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项链莫泊桑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项链莫泊桑赏析范文1
关键词: 小说鉴赏 人物形象赏析 鉴赏模式
一、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学生现时的小说鉴赏状态写照。
不热衷课外阅读,语文素养不高是我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相对而言,小说是学生平时课外阅读中最感兴趣的文体,但是他们在阅读中往往会流于对情节的肤浅感受和对人物的简单评点,常无法用更科学的鉴赏技巧去深入理解人物把握主题从而吸取精神养分。
粤教版高中语文小说单元中选入曹雪芹的《宝玉挨打》、选入鲁迅的《祝福》、《阿Q正传(节选)》,莫泊桑的《项链》,卡夫卡的《变形记(节选)》等中外小说名篇。对于这些经典篇目,以人物形象为小说鉴赏切入口会是学生阅读时的第一反应。但如何真正读透这些经典的小说形象?不少学生哀叹:“此山太高!”
通常,学生会流连于山脚,简单评价祥林嫂是个遭人嫌弃、命运多舛的农村妇女,值得同情;玛蒂尔德爱慕虚荣,遭命运玩笑也是活该;宝玉挨打,贾府里的众人只是忙成一片,慌成一片,大可不必;阿Q是个可怜又可笑的自大家伙;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让人害怕……
但对于形象背后的“为什么”的探究,可能会让一片学生陷入迷茫。
于是乎,如何把握祥林嫂在反复絮叨的神经质下可悲又可叹的形象本质,玛蒂尔德用尽十年偿还一件假项链的性格内涵,宝玉挨打贾府各色人等表现不一的社会根源,阿Q精神胜利法后的社会本质,格里高尔被异化为甲虫的夸张表象所体现出来的资本社会的冷漠带予人心的悸动和冲突等这些对人物形象的深入探究,会是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鉴赏中止步仰望的高山:“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在曲曲折折的人心后,在青泥盘盘的社会背景中,绕过萦回的鉴赏歧途,引领学生克服人物鉴赏的畏难情绪,让其在浅显的初步感知下通过相关技巧逐步攀登,最终到达人物的本质内涵的高峰尽览小说深刻主题,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旨。接下来用《项链》的第2课时的关于“玛蒂尔德人物形象鉴赏”的一节公开课的前后设计两个方案对比修改的过程,去探讨一套可行的小说人物鉴赏模式,让学生可以准确到位地赏析人物形象,又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探究阅读能力。
二、信步上鸟道,不知身忽高——三步解读法,搭桥铺路,引领学生消除畏难情绪,信步闲赏书中人。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1]
《项链》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经典,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内涵丰富,可进行多元解读。故希望借助对玛蒂尔德的形象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小说阅读中需要根据相关因素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层解读的方法,并借此激发学生阅读课外小说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形成自己深入思考、独立探究的阅读习惯。
1.初读人物,借助描写技巧知人物。
对人物的直观了解往往需借助其言行,之于初读小说人物,就要从一些人物的相关描写着手。
因此,在“识路”的第一环节,我第一次设计的问题是:请你给出几个关键词,告诉大家你对玛蒂尔德的看法。并在文中找到相关依据。第一个问题本是简单,学生很快能找到文中的相关处,给出了美丽、虚荣、坚强、守信等词语。片面地用一个词概括是学生解答本问题的一个共性,可见,该问题仍然问得空泛,不利于学生归纳出初读的鉴赏方法。针对于此,我重新设修改了问题:请大家在书上分别划出关于玛蒂尔德外貌、心理、语言及行动描写的有关语句,并(旁注)用一个词简要分析刻画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这样的处理让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把握住初步感知人物的要领,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物。另外,为了让学生对人物有自己看法,我设计了一个表格:
选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关于玛蒂尔德的描写中的一两处,并进行简要说明。
从学生的学案作业反馈中,发现该表格的设计让学生在初读人物时明确了自己的鉴赏切入点,学生开始对人物有话可说。比如有学生抓住“她比所有的女人都漂亮、高雅、迷人,满脸笑容,快活得几乎发狂”的外貌描写,给出了“写出了玛蒂尔德自恃容貌标致渴望过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虚荣和肤浅”的理由;有同学抓住了“她用恼怒的眼睛瞪着他,不耐烦地大声说:‘你叫我穿什么到那儿去?’”的语言行动描写,给出了“写出玛蒂尔德的爱面子、对丈夫的颐指气使的骄横”的答案。
问题改变,学生更有话说,顺势也就可以让学生总结出“初读时归纳小结,用什么方法感知人物”的答案:借助描写技巧知人物。
2.深读人物,联系社会背景懂人物。
恩格斯说人永远是社会性的动物,而新课标在“发现、创新”的课程目标中,也要求学生“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思考、领悟”中要求“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鉴于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及新课标的精神,我认为要让学生进一步读懂人物就需联系社会背景。
在最初的时候,“深读”环节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①找出文中能体现玛蒂尔德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特点的地方,并归纳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
②玛蒂尔德属于什么阶层?她的梦想于她而言有何意义?
