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标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议室标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议室标语

会议室标语范文1

关键词:原始绘画;儿童绘画;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也变化着。但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艺术自身的不断完善。原始绘画已经具备了高度的艺术品质,它们是原始的而非落后的。当我们面对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青铜器上神秘饕餮纹等原始先民浩如烟海的绘画作品时,无不为之感叹。但原始先民不会像儿童一样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无功利的表达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意义,这与儿童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的绘画动机

我们翻阅资料发现,在欧洲很多石窟岩画都画在隐秘的洞穴中,它们并不是为了供人们欣赏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绘画技法。艺术史学家认为原始绘画有着强烈的功利和实用价值,被赋予了巫术性质。原始先民用绘画的形式保证狩猎成功,把动物的形象刻入石壁,在被画的动物身上都画有用棍棒刺中和打击的痕迹,那么那些大型的、凶猛残忍的、不易征服的动物也就能在下次的狩猎中被成功猎杀,预示着下次狩猎的收获和原始部落劳动的丰收以及生命的延续。

儿童绘画是儿童自身生理需要产生的一种心理需求,是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借助绘画这样的表现形式传达自己的情感、发泄内心的情绪,绘画的过程是他们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眼中的世界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力。例如,他们会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一天的生活、描绘自己幻想中的世界,“愉快的一天”、“春游”等都是他们乐于表现的主题;不同性别的孩子们喜欢描绘不同的事物:女孩喜欢画长发飘飘的“美少女”,男孩则津津乐道自己作品中手拿兵器的“奥特曼”。他们的绘画相比原始先民的作品没有任何功利价值,指在表达自己的所看、所知、所想,并以此来表明自己高兴、难过或感到有意思的情感体验。

二、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的题材

题材是作者生活经验、情感积累、审美追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题材的选择对于一副作品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始绘画的题材相对匮乏,表现技巧单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食物的需求,在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我们常见被猎杀的动物或是驯养的家畜,他们认为可以通过绘画施以巫术确保狩猎成功,因此大型草食动物例如马、牛就成了原始艺术的一大主题;二是生殖需求,原始先民用孕妇、性器官等表示他们对生命繁衍的渴望和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拉文特岩画为代表,岩画中经常出现舞蹈场面,其中最著名的是《跳舞的妇女》一群着衣的女人围着一个男人跳舞,岩画表现了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那男性的形象非常小,比起围绕着他的那些女人们要小的多,这幅作品看起来,更像表现某种仪式。这种淳朴、拙劣的美是植根于大自然之中,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儿童绘画在创作题材上,常常表现成年人不为关注的另一种生活状态和世界。他们发挥想象的空间,表现任何他们生活中出现的物体和想象空间的物体:他们画自己、朋友在外太空与外星人开化妆舞会,自己是超人与怪物进行大战,他们甚至可以把全世界都搬到他们的画布中。构图时,喜欢将不同空间的物象呈平面一次排开,例如海底的鱼与天上的太阳在同一平面中并排排列;或者由于“自我中心”思维形式的影响,将主体物以“我”的形式置于画面中心,根据自己的需要将画面填满各种元素;或者将物体的正面、侧面混杂一起,物象各自散落,互不遮挡。总之,画面没有前后、远近之分。他们用手中的画笔抒发对生活的憧憬,发挥想象去表现从没有去过的空间世界,在这样的画面上我们看到了孩子天真、可爱的心灵,看到了生命的延续。他们的绘画是现实和理想的结合,荒唐离奇,充满想象,神秘美妙。

三、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对颜色的偏好

红、黄、白、黑是原始绘画中的颜色,原始先民热爱红色,除了当时条件的局限颜色稀少外,更是因为红色代表着“战斗”、“荣誉”。据记述,“红色是一切野蛮人喜欢的颜色”。在原始社会,男人为了取得社会地位,统治家族部落吞并其他部落需要证明自己有强悍的战斗能力,没有战斗能力的人将会被部落淘汰。原始人类在狩猎成功以后,总是把自己打死的动物鲜血来涂抹武器或自己的身体。当出发打仗或跳舞时也总把自己涂成红色。红色和鲜血成为原始人类的一种社会荣誉。

