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鸡出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鸡出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鸡出壳范文1

1、帮它等于是杀它,因为帮它它破壳的时候就不用用力,不用力它的血液就不会流便它的身体,身体的其他部位就会因为没有血液而坏死的。必需要自己出来。经过这道坎它才能学会觅食,不然出来也会饿死。

2、出壳的小鸡第一次吃东西前,首先要给予饮水,最初几天,可在饮水内加入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起消毒饮水和清洗胃肠,促进小鸡胎粪排出的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小鸡出壳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基础 课程整合 模块训练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问题分析

1.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在一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初中、小学都设有计算机信息应用课程,这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较好。而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水平明显偏弱。

2.教学的内容严重滞后

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发展迅速,知识衰减期缩短,技术淘汰加快。而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还是以国家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为中心,教师以通过考试为终极目标,训练学生从题库中抽取题目强化训练,将计算机素质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学生拿了证却没有多少实际操作能力,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

3.教学内容不够灵活

过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就是Windows、Word、Excel、PPT几大模块,与初中、小学所学的计算机信息应用课程重复,学生无兴趣,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学习需要,往往是想学的没机会学,学过的反复学,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学生对知识有迫切需求

从学生对计算机维护知识的需求来分析,过去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各类计算机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选购策略、组装计算机的步骤、系统设置和操作系统的安装、系统的优化和计算机的日常维护、计算机常见故障及诊断方法等,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由于该课程的内容与学生购买、使用、维护自己的计算机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息息相关,深受学生的重视和喜爱。但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能望洋兴叹,在对一些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调查时,约有91%的学生认为他们也很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整合的探讨

1.计算机基础内容按模块分类

计算机基础可分成办公模块和扩展模块两部分。办公模块通过正常教学周完成,扩展模块有多项计算机技术可供多选一,通过实训周完成,见下表。

学生的选课势必会带来教学管理的难度,但却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这样可在扩大知识面,开发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促进特长和个性发展,帮助选择专业、职业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还能将学生兴趣延伸,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真正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扩展模块由学院统一安排时间1~2周,学生自选,每个模块分开教学,多位教师同时教学,分别考核,获取学分。基础好的同学可以直接参加办公模块的考核,跳入扩展模块学习。

2.扩展模块的训练条件

扩展模块的技术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去实现。数据库技术等一些纯软件实验室各校都具备,现行的条件都可以运行上述软件,而多年来,各校经过多年的建设,也都有许多可供学生进行认识配件、折装实习训练的设备,系统的安装训练在目前构建的虚拟机上也完全可以实现,因此实验条件是可以满足的。

3.加快课堂教学的改革

随着计算机在各专业应用中的深入,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求差异明显增大,有些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很高,在教学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基础教学”的框架而采用案例驱动教学,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不断与专业相融合,融合的过程使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涵义不断地发生变化。既懂计算机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以后人才培养的标准,因此计算机“公共基础”必须与本专业相整合,使先进的工具与专业技能完美结合,才能推动专业的进步。

小鸡出壳范文3

高职教育以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为基本特征,职业的内涵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严重冲突,用新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势在必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方式最早起源于德国,是由德国不莱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劳耐尔教授和他的同事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又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该方法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界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之一,是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界推崇的课程开发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课程改革所运用的工具之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其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所谓工作过程,就是在企业里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职业教育中,它是分析复杂工作系统的一个结构化工具。每个职业(专业)都具有其特殊的工作过程,在工作方式、内容、方法以及组织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模式,是将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工作任务中,通过对所完成工作任务分析、讨论,明确它涉及的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围绕一个真实工作任务活动,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找出解决问题方法,引导学生实施任务;最后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实施完成对所学知识重构。以工作中发生的真实工作任务为中心,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驱动下展开活动,从而掌握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带动知识和技能共同发展。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是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关注工作或工作过程与职业教育的密切相关性,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应该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即课程开发的所有环节都要以工作过程为核心和基础。上海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马树超在谈论到职业教育领域的课程发展趋势时说:作为新型的综合性课程的信息载体,以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课程模式,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和谐和切实有效的教育。实际上,在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关注到课程和工作过程的密切相关性。但由于理论研究、客观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职业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局部的、零散而缺乏发展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甚至产生了一些片面的顾此失彼的结果。本文结合《基础会计》课程简要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实施,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

