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标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室标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室标语

实验室标语范文1

【关键词】影视表演;话剧表演;对比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41-01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影视行业也取得了巨大进步,近年来,从事影视表演的人逐渐增多,社会各界对影视行业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如何采取有效途径推动我国影视行业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影响我国影视艺术进步的重要课题。话剧表演作为传统表演形式,在许多地区已经取得良好发展,但当前话剧表演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困境,观众群体过于集中,青少年观众较少。影视表演和话剧表演一样,是我国表演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但二者也有鲜明的区别。将二者进行系统的对比,探究在表演方面的优缺点,有助于研究我国表演艺术的各个层面,进而提出更加有效的发展措施。

一、话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不同之处

(一)创作程序不同。影视表演和话剧表演的差别首先体现在创作程序方面。话剧表演是循序渐进的,且具有鲜明的连贯性,在表演过程中作品任务会逐渐出现。话剧表演能否进入,取决于演员是否能够和设计的人物形象实现对等,将预设的形象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并得到观众的喜爱。但在影视表演创作中,剧本有较大的限制性、间断性和片段性,故事发展和表演过程通常不同步,有时是各个场景互相穿插,有时候则是倒叙。此外,影视表演还会受到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需要依据这些因素适时调整表演内容。

(二)观众关系不同。影视表演需要经过后期制作、剪切搬上荧幕,在最终放映时和观众见面;而话剧表演则是和观众面对面。显然,话剧表演更利于和观众的及时交流沟通,观众对表演效果的评价可以更加直接便利地反映给演员,这种交流更加明晰可感。但影视表演者则很难受到观众的反馈信息,其反馈具有鲜明的滞后性。可见,话剧表演者可以根据观众的反馈信息更加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表演形式,并进行自我完善和修正,影视表演者则缺少这一方面的便利。

(三)表演场所不同。表演场所的不同也是影视表演和话剧表演的差异之一。话剧表演主要在舞台上进行,在舞台上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巧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而影视表演则主要在镜头前进行,演员在镜头之下根据剧本进行表演,表演完之后,还要经过制作、剪切等处理程序,进而形成一部影视作品。表演场所的差异对表演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于话剧表演要在舞台上完成,因此其表演要具备浓缩型和抽象性,每句台词、每个动作都要经过多次斟酌。在表演过程中,演员需要略带夸张,且话语清晰。而影视表演则有镜头的辅助作用,因此在表演上不能有太多夸张,应着力追求现实。

二、话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相同之处

(一)着意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塑造是表演的主要宗旨。演员在艺术追求、表演能力、表演目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的为了增强自身的表演素质,有的则是希望通过表演为别人带来快乐,有的只是为了从表演中寻找乐趣。但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表演的最终宗旨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各种各样的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作品主旨,展现创作意图,影视表演和话剧表演在这一方面上是相同的。

(二)表演要求相同。无论是影视表演,还是话剧表演,都将“生活化”、“真实”作为重要的创作标准和原则。此外,表演的生活性、真实性也是衡量影视作品和话剧作品的重要尺度。真实性是表演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前提,只有加强表演的生活化与真实性,才能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并引起观众的心灵共鸣,进而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虽然影视表演和话剧表演都讲究真实性,但二者在真实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话剧表演是略带夸张性的真实,影视剧则相对更加常态化。

(三)在虚构情况下创设表演情境。不管是影视表演,还是话剧表演,它们在表演场景方面都具有鲜明的虚构性,二者都是通过表演将故事逐步构建。观众在观看话剧表演的时候,能够清晰地看到舞台上的道具,对其虚构性有较为明显的意识。而影视表演由于通过大屏幕展示给观众,人们在观看过程中容易忽视其虚构性,感到十分逼真,甚至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但就影视表演和话剧表演的本质来看,二者都要具有较强的虚构性,比如,在观看话剧表演时,观众可以清楚的辨别出其中虚构的人际关系,比如夫妻关系、父子关系等。影视作品中的许多场景,如下雪、下雨、打雷等都是虚构的。可见,二者都是在虚构情况下创设的表演情景。

参考文献:

[1]刘广分,郝强,年羹饶.话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之间的差异与统一[J].艺术概论,2013(3).

