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的危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的危害范文1
首先,网络作为新闻媒介,其公信力受到重创。关于公众对媒体信任度的全球最新调查显示,电视台和报纸比互联网更具公信力,网络作为新闻来源其可信度最低,只占9%。这与其屡陷“虚假门”有关。网络新闻虚假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标题的虚假,二是内容的虚假。标题的虚假往往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标题与内容大相径庭。相对传统媒介而言,标题作为“新闻的眼睛”在网络新闻传播中。起着身先士卒的作用。海量的信息唯有靠点击标题链接才可呈现。因此,很多新闻网站在标题上大做文章,“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实际新闻内容平淡无奇,点击者惊呼上当,心理落差难以自抑。唯有发誓遇到同类新闻慎之再慎。比如来自《扬子晚报》(2008年4月13日)的标题为《携手出席慈善活动,司仪郑秀文风头不敌梁咏琪》的新闻,在转载过程中,被很多主流媒体网站(人民网、央视网等)“改头换面”,做成了如下标题《准金像司仪郑秀文讲话闷,称免费献出第一次》,利用“第一次”带来的想象效应吸引受众,而实际内容则与之相差千里。同类的新闻还有《(又见橘花香)杀青,陈司翰陈怡蓉献出第一次》(东方网),实则二人第一次喝杀青酒。
内容虚假的网络新闻成因是多方面的,其表现形式也纷呈万千,给受众带来甄别的难度。因此,受众“宁可错杀一千”,不可受一条假新闻蒙骗。例如,受2003年3月29日风传的“比尔・盖茨遇害”这一条网络虚假新闻的影响,当著名影星张国荣于几天后的4月1日跳楼自杀身亡时。很多网友纷纷打电话质疑:“是真的吗?别又是一个愚人节玩笑。”众多网友一笑置之。只在传统媒介播出此新闻时才信以为真。“假作真时真亦假”,受众的主动性和辨别力在接受了过多的网络虚假新闻后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干扰。
公信力无异于新闻机构的生命。公信力丧失,新闻网站则失去市场。例如英国广播公司(BBE)、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法新社德国《柏林晨报》等国外知名网站在我国一直有较好的可信度和稳定的受众,直到2008年拉萨“3・14"烧事件之前。《藏人描述持续骚乱》等报道采用歪曲事实、移花接木等造假手段歪曲中国形象,引起国人的极大不满与抗议,同样在今年新疆“7・5”事件的报道中,西方媒体的行径如出一辙。继续保持偏执、虚假的报道。使国人彻底放弃对其的信任,西方媒体也因此失去中国市场。
其次。网络作为传播工具,由于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因而传播虚假新闻影响恶劣,轻则导致民事侵权。重则构成刑事犯罪,甚至导致受害人不堪重负而结束生命。魏永征在其文章《新闻侵权和“公众人物”》中指出,新闻侵权主要就是新闻侵害名誉权,也就是国际上通称的“新闻诽谤”。而新闻诽谤一般指“新闻严重失实或者基本内容失实,损害了他人名誉”的侵权行为。因为网络新闻的难以管理性和传播的即时迅速性,新闻诽谤在网络得到极大普及的当下多有发生。例如2007年的“北大女留学生裸奔事件”,参与讨论的论坛数量前所未有,沸沸扬扬几个月后,新闻最终被认定为虚假新闻,事件主角也因受到伤害被迫中断留学回国维权。最近几年这类网络虚假新闻侵权出现新的特点。即转载国外一些网站关于国内事件的新闻在国内传播,因为始作俑者在国外,而国内网站几乎同时,一时造成维权的难度,也正因为如此,国内包括一些知名网站更是有恃无恐,不加证实便援引国外网站新闻,甚至捕风捉影,见风成雨。如《江民杀毒软件涉嫌侵权,卡巴斯基拟发讼》这则新闻首发俄罗斯纽带网,因没有有力证据且涉嫌“没有主角的侵权”而不了了之。
一般情况下,新闻诽谤属于民事侵权,即新闻侵害名誉权,而“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则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即诽谤罪。如台湾知名人士高金素梅在自己的博客上发新闻,批评广告人郝广才“大赚水蜜桃阿嬷手绘本利益的郝广才、郝广才用阿嬷的悲惨故事著作水蜜桃阿嬷手绘本、利用水蜜桃阿嬷的公意播出大卖手绘本”,遭郝广才控告诽谤。台湾高院于今年6月30日二审判决高金素梅拘役55天,得易科罚金。全案定谳。
虚假新闻侵权案虽然屡遭诉讼,但网络虚假新闻并未因此而减少,反而愈演愈烈,危害也越来越深远,甚至造成人命血案的发生。2008年韩国影星崔真实的自杀便是此例。因网上盛传“借高利贷给男演员安在焕而导致其自杀”,颇受困扰的“国民天后”在酒后“冲动自杀”香消玉殒。
