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范文1

1 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老师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备课理清思路。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备课。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

2 把握教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发现,教师上课,就题讲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教材。把握教材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根据《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实现算法制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良好的思想习惯和合作意识。

3 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

4 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小学数学范文2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实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0-02

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精心备课选取适合自己班上的学生的教学方式,而不应该盲目跟风为课改而课改,为活动而活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围绕实实在在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而展开。真正地实现每上一节课都是具有实效性的课堂,即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就是为了打造实效课堂而进行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打造小学数学实效课堂是上好小学数学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与独立人格的关键一环。对于如何打造实效课堂我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与大家分享。

一、调动积极性,使学生想学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打造实效课堂的必要前提,没有兴趣就没有教与学。西方有句谚语:“你只能牵马到水边,但不能保证它一定饮水”,因此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尤为关键。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个小策略:

(1)课堂教学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段的学生对游戏更是有天然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中巧妙地穿插一些小游戏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巧设问,激发求知欲。在进行新授课时,我会在备课时反复锤炼本节课所要提到的问题,预设学生面对所提问题的种种表现,努力筛选最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此外我在教学设计中还注重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增进交流,以此来创设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实效课堂。

(3)正面多鼓励,激发自信心。分析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学困生其实不是由于其学不会,而是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正面评价,而渐渐地失去了那种学习带给他的自信,因此,在我的课堂中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哪怕他回答对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或者举了一次手,这些细微的进步表现我都会对他进行表扬。

二、注重课堂生成要素,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学习数学就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究过程,是自己的大脑在探究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思维体操,而不是僵硬地接受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因此课堂有生成,教学才有实际效果,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真课堂,才是真正的实效课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努力克服“一言堂”“满堂灌”的低效能教学策略,应该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关注课堂教学生成上。其实每一种课堂上的自然生成恰恰是课堂教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打造小学数学实效课堂的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课堂教学是互动,包括师生活动、生生互动,这一系列的互动就必然会有互动情境下的真实生成,这些教学互动生成有时候不一定是教师心里面所期待的那种生成,因此一些教师就努力打压这些生成,或者对课堂教学生成漠视不理。正是由于教师的种种消极应对课堂的这种做法,压抑了学生观点,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一节课上学生得不到发展,尤其是思维上的发展,这节课的基础知识讲得再好也是没有一点效果的课堂。可以说没有教学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教学。

三、注重课堂回顾反思,让学生实现永续发展

许多成功的教育教学专家的课堂教学实例观摩,以及教育教学专家对自己的授课进行的课后剖析,都可以看出,在一节课结束之后对课堂教学进行细致入微的回顾与反思,也是相当关键的一个环节。许多年轻教师上完一节,不管好坏,全然不去考虑,只要上完就不了了之。不去考虑课堂教学的得与失。这样下去课堂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可以说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对课堂教学的认真的回顾与反思就不会有今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产生。

更为重要的是不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进行反思,就会造成教师教学生涯的“短视”,光看成绩不看发展,你的学生可能就是在你的这种不注意“回头看”的教学生态下停滞不前。何谈永续发展,学生都得不到发展又何谈实效课堂。

总之,教师要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策略,认认真真地专研教材,仔仔细细地分析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精心准备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虚心回顾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将打造小学数学实效课堂作为践行新课程教育理念改革的核心环节去落实。通过打造实效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更为重要的是让实效课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小学数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数学 数学实践

一、将"生活情景"融入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从事小学的数学教育多年,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将部份的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替换,通过使用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内容进行替换,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例如:“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部份内容进行替换,将学生的住家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解,然后让学生将自家的位置用小红星进行标注,通过对区域内的家庭数量进行统计,引导学生使用条形图的主式对数据进行表达。一些小学的学生,一般年纪较小,而且生活的经验与能力较弱,但是生活中是有许多数学因素在其中的。从生活中对数学的因素进行挖掘,并且通过利用,使得学生将一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数学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这样对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种培养,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我们的生活中应该充满了数学的思想,教师也应该懂得将生活与课堂教学风容进行结合,对于生活中常见数学案例的使用,小学生可以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明白一起较为困维的数学风容。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中应该包含有一定的生活问题,小学的数学教师也可以从生活中去提取相关的数学现象,在生活中的问题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体现生活内涵中不断的体现数学知识,但是在其中需要教师不断的进行变形与引用,使得数学与实际的生活更加的贴合。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可以更数学化,而小学的数学教学更加的生活化。