二、工作过程基础会计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基础会计》是一门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和实际操作能力于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岗位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岗前训练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和从事财务会计业务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具备会计业务基本操作技能、经济业务全盘账务处理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综合素质。《基础会计》一般开设于第一学期,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在初学者眼里,纯粹的会计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学生没有任何感性认识,完全依靠自己的想象去推理实际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方式,他们更想去感受实际会计工作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打破追求学科知识系统性的思路,按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实施,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地位。采用以会计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路径,融“教学做”及“岗证课”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遵循“确定职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一逻辑主线。具体设计思路是,在相关行业企业有关人员共同参与下,以会计岗位群为依据,进行会计工作过程分析,结合会计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设置工作项目,再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课程教学模块。通过“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及职业岗位适应能力。通过过程性考核保障项目训练的质量,从而体现高职教育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的实施

(1)重构课程内容,确定工作任务。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一般都按账务处理程序构建内容体系,以理论概述为起点,由概述、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工业企业主要经营过程核算八个部分组成,是典型的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和抽象思维的逻辑结构,既没有反映工作过程,也没有突出工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掌握各岗位会计的业务范围及业务流程。为了贯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基础会计》课程摈弃了传统学课体系的理论构架,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根据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和企业进行市场、行业需求调研,对会计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立了出纳、制单、记账、稽核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在此基础上,围绕会计工作过程,按照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记账凭证到会计账簿,从会计账簿到会计报表,确定了9个“工作任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按照分解的任务模块,分析所需的特定知识、技能,进一步设定学习情境,从而对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构建以工作岗位为逻辑起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将工作任务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融合为一体,更符合初学者的认知规律。

(2)运用项目教学法,实施工作任务。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堂上,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都是用语言文字描述的,而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经济业务是用各种单证、票据、账簿记载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书本知识严重脱离了实际,学生缺少最基本的感性认识、足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与实际会计工作技能。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过程中,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思想落实到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知识为本位的“灌输式”单向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工作任务的实施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情境导入,提出工作任务;第二阶段是学生探究尝试,发现问题;第三阶段是交流讨论;第四个阶段是学生操作实践、巩固提高。教师可以以一套模拟企业的账务资料为背景,采用真实的账证材料,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步骤和内容完成从建账到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凭证汇总并据此登记总账到期末调账、结账、对账、编制会计报表及证表装订等一系列会计工作任务。教师确定工作任务以后,让学生讨论、分析工作任务,讲解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学习相应的知识或技能,看看其它同学是如何完成该工作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开阔思维,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启发。学生在得到启发后又会涌起再度尝试欲望,作一些调整和创新,进一步掌握知识。通过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动手进行与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即完成一个小工作任务。通过这样一个引试做看创新的过程,学习也经历了不会会熟练巩固提高的过程。学生通过对各会计岗位项目的训练、操作和一个完整工作项目的实施,加强对会计核算规程和方法的理解,培养了独立思考、分析处理问题及动手操作技能,缩小了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教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单科性的课程学习转向学习与每一个工作过程相关的课程内容,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融合。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运用其他先进的职教方法,如情境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等,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以能力为本的整体性评价,注重的是隐性能力,评价的指向是过程性知识。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改变期末突击并一次考试定终身带来的知识与能力掌握不扎实的弊端,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性多元化考核体系,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实现以知识考核为主转向以能力考核为主,以理论考核为主转向以实践考核为主,以结果考核为主转向以过程考核为主。建立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考核体系。校内考核主要包括三部分: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20%)从出勤率、课堂表现、学生遵守纪律以及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数量方面进行鉴定;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40%)的形式主要以任务的方式出现,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两种形式,从任务完成情况、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等方面鉴定;期末考核以综合运用能力为考核内容(占总成绩的40%),设置综合理论知识、综合实训考核,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统一。企业实践考核主要从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定。最终将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形成学生学习成果鉴定。在考核中增加实务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精湛的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