同样,儿童对红色也有着特殊的喜爱,格罗塞认为儿童对色彩鲜艳的红色有一种天生的偏爱心理。“我们只要留心观察我们的小孩,就可以发现人类对于这种颜色的爱好至今还没有改变,在每个水彩画的颜色匣中,装朱砂红的管子总是最先用空的。”但儿童对于艳丽好看的色彩的喜爱和认识是单纯和稚嫩的。他们不懂色彩中明度、亮度、纯度的概念,也不明白色彩的特殊意义。在他们眼中色彩是用来表现情绪的,心情愉悦用色亮丽,心情低落则喜欢用深色。他们夸张表现物体的颜色,大胆的用对比色,纯色,无拘无束变换色彩位置。

四、结语

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我们欣赏原始绘画天真纯朴的同时也会感叹儿童绘画的无拘无束、大胆纯真。但原始绘画有其文化背景和观念支持,儿童绘画则是儿童无意识的自然情感地流露和表达,它们的绘画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在绘画形式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原始绘画和儿童绘画都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们有着自身的艺术价值,为现代艺术家的绘画方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榜样。

【参考文献】

[1]牛克诚《原始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8

会议室标语范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依标施教”的教学理念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依标施教”过程中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一、依据《课标》选择教学内容是“依标施教”的基础

“依标施教”,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前首先要准确地解读《课标》的有关要求。

【例1】 《课标》1-2-8内容目标: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除去标点和数字,该《课标》内容目标共41个汉字;同样内容,2012年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中却用了整个第三单元的篇幅来阐述,且要求在一节课内完成。选择什么内容才能“依标施教”的确让人“纠结”。经过研读和思考,笔者发现,应从宏观角度去解读该条课标的地位和作用,思路如下。

 

与《课标》1-2-8有一定关联或者相对应的《课标》内容目标至少还有:

1-1-2: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

1-1-3: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概况及其分布,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影响的实例;

1-2-1:考察本地(县、乡、村或城市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上述几条《课标》内容目标,或分担了1-2-8的一些具体要求,或为1-2-8的问题解决提供了一些方法。例如,要描述一些国家或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自然需要描述与之相关的地形、水域、气候等内容,那就离不开1-1-2;而如何来描述,则需要一些工具,于是1-4-2就发挥了工具的作用。同样,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首先要描述人们的社会生活,而1-1-3中对之就有所体现;1-2-1和1-2-6,要解决的是和1-2-8一样的问题,只是范围缩小了而已。

 

最终,在仔细分析《课标》的基础上,笔者将《课标》1-2-8内容目标具体分解为下列教学目标与内容: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料,学会从具体的情景中获取信息,了解沙特阿拉伯王国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征,引导学生比较其与学生家乡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差异,在探究和比较中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一道难题最终化解了,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

当然,“依标施教”绝不是“死板照搬”,完全可以做一些弹性处理。例如,《课标》2-3-8内容目标: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课标》在其要点中提示下列内容:马戛尔尼使华与闭关政策,与《》,八国联军侵华与《》。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从此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步步加深。很显然,这么多内容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的,所以,笔者最终只选取了其中的“马戛尔尼使华与闭关政策”这部分内容。虽没有面面俱到,但是却很好地阐释了《课标》的要求。

 

总之,准确解读《课标》,并且依据《课标》来选择教学内容是依标施教的前提和基础,而我们所能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夯实基础,无论如何不能偏离《课标》要求。

二、围绕“学情”组织课堂教学是“依标施教”的关键

“依标施教”过程中,除了要清晰地解读《课标》内容,根据《课标》来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还必须非常关注“学情”这一关键点,以设定准确的教学起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最优化的发展。

 