二、将"生活经验"融入数学实践

生活与数学应该是相互包含其中的。在我们进行小学的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内容进行引导,使得学生更好的思考问题。例如:在数学的应用题的解答上,“一堆水泥有55吨,使得一辆自重10吨的汽车去承载,通过几次我们可以将水泥全部拉完?”。我让学生列同相关的计算式子,学生得出需要六次。并且以课堂计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彼此的交流更好的得到正确的答案。这种讨论是让学生知道,卡车的运输次数,哪怕上面只有一吨也需要卡车运输一次,这样学生根据分析可以得出运输水泥的过程需要六次。通过对数学的问题的解答,学生从生活多角度的自已进行联系,对于一些问题的形成策略进行思考,这也是一种创新,使得学生的数学意识不断的得到培养。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对学生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让学生从生活教学中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体会教师的数学思想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生活实际内容与数学教学进行联系。小学生一般生活经验少,渴望与社会进行接触,在接触中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所以教师设计一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对自我进行表现,更好的应对数学的学习。

三、用"数学情境"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知识是来源于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应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很多我们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如果使得数学的眼光进行审视,那么具有简单、有趣的现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这一素材,对学生的求知欲进行激发,使得学生增强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师在进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知识获得,还需要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对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进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意义与价值进行体现,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于数学的应用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学完数学以后,是以一种灵活的知识应用而不是刻板的书本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够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事,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总结出,教师的行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出发,对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联系,在学生生活中的感悟与感知中支体会数学的知识。

根据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得到,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数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应该将生活中的例子尽量的举例,从一些渠道对问题进行提出,让学生接触的问题种类是多样化的。数学问题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是图表的、文字的、声音的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与生活中实际数学内容的接触,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外的相关活动。传统的数学观代表了学生的计算含义。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新教材的数学内容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其中的数学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中的,对生活中一些数学问题进行解决,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即体会到数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又可以增加基本的技能,对学生的应用数学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这是现在新课程教材中的最为重要的内容。

结束语

根据我们对上面的分析我们得知,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将生活与数学进行相互间的联系,而且应该加强对数学应用知识的引用,去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且实际的问题。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发展进行促进,生活的能力进行提升,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教学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熊觅.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王晴晴.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蒋婷.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

小学数学范文4

1 知识来源于生活

在申老师的课堂上,老师不再是侃侃而谈,学生不再是“摇头晃脑”,改变了以往老师在三尺讲台不停地讲,学生在座位上一味地听的模式。在教学中,申老师大部分时间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注重建立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将知识来源于实践发挥到极致。课前几分钟,申老师让小朋友合着音乐随意地敲打木棒,目的是让小学生真实感受到什么是相交。这样也有助于小朋友能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开始学习新的知识,而不是在“起立、安静”的督促中开始学习。开始接触“垂直”时,老师先用木棒相互敲打,然后让学生自己寻找木棒发出声音的位置,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木棒发声的情况在纸上画出来,变相地让他们明白何为相交。之后就让他们用实物(木棒)摆出相交的情形,再选取垂直相交的木棒固定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对几组相交木棒的认真观察,总结出垂直相交的特点。最后,让小朋友根据这一理论知识联想周围生活中垂直相交的事物,再结合小学生爱动的特点,让他们用自己的肢体摆出相交的情况。课后作业也是别具一格,不是单纯的书本作业。申老师让学生变身“画家”,动手为秀湖公园的湖心小岛到旁边的景观大道设计一座桥,要求就是桥的长度最短,这样能达到节省成本的效果,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认识相交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意识到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是和周围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总之,整节课下来,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也能够使他们在学习上变得主动,而且能够热爱生活,对枯燥的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同学们在玩耍中成长。

