化,在职称上评为工程师(中级职称)也就到头了。
2.5 业务指导与交流学习方面
县级站虽然在业务上受上级环保部门指导,省厅、市局相关处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业务指导和交流学习上仍面临诸多难点。较为突出的是3个方面:
(3)工作方式中明显变化的部分
组建新的市级站后,在整个监测业务的开展过程中,有明显变化的是业务受理、监测人员两部分。
业务受理方面,理论上,县域范围内的监测需求应由市级站受理。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开通电话预约、网络办理、县派出(分支)机构等方法解决。
监测人员方面,理论上,由市站统一调配人员,不局限于本县人员监测本县业务。实际操作中,市级站可以根据业务内容,灵活掌握。
通过分析可见,改革后工作开展与改革前无明显差异,变化较大的两个部分也很容易通过技术手段给予解决。对市级站的工作开展和监测需求方都不造成不方便的情况。
另一方面,市级站可以开展重点污染源、重要监测项目的异地派员采样、分析工作,最大程度解除对监测工作的干扰。
4.1.2 人员归属
原县级站工作人员在编制上可以划归市级,也可以保留编制在县级。如归属市级,由于市县两级工资水平差异产生的资金缺口很小,相对于整个监测体制的改革来说,近乎九牛一毛的消耗,不应对撤销县级站产生大的影响。
4.1.3 管理权限
撤销县级站,整个市域范围监测机构统归市级站管理。市级站根据业务需要进行人员分工调配。同时,在后续的人事体制上,根据实际情况调县级机构,逐步缩小保留的原县级站规模,对改革产生的人员进行消化处理。
4.1.4 业务范围
现有监测体制下,监测项目的业务范围与项目的审批对等。市级审批的项目,建设地点不在市区的依然由市级站负责监测。所以,监测体制改革后,对市县两级的业务范围基本没有影响。
4.1.5 监测要求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市域范围内交通便利程度已经可以满足相关监测要求。监测体制改革可能增加的监测业务数量与相关监测要求无直接关联,所以改革对监测要求方面无影响。
4.1.6 经费来源
县级政府对县级站原本的经费支持,由投入县级站用于能力建设改为购买监测数据,不过是将财政资金由原来的“上衣口袋”掏出装入“左裤兜”改为由“上衣口袋”掏出装入“右裤兜”。同时,由于避免了重复建设的问题,通过改革也可以降低财政资金的消耗。
综合来看,建议采取的监测体制改革措施在成本上消耗极小,但是可预见的效果极大,操作简便,具有可行性。
4.2 激励机制改革的可行性
4.2.1 明确监测工作特殊性方面
监测站虽然是众多事业单位之一,较其他事业单位工作,有许多特殊性。
(1)耗时性
如环境空气监测中,根据相关标准要求,需连续采集7天、每天至少20h的样品,这就意味着工作人员要连续7天、每天至少22h(含准备和结束工作所需时间)在岗。
(2)艰苦性
很多监测工作需要在野外进行,具有一定的艰苦性。
(3)突发性
某些涉及纠纷、送检样品等监测业务,发生时间具有突发性,需要立即开展化验分析,进而需要加班加点的情况频繁发生。
(4)危险性
监测工作特别是化验分析岗位长期与化学药品接触,县级实验室硬件设施也相对简陋,导致监测工作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由此,监测工作的特殊性是无可辩驳的。明确监测工作的特殊性,是对客观事实的的肯定。
4.2.2 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方面
从监测工作的特殊性上讨论,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是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
监测工作特别是实验室分析岗位属于知识、技能和经验三者统一的工作,单纯强调工作态度,讲求奉献精神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在津贴、出勤和职称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有利于监测工作的开展。
(1)津贴激励
鉴于监测工作的艰苦性和危险性,给予监测岗位一定的政策倾斜,适当发放岗位津贴,可以抚慰长期工作在监测一线的员工,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
(2)出勤考核
鉴于监测工作的耗时性和突发性,对监测工作的出勤考核方面做适度的调整,考虑加班带来的作息时间上的影响,是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3)职称照顾
受限于领导职数和单位规模、级别等因素,大部分工作人员在职务(或者说仕途)上晋升空间有限,在职称上符合条件能够评为高级、正高级工程师的也是凤毛麟角。结合监测工作的特殊性,如能在职称上给予一定程度的照顾,可以使基层工作人员扎身于自己承担的工作,有利于保持监测队伍的稳定。