再次,因为网络新闻信息含量的极大丰富性、与受众在同一平台及时互动的便利性,网络新闻往往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参与兴趣。网络新闻的这一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说成就了网络新闻的畅销,但并不能排除虚假的网络新闻引起的负面效应,甚或可以说这一特点更扩散了虚假新闻的负面社会影响。这一问题严重破坏了网络传播为国家服务的宗旨与职能。比如说2008年初的一则假新闻:“1日起,由国家标准委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的《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正式开始实施。该准则对馒头在感官方面要求馒头形态完整和美观,应该是圆形或椭圆形。没有褶皱、斑点。据悉,该准则只对小麦粉为原料的商品馒头有效。”虽然首发媒体是纸质媒体《华商晨报》。但真正如龙卷风般席卷整个国民话题,还是在经过门户网站的转载和传播后,尽管相关部门及时辟谣,但仍挡不住网络如洪水猛兽般竞相转载。一石激起千层浪,上亿的网民争相在论坛发帖,从不理解到质疑到嘲笑甚至谩骂,“我今天早上吃了两个自产的馒头。天啊,竟然不合乎国标!”“莫非今后老百姓自己家蒸的就都不能再叫馒头了?如此标准,简直可笑至极!”“国家标准岂能和馒头一起卖掉?”这样的帖子比比皆是,以致到后来引发大众对国家制定政策的不满以及采用国际惯例的冷嘲热讽。虽然删除这则新闻只需鼠标一点,但永远无法消除这次事件带给大众的冲击以及对民意的极大侮辱。
另外,网络借助自身传播“优势”已成为虚假新闻的“放大器”。《新闻记者》每年评选出的假新闻,100%被网站转发过,并且截止到今天仍有多数假新闻未被删除保留在网站上,虚假新闻一方面搭乘“网络快车”而飞速传播蔓延着,另一方面陈年的假新闻仍在混淆视听。甚至“借尸还魂”再以新闻的面孔出现,贻害无穷。
网络虚假新闻的产生,固然有其客观方面的原因:信息源的海量性及匿名性、大量自由从业者的出现、电脑编辑技术的发展等,但根本原因仍在于网络媒体的责任意识不强和把关意识薄弱。所幸的是,业界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2009年8月20日,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召开会议,主题为“防止网络媒体刊发虚假新闻。防止报道中出现重大差错”。评议会指出,“当前我们处于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信息通过网络放大,远远超过单个媒体的影响。媒体的一条错误信息很可能酿成大祸,新闻从业人员的每一个失误都有可能在社会上造成重大影响。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破坏媒体公信力和社会诚信系统,损害和谐人文生态,危害大焉”,并且“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当虚假新闻和重大差错被发现后。无论传统媒体抑或网络媒体缺乏诚恳道歉的自觉性。往往不进行致歉和更正,致使以讹传讹的报道继续传播下去”。鉴于此,评议会要求“北京网络媒体成员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不得自采新闻;具有登载新闻资质的网站在转载传统媒体新闻时,应进一步完善甄别、求证、核实、去伪机制,防止二次传播:在刊发转载时发生虚假新闻情况后,应立即向公众做出道歉或说明,以清除影响”,并公布举报热线,欢迎社会公众监督举报。
网络的危害范文2
有关调查显示,网络成瘾者使用计算机的时间每周至少超过20个小时,这对他们的身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不仅是躯体生理上(电磁辐射、视力和神经内分泌方面等)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对自身心理功能的危害和由此导致的社会功能受损,从而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
网络成瘾会严重阻碍认知思维的发展
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他们本应该有着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但过度使用网络,由于网络信息交流途径的单一、认知方式的刻板,会影响青少年认知思维的全面发展。而且,大量感性的稍纵即逝的信息和超强度的对视听感官的刺激,使个体更多的倾向于被动接受和面对屏幕作出反应。这种在游戏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体现在现实环境中?调查表明,网络上解决问题测验成绩与现实生活中的认知思维成绩并无相关性。长时间的上网还会使个体的时间认知感发生改变,出现时间知觉的混乱。
多媒体网络环境内容丰富,大量信息拥入脑内,个体可能会对繁杂的信息处理产生无力应对的感觉,形成“认知超载”。而浏览时间越长,感受性就越低(感受信息的阈值下降),即浏览等量信息所消耗的时间将增加,出现“认知麻痹”现象,从而妨碍大脑的深入思考,影响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强度,引起思维惰性,导致无能力追求任何目标,严重者可产生信息焦虑综合征。这是由于长时间信息的大量摄入,引起心理焦虑症状(如心烦、焦躁和精神疲惫等),同时还可出现非器质性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和月经延迟、闭经等生殖系症状。认知超载、认知麻痹、思维惰性和信息焦虑综合征会极大降低大脑潜能和认知思维的充分发展,严重者不亚于酗酒和吸毒的危害,甚至会导致心理功能的紊乱。