2 人人参与,教学相长

教育方式一直处于摸索中,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逐渐被挖掘,人人参与,这样大家更容易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也能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更好地学习。听完申老师的整节课,笔者发现申老师采用的是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垂直相交这一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拨开层层迷雾见真章。首先是让学生摆一摆木棒,而后是画一画,最后是做一做。在这一摆、一画、一做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脑细胞、运动神经,不仅锻炼了学生动脑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将思想转变为事物,使抽象变得具体,而摆弄木棒的这一过程更是进行数学建模的过程,对学生的学有裨益。学生还可以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说明,这也锻炼了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大家能够善于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进而在相互合作与探讨的过程中,对垂直有了实体的表象的认知,也能够对垂直的本质意义有更多层次、更广泛的理解。真正实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的理念。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敢于放权,善于让学生在学生上做自己的主人,让学生正真了解到知识的产生以及发展过程,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动手摆木棒以及画出木棒发声的过程中,是充分发挥学生们想象力的过程,也是有助于他们创新的过程。这样学生就会依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寻找能将这种抽象的思维表达出来的工具以及线条的组合方法。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空间,能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创新以及发现,这整个过程使得同学们意识到知识获得的过程是艰辛的,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知识的喜悦感以及成就感。

3 “让学”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任意新鲜事物的出现,都具有两面性,“让学”这一新的教学方式也不例外。这种自由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氛围变得活跃,学生学习的方式变得多样,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自由的课堂学习会导致学生在自律上有所忽视;或者会认为我所学到的知识是我自己以及和同学们探讨出来的,弱化老师的引导作用;也会导致一部分同学遇到问题就找周围同学商量、探讨,不能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甚至会有“既然知识来源于生活,那我在生活中学习就可以了”这样的理解漏洞等等。从整体上来讲,“让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小学教育的一种全新的模式,未来的发展不容小觑。

4 结语

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是教学的一次改革,道路是漫长的,过程是艰巨的。但是,总的教学方式是向前发展的。不论如何,这种“让学”的教学方式都是与时俱进的,是符合大的社会发展方向的。纵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是大的发展方向是对的,我们就应该坚持,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决,毕竟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教学环境是不同的,在引进新的教学模式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另外,也要注意把握“让”的程度,要知道过犹不及。总之,“让学”这种教学方式还是值得各学校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仲秀英.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黄金荣.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教材教法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小学数学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练习

练习设计是教学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数学练习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认识到数学练习设计的意义,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与安排练习。

一、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安排练习,是有其现实意义的。首先,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他们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教师所讲的新知识,即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或合作交流掌握的知识,也不一定能做到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法则的理解,并能灵活应用。其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按传统的教学理念设计小学数学练习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小学数学练习内容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注重作业规范统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作业评价对人的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过分强调练习过程与评价练习本身的客观性,忽视了学生、教师的主观作用。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设计多样化、趣味性、开放性、多层次的练习,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呈现给学生,把练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精炼典型性的练习,减轻学生的负担,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技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如何设计小学数学练习

(一)以生为本,把练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数学练习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练习题应由统一规格向存在差异转变。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通过练习掌握知识和技能。

1.以生为本的练习。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时应该因人而异,让练习真正成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协同合作的练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合作。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练习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他人协同合作。因此,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合作性的练习,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练习,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动态的练习评改。教师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学生练习的过程,进行辅导评改。教师不再是练习评改的权威,而是和家长共同参与练习的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4.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评价要重在帮助学生发掘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方式上,新课程理念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练习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二)小学数学练习应具备的特点

1.目的性、针对性。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练习,使练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首先应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其次应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设计练习,使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知识。

2.趣味性。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学习数学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从而在数学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功。如果让他们机械地做枯燥的数学练习,他们会对练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设计数学练习时,应注重练习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提高学生练习的效率。

3.层次性。首先,教师设计数学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设计练习,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设计一些变化式习题,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练习,拓展学生思路,使学生通过练习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其次,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4.生活化。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设计数学练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开放性。开放性练习是相对封闭性练习而言的,一般是指条件不完整、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开放性练习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完善练习,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解决问题,让他们在模仿中走向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练习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不应该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数学练习,推陈出新,注意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数学练习成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快乐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叶季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小学数学范文6

【关键词】 数学魅力;小学数学;数学课堂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生活化,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小学数学课堂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可“数学味”却越来越淡了。教学中,只有将生活化与数学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魅力。