(4)岗、证、课融合。为了适应新形势,构建“岗、证、课融通”课程体系,即针对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会计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合与衔接,以提升就业质量。具体体现在:一是以岗定课。在《基础会计》课程工作任务确定和实施过程中,要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考虑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二是以证定课。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课程教学与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无缝衔接。目前,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资格证等。这些考试中都会涉及《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因此,要参照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来确定和实施工作任务,使学生能达到职业资格考试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且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岗、证、课融通”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知识内容的衔接,强调“工作过程完整”,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实现教学与上岗零距离。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实施的教学效果

(1)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特征。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每项工作任务都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很容易进入职业角色。通过完成体现会计工作过程的任务教学,学生可以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种课程组织模式实现了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征。

(2)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基于工作过程是以项目任务为主导,实践与理论高度结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有了一个具体任务目标,学生在思想上就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就会围绕工作任务去探求理解相应的知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通过合作互助完成项目任务易产生成功感,使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工作过程,学生边学边做,课程的理论知识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通过分小组互相讨论、学习、评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等,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实施的思考

(一)教学管理全员观念创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求从高职学院的高层管理者开始,到专职教师到学生,彻底的转变观念。改变传统学科教学的思维和管理模式,为课程开发和由课程实施带来的教学改革创造条件,保障其顺利进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是对传统课程教学方法的一次颠覆。改革越彻底,就意味着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改革是否彻底的关键在于领导是否具有开放的思想和前瞻的思路。若领导不重视,课程开发人员的决心也会动摇。改革需要政策、资金作保证,更离不开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运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要求将工作岗位的实际内容和过程引入教学过程,教和学的全过程都必须置于具体工作活动的真实场景之中,实现课堂与职业环境的融合。因此,必须加强模拟实训场所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1)加强校内实训室软件及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基础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财务软件等实验功能,提高软件使用率;其次,建立沙盘模拟对抗实训中心,拓展校内实训平台和功能。

(2)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除了加强与现有实习基地的联系,深化合作程度,扩大合作范围外,还要继续开拓新的校外实习基地。关键是要切实使实训落到实处,不能仅流于形式,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其充分发挥工学结合的作用。在正式教学之前,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了解会计岗位,听取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流程的介绍,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感性认识。在集中实习阶段,可以分批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短期见习,依托校外会计记账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等,将理论付诸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编写项目化教材和实训教材传统的课程教材编写是以学科体系的知识为线索铺排的,如果仍然继续使用传统的教材,不仅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而且也容易造成学生对课堂实际教学与课本理论知识的混乱。因此,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教材编写的模式,采用项目化编写形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工学结合教材和实训教材。按照企业会计工作过程,充分体现典型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将基础会计课程知识项目化,按照项目来整合课程内容。如《基础会计》的项目线索是:凭证———账簿———报表,在项目当中就要与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等知识链接,把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掌握工作技能的同时,也能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会计工作岗位要求把知识学习、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综合考虑,使教材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适应教学的需要,实现有效教学。此外,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离不开真实的会计资料,一方面教师要进行实物展示,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另一方面学生一定要在真实的会计场景下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必须充分准备各类教具,如原始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除了各种类型的资料样本齐全,还需准备一定的空白凭证、账簿和报表,如收据、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差旅费报销单、支票、收料单、领料单等;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以及各种明细分类账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通过展示和使用真实会计资料,按操作流程进行练习实操,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更体现开放性及互动性。

(四)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不再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是把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这就对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做好转换角色。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体,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者,而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中,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则是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将“以教师讲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

小鸡出壳范文4

关键词:职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

随着职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手段、方法不断得到创新,教学的方向与目标不仅越来越贴近企业的岗位需求,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因此,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作为电子、电工以及机电等相关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也必须做好课程建设,以提升教学效果。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的意义

所谓课程建设,即课程设计,其基本要素有两个:一是安排课程。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置相应课程、安排课时,要求比例合适,充分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教学实施。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与规律,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理论、实训教学。对技工院校的办学者来说,抓好课程建设无疑具有极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1.满足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的需求