网络成瘾会影响人的情感活动并迷失自我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一些人可能会不受约束地放任自己的情感,享受着无拘无束的喜悦,进而会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移植到网络环境中。长此以往会有意无意地逃避现实,使现实情感更趋冷漠,对外界和未来漠不关心,将自己封闭在“自我”之中,使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被人与网络之间的关系所代替。
个体在网络世界交流中,随心所欲地扮演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的理想的自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迷失了现实的自我,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将虚拟的角色当成了现实的角色,或表现为网上网下判若两人,这样会导致情感反应活动的严重失调。严重者还会形成焦虑、抑郁心理,发展成各类神经症,不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
网络成瘾会使个体人格发展异化
虽然网络中的很多方面都是虚拟的,但对人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却是真切而现实的。对网络世界的长期迷恋、好奇使他们无法有效地实现客观现实与虚拟情景之间的角色转换,渐渐失去对现实环境的感受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久之会形成“虚拟”样人格,它可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导致空虚感加剧和生活目标的丧失。而且,由于网络上的行为没有互相见面的直观感受,很难用心体会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痛苦与不安,通常也不会把自己的网络行为同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责任与义务联系起来,久而久之,会使人格发展变得“自恋”。由于沉浸在相对更容易得到成功和满足的虚拟世界中,往往会把现实中所遇到的困难都归咎于命运或他人的过错,使人格发展变得偏执。
长时间观看和操控网络游戏中的格斗、枪杀等场面,缘于心理模仿原理,可能会使青少年形成负面的自我暗示,增强攻击性本能,或容易形成帮派意识,遇事缺乏理性思考,只想靠暴力解决。从而,使其在现实中遇到问题时,往往会本能地套用虚拟情境中的规则,以攻击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使人格发展极容易带有倾向。
网络成瘾会导致社会角色功能下降
网络成瘾者终日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脑子里浮现的都是与游戏、聊天相关的情境,长此以往会使青少年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使学业荒废。他们视旷课、逃学为家常便饭,不把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辍学当作一回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学业中断(包括退学、休学),80%以上与网络成瘾密切相关。对于成人来说,会给其社会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由于把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与工作无关的网络活动上,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工作秩序,降低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网络成瘾者通常只关注小小的电脑屏幕,生活在不知对方背景的人机对话和五光十色的数字化迷宫、动感刺激的娱乐游戏中,极大的影响了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与亲戚朋友之间的交流明显减少,使同志关系淡漠、亲子关系恶化,人际关系严重受阻,还会产生孤独感和压抑感。严重者为了上网可以忘记所有的现实活动,甚至不顾饮食,睡眠和料理个人卫生,从而导致家庭关系产生危机。
网络成瘾会妨碍良好道德的培养
网络的危害范文3
关键字:程序病毒,外部侵入,内部破坏,高校图书馆网络
伴随着信息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危害互联网的因素也越来越多,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高校图书馆网络的安全性也同样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本文通过分析危害高校图书馆网络安全的几个因素,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安全策略。