以2-3-8这一课标内容目标为例,它要求“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但这一《课标》内容原本该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了近代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海外殖民贸易等人教版教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的课文内容后,才能与清末中国进行比较,看出孰优孰劣。而笔者的学生却连《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都还没学完。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笔者依据《课标》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以马戛尔尼使华这一具体的史实呈现宏大的历史背景,而不是用抽象的数据、理论来说明问题,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整堂课的设计都以马戛尔尼使华为线索,设置了礼品备置、沿途见闻、礼仪冲突、英使请求、回国汇报五个环节,把这节课所要涉及到的中英两国在技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的差异都渗透进去,使学生在有趣的史实当中,通过马戛尔尼的视角认识到乾隆盛世背后的种种危机,并分析清末出现重重危机的缘由。这样安排出于如下考虑:学生的知识存在着断层,要让学生跳过这一断层,很好地参与学习,应在教学难度上做适当的浅化处理,为学生准备好“跳板”——史料。在中英两国的对比中,笔者弱化了对英国的要求,侧重于对中国的社会状况的认识,也为学生顺利跳过断层作了铺垫。

 

另外,在问题的设置上也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维和探究的空间,以自主地表达个人思想和观点。例如,“看了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想要告诉我的?你体会到了什么?”“对于马戛尔尼的要求,你会是怎样的态度?为什么?”等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认识自主地表达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引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最终的结论或者观点也都是由学生得出。这样,学生的参与意愿就很高,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

 

综上可见,我们首先要根据《课标》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然后还要结合学生的学情适当调整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同时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和环节,这些都是使“依标施教”成功展开的关键。

三、因势利导是“依标施教”的重要途经

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并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具体的教学形式和环节之后,还必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因势利导,有效地达成《课标》的要求,这是“依标施教”的重要途经。

 

例如,《课标》1-2-8有一个隐含的要求:在探究和比较中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更深层次的要求,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往往难以达成,而通过因势利导,笔者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笔者的做法是:让前后四个学生为一个协作小组,根据上一学习环节得出的关键词,进一步梳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尝试进行板书设计,建立知识结构图。然后,请学生重新对自己的板书进行排列,并作出解释。

 

生:沙特阿拉伯是热带沙漠气候,那里石油资源十分丰富。热带沙漠气候决定那里的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缺少淡水;石油资源丰富,出口后可得到大量的金钱进行海水淡化;有了淡水就可以发展工业和农业,衣食住行也就有了保障,而且那里的人们十分注意节约淡水,绿洲农业都是用很少的水来进行浇灌的。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回答中虽未出现“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字眼,但已包含着相关的思想,表明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被很好地激发了出来。笔者顺势进行了引导。

 

师:气候和资源其实都是属于自然环境的范畴,而生产和生活则是人文环境。在并不优越的自然环境下,沙特阿拉伯人民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各种有利条件创造出了富有特色的当地生活。

 

笔者的因势利导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题,并给了笔者重要的启示:因势利导,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课标》的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入手。

 

“知识与技能”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往往就是具体的知识点,要是通过教师的直接讲解,往往效率低下,效果很差,但是通过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结果就事半功倍。例如,1-2-8这一《课标》教学的第二环节是:“根据各种资料及你的理解,请用一种颜色填充阿拉伯王国,并请说明你选择这一颜色的理由。”结果有学生选择了蓝色,说其周边有很多海域。笔者就顺势展示了有关地图,让学生自己指出其周边具体有哪些海域,收获了比直接讲解好得多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因势利导有利于解决问题。《课标》2-3-8要求“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难点是“综合多种因素分析”。为此,笔者在课堂的总结阶段设置了“归国报告”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己从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方面概述当时中国的发展状况,顺利地完成马戛尔尼的使华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的达成也离不开因势利导。对1-2-8这一《课标》,当学生点出了“应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之后,笔者马上话锋一转:“沙特阿拉伯王国那么缺水也能创造出那么美好的生活,那我们这里自然环境这样好,就更应该珍惜各种自然资源了。”有效地引导让学生感同身受,纷纷表示赞同。

会议室标语范文3

【关键词】灵感来源创作思维积累展现

1灵感源于生活

画家必须深入生活,随时留心观察自然景色、周围环境、各阶层人物、各民族风情、各种建筑、社会现象、特别是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将这些观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储存在脑海中,形成许多艺术显现,成为日后创作的积淀。伴随着创作思路,逐渐从已有的积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关信息,并将其范围逐渐缩小,向创作思维靠拢、逼近、诱出若干思想火花,当突然爆发出一个偶然的奇想时,点燃了整个思路而突然贯通,形成灵感。这就是灵感产生的过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当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时没悟出合适的表现形式。在冥思苦想进行创作的构思时,这些潜藏在脑海深处的东西,在翻阅速写的偶然启示下,会突然爆发出来。如果创作时没有真实甘受,就应该放下画笔去感受生活,等充实后再回到画架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一切灵感都是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说生活的积累是产生灵感的基础源泉。