综合来看,建议采取的激励机制改革措施也是国家深化改革的一部分,积极作用明显。一方面对监测工作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国家整体改革提供试点。
4.2.3 建立有效交流平台的可行性
建立交流平台,可以将个人知识提高到集体知识层面,有利于提升监测系统整体的知识水平。
在现有科技条件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成果,以网络为工具,以疑问-解答为基础,以数据库为形式,理顺沟通渠道,拓展培训方法,增加交流机会,对整个监测体系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也是具有可操作性,切实可行的。举例如下: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下属的监测处、科技处、信息中心、监测中心站等处室联合搭建监测知识信息库,利用互联网科技,按照基础知识、监测知识、疑难解析等模块组件信息库,通过网络平台,监测系统工作人员登录后进行自学和提问,由牵头处室联系专家进行解答并将信息登记入库,一方面及时解决基层工作人员的疑问;另一方面也汇集成监测知识供其他人学习。
4.3 监测体系改革的可行性
在监测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监测体系的改革,在满足质量监督方面要求的同时更好地符合环境监测工作的需求,是决定监测体制改革后监测工作开展状况是否良好的重要因素。
4.3.1 规范质量记录格式、内容等
以省级或市级为单位,规范质量记录的格式、内容等,有利于监测系统标准化的实施。在监测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本地区环境监测站运行经验,统一质量记录,可操作性强、困难小、简单易行。
4.3.2 理清质量监督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工作内容
根据两个系统的管理角度,在相关记录整齐划一的前提下,以规范形式逐条列明本系统对环境监测的相关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是简化政府职能,理清政府职责这项大工作内的小部分内容,是可行的。
综合来讲,监测体系改革是在监测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通过标准化的方法,规范监测工作的有效的、具有可行性的途径。
结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已经步入了深水区。如何在改革中寻找监测工作发展的道路,更好地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是摆在所有环保人面前的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改革的进行,现有的环境监测系统是否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是否可以迎接检测市场开放带来的冲击,也是急需考虑的问题。
结合本次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个工作的开展,深入研究环境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抢抓机遇,全面深入地进行改革,必将使整个环保工作的基础更加牢固。
谨以此文抛砖引玉,不揣浅薄,为环境监测工作略尽绵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 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Z].
[2]商博,等.山东省环境监测转型发展实践与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3):18-22.
[3]李国刚,等.环境监测市场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3):4-8.
[4]李国刚,等.“新环保法”对环境监测职责定位的研究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3):1-3.
[5]王秀琴,等.关于加强环境监测顶层设计的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1):187-190.
[6]赵岑,等.影响我国环境监测系统效能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6):5-8.