1、 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现状
现今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自1991年中科院图书馆系统在中关村地区建立了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科院图书馆系统的百所网。高校图书馆以中国教育网为基础,形成了高校系统的信息网。开启了中国图书馆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第一步,奠定了图书馆走向现代化的基础,由于高校图书馆办公自动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运行模式、业务管理模式以及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是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它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导致了大量网络安全问题的浮现。大部分高校都是投入了大量资金来构建自己学校图书馆的网络,购买了大量的设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是对网络安全方面确“无”的放矢,虽然有的高校配备了专门的网络管理员,但是网络管理员由于业务素质及经验准备等因素,还是仅仅停留在了故障修理,日常维护等方面。对突发性、破坏性等网络隐患还没有具备应对的能力与重视。
虽然表面上看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及借阅数据重要性不是很强。但它会严重影响到图书馆作为高校一个重要教辅部门的工作秩序,严重时将会较为长期的闭馆瘫痪。同时每条数据的重复录入也将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给图书馆甚至整个高校的工作、教学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2、 典型威胁因素
2.1计算机病毒肆虐
计算机病毒就是指通过某种手段潜伏在计算机存储介质或程序里,一旦条件被满足时,就能够被激活的具有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作用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主要是通过复制文件、传送文件、运行程序等操作传播,在日常的使用中,软盘、硬盘、光盘和网络是传播病毒的主要途经。网络的普及为病毒的快速传播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近年来出现的多种恶性病毒都是基于网络进行传播的。这些计算机网络病毒破坏性很多,图书馆的计算机系统如果遭到网络病毒的破坏,轻则系统崩溃、运行瘫痪,重则全部数据库遭到损毁、数据丢失,比如数据库中存储的借书记录、读者信息等,这将给图书馆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2006年底出现的病毒“熊猫烧香”可谓是人人谈之而色变,它给网络带来了很严重的损失。在2007年初又出现了“熊猫烧香”的变种“金猪拜年”,可见病毒的进化是非常迅速的,并且对系统的破坏力也是难以估计的。
2.2外部入侵猖狂
高校图书馆网络由于要适应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的特点,所以是开放的,管理也是比较宽松的,而且也同时具备了网络信息系统所应有的致命的脆弱性、开放性和易受攻击性。
由于黑客的目的一般都是窃取机密数据或破坏系统运行,黑客会对高校图书馆网络设备进行信息轰炸,致使服务中断,也可能入侵Web或其他文件服务器删除或篡改数据,致使系统瘫痪甚至完全崩溃,此外黑客还有可能向数字图书馆网络传附带病毒的文件,达到间接破坏的目的,因此黑客的攻击不仅杀伤力大.而且隐蔽性强。
2.3内部攻击严重
由于使用图书馆网络的大部分是学生,他们的好奇心都是很重,往往会以破坏性攻击为乐。并且现在各种攻击手段的教材随处可见,所以有少数学生就把图书馆网络作为攻击的对象。学生选择攻击图书馆网络是因为图书馆网络对于他们来说是内网,学校的IP地址基本是在学校内部公开的,这样可以很方便的隐藏学生自己的IP地址,对图书馆网络进行泛洪等的基本攻击,并可以很快见到他们攻击所能带来的危害。
其次,在内网中根据IP地址很容易找到学校图书馆网络的网段,这样就很容易运用ARP欺骗等攻击手段。现在互联网上第三方黑客攻击软件越来越多,方法也越来越复杂,像IP碎片攻击、OOB攻击、WinNuke攻击等,但是大部分的攻击手段还是以获知IP地址为前提,进行网络攻击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图书馆网络既要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同时又要为教学、科研服务,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新课题。其实,来自网络内部的攻击威胁是更为严重的。
2.4系统自身漏洞的威胁