[2]杨军强.浅谈话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J].艺术与设计,2013(6).

[3]朱薇薇.浅谈舞台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J].黄梅戏艺术,2009(4).

实验室标语范文2

在面试的过程中,个人在措词上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回答问题应简洁有条理 表达个人意见时,应该尽量选择优雅的词汇,以适当的音量、生动活泼的语调或节奏来表达。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简洁有力,千万不要拖泥带水,或是表现出迟疑的态度,同时不要使用太多的语助词,会给人一种敷衍的改觉。

2.态度诚恳,仔细观察与思考 面试时绝对可以适时的表达自己的才华、优点,但切忌浮夸不实,态度要真诚切,当主试者发言时,一定要扮演好的聆听者。若遇到不会回答的问题,可以据实回答,回答问题一定要经过思考。

实验室标语范文3

关键词:戏剧表现;影视表演;表演任务;演员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033-02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一样都是一种“弄假成真”的艺术。20世纪初,国外的戏剧艺术传入我国,为中国大众所广泛接受、吸收并发展,称为话剧,成为与戏曲并行的一种表演艺术。本文谈到的戏剧表演,主要是指话剧艺术。而影视表演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段。指特写、近景镜头揭示人物面部细微表演的一种理论。以演奏乐曲、上演剧本、朗诵诗词等直接或者借助技术设备以声音、表情、动作,公开把剧本中角色人物的各个细节或特性或者作品中蕴含的内容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体形式再现出来。

不同的艺术品类自然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美学素质。在戏剧表演中,演员追求的是舞台表演美,而影视表演中演员追求的则是画面造型之中的镜头美。试着把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进行一个比较,相同之处,首先是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都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就是说,演员既是创作材料也是工具,同时还是创造者,三合一。称“三位一体”,也叫做二度创作。不同的是,影视表演是莹屏上的,他们的情绪需要慢慢的积累,再爆发出来。感觉上要静、柔一些,戏剧表演主要是舞台上的,也注重舞台上的调动,而且他们的情绪看起来比较激动、夸张。影视表演强调细节,如表情神态等因为影视表演者的所有细部都可以被镜头放大戏剧表演强调肢体,因为舞台和观众的限制,表演者的神态对于观众是模糊地,所以肢体和动作就相对要夸张。如今,影视剧演员和戏剧演员已经没有明显的划分了,很多舞台剧演员,像人艺的演员徐帆《唐山大地震》,杨立新《我爱我家》,他们拍摄的影视剧早已深入人心,可是鲜有观众知道他们是戏剧演员。再说说那些个回到戏剧舞台去过把瘾的影视剧演员,如:黄磊《暗恋桃花源》、张丰毅《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等。因此可以证明,演员们利用自身内外的条件创造角色的途径是一致的。戏剧表演和影视剧表演都需要假定性。众所周知,戏剧表演是在“第四堵墙”内进行的,这道“墙”外面是真实的现实世界,为了让观众进入置身于戏中,“墙”内的演员必须做到”真看真听真感觉“,而这个表演前提就是假定性,举个例子。教学期间,即将让学生期末汇报演出,我和学生就去学校附近的河边排练,在有花有草的林子里,我们开始排练,虽然周边环境和舞台布置很相象,可是在那儿,我们却感觉不到丝毫在舞台上的自然,当时很诧异,为什么我们努力把舞台布置得真实,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表演却没有舞台上的信念感,真实环境的空间大,我们的声音很微弱,人也很渺小,身边还不时溜达过几个遛弯的大爷大妈。没有舞台下的观众,甚至是排练时台下一排排的空椅子……因此特别的别扭,我们的表演显得不合时宜的虚假,表演与现实发生了矛盾。