监测站范文4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体系;素质;水土流失
1、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水土保持监测是指对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危害及水土保持效益进行长期的调查、观测和分析工作。通过水土保持监测,摸清水土流失类型、强度与分布特征、危害及其影响情况、发生发展规律、动态变化趋势,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宏观决策以及科学、合理、系统地布设水土保持各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耳目,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土保持行业管理、社会地位、工作水平的集中体现。只有将连续、定位、定量的监测活动和严格、稳定、持续的管理制度相结合,才能客观地反映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动态,分析评价水土保持效果,才能保证及时、科学、准确地提供相关信息,为政府、社会和公众服务,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贵阳市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现状
2.1贵阳市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贵州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的《 2015年贵州省各县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统计表 》,贵阳市水土流失面积1905.41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3.69%,其中长江流域10870.12km2,占24.59%;珠江流域35.29km2,占7.92%。全市合计轻度流失面积1071.26km2,占流失面积的13.32%;中度流失面积520.42km2,占流失面积的6.47%;强烈流失面积151.23km2,占流失面积的1.88%;极强烈流失面积113.41km2,占流失面积的1.41%;剧烈流失面积49.09km2,占流失面积的0.261%。
2.2 贵阳市监测站点现状
贵阳市总土地面积为8034km2,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依托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二期工程,贵阳市初步建成野外监测站( 点) 3处,分别是修文农场监测点、清镇簸箩监测点、乌当毛栗科监测点(在建中),纳入到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水文站 2个,监测专职人员 6名,现有监测站( 点) 建成后均已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但是,目前尚存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开展时间较短,监测站( 点) 数量不够、布局不够合理,监测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部分监测设备、设施存在问题影响监测精度等问题。
3、贵阳市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尚不完善
虽然贵阳市做了一些监测站网建设的工作,但是由于缺乏专项资金,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目前部分区、县(市)的监测体系不完善,基本由水土保持监督站带为开展工作;常规监测站点还未设立,目前只有 3个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如何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要求和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的建设方案,结合贵阳市的土壤侵蚀状况、类型区的划分、重点防治区的分布和水文监测站网,有效地布置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还需在查勘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完善站网布局。
3.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标准不够健全,当前,尚未有一套完整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监测技术队伍还很薄弱,高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相对滞后,水土保持专业人员缺乏等,部分监测站(点)监测人员普遍学历较低,部分委托观察,由于工资低,没有专职人员,导致观察人员责任心不强,数据不真实,模糊等情况。