目前,高校图书馆使用的系统软件主要有Windows NT,Windows 2000 Server,UNIX,Linux等,windows NT和Windows 2000 Server由于系统自身有漏洞,虽然推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补丁程序,但也不可避免地容易遭到病毒或人为因素的破坏。相比之下UNIX和Linux这两个系统由于问世后其原代码一直处于公开状态,以便大家不断完善它,又因为它工作在底层,所以安全性较高。由于各高校图书馆使用的管理系统、数据库不同,开发商对于软件安全性方面的关心程度也不尽相同。如果系统的开发水平比较高、比较严密,在安全性能上考虑的比较周到,防范手段也较为先进,那么其安全性就大;反之,系统本身存在安全隐患,安全性自然就小。
3、 应对措施
3.1防范病毒
对于图书馆来说病毒可以造成不可估计的危害,所以在管理方面不应该使用盗版软件,因为盗版软件很容易带有病毒,不随意的下载、上传、复制和使用未经过微软认证的软件。仅仅访问可靠的网站,下载电子邮件附件是要扫描病毒,并对邮件网页等进行电子监控,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数据库数据随进行备份。定期备份、自动备份、异地备份缺一不可,以备万一发生了不可挽回的破坏时可以恢复数据,尽最大可能的减少损失。
3.2防火墙的应用
防火墙是将内网和外网进行分离,对经过它的网络数据进行扫描,过滤掉非法数据,从而禁止非授权用户访问数据,但是却允许合法用户透明地访问网络资源。当前防火墙的主要类型:监测型、型、网络地址转化―NAT、包过滤型等,应用好防火墙并对防火墙进行正确的设置将对高校图书馆网络的安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3安装补丁程
由于高校图书馆应用得系统软件存在很多的系统漏洞,所以给系统安装补丁也是很重要的,有些病毒就是因为系统有漏洞才会对系统造成破坏,如果安装了补丁程序,可以将系统的隐患降到最低。
3.4对系统进行合理配置
将系统服务不会用到的服务和端口关闭掉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很多黑客可以通过这些系统默认的服务或者打开的一些没有用的端口侵入高校图书馆网络,进行为所欲为的破坏性活动。所以关掉不用的服务和端口,是很有效能的防御手段。运用防火墙可以对端口进行操作,建议关闭135、137、139等端口,对于无用的服务在开始菜单―控制面板―管理工具―选择服务里关闭,对于Windows2003建议关掉ErrorReportingPrintSpooler、BackgroundIntelligentTransferService、Computer、WindowsInstallerWindowsManagementInstrumentationDriverExtensions、NTLMSecuritySupportProvider、NetworkLocationAwareness、PerformanceLogsandAlerts、RemoteAdministrationService、RemoteRegistryService、Server、TCP/IPNetBIOSHelperService、IndexingService、NTLM、DHCPClient、SecuritySupportProviderWMIPerformanceAdapter、AutomaticUpdates、Browser服务。删除不需要的协议和服务,虽然攻击者不一定可以同这这些进行攻击,但是这样完全是依据了安全规则和标准的操作。在"网络连接"里,留下基本的Internet协议(TCP/IP),由于需要控制带宽流量服务,所以要安装Qos数据包计划程序。在高级TCP/IP设置里有"NetBIOS"设置"禁用TCP/IP上的NetBIOS(S)"。在高级选项里,使用"Internet连接防火墙",这是windows2003自带的防火墙,尽管没什么功能,但可以屏蔽端口。
3.5数字签名
现在数字签名已经是很成熟的技术,对合法用户应用数字签名也是很有力的防范措施,并且数字签名运用了非对称的RSA加密这样既保证了合法用户的权利,也对非法入侵用户起到了有效的防范的作用,并可以有效的防范校内学生对高校图书馆的内部攻击。
结束语:
如上所述,由于高校图书馆网络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高校必须提高网络管理员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准备解决所有已知和未知的问题。目前我国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方面还没有法律条文,所以各个高校应该制定自己的规章制度,应用制度配合技术手段,在防御上要具有超前意识。并要对用户惊醒教育和培养,使得合法用户都能文明运用高校图书馆网络,只有这样才能把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安全变被动为主动,以能够更好的开展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工作,并为所有合法用户提供一个稳定而可靠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文骏.图书馆使命与文化视野.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13~14.
