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调查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调查总结范文1
一、指导思想和意义
1、指导思想: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2、意义:
1)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2)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3)主动服务社区,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二、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
1、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模式。学生一般由6—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为指导老师。研究过程中,活动小组成员有分有合,互相协作。
具体过程参考如下:
a、编组、选题;
b、聘指导教师;
c制定活动方案;
d小组研究设计具体操作(设计访谈表格、问卷;制定参观、观察、活动计划;准备录音机、录像机等活动工具);
e、实践活动(观察、访谈、问卷、实验)
f、分析活动资料(定量:用统计图表定量分析自己的调查结果;定性: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分析整理后的资料,找出规律特点。)
g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例附后)
三、注意事项:
1、在生活中提炼。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2、在兴趣中选择。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3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馆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4、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在我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特制定暑假“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意义
1、指导思想: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2、意义:
1)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2)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3)主动服务社区,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二、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
1、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模式。学生一般由6—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为指导老师。研究过程中,活动小组成员有分有合,互相协作。
具体过程参考如下:
a、编组、选题;
b、聘指导教师;
c制定活动方案;
d小组研究设计具体操作(设计访谈表格、问卷;制定参观、观察、活动计划;准备录音机、录像机等活动工具);
e、实践活动(观察、访谈、问卷、实验)
f、分析活动资料(定量:用统计图表定量分析自己的调查结果;定性: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分析整理后的资料,找出规律特点。)
g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例附后)
三、注意事项:
1、在生活中提炼。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2、在兴趣中选择。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3、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馆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4、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三、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
2、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现代化建设成果、市政工程、著名高校、工厂、高新技术产业运作情况……),例如以当地的居民小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可以“物业管理”、“商业网点”、“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交通路线”等为研究方向。
3、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1)关于生活用水状况调查研究
2)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
3)市区白色污染调查研究
4)市区交通安全问题研究
5)市民交通意识及对策
6)市区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
7)旅游资源状况调查
8)小学生的休闲生活调查研究
9)小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
10)小学生的饮食与营养问题研究
1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
12)我市中小学零用钱数量的调查
3、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
参与社会实践的班级和个人,必须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加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安排
7月4日
下发《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布置暑假社会实践工作。
7月5日——7月9日
学生6—10人组成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每班至少4组),推选出组长自主选题,自己聘请1—2名指导教师(学校教师或家长),初步制定《小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调查总结范文2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我校实际情况,确定了本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意义
(一)、指导思想: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二)、意义:
1、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2、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3、主动服务社区,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二、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及具体过程
(一)、组织形式:
学生一般以个人分散活动或由6-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也可以青年志愿者小分队活动组织。
(三)、注意事项:
1、就近就便。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就近就便,组织学生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城镇社区或者本村范围内开展活动。
团队规模要适中,不开展跨区的活动。同一社区、同一乡村的高中生应在当地团组织的统一指导下开展上述活动和其它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2、在生活中提炼。
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3、在兴趣中选择。