2灵感源于文化底蕴

艺术各门类是相通的、交叉的、互动的,文学、诗歌、绘画、音乐、雕塑、舞蹈、建筑都有相互融通和渗透的界面。文学的美和境界有助于提高绘画的品味。诗歌与绘画更是关系密切。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既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既是音画,以音乐语言表现田园风光。雕塑的表现手法也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舞蹈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生动绚丽的舞姿是绘画的丰富素材。叶浅予的画表现舞姿最为传神。建筑艺术中的对称、高耸、曲线、直线的协调、凝重、流畅等要素对绘画都有借鉴价值。作为一个画家,要对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建筑等学科都要涉猎,加深研究以拓宽自身的文化底蕴。

3灵感源于勤奋

灵感只是创造性活动中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他只是提供了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契机,起到催化的作用,并不能代替整个创作过程,还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画家的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的学艺过程。齐白石画鱼虾经常每日观察鱼虾的动态。刘海粟曾遍游国内名山大川,在自然环境下作画,年逾九十仍上黄山。通过长期观察、临摹、体验、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掌握画法的奥秘,达到浑然天成,出手不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喜欢手拿一个速写本,记录自己喜欢的人与物,在创作时也多了很多素材和灵感。俄国大画家列宾写到:“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柴可夫斯基也说过:“灵感是这样的一个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所以没有勤奋就难以产生创作灵感。

4灵感源于独立思考

画家的作品所表现的是自己独特的思路、见识、表达和感受,是具有个性的产物。因此,不能止于摹仿名家、名作。要从大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经过消化吸收,依自身的人生观和艺术感触来进行创作,独立思考才能触发灵感。深藏的苦难岁月刻记跃然画上,是源于画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想象的迸发,突出其个性;是源于心灵的再创作;是思想、理念、观察和情感结合后的升华;是超越自然物表层向提炼出来的更高层次的情感倾诉。

5灵感源于个性

“个性,从广义讲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画家的个性不同,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关注点也不同,对生活的感受、心理体验也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一样,灵感的形成和产生也有很大差异。绘画创作灵感的激发和降临,因人而异,因个性不同而有别。一些画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具个性的、易于激发灵感降临的习惯和癖好。当然,不是所有的画家都有此类习惯癖好,在一定条件下,同样可以获得灵感。个性对画家的创作灵感、作品风格虽有很大影响,但个性不能决定画家的社会价值和艺术成就。无论何种类型个性的画家,经过主观的艰苦努力,都有可能达到艺术高峰。

我喜欢在风景中散步,散步是我在创作灵感与生活之间自然架起的一座桥梁,会使我在平静的心态中感悟周围生活,可以使灵感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获得,我认为灵感不是刻意求得的,也不是常在无意识状态下偶得,它是在有意中追求,在松弛的无意识状态下产生,当对生活的感受多起来后灵感也就随之产生。在北方很多美丽的风景是我无从想象的,阅历的浅薄限制了创作灵感的来源,更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所以说灵感是源于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和阅历的积累。

有时灵感也会来自于偶然,在某种特定环境下,面对某种物体,经过巧妙的结合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开始迷恋丙烯画也是很偶然的巧妙结合,做油画底用的丙烯与水相溶,竟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经过反复推敲实践形成了一种风格,一种特定的符号加上一种能够体现自己个性的表现方式。

6灵感源于知识的积累

灵感不是凭空制造的要多读书、多进行知识的积累。当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灵感的火花就会迸发出来。

灵感来自于多方面,要善于挖掘善于捕捉!