[2]徐文伯.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创中华文化光辉的未来.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5):30~35
[3]王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及发展方向.福建农业科技.2007(5):98
网络的危害范文4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 认知过程 行为特征
20世纪,人类最大的科技成就莫过于计算机发明及互联网的诞生。互联网作为全球信息化革命的最新体现,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特别对青少年而言,在为其知识获取、技能掌握、心理沟通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使其心理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如网络依赖等。这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特定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但另一方面也是受网络特点的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社会行为的影响
随着电脑的普及与应用,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来接触和使用电脑,并成为网络的主要受益者。但作为具有特定发展特点的青少年,在使用具有特定特点的网络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消极问题。目前的研究结论认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心理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情感、行为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认知过程的影响。
格拉尼克和拉梅研究发现互联网的自组织的特性可能导致使用者的思维模式出现5个方面的变化:要素主义思维转向虚幻感;情境化的批判思维技能的发展;体现自我同一性的元认知的出现;思维流畅性增加;效能感的发展(granic & iam-ey. 2000)。更为具体地说,由于互联网的使用,以线性的要素主义为特征的现代人的思想模式可能转化为后现代主义的非线性的思维模式。奥尔森认为,这种转变可能类似于那些在中学阶段由于大量知识的学习而导致的认知过程出现的大量的变化,如抽象思维的发展、普遍道理的学习(olson, 1994)‑也有的研究者发现,互联网的时间感、空间感、现实的知觉( peioeption of reality)、自我感( sense of self)会在互联网中发生改变。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行为过程的影响。
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会从互联网的使用中受益;但对一部分人而言,当使用变成滥用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就可能会出现病理性的行为问题,如互联网成瘾、互联网依赖等(hess,1999)。
互联网对人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交往技能可能产生影响。有人发现互联网成瘾者主要使用互联网进行社会交往,而不存在与互联网相关问题的人则使用互联网来保持已有的人际关系(tong, 1996)。也有的研究表明,网上聊天与发送电子邮件正成为人们认识新朋友的一种非常平常的方式
而在我国也有不少上网成瘾的报道,尤其中学生由上网所引起的自杀、出走、碎死事件值得引起关注。
(三)互联网对青少年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的影响。
互联网使用不仅对人的认知、行为过程有影响,它同时对人的情绪情感以及自我意识有影响作用。
首先,互联网可能会给青少年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斯普劳尔认为互联网这种社会性技术可以给用户以归属感和人性支持(sproull & faraj , 1995 )。其他的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会使社会联系增加,让用户感觉舒服与力量感。但是,互联网的使用也会给用户的情绪情感带来消极影响。特克勒发现一些被试因为上网交友而导致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的产生(turkle, 1996)。也有的研究发现,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具体地说,他们的研究发现互联网的过多使用,即使是因为交流而使用互联网,也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幸福感降低。
其次,互联网使用存在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即大多数的互联网使用者独自使用互联网,“电子化的个体”正在逐步增加。因此,互联网较可能对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人格的倾向性产生影响。
最后,某些网上活动可能会给具有较好计算机技巧的人赢得尊重与地位,可能对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二、应对青少年
网络问题的措施
(一)重视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的作用与影响。
随着电脑的普及与推广,由于特定发展阶段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青少年与网络的关系日益密切,并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由于其双刃剑性,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一方面,青少年可利用其下载有用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青少年可能利用其浏览一些非法网站,借以满足其特定的好奇心和心理需求。因此,要重视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的影响的同时,要客观地把握、评价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不要把网络媒体的影响估计过高,也不能估计过低。