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4、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馆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5、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
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的方式。
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三、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参观活动
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现代化建设成果、市政工程、着名高校、工厂、高新技术产业运作情况……),例如以当地的居民小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可以“物业管理”、“商业网点”、“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交通路线”等为研究方向。
(二)、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1、绿色环保宣传
2、保护母亲河、水质污染情况调查
3、白色污染调查研究
4、关于生活节能状况调查研究
5、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6、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
7、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调查
8、旅游资源状况调查
9、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
10、中学生上网吧问题研究
11、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
12、中学生零用钱数量及用途的调查
(三)、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
参与社会实践的班级和个人,必须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加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表彰
1、各位同学要认真填写XX年寒假社会实践表,并以书面形式做好总结并附带证明材料。
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调查总结范文3
20世纪60年代美国首先提出了“服务学习”这一全新的科研教育与教学模式。由于服务学习的形式、内容与规模的实用性、创新性以及多样性,其自诞生伊始,便被美国、新加坡、日本及我国的港澳等多个国家与地区加以实施与应用。服务学习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使其各方面的优势条件更加显现与突出。因此,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创新性为主的服务学习教学模式越来越引起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然而由于高校服务学习教学模式在我国起步时间较晚,加之我国在高校服务学习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致使诸多高校对服务学习教学模式的认识也相对肤浅,在社会实践方面的应用更是不足。因此,对美国高校服务学习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对提高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相关范畴阐释
1.1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概念
服务学习这一概念于1967年由美国南部地区教育董事会最先提出,之后并没有得到大范围推广。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服务学习的教育理念才被众多学者再次提起,于90年代被整合进学科课程,同时以立法形式推广。发展到今天,服务学习课程已经在美国广泛普及,并得到较大发展。当前,学术界对服务学习的概念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主要是指把服务和学习相互结合,在服务中得到学习,这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有着相似之处。因此,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就是指将社区、学校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将学术性课程与社区服务加以整合,给学生安排社会需要的服务任务,帮助学生成长或学习,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分享服务心得与经验,以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1]。
1.2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特点
1.2.1内容形式的多元性从内容与形式方面来说,社区服务与学生学习都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相应的服务学习内容和形式也均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的多元性。服务学习的具体内容都是依据各种各样的需求决定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服务范围,凡是符合社区需求且能够满足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内容皆可。形式上的多元性。在不同的社区条件下,服务学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不同的形式以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的需求。人群上的多元性。服务学习的对象是不同年纪、年龄、专业的学生,同时学生在进行社区服务时所接触到的人也具有多元性。1.2.2实施过程的互惠学习不仅解决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同时也给社区带来了一定利益,比如清理垃圾等。学生在具体的行为中能够获得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相关知识,社区也因为学生这一行为有了较为整洁、干净的环境,节省了专人清理所需要的费用。学生在参与社区服务时可以对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再认识,搭建起了学习与服务之间的桥梁,使得服务学习的效果更为明显,同时也能够不断完善服务学习的内容[2]。1.2.3终极目标的价值性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这种教育理念一方面摒弃了传统教育中隐藏的利己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加入了项目研究,有效加强了学生彼此间的交流、沟通、互助,提升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学生通过服务学习,更加关注集体主义与道德观,从中可以增强其责任意识,为其成为一名合格的、有责任心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2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现状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指的是高校学生走出校门、走入以及服务社会并在进行社会服务中所学习到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知识的总和。从形式上看,主要有专业实习、问卷调查、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生产活动等;从内容上看,指一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活动,尤其是与本专业有关联的活动项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校学生群体的日益壮大,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2.1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缺乏关联性
