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宝宝早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宝宝早期教育范文1
关键词:婴幼儿早期教育 智能水平 门诊
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187-02
为了探讨教育和干预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从2008年11月开始,我院婴幼儿保健门诊开设了开始婴幼儿早期教育咨询服务,通过对100名婴幼儿提供早教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婴幼儿保健门诊建档的婴幼儿共计546名,其中接受早教咨询的共计100名,我们在同期未接受早教咨询的436名婴幼儿中选取100名年龄、性别、家庭背景、出生评分、父母文化程度等情况和接受早教咨询婴幼儿组相近的婴幼儿作为对照组,接受早教的婴幼儿作为观察组。
1.2方法
12.1 对照组婴幼儿保健方法:按照我院对儿童保健的规定,所有建档儿童每3个月进行一次儿保,监测体格发育状况并评价、营养指导及疾病预防,同时增加每三个月一次的智能评分监测。
1.2.2 观察组婴幼儿保健方法:在对照组婴幼儿保健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早期教育,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
1.2.2.1建档婴幼儿均进行首次行为神经测试:这一测试结果是为门诊医生和家长了解幼儿的行为能力,门诊医生并根据测查结果制定婴幼儿所需相关训练计划,并指导家长按照计划对新生儿实施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训练。
1.2.2.2 1个月后,建档婴幼儿通过基本的试听刺激训练后,由早教医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服务,给家长示范一些对应有大运动和惊喜运动的训练方法,指导家长对孩子的认知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训练,并根据每名儿童的自身特点,向家长提供详细的智能训练指导意见和计划,指导家长实施家庭训练。
1.2.2.3门诊配备适量适宜的适龄的书刊、益智玩具、画报,交会家长使用这些玩具以及介绍家长阅读相关的书刊,使家长的家庭训练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受到练好的训练效果。
1.2.2.4做好家长的培训工作: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工作,大部分内容是由家长来实施的,因此,家长对早教内容的理解,对早教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孩子参加早教咨询的家长每周进行一次讲座,主要内容涉及智能发育规律与如何开发小儿潜能等知识。
1.3评价标准:
所有婴幼儿均每三个月测试一次智能,连续观察一年时间。测试方法和标准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制定的标准化婴幼儿智力发育量表。测试婴幼儿的观察智力发育指数(MDI)、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1]。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婴幼儿的智力发育指数、心理运动发育指数统计
组别 N 第3个月 第12个月
MDI PDI MDI PDI
观察组 100 105.21±4.33 102.21±4.33 110.32±5.17 105.21±4.33
对照组 100 101.24±5.01 98.44±4.23 105.56±4.45 102.09±4.20
由表1可以看出,两组儿童的MDI和PDI在经过三个月和12个月的保健指导后,均得到一定程度的上升,但两组比较,观察组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较对照组更好,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的各项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智力发育水平成了衡量人的技能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整个人的成长发育过程中,0-3岁是其脑发育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个期间,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及代偿功能[2],如果在此期按照科学的方法给予良好的刺激,不仅对其大脑和神经的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加快其大脑和神经的成熟,且还会对儿童以后的成长产生持久的良好影响[3]。早期教育是基于对大脑发育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对0-3岁儿童进行大脑发育和神经发育科学促进新兴技术[4]。因此根据儿童生长发育规律,采取科学方法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婴儿脑潜能得到及时、全面、健康正向的发展。对婴幼儿自身、家庭、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值得在所有儿保门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范存仁. CDcc婴幼儿智力发育测验手册[Z]. 北京: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1998: 1-50.
[2] 王桂香, 刘晓红. 婴儿早期实验研究[J]. 中国优生优育杂志, 2004, (10): 4.