(二)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社会是人类开拓的一个新的生存空间,由于其短暂性,基本上还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体验来约束自己,这种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规范制约,又无新法可依的真空状态。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这样网上人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觉察和监督,而不象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来维持。目前出现的一些网络犯罪问题,就是利用了网络规范的不完善性。
目前我国也认识到了加强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其中规定了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的要求: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三)积极建设教育网络。
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的健康发展是育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今天我们为青少年创设什么样的网络环境,就决定了明天的青少年的成长状态。因此,借助于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青少年教育工作网络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青少年教育工作网站,就是根据青少年发展的特点,调动有关部门的积极性,使综合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青少年网站建设严重滞后,对青少年影响不大,吸引力不强。互联网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如何吸引青少年的眼球,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应该成为建立青少年网站的首要考虑因素。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通过学习、交友、网上调查、心理咨询、网上竞赛等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从而建立吸引青少年的强势网站,更好地发挥自主阵地的作用。
网络的危害范文5
摘要:网络的发展对于人类而言是把双刃剑,如果能够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就能够极大地缩短人们的学习与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但如果不能正确的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也将会产生无可估量的严重后果与影响。尤其是对在校大学生而言网络成瘾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如不引起关注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必然会酿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关键词:网络成瘾;危害;焦虑;心理控制能力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为人类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的网民已经产生了数量不断增长且网民不断年轻态的发展态势。而在众多网民中在校大学生成为了最重要的主力军。
网络的发展对于人类而言是把双刃剑,如果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与平台就能够极大地缩短人们的学习与工作所需要的时间。而且也能够不断的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为生活带来极大地便利。但如果不能正确的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也将会产生无可估量的严重后果与影响。就目前而言仅以我校(沈阳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为案例而进行研究他们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所得出的结果就十分令人震惊。他们在学习当中对网络平台的利用仅占很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时间都是以打发时间为目的浏览或仅将网络当成是聊天工具或娱乐方式。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携带手机“强迫症”
所谓携带手机强迫症就是指如果今天早上出门时忘记了带手机那么一整天都会很焦虑并且心烦意乱。确实手机的普及以及功能的不断强大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就手机的本质而言它只是一种沟通工具,最初研发这一产品时只是考虑到缩短人类的距离使信息畅通无阻。现在的手机功能确实非常的强大,它已经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而且还能够阅读新闻了解时事资讯、看电影电视剧、手机在线学习、微信、QQ等一系列的功能。但随着功能的普及也使人类对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即使今天的学习与课程不需要任何的网络资源但是如果我忘记了带手机那么总是感觉缺少了什么。而这种缺少了什么的状况就会导致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到自身的听课效率与老师的讲课情绪。
二,在校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
