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时特训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时特训答案范文1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因为课时比较少,作业题目比较多等种种原因,对于课堂上甚至是书本上的作业,大部分数学教师喜欢多讲作业,而很少深讲作业,导致学生数学思维浅显,思考问题方法单一。下面撷取课本中或作业本上的几道题目讲评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思维碰撞开出美丽花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题: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个问题,只要求用铅笔填上你认为正确的情况,孩子们很快就填完了,大部分是填9个1,1个5这种情况,也有其他的情况,比如:7个1,3个5或者5个1,2个5,3个8等情况。接下来,我选取三四种不同的情况让学生来介绍他做题时对于本题的理解,来解释自己为什么是正确的。几个学生的解释也的确验证了他完成了题目的要求:“10张卡片里数字“1”的可能性最大,数字“5”的可能性最小。”就此,我反问孩子们,这10张卡片里只能放数字“1”和数字“5”吗?此时刚才只填“1”和“5”的学生也都认识到了本题并不一定只能填这2个数字。同时孩子们认识到了,本题的答案并不只有简单的几种,而是有很多种不同的填法。
对此,我教学的“触角”并没有到此停滞,我又追问了一句:“照本题这样的要求,最少填几个1,最多填几个1?”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确定了(1)最多填9个1;(2)最少填2个1,1个5。我又乘热打铁,填2个1,1个5时,其它卡片怎么填?能有3个8,或者2个9在当中吗?不一会儿,孩子们的小手又不断的举起来……此时此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被充分调动,思维得到锻炼,体验的是一种思维的快乐之感。
寻找题目中的题目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练十二的第5题如下:
本题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解决题目本身的问题:“到光明站下车,车票要多少钱?”计算过程中得出两种结果:(1)1+0.5+0.5+0.5=2.5元 (2)1+0.5+0.5=2元。针对两种结果,我反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结果?李明同学回答说:“原因是有一部分同学认为1元坐10公里到市体育馆(第10站),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可以到工人文化宫(第11站),我是赞同第2种做法的。”我追问到“为什么你认为第2种对?”他回答说我是一站一站数过去的。我至此引导学生也数了一下,第1种做法的同学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不应该数“站数”,应该数“间隔”。我也就顺势引导学生“站数”和“间隔”的关系是:“站数”-1=“间隔”。
本来教学到此学生已经解决了本题的问题,我在教学中也复习了点和间隔的关系,可以说完成了本题讲评的任务。但是我在备课时发现了本题有“BUG”存在,我就继续问了一个问题:“假如是你来坐这趟公交,你要从儿童公园坐到师范大学,你会怎么做?你要付多少钱?”学生们马上动笔计算起来,不久纷纷得出答案,认为要6元。我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再题一问:“如果你当时只有3元钱,请你想出办法从儿童公园坐到师范大学?”分小组讨论。不多时终于有小组想出了方案,王强代表小组说道:“只要在第11站工人文化宫中途下车,等下一班车再上,只要2元就可以了。”至此我点评道:“王强小组的省钱策略的确可行,但是也存在着中途下车的麻烦,这说明公交车票的设计存在缺陷,请同学们课后设计出你的公交车票方案。”
教学的深度向着纵深发展,贴近生活的数学学习激发了学生的热情,题中之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搭建舞台,给学生发挥创造力
三年级上册《课时特训》有这样一题:
讲评这题前,我特意从科学老师处借来了天平秤和10个1克重的标准小塑料块,同时自制了3克和6克的砝码,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中还没有教过天平秤。讲评时我先简单地介绍了天平秤的使用,但是没有规定砝码一定要放在左边的盘子里(科学课中规范使用天平是应该把砝码放在左盘的)。接下来请学生分小组讨论用1克、3克、6克三个砝码可以称出多少种不同的质量?经过讨论,孙勇代表小组发言说有3种,分别是:1克、3克、6克。又有李飞小组补充说可以2个砝码或3个砝码一起放称东西,那么还有4种,分别是:1+3=4克、1+6=7克、3+6=9克、1+3+6=10克,合计起来有7种。
在听学生的发言时,我顺势用天平和小塑料块让学生称了他们说的重量,还特别肯定了李飞小组的按照个数顺序列举的方法,此时全班同学都认为就应该只有这7种了。我问道:“谁还能用这三个砝码称出不同与以上7种的一个重量?”学生都认为不可能还有了,我说请大家看仔细,接下来老师来称一个不同的重量,我把3克砝码放在左盘中,然后在右盘中放了2个1克的塑料块,学生以为我又要称3克了,我说:“见证奇迹的时刻来了!我称2克!”然后把1克的砝码也放在了右盘里,此时好些学生发出了“咦”的一声,原来可以这样啊。
接下来学生探究的热情被激发,学生发现还可以称其他的重量,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要求上台演示……
天平这个小舞台的搭建,把学生从抽象拉回了现实,教师的见证奇迹的时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个道理其实很适合我们的数学教学。我们教师教授学生“挖井取水”,如果总是挖一些浅井,我想很难汲取智慧的甘泉。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不时挖一些深井,“小题深作”,这样孩子们的发现会愈发地精彩,思维会愈发地活跃,课堂教学质量也一定会有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课时特训答案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教学;注意力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一、注意与大学生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具有选择性和集中性。