以往职校的课程教学都是以教学大纲为主旨,将学生的培养完全放在学校这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学生毕业后面对企业生产第一线无所适从,无法胜任工作。而开展相关课程建设,课程的内容、目标与企业一线的岗位技能需求实现了对接,从而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同时,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就业的成就感,满足了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校电子、电工等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刚进校时,对电子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抱有一定的兴趣,还有一定的主动性。但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学生基础薄弱的缺陷就显现出来,不少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丧失了兴趣,进而厌学、逃学。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建设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打造适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打造适合学生认知现状的教学模式。现在的职校学生面临两个学习困境:一方面,随着高中、大学扩招,报读职校的生源素质逐年降低;另一方面,企业对职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却逐年上升。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课程建设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形式,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与做一体化、校内实训与企业情境一体化,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所设定的目标。

二、职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的内容

1.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向职校学生传授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专业课。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企业一线岗位群的技能需求现状,可将教学内容设置为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等;教学过程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逐步加大理论难度,既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教材所给出的理论讲解知识点,同时又要对其中难度较大、知识结构陈旧的内容进行大胆舍弃与删减。只有实现教材内容的创新整合,才能保证教材内容同中等职业学生知识水平相契合,才不至于因为难度过大而使中职学生失去对相该科目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2.设置均衡的达标要求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给学生设置的达标要求也要适度。教师讲授不同的课程内容要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例如,在讲授“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这一部分时,教学要求设置为了解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作用及其特点,掌握典型差动放大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抑制零漂原理,明确运算放大电路的理想化条件,掌握理想集成运放工作于线性和非线性状态时的特点,掌握比例、加法和减法运算电路的接法。能运用“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分析上述运算电路输出和输入的关系,能按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的关系式,画出集成运放电路图,了解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和波形分析方法,了解集成运放的使用方法。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将该课程与相关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大胆引入仿真实训、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微课程,课堂上不便于演示的实验都可以通过动画、3D等技术手段做成视频播放出来,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整个实验的过程。其次,微视频具有内容短精、重点突出的特点。因为微视频的视频录制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所以在视频的制作过程中务必保证视频内容的短小精炼,要对内容进行认真的筛选和重组,去除冗余部分,保留内容的精炼处及重点部分。最后,微视频具有容量小、便于传输和制作的特点。由于文件内容体积很小,很容易做到在网络上进行快速的传输。学生可以轻松下载视频到手机,学习起来很方便。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观看下载的资源,观看时还可以通过暂停、后退等方式仔细复习,不会在教学过程中遗漏任何一个细节;另一方面,要加强讲授的立体化。针对该课程实验性强的特点,要有意识地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做结合起来,不同的理论知识点布置相应的实验内容,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

4.建立开放的实验室

电子技术的实验课程虽然为数不多,但从实验效果来看,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创意的学生感觉时间不够用或自己的设计想法没有机会实践,而实验教师则感到学生多,压力大。每次实验结束,学生意犹未尽而教师筋疲力尽。因此,建立一个开放的实验室是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实验室除了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承担计划内的实验外,其他时间向所有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必要的软件,以及一些基本的电子元器件,安排相关的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进行预约,实验内容既可以是实验课内容的深化,也可以进行创新设计。

最后,要改革传统的学习效果评估模式,提高实训成绩在整个成绩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则采取现场操作形式进行考核,而对综合能力则采用写调查报告,写实习等报告等形式加以考核,最后各方面成绩加以综合确定最终成绩,切忌“一刀切”。

参考文献:

[1]王西香.视觉文化课程微视频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任玲,岑红蕾,张宁.研究性教学在电子课程设计中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4).