3.3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经费不落实
由于部分地方财政未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经费落实不到位,导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水土保持监测设施、设备得不到妥善维护和及时更新,水土保持监测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等情况,导致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不能正常积极开展。
3.4水土保持监测能力不够强以及监测的手段落后
虽然取得水土保持监测资格,但真正会做水土保持监测的人员少,监测的手段也落后,还是以地面定点观测监测、巡查监测、调查监测等传统的、常规的监测方法为主,利用的设备仪器也是自计雨量计、测绳、水准仪、角规等较为普通的工具,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甚至工作中不客观,不能实际地作出水土保持监测评价。
4、贵阳市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工作对策
4.1加快建设贵阳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体系建设
为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建设,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不断拓宽监测工作内涵和外延,需领导重视,争取资金投入,以监测站点为依托,建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等,加快建设贵阳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体系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将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站( 点) 的运行管理与水土保持公报整合为全市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和公报项目,通过保证经费、加强培训、强化责任,形成经费渠道固定、监测行为规范、数据成果标准的常规性工作,促进全市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点的运行管理,有效提高监测数据质量。
4.2提高其自身素质,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要加强水土保持监测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其监测技能,更好地发挥水土保持监测的作用。为政府、社会和公众服务提供真实、准确的监测数据,责任重大,需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这不仅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而且要有熟练的监测技术。
4.3提高监测手段,实现水土保持监测的现代化
加快对水土保持监测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提高现代化水平。积极开展RS、GPS、GIS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运用研究,将现代化高科技与传统的常规监测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监测、传输、处理、为一体的数据信息系统或动态反映水土保持状况的空间数据库,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的现代化水平,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为政府提供各项准确的数据,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措施,从而做好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参考文献
[1] 郭索彦.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2] 郭索彦,李智广.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5):19-24
监测站范文5
[关键词]环境 监测站 综合防雷
中图分类号:TU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026-02
引言
空气监测指对存在于空气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定点、连续或定时的采样和测量。一般在一个城市设立若干个空气监测点,安装自动监测的仪器作连续自动监测,将监测结果定期取回,加以分析并得到相关的数据。
