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朗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离骚朗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离骚朗读

离骚朗读范文1

要改变这种教学状态,我认为必须立足于诗歌的美学角度,再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品味,在品味中创造。因此,教学中我作了这样的努力:

一、利用诵读,营造氛围,巧妙架设情感的桥梁

郭沫若先生说过:“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表现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诗歌的欣赏是离不开诵读的。严羽在论学《离骚》时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如戛釜撞钟耳。”在严羽看来,像《离骚》这样的作品,意蕴深厚,情感炽烈,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其真谛,这种阅读不是静态的阅读,而须配之以朗诵,动之以感情,到了涕泪满襟的程度才算是领会了作者的高尚精神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于是,我把指导学生诵读,在学生与诗人之间架设情感的桥梁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诵读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篇中虽多见生僻词语,但我还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回避注释,关注诗歌,认真聆听,而教师在诵读中用贴近诗歌情感的语音、语调、语速传达出诗歌的情感,把对字句的理解完全关注在诵读中,“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无声的文字中蕴涵的情感变为有声的可感知情感,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激起相应的情感。其次,学生自由品味诵读,通过个人感受,同学相互之间的探讨,把对诗歌的理解用比较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完成诗歌诵读的内化过程。最后,学生个人诵读和集体诵读,使学生能出之于口,闻之于耳,感之于心,通过口、眼、耳、心等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作品情感的体验中。

二、再现背景,激发想象,诗意品味美好的人格

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并诗意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是研读《离骚》的另外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两个步骤。

1.以广阔的背景来注解,体验诗人的情怀。

由于时代不同,诗人写作的特定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有别等,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因此,通过相关资料的链接,为学生还原社会生活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体验诗人的情怀。

高贵出身。《离骚》开篇,诗人自叙高贵的出身,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此时链接《五人墓碑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明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强调出身高贵,目的是表现自己对祖国的前途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表明自己应该为国家尽心尽力的情怀。

美好品格。取诸香草、美人等美好事物,比况诗人美好的品格与高尚的人生追求,是《离骚》中重要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也直接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创作。链接《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明确:诗人以美好事物自喻,意在表现自身的美好人格,表明自己有能力使国家中兴。

不惮前驱。不惧怕自己所处的恶劣环境,坚持信念而矢志不渝是屈原在《离骚》中集中表达的情感,而这又是中国几千年来知识分子不悔的情结。链接《涉江》: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接舆髡首兮,桑扈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明确:诗人反复表白,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情怀可歌可泣。

2.从诗中来,到诗中去,完成诗意的概括。

通过相关诗文的链接,展示丰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屈原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建了联想的平台,促使他们走进丰富的中国古代诗歌的苑囿。于是,鼓励学生在古典诗歌领域里探寻,用比较恰当的诗句对上述屈原的人格品德进行概括。学生开始了想象的风暴,积极地展开讨论,最后评选出比较恰当的评价:

高贵出身:陈力就列,不能则止。(《论语》)

美好品格: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刘羽《一鹭图》)

不惮前驱: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三、体验创作

通过联系相关诗歌,进行比较教学,以诗教诗,学生触类旁通,接受诗歌的感染,胸中涌动诗情画意,创作的欲望便呼之欲出了。于是,我适时引导:屈原为国请命,其志也坚,九死不悔,其情也专。我能体会到,在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为其情志深深地震撼着,感动着,有些同学满腔诗情,积于胸中,何不让我们一吐为快?让我们也以“离骚”为话题,把心中的字句连成诗篇吧!

于是学生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积极进行酝酿创作。以下是部分学生交流的诗篇:

1.《武陵春・离骚》:流年似水春秋梦,叶落花又尽。孤身异处荒凉地,欲语泪先流。遥思美人迟暮时,思绪又翻腾,愿挟赤胆为君导,鬓虽残,心未死。

2.《七律・离骚》:高阳苗裔生吉日,皇考伯庸赐嘉名。内美修能兼吾有,江蓠秋兰披身行。苍苇茫茫淘江浪,日月汩汩逝光阴。莫悔迟暮迷失路,骐骥驰骋道灵均。

3.《离骚》:江蓠芷草秋兰佩,祥瑞至,芬芳满眼春。冰心未寒人间乱,风欲雨,飘摇正黄昏。君上马鞍干戈起,天地正,日月淹乾坤。

4.《离骚》:生于禀赋以嘉名,一轮芳华几时欢。翘楚何待光阴逝,愿为君王马首瞻。

5.《离骚》:赤凌青虬吉日至,素朴衣冠满德馨。一腔满志怎堪圮,可叹汨罗须臾时。

6.《和离骚》:平生孤直自非凡,不齿王侯常笑谈。他年我得千里臂,仅凭只手可擎天。

教学后记

离骚朗读范文2

人生是美好的,也是孤独的。拿起一瓶葡萄酒走上阳台,端一把躺椅坐下,拿起葡萄酒往小杯中倒入,一股红色的液体流入杯中,寒风吹来,没有一丝刺骨,只觉秋意浓浓,暖意浓浓,因那一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哪敢“违背”李太白诗中的意味呢?我端起酒杯,一咽既下,一股暖流顺着咽喉到了胃里,抬起头,不禁瞅了一眼明月,又低下头准备在倒,我乍一抬头,仔细一看那轮明月与往日不同,旁边多了无数颗星星相伴,啊!多么美好的场景,它们“一家”团聚,此时此刻可能正说着那无尽的话语,品尝着杯中美酒与佳肴。我向往和它们在一起,说尽心中无限事。我清了清嗓子,美好的画面逐渐消失了。

我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从前,无忧无虑,不禁想到庄子的《逍遥游》,文章陈述了绝对自由,无己,无功,无利的人生境界。我们的人生每天都是充满欢悦的,有人问我:你怎么每天都那么开心,像吃了开心果!我说:哪有,一个人悲伤就算吃开心果也不会开心啊!所以我认为人生应该保持每天心情的愉悦和乐观,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有它存在的价值。人活着,不就为了图个乐吗?人开心了,无忧愁了,寿命都会长一大截呢。我们何不改变自己的心灵,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清新,敞开胸膛大声呼喊一声呢。也许这样,能让我们的心得到一次洗礼。或者,我们可以漫步于海边,听上一曲优雅的歌曲,放松一下心情。又或者,我们回到家中,看上几首乐观、豁达的诗,品味诗人带给我们的真趣。

回到现实,我还在躺椅上拿着酒杯,我能感觉到我的嘴保持着微笑状。

离骚朗读范文3

【关键词】阅读 生命成长 朗读 解读

作家李少咏在他的作品《穿透与印证》中写到:“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穿透与印证的过程,穿透世俗世界的纷扰,印证个体生命的体验,获得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愉悦与快乐。所以有人称阅读为精神王国的探险,灵魂世界的壮游……”深读此言,懂得它意在点拨我们要珍视阅读,使得阅读意识、阅读行为穿梭、游弋、熔铸于每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成为生命本质的组成部分,而最终体现在人的精神特质里。有了此等透悟,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就应树立一个以生命高质量的成长为终极目的的人文课堂观,作为进行教学课堂的导向。这样,阅读伴随着青春,青春牵引着阅读,在时间的脉络里,在小小的课堂中,一颗颗纯美的心灵同时触摸、解析、眷恋充满张力的文字,跌宕流动的情感,华美深邃的思想……在精神王国探险,在灵魂世界壮游……一路体会,一路收获。