当前,许多高校在安排社会实践活动上并未认真考虑学生的专业性特征,而是一把抓或者一刀切,将学生集中安排在寥寥无几的实习地点进行短暂的实习,就等于完成了社会实践任务与学习。这种既不考虑学生专业的对口性,又不重视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性与实效性的现象,不但无法实现社会实践的目的与任务,甚至会使得所谓的社会实践活动毫无价值与意义,无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3]。
2.2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过于单一
当前很多高校在组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时常常采用辅导讲座的形式,即教师集中培训完之后,让学生自由分散进行实践。然而,实际调查显示,只有少部分学生会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这种单一化的组织形式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实质性的意义与价值,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丰富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是提升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必要途径与举措。
2.3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
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需要食宿费、交通费等多方面的资金支出,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充足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储备。然而,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经费都十分紧张,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有效开展[4]。造成这种现象既有资金筹措途径过于单一的原因,也有高校教育不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的原因,资金缺乏保障造成当前很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或者空喊口号。另外,尽管高校每年都有相关的项目经费,但是对于参与人数众多、涉及范围极广、持续时间较长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3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对提升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几点启示
3.1加强高校与政府、社区等的联系,促进协调合作
当前,虽然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由国家倡导提议,但是国家同高校之间的合作往往局限于下达命令与总结评估这两个环节,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缺乏监管。与此同时,大学生与社区之间的接触也较多地停留在勤工俭学和志愿服务层面,缺乏积极性与引导性,并没有充分发挥高校与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借鉴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成功经验,加强高校与国家、社区、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协作联系,努力增强政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监管力度,尽可能地从资源、资金等方面为社会实践活动做好保障,同时还要在我国社区服务中心或者基层群体组织设立专门机构、专门岗位,注重各方面的实践细节,保证社会实践在启动、实施、评估方面都切实可行[5]。另外,要尽可能地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其中企业、公司、行政单位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平台,高校可通过与这些社会机构、组织、单位等之间的沟通合作,构建充足的、多样化的实践基地,以满足大学生的实践学习要求。
3.2推进社会实践与学生专业的真正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性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模式在各个环节都非常注重学以致用,在开展服务学习时,强调社会实践的实用性,倡导以实践和服务督促学生理解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时,普遍存在盲目性、随意性等现象,不能实现大学生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无缝对接。因此,通过借鉴美国高校服务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专业之间的紧密结合,积极鼓励大学生多联系、多应用专业知识,强化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最大程度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实现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又好又快发展。
3.3大力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队伍建设能力,增强实践效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与社会、企业、政府等部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教师作为这两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其自身素质与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对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6]。然而,由于许多高校选择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而这一时期正是教师的休假时间,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都不能尽职尽责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有效指导,直接导致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必要指导,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没有明确的实践目标,导致社会实践在实效性方面大打折扣。因此,对我国高校而言,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业性以及责任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指导队伍,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提供帮助、给予指导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3.4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机制,提升实践实效性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都陷入了过分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认识误区。因此,突破这一思想误区,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考评机制作为监督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对确保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目前我国高校所采用的服务学习考评机制主要有教师考评与自我考评、形成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两大类,其中大学生的自我考评与教师考评能够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优缺点,并提升其学习成就感;形成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则能够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很好的考评,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反思与改进。