宝宝早期教育范文2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 实验 实习 改革方法
包装容器设计与制造课程是包装工程专业的主干和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研究不同材料的包装容器结构设计等方面,包括纸包装容器(折叠纸盒、粘贴纸盒、瓦楞纸箱)、塑料包装容器(注射、压制容器、中空吹塑容器和其他)、玻璃包装容器、金属包装容器等内容【1】。课程的知识体系大体上包括容器类型、容器设计方法与步骤、容器用材料简介及成型工艺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典型包装容器的设计步骤和方法,了解包装容器常见结构类型、使用材料、成型工艺。使学生具备系统的包装容器结构设计知识和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能从包装容器的选型入手进行结构设计。
包装容器设计与制造课程内容庞杂,知识点多,章节之间的联系性低,对实践的要求高【2】。近年来,西南林业大学材料学院针对包装容器设计与制造课程的特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改革,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
1. 包装容器设计与制造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1.1 实践教学改革的宗旨
包装容器设计与制造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仅仅是理论教学是很难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材质容器的设计法则和成型工艺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该门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分为实验和实习,传统实验多是一些纸板、塑料等材料性能的验证性实验,实验缺乏创新性,也容易和包装材料等课程的实验内容重复;课程实习以校内课程设计的方式完成,这种方式的弊端是选题的虚拟性和设计的封闭性,学生在完成时常常忽略了市场因素、社会因素、工艺因素等而且内容单一。因此实践教学的改革宗旨是使课程实验更贴合理论教学内容,培养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减少验证性实验而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比重;课程实习从校内走向校外,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让学生到工厂一线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同时提高思维的广阔性。
1.2 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
包装容器设计与制造课程知识点多,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因而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做了大量的教学模具,采取现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展示教学相结合。实践环节要突出本课程的特色,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实验教学环节改革。第一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我校该门课程有16学时,实验内容涉及折叠纸盒、粘贴纸盒、瓦楞纸箱设计,瓦楞纸箱跌落实验,塑料容器的压缩实验等。实验内容覆盖面广。第二实验形式的多样性。设计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结合。
在讲授纸盒内容时,从简单易懂的入手,逐步推入,渐进式讲授,同时在课间穿插着实验,要求学生制作盒子,从简单的管式、盘式盒开始,到复杂的间壁封底式、非管非盘式,并引导学生进行了大量异形盒的设计制作。第三利用实验设备完善实验室建设。我院现有的包装结构实验室有电脑及结构设计软件、扫描仪、彩色打印机及各种切刀,便于学生在实验室里尽情发挥设计才能,另外包装结构还有专门的展示室,对市场上特色结构的包装和优秀学生作品展示,让学生有好的交流平台,相互学习。
(2)课程设计环节改革。课程设计是包装容器设计与制造的一个比较关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对某种日常用品的整体包装设计将前续课程及该课程所学知识初步的综合运用,为后续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将课程设计规范为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一种日常用品作为设计主题;2)做市场调查,可通过超市和网络消费者做一个虚拟上市产品的销售定位;3)选择于产品相适应的结构及装潢设计;4)选择与销售定位及功能相适应的包装材料;5)选择合适的包装工艺;6)对整个设计做一个设计功能评估;7)得出设计结论。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多种设计软件的使用。通过课程设计迅速提高实际设计的能力。
(3)实习环节改革。课程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我校通过多年的努力与积累,在校外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生产内容覆盖了理论教学所涉及的纸质、塑料、玻璃、金属容器的生产成型。实习教学内容,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校内实习,而将校内外优势结合起来,按人才培养的方案,将实习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针对包装容器设计与制造的整体认知和相关材料的基本性能测试和设备操作的校内实习。这个层次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相关专业的一个整体概况,其次与各相关理论课和实验教学相关联,对学生进行实验培训,为后续的实习做好准备。第二个层次是针对包装容器相关工艺和原理技术的认知实习。这个层次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参观)认知学习,这个过程一是对理论教学的知识点有更升入的形象化认识,二是了解包装企业及行业的动态。第二个层次是学生分组到企业的生产实习,学生能具体细致的学习一种容器的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包装容器设计与制造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成果
(1)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在校外建立了2个企业实习基地,和多家企业有合作往来,实习面得到全面拓宽,也加强了校企之间的技术交流。