一、追寻数学的历史,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小学生眼里,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不是计算就是计算,还经常被一些习题绕的满头雾水。虽然老师费尽心思讲了半天,学生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数学知识传授过程中,把一些有趣味性的数学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料有选择的讲给学生听,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数学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如:在讲《数的认识》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吗?”学生理直气壮的说:“当然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了。”我给学生讲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印度人发明的。大约在1500年前,印度人首先使用1~9这9个数字计数,大约又过了一个世纪,印度人又发明了一个代表“根本没有”的符号“0”。后来,这些数字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觉得这些数字简单、实用,就在自己的国家广泛使用,后来这些数字传到了欧洲。慢慢变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数字。因为阿拉伯人在传播这些数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就习惯了称这种数字为“阿拉伯数字”。

二、展现数学的个性,欣赏数学的魅力

“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个性一样,数学也是有个性的。”一堂数学课上我这样对学生说。孩子们听后乐的合不住嘴,并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有一个胆儿大的学生举手问道:“老师,我学了数学好几年了怎么就没发现它有个性呢?数学的个性是什么呀?”其他学生也纷纷附和着。

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个习题:某珠宝盗窃案中,抓住了四个嫌疑犯,经查明,作案人肯定是A,B,C,D四人中的一个。他们的口供如下:

A:那天我回乡下,不在现场。 B:D是盗宝者

C:B是盗宝者。 D:B和我有仇,诬陷我。

他们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问谁是盗宝者?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广泛的应用性这就是数学的个性。而我们小学阶段主要是欣赏它的广泛应用性。

三、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数学的魅力

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授数学知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如讲《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时,要比较35与38的大小,我用对媒体给学生出示了两个小鸭子,一个小鸭子身边有35个鸭蛋,一个有38个鸭蛋,然后让学生看图讲故事。提示:观察一下那个小鸭子身边的蛋多。有一个孩子讲的特别好:楼下王奶奶家养了两只小鸭子,这两只小鸭子为了得到王奶奶的特爱争着下蛋,每天为谁下的蛋多吵闹不休。你瞧瞧,今天把我们这么多同学都惊动了,大家快来给它们评一评,到底谁下的蛋多。同学们一个个跃跃欲试不甘落后,一个个故事讲的精彩极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很轻松的学会了比较数的大小。

四、创设有趣的情景, 感悟数学的魅力

新课程理念呼吁以人为本,要求数学生活化。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巧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讲《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给学生准备了芭比娃娃(8元)、喜洋洋(4元)、灰太狼(10元)的图片,并在每一个图片上都标明价格,然后给了一个小男孩9元钱,让学生模拟购物,他站在物品面前有点不知所措。“怎么了?”我问,他说:“我想买灰太狼,可是钱不够。”我让大家帮他想办法,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回家再拿1元钱;和同学借1元钱;要不就买芭比娃娃吧还能找回1元呢;买两个喜洋洋还能找回1元;还有的同学说可以让卖东西的人讲讲价,给打个折,就9元吧,下回还来你家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真有趣。

五、愉悦的合作交流,探索数学的魅力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多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中不光交流具体的数学概念、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步骤还交流学习数学的体验、解决问题的心得。在合作与交流中,既探索了数学知识的魅力,学生的数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如讲四年级下册《简便运算》时,我给学生列出了一些习题:28+31+72=、15×8×125×2=、36×15+65×15=、(125-9)×8=、578-163-37=、7800÷125=,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算完之后小组交流讨论,用什么方法算的?那种方法最简便?交流总结后小组汇报。看着一个个小组兴高采烈的介绍自己的算法时,我也内心充满了喜悦,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这比自己苦口婆心的讲授那些运算规律效果要好的多吧。

以上这几个方面是我根据平时的数学教学收集的几个小片段,用来展示小学数学的魅力。其实数学课程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探索、实践、反思,逐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用心去传授知识,用爱去打动学生,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彰显数学魅力。

【参考文献】

[1]林碧英.让学生感受数学魅力[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1):45~46.

[2]黄秋英.感受数学魅力,预约精彩课堂――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读写算:教研版,2012,(1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