世界各国的绘画都是自然地理、人文、宗教、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与世界观、价值观、哲学观和思维方式相契合的。我们学习西洋画法,要进行消化、辩证吸收、借鉴和融通,将优秀的、具有特色的因素与我国固有文化相结合。将国画的立意、构思、布局、取景、意境、远近、疏密、繁简、浓淡、深浅等章法与西方绘画的立体表现、投影、光彩折射、光度变化等手法以及对物象、形象、心象、意象及幻想的结合方法溶于一炉。达到东西方交融;古典与现代的融通;理性与情感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的契合;这就大大提高了绘画艺术的展现力。升华成一种全新的绘画技法。

画家是通过绘画语言和表现技法来抒发对画的哲学思考、理念、深度和意境。绘画的表现技法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绘画底料材质的改进,画笔、颜料的技术进步,与之相适应,技法也随之有所更新。中西画都有其基本理论、章法及技法。比如说:国画的画论及画谱等。西方画的线条、投影、透视等。在实际运用中,各画派又有着自己的侧重点及特色,形成多彩纷呈。表现技法基本功的勤学苦练就显得十分重要。布局、笔触、着色、光度以及表达内在情操的深度等都需要日积月累地练习。就和小提琴家天天练指法和弓法一样。绘画表现技法基本功的深化和积累可以帮助画家发现思想潜意识中的可燃点,从而增加了突发的灵感所诱燃的机率,增加了灵感出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苏和.论油画创造力的思维灵感与表现形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1,01.

[2]赵九杰.生活灵感状态——浅谈油画风景创作.美术研究,2000,02.

[3]现代汉语词典.务印书馆,2002.

会议室标语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27-02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各高校就本科毕业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差和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等问题在人才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也尽可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表现出学生成才每一环节的社会的要求。然而,在目前人才招聘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用人单位提出“招聘×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这样的条件,让应届的学子们感到无奈,也让从事会计学专业教学的人们深思。是企业招聘倾向存在问题?还是我们的培养模式与规格出现了问题?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高校辛辛苦苦用了四年时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经济进程的推进,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高等学校的会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矛盾也在不断突出,具体表现为“量与质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前程无忧人事管理顾问、《人力资本》主编杨勤女士曾指出:从全国来看,目前会计从业人员中,普通的财务人员供大于求,已经呈现出疲软的态势,而高级的会计从业人员却十分短缺,未来的5年里,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缺口达到60%。可见目前普通高等教育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与社会要求的期望有着较大的差异。