因此,将学生自我考评与教师考评、形成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进行有效地结合,不但可以有效避免教学与实践中容易出现的“走形式”问题,还可以最大程度杜绝大学生只重视学习结果而不进行社会实践的现象。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机制,能够引导、督促我国高校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真正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与水平。发展至今,诞生于美国的服务学习这一社会实践模式与教学模式,已经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在依然被美国的广大中小学以及高校应用与实施。服务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展现出了新时代所追求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即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与综合素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高校的服务学习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并不代表美国的服务学习教学模式完美无缺。服务学习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与实施方式,我国高等院校中的社会实践,尽管有诸多需要提升与改进的地方,但仍然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与特性,因此在学习与借鉴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取精华弃糟粕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努力寻求突破与创新,争取探寻出提升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科学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马怀专.美国高校服务学习模式及其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郝运,饶从满.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特点、实施程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63-167.
[3]张丽娟.美国服务学习实践对提高我国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启示[J].中外企业家,2013(3):277-278.
[4]陈静.美国服务学习与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比较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5):78-81.
[5]邵敏灵.建立“两课”社会实践机制拓展“两课”教学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2):70-71.
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调查总结范文4
[关键词]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大学生 社会实践
[作者简介]李小元(1972- ),男,陕西西安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办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彭远威(1976- ),男,广东陆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深圳 518055)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YIX201131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65-02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在用人单位选拔者的眼中,职业素质才是最根本的,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企业文化建设、团队建设等就有了保障。“企业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力弱一些不要紧,关键是素质好,比如能吃苦耐劳、角色定位准备、善于与人协作与沟通、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等。”①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学校专业学习的有益补充,是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从职业素质的视角出发,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实施途径及发展方向,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及社会实践在其中的重要价值
职业素质的基本内容包括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创新意识等。“职业素质包括两方面的素质。一是专业职业素质,即专业技术、专业能力、方法技巧等职业素质,这种素质包括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熟练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新知识,能独立操作设备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综合职业素质,即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非技术职业素质。这种素质除了包括具有良好的职业美德、职业习惯、职业修养等以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②
社会实践活动以其生动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有效的组织,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其中,成为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综合体验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内容包括走进社区的各种服务,如社区公益事业服务、社区人员就业培训、敬老助残、义务家教、法律咨询、卫生保健、文艺宣传等,通过服务促进广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与专业相结合,走进企业,如企业参观、实习、兼职等,了解企业文化,认识企业用人需求,提高对职业的认识,端正职业观念,强化职业技能;走进农村,了解国情民情,增长才干,锻炼能力。这些活动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综合实践平台,促进了毕业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二、职业素质视野中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施
1.深入工厂企业,端正职业观念。职业观念是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没有科学合理的职业观念,就不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不会有良好的职业规划。职业素质的首要内容应该是职业观念,在职业院校应该让“德业俱臻的高技能职业人”③成为学生的目标,成为学生的价值选择。可以组织大学生深入工厂企业开展调研访谈,了解企业的成长历程、突出业绩,了解企业员工的职业成长、发展,逐步端正学生的职业观念。长期以来,由于权力中心主义、物质功利主义的影响,职业教育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应有的位置。另外,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以成绩为学习目标,考试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和一种动力,学生没有形成自身的追求目标,也没有科学的职业观念。可以组成“走近劳模,走进企业”等主题的社会实践服务队,利用假期走进企业,开展企业参观实践与调研活动。开展与企业家、劳模的座谈,了解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开展与企业员工的理论交流与技术探讨,开展企业调研,综合分析,不断了解企业文化,明确企业需求,端正学生的职业观念,加深学生对“行行出状元”的理解,形成“德业俱臻的高技能人才”的追求目标。