一、在朗读中开拓眼界

高山流水是伯牙子期心灵契合的朗读;“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融入了风云声华的琵琶女的朗读;“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李凭惊天动地,高迈卓荦的朗读;弦思琴韵,悠悠意绪,都是从声音的呈现方式中带给我们的体验。言为心声,读为言生,把无声的书面语变成声情并茂的有声的口头语言,把静止的视觉形象吟哦成流动不居,振华铺采的听觉形象,同声相应,共鸣共振,我们眼前心里会凸显出雷奔电走或月朗风清的风景。所以,阅读教学要以朗读为先声,好比一场战争的序幕是从击鼓和号角声中拉开一样。如此,语言岂可沉默,耳朵岂可喑哑?从声音中开始吧。运用音节、语节、把握语调、声韵,注意抑扬顿挫,强弱缓急;清晰、响亮,富有感情的朗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更容易明晰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慧心,更容易领会文章的中心内容和命意深浅;感受作者的人格态度,感情倾向,;同时,又培养了朗读者的语感,增强了对语言的选择能力、捕捉能力、和敏锐性;锻炼了口语表达,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度和层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朗读这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的眼界大大开拓了,目之所及,皆行于文;心胸也大大开拓了,心之所想,笔底波澜。我们朗读《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一种豪华落尽处的真纯在绵邈深长的文字里徘徊。读之,就像仰卧在生命的温床上,安祥地抚摩柔软的时间;又如信步月挂柳梢头的溪畔,惬意于天人合一的豁达圆转。朗读,一字字,一句句,浸染着靖节先生的生命色彩;朗读,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回溯五柳先生盛开的篱笆墙和对面悠然的南山……我们的心走得很远,我们的眼睛看得很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我们在朗读李白的《将进酒》,一腔豪情,排闼而出,全部倾泻在了千顷万亩的滚滚江水中了;觥筹交错,扶醉长饮,全部融会贯通到了这可以率尔操斛,却无以任意驱驰的命运的逆流中了。饱含激情,字字豪迈;回眸时光,句句慷慨。入乎其内,我们吟味太白在生命之乡浪漫飘逸的角逐,出乎其外,我们才释卷长叹,那所谓的恢弘淡定的酒神精神,不过只是文学、文化在专制狭隘的政治城堡下低回不已的低调姿态,是一种含蓄的文化坚持和立场。朗读就这样殷勤的激活了我们的思考,丰富了我们的情怀,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如果我们不去用声音鼓动我们的情感,不去充满感情地朗读;那么,陶渊明的南山、东篱、松菊、田园,还有盈樽的美酒,就没有灵气了,就永远是岑寂的文字了;他心灵深处的牧歌就不能深情飞扬了。如果不驱遣声音激越地朗读,那么,李白从天上来的黄河,就永远是枯槁的水,他和岑夫子、丹丘生的对饮,也就只是寂寞酒徒的偶然一聚罢了。如果北宋的太平宰相晏殊没有高声吟咏过《将进酒》,怎会展笺研墨,挥毫写就“春光一去如流电,当歌对酒暮沉吟,人生有限情无限……”感慨呢?朗读吧,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放声朗读吧,在阅读教学中;让那朗朗的读书声飘荡回响在我们的校园里。“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在平平仄仄的节奏里,在长长短短的韵律中,在收拢纵开的语调中,我们的思考步步深入,所得慢慢增多,眼界渐渐深远。

二、在解读中提升境界

文学家说,没有境界的爱情是容易快乐的,但也是寡味易失的。那么,没有境界的生活,是容易对付的,但也因缺盐少醋,食之无味;以此而推,没有境界的阅读教学,是容易应对生成的,但也是容易浮躁失重的,因为这种方式最容易磨钝人的精灵般的感觉;很快,学生充沛的热情,灿烂的情愫就会落荒而逃。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依靠用自己的生命体会筑垒而就的境界经营出一个经纬纵横的课堂境界,让学生介入你的美丽并进而提升学生的境界,那是最惬意欣慰不过的了。因而,在有了充分饱满的朗读作马前卒,蓄势已足后,教师就可引弓上箭,对课文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在教师对教材深刻的理解力,智慧的预见力和高超的教学传导力这三力合一的解析中,流矢穿心,很快就会打动学生,使他们敞开心灵,去尽情地吸收文章的每一束光线和每一缕芳香。

可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生动厚重的解析永远应是课堂的一盏灯。娓娓地讲解,一点一滴地阐扬,把我们对每一份语言的旨意的理解和盘托出,让学生细细地咀嚼、感悟……在语言文字玄黄的奥理中,在作者积淀了岁月的沉香后,而啸出的剑气或内敛成的生命格调,正一寸寸地充实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了。忽然想起一句充满了想象的话:巴黎是一场流动的豪华的一筵席;那么,每一个,我们必须往来过从的语言王国,不也是一场场流动的豪华的筵席吗?我们每一个来到其间的人,岂不就是最有福气的享用者?惜福吧。

在讲授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幅暮春郊游图是曾点气象的具象化,我们可以站在一个较高的文化立足点上,给学生讲解它的精义实则也就是儒家文化的精髓:生产关系中最感性的关系——人伦关系。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宽等等道德规范,万德归一,其实质都是我们民族个性中的价值取向——人伦。“艺术、哲学及文化,都不是技巧,而是一个人情往来。”……曾点的志向之所以得师赞赏,是因为他把孔子心中理想的人伦关系形象点染出来……经过这样提升式的解析,会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结构不断优化。他们的思绪立即和一种高远的从容纠缠在了一起,和一场无言的大美不期而遇。从他们的问题回答和发问已经懂得:他们的心灵此时此刻就只需要这样一次郊游一次出走一次回归,他们深刻的感悟是文字背后的纵深,是那种政治上的大理想修养上的大追求。