环境保护监测先行,自动化、信息化是做好环境监测的前提和保障,随着国家制定的各种环境保护政策及法规的颁布实施,各级地方政府在对辖区内的环境治理日益重视的同时,加大了对环境监测及应急监测的投资力度,各地区陆续规划安装了环境监测站。
如今,环境监测技术进入自动化、计算机化,发达国家相继建立全国性的自动化监测网络,监测站内电子设备精度提高、数量增多,又由于监测站站点的选择一般位于建筑物楼顶或其他较高点,这些都导致了雷击事故发生概率及损失的增加,为保护保护仪器不受干扰和破坏,造成工作延误或者损坏监测仪器,安装防雷保护措施已必不可少。
一、监测站的普遍现场情况
1.1 监测站所处环境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因监测结果准确性的需要,其周围不会具有明显遮挡改变风向的结构或建筑存在,同时有不可太远离地面,因此监测站选点一般位于3-8层高的建筑物楼顶。
监测站周围的环境情况根据站点选点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如地理地貌、雷电活动规律、地质等情况。
1.2 监测站基本情况
监测站一般是以轻钢为骨架,工字钢作为承重结构,泡沫金属夹芯板为维护材料的活动板房;监测站本身长6米、宽4米、高3米,侧面安装有金属扶梯,顶部四周安装有高1米的金属护栏,内部地面安装静电地板。
监测站内部分为休息间与设备间,设备间内布置3台2000*1000*600mm的设备机柜,监测设备均安装在机柜内,包括PM2.5自动检测仪、PM10自动检测仪、SO2自动监测仪、NO-NO2-NOX自动监测仪、O3自动监测仪、CO自动监测仪、气象五参数监测仪、多元气体动态校准仪、零气发生器、子站工控机、网络配套设备等。
一般而言监测站配电为三相四线制,就近引自其所在建筑或专线引入。监测站设置总断路器控制监测站的通断电,该断路器有时直接设置在取电处,有时设置在监测站外部的配电箱内;配电线路经断路器后引入监测站内部的总配电盒,由总配电盒和分引自空调、照明、分配电盒;监测站总配电盒位于休息间,分配电盒位于设备间控制设备用电。
监测站所有对外信号传输均通过单独的1条网络线路,该网络就近引自其所在建筑,当条件不允许时选择专用线路;网路总线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六类双绞线或光钎,并安装相应的网络配套设备。
监测站外部安装气象五参数采样仪、空气采样总管、PM10采样管,均通过一组RS232/485数字线引至监测站内相应设备接口上;空气采样总管、PM10采样管安装于监测站顶部,其长度为1.2米左右,气象五参数采样仪安装在监测站侧面,其长度为3.8米。
二、监测站的防雷分类及分级
2.1 监测站的防雷分类
由于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一般建设在其他建筑物楼顶,不管是监测站遭受雷击的可能性还是后果都无法避免其所在建筑物本身特性所造成的影响,而且依据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4.5.2条,监测站的防雷分类应与其所在建筑物的防雷分类一致,实际上大多数情况均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2.2 监测站的防雷分级
监测站的防雷分级依据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4.3.1条确定,将其雷电防护等级划分为D级。
三、监测站的直击雷防护
3.1 接闪器
在设计监测站的接闪器时,我们需先考虑以下几点:
⑴由于监测站一般选点在其他建筑物楼顶,在进行接闪器的设计时,应该注意我们的保护对象为监测站而不是含监测站在内的其所在建筑物这个整体这一点,因此我们可以将监测站所在建筑物屋顶视为地面处理即可接闪部位,而建筑物屋顶是否会遭受雷击属于该建筑物的防雷,不包含在监测站防雷设计考虑内容之内。
⑵在雷云对地放电时,强大的雷电流从雷击点注入被击物体,由于雷电流幅值高达数十至数百千安,其热效应可以在雷击点局部范围内产生温度高达6000-10000℃,而监测站的维护结构选择的是泡沫金属夹芯板,若被雷电直接击中即使其外层金属不被融化,雷击点处产生的高温也会使内部泡沫燃烧引发火灾,因此监测站本身不能作为接闪器。
根据以上两点,选择安装单支的接闪杆作为接闪装置是最为经济合理的,该接闪杆只需其保护范围能够覆盖监测站及气象五参数采样仪、空气采样总管、PM10采样管即可,可以直接安装在监测站上方,但监测站、各采样仪管以及接闪器之间必须有良好的电气连通;一般而言该接闪杆相对于监测站所在建筑物屋顶的高度为7.5米即可,此时接闪杆的保护范围及其计算如下:
①首先确认有关的计算数据:以监测站所在建筑物楼顶为等效地面即零参考平面,监测站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设计,此时滚球半径hr=60米,接闪杆的高度h=7.5米,监测站高度hx1=4米,气象五参数采样仪高度hx2=3.8米,采样管高度hx3=4.2米。
②通过公式计算接闪杆在相应高度上的保护范围:
③通过上述公式计算的结果rx1=7.506米,rx2=8.034米,rx3=6.993米
④确认各高度所需最大保护范围:该范围与实际安装位置有关,但是监测站对角长度L=6.708米,与rx1比较可以看出接闪杆可以覆盖被保护物
⑤虽然该接闪杆可满足保护要求,但其安装位置应在下图阴影位置内:
3.2 接地装置
监测站直击雷防护部分的接地装置需要根据其所在建筑物的结构、周围环境来决定,可以分为两类:
⑴能够从其所在建筑物上直接获得接地
接地属于这一类的监测站,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为其所在建筑物本身结构特点使得本身具有接地装置,如钢筋混泥土框架结构,此时直接从建筑物主筋处引出金属部分即可;二为其所在建筑物本身结构无接地,但后来安装了有接地效果的装置,如砖混结构建筑后来安装了接闪带,此时接闪杆的接地直接连接到其所在建筑物的接闪带上即可。
⑵需要重新安装人工接地装置
接地属于这一类的,需要考察其所在建筑物周围的土壤环境,选择空间足够、土质较好、施工方便、远离出入口的位置安装人工接地装置,人工接地装置安装时其材料选择、施工埋深、连接工艺等均应达到规范标准。
然而不管监测站是哪一种情况的接地,作为接闪杆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阻值都必须达到要求即≤10欧姆。
如果需要重新安装人工接地装置时,接地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埋于土壤中的垂直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角钢,水平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扁钢;
②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选择为2.5米,安装间距保持在其长度的两倍左右,由于大多数位置人工安装接地体难度较大、空间距离被限制等原因,可选择较短的垂直接地体或缩短安装间距。
③人工接地体在土壤中的埋深应≥0.5米,连接方式以焊接为主,三面施焊,搭接长度为扁钢宽度的2倍。
3.3 引下线
监测站接闪杆的引下线贴建筑地面安装,可采用≥φ8mm的热镀锌圆钢也可采用≥40*4mm的热镀锌扁钢,引下线直接将接闪杆与接地装置连接起来即可,安装时尽量保证平整美观。
3.4 屋面等电位
监测站及其设备均为于其所在建筑物楼顶,首先即使监测站处于直击雷保护区内仍不可百分之百的避免直接雷击,其次接闪杆或其所在建筑物遭受雷击时产生的电位差可能击穿空气侵入设备,因此监测站、各采样仪管等金属部位均应和接闪杆进行等电位连接。
监测站承重工字钢、气象五参数采样仪采用≥φ8mm的热镀锌圆钢也可采用≥40*4mm的热镀锌扁钢与接闪杆的引下线部分直接焊接,空气采样总管、PM10采样管因安装在监测站顶端与监测站成为一体,本就有良好的电气连通,不需要再做其他处理。
四、监测站的防闪电浪涌入侵
4.1 电源浪涌保护器
监测站电源浪涌保护器的设置应考虑到配电线路本身的情况,在规范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明确指出:室外进、出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电源线路不宜采用架空线路,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由TN交流配电系统供电时,从建筑物内总配电柜(箱)开始引出的配电线路必须采用TN-S系统的接地型式。因此,建议从监测站所在建筑物的变压器处引出三相五线电源至监测站,浪涌保护器的接地共用该接地装置;若为三相四线制,则只能单独安装接地装置并通过引下线引至监测站。
监测站电源应安装三级浪涌保护器,不考虑其所在建筑物总配电处是否安装第一级电源浪涌保护器,在监测站总断路器处安装第一级电源浪涌保护器,监测站内总配电盒处安装第二级电源浪涌保护器,监测站电子设备电源端口安装第三级电源浪涌保护器,第三级电源浪涌保护器采用防雷插座作为精细保护;各级浪涌保护器选择的冲击电流和标称放电电流参数参考规范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表5.4.3-3,参数如表所示:
由于现场情况的原因,有时电源浪涌保护器第一级与第二级之间的线路长度不符合能量配合,此时可在她们之间加装退耦器,浪涌保护器应具备过电流保护装置和劣化显示功能。
电源浪涌保护器安装时其连接导线最小截面积需符合下表:
4.2 信号网络浪涌保护器
监测站具有进出建筑物的网络传输线和设备控制信号传输线,这些传输线在进入监测站处设置适配的信号浪涌保护器;网络传输线在网络交换机处安装网络浪涌保护器,气象五参数采样仪、空气采样总管、PM10采样管的信号传输线在连接设备前端安装适配的控制信号浪涌保护器、低压串联浪涌保护器。
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接地端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5mm2的铜芯导线与设备机房等电位连接网络连接,接地线尽量短直。
4.3 监测站设备等电位连接
监测站内部所有金属设备及防雷设备接地应进行等电位连接,根据监测站本身网络相对较小的情况,可选择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
对于监测站的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来说,接地基准点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他将影响到防雷设备的保护性能。由于监测站几乎所有设备都集中在设备间机柜处,把接地基准点设置在监测站设备区机柜后端是比较合理的,即在这里设置总等电位连接端子,这样可使得大部分设备接地线尽量短直,同时布线方便,也不影响监测站内部的美观性。由于监测站设备较少,我们可以直接使用6mm2铜芯线将设备接地连接到接地基准点上。