③丢项链后,玛蒂尔德和丈夫用了十年去赔偿,这十年意味着什么?
项链莫泊桑赏析范文2
分析小说结构其实就是分析小说的情节。小说的情节主要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高考试题所选用的小说篇幅一般不长,往往采用线式、场面式、对比式等常见的结构形式。场面式结构和对比式结构考生一般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下面主要谈谈线式结构。
线式结构的微型小说在设置情节线索时,可以安排单线情节,也可以安排双线情节。单线情节以一条线索来安排故事的发展变化。例如鲁迅的《孔乙己》,这篇小说以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前后经过为线索来展开叙事,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复杂性格和悲惨的一生。
双线情节的两条线索可能平行发展,也可能交叉发展,在作品的最后一个细节(也可能在某个特定的细节),两条线索发生碰撞,交织在一起,形成作品的。例如鲁迅的《药》,这篇小说采用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模式,明线是华老栓一家的故事,暗线则是夏家的故事,通过华夏两家的命运表现双重主题: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从结构的要素上看,除了情节外,考生还要关注线索、过渡、照应和伏笔等。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考生要特别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等较深层面的意义。
考生在概括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或情感、情绪上的偏激。一般说来,小说的主题具有复杂性与矛盾性的特点,考生概括小说的主题时,需要特别小心。
小说的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一个事件内部或一系列事件之间的冲突与纠葛,都可能导致小说主题的复杂性。考生面对相关、相对甚至截然相反的信息,对主题的感悟有时会难以道清。例如鲁迅的《药》,考生如果从华老栓的角度分析,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从中可以看出在封建制度下,人民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无知的境地,革命者为解放民众而献出生命,民众不但不理解,反而吃他的血,因此小说主题可归结为:揭示了封建统治下民众的麻木不仁。考生如果从夏瑜的角度分析,他为革命献身,却连自己的母亲也不理解他,因此小说的主题可以归结为:揭示了资产阶级革命者没有发动群众的悲哀。
有时,主题的复杂性、矛盾性还缘于作者面对复杂的文本“现实”时,自我价值判断的含混。比如莫泊桑久负盛名的《项链》,其主题究竟是想谴责玛蒂尔德不切实际地爱慕虚荣,还是在同情一个不失自我尊严的小人物被命运捉弄的不公?作者对玛蒂尔德既有嘲笑又有敬意,既有叹息又有悲悯,反映到小说的主题上也自然是五味杂陈。
对于这类小说,考生如果仅对一种主题进行分析,或在几种意义中选取一种意义来说明主题,是不可取的。
一般来讲,要准确地概括小说的主题,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解读小说标题的内涵;②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④解析小说的精巧构思(如对比、衬托等手法的运用)。
小说的语言一般具有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含蓄丰富的特点。考生品味小说语言,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最后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小说使用反语、双关、婉曲等修辞手法,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例如鲁迅的《药》,第三部分就有出彩的语言描写。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
“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按常理,驼背五少爷说“疯了”应该跟在“二十多岁的人”的话后面,这样更能集中表现众听客极力附和、讨好康大叔的情形。然而,小说暂时中断谈话,写店里其他人的反应,再写康大叔对小栓连嚷“包好”之后,才猛然接上这句“疯了”。这样的处理,让读者感觉这句“疯了”是针对康大叔的“包好”而来的,既戳穿康大叔的骗术,又暗示小栓的悲剧,而表面上还在奉承康大叔,从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戏剧效果。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所以,赏析人物形象是考生阅读小说的主要任务。一般而言,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①从分析人物描写切入。考生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能够发掘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如《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一觉醒来,面对从没见过的沙发,只敢“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不敢坐”,足见他老实憨厚。交了5元钱的住宿费后,他的心态起了变化,一心想找回些什么。于是,他“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坏”。这些行为举止的描写,表现出他自私狭隘的性格特点。
②从分析故事情节切入。考生要学会在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中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动作、内心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如《项链》,通过“借链”“失链”“购链”“还链”的曲折而复杂的情节,我们便可以逐渐看清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项链莫泊桑赏析范文3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开放、动态的双向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应该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对语文知识进行感知、理解、应用和巩固的心理流程,因此,“感知―理解―应用”三个阶段确定了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心理轨迹。
一、感知阶段对学生审美注意的激发