现在很多在校大学生的状态是宁可少吃一顿饭而不能少上一会儿网。只要一有时间不是在聊QQ就是在刷朋友圈或微博。更有甚者足不出户踏入“宅男”“宅女”的行列。快递行业在大学校园能成为暴力行业完全是因为在校大学生对其的大力支持。买衣服裤子乃至日用百货、食品、书籍、运动器材、电器等等只要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就一切ok。如此便利的网络平台人们对其所产生的依赖性也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哪天寝室停电或是断网几乎百分之60以上的同学的生活也面临着“瘫痪”。由于网上的资料唾手可得非常便于搜集所以很多同学总是会很好的利用这个资源东拼西凑就能够将自己的作业完成。虽然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并且提高了效率但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生思维定式简而言之就是不会思考问题了。所以网络这种潜移默化的危害是十分可怕的,现在很多学生如果离开网络离开现有的资料就完全不会思考、不会想问题、不会写出任何东西。由此可见网络已经成为了部分同学的精神食粮对其而言甚至比空气都珍贵。
三,迷恋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中无故退学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那么究其根源之后就不难发现很多退学所谓无法跟上老师节奏的学生大多是因为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玄幻小说建构的虚幻世界中无法自拔。最终导致与身边的环境格格不入,厌弃学习甚至不愿意与人交往。长此下去就会导致精神分裂甚至抑郁。而经常玩儿暴力游戏的人在不断厮杀的游戏中会得到与满足,但这些刺激在现实生活中荡然无存时有些自制力较差的且有暴力倾向的人就会在生活中寻找真正的刺激,难免会造成暴力冲突。更有一些人通过浏览不健康的网站来获得短时期的视觉享受或心理感受,但这些不健康的网站所传达的毕竟是消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此的无法自拔终会酿成惨痛的后果和恶劣的影响。
四,网络成瘾现象的独特性
与生活在众多子女中的人相比在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人群更容易对网络成瘾。由于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一般独生子女人群大多来源于城市,他们在物质方面普遍优于农村多子女家庭。所以城市独生子女有条件更早的接触网络,对网络的相关操作步骤也相对熟悉。还有就是独生子女一般从小受到父母物质方面的溺爱但是在精神世界里又显得过于空虚,因为没有兄弟姊妹父母工作又很忙很少有机会与子女进行交心的沟通。而且从小形成的很强的占有欲也导致其与人互动与分享的意识相对较少。所以这些原因也导致独生子女群体在刚刚步入大学这个大环境时很难很好的融入这个大家庭。所以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他们很少选择去与老师,同学或家人沟通而是通过网络对陌生人敞开心扉倾诉内心的苦闷。久而久之就越发的形成比较封闭的性格。而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如果缺乏慎重的思考与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他人意志的影响也比较容易造成消极心态。
五,网络成瘾的危害
首先,浪费金钱,荒废学业。对于长时间在校用手机和电脑上网的同学而言网费是笔不小的开支。更有沉迷于游戏的同学需要不断的充值Q币购买虚拟的武器与对手一绝高下,而在这虚拟的世界里的武器却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而手中仅有的生活费无法继续支付这些费用时,有的人也许会走上极端通过坑蒙拐骗的方式获取不义之财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学生的本职是学习,但是这些无聊的网络世界已经占据了一个人大部分的精力与时间时必然会影响到自身的学业,若能够及时挽救还可以,若已经分不清主要与次要矛盾时必然会荒废学业而抱憾终生。
其次,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现在存在于在校大学生中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在微信与QQ上有聊不完的话题,但真正彼此见面时却“无话可说”。过去那种老乡见老乡双眼泪汪汪的场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在虚拟的社交圈里各种“晒”。高兴的时候“晒一晒”难过的时候也“晒一晒”而所谓的朋友都会在你所发表的状态下大赞特赞。但真正当你遇到困难时才会发现在现实的生活中连个倾诉的对象都没有。总感觉身边的朋友相处的都很融洽唯独将“自己”排挤出了现实的生活圈。寂寞,孤独,苦闷充斥着无数的网民。因此很多网友不禁发出了“越活越孤单”的感叹,感慨现在的人越来越没有人情味儿了。而长时期“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与外界缺少必要的沟通必然会导致压抑,苦闷,焦虑,躁动的心理特征。而这些不良心理要素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成长,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心理疾病。
最后,对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网络的危害范文6
我原本是快乐活泼的小男孩,可因为游戏机让我变得脾气暴燥,成绩下降了。
那时候,我家刚买了一台电脑。不久就连了网线,我被那电脑上的大型网络游戏迷惑住了。整天想着玩电脑,想得失魂落魄。每天玩一两个钟也不够,妈妈总是劝我说:“不要玩了,再玩就会近视啊。”可我就是不听,还继续玩。有时还偷着玩,吃饭也吃一丁点。上课就在开小差,想着游戏怎么通关,还被老师罚站。期未到了,我的英语原来考80多分,可现在才考了50多分,数学我最拿手的也只考了60多分。回到家我躺在床上想着为什么考那么着的成绩……
“啊!我想通了,原来是游戏让我考得那么差的了。”想着,想着。我流下了眼泪,这时我想起妈妈告诫我的话:“游戏可以占你一大半时间,这样又有什么收获呢?和不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我一定要好好读书,不玩游戏,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