解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我们先概括点评司马迁及《史记》的价值意义:如果汉代失去了司马迁,整个朝代就将失落一个伟大的灵感;如果中国没有《史记》,那么整个中国就缺失了一个伟大的回声。司马迁选择《史记》作为命运,他把全部的生命之质都放在了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作品中了。他和他的生命结晶不仅仅属于十年一代,百年一纪的物理时间,也不仅仅属于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时间,他们纯然合二为一,已成为一个永恒的宇宙,任何时间,只要你的心灵需要,他都会如约而至……有了这样的体悟,再去解读这篇纵横捭阖、起伏跌宕的天下奇文,会有再上层楼的收获。“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用先贤忍辱负重而成就不朽之业绩的事迹来鞭策自己,为了最终“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则“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来阐释人生的最高价值。痛定思痛,生命轻重,鸿毛泰山,是应放在坚韧的人生天平上去权衡。孔子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巅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只有人生遇到困境时,喷薄而出的应对往往才是至情至理的。因为这时人生会选择最精华的部分去做。司马迁要留下来,以气骨为生活,以毅力作家园,以《史记》为灵魂,去攀缘高山泅渡江河。我们与他心心相印,在理想中同行。解读、品味、收获,我们此时此刻已经从庸常的中,从琐碎的浮躁里抽取出永恒,进入语言与思想的原乡栖息。

离骚朗读范文4

一、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认识

新生入学的第一节历史课,我先排除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说明历史课并非故事课,学生之所以形成这种概念是由于小学历史故事教学造成的。历史故事的趣味性,生动性适合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和掌握,如果到了初中阶段仍停留于这一层次,容易使学生步入误区,以至今后很难达到较高层次的学习。因此,历史的第一课应灌输给学生的是“历史课非故事课”,要把历史看作一门科学,去探寻其规律,掌握其知识。

二、使用规范的史学语言

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门术语,历史学科有历史学科的语言和专门术语。比如历史课常用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还有历史学的一些专有名词;编年体通史,纪传体通史,皇帝年号、历史年表等等。我们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养成运用历史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述的习惯。如历史上有许多须要理解、掌握和解释的“名词”,我为学生制定名词解释的“三要素”即时间、内容和作用。例如解释“楚汉之争”,很多同学不知如何下手,但按照“三要素”去解释,使得他们茅塞顿开。

三、教会学生在书本上作标记

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教材,并在教师指导下,划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用符号作标记,会使学生获益匪浅。我曾作过调查,凡是解决问题能力强,历史成绩好的同学是按照老师要求在书本上作标记的。有一位同学在“王安石变法”一节中做了以下标记:变法目的──“富国强兵”旁边写上目的并在“富国强兵”的下面划上横线,“变法五项内容”每一点旁边都编上编号并在内容下面划上横线,在“变法失败原因”旁边写上失败原因。这也是学习历史习惯的具体表现,所以历史学习的能力提高很快。相比之下,没有养成这一良好习惯的学生对以往学过的知识就依然是陌生的。

离骚朗读范文5

关键词:朗读古代诗歌 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09-02

On Reading Aloud in th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Xu Hongbo

(Fuxin Higher Training College,Fuxin Liaoning,China 123000)

Abstract:As long art forms,ancient poetry takes note of the art of music and painting,is the carrier of the ancients will and emotion, and holds a special position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Read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the teacher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hould be through the early reading,to grasp the rhythm of poetry;Perusal,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poetry imagery;Deep reading,truly feel emotional poetry.

Key Words:Read the Ancient Poetry;Teaching;Effect

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我国的诗歌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其优美绮丽的韵律和文化底蕴无一不引人入胜。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深刻的感知这一切呢?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诗歌的教学是需要通过朗读去感受其韵律美、绘画美以及情感美的。另外,我国古代诗歌的特质也决定了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古代诗歌语言意境之美的重要方法。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对朗读教学古代诗歌的方法也是推崇备至,他指出:“朗读是母语教学的优良传统”。可见,朗读是汉语教学尤其是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1 初读,把握诗歌韵律节奏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而所谓“朗读”即是要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

在初读阶段,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节奏并在朗读过程中读出语调、语气等,这样就可以正确的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其情感意蕴,又因为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均是文言,因此,只有读准了字音才能够正确的理解诗歌的意义。如在《敕勒川》这首诗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一句中的“见”字应当读作“xiàn”,当做“出现”来理解,可以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水草丰富、牛羊肥壮的景象。

古代诗歌还具有语言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四言、五言、七言甚至长短句等均呈现出不同的语言形式,因语言形式的不同朗读时的停顿方法也就不尽相同,只有正确的理解了诗歌的内涵,才可以读出意境。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断句方法,并读出诗歌所要求的语气和语势等,进而领会诗歌无穷的魅力。如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中的“”字就难倒了不少人。而如果通过初读在结合肯文的注释,学生就可以得知这个字读“xī”音,“噫吁”则表达了使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禁的感慨和惊叹,然后学生再联系后面的“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可以进一步了解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了。