感知阶段,是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认知准备的起始阶段,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开启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心理驱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那么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怎样适应人的好奇的天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呢?
其一,要使开讲艺术达到陌生化。如教读朱自清的散文《绿》 这篇课文,常规教学的思路多半循着“文眼―铺垫描写―精彩段赏析―总结”进行教学设计,这熟悉的模式,对学生来说引不起多大的惊奇感和新鲜感,审美注意也就不那么强烈。我们可以独辟溪径,抓住课文倒数第三行并不显眼位置上的“女儿绿”这个独具魅力可以辐射全篇的奇巧之词,启发学生从“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小姑娘”的品貌特征上去思索,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所特有的情调,展开艺术想象和联想,理解“女儿绿”何以能将梅雨潭的绿生命化、个性化、情感化,由此切入,逆向推导,很快将同学们置入艺术再创造的境界之中,使他们耳目一新,陶醉不已,变浓厚的兴趣为主动求学的动力,牢牢抓住学生的审美注意。 其二,唤起学生的期待欲。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出“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老师的教学,也应该像海面上移动的冰山,把“水下的八分之七”留给学生自己去想象和探求,使学生期待得到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的注意就经常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有位老师在讲授 《七根火柴》时,故意将 《七根火柴》写成 《六根火柴》,当学生质疑时,他笑道:“明明是七根火柴,为什么我变成六根火柴呢?这一根火柴到哪里去了呢?这一根火柴在漫漫草地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位老师欲擒故纵,在学生心理放下了一个悬念,学生的情绪迅速兴奋起来,跃跃欲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期待欲,也能让学生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保持对课文内容的审美注意,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
二、理解阶段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反应
学生认识心理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包括两个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方面,一是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情感体验能力,二是学生对作品内容有所评价的情感反应。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雨中泰山的瑰丽景致,长江三峡的雄奇风光,一见钟情、心心相印的林贷玉、贾宝玉、忠于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刘兰芝,这些形象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与意愿,呈现出生命的美和活力,当他们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对象时,就绝不只是纯粹认知的静止物象,而成了人们心灵颤动的一种传递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深入体验文章中渗透着的情感跃动。
一位教师在教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展示一幅鲜艳的《桃花源图》)同学们,有的人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而有的人却倾心于淳美的田园风光。你们看,那青山翠林,桃花鲜艳,安静和谐的村落,红花掩映的房屋,淳厚古朴的乡情,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这就是令人神往、令人欣喜、令人陶醉的桃花源,这就是东晋末年伟大诗人陶渊明的理想天国,让我们到桃花源中一游吧!……教师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认识与情感相互渗透,既有生理感观的愉悦,又有认知过程中思维贯通的兴奋。
三、应用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对课文《绿》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这篇散文的文质兼美,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①引导学生发散性读解――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话,对自己体验过的“绿”,进行概括描述;然后学生自主读解课文,抓住作者景物描写和情感发展等方面多角度理清线索。
②让学生观察“远眺飞瀑”、“坐观水花”、“欣喜潭绿”三幅画面投影 (每幅放出时间30秒)要求学生讯速抓住画面特点和内容,然后结合课文相应语段和所观画面的记忆,创造性地复绘画面。
③进行比较欣赏阅读――再投影画面,要求学生抓住“绿”的内在灵魂和作者的内心情感,从画面的“气、韵、思、景、笔、墨”和作者为文的描述、联想、感悟等方面对课文和画面进行比较。
④创新性练习――宗璞在《西湖漫笔》中写道:“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结合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自身的生活体验抒写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
如此的阅读和感受迸射着智慧的火花,充满着创造的活力。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也很好地体现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色,训练了学生深入思考,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心理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
四、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飞白”艺术
“飞白”原为一种书法艺术,笔画中间露出一丝丝的白地,无墨,断丝……这里指教学中一种艺术。合理使用“飞白”艺术可调控课堂教学节奏,使课堂松紧有致,张驰有度。从学生接受新信息的心理角度看,“飞白”是一种“欲擒故纵”法,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为学习新知识作好积极的思想准备。