心理活动的选择性是指人脑信息加工时对刺激的有意的或无意的选择,如在课堂上学生不是对教师所讲的所有内容都予以注意,而是有选择的注意了一些内容;心理活动的集中性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同一时间个体的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同一刺激,如在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的听课;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持续而深入的集中于一定的刺激,如在课堂上学生一直注视或倾听教师的教学内容。前苏联的教育学家马申斯基说过:“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由此观之,注意对于个体而言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高校课堂教学而言,经过有效管理的注意将极大提高大学生听课的效率。但是,根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与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对34个学校的大中学生做过的一项为期两个月的调查显示,58.18%的学生自认为能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39.17%的学生自认为能坚持集中听课30分钟以上,48.16%的学生自认为在自习时能集中注意力[1]。因此,尚有大部分学生不能对课堂上自己的注意力进行有效管理,无疑这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二、注意的特点与大学生注意的特点
注意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和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个体能清楚地观察到的对象的数量,如课堂上学生能注意到的授课内容的量,也称注意的范围,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越鲜明,注意的范围就越广,如教师在授课时声调抑扬顿挫或是采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学习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二是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换言之,学生在听课同时带着学习任务或是问题听课注意的范围会更广,并且学生对讲解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助于提高注意的广度。当前大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范围较小,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大脑常常开小差,玩手机、看视频、听歌聊天、睡觉或是盯着黑板却心猿意马,自己不能控制思维飘逸。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是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2],使注意持久的集中在某一对象上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注意可以保持在对一定活动的总的指向上,比如听课这件事情,学生可以边思考边做笔记边听课,尽管他进行的活动很多,但都指向学习,这时他的注意是稳定的。并且这种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如课堂教学内容如果单调无趣,学生的注意就很难稳定,反之,就容易稳定。同时注意的稳定性与人的积极性也有关,如学生如果对授课教师或授课内容持积极的态度,兴趣浓厚,注意就很容易稳定,否则就很容易分散。当前大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稳定性比较差,一方面注意力容易涣散,易受环境的干扰,教室外的小小动静都能引起注意力的转移,而且长时间不能静心;另一方面注意力很难持久,恨不得三心十用,只有偶尔听到感兴趣的内容时,或是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时才会注意教学内容,即便这样,注意的内容零碎,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一片茫然,学习效率低下。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在从事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同时注意不同对象的现象。实现注意分配的重要条件是,个体对几种同时进行的活动都是极其熟悉的,并且有一种活动是完全或部分自动化了的,这样个体才能够弱化对这一活动的注意从而将注意分配到其他正在进行的活动上。如课堂上学生记笔记就是一个部分或完全自动化的行为,同时边听课边思考教师讲授的内容,实质上就是注意的快速转移。当前大学生在注意分配方面的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处理课堂上活动与活动之间的注意的分配,要么认真听课记笔记却不进行思考,把自己当成复读机,或是认真听课就没时间记笔记,最终课也没有听到位,笔记也没有做好。
注意的转移是指个体有意将注意在不同对象和活动间转移,如两节课讲解不同的内容,注意力需要从上一节课的内容转移到下一节课的内容上。之前注意的强度越大,转移起来越困难,但是如果下一节讲解的内容更具有吸引力,注意转移起来就越容易。当前大学生注意范围小,稳定性差,在处理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转移上更是不尽如人意,如果两节课是完全不同的内容,经过第一节课之后,第二节课极有可能完全无法专注。
三、大学生注意力疏于管理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在课堂注意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注意范围窄,注意稳定性差,注意的分配与转移不能自主,严重影响了听课的效率,荒废了学习资源。造成大学生在注意力上疏于管理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注意力自我管理的意识。主要表现为“任兴”,注意力任兴趣摆布,有兴趣就听,无兴趣就不听的一种被动的注意状态。事实上,大学课程除了是否有趣之外还有是否重要,对于一些重要的原理性科目,其知识内容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而不是有趣,学生是学习知识而不是权当娱乐,这时候就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去管理自己的注意力,约束自己的注意行为,使自己能够在重要且难的知识点上保持注意力。