二、目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与不足

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往往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面向大企业、上市公司,兼顾会计科研、教学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壮大,毕业生今后面临的“将是一种多元性的和开放的工作”。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新业务也不断出现和日趋复杂,也将不断提升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内在的能力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记账、报账式会计已经不能满足发展后的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市场对会计人员内在素质的需求必然上升到一个战略高度。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应用性具有单一性。在对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尽管都突出了应用性,但基本是基于会计职业岗位的单一定位,偏重于教育会计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单一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会计工作的目标之一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于经营决策的信息,而现在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普遍没有工程或商业背景做铺垫,学生不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只是简单地强调会计教学要以会计操作和会计实训为主,其结果只能是经济业务的数字核算,很难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学生虽然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则显得不足。培养出的也仅仅具有会计操作能力的“专门应用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定位强调的专业应用性,必将难以应付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没有错,但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实现目标的过程。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应用性具有混淆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相对于研究型人才而言的,与研究型人才培养注重理论性知识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注重应用知识,强调技术的应用,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重视基础理论和创新能力、强调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而目前的现实是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过分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混淆了会计学本科层次应用型教育和高职高专应用型教育的概念。会计学本科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除了具有会计核算的基本能力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只有把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相互融合,才能形成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才能体现和反映科学研究的科技生产力的性质。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在工作中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辨证统一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两者只不过是在工作中的分工不同而已。故会计学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工作仍是智力型和创造性的,是高级人才的培养,其工作的性质同样是“动脑”,而不是“动手”,动手只不过是动脑的外在表现。而不像高职高专毕业生那样毕业后去从事某一岗位工作的所需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复性”的动手操作能力。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应用性缺乏实用性。目前,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校内模拟练习和校外实习来完成。校内实际操作练习基本停留在账、证、表的填制和基本业务的处理上,实践教学的应用层次处于最基本的没有任何公司经营背景下的会计核算层面上。本科实践教学与高职高专学校没有显著差别,深度和广度也难以达到本科会计培养目标的要求。校外实习是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迅速进入角色的关键。而目前的现实是,尽管每个单位在招聘会计人员时都要求有实际会计工作经验,每个企业却都不愿接纳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岗位实习,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会计信息的特殊的私密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每个单位都不愿为新人培训付出过多的培训成本。整个实习过程,学生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企业的全面的会计工作,实习环节流于形式。另外,本科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遵循本科人才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的核心和立足点。而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认为重视实践教学就是增加实务操作的学时,把实务操作作为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教学内容,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过于强调机械性的模拟,因此达不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目的。学生沿着教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被动实践”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也就难以提升学生日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应用性缺乏通用性。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打破了过去按行业划分会计的习惯,普通高校的会计专业和课程建设也淡化了行业会计的界限。改革开放初期,工业企业会计人员的需求一直是主要需求,为了迎合市场,工业企业会计一直是我国普通高校会计专业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主要素材或研究对象。学校在会计专业学生强化和突出专业技能应用性时,更多地是从工业企业会计核算方面着手,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拓展。现代会计业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综合性,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更需要具备经营计划和控制系统设计、问题诊断及相应管理知识的综合人才。目前部分高校的解决办法是设置了一些不是很规范的专业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国际会计、交通会计等,这样过细的划分不仅反映出高校在学科设置上为了学生的一时就业表现出的急功近利,而且反映出了对会计学这门学科理解上的偏差,即有将会计学简单理解一门技术性的算账之学的意味。这种理解必然会反映到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上,具体表现为专业划分过细、自然及人文类课程不受重视等现象。这种所谓的实用性和社会需求的相关性实际上是以牺牲通才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代价的,是一种忽视了会计应用型人才多元化通才教育长远目标的短期做法。

三、构建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需求标准一致性的模式的思考

构建会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标准一致性,需要高校的会计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发展应用型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提高会计专业的办学质量,结合地域特点,突出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岗位技能及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会计应用型人才。

1.以优化课程结构为重点,以能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构建以会计学科与会计职业双主导的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主体的教学方式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规范,关系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配置。方案的每一次修订,都应该是人才培养观念的一次升华。社会需求决定人才的类型,由此才产生专业培养目标。所以,应用型教育不仅有职业属性,还有学科属性。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以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理论教学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以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综合素质体系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想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依托会计学科,从会计职业的角度整合教育过程与教学过程,整合会计职业所需的知识与相关学科的知识。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两个子系统来表现的,专业设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业务规模和职业方向,也体现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硬件与实体部分,是学科专业培养质量标准的具体化,是反映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必要、充分和可能”的课程设置原则,在课程结构上构成“基础平台+专业平台”的平台化架构、形成“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选修+专业方向选修+跨专业选修”等模块化、纵向化和职业化的培养体系。即在会计专业这个大平台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成长要求,结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原有专业内选择,实行有针对性的分流培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基本会计学科理论+专业方向拓展”的方式满足社会的需求,避免不规范专业的设置,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通过分流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另外,从就业目标上看,我们的培养也应当有所定位,在这个市场细分的时代,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适合不同类型的企业。所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就业的目标细分,设计出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通过适当加入商业或工程背景方面的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公司的商业运作与经营过程,拥有兼顾商业运作和会计事务的能力,为今后在会计师岗位上有出色的表现打下基础。

2.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主导者,也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实践者,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相关专业领域方面的综合知识外,还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就是一句空话。

教学与科研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两翼,我们要改变目前重学历、学位、职称的虚增长的现象为重学历,更重能力。教师在高质量完成教学的同时,必须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开展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利用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真正实现“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平台和有效途径。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实践基地,而且还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都具有很强的支持作用。教师通过双师资格的取得和对企业经营运作等环节调查,可以不断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也会给予学生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会有更好的综合性、灵活性。