(2)学生的实习内容更丰富,门类更齐全,动手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单位进行实习并进行实践创新活动,较好地达到了增强素质教育、提高开拓创新能力,解决好工程能力培养与理论、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和企业就已经达成就业意向,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高。
包装容器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实践教改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需要继续创新,进一步从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习形式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之成为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宝宝早期教育范文3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手术;根治术;生活质量
当前手术切除治疗仍然是治疗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尤其是I、II期早期乳腺癌的治疗。临床中传统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治疗是临床早期治疗乳腺癌常见的手术方式,并且其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但是破坏了患者的形体美,并且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1]。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认识及医疗技术的进步,乳腺癌手术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保乳术成为当前早期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是对该方法的远期疗效还存在争议,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28例患者年龄40~62岁,平均年龄(46.68±2.34)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4.35±2.12)个月;16例为左侧肿块,12例为右侧肿块;导管癌11例,浸润性小叶癌9例,导管内癌8例。观察组28例患者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46.68±2.34)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4.35±2.12)个月;18例为左侧肿块,10例为右侧肿块;导管癌13例,浸润性小叶癌10例,导管内癌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部位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手术治疗
1.2.1.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改良根治手术治疗,即切除整个,保留胸大、小肌,清扫清扫BergⅠ、Ⅱ水平的同侧的腋窝淋巴结。
1.2.1.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保乳手术治疗,即广泛切除肿瘤所在区域,将边缘的内、外、上、下、基底分别标记,并快速冰冻病理切片检查,保证肿瘤切除后的切缘为阴性,对侧致背阔肌前缘,上访到腋静脉,内侧则达小肌深面腋窝淋巴结进行清扫。
1.2.2术后治疗 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术后3~4 w的分泌治疗和放疗,对Ⅱ期病例行辅助放疗。对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给予内分泌治疗,药品采用三苯氧胺,口服10 mg/次,2次/d,连续服用3年[2]。
1.3疗效判定 采用生活质量(QOL),主要从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总的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8个方面概括患者的生活质量[3]。
1.4统计学分析 记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临床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临床患者术后3年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3年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临床患者术后局部转移、3年生存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局部转移、3年生存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并且近年来乳腺癌患者趋于年轻化。临床治疗早期乳腺癌通常采用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对患者创伤大,并且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本文采用的改良根治手术治疗,切除范围仍然较大,并且不符合人体美学的要求,同时其术后较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影响术后预后效果[4]。
乳腺癌早期存在血行转移,淋巴转移途径也不是有序进行的,局部的治疗方法对乳腺癌的预后没有明显的影响,加之乳腺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乳腺癌手术切除范围不断缩小。其中乳腺癌保乳手术是常见的一种手术方法。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临床效果理想,并且符合人体美学的要求,术后并发症少,转移率低,患者远期生活质量良好,具有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5]。
本文以上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年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保乳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效果理想,并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低,患者对手术较为满意,显著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不仅保证了临床治疗疗效,而且符合保留的美学特点。同时患者术后预后效果理想,转移率和复发率较低,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所以,早期乳腺癌采用保乳手术或者改良手术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相同,但是保乳手术还是具有创伤小,外形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可以作为早期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屈士斌,孟镔,杨金云,等.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0(4):416-417.