把接地基准点设置在监测站设备间机柜后端相对于绝大部分设备的接地都是比较合理的,但是针对电源浪涌保护器来说却并非如此,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考虑这样来处理:将电源系统中的PE线就近接至电源浪涌保护器接地端口,同时采用16mm2铜线导线直接从接地基准点也连接到电源浪涌保护器接地端口,这种连接方式相对于将电源浪涌保护器接地端口作为接地端点,即电源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线长度为0米,解决了电源浪涌保护器安装连接线过长的问题。
五、监测站的接地
监测站直击雷部分的接地在前面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这里要说的是关于内部防雷装置接地的问题。
关于内部防雷装置的接地,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监测站采用TN-S系统供电,可从电源系统中得到内部防雷装置的接地。
②监测站所在建筑物具备接地装置,可从其所在建筑物上直接获得接地。
③无法直接获得接地,需要重新安装人工接地装置。
有时,监测站的现场情况可以同时满足前两种,这时我们可以随便选择一种,但是当采用第一种时,建议电源TN-S系统供电引入时PE线直接连接到接地基准点上,以防止设备金属外壳带电在泄流时经过电源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端对电源浪涌保护器正常工作造成影响。
当监测站无法采用满足前两种情况或者前两种情况的接地电阻阻值≥4欧姆时,可选择安装人工接地装置并将其连接至接地基准点上,使得联合后的接地电阻阻值满足要求。人工接地装置的安装与前文所述一致,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六、结语
防雷系统是一项系统性的防护工程,再小的防护对象其内部的防护措施也不应该有所减少,否则是不能有效的保护建筑及设备。本文提出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在实际的防雷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但是仍有许多方面是考虑不够全面或者没有提及的,望与防雷界各精英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加快我国防雷技术的完善和防护措施的普及。
参考文献
监测站范文6
关键词:水资源量 监测站网 布局 优化 青岛市
水资源量监测站点是经常性收集一项或多项水文、水资源要素而在自然河流、人工渠道或湖泊水库内设置的观测站点。水资源量监测站点提供的数据能够及时全面掌握区域水资源来水、蓄水、用水等状况,是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基础保障。青岛市是我国东部重要的沿海城市,但也是我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青岛市修建了大量的地表和地下水利工程,同时也依托引黄济青工程调引黄河水,来有效保障区域供水安全。为了有效掌握青岛市水资源的供需变化状况,当地先后设置了一系列的水资源量监测站点。本文拟对青岛市的水资源量监测站网现状进行分析,并就现状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对站网布局进行增减优化。该研究对有效、及时掌握青岛市水资源状况,保障用水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青岛市水资源量站网组成与功能
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指标的不同,目前青岛市水资源量监测站点主要包括雨量站、出入境水量监测站、地表水蓄水工程蓄水量监测站、地表水工程供水量监测站、地下水水位监测站和地下集中水源地供水量监测站等6项。其中,雨量站是对降水量的监测;水文站和出入境河流监测站是对河流重要断面、出入境断面进行流量等水文要素进行监测;地表水蓄水工程蓄水量监测站是对重要水库、湖泊蓄水水位监测;地表水工程供水量监测站是对集中供水工程供水流量进行监测;地下水水位监测站是观测区域地下水位;地下集中水源地供水量监测站是集中水源地供水量监测。
2 青岛市水量监测站网现状布局
2.1 地表水量站(雨量、水文)现状布局。根据调查统计,目前青岛市共有雨量站115处,雨量站密度(即每站控制面积)95km2/站。水文站10处,出入境河流水量监测站28处,地表水蓄水工程蓄水量监测站23处。将水文站、出入境河流水量监测站、地表水蓄水工程蓄水量监测站统一作为地表水量站,那么地表水量站密度约178km2/站。青岛市各区县雨量站及水量站数量、密度见表1所示。
通过与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水文站站网容许最稀密度相比较,青岛市作为暖温带低山区,其实际雨量站和水量站的密度均高于气象组织的容许最稀密度。