3.改革实践教学方式,缩短校外实习课时,提高能力培养效果。为了缓解学生在校期间实践锻炼越来越困难这一矛盾,建议把实践环节的大部分内容搬到课堂,通过尽量接近实际情况的情景教学这种方式来解决。即在不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情况下,通过实景拍摄与电脑模拟等手段将实际工作流程转化为声像资料,建立实习基地声像资料库,这是基于现在技术条件下的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的特殊“仿真”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判断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当然这项工作是复杂的,应该在有关部门论证后多院校实施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适当增加专业培养计划的灵活性,提高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应用型高等教育是与社会人才需求联系最紧密的高等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岗位的设置将随之发生变化。而现在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生还没有招,而方案却早已确定,而培养的人却要在四年以后与社会对接。因此,社会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设置上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应具有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调整环节。专业培养计划的这种灵活性应体现在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弹性教学环节上。为此,我们的教育观念还要进一步开放,有组织、有计划地定期进行市场调研,及时了解人才市场变化,把握企业的需求,以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新界定人才培养规格。

4.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构建复合型理论教学体系。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职业资格考试已经波及高校校园,在招聘现场也经常会看到有××会计资质证书优先考虑的现象,这从某个角度说明了企业对用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对本科学历教育的冲击和挑战。对此,我们不能一味拒绝、也不能无动于衷。在人才培养上,除了注重专业知识外,还要坚持大实践培养观,围绕会计职业资质认证,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体现出夯实专业基础、体现学科交叉、注重个性发展、结合资质认证、强调实践环节的思想,构建出以强化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本科基本规格+实践动手能力+会计资质认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与ERP资质认证、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等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资质认证紧密结合与协调。也就是把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融入到会计学历教育,这不仅不会淡化高素质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而且会更加突出会计毕业生将来胜任岗位的核心课程,也会优化应用型会计人才模式,进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

普通高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之间有着某种契约关系,即为社会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否则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会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期望的差距如同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所差异一样,而且这种差异是难以消除的,努力缩小普通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异则是现实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施海丽.高素质财会专业毕业生培养路径探讨.会计之友,2007(4)

2.贝洪俊.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

3.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时间调查证据.会计研究,2007(3)

4.张浩良.会计教育改革新视角:学科和职业双主导.会计之友,2008(1)(上)

会议室标语范文5

[关键词] 小肠憩室;空、回肠憩室;急腹症

小肠憩室中十二指肠憩室常见,空、回肠憩室较少见。病人常无症状,多以并发症就诊。空、回肠特殊检查手段不多,肠道活动度大,检查困难,加之发病后病情急无法进行过多检查,使空、回肠憩室术前诊断率低。现将我院2002年8月~2006年10月收治以急腹症为表现的空回肠憩室临床特征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病人,男14例,女7例,年龄8~64岁。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以脐周、右下腹为主的腹痛,呈持续性发者较为多见,大多数伴有恶心、呕吐。查体:腹部均有固定压痛,11例有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正常,8例伴有发热、寒战,头昏、头痛等全身症状。血常规WBC升高15例,正常或降低6例。全部病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憩室并发有炎症改变,其中2例憩室分别含有胃黏膜组织和胰腺组织。

1.2 治疗方法 选择全麻或硬膜外麻醉,行剖腹探查或术前拟定手术。本组病例均为术中探查发现憩室,行单纯憩室切除术16例,肠切除(包括憩室在内),肠吻合术5例。伴有继发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5次例。伴有肠粘连行粘连松解术4例次。行腹股沟嵌顿疝松解术、修补1例。

2 结果

手术治疗效果佳。术前无确诊病例,大多诊断为阑尾炎9例,肠梗阻5例,肠穿孔4例。其次为胆囊炎1,消化道出血1例,及1例以腹股沟斜疝嵌顿疝术中发现为回肠憩室。其中空肠憩室15例,回肠憩室6例。出血9例,穿孔6例,扭转或梗阻6例,见表1。

表1 小肠憩室并发症 (略)