小鸡出壳范文5

如今,课堂教学可以利用许多高质量、强调动手的科学课程和科学材料。但是,使用强调动手的教学法并不总能保证教学科学进行的有效性,强调动手的教学法不一定就是探究式教学法。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应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计划、设计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回答其中的一些问题,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互相交流,以发展概念并为自己的发现辩护。

用探究的方法教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允许学生拥有适度的自,即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寻找合适的途径解答这些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都从他自己的问题出发进行工作或是独立地进行科学探究。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可以由全班学生就同一个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或是分小组探究不同的问题。

强调动手的学习活动是否就是探究活动,这常常要由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并让他们找到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给予的弹性程度而定。这有别于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采用相同的方法找到共同答案。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他打算让学生掌握什么科学概念,允许学生的探究活动出现多样性,承认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法。

虽然探究式学习包含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发展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的目标,但强调亲自动手的学习并不是达到这些教学目标的唯一方法,其他的资源对于激发问题和提供信息也很重要。一方面,书本、文章、英特网上的信息和个人亲自参加的会议和进行的访问都能激起学生对某一论题的最初兴趣,从而引发科学探究活动。另一方面,一旦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这些资料就可以成为辅助材料为科学探究活动提供额外的支持。

二、探究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教育的主要特征,但是没有把探究式教学当作教学的唯一方法。科学教学应该包括多种教学方法。即使是在探究式教学中也包含着多种形式和方法。

教师必须为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确定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特定目标包括形成概念性理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和体会科学探究等。参加强调动手的活动,阅读有关资料,开展班级讨论,教师进行示范演示,参加有助于提高能力的活动,观看影片、录像,进行科学探究等诸多方法,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就都是很重要的教育手段。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目的就是要在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这三方面创造一种教学平衡。如果教师过于僵化科学探究和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就会大大削弱成功地进行科学教育的可能性。

三、不能割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二者之间的关系

科学教育改革时期,应该把教学重点主要放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放在教学过程中呢?我认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很关键,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探究有助于学生掌握了解周围世界的方法。“学习科学具有双重优点,因为科学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系列思想,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结果。作为一个过程,科学提供了寻找信息、检验思想以及寻求合理解释的方法;作为一种结果,科学是能够用来理解新的经历的思想体系”。(温·哈伦《投入科学》)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的过程与获得概念性的理解和知识这两者是协调一致、齐头并进的。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能否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依赖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的经验和信心。我们常容易出现一方面强调既重视过程技能的发展又重视科学内容的掌握,另一方面却又只对其中的一项进行细致的检查,而忽略另一项。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发展探究技能,使之成为一名优秀的探究者,要相信:只要有大量的实践,假以时日,这些技能就能发展成熟。

四、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尽管探究式教学有不同的要求,但它也需要高水平的组织、计划和安排,这有赖于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为科学探究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课堂环境需要有意识地培育。教师应该为科学探究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促进者或向导,教师要设计出一系列概念性的框架,对此学生们可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种概念性的框架是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科学概念的基础。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作巡视并与各个小组交流,听学生们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他们的探究进程并确定合适学生进程的学习计划。必要时,教师还要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意识的形成有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从易到难,从具体到复杂,使学生逐步树立探究的意识,掌握探究的方式与方法。

首先是敢于探究。敢于向司空见惯的行为和公众认可的标准答案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探究习惯却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对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要给他们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和空间,使他们勇敢地跨出探究的第一步。教师应制定正确的探究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引导学生寻找逐步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困难,教师应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获得成功并享受成功的快乐。其次是善于探究。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必须持之以恒,通过教师不断地引导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探究。再次是乐于探究。当学生把探究作为一种学习的需要,逐步成为学习的行为习惯时,就会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学习也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驱动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指导《压缩空气》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玩皮球,在玩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有趣的问题,如:皮球为什么可以捏扁,放手后会复原?为什么有的球弹性好,有的球弹性差?……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探究,探究兴趣就会更浓厚。弹性是怎样产生的呢?弹性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学生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去探究,逐渐构建起从实践——提出问题——再实践的循序渐进的知识结构。

为了使探究活动更有成效,教师应该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打好基础。教师还应该创造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环境,让学生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学会如何组织和使用教学材料,营造一个能够提供支持的社会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中以小组或大组形式进行合作,积极参与对话交流并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

小鸡出壳范文6

皱纹有计可消除

一般人认为,皱纹和皮肤老化是由于真皮组织的变化造成的,而真皮是最深层的皮肤组织,这里的纤维化使皮肤失去了弹性,因而皱纹一旦形成,一般很难消除。但是,美国克拉克森大学的伊戈尔・索克洛夫发现,人的上皮组织细胞,在经过许多次细胞分裂之后,坚硬程度是年轻细胞的2到10倍。