项链莫泊桑赏析范文4
关键词 激发兴趣 语文 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不知几何时读书已不再是孩子们的爱好;不知几何时语文课堂变成了碎碎念、满堂灌;也不知几何时,我们那堂堂正正的方块字,竟成了折磨学生的工具了。总而言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和低迷的状态。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上语文教师大都唱“独角戏”,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要想切实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1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广泛应用,它是一种新兴的辅助教学手段,是一种更先进的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采用动画场景,加上动听、有趣的语音效果,把文字、语音、图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运用语言的激情,学生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所以,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会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必然会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比如在学习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形式多样的知识素材,组织成课件展示给学生。我们可以在课前播放歌曲《好汉歌》,让学生在欣赏歌曲激昂的旋律、动人画面的同时寻找英雄的足迹,壮观的画面、正义到来的气息,为我们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打下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
因此,只要教师每堂语文课都能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一些语文趣味因素,从而使语文课堂迭起、妙趣横生,我们就能从根本上改善语文学科的繁难、枯燥乏味的负面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有趣地学”“快乐地学”的最佳境界。
2“教”与“学”合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的职责不单单在于“教”,还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学生会学,真正做到“教”与“学”合一。因为课堂既是学生主体展现的课堂,也是我们教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舞台,教室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天地,我们在这里可以快乐成长,分享心情,激发灵感,收获感悟。
一句话,上到学生的心里,能打动学生心灵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而现在的中职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想法也很多,他们的意识带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对一些课文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标和新课程的要求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展示才艺的机会。如在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力训练时,可以举行课前五分钟演讲、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仿“实话实说”主题论坛等活动。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出诗集,激发学生写续编课文、现代诗的欲望。在阅读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写读后感、作品赏析,然后进行报告交流或出文集等。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互动竞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竞争意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双边双向的活动过程。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活动,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互动竞争活动,使学生改变语文教学枯燥无味的看法。所以,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采用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互动竞争意识,并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在班上组织背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和典故来源集锦比赛等。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将全班学生分为正方、反方,针对马蒂尔德愚不愚这一观点开展辩论赛,同学们各抒己见,在知识的长河中遨游。教学谢冕的《读书人是幸福人》时,组织四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能够说出最多有关“读书”的方法。通过各种互动竞赛,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启迪,享受学习的过程,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效果。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更是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中职语文教师应立足本校和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运用语文本身的魅力,注意采取各种方法有目的地培养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乐在其中。同时尊重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必定能促使学生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只有这样,中职语文教学才会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