2.开展专业实践,强化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从业能力,是从事一项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专业领域内人们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方法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拥有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具备的社会能力、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等内容。社会能力不仅是生存能力,还是职业者的发展能力。④可以组织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各项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技术专业开展电器维修活动,为社区居民维修电扇、电磁炉、电饭煲、电视机等;制冷空调专业开展空调清洗、维修服务;外语专业开展为小学生辅导英语、为“高交会”提供外语翻译等服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定期开展学生作品外出展览活动。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锻炼中,搭建发挥和应用所学知识与技术的平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工作方法与学习方法。大学生社会实践投入真实的社会环境,接触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缩小与校外现实社会的差距,应用所学所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3.深入社区服务,培养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素质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通过教育和修养而形成的职业道德方面的状况和水平,包括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平。具体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⑤要推进以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实际需要,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组织大学生走进社区,借助观察、访谈、调查等方式,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民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文明宣传、卫生环保知识宣传、文艺宣传、义务家教、上门家政服务,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慰问孤寡老人,探访特殊学校的小朋友,看望老战士,利用特长举办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符合社区居民需要的活动,丰富居民生活,增强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意识。通过到社区开展挂职活动,担任社区工作者、居委会的助理等工作,感受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职业道德。
4.项目管理运作,促进职业意识。职业意识主要是职业所要求的工作意识,如团队意识、沟通意识、协作意识等。要成为企业合格的员工,团队协作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在学校期间,要培养学生善于协作的精神,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同学的理解和支持。协作意识要求学生加强与教师、同学的沟通,检查自身的工作方式、方法和效果。项目化管理的实质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从实践活动的开始到结束,从活动的设计到实施,从活动的人员组成到经费的使用全部采用项目的形式进行运作。在申报及运行、总结的全过程,以项目化进行管理运作,强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团队建设。通过各级学生组织或学生自由组队,形成社会实践团队,策划实践活动项目方案、经费预算等,并且通过学校组织的项目申报答辩会,确定活动的实施目标、分工合作、实施计划等,对项目组的活动进度和实施状况予以监督,活动结束后对所有项目进行总结汇报、评比考核。在这个过程中,让项目组的同学围绕实践目标进行沟通协调,面对问题一起商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职业意识的形成。社会实践项目化推进的特点,有利于实践活动的管理,有利于实践活动的总结提高,是促进职业意识的重要途径。
三、职业素质视野中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思考
1.开拓社会实践基地,为职业素质培养提供平台。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但当前的基地建设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建设中存在缺乏系统性、运作不规范、不稳定、基地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⑥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在学校周边社区的文化站、博物馆、街道办、村委会、社区培训机构等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这样有利于发挥基地的资源作用,在内容、时间上有较好的保障,特别有利于实践活动的经常性开展,为职业素质的提升提供稳定的平台。另一方面要扩大基地数量,实现类型的多样化,专业类、服务类、文艺类、教育类等有机结合,达到基地功能的互补;特别要加强实践基地的沟通与联系,有专门负责的教师进行长期联系,跟踪了解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保障实践基地规范化运作,促进实践基地功能的发挥。
2.推进社会合作,为职业素质培养拓宽渠道。推进社会合作,发挥各方力量在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有利于拓宽职业素质的培养渠道。一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大学生深入企业参观、见习、实习提供广阔的平台;二是加强与周边社区的合作,为大学生开展经常性的服务活动提供平台;三是加强与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的合作,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政策与智力支持。通过社会合作,实现大学生为社区建设服务、高校有效实现教育、培养和锻炼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多赢”局面,促进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的良性互动合作。
3.加强普及参与,实现职业素质培养受益最大化。社会实践要实现受益者最大化,一是参与面普及,二是参与时间充裕,三是教育引导功能得到实现。要组织学生全体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深入社区、企业等,做到课余经常开展、周末重点开展、假期集中开展,形成大学生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常态化的良好态势;发挥各级组织的策划、组织、管理的功能,特别是基层团组织的作用发挥,通过各基层团组织在实践过程中做好活动的策划、实施,让广大同学在实践中提高职业素质。