[2]蒋正顺,尤祥正,王贵清.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与改良根治术的疗效对比[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0):41-43.
[3]张立柱.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比较[J].海南医学,2013,24(16):2438-2439.
宝宝早期教育范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间我院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64例,术前均经病理证实,发病部位:左侧37例,右侧27例,肿瘤分期:Ⅰ期39例,Ⅱ期25例。64例乳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保乳组32例,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保乳组 采取保乳术,采用放射状切除,切除范围为距离肿瘤至少2 cm左右,在切缘的四周缝线作标记,取组织送检,须达到阴性切缘。手术时根据患者患处决定手术的切口类型,选择4.0~5.0 cm平行于腋褶线斜切口切开并做腋下淋巴结清洁,若发现恶性组织,在其周边2.0 cm正常乳腺组织选取局部广切术进行切除处理。
1.2.2 对照组 采取改良根治术,根据肿瘤部位及乳房形态、大小的不同选择横向或纵向梭形切口,切口距离肿瘤边缘至少3 cm,切除包括在内的肿瘤周围>3 cm的皮肤,清扫BergⅠ、Ⅱ水平的所有淋巴结,保留胸大肌、胸小肌。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包括皮瓣积液、皮瓣坏死、感染等)、生活质量(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价,包括身体、心理、精神及社会4 方面)。
1.4美观效果评价
采用Harris评分对患者的乳房外观情况进行评价,优:乳房外形丰满,具有较好的对称性,十分端正;良:乳房外形较为丰满,对称性一般,端正;差:乳房外形十分不满意,乳房皮肤上有色素沉积,患乳稍微变硬[3]。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保乳组的手术时间(61.75±13.37)min 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11.03±1.82)d,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保乳组的术中出血量(47.92±17.01)mL,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美观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的乳房外观效果对比显示,保乳组乳房外观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326,P<0.05)。见表3。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保乳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对照组为18.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价比较
保乳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宝宝早期教育范文5
父母在早教活动中容易走进的误区
亲子园早期教育是教师、家长、幼儿互动游戏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使孩子得到良好发展,经验和实践告诉我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父母容易走进三个误区。
误区一:包办代替
活动中有许多环节要求宝宝动手操作,这时,父母就很容易忽视孩子操作过程,不注意观察孩子,而注重孩子操作的结果。因此,常常会急于动手帮助宝宝,甚至比幼儿自己操作得多,看起来,孩子似乎是旁观者、欣赏者。剥夺了孩子的动手机会,孩子是一个有着强烈学习欲望的个体,他们不仅需要看,听,还需要摸,闻,尝和不断的摆弄,重复,模仿,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
误区二:强迫练习
有的孩子常常表现为对操作活动持续不久,注意力转移比较快,这时父母为了让孩子完成,就千方百计强迫幼儿操作,不管幼儿是否愿意,忽视幼儿当时的情况、状态,常常引起幼儿哭闹,父母和幼儿情绪都受到影响。
误区三:放任自流
父母带孩子来到活动室后,任由孩子自由活动,不加引导,只是等到孩子的行为妨碍别人的活动或是不安全了才干涉、阻止孩子的行动。这样的家长缺乏引导孩子的方法,也无法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为孩子提供帮助。
亲子园是提高父母早期教育水平的途径
途径一:家教沙龙
定期开办沙龙,约请专家向父母介绍0~3岁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亲子教师的经验讲述;父母之间交流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并探讨适宜的教育策略;针对某一专题开展探讨活动例如“怎样与宝宝交谈”、“怎样引导宝宝的交往技能”“怎样防止以外伤害”、“小饮食,大学问”。
目的是要树立父母学做父母的意识,考虑自己是否具有教育孩子的知识和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自觉地发挥模范作用,学做称职的父母。
途径二:有目的地系统地开展亲子活动
精心地设计亲子教育活动、互动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给父母早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实践科学早教理念。在每次游戏活动前向家长详细介绍此项活动的目标、意义及指导要点:在活动中针对幼儿的个别问题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尝试多种引导方法在活动结束后,选择有共性的教育不适宜行为的录象片段,组织家长观看,交流教育观点、解决策略,达成良好教育行为的共识。
途径三:发挥环境的作用
宝宝早期教育范文6
【关键词】0—3岁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入户指导
随着0-3岁早期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人们开始倡导以科学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我国在学前教育“十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0-3岁早期教育发展目标,指导即早教教师走进社区0—3岁婴幼儿家庭,面对面地指导家长科学育儿的方式。接下来笔者具体从其优势、方法与策略进行阐述。