谈到影视剧的表演,屏幕形象的一个特点是比舞台形象具有更丰富、更细腻的心理描写。影视特写(包括近景)善于摄取极其细微的动作、极其微妙的细节以及细微变化的面部表情,包括眼睛的闪动、睫毛的颤抖、甚至眼球的变化等,并能揭示出面部表情后面潜在的感情和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而造成一种心理效果,使观众看到可见面部表情以外更多的东西,“感悟”到表情以外更多的含义,如人物复杂的遭遇,人物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人物与周围人物细致微妙的复杂关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等。在实景拍摄中,不可能做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许多有难度的表演,必须借助分镜头,后期剪辑来完成。甚至场景,如198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紫色》中,为了在夏天拍摄下雪天的场景,拍摄现场铺满了白色的泡沫颗粒,近景中的衣帽,远景中的屋顶。演员则在七月酷暑天,穿着皮袄,哈着气,努力体会寒冬的的感觉。各类影视拍摄基地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棚里搭景拍摄的影视剧也比比皆是,因此,无论影视剧如何淡化假定性,也不可能让它消失匿迹。因此,演员们从最初开始,就进入了假定性的规定情境中。两者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戏剧表演和影视剧表演在核心问题上是不相同的。戏剧表演依赖的是行动的技巧,舞台表演以可以视听的形体动作和语言行动为主导向观众传达舞台角色的信息。而影视表演则是依赖演员心灵的技巧。

无论是戏剧还是电视剧都要求演员创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并使之具有审美价值。在塑造形象时都要求演员“化身成角色”,即演员以其自身为载体,使之变为剧本中之人物,表现出另一种性格,成为另一个人物。戏剧演员一般是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创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戏剧舞台上表演喜怒悲哀,可以借助形体动作和声音形式的夸张,可是在影视表演中,再激情的表演也只能是用心深入体验的结果,因为人的外部行动永远是以人的心理作为依据。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创作过程自然也是有区别的,比如,像我国的样板戏《沙家浜》中,戏剧演员在镜头前的表演,往往会让人觉得表演痕迹过重,带有很明显的舞台痕迹。刚从电影学院毕业时,在校演惯了戏剧小品,初次拍摄影视剧也会非常不适应,经常厌烦电影的间断性,适应舞台的间断性。我在拍摄影视剧的过程中,喜欢一个镜头一条过的感觉,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不断的被要求重来,自然越到后面感觉越不好,总是前几条的状态是最佳的。有位美国演员说过:“我认为演员最好先上舞台,然后在去拍电影,因为在剧场幕布升起之后,演员就全靠自己了,所以从此学会如何在那种条件下处理自己的行动,并队自己的行动负责,这是演员们都必须具备的控制能力。”关于两者之间的异同,历史上曾有过争议,有人不认同它们是同一种艺术,理由是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主要是认为由于两者表演形式,体现方法,供给观众看的方式不同等等。而认同两者是同一种艺术的说法的理由是,它们的表现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实验室标语范文4

一、对表演艺术的简单分析

表演艺术是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舞台或视频镜头前语言和形体动作的技巧创造出人物形象的艺术。表演是一种创作,创作的最高任务是在剧作家所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再创造出真实、深刻、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表演的主要特征是演员要“化身成角色”,表演的创作与观众的欣赏同步进行,以直观的活生生的舞台和视频人物形象诉诸于观众的视听。演员既是创作者,又是创作的材料和工具,其创作出的艺术成品――人物角色是由演员体现出来。因此,表演中必然存在着演员与角色的矛盾。在表演上如何去解决这种矛盾,在理论上就形成了体验派与表现派的分歧。而优秀的表演则应该是既有深刻、真挚的体验,又有鲜明、生动的体现,达到内外部的完美统一。

要完成表演艺术的创作任务,从事表演的演员应该具有丰富的生活积累、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与精湛的专业技巧和良好的创作素质。这些素质中包括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注意力、感受力、适应力、形体与语言的表现力以及信念与真实感、形象感、节奏感、幽默感等等。

有人说,表演艺术在戏曲中是表现程式,在话剧中是以写实形态表现人,而在影视中是人表演人的艺术。这种总结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笔者更认为,戏曲、话剧、影视的表演艺术是互相渗透整合的关系,他们之间既有特殊性又有其共性。

二、话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一般特点分析

本文所说的一般特点,是指在话剧表演和影视表演中明显存在的各自特点,也是二者的区别之处。但是在绝对意义上说,二者都是表演艺术,所以在论述当中有时是捆在一起来讲的。为了叙述简洁,本文列出造成表演存在各自特点的四个制约因素:

1.生活化要素的制约。话剧艺术与影视艺术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精神创作产品,但是它们在表现生活方面由于艺术特征的不同,生活化要素存在区别,这造成了演员在话剧和影视表演上的区别。比较而言,影视艺术的纪实性要比话剧艺术要求的更严格一些,所以影视艺术要求演员的表演必须真实、自然、生活化。最明显的特征是影视演员是在真实的外景或逼真的内景中进行表演创作的,要求演员的创作与真实的环境融为一体,同样真实。另外,摄像机的运动随时改变着观众的距离与视点。在近景和特写中,演员的一个眼神、肌肉的抽动、皱纹的颤抖都清晰可见,任何虚假、夸张的表演都使观众难以忍受。试想一下,在表现真水、真树和真的花草的同时,演员的脸上却粘着假胡子和画着一道一道的假皱纹,或是仍像在舞台上一样地表演,观众能否忍受?而话剧演员是在虚拟的舞台和规定的情景内进行表演创作,生活要素具有假定性。这就要求演员的创作在假定的舞台上信任、感受真实。话剧演员是在舞台的假定性上表演,要在全身的形体带动下去行动,完全要融入到规定情景中,和影视区别是,这里不是注重某一个细节,因为话剧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很多时候,观众无法看清演员的面部表情,即使是坐在最前排的人。

2.表演时空的制约。时空自由是影视艺术独具的特点。影视中镜头的分割与组合,可以将任何画面与其他画面并列。这种时空的自由造成影视表演的非连续性。为了生产上的需要,影视拍摄既不连贯,又不按顺序,它使演员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断断续续甚至颠倒地生活(扮演)在角色中,然而影视作品在放映时又是连续的并不颠倒的,这就要求影视演员具有在非连续性的“镜头表演”中保持人物形象的统一性、完整性的能力,能保持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的连续性。相对于影视艺术,时空局限是话剧艺术最大的特点。话剧演员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一直从头体验到尾,可以说是一天以剧情人物生活几次,不时的体验,不时的创新,也就造成了戏剧的连续性。在话剧舞台上,塑造角色的人一旦上场,谁也无法再对他实施控制,整个舞台就是他的,他是一切的核心和灵魂,也就是说,舞台演出,是以演员为核心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此意。此外,舞台的空间限制,导致现实的生活场景无法照搬到舞台上,只能是假定,一把椅子、一张桌子,就可以是“家”。正是因为这种时空的假定性,它需要塑造角色的人去“演”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所以,有句话这样讲:影视演出是角色救演员;舞台演出,是演员救角色。

3.技术条件的制约。影视演员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表演创作的,摄像机是影视艺术必备的技术制约。因此要求影视演员必须有镜头感。镜头感包括:表演生活化;对画面的想象与体会;对不同景别摄影技巧的适应;对实景拍摄以及无观众交流、无对手交流的适应。影视演员必须学会分析分镜头剧本提供的条件并根据导演的艺术处理来设计和构思自己的表演,不同景别的镜头要以不同的表演分寸和手段来体现。而话剧因为舞台是固定的,演员在舞台上进行创作,注重的是外部整体感,要根据场景的假定性来迫使观众相信。因此话剧演员更注重的是舞台整体,而不是个体。技术制约还有一层意义,就是生产条件。影视表演受到影视艺术生产条件的制约,演员必须适应其各种条件。例如,要经受“无穷等待”的考验:等布光、等摄影技术条件、等美工、等化装、等道具等等。而话剧表演是与表演艺术同步的,舞台的假定性可以在任何时候“刮风下雨”,通过自身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风暴雨水,没有制约。所以,一种说法是:舞台是演出的艺术;而电影是制作的艺术――是对机器纪录下来的光影的处理――即剪辑。根据它,可以创造出无穷尽的东西来,演员在影视里,只不过是纪录下来的光影而已。没有演员,电影照样存在;但没有演员,舞台演出就不存在了。

实验室标语范文5

知识只能循序渐进,不能跃进。

知识之于精神,一如健康之于肉体。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为了求知识,代价虽高也值得。