他们认为,这是由于细胞内部的纤维蛋白骨架变密造成的,而现在,有些药物是可以延缓细胞骨架变密的,他们正在试验含有低剂量这种药物的润肤霜,估计在几个月内能有结果。

找到减肥蛋白质

日本科学家日前通过小鼠实验,找到了一种具有预防肥胖作用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存在于人体中,有望用于新型减肥药的研制。

庆应大学医学部的尾池雄一等人和山之内制药分子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2003年发现了一种由肝脏分泌的,具有血管和皮肤再生机能的蛋白质,并将之命名为AGF。此后为了搞清这种蛋白质的作用,他们通过基因方法将实验鼠体内的AGF增加到两倍,研究人员给小鼠喂了3个月的高热量食物,可小鼠的体重也只增加了8克,而投喂相同食物的对照鼠,体重却增加了约24克。

鼠尾草有助戒酒

意大利研究人员进行的动物实验显示,草本植物鼠尾草的提取液有帮助戒酒的功效。

位于卡利亚里的意大利国家神经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取自鼠尾草根的中草药丹参可以使“酗酒”的老鼠成功“戒酒”。实验中,一些老鼠的基因结构使它们极易对酒精上瘾。使用丹参后,实验鼠产生酒瘾的时间被明显推迟。该研究院的科隆博士介绍说,研究人员准备在下一阶段进行人体临床测试,研究鼠尾草的戒酒功效。

鼠尾草是一种两年生草本植物,高约30至100厘米,叶片呈褐绿色,花为蓝紫色,并有香气,可用于制作调味品和草药。自古以来,鼠尾草就因含抗氧化、消炎和类似激素的物质,而被制成具有多种药效的香精油。

小白菊可治白血病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菊科茼蒿属植物小白菊中的一种提取物能够摧毁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细胞。纽约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的克雷格・乔丹及其同事在实验中发现,这种被称为Parthenolide的小白菊提取物在基本不损伤正常骨髓细胞的情况下,对消灭急性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细胞都表现出很强的能力。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小白菊的这种提取物还能够有针对性地消灭引发急性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干细胞,从根本上遏止这种疾病的发生。

坏消息

哮喘来自何方

美国《环境健康透视》杂志上最新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住宅里的霉味和湿气会使儿童患哮喘病的几率加倍。

由芬兰和英国的几个科研机构共同组成的研究小组,对1984名1~7岁的芬兰儿童进行了为期数年的跟踪访问和调查,并且主要对其家庭居住环境的空气成分、气味、湿度等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家中潮湿空气里的霉菌及其气味是诱发儿童哮喘的主要原因。如果学龄前儿童(1~7岁)长期呆在空气不好的家里,那么他们在之后6年左右的时间里,患哮喘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孩子高出一倍。研究还发现,如果父母属于过敏体质或患有哮喘,那么他们的孩子患哮喘的可能性也要高许多。二手烟与儿童患哮喘病之间也存在关系,那些经常呆在家里的孩子通常会受到二手烟的危害。另外毛绒玩具也会诱发儿童哮喘病。

喝茶过多可能导致骨节疼痛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位每日饮用一至二加仑(1加仑等于3.785公升)速溶茶的妇女进行观察后发现,茶可能因为氟含量过高而导致骨节疼痛。

研究负责人麦克尔・怀特博士说,这一研究共测试了10种中等浓度的速溶茶。茶树可以从土壤和雨水中吸收氟化物而沉积在其果、叶、枝中。摄入大量的氟化物能增加骨骼密度,但也使骨质变脆而导致氟骨症,这种病症会引起骨骼疼痛、韧带钙化、骨刺、脊髓溶化和关节行动困难。