3 讨论

空、回肠憩室分为Meckel憩室与获得性空回肠憩室,前者为位于回肠末端的先天性真性憩室,多位于回肠末端10~100 cm处,呈指状或囊状。长1~20 cm,多为50 cm左右,基底位于肠系膜缘对侧,憩室内可有如胰腺组织、十二指肠黏膜、胃黏膜等组织[1]。Meckel憩室发现率虽为1.0%~2.5%,但有症状者仅为4%且多为10岁以下儿童,30岁以上很少有症状。其症状可有出血、憩室炎、肠梗阻等。后者是由于某种原因使空回肠发生一种两端痉挛,中间松弛,使局部肠腔内压力升高,肠黏膜带有厚薄不等的肌层,沿肠系膜血管在肠壁处膨出而形成,常为多发性,多见于中老年人。憩室内亦可有胰腺组织、十二指肠黏膜、胃黏膜等组织。

3.1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终生无症状,一旦发病,都是以并发症就诊而易误诊。症状与憩室及其出口的大小、位置与细菌滋生等有关。大憩室易产生局部压迫。憩室小则排空困难,易引起细菌滋生并继发盲襻综合征,甚至引起感染,发生憩室炎、糜烂。若憩室体部较长,易形成憩室扭转。若憩室开口小,可因憩室内容物排空差引起炎症,进而发生粘连性肠梗阻[2]。因此,空、回憩室出现急腹症时,临床表现多变而特征性较差。本组全部病例均有腹痛,而腹痛部位变动大,间断或持续发作。病人有腹胀表现19例,有消化道出血,果酱样黑便或柏油样便3例。查体:均有固定压痛,大多数以脐周、右下腹压痛为主,有肌紧张及反跳痛11例。本组21例病人均经X线腹透或腹X线平片检查,7例有不同程度的气液平面,5例呈阶梯状排列。

3.2 诊断情况 常规检查结合症状、体征,术前几乎无确诊病例。钡餐、钡灌肠造影、纤维胃十二指肠镜、结肠镜检查仅能帮助排除胃十二指肠、结肠的病变,而肠系膜上动脉选择性造影或99mTC核扫描也难以明确提示憩室病变。小肠镜检,仿真内镜及无线胶囊内镜,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但实用性差。本组有1例为腹腔镜探查发现确诊。因此在诊断过程中有以下情况应考虑有小肠憩室可能:(1)既往有果酱样大便,又无上消化道溃疡及结肠病变的消化道出血、肠穿孔的病人。(2)表现为胆囊炎,无结石,腹部压痛部位低且有变动时。(3)临床表现为低位肠梗阻或类似阑尾炎,但压痛部位较麦氏点稍高又靠内侧的病人。总之,诊断空、回肠憩室现有的特殊检查多存在局限性,不能因医技检查未发现憩室而忽视考虑该病。对于原发病因不是很明确的急腹症患者除外憩室存在,更加重要。

3.3 治疗方法 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要全面细致。在出现以下情况时,要注意切勿漏诊:(1)行阑尾切除术中阑尾病变与术前症状、体征不相符时应探查末端回肠100 cm。(2)慢性阑尾炎手术时常规检查回肠手段。(3)肠梗阻在探查时,也要注意有无憩室环绕打结,压迫肠管或致肠套叠等原因而引起的梗阻。(4)消化道出血部位不明确时,需仔细探察肠管,以免漏诊出血性憩室病灶。(5)腹股沟嵌顿疝手术中,注意疝内容物是否为憩室。空、回肠憩室内可有分泌腺,特别是梅克尔憩室的异位黏膜(尤其是胃黏膜)容易引起邻近回肠黏膜的消化性溃疡,引发出血。文献报道,有症状的憩室中61%有异位组织[3]。因此,手术方式选择上,考虑到有消化腺存在,对于单发的及病变局限的憩室多采用憩室单纯切除,对于多发及病变广泛的憩室多采用包括憩室在内的肠段切除吻合术。

[参考文献]

1 唐清斌,杨华.空回肠憩室并发症36例临床分析.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31):189.

会议室标语范文6

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表的字要写吗?答案在这里:

一年级为小学阶段的打基础时期,倡导多识字,因为识字多了有助于学生读懂题目要求,提高理解能力。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表的字只认识即可,不用会写。但是,一年级上册语文生字表中的生字必须全部会写。这是二者的区别。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图书室标语

下一篇实验室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