一、入户指导的独特优势
入户指导是针对0—3岁婴幼儿散居在社区、家庭的特点而进行的一种早期教育指导方式,确切地说是早教教师走进宝宝家庭向家长介绍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本知识、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指导科学的家庭教育策略和方法。
首先,入户指导具有由“共性需要”转变为“个性需求”的优势。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以自然的差异为基础,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和吸纳外界,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孩子之间的差异,更多地施行个别化的教养。关注一个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给予评价和针对性建议,与家长探讨此宝宝个性化发展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个性化指导。
其次,入户指导具有由“被动式指导”转变为“主动式指导”的优势。
在进行其他方式的早教服务时,早教教师及专家在家长面前具有权威性,同时也增加了距离感,家长在活动中被动接受而不敢主动发问;反之,在入户指导时,早教教师前往每个宝宝的家庭,家长、宝宝在自己的家中都表现更自如,没有焦虑情绪和陌生感,相反将早教教师当做自己的朋友,能融洽交谈,在指导中易于接受建议,易于主动式的互动指导。
再次,入户指导具有由“监护式养育”变为“发展式养育”的优势。
二、入户指导的方法与策略
入户指导的独特优势决定了它在早教社区服务过程中应发挥的独特作用。作为实践者,我们着力于入户指导的方法与策略的探索,使其成为社区早教服务的有力推手。
(一)一回生,二回熟,提前增进家园之间的了解。
首先,通过社区服务站,早教教师通过社区电话与适龄婴幼儿的家长进行联系,经过几个电话联络,根据家长的自愿需求来确定指导对象,自我介绍后,向家长询问一些简单的宝宝情况和家庭背景,进行情况登记,以备制定指导方案。
在电话沟通中我们发现,0-3岁婴幼儿家庭迫切希望得到早教指导。相互信任是做好活动的基础,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我们决定在确立服务对象后,可以再次通过二次电话沟通,约请家长走进我园举办的亲子园,进行参观,介绍针对其宝宝的一些指导方案,介绍早教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宣传开展入户指导的目的和意义。
一回生、二回熟,增进了家园之间的了解,为入户指导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定方案,重形式,构建多元的入户指导课程。
根据与家长预约的时间,我们开始入户指导的实际操作。每次入户指导的教师不超过3人,根据入户前调查资料,我们预先制定了指导方案,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安排以下入户指导课程项目:
1.与家长交谈,观察和了解宝宝的生长发育状况。
2.教授亲子游戏,帮助家长了解婴幼儿年龄阶段的教育要点。
3.接受家长咨询,帮助家长解决育儿困惑。
4.征求意见,拓宽入户指导内容。
在一周后,早教教师还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本次活动效果,关注入户指导内容对宝宝个性化发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交代家长可通过联系电话定期咨询,不断追踪宝宝的发展。
(三)改观念,建档案,正确引导科学育儿方法。
0—3岁宝宝的生长发育是父母、祖辈最关心的问题,因为宝宝的父母是“独一代”,缺乏育儿经验,而祖辈们已经淡忘自己曾经的带宝宝经验,在生长发育上有些盲目跟从,看着别人的“好”,学着做一些盲目的事。因此,在入户指导时,我们可以有理有据地指引他们科学育儿方法,改变他们的错误观念,相信宝宝家庭指导档案能帮助教师、家长,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宝宝生长发育、生活习惯、思维特点、性格特征和成长中的问题。
(三)转观念,建资源,帮助家长提高选择玩具的水平。
玩具已经成为爸妈逗乐宝宝的重要工具之一,家长意识到玩具还能刺激宝宝的身心发展。可是现在的家长对玩具舍得投入,在对玩具的教育作用和适宜程度上缺乏盲目性,种类繁多、价格不一的玩具,家长为宝宝选择玩具也因此成为我们在入户指导中的一个活动项目。在指导中我们根据宝宝阶段发展特点引导家长尽量利用家中现有的玩具和可利用资源进行亲子游戏。针对玩具繁多、不适用的现状,帮助家长分析每一件玩具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教给家长如何发挥玩具最大的教育功能。
(四)细倾听,解困惑,提高家长育儿经验。
对育儿知识的缺乏是家长们最大的困惑,在入户指导前的电话沟通、入户指导中的咨询环节以及入户指导后的电话回访过程中都必须倾听家长的困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早教教师的倾听、判断、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是个挑战,对早教教师的专业经验也是考验。入户中认真倾听家长讲话的内容,观察家庭中的教育环境,从中了解家庭教育现状,捕捉教育契机,给与适时的指导。
(五)填问卷,收资料,了解早教家长的现实需求。
入户指导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不但对宝宝普遍性特征有一定了解,对每个宝宝的特殊性特征也要关注和研究。入户指导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而收集问卷资料是我们了解受指导对象需求最好的捷径,我们通过收集整理问题后,对下一次的入户指导方案进行调整,让入户指导真正成为我们进行社区早教指导的有力手段。
三、对入户指导的进一步思考
目前,我们通过以上的“走出去、请进门”的入户指导的方法与策略,我们欣喜地发现其有效作用,同时也发现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自身的问题。0—3岁婴幼儿家长对早教指导师资的要求高,在家长的面前,早教教师既是老师身份,同时还必须扮演医生和儿保专家的角色,因此对于早教教师师资业务素质提出高要求,要熟悉0—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善于解读0—3岁婴幼儿的行为,掌握足够的早期教育知识和教养方法,以备好入户指导的“一桶水”。
其次是社区问题。社区早教指导服务不是教育部门、社区公办幼儿园早教实验基地园单方面的事,更需要社区的联动。因此,我们将进一步通过社区早教服务站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努力与社区共同承担起社区早教指导中心的任务,共同参与到入户指导的服务中来,更有效地深入到社区婴幼儿家庭中,大面积提高0—3岁婴幼儿看护人的科学育儿能力,去架好入户指导的“连接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