4.完善工作机制,为职业素质培养提供保障。当前一些学校成立了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使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等相结合;制定了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课程教学体系,规定学时和学分,将社会实践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这对形成社会实践管理的长效机制、职业素质培养提供保障起到重要作用。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视角出发,还需要深化制度建设,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强化实践活动育人功能。如完善检查考评机制,执行检查考核制度,每月对实践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联系卡,实行社会实践工作例会制度等,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跟踪,及时总结,排除问题。
5.完善实践培训,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强调实践育人的功能,需要加强实践活动培训,让学生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以促进活动组织,使学生更具备符合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所必备的理论和技能要求。一方面拓展培训内容,必须始终将提高职业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将教育培训内容拓展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在培训中强化学生提升职业素质的观念,让社会实践的重要价值成为学生的共识。另一方面丰富培训形式,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最终达到促进干部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的目的。
[注释]
①徐国庆.如何培养职业素质[J].职教论坛,2007(18):1.
②王超联,郭新玲,张科海.高职院校培养职业素质的地位和途径[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07.
③刘洪一,李建求,徐平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5.
④邓泽民,王宽.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94.
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调查总结范文5
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
二、活动主题:
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尽情展示“辽油一高”的风采。
走进社区,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自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三、活动时间:
寒假。
四、活动内容:
1、参与社区管理,协助社区出墙报、普法宣传,进行清洁楼道、拾捡垃圾等活动,清理绿化带内随意丢弃的垃圾;
2.清理社区内墙面上张贴的广告;
3.为社区居民分发报纸;
4.服务孤老,为社区孤寡老人做家务事;
5.收集社区废品卖掉处理,将挣的钱用于社区公共建设.,为社区买几盆花。
6.开展绿色环保活动。在社区开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开展本地区水资源状况的调查及提出改善的建议;对本地区水环境污染的调查、分析和建议等。
7.开展读书学习互助活动,帮助和指导社区内的小学生开展读书学习。
五、活动心得:
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我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继而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惜、保护它们;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五、行程内容:
1、活动前期准备:制作宣传单100份,制作活动报名的电子海报一份,制作宣传横幅一条;
2、活动内容:
8月4、5日,与赞助商及小区居委会取得联系,确定活动内容,商讨活动方案。并且准备好免费伏茶供应活动所需材料、工具,联系好场地。将宣传海报及横幅张贴悬挂于小区内;
8月6、7、8、9、10日,开展免费伏茶供应活动。同时进行健康宣传传单的发放;
8月9日,开展小区运动会;
8月10日,举办小区文艺小晚会;
7月11日,整合资料,总结,完成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六、注意事项
1、每晚开一次例会,做好该天的总结,做好资料整理工作,讨论第二天工作内容,制定人员安排等。
2、每晚都要更新博客,记录每天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成果。
3、每晚做好财务预算及统计,由财务负责人负责收官发票及帐目记录。
4、每人每天注意仪表,佩戴校徽、拿好旗帜、戴上队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七、经费预算
1、团队部分:
车费:400
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调查总结范文6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认识
新的课程计划将所有课程分为三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国家课程中新增的一门必修课程,更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许多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开设这门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地、探究式地解决与自身联系密切的学习、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同时获得积极的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2]。
增设这门课程,在宏观上有利于改进我国基础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微观上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非学科课程知识的总和,更不是“非主科”内容的总和。它是对前几年提出的“活动课”的继承和发展[2],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确立一套或多套解决方案,进行试验和探究,其中可能变换各种方法,反复循环直到成功(或失败),总结经验,最后以一定的活动向外界作出反馈。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
首先是学生自主性:在信息技术部分和劳动与技术部分,学习内容一般由教师根据教材或学生实际给出,在学习过程中就提倡任务驱动式的探究性式学习,在研究性学习部分,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主参与活动和研究等一系列步骤,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则主要作为以上三个部分的载体,其本身就明显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课程的实践性也是一大特征,是由自主性所引发的。
其次是内容的综合性。活动中牵涉的知识、技能一般是多方面、多学科的、综合的。信息技术部分大力提倡课程整合,反过来其它学科提倡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进行课程整合。劳动与技术往往与制作、创新、发明联系在一起,,也明显体现综合性,新的七年级教材就非常明显体现这一思想。
再次,学生在一系列活动后应有一定的反馈活动,如报告会,成果展览,小发明,科技制作,写论文,演小品,演讲等,甚至是专题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教育环节的关系
1、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新课程计划要求所有学科都要有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探究性教学,这种课是属于该学科内部的探究性学习,而综合活动实践课则突出跨学科的,甚至是超学科的,即不属于任一学科内容的。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灵活程度,拓展思维的广度,借此将知识融会贯通,大大促进综合能力,这种作用是学科教学所达不到的和不能替代的。下图为新老教学体系中教学思想的变化。
旧新
的的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思想综合