2 熟读,掌握诗歌内涵意象

古代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并表达情感的,而诗歌的意象不仅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还掺杂着所要表达的艺术情感。若想读懂诗歌就要先把这些意象揣摩明白,所以这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就需要熟读。熟读指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在理解基本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联想等方式方法去解读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营造的意境,并体会作者通过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一样,这样既可以理解了诗歌内容的主旨,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如《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四句的教学就可以通过熟读,鼓励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对这四句诗歌进行解释:“松林竹叶之间,漏下了丝丝月光,清流缓缓而下,敲打着山石,宛如一曲悦耳动听的乐曲。竹林喧闹、莲叶摇动,啊,这都是浣女渔人归来时的喜悦啊!”当学生理解了这幅清新“山水画”意境的同时,也就理解作者王维关于生活的志趣了。

另外,熟读诗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因为诗歌都具有意境美,而这种美对于学生而言是不易于表达出来的,就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样,需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并通过一定的语言组织再现出来,因此,在课堂的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朗读并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联想,进而充分的掌握语言的应用技能。

3 深读,切实体会诗歌情感

通过对古代诗歌的产生以及发展的了解可以知道,诗歌都是诗人以情感为出发点进行创作的,鉴于“感人心者,必先乎情”的道理,读者只有带“情”的去朗读诗歌,才可以置身其境、感受其情。因为诗歌是一种至情的语言表达,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所以深读诗歌不仅可以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涵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还可以成为学生通过诗歌的文字进行情感体验的媒介。如《将进酒》这首诗,其感情主线是由悲到欢,由欢至愤,最后到狂的一个过程,期间感情变化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紧紧的抓住主线,从诗歌中挖掘出反映情感的诗句,然后根据所反映的情感教导学生进行学习性的朗读,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一句就应要求学生以一种人生易老,大事未成的情感进行朗读;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句就要以自信昂扬的情感进行朗读。只有将诗歌的情感主线牢牢掌握后才能对诗歌的内容进一步的理解。

在深读的过程中,应该教导学生根据诗人经历、诗歌情感基调的不同而进行或沉重、或舒缓、或明快、或激昂的朗读,比如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要读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要读的悠然自得;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要读的清新明快;而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要读的慷慨激昂。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艺术瑰宝,其优美和谐的韵律、丰富深刻的内涵以及清新隽永的意境无不让我们意犹未尽,因此,我们在学习解读古代诗歌的过程中不仅要感受其韵律节奏还要欣赏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情感,显然,朗读是学习诗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总之,学习古代诗歌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而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通过初读、熟读和深读这一系列的朗读学习,不但可以诱发学生学习诗歌情感世界的兴趣,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诗歌产生更加多元的理解,从而收获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施茂枝.体验感悟:阅读教学新的增长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6(2):30-35.

[2] 王忠厚.古诗和古诗教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3] 程仲.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之我见[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2).

[4] 裴玉琪.赏读古诗词 积淀文化底蕴――《小学生古诗文背诵的研究》课题阶段小结[J].教学与管理,2005(2):50.

离骚朗读范文6

1.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情感互动。就是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始终灌注着情感,以情感沟通和融洽师生关系;并且,教师要以充沛的情感引领着学生进入教学内容的情感世界,而教学内容丰富的情感又不断熏陶、感染师生,这样使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2.教学技艺、辅助手段具有美感。就是指教师有过硬的学科专业技能,教学语言(包括语音、动作、姿态、手势、表情、态度等)运用准确、明白、流畅、生动、形象,与整个教学活动协调、和谐。各种教具操作准确且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与其他教学部分浑然一体。教学场景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一致,能与教学活动完美统一。

3.探索和完善作文评改。语言通顺是作文的最基本的要求,语言流畅是学生作文的较高要求,而语言生动是作文的高级要求。语言的生动性是解决作品文采的关键。生动的语言,是作者运用修辞的结果,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创造,它包含着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思考、分析、综合和概括,包容着丰富多彩的思想,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语言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生动的语言是学生语言基本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高度融合,是学生语文素质高的一种重要体现。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引导学生的同时,积极撰写生动的作文,身体力行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快速作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还远远不止如此。这只是在课堂上的表现,它的重要的思想基础是大量阅读和深厚的生活体验。它把语文学习和语文素质的习得有意无意地推向课堂之外。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语文素质在课外这个无比广阔的时空中进一步得到锤炼和提高。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开辟人文教育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