天才绝不应鄙视勤奋。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少量的常识,当得大量的学问。

若要求知识,须从勤苦得。

勤奋者废寝忘食,懒惰人总没有时间。

勤奋和智慧是双胞胎,懒惰和愚蠢是亲兄弟。

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

浅学误人。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怀疑是知识之钥。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读一书,增一智。

实验室标语范文6

关键词:审美意识 音乐表演 音乐活动

音乐表演是作曲家或者说他的作品跟听众进行交流的桥梁,音乐表演使整个音乐活动处于激活状态。我觉得音乐表演这个二独创作过程是作品精神提炼化的过程,是人类的文化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整合行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表演者的审美意识,整个音乐表演的过程按照林耀基教授讲的就是对比的过程,它需要一个坐标,由黑到白,由白到灰,变化不断的对比,而这些变化就需要演奏者“选择”,这种“选择”就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在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只有当指挥家站在乐队前,将这部音乐作品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想象加以演出时,这部作品才算诞生了”。卡拉扬的这句话体现了音乐审美在音乐活动中的二度创作的作用。

坐过乐队的演奏员应该都有自己的不同体会,乐队演奏中国乐曲《黄河》《梁祝》《北京喜讯传边寨》等熟悉的中国乐曲时,神情特别激动,身体的动作也特别多和动作幅度也特别大,经过多年的观察,当演奏这一类型曲目的时候无论是排练或演出,演奏室内是热或是相对冷,多数的演奏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冒汗和轻微的喘气,这就是演员在演奏跟自己的文化生长背景相近又或演奏耳熟能详曲目的时候个人的潜意识也就是审美意识的感知和体验方面与作品达到了共鸣,从而审美意识的精神方面得到提升的结果,这种意识、精神的提升可以激发音乐表演的再创造的综合心理活动,从而使得再创造欲望得到激发和提升,引发演奏者的想象。综上所述,我们的审美意识在音乐表演再创造的综合心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它激发了表演者对作品对生活的想象、感知和体验,从而使在乐谱上的音符生动起来,如果没有审美意识作用于表演者的二度创作,那么即便是经过演奏人员演奏出来的作品也是没有生命和没有赋予作品真正的意义。中国著名美学家赵宋光先生说:“审美是对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或对丑的形式的抵制应答。”由此可见,审美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情感体验,继而在个体的意识指导下,做出的美的判断。审美意识则是审美之前或审美过程中这一切美的现象和一系列美感体验的心理活动,它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

我们在演奏一首作品时,会通过知觉、听觉、体验、情感等众多生理、心理活动去感受和表现音乐。当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曲式、和声以及调式、调性等依次发生和进行时,在艺术美的适应过程中这些音乐要素就已经具备了审美特征。这一切正是由于个人演奏者的审美情感体验在一种审美意识的指导下,做出的相应的审美判断,衍变出优美动听的美的音乐来。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具体表现为人们在音乐表现和接受过程中的一种调整和选择。是在继承音乐现象和表现手段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艺术因素,并注入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注入自我的艺术体验。通过具体的艺术表演技能创造出一个渗透审美意识的音乐情境来。例如,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审美观念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中国,黄色象征着高贵,在非洲某些文化中,黄色代表死亡。音乐审美的差异性也如此。例如,“日本的某些民族民间音乐,在我们听来不和协,但却给日本人以,欧洲人和着管风琴唱歌,强调 和声与调和,有些日本人感觉那是喧嚣嘈杂,不快乐。”对于美与丑的界定,不能简单的凭个人主观喜好去评定,那么审美标准也就随时代、环境、文化不同而有差异。

众所周知,音乐的审美过程是一个由作曲家到作品,再由作品到听众的完整过程,也就是从内容到形式,从形式到内容的过程。在这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音乐表演。音乐表演是通过表演自身的意识或直觉,在深入研究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它把乐谱转化为活生生的音响运动,使可感的听觉形象展现在欣赏着面前。在这个创作中,表演者要以乐谱为起点,较准确地把握住作曲家企图通过乐谱表现的一切意图,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素质、才能、条件、修养,寻找自己创造的新角度、新层面,以自己富于个性的再创造增加作品的审美价值。

上一篇会议室标语

下一篇普通话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