教所有学科:教各科的内部的实践
学学有教材的学科:综合活动课活
体各学科独立的教学思想体各学科独立的动
系系教学思想和方法课
2、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升学考中的体现:自02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起,已提出高考、中考的各学科均有综合探究性的大题目,并努力在其它题目中体现这个思想,特别是高考的X科目,除了希望实现大综合外,还要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占15%-30%的目标。这几年的高考、中考题不断朝降低解题难度,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度和综合应用能力方向发展,显然随着考试改革的深入,这个评价思想会得得到进一步加强。
3、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它的教学原则、目标、基本内容范围、教学时间由教育部制订,学校或其它教育行政部门无权改变,。但它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是没有教材(不提倡编写学生用书)、形式不固定,相对学生而言,指导师可以不固定。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当地教育资源确定教学内容、目标及形式,可以自编教学提纲。一般只针对一项内容,展开深入学习和探究,如小发明、书法、集邮、小学一二年级的信息技术等,并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内容、形式可以相同,但两者的发展方向不同。
4、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关系: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要求所有学生参与的课程,课外活动是针对数量较多的部分学生的,如有些学校举办艺术节,运动会,读书节等,兴趣小组则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往往带有竞赛辅导的作用,如信息学奥赛,航模、书法、运动队、科技等各种小组开工存在的活动等。可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以实践为主,锻炼综合能力,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是针对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不排除教学为主学习方式,以专业和钻研为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三者之间内容上互有关联,时间上可以互相穿插。要注意的是要朝各自的特征方向发展,不能是简单的代替。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有关问题
1、理清四部分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的四部分并不是平等的和同类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和重点,其它三个部分一方面为研究性学习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学习目标和特有教学形式,但同样也具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这也是把这四个部分归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所以原则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有四种课型,其中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的课型是在传统的课型上进行改良的形式,主要为自身教学目标展开的,这里不展开论述。
围绕研究性学习的四部分关系是: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展开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完成较为简单的,带回有意义且一时不能解决的(注意: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不一定来自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后续的活动则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探究、调查和学习,直到课题完成,最后向外界课题的成果(反馈性活动)。这整个过程会经常用到信息技术和以手工制作为代表的几种技术性劳动,用于查找资料、制作研究工具和辅助反馈性的活动的实物等方面。
下文所讲“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围绕研究性学习的部分。下图是四部分的关系示意图。
信息技术
狭义研究性
学习
广义研究性学习
劳动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
2、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障碍:可以说中国两千年的教育文化,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科学而轻技术的思想,这既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的原因或需求,也成为在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思想障碍。包括广大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应放远眼光,努力学习,转变思想,才能主动跟上时代的步伐。
3、理想的师资结构和当前形势下的师资调配措施:基于四部分的关系,理想的师资结构应有两种专职教师和两种兼职教师: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方面是专职,另两方面则由各学科教师兼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有专职教师,但一般学校应有一二人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例如教科室主任负责研究性学习,政教处主任负责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我省的新课程计划将信息技术课独立出来,劳动与技术(原称为劳动技术)则是半独立,它们都有规定的课时,指定的教材,这种做法也说明了上文所述的四部分关系和理想的师资结构的合理性。
在当前情况是:本学科刚起步,一缺广泛而正确的的思想认识,二缺操作经验,三缺专职教师,有些学校甚至不能按要求开足课时。如何配置教师,开展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1、缺乏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专职教师的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其它教职工兼职,以保证按上级要求开足课时。2、要对绝大多数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理论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包括一些各级文件要求。通过培训,形成氛围,从而培养一批本学科的带头人。3、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开展学科教学的探索。4、学校要通过制订管理条例来督促教师不占用、改变课程计划中的课时分配。5、排出专门时间开展本课程的教研活动。
4、探究性学习选题[5、6]:探究性学习的特征虽然是跨学科或超学科的,但在确定具体课题时,应定位在一个较大领域,如人与自然(科学),人与社会(人文),自我关系(心理),人与文化(文化艺术),或者象工程技术(技术),社会危机(人文)、经济现象(人文)之类,作为指导师,应该熟悉以上各大领域内包括哪些小的领域或具体的可选内容,如: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饮食与健康、情绪调节,消费观念等。当然,这些课题本身可能在几个领域中交叉。当一个主题确定后,一般会有所侧重于某些教学的学科,例如:对乡土历史、人文情况研究的,侧重政史地方面;联系课本,进行实地污染调查,即侧重理化生。如果选择范围在一个学科内部的课题,主要由该学科教师安排探究性学习,超出一个学科,又在一个大领域内,带有专题性的内容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5、教材的选用和证订原则:这几年,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学科的教材和教学配套材料的征订比较混乱。我们依据的原则是(1)、按照教育部和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任何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教材及教材的配套材料,必须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未经审定的,应立即停止使用”。(2)、试用教材通过教研室征订,正式教材通过新华书店证订。按目前情况,作为试用教材的高二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四选一),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高中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教研室证订,初中劳动与技术