2.2 地下水位水量监测站现状布局。青岛市现有地下水位监测站点297处,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水量监测站点6处。仅从数量上来看,青岛市的地下水位监测站点控制密度为6km2/眼,较为密集。当时从空间上来看,地下水位监测站主要集中在胶莱平原、大沽河流域等第四系较发育的河谷地区,特别是沿大沽河两岸,地下水位监测站点占总数量的50%以上。而在胶北大泽山、胶南铁撅山-崂山地区,由于含水层风化裂隙不发育,富水性较弱,因此地下水位监测井布置较少。
3 青岛市水资源量监测站网的布局优化
3.1 水量站布设及优化原则
3.1.1 监测站点相关技术导则。①《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34-92),分别规定了流量站网、雨量、水面蒸发站网、水质站网、地下水井站网的规划原则,以及受到水利工程等各方面条件影响的站网调整原则。②《水资源水量监测技术导则》(SL365-2007),规定了水资源水量监测站网的布设原则、水量监测方法选择、监测频率一般规定、测验误差控制以及资料整理等。③《地下水监测规范》(SL183-2005)是对原规范(SL/T183-96)的修订,主要内容有站网规划与设计、测验的技术要求与规定、资料整编的程序与规定、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要求,新增了地下水类型区划分的级别、基本监测站的类别、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标准的用词和用语说明等内容,是规范、衡量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强制性技术标准。
3.1.2 水量监测站点优化原则。①区域水平衡原则。根据水平衡原理,以水平衡区为监测对象,观测水平衡要素的分布情况。②区域总量控制原则。基本控制区域产、蓄水量,实测水量能控制水平衡区内水资源总量的70%以上。③不重复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水文站点,在此基础上优化或增加专用站。④有利于水资源调度配置。在有水资源调度配置要求的区域,在主要控制断面、引、取、供及排(退)水附近设置监测站点。⑤实测与调查相结合原则。根据水文气象特征和下垫面条件,选择有代表性的分区设站监测,获得类似分区水资源水量信息。典型区域调查和实测相结合进行水资源分析评价。
3.2 水资源量站网优化布局
3.2.1 雨量站。青岛市雨量站分布较均匀,只在黄岛区的东南部、平度市的西南部以及即墨市的中部需要增加雨量监测站。因此,基于每个镇至少布设一个雨量站的考虑,需要增加5个雨量站,分别是黄岛区张家楼镇、即墨市段泊岚镇、灵山镇,平度市明村镇、白埠镇。
3.2.2 水文站和出入境河流水量监测站。青岛市流域面积50km2以上的河流基本设置了断面流量监测站。对于水文站和出入境河流监测站做如下优化布设:一是平度市泽河郑家、城阳区白沙河崂山水库、李沧区李村、崂山区东韩四个水文站和出入境水量监测站合并。二是增加部分出入境河流水量监测站,分别是:胶州市于家庄村站(胶河,青岛-潍坊市界)、闫家村站(墨水河,入南胶莱河),黄岛区埠上兰村站(胶河,黄岛区-胶州市县界)、黄山后村站(洋河,黄岛区-胶州市县界),平度市南湖家庄村站(落药河,入大沽河)、小王家庄村站(白沙河,青岛-潍坊市界)。
3.2.3 地表蓄水和供水工程蓄水量监测站。青岛市的地表水蓄水工程和供水工程主要为大型、中型和小(一)型水库。目前,青岛市区内的大型水库、中型水库已基本布设了蓄水水量监测站。下一步对于其它未设置蓄水量监测站的水库需要增设蓄水量监测站。已建工程19处:棘洪滩水库、贾疃橡胶坝、大河东水库、登瀛水库、流清河水库、大石村水库、晓望水库、张家河水库、柏乡水库、山冯水库、朱戈庄水库、库山沟水库、大珠山水库、林子水库、尹家河水库、解家水库、团彪水库、白马-吉利河拦河闸、大任河拦河闸,新建工程2处:黄岛区的沐官岛水库和平度的新河水库。地表水供水工程监测站主要有沐官岛水库和新河水库。
3.2.4 地下水位水量监测站。青岛市的地下水监测站主要分布在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区域,下一步重点在黄岛区白马河、胶州市洋河、胶莱平原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富集区布设地下水位监测站。根据实际需求,需要补充的监测站有17处,分别是黄岛区河崖村站、冯家坊村站、井戈庄站、北寺站、张家大庄村、后茂甲庄村、大石岭村站、北柳圈村站,胶州市土埠台村、洋河崖村站、姜戈庄村站、昭文村站,平度市圈子村站、后集村站、大马丘村站、史家村站、欧家村站。
4 小结
水资源量监测是系统掌握一个区域内水资源供需、存蓄等状况的重要基础,而站点的布局与优化更是这项工作的基础。本文根据青岛市水资源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系统分析了该区域水资源量监测站网的组成,并对各种站点的布设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我国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的布设原则和青岛市实际发展需求,分别对雨量站、水文站、出入境河流监测站、地表蓄水和供水工程蓄水量监测站以及地下水位水量监测站的空间布局进行适当增加,同时对四个水文站和出入境河流监测站进行合并优化。
参考文献:
[1]夏军,苏人琼,何希吾,黄铁青.中国水资源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