(二)教学内容或形式过于单调。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有效设计,照本宣科或是照着幻灯片念经,不考虑教学内容特点,一味的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师生间缺乏有效互动,学生与知识内容间缺乏互动,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降低,学生的注意力难免涣散。
(三)缺乏注意力分配和转移方面的训练。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有时候是显见的,如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有时候是隐藏的,如学生自我的思考活动,先前知识经验与学习的新知识经验之间的互动,新知识经验内部的互动。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生不只是听,还要有能力进行注意的转移和分配用来思考和消化。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是一种需要训练的能力,有人天生在注意力转移和分配方面有优势,像周伯通左右互搏术一学就会,但是大多数人是要通过训练才可以形成的能力。因此,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注意力分配和转移的训练,以提高其听课的能动性和效率。
四、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管理
(一)帮助学生树立注意力自我管理的意识,把握注意管理的主动权
做一个注意力管理方面的课程专题,从心理学的专业视角出发,让学生对注意这一现象本身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对自己注意状态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对自己身上存在的注意问题予以重视,在讨论和交流中形成满足个体需要的注意力管理方案,把握注意力管理的主动权,扩大注意的范围,增强注意的稳定性,不再“任兴”出发,被动的接受注意的安排,进而提高听课效率。
(二)教师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主动管理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力转移可以分为主动转移和被动转移,被动转移更多由客观刺激本身决定,比如强度大、生动形象、新异刺激很容易吸引人们注意。而主动转移则更多由主体自身决定,人们会主动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需要、喜欢、感兴趣或熟悉的刺激上[3]。因此,学生如果不知道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管理,由被动进入主动,只不过这个使其进入主动注意状态的管理者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要注意:一教学内容越是有特点,学生注意的范围越广,注意的稳定性也就越强。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丰富,除了单纯的理论知识外,辅以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或是热点的新闻事件,作为引出问题或是深入讨论问题的支点,越是贴合学生自身知识经验的教学内容,学生注意的广度越大。二教学形式要尽可能多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越高,注意的稳定性越强,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供学生分组讨论,辩论,或是情景模拟类环节,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设置一定的教学任务或问题,让学生围绕教学任务或是问题进行学习,知觉对象的活动任务影响知觉主体注意的广度,因此,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注意力的训练,增强学生的注意管理能力
管理注意是一种能力,尤其是注意的分配和转移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改善并提高的,因此,要对学生进行注意力的训练。主要分为方法的训练和注意状态的监管。方法的训练主要是给学生讲解介绍一些提升注意力改善注意问题的训练方法如凝视法,冥想基本训练法,感觉能量训练,舒尔特训练法等,介绍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布置作业任务让学生去操作,并在课堂上抽出一些时间进行效果监测,以监督学生坚持;注意状态监管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注意状态进行监管而非漠视或纵容,要时常提醒注意分散的学生并适当的对注意分散的行为进行惩罚,这种惩罚不是体罚而是通过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进行,迫使其被动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注意。
综上,注意是进入学习状态的中心环节,尽管大学学习不同于中学学习,更强调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但是,大学学习是建立在专业定向基础上的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不一定有趣但是十分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注意管理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明确自身责任的基础上更好的管理听课过程中的注意力,从而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伟.高校学生注意力管理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6):132 -134.
[2]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28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