教材(每学期均为多选一)、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新华书店证订。各中小学校和证订工作相关的单位,应密切注意下一学期的订单,注意是否有变,并在弄清其性质后再行订购。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备课
因综合实践活动有四种课型,对应的也有几种不同备课的形式或方法。信息技术技术课的备课与普通学科的备课相差不大,主要区别在于要准备大量的资料供不同层次学生作帮助。本文的第五部分中给出比纲更详细的参考内容,活动形式则根据有关原则和实际情况,由指导师自行设计。根据《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导意见》等材料精神,我们认为备课的总思路是“学校定方向,教师分组集体备课,个人指导实施”三层次备课。
第一层次: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初,召开由于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校级讨论会,确定本校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课时安排和功课表编排方法,指导师聘任方法以及活动前后有关的与校外联系,学生组织什么样的反馈活动等等相关事项。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校级会议能一学期召开多次,则更好。
第二层次:以年级为单位,教师分文理两小组讨论本年级学生一学期的具体活动内容与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请某些学生参加。注意:供选内容一般是单一性,要进行合理的组合,使每次活动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环节。再安排时间,场地,费用等,确定分组形式和指导师人选。分组形式可以是按原来的班级进行,如有些内容是与个人能力爱好关系不大的,也可指导师给出可选方案(可以多个),学生自愿选择而分组。本层次应每一到两星期进行一次。
第三层次:教师分组同上,频率同上,加上选聘的指导师,详细准备综合活动的每个步骤,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原则,注意事项等,最后由指导师单独统筹,进一步考虑,付诸实施。
在实施中,有一些具体情况,如:二三层次的备课可能连在一起的;全年级一起活动;对一组学生的活动同时有多位指导师;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一学期集中安排一到两次,研究性学习分配给各班任课教师。
学校安排举例:一学期教学时间共17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每周一节,劳动技术每周一节,实际各用15节,多余4节,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探究性学习共17*2+4=38节,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安排1、远足为主要内容,(远足中调查,采集,回来试验,制作标本、展示板和中华节,详细本处略)一天计7节,2、对社区中饮食卫生、环境卫生、人群健康意识方面进行调查,用于研究性学习(联系初一科学的生理卫生部分内容),再将结果制作成展览板,进行针对性小发明,制作实物在社区中用各种形式宣传。安排不连续的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共7节。两项内容全段教师有所侧重地分工,共同承担指导师角色。这样前七个星期的课已统一安排。接着10周的每周2节,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探究性学习由各任课教师分担,分别上侧重某一方面的某一类探究性学习,因有10门不同学科教师,每人每学期上两次,每次一节或两节,共25节。第二层次的备课采用学科教研组为主的集体备课形式。
变化举例:因担任探究性学习的教师较少,后10周中再安排一个或下午两个下午或一整天用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所余时间仍是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只是总周数减少。
五、详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及选择注意事项
(一)、中小学生常见或重要的活动内容
1、中学生日常行为与文明礼仪教育2、法纪法规教育3、各种安全教育4、学习方法指导5、走向社会他人交往、基本人际交往能力训练6、科技小发明7、针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学习8、手脑并用的,左右脑协调,开发右脑的训练。
由于是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由任课教师进行指导活动,形式绝不应是讲授式,而应是学生参预活动(为主),也参预准备(为辅),如智力抢答式,猜谜语式,制作并参观展览式,先学生自学、提问,再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看展览、听讲座、看电影等(代答疑),最后写论文,写心得,演小品,小制作等反馈活动。
(二)、中小学生均可选择的一般性活动内容
1、社会教育活动:通过广播、班刊、校刊(校内部分),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社会调查、校内外劳动、社区服务,家庭劳动、成人工作一日体验,参与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等形式,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以及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2、科学技术活动:通过发明、科技论文、制作、种植饲养、科学调查、人文考查、探究性实验、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各种信息传播等科技方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科技发展的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体验或尝试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创造意识,有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运用科学方法对待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意识。
3、文体艺术活动:通过读书、讲座、器乐、书法、雕刻、工艺制作、影视戏剧欣赏、体育比赛、国防体育、登山、远足等形式,开拓视野,培养学生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和感受各种形式的美,认知美,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三)、侧重中学生选择的活动内容:
读书节活动、时事报道、主题班会活动课、社区服务活动、专题夏令营、学习理论、学习方法指导与学法训练活动、智能训练活动、家政、职业指导、走向大自然生物班等自然兴趣组、科技节活动、科技“三小”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劳技兴趣小组、
(二)、(三)部分因是可选择的内容,建议学校确定课题,教师集体备课,以教师个人特长为依据,确定某内容的指导师,学生根据公布的指导师选择自己的活动内容的模式,也可以按班级指定内容。学校确定课题时,校长、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各学科骨干教师集体商量,要充分考虑课时和课题数量、难度的关系;教师集体备课时,以本年级教师为主,其它相关教师,有关职工,如实验员,或社会上有关聘请的人员要一并参加;确定的指导师可以是本校教职工,或社会上聘请的专业人员;学生必须人人参加,每课不缺。
(四)、课题详细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