怀特说,在中国,尤其是,由陈年树叶、浆果和植物嫩枝制成的茶含氟量很高,经常饮用者会引起骨骼质量下降。

幼儿食素的危害

美国营养学家发现,孩子在出生头几年应适当进食肉制品,“幼儿素食主义”将给孩子的健康带来永久的损害。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林赛・艾伦教授在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年会上说,肉类能提供锌、维生素B12、钙、铁和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而这些营养元素很难从素食中摄取。他在非洲进行的研究显示,非洲贫困地区的孩子每天多吃两勺肉类食物,其体质和智力就会有一定的改善。两年后,吃肉类较多的孩子肌肉发育加快,智力也大幅度提高。

而此前荷兰的科研人员也发现,如果孩子到了16岁,再给他们的饮食中加入肉类和奶制品,则为时已晚,他们的健康已受到损害。因此艾伦说:“把孩子当作素食主义者来喂养的家长是不负责任的。”

呼救声越大越不恐惧

美国科学家吃惊地发现,呼救声越大意味着越不恐惧,反之呼救声越小恐惧越大。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与求助相关的两个大脑存在于杏仁体和右侧前额叶皮质层。杏仁体是大脑中的“恐惧中枢”,能使动物觉察到恐惧和产生反应,而右侧前额叶皮质层决定人实现某种目的和依附他人的行为,包括呼救。

研究者把25只恒河猴与它们的配偶隔离30分钟,这些被隔离的猴子就会发出“咕咕”的求助声。科学家测量每只猴子发出呼救的频率,并用一种独特的发射型成像设备对猴子的大脑进行扫描。扫描显示,呼救频率最高的猴子的右侧前额叶皮质层最活跃,而杏仁体则不活跃(表示相对不恐惧)。而呼救频率最低的猴子右侧前额叶皮质层最不活跃,杏仁体则最活跃(表示更恐惧)。

研究者猜测其原因:对于动物来说,呼救是生存中至关重要的;然而,哭喊求助也是一种表现自己脆弱易受袭的信号,可能招致敌人注意而受到攻击。因此,当动物感觉有不安全因素和有潜在威胁存在时,觉察到恐惧的杏仁体活动很明显。但是控制求救发出的右侧前额叶皮质层的活动则“小心谨慎”。

生理

眼泪排毒

美国学者对几百名男女分别研究后发现:在他们痛快地哭过后,自我感觉都比哭前好了许多,健康状态也有所增进。

根据统计量化结果,一般人哭泣后,情绪强度可减低40%,而那些不爱哭泣、没有利用眼泪消除情绪压力的人,很容易因此而影响身体健康、促使某些疾病恶化。比如结肠炎、胃溃疡等疾病就与情绪压抑有关。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们在情绪压抑时,会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成分。

测试发现,正常人的泪水是咸的,糖尿病人的泪水是甜的。悲伤时流出的眼泪,含有更多的激素等化学物质。悲伤引起的毒素,可以通过眼泪得到排泄。

父亲的心理健康对孩子影响更大

科学家早就知道,同心理有问题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会产生更多的行为或情绪方面的问题。而新的研究则表明,如果父亲心理健康,母亲心理有问题也不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此前,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母亲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影响方面。那些研究表明,如果母亲情绪抑郁,那么她的孩子出现抑郁、行为问题和哮喘病的概率会很高。那么父亲是否能够调节这些抑郁的母亲带给孩子的影响呢?为了得到答案,美国心理学家凯恩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对822名3~12岁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如果孩子的母亲心理有问题,但父亲心理健康,那么孩子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会明显降低。

凯恩博士解释说,父亲可以通过支持母亲和帮助照料孩子来缓解母亲心理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健康的父亲可以把好的健康基因遗传给孩子。

中年肥胖会埋下痴呆后患

肥胖作为目前全球人类面临的最大健康挑战之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众所周知,肥胖能引发不少疾病。如今,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流行病专家又给面临肥胖困扰的中年人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实验已经初步证实,患肥胖症的中年人未来患各类痴呆病症的可能性远高过其他人群。

参与这一实验项目的共有一万两百余人,他们在1964至1973年间的年龄都在40到45岁之内,并且在参加实验项目之初进行过全面的体检,之后实验人员一直进行跟踪调查他们的健康状况至1994年。在实验项目调研阶段于1994年完成时,总共有713名实验参与